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定稿)
- 格式:ppt
- 大小:500.50 KB
- 文档页数:22
《春望》的原文赏析《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春望》的原文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
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
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
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
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
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
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
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春望讲课逐字稿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目睹长安城的荒凉景象时所作。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笔下的春天。
新课呈现:首先,我们来朗读这首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歌解析:1.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两句描绘了长安城在战乱后的景象。
虽然国家遭受重创,但山河依旧,春天的草木依旧茂盛。
这里的“国破山河在”和“城春草木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通过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悲痛和对亲人的思念。
花朵本应是春天的象征,却因感时而落泪;鸟儿本应是自由的象征,却因恨别而惊心。
3.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这两句直接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烽火连天,家书难求,一封家书的价值胜过万金,体现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4.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最后这两句,诗人以自己的白发为喻,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战争的无力感。
白发越搔越短,几乎无法用簪子固定,象征着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课堂互动: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活动。
请大家分成小组,每组选择诗中的一句,用自己的话来解释这句诗的含义,并尝试用现代的语言重新创作这一句诗。
(小组讨论时间)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杜甫的《春望》,还深入探讨了诗中的情感和意象。
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的生活。
希望同学们能够从这首诗中汲取力量,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都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作业布置:1. 背诵《春望》。
2.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春望》中某个意象的理解。
3. 尝试创作一首关于春天的诗,表达你的情感。
同学们,下课时间到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今天的学习,对《春望》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