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的对象、目的、意义与特征
- 格式:ppt
- 大小:560.00 KB
- 文档页数:1
社会保险知识大全社会保险的目标是预防风险,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风险决定了社会保险的内容。
在现代社会中可能使人们收入中断、减少或丧失的经济风险有:年老、疾病、残疾、工伤或职业病、生育、死亡、失业。
针对上述7种风险,社会保险设置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残疾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或破产保险7个项目。
(一)养老保险养老或退休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基本的内容。
在当今世界上,离开养老问题来谈论社会保险或社会保障,几乎是不可思议的。
因为现代社会中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不可逆转的趋势,使传统的家庭保障在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方面处于捉襟见肘的窘境,因此,社会不得不担负起照料这部分曾经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蕃衍作出过贡献,而现在因为生理或社会的原因无法再以劳动为主要谋生手段的老年人的责任。
这就是养老保险产生与发展的社会和经济背景。
养老保险是以保障法定范围内的老年人在完全或基本退出社会劳动生涯后仍有足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稳定可靠的经济来源为目的的社会保险项目。
这一概念的界定包括3层含义:①养老保险是在法定范围内的老年人完全或基本退出社会劳动生涯后才自动发生作用的。
这里所说的“完全”,是以其与生产资料的脱离为特征的,是为“退休”;这里所说的“基本”,指的是参加生产活动已不成其为主要社会生活内容,是为“养老”。
必须强调的是,法定的年龄界限才是切实可行的实践标准。
②养老保险的目的是为老年人提供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的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
③养老保险是以社会保险为手段来达到保障目的的。
(二)医疗保险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推行的社会保险项目。
在现代社会中,疾病是劳动者时常可能遭遇的而且对他们威胁较大的风险之一。
它不仅使劳动者在患病期间收入中断、减少或丧失,而且在医疗方面又必须支出费用,这就使劳动者一旦患病便在经济上处于内外交困的窘境。
因此,即使从维护劳动力再生产的角度出发,社会也必须承担起对劳动者提供对付疾病风险的保障的责任。
第一章社会保险的产生与发展一、名词解释1、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由国家通过立法形式,为依靠劳动收入生活的工作人员及其家庭成员保持基本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安定而举办的保险。
社会保险是一种特殊的强制性保险,它是从商业性保险的基础上产生的。
其主要内容包括养老、残障、遗属、医疗(疾病和生育)、失业、工伤和家庭津贴等保险。
2、工伤保险工伤保险也叫工业伤害保险、工人伤害补偿保险或因工伤害保险。
它是指劳动者在就业期间,因意外事故及职业性质造成伤残、疾病和死亡时,保险机构或保险组织给付保险金和医疗费用的保险。
伤害保险分为普通伤害保险和职业伤害保险两种。
普通伤害是指不在作业中遭遇的伤害,这种伤害造成的损失,各国均规定了给付条件,符合条件的被保险人才能享领伤害给付金。
职业伤害(包括职业病)系指在工作时遭遇的伤害,各国除不规定给付条件外,其给付标准也高于普通伤害。
3、疾病和生育保险疾病保险是指被保险人因疾病或患病而失去劳动收入时,保险机构或保险组织按规定支付医疗费和生活费的保险。
所谓生育保险,是指被保险人因怀孕和生育需要的检查、保胎、医疗、助产而支出的医疗费用,以及在生育期间的工资收入,均由保险机构按约定条件承担给付的保险。
二、简答题1、如何理解社会保险产生的理论基础?答:事实上,社会保险若排除社会制度、阶级属性、政治和国别因素,纯粹从抽象的意义上揭示社会保险产生的理论基础,那么,它不是别的,而人的自然本性与人的基本权利。
然而,由于各种风险的存在,加之个人能力、家庭境况不同和社会制度安排上的缺陷,任何制度、任何国家,任何时期,都有相当部分人的基本生存权利无法获得保障。
于是,部分思想家、政治家、文人学者和有志之士从人的需求本质和人的基本生存权利出发,多角度地阐述了通过各种方式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条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形式影响或指导各个时代实施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
感性主义和理性主义伦理思想;空想社会理论,如孔子的大同世界学说、老子的小国寡民理论、中国历代农民起义军的太平盛世论、柏拉图(Pla-ton)的理想国理论、闵采尔(Thnomas Munzer)的天国论、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的鸟托帮理论、康帕内拉(Tommaso Campanella)的太阳城学说以及圣西门(C.H.D.Saint-Simon)、傅立叶(Charles Fourier)和欧文(Robert Owen)的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广义理论;过早死亡理论、老年理论、补偿学说、边际效益递减规律论、市场失灵理论、持久收入理论、生命周期假说、有效需求不足论、国民收分配理论、新旧福利经济学说和马克思主义的人的需要本质论和再生产理论。
《社会保险》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目的: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社会保险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政策规定与制度特征,了解国外社会保险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现状。
