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09 测绘2009092503 程志山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要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第二,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是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联系在一起的;第三,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揭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有解放生产力的历史任务。
(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第一,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搞两极分化;第二,把消灭剥削看作是一个过程,当作建设社会主义的一项长期任务,逐步进行;第三,对于将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方式和方法,对小平也做过一些原则设想。
(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第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原则要求;第二,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三,从长远来看,只有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创造条件;第四,共同富裕是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一个历史过程,不是同步同等富裕,不同于平均主义。
总之,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它突出强调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又突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
其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条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而实现共同富裕则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最终目标。
三个方面紧密配合,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共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所以,我们要完整、准确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就要看到它的三部分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性质,是构成社会主义社会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和固有属性,是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和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源。
1.简述社会主义本质及其科学内涵;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2.坚持党的领导为什么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第一,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从国内看,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三,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通过改善党的领导加以解决。
3.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4.近代中国社会是什么性质的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由这样的社会性质及主要矛盾决定的近代革命的根本任务是什么?答;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2.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从历史与理论相结合、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角度,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点,对于我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丰富的内涵,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现实依据、根本途径、主要任务和根本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两个重要前提”,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立足基本国情。
中国共产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毛泽东早在1957年5月就说过:“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
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也强调:“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1998年抗洪、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抗震救灾,都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才能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才能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第二,“一条基本路线”,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这条基本路线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规律,因而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其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对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规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安排,坚持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动力。
三者相互依存,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受风险考验、胜利达到目标的根本保障。
第三,“两项根本任务”,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看作是建立新社会的“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
邓小平多次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第四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本章学习重点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新论断的形成与理论内涵。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当代中国的发展战略一、社会主义的本质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与形成 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讲话2、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目的和任务)。
(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方向和要求)。
(3)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社会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
3、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特点(1)在目标的层次上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
(2)突出了生产力的首要基础地位。
(3)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4)体现了根本任务与最终目标的统一。
(5)体现了在动态中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4、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大意义(1)在理论上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2)在实践上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3)为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无产阶级完成自身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的要求。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各种问题,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途径。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大力发展科学技术1、党对科学技术工作的高度重视一以贯之。
2、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
3、江泽民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4、要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坚持科学发展●总体小康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统筹兼顾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1、“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981-1990: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1991-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到21世纪中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社会主义的本质【复习提示】此模块需要重点掌握的考点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识记;易考选择题)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并认为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是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1986年9月,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关于“致富光荣的口号同社会主义的关系”时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
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考点:社会主义原则】这段话成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
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考点: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新的理论概括,是从我们长期以来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因而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这一实际出发,经过深入思考,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以后提出来的。
这一新的理论概括,从历来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方面的特征中,抽象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范畴,从更深的层次上使人们科学地理解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从而也为探索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和新方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考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第一,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2 3 4 5 6 7 8 9 10C D D A B B D C C B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A A C ABC A A B C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C AD B B B B A C D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A DBCD C D B C C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B D B A AC B B B B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B B A D BCD A D D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A A C AB B AC C二、简答题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它包括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马克思主义还必须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来表达。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1)第一要义是发展。
(2)核心是以人为本。
(3)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4)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一理论体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2分)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2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2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分)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简述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三个层面:
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手段和基础.
第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和根本保证,是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第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从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和根本目标角度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运动的结果.。
我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解摘要: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阐述其中的关系,以及怎样正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本质论。
关键词:邓小平;科学社会主义;本质论一、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概述事物的本质是指事物所固有的内在联系,内在规定性,即事物所具有的根本性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即指社会主义所固有的不会轻易改变的内在规定性。
只有这些本质规定性存在,社会主义才成其为社会主义。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科学的精辟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涵盖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问题以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五句话互相联系,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了被学术界称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三个层次的内容如下:第一层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巩固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和根本途径。
只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高效率。
第二层次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这个规定,确保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使生产发展成果属于人民,为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开辟道路。
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另一个要求是公平性。
第三层次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消灭、消除两极分化的出发点和归宿。
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它是社会主义效率与公平的高度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
富裕是效率提高,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共同富裕则是社会公平的最高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社会主义本质理论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开始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的初步探索。
其实在195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毛泽东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也曾经做过有益的探索,并且也形成了一定的成果,但很可惜的是从1958以后毛泽东犯了“左”的错误,给我们的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那么1978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条道路探索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体系是我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门科目中考试的重点内容,大体上来说,这个理论主要包括三大基础理论即本质论、国情论、动理论;五大核心理论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四个条件即两个内部条件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两个外部条件即祖国统一和中国外交。
