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读后感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1
《论语》读后感10篇《论语》读后感1当然,朋友还可以满足我们工具性的需求。
“工具性”的说法很不好听,但却是现实的。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将工具需要和情感需要完完全全剥离开来。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学而)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乡党)孔子的行动好象就是有子的话的注释。
安葬无可归的朋友,看似普通却体现了孔子对朋友朴实深厚的感情。
人生道路上的相互关照,一点一滴往往最能透出友情的珍贵。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颜渊)子贡问何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卫灵公)这两段话是结交朋友工具性目的和价值性目的交织并存的最好体现。
朋友有时也是良师,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当我们要实现某种崇高的价值或理想时,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帮助更是不可缺少的,于是我们就要有意去结交。
就其交友的目的来说是工具性的,就其内容而言是高尚的。
《论语》读后感2首先,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使用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导致文学作品的成败。
早于《论语》的《尚书》等著作,语言虽庄重浑厚,然其斧凿痕迹颇重,不适合大众阅读和传播。
《论语》因为基于了口头语,兼收了古文特点,把两者融二为一,使其虽与我们隔了上千年的时光,读起来仍然朗朗上口、隽永有味。
读《论语》,时间概念模糊了,我们仿佛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那个老人的亲切睿智,那群学生的坦率可爱,统统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论语》读后感3《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它涉及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看来,我认为《论语》主要涉及了做人的道理,学习和教育的道理,为政之理,礼的道理。
首先,做人的道理。
第一,做人要正直。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也就是说只有正直的人才能在世上生存,不正直的人只会在侥幸躲避灾难的的境况下才能生存。
《论语心得》读后感(7篇)《论语心得》读后感篇1于丹教授在她谈《论语》心得时,开篇就讲到: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
于丹教授明确地阐述自己的心得:“《论语》告知大家的东西,永久是最简洁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知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欢乐的生活”。
我最欣赏的,就是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洁,欢乐的感悟。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体文化。
中华民族尊崇皇天后土,以大地为母亲,所以形成了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主体,以平和敦厚为特征的民族传统文化。
我们知道,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中国长期以儒学立国。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不管多少岁月的风霜雨露,多少朝代的更迭变迁,都没有转变道儒文化在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两千年的农耕文明也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我们从小承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
几千年来世人仍情愿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那么,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亲密的关系,由于,我们都坚信:明天是正直人的世界!我宠爱伺茶,每每在茶的面前,我会感到一切都变得平和美妙。
品尝人生,忧患生命是茶道与儒家的共同主题。
有人品茶“茶可雅志,茶可行道”,有人品茶“茶烟一塌拥书眠”,道心文趣兼备。
过去儒士不能一日无茶,其文也不能不常以茶为喻,我感悟到,这种闲适人生就是儒士茶人的品茗追求吧!于丹教授理解《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看法,是一种朴实的,暖和的生活看法,孔子并以此来影响着他的弟子。
”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暖和的,欢乐的生活?我理解为:平和。
茶是个和气的性子,与谁都合得来。
柴门也进得,侯门也进得,不卑不亢,不做宠物状。
《论语心得》读后感《论语心得》读后感(精选5篇)《论语心得》读后感篇1对于《论语》,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曾经是强迫自己去读,因为高中语文老师要求严格,不读的话,上课叫起来很尴尬。
那时倒不觉得怎么,但是在老师的强迫下,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了,可以不用老看别人的翻译了。
现在对于这些古典书籍不那么恐惧了,甚至还觉得有点亲切感。
去年年底,于丹在百家讲坛开讲《论语心得》,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一下飙升,一时网上议论的沸沸扬扬,一月份我去买这本书,就已经重印了七次,看后觉得心里压抑了好久的东西自己表达不出来,但是书中表达出来了。
对于《论语》,书店的书更多的是学者压人式的讲法,而《论语心得》这种亲切的讲法一下将读者拉近了,我们好像就是孔子席前一个安静的学生。
正如书中说,论语不同与励志格言,它不是一句一句的教诲,而是一幕幕场景,像话剧一样来看最有意思。