教学任务:1、要把握社会保险学科在内容上的交叉性和综合性特征。
社会保险不仅要研究一般的经济规律和社会保险规律,而且还要研究社会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上层建筑对社会保险的影响和作用。
社会保险活动及其管理在方法上坚持多种方法并用原则,但以经济方法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法律、教育和技术方法等。
可见,社会保险与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自然科学、医学、卫生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和心理学有密切的联系,在内容上有许多相互交错之处。
从这种意义上说,它是一门边缘学科。
为此,社会保险科学必须在自身研究的基础上,广泛地吸取和利用上述各种现有的研究成果,才能使自己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并发挥应有的作用。
从这种意义上说,社会保险又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2、要把握社会保险的经济性特征。
社会保险作为一门理论性、应用性、交叉性、边缘性和综合性较强性的学科,固然同社会学、管理学等其他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但并古因此而改变它的经济属性。
实际上,社会保险本来就是一个经济范畴。
社会保险可以筹集可创造经济力量,分配和调整经济利益。
总之,社会保险是一种经济利益上的保障,它所反映的是社会保险关系各方当事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3、要把握社会保险的独立性特征。
社会保险是随着经济学学科发展而分离出来的一门应用经济学。
由于社会保险有其特有的研究对象,使它同其他经济学既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
例如,社会保险和财政学虽然同属于研究分配经济关系的科学,但两者所反映的经济关系是不同的。
财政反映的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和再分配关系,这种关系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特点。
而社会保险反映的是以国家政府或社会保障部门或用人单位为主体的再分配关系,这种关系则以强制性和有偿性为特点。
又如,社会保险和政治经济学虽然同属于经济学学科,然而,两者研究的对象和任务是不同的。
社知识介绍保保险基本原则目录社会保险定义社会保险组成社会保险意义01社会保险的定义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目的是使劳动者因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而减少或丧失劳动收入时,能从社会获得经济补偿和物质帮助,保障基本生活。
从社会保险的项目内容看,它是以经济保障为前提的。
一切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不论其是否完善,都具有强制性、社会性和福利性这三个特点。
当某人发生事故时,可以利用众多参加保险者,满足需要互助性保障基本的生活费、医疗费保障性当今社会,所有社会劳动者都可享有普遍性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强制用人单位及个人参保强制性社会保险是以社会安定为目的的非营利性保险福利性社保的五大特征方面区别经营主体商业保险的经营主体必须是商业保险公司。
社保保险可以由政府或其设立的机构办理,也可以委托金融经营机构代管。
在我国,社会保险机构是由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授权。
行为依据商业保险是依合同实施的民事行为,当保险合同的形式建立时保险关系也就得以体现,保险双方当事人也是以保险合同为依据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而社会保险则是依法实施的政府行为,享受社会保险的保障是宪法赋予公民或劳动者的一项基本权利,我国的社会保险也是强制实行的。
实施方式商业保险合同的订立必须是以保险双方当事人自愿订立的原则,除了比如车强险是强制实施以外的商业保险,都要遵循这一原则。
而社会保险则具有强制实施的特点,凡是社会保险法律规定范围内的社会成员,强制用人单位及个人参保。
适用原则商业保险中保险双方当事人以合同体现双方的权利义务的对等,即投保人是否交纳一定的保险费以及交纳的金额决定着保险人承担赔偿和给付保险金的责任,因而,商业保险是以“个人公平”为原则。
而社会保险是以“社会公平”为原则。
投保人的交费水平与保障水平的联系并不紧密,也就是说不管投保人交费多少,给付标准原则上是统一的,甚至有些人可以免交保险费,但同样能获得社会保险的保障。
方面区别保障功能商业保险的保障目标是根据保险人在保险金额限度内被保险人发生对保险事故所致损害进行保险金的给付。
社会保险的含义、项目及主要内容一、社会保险的含义及发展历程1.社会保险是指国家依法对遭遇劳动风险的职业劳动者,提供一定物质补偿和帮助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2.发展历程国际劳工组织1952年通过的第102号公约,即《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规定,社会保险全部项目有9个,即医疗、疾病、失业、年老、工伤、家庭补助、生育、伤残和遗嘱;我国早在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中就对养老、工伤、医疗、疾病、遗嘱、生育等7个项目做了具体规定;1986年《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和后来相关法规又为我国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
其后,我国劳动法律法规在全部规定的8个项目的前提下,对有关项目进行了合并,将医疗、疾病和普通伤残合并为医疗保险。
将工伤和因公伤残、职业病合并为工伤保险。