今天我们重点来分析一下三大基础理论之一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社会本质理论是邓小平所提出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从考试的角度来说,掌握一下3个考点即可。
第一个考点是社会本质理论的提出,它的提出有很多的时间点,在这么多的时间点里只要掌握一个知识点就可以,那就是1992年。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在这句话大家掌握2个出选择题的点,一个是时间:1992年、一个是人物:邓小平就可以了。
第二个考点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及科学内涵。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大家在初中、高中都学过,相信大家都已经背过了,那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五小句话内容需要掌握,但是我们现在面对的是考研,不仅要简单的掌握这五小句话还需要我们深层次的去掌握它的科学内涵,从生产力、生产关系、最终目标这三个方面来理解。
1、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中共二大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3、邓小平坚决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明确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他对真理标准问题作了新的发挥,把实践标准具体化为生产力标准和群众利益标准。
可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4、新中国诞生前后,毛泽东开始制定中国的外交政策,先后提出了“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思想。
5、邓小平提出的外交政策方略“韬光养晦,有所作为“6、在社会性质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具体表现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具体表现在:首先,也是最根本的,它们的经济基础不同。
前者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主体,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后者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还不是社会经济的主体。
其次,主要矛盾不同。
前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后者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社会主义同资。
本主义之间谁战胜谁的问题尚未解决。
最后,根本任务不同。
前者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后者的根本任务除了发展生产力以外,还要抓阶级斗争,解决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问题。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它科学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科学依据,是我们在实践中排除错误观念、避免出现“右”的错误的强大思想武器。
中特期末复习要点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理论基础、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科学内涵是: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个根本。
第二,立足基本国情这个实际。
第三,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第四,统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大建设。
第五,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伟大目标。
理论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历史地位: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为实践证明了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道路。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和实践经验加以归纳、概括和总结,并提升为理论。
最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形成的历史过程和历史地位;历史必然性:1、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历史依据: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3、实践依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4、科学理论的直接继续5 、主观条件: 邓小平“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
形成的历史过程:1、基本理论命题的提出:在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主题(1978年12月至1982年9月) 2.理论轮廓的形成:在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和深入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发展并初具轮廓(1982年9月到1987年10月)3.理论体系的确立:以南方谈话和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并形成体系(1987年10月到1992年10月)历史地位:第一,邓小平理论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1.要明确“一个最高准则”。
有的论者认为,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最高准则,这就是:社会发展、社会进步处处体现着以“人”为中心。
(1)要满足人的需求。
社会主义的宗旨是“一切为了人民”。
而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其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而要满足这些需求,就必须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社会更为丰富的、可供人们消费的物质生活产品和精神生活产品。
(2)要体现社会公平。
所强调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鲜明地指出了社会主义同一切剥削制度的根本区别,体现了社会的公平,维护了人的尊严。
(3)要正视、尊重、利用人与人之间固有的不平衡性,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人与人之间在天赋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和不平衡是普遍的、绝对的。
为了充分调动人们解放、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性、创造性,社会主义社会制定的法律、政策必须适应这种客观存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存在剥削现象和贫富差别,目的是为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加快发展,为最终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物质前提。
2.要抓住“两个关键问题”。
一个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合规律的方面,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另一个是社会主义本质合目的的方面,即“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在讲社会主义本质的两个方面时,把社会主义本质合规律的方面放在前面,把社会主义本质的合目的的方面放在后面,这就强调了客观规律的重要性。
只有尊重客观规律,人民群众的理想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这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对唯物史观的深刻理解和娴熟运用。
3.要把握“三个重要层次”。
(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之所以如此,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联系起来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归根到底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决定的;二是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与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相一致的;三是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的。
2009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十
总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什幺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什幺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2.社会主义的本质: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①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②生产关系:消灭剥削削除两极分化;③生产方式: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概括。
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科学内涵: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生产力方面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②生产关系方面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③根本目标方面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具有鲜明的特点:①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②把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统一起来;③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④把基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统一起来;⑤把发展过程和最终结果统一起来。
3.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1)发展生产力为什幺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呢?因为:①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②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③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从而决定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发展是硬道理为什幺说”发展是硬道理”?因为:①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发展;②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离不开发展;③振兴中华民族,使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发展;④坚持和。
论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突出地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观念,明确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还必须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必须特别注意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要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第二,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是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联系在一起的;
第三,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揭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有解放生产力的历史任务。
(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
第一,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搞两极分化;第二,把消灭剥削看作是一个过程,当作建设社会主义的一项长期任务,逐步进行;
第三,对于将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方式和方法,对小平也做过一些原则设想。
(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第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原则要求;
第二,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从长远来看,只有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第四,共同富裕是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一个历史过程,不是同步同等富裕,
不同于平均主义
邓小平之所以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在社会主义本质之中,他不是简单地出于社会主义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的逻辑推演,而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认真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地把握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当前的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第一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
第二是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
第三是适应当前的时代特征的要求。
突出地强调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体现,是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必然结果。
突出了社会主义要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用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
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相比,它更直接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
要实现共同富裕,除了要解决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的问题外,从生产关系方面来说,还有一个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使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享有的问题。
社会主义本质论,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生产关系问题,同时以包括了社会主义要最终达到的目标,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和最终目标的统一。
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邓小平在谈到社会主义本质时并没有把它限定在凝固的时空中,而是用了五个动词:“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在动态中生动地描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表明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是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对于促进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特别是对于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本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括的重要特点是:既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的统一、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的统一、
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和最终目的的统一。
突出地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倾向,反映了整个中国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尤其是初级阶段特别需要注重生产力发展的迫切要求,明确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还要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突出地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指出了我们发展生产力与剥削阶级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根本不同。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是善于吸收并力求超越人类社会的一切先进成就的社会主义,是发扬民主和健全法制的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是与爱国主义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是主张维护世界和平的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由共产党领导的、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中国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理性思考的结晶,它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就远没有穷尽真理,而且无疑带有时代的烙印,也不可避免地会随着时代和实践的推移而显现出某些历史的局限。
尽管如此,我们必须认清,今天,当我们沿着邓小平开辟的道路,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时,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路途上,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基本内核仍然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与指导意义,仍然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奠基者和总设计师留给中国共产党人的极其珍贵的理论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