《论语》当中孔子是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形象,和学生探讨问题总是和颜悦色,是商量的语气,尽管孔子比他的学生要大好多岁。
想想现在的课堂,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又要看幻灯,又要做笔记,忙的不亦乐乎,真是感慨良多啊。
仁是《论语》当中出现很多的一个字眼,但是《论语》当中并没有给出定义,只有两句克己复礼为仁和仁者爱人,其他的解释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于不同的答案,这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吧。
对于君子,书中也没有给出定义,而是将其与小人做了多次对比。
比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总是将答案留给学生,现在又把答案留给了我们这些读者。
我觉得《论语》在今天最重要的的是给了我们现代人一双眼睛,一双看心灵的眼睛,让我们在这个物化的时代,了解到在我们的内心其实还有一片广阔的天空。
我们的快乐其实来自于这片还未开垦的土地。
教我们自己为自己营造一片精神的乐土,让我们把目光由只向外看转为向内看,完满自己的内心,做一个心胸开阔,心境敞亮,心态坦然的人。
《论语心得》读后感篇2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受益匪浅。
论语读后感(精选27篇) 读完⼀本名著以后,⼤家⼀定对⽣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想必许多⼈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烦恼吧,下⾯是⼩编精⼼整理的论语读后感(精选27篇),仅供参考,⼤家⼀起来看看吧。
论语读后感1 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它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及其弟⼦⾔⾏,集中体现了孔⼦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它是孔⼦死后,他的弟⼦及再传弟⼦编撰⽽成。
⽽论语导读则是针对你在论语中不明⽩的,注意说明背景、说明⽤意,并对原义作适当的发挥和展开,让我们更清晰的了解论语,并学会运⽤其。
“君⼦”观念在中国各家中,儒家尤其孔⼦对之极为重视。
那么在孔⼦眼⾥何为君⼦呢? 论语导读中有很多话都体现了孔⼦对君⼦的看法并作了解释。
有⼦⽈:“其为⼈也孝弟,⽽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务本,本⽴⽽道⽣。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儒家认为家世国的基础,治国之前必须先齐家,家齐⽽后国治。
为什么呢?因为家就是⼈的调教之所,在家⾥把⼈调教好了,知道孝顺⽗母、尊敬兄长了,到社会上去⾃然会服从领导,尊君爱上。
知道服从与尊敬,也就⾃然能与社会和谐,恪尽职守。
孝顺⽗母、善事兄长,是⼀个⼈应该具备的道德修养。
所以作为君⼦⾸先必须具备的基础就是“孝顺⽗母、善事兄长”。
⼦⽈:“巧⾔令⾊,鲜矣仁。
”这句话说明了仁在孔⼦眼⾥是⼗分重要的。
论语导读中还有更多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学习,《论语》是君⼦的⼀堂必修课。
论语读后感2 《论语》的真谛,就是让所有⼈明⽩,怎样才能得到我们⼼灵深处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活。
⼏棵挺⽴在岩⽯缝间的古树千年不倒,即使经历了暴风骤⾬;⼏座绵延的⼤⼭不断延伸,即使脚下的激流不停地拍打;⼏座散落在⼭间的⼩屋在等待,即使已被⾼⼤的岩⽯遮蔽。
《论语》正如它们,存在着⼀种强⼤的⼒量,那就是信念的⼒量,它从未被⼈们忘记过。
《论语》的精髓在于把天之⼤,地之厚的精华融⼊到⼈们的内⼼,使天、地、⼈成为⼀个完美的整体,让⼈们有着⼀种⽆⽐强⼤的⼒量。
《论语》读后感(11篇)《论语》读后感1《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二十个篇章,言简意赅而又面面俱到地讲述了人世之道。
《论语》的学而第一篇中,我记忆犹新的是这句: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白话文的说法就是:花言巧语,一副讨好别人的脸色,这种人很少有仁慈的。
细想之下,与现实生活非常贴切。
这些人,之所以讨好他人,无非是看在那个人的地位、权利与金钱上,希望这样的虚情假意可以得到他人的赞许,使自己在乌合之众中脱颖而出,得到官职、金钱与权势。
如果所讨好的人失去了金钱,失去了各种权利,这种伪君子就会翻脸不认人,将原先不能称之为交情的“交情”一笔勾销,绝口不提。
就算原先被讨好的人问起,也只会被很不耐烦地打发走。
这时,后悔、愤怒都因为金钱与地位的失去而丧失了发泄的权利。
花言巧语的人,通常都心怀鬼胎。
真心的赞美不需要过于华丽的词藻。
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一致的:用关系登上高位,再用言语迷惑当时的上级,讨的欢心,再借此关系高升……如此循环。
这类人,在社会上,更确切地说是在职场上早已数不胜数。
在生活上,这类伪君子也不算少。
一些小贩,为了推销不合格的商品,除了夸大商品的功效外,还会百般讨好客人:事业有成、学习进步、身体健康、万寿无疆、万事如意……说这些话的时候还满脸堆笑。
这些假心假意的祝福让顾客盛情难约,不由自主地掏钱买下。
等到发现商品的劣质后,十有八九,小贩早已不知去向。
做一个真实的人,杜绝虚伪。
脚踏实地,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自己的努力所换来的一切。
无论如何,都问心无愧。
《论语》读后感2《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
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
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
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
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
论语心得读后感10篇论语心得读后感(一):《于丹论语心得》透过乾坤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六个篇章,以心得的方式来解读普通人非常难知道的《论语》,以此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读这一本书,进一步增加了对《论语》的了解,并且也非常好地启示了心灵,帮忙我们冲破世俗的、利益的、外在的束缚,找到人一辈子本该追求的努力方向和人一辈子价值所在,透过心灵的释放,让我们智慧地、开心地、幸福地日子。