至此,我国现行社会保险项目全部形成,也就是我们聊天时常说的“五险一金”中的五险即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二、社会保险的主要内容(一)养老保险又称“年金保险”是指劳动者因年老或病残,丧失劳动能力而退出劳动岗位后,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补偿和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1.我国养老保险的立法概况我国养老保险立法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期间1953、1958年进行了两次修改)由于两次修改后的待遇不同,加上“文革”十年的影响,全国范围内的退休金被取消,至到1980年初,我国才开始对养老保险进行了改革;1991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原则,基金筹集和方式、待遇标准、基金管理等内容。
此后几年间,国家陆续的出台了多条规定来强化改革并不断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市场化、社会化改革仍在进行之中,养老保险制度将逐步得到完善2.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体系主要体系是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三方面组成(1)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亦称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它是按国家统一政策规定强制实施的为保障广大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养老保险制度。
社会保险基础知识(北京) 社会保险基础知识(北京)1:基本概念1.1 社会保险的定义1.2 社会保险的目的和作用1.3 社会保险的分类与种类2:社会保险制度2.1 社会保险制度的框架2.2 社会保险制度的组成部分2.3 社会保险制度的运行机制3:养老保险3.1 养老保险的基本概念3.2 养老保险的参保对象与条件3.3 养老保险的缴费和领取3.4 养老保险的待遇计算和调整4:医疗保险4.1 医疗保险的基本概念4.2 医疗保险的参保对象与条件4.3 医疗保险的缴费和报销4.4 医疗保险的医疗服务和费用结算5:工伤保险5.1 工伤保险的基本概念5.2 工伤保险的参保对象与条件5.3 工伤保险的事故认定和赔偿5.4 工伤保险的康复和就业援助6:失业保险6.1 失业保险的基本概念6.2 失业保险的参保对象与条件6.3 失业保险的缴费和领取6.4 失业保险的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7:生育保险7.1 生育保险的基本概念7.2 生育保险的参保对象与条件7.3 生育保险的缴费和待遇7.4 生育保险的服务和权益保障附件:本文档涉及的表格和相关资料。
法律名词及注释:- 社会保险:指国家为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权益,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
- 参保对象:指符合法定条件,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的个人或单位。
- 缴费:指个人或单位按照规定,根据一定比例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行为。
- 待遇:指个人按规定领取社会保险基金提供的养老金、医疗费用、工伤赔偿、失业保险金、生育津贴等福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内容简介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社会统筹和个人参与的方式,解决人民裙众在老年、生病、工伤、失业、生育等特定情况下的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是我国社会保障领域重要的一部法律,于2011年7月1日开始施行,是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法律。
一、法律的主要内容:1. 社会保险的类型:《社会保险法》规定了五种基本的社会保险,分别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
针对不同的风险情况,为参保人提供基本的保障。
2. 参保对象和责任主体:法律对谁应当参加社会保险进行了明确规定,包括城乡居民、职工、雇主等。
同时也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当履行的参保义务。
3. 参保缴费:规定了参保人和用人单位应当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义务,并明确了缴费的基数、费率等相关规定。
4. 社会保险待遇:规定了参保人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条件和标准,明确了养老金、医疗补助、工伤赔偿等待遇的发放原则和流程。
5. 法律责任:明确规定了对违反社会保险法律规定的行为给予的行政处罚、经济制裁等法律责任。
二、法律在实践中的作用:《社会保险法》的实施,有力地保障了我国广大劳动者和居民的基本权益,促进了社会公平和稳定。
通过规范和强化社会保险制度,提高了参保人的社会保障水平,增强了人民裙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我对《社会保险法》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部重要的社会保障法律,《社会保险法》的出台和实施将为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机遇。
它不仅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法律依据。
我认为,我们应当充分认识《社会保险法》的重要性,做好参保工作,积极履行相关的义务和责任,共同推动社会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
