历法与二十四节气
- 格式:pptx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10
古代历法一、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
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大多以农历为据。
二、二十四节气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
三、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
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
四、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例: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醉翁亭记》欧阳修五、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六、纪年法1、干支纪年法干,即天干。
支,即地支。
干支两两相配,用以纪年,如辛亥、戊戌之类。
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数为六十,因而干支纪年每六十年一个循环。
例: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与妻书》)2、帝王年号纪年法皇帝即位,一般要改元,称元年。
从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
例: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
古代怎么计算二十四节气古代怎样计算二十四节气古代,人们没有现代科技设备和精确的天文观测仪器,却能准确地计算和预测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按照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路径及其地理位置来确定的。
在古代,人们主要通过观察天象和自然现象,结合传统的农业经验来计算二十四节气。
本文将以古代计算二十四节气的方法为主线进行阐述。
一、太阳年历法古代人们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制定了太阳年历法,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
太阳年历法是根据太阳经过黄道的时间来制定的,以确定农事和天气的时机。
在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和日影的变化来确定二十四节气的日期。
例如,在立春节气时,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刚刚到达黄经315度,此时阳光显得更加充足,表示春天的开始。
二、古代观测天象古代人们还通过观测天象来确定二十四节气的日期。
其中,主要观测对象是太阳、月亮和星辰。
通过记录日月星行和太阳月相等数据,来计算二十四节气的时间点。
例如,古代天文学家会记录冬至时太阳最南点的位置,当太阳继续北迁而达到北极圈时,人们就知道立春已经来临。
三、地理经验和气候特征古代农民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摸索出了一些计算节气的方法。
他们观察天气变化、动植物生长和其他自然现象的规律,结合各地的地理气候特征,来预测二十四节气的发生。
例如,在立夏时节,古代农民会观察当地果树的开花时间,结合天气温暖湿润的特点,来确定立夏的日期。
四、传统文化和历史纪录在古代,人们将观测和计算二十四节气的经验记录下来,形成了丰富的历史文献和农历年谱。
这些历史纪录中包含了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日期、习俗、农事活动以及节庆等等。
人们通过研读这些历史文献,了解古代计算二十四节气的方法和经验,从而更好地应用于现代生活。
五、后世计算方法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根据传统和现代科学的结合,发展出更为精确的计算二十四节气的方法。
如今,通过天文观测、气象数据和计算机技术,可以准确地计算并预测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和时刻。
这为农业生产、气象预测以及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方便。
农历与二十四节气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一月大,哪一月小,年年不同)。
由于平均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里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
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便于农事。
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为夏历。
也叫旧历。
农历十二个月的别称:一月:孟春、正月、端月、元春、始春二月:仲春、杏月、花月、早春三月:季春、桃月、阳春、暮春、四月:孟夏、阴月、梅月、清和月五月:仲夏、榴月、蒲月六月:季夏、荷月、荔月、伏月七月:孟秋、兰月、巧月、相月、霜月八月:仲秋、桂月、中秋月九月:季秋、菊月十月:孟冬、良月、阳月、梅月十一月:仲冬、冬月、葭月、辜月十二月:季冬、腊月、嘉平月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季节月份节气太阳到达黄经第一候第二候第三候春孟春立春 315° 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2月3——5日雨水 330° 桃始花仓庚鸣鹰化为鸠2月18——20日仲春惊蛰345° 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3月5——7日春分 0° 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3月20——21日季春清明 15° 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4月4——6日谷雨 30° 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 4月19——21日夏孟夏立夏 45° 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5月5——7日小满 60° 苦菜秀靡草死小暑至5月20——22日仲夏芒种 75° 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6月5——7日夏至 90° 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6月21日——22日季夏小暑105° 温风至蟋蟀居辟鹰乃学习7月6——8日大暑120° 腐草化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7月22——24日秋孟秋立秋135°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8月7——9日处暑 150° 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8月22——24日仲秋白露 165° 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9月7——9日秋分 180° 雷始收声蛰虫培户水始涸9月22——24日季秋寒露 195° 鸿雁来宾雀攻大水为蛤菊有黄花10月8——9日霜降 210° 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 10月23——24日冬孟冬立冬 225° 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11月7——8日小雪 240° 虹藏不见天气上腾闭塞而成冬11月22——23日地气下降仲冬大雪 255° 鴠鸟不鸣虎始交荔挺生12月6——8日冬至 270° 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 12月21——23日季冬小寒 285° 雁北向鹊始巢雉始雊1月5——7日大寒 300° 鸡始乳鸷鸟厉疾水泽腹坚1月20——21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四立”,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
二十四节气在中国古代历法中的地位中国古代历法中,二十四节气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不仅是天文现象的划分,也与气候、农事等方面密切相关。
二十四节气的确立和应用,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利用能力,以及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和应用,以及对古代中国人生活的影响等方面,详细探讨二十四节气在中国古代历法中的地位。
一、历史背景古代中国人民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期。