下面我就说两点体味。
一、做一具有信仰的人书中说到对子贡咨询政一段的解读,子贡咨询政原文是如此的,子贡咨询孔子一具国家安定平稳需要啥孔子讲:脚食,脚兵,民信之矣。
脚够的粮食、强大的军队、人民对国家的信仰。
子贡又咨询:必须要从三者中去掉两样呢,孔子的回答是去兵、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别立。
于丹对此的解读是没有粮食,无非算是一死,自古而今谁别死,死亡别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一具国家没有信仰往后的崩溃和涣散。
啥是政治政治并别必须让大伙儿都过上一种物质礼貌上的发达日子,他仅仅是一具标志,真正来自于心里的那种安定和关于一种政权的认可,这些基本上来源于信仰,信仰的力量脚矣把一具国家凝结起来。
事实上,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之无限之大我们每个人都能体味到。
在中国,往常因为有XXX人信仰,才取得XXX战争的胜利;在美国,因为有自由主义、民主主义信仰,让我们看到了美国人以其独立、理性成就了世界第一大国;在XXX,撇开爱国主义情怀,武士道精神别得别令人佩服。
但是当前,中国面临的最大的危机是信仰危机。
官员贪污XXX、政府执法别严、商人金钞票至上等等社会风气的背后体现的基本上信仰的缺失。
从大的方面来说,一具国家想要强大,民众务必有一致的、向上的信仰。
正如于丹所讲,成功的政治来自民众心里对政权的认可,民众信仰的树立需要政府威信的树立。
在我看来,政府威信的树立最核心的是从执政党队伍抓起,也算是我们的党员队伍和干XXX伍,惟独这两支队伍在思想上、行动上高度清纯了,民众才会对党、对政府产生敬畏之心,进而从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与政府持续一致格调,构成一股力量,实现整个民族素养的提升,乃至整个国力的提升。
论语读后感(15篇)论语读后感1《论语》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中华文库璀璨的书籍,给人们带来了许许多多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
阅读《论语》不仅使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精神的可贵,而且领悟到了了孔子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延续。
《论语》中记载的瞬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有一则是这样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样的乐趣是最纯真的,最自然的。
相比于我们现实生活,那些玩游戏后的热爱,却是非常的不自然的,不纯真的,他们带给人只是一种暂时精神上的快乐,而这种全身心的根源,却是最本真的乐趣所在!而且还有一则: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使我们不仅体会到这他的坚强乐观,而且体会到对生活的热爱、渴望和激情,从而使得他最后的成为孔子最得意的门徒之一,这样的高尚品质又怎能不令我们学习呢?想想我们现在在衣食丰厚的社会里,却经常抱怨着各种各样的不满足,比比闫慧,这样的乐观,这样的旷达大度,这样的能把自己的胸襟笼罩世间的万物,这种精神我们又怎能不学习呢?阅读《论语》,还是我还发现了许许多多在自己的不足。
因为《论语》中孔老夫子对许多的生活中许多的“恶”,以及许多社会的不美好的一面都作了抨击。
比如: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所以,我以后也一定要最好遵守这些品质,成为一个高尚的有道德的良好的公民。
收敛自己的不正当的行为,端正自己的思想,像孔夫子精神光芒发扬到我的生活中和学习中去。
这次阅读《论语》的体验,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种精神震撼,而且是道德品质的提高,以及是各种各样美好品质在我思想上的延续。
论语读后感2相信同学们都喜欢读书吧!确实,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与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著名的哲学家笛卡儿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
我爱看书,爱细细品味书中深刻的道理,尤其是那百看不厌的《论语》。
《论语》读后感15篇《论语》读后感1在这个假期里,老师又上我们背诵了《论语》这本书,再次走进论语,给我的感受有很多……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智慧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所以后人称他为“圣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孔圣人。
《论语》教会我如何学习,例: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
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论语》又教会我如何做人: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句话的意思是: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
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如何行走呢?《论语》还教会我如何孝顺父母,例如: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子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其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后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后没有更改父母的为人行动,那就算是孝道了。
如果下次还能再读到这本书,我一定会更加认真,更加仔细的阅读!《论语》读后感2孔子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
他被称为圣人,不仅是古代读书人顶礼膜拜的人物,也是老百姓遵崇的类似神人般的存在。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学思想的创始人。