总结回顾: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简要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这部法律对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的实施为广大劳动者和居民提供了更加全面和可靠的社会保障,为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五项社会保险分别是什么五项社会保险分别是什么1.社会保险的客观基础,是劳动领域中存在的风险,保险的标准是劳动者的人身;2.社会保险的主体是特定的。
包括劳动者(含其亲属)与用人单位;3.社会保险属于强制性保险;4.社会保险的目的是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5.保险基金________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缴费及财政的支持。
保险对象范围限于职工,不包括其他社会成员。
保险内容范围限于劳动风险中的各种风险,不包括此外的财产、经济等风险。
(有些公司计算五险一金并不是按照员工实际工资,而是另外设置基数计算缴纳的)社会保险的主要特征养老保险养老保险是劳动者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退休后,从政府和社会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物质帮助和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必须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新的参统单位(指各类企业)单位缴费费率确定为10%,个人缴费费率确定为8%,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灵活就业人员及以个人形式参保的其他各类人员,根据缴费年限实行的是差别费率。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劳动者,缴费基数在规定范围内可高可低,多交多受益。
职工按月领取养老金必须是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并且已经办理退休手续;所在单位和个人依法参加了养老保险并履行了养老保险的缴费义务;个人缴费至少满15年。
目前中国的企业职工法定退休年龄为:男职工60岁,从事管理和科研工作的女干部55岁,女职工50岁。
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且个人缴费满15年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市(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
个人账户养老金由个人账户基金支付,月发放标准根据本人账户储存额除以120。
个人账户基金用完后,由社会统筹基金支付。
医疗保险民营医院将纳入医保范围,近日,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副秘书长、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副所长李静湖表示,对民营医疗机构是一视同仁,按照一定的条件都纳入到基本医疗保险的定点范围。
社会保险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如何做好社会保险工作社会保险制度作为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是现代国家通过筹集保险资金,对遭遇不可规避的自然和社会风险而丧失工资的受保劳动者,给予一定的收入补偿,使他们安然度过风险,并能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社会政策。
具有调节劳资双方的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文明发展等功能。
一、社会保险工作的重要意义(一)社会保险的产生与发展社会保险制度是一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渊源。
现代社会保险制度从其产生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据国际社会保障协会和美国社会保障总署的统计,截至1996年,全世界约有167个国家和地区至少实行了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因此可以说,社会保险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一种社会政策和社会机制。
现代社会保险最早产生于德国。
1883年德国颁布《疾病社会保险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险法律,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诞生。
1884年德国又实行《工伤保险法》,1889年实行《养老、残疾、死亡保险法》,从此社会保险体系便初步建立起来,随后,欧美等工业国家也相继建立起不同项目的社会保险制度。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初创时期(1951-1957年),调整和发展时期(1958-1966年),停滞时期(1967-1978年),重建和改革时期(1978年以后)。
1952年2月政务院公布了《劳动保护条例》,标志着新中国的社会保险体系的建立,其保障对象是企业职工,保险项目包括疾病、负伤、生育、医疗、退休、死亡和待业等。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退休办法遵循的是195 2年12月公布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
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1966年期间,社会保障制度有基金、有管理、有监督,基金的收集、管理和监督是分立的,在人口老龄结构轻且经济发展较快的情况下,这一制度运行良好。