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基本上是围绕着对天文现象的观测和研究展开的。
根据古籍记载,早在公元前二千年左右,中国就开始以夏历为基础,进行农事和历法的规划和安排。
当时的历法体系还很简单,主要依据农作物生长的季节和天文现象进行划分,而二十四节气的概念,正是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和确立的。
二、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和应用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是基于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轨迹和地球的公转运动而来的。
根据古代学者观测和计算,将太阳轨迹平分为二十四个等分,每个等分对应一个节气,用以划分一年的四季和节令。
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和名称早在公元前104年,就在《汉书·地理志》中明确记载了。
这些节气的顺序和名称在后来的历法体系中继承并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十四节气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被用于农事活动的安排,还涉及到民俗、节日等方面。
在农事活动方面,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帮助农民准确判断农事时间,合理安排种植、施肥、收割等工作,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同时,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也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每到立春,人们就会庆祝春节,古代以及现代的中国农历年的计算也是以立春为起点。
此外,清明、端午、中秋等重要节日也与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密切相关。
三、对古代中国人生活的影响二十四节气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影响了农田的种植和农活的安排,还与古代医学、饮食、服饰、礼仪等方面息息相关。
其一,在古代医学方面,二十四节气被广泛应用于养生保健和疾病预防。
【常识积累】二十四节气1、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二十四节气起源黄河流域,开始于西周,至春秋战国基本定型,最后完成于西汉。
就现有文献来看,二十四节气正式的文字记载,出现在成书于西汉初年的《淮南子·天文训》中。
3、西汉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
采用土圭测日影(平均时间法)在黄河流域测定日影最长、白昼最短(日短至)这天作为冬至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均分24等份,每“节气”之间的时间相等,每个节气间隔时间15天。
4、二十四节气内容春季日期夏季日期秋季日期冬季日期立春2月3-5日立夏5月5-7日立秋8月7-9日立冬11月7-8日雨水2月18-20日小满5月20-22日处暑8月22-24日小雪11月22-23日惊蛰3月5-7日芒种6月5-7日白露9月7-9日大雪12月6-8日春分3月20-22日夏至6月21-22日秋分9月22-24日冬至12月21-23日清明4月4-6日小暑7月6-8日寒露10月8-9日小寒1月5-7日谷雨4月19-21日大暑7月22日-24日霜降10月23-24日大寒1月20-21日5、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6、节气涵义立春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
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
立春是“四立”之一,反映着冬春季节的更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
雨水雨水,是春季第2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古代历法的演变中国古代历法是中国古代人民对时间的一种计量方法,其中二十四节气是对四季变化的细致观察和总结。
在中国古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历法也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演变。
本文将介绍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和发展,并探讨其与中国古代历法的关系。
一、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
中国古代农民观察到四季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二十四个节气。
这些节气分别对应了不同的时刻或天象,标志着气候、自然界以及农事的重要变化。
例如,立春对应着春天的开始,农民在这一天可以开始播种作物;雨水标志着雨季的到来,人们开始准备灌溉农田等等。
二、古代历法的演变中国古代历法在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主要可以分为干支纪年法、黄道黑道纪年法和公历纪年法三个时期。
1. 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法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中国,与周易卜卦有关。
干支纪年法将天干和地支两种元素结合起来,共同组成了一个60年的纪年周期,每一年都有一个干支组合,如甲子、乙丑等等。
这种纪年法在古代广为使用,直到后来的历法改革才逐渐被取代。
2. 黄道黑道纪年法黄道黑道纪年法在唐代出现,并且在宋代达到了巅峰。
这种纪年法以太阳运行轨道上的黄道和黑道为基础,将一年划分为24个节气,并且将每个节气对应的太阳位置作为纪年的标志。
这种纪年法的优越性在于可以精确地确定节气的时间,对于农民的农事活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 公历纪年法公历纪年法是现代中国所使用的纪年法,起源于西方,现代公历纪年法以公元前后的基督教时代而定。
公历纪年法以一年的持续时间为基准,将一年划分为365天(闰年366天),并且建立了一个固定的日期体系。
公历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取代了传统的历法,成为了现代中国所使用的官方历法。
三、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古代历法的关系二十四节气在中国古代历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仅是标志时间的划分点,更与农事活动、气象变化以及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古代历法的演变和调整不仅会影响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日期,也会影响农民的农事安排和社会的运转。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历法序 (1)中国历法介绍 (2)二十四节气简介 (3)立春 (4)雨水 (4)惊蛰 (4)春分 (5)清明 (5)谷雨 (7)立夏 (7)小满 (8)芒种 (8)夏至 (10)小暑 (10)大暑 (11)立秋 (11)处暑 (12)白露 (12)秋分 (12)寒露 (13)霜降 (13)立冬 (13)小雪 (14)大雪 (14)冬至 (15)小寒 (16)大寒 (16)序昔者上古之初,天人一体,只有春秋,无有冬夏,兽身鸟形也都是人。
《尚书?周书?吕刑》记载,蚩尤作乱,延及平民,罔不寇贼。
上帝监民,罔有馨香德,刑发闻惟腥。
于是绝地天通,神人不复相杂。
昔者上古之中,《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天柱折,地维绝。
始有春夏秋冬焉。
《淮南子?时则训》曰:制度阴阳,大制有六度,天为绳,地为准,春为规,夏为衡,秋为矩,冬为权。
天人虽别而相应:头之圆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
天有4季而人有4体,天有12月而人肢有12节,天有12月以制366日人亦有12肢节以使366节,天有五行而人有五脏,天有九重而人有九窍。
胆象云,肺象气,肝象风,肾象雨,脾象雷,以与天地相参也,而心为之主。
是故耳目者,日月也;血气者,风雨也。
天有风雨寒暑,人亦有取与喜怒。
其他形体的人,就逐渐地从世间消失了。
昔者上古之末,当尧之时,始根据日月星辰定历数,顺其时气以应天道。
因此有《易》曰:“先王以治历明时。
”据记载汉代开始出现24节气的划分。
《传》曰“天六地五”,五六之和十一为天地之中。
阳生于子,故十一月日冬至。
阴生于午,故五月为小刑,冬生草木皆死。
冬至子午,夏至卯酉。
子午、丑未、寅申、卯酉、辰戌、己亥是谓六府。
子午、卯酉为二绳,丑寅、辰巳、未申、戌亥为四钩。
天维建元,常以寅始起,右徙一岁而移,十二岁而大周天,终而复始。
由此可见,中国古老的的历法,和中国古老的易经、阴阳五行学说、天人合一等说法、乃至修炼是浑然一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