为我国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一生致力于传道、授业、解惑,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宋代的程颐说过这样一句话:“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的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我跟许多人都一样,都没有仔细读过《论语》。
可是把《论语》仔仔细细的读一遍,就会发现里面的奥秘,里面的乐趣。
这是一本言行录,记录孔子思想的内容很多,记录他的形象、外贸的内容比较少,但是读着读着一个平易近人的形象突然跃然纸上了。
他是一个谦恭有礼,又循循善诱的师长。
他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厄也不退缩。
同时,他跟普通人一样,也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会为时光的流失而感慨,也偶尔跟学生们开玩笑。
儒家经典《论语》读后感5篇《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论语读后感(一)《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以语录体对话文体记叙了孔子及其教弟子的人生痕迹,以及他们心灵的追求。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
孔子的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常言道:百行孝为先。
孔子也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其意思是如今所谓的孝,是说能养活父母就可以了。
然而至于狗和马,都能得到饲养。
如果对父母不恭恭敬敬,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是的,孝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是,孝顺不仅仅是能养活父母,而是要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使他们得以安享晚年,此之为大孝。
对呀,如果只是养活他们,别的就一切都不理,那与对待猪狗又有什么不同呢?所以,孝顺要真心用孝德去对待自己的父母。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一个没有信用的人,在社会生活是很难立足的。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治理国家也应该讲求诚信。
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
可见,讲求信用不但是君子有的品德,还能给人们带来福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的读后感14篇《论语》的读后感14篇《论语》的读后感篇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以德,是孔子的为政思想,强调道德对国家治理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原则。
作为后生,乃十分敬佩,并加以学习思考之,于是作简单浅显的认知如下。
一、岁幼时的德化就个人而言,我认为在岁幼时,养成的生活习惯或道德品行都一直影响着我,有一些甚至是可能会影响着我的一生。
我想在岁幼时的德育教化是一个人成长的开始,也将是这一个人的人生根基,因为在岁幼时不懂是非,更不懂德,这时的德育便是最佳时期,有意识的灌输,一定是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二、成长时的德引当我们踏入校园后,老师是扮演着道德引领的角色,当然也有其他的引领者。
我便斗胆谈下我自己。
进入大学后,当选学生干部,初衷为了在服务老师和同学的同时历练自己,到了这个位置上来,才明白肩负的责任和担当,当面对的.是一个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集体。
我想,我既没有长辈身份的威严,也没有过胜过强的能力,用什么来博得民心,用什么来做好工作,那就是“德”。
在面对一开始同学们不支持工作的情况,用什么去让他们有所改变,是退步、自我反思、自我总结并自我改变,这是“德”。
是用适合同学们的方式去开展工作,是站在他人、集体角度去思考事情该如何处理,且在一定程度上要竭力降低集体负能量,提升同学们的思想素质,我想这是“德引”。
我一直以来坚持重点抓班级学风建设、德风建设,在这一学期,班级情况转变相对较大。
即使我陷入了新的困难旋涡,但依旧不改的工作初心――德引。
三、成年后的德育工作后、成家后,我想对德的学习和使用更是要注重。
当进入到一个工作的集体环境,或多或少都有着来自他人以及自己对他人的影响,如若每个人都注重“德”的修为,将会有更好的工作氛围。
当有了家庭和孩子后,为人父母不仅要以德育子,更是要从自身做起,在自我的道德品行中潜移默化地让孩子得到教育。
总言之,我认为“德”应该作为我们每一个人的终身修行。
《论语心得》读后感
在书中看到这样一个苏轼与佛印交往的故事:苏轼是一个大才子,而佛印是一高僧,俩人经常在一起参襌、打坐。
有一天俩人又在一起打坐。
苏轼问:你看我像什么?佛印答:我看你像尊佛。
苏轼听后大笑,说:“我看你像摊牛粪。
”表面上,似乎佛印又吃了亏。
回到家,苏小妹对苏轼说:“参襌的人最讲究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
佛印说你像尊佛,说明他心中有尊佛,而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中有什么吧!”
其实,我们想想,为什么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有些人活得欢欣而温暖,有些人却整天指责抱怨呢?我想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两人的心态不同。
平时在教学过程中,我往往会因为有成绩差的学生而抱怨:为什么我这么倒霉,遇上这么一个学生,班级因为有了她平均分低了好多……如果换一种心态,正是因为她学习有困难,所以才更需要我去帮助她,如果每个人都很聪明,还用得上我吗?她的进步更能体现我的价值。
这样的话,也许每天抱怨会少一些,欣慰会多一点,心情也就好一些,似乎更能过上快乐的生活。
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我想:遇上开心的事,就尽情享受,与人分享,因为你的快乐也会让别人快乐;遇上难过的事,一时的悲伤难过人之常情,但长时间沉迷于此,你的生活质量就会大大下降。
希望大家都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快乐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