1966年后,社会保险制度转变成企业保险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解读全文1. 背景介绍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社会保障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实施了多项社会保障政策,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该法律于2010年7月1日正式施行,旨在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险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本文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进行全面解读,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其内容和意义。
2. 保障对象和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一章第一节规定了社会保险的保障对象和范围。
该法案适用于我国境内的城镇和农村居民,包括城市职工、农民工、城镇居民以及其他参加社会保险的人员。
这一规定可以有效覆盖全国范围内的劳动力裙体,确保他们都能享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待遇。
3. 社会保险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中,规定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多种社会保险制度。
这些制度不仅涵盖了劳动者的整个生命周期,也体现了国家对人民生活全方面保障的责任。
其中,养老保险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保险制度之一,受到了特别的重视。
它为退休人员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来源,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质量。
4. 参保费用和待遇参保费用和待遇是社会保险制度的核心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对参保费用的缴纳、待遇的享受做出了详细规定。
根据该法案,参保人员应按照一定的比例缴纳社会保险费用,而待遇则应当合理充分地反映参保人员的实际需求。
这一规定旨在保证参保人员能够公平地享受社会保险制度带来的实惠。
5. 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和稳定是社会保险制度能够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使用做出了明确规定,包括缴费基数、缴费比例、基金投资收益的使用等。
这些规定有效地保障了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运作,为社会保险制度提供了可靠的财政支撑。
6. 个人评述作为一个普通劳动者,我深切感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对我的保障和帮助。
《社会保障学》第一章社会保障学导论一、考核知识点(一)社会保障的概念、对象与目的(二)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四)社会保障的模式(五)社会保障体系二、考核要求(一)识记1、社会保障的特征:法律强制性、对象社会性、福利性、经济保障性、机会公平性、收支互济性、待遇差别性。
2、1883年俾斯麦国王颁布了《医疗保险法》,这部医疗保险法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险法,常作为现代社会保障形成的标志。
1884年首创了《工伤保险法》;1889年再创《养老保险法》。
3、1935年美国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保障法典《社会保障法》,它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盲人补助、老年补助、未成年人补助等。
4、1951年2月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标志着新中国社会保险的开始。
5、社会保障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系列社会保障项目所构成的体系的总和。
(二)理解1、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纲领,因而它是社会保障的发展。
2、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国家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属于国家保障性质的社会保障模式,又称政府统包型。
其宗旨是“最充分地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需要,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并维持其工作能力”3、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最低纲领,社会优抚是社会保障的特殊纲领。
(三)应用1、社会保险的对象①被雇佣的劳动者。
②生产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劳动者。
③达到一定收入水平的劳动者。
④从事特定职业的劳动者。
⑤达到一定年龄的全体公民。
(四)综合1、社会保障产生与发展的原因①首先,社会保障是生产社会化的客观需要。
②其次,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保障提供了经济可能。
③最后,社会化大生产过程所带来的一系列风险导致劳资矛盾尖锐,为增加“社会稳定器”,从现实上要求建立社会保障,以保证社会的稳定。
第二章生育保险一、考核知识点(一)生育保险及其特点(二)人口政策与中国计划生育保险(三)生育保险的基本待遇二、考核要求(一)识记1、生育保险是在妇女劳动者因生育子女而暂时失去劳动能力时,社会给予必要的经济和物质帮助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