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常用16种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应用
- 格式:docx
- 大小:17.40 KB
- 文档页数:2
初中物理研究方法归类及示例初中物理研究方法归类及示例1.观察法,指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认真观察,再归纳总结出规律等。
如通过对水沸腾实验的观察得到水沸腾的特点,从而推出液体沸腾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的特点。
2.实验法,人们使用仪器,通过人工控制条件,使自然现象、过程再现出来。
它是物理研究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通过实验可发现定律、规律,如欧姆通过实验发现欧姆定律;通过实验验证假说,如布朗通过“布朗运动”的实验验证分子动理论假说;通过实验测定物理量,如托里拆利通过实验测定出大气压值。
3.猜想法,是探索物理的一种广泛应用的方法,它是用已知的物理规律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规律做出的科学预见。
猜想法和实验法律相结合使用,先猜想然后设计实验验证,是目前探索物理经常使用的方法。
如初三物理(沪科版)中研究“通电导体放出热量跟哪些因素有关?”先要求大家猜想,然后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就是采用“猜想+实验”的方法。
4.等效法,狭义等效法是根据同一性质的几个量与一个量之间效果相同而建立的方法。
如研究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引入合力。
广义等效法指自然界中不同物质之间存在着的联系而建立的原理或方法,如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做功和热传递,它们的作用效果是等效的。
5.建立模型法,从自然界中抽取更为本质的、概括了的类似物的方法,如连通器、光线。
6.转换法,是指将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者不容易直接去测量的物理量,用一些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的方法。
如用电流的效应去判断电流的存在,用扩散现象去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7.类比法,指两个或两类对象有某些共有的相同或者相似的属性,推出一个对象可能具有另一个或另一类现象已经具有的属性。
如研究电流概念时用水流作类比。
8.替代法,在研究物体的某一物理量时,由于这一物理量难于测量,可用便于测量的其他物体的相同物理量来测定代替。
如曹冲称象用的就是替代法。
9.控制变量法,在研究某一物理量与其他几个物理量关系时,可先研究这一物理量与几个中的一个量的关系,然后逐一研究这一物理量与其他物理量关系,研究时,每次都要保证除研究的那两个物理量外,其他物理量保持不变,最后将这些单一关系综合起来,如研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关系,用的就是控制变量法。
初中物理中常见的研究学习方法有哪些初中物理中常见的学习研究方法1、理想模型法为了更形象,更直观地表示某一种物理现象或物理规律,利用科学抽象的方法,抽象出简单直观的物理模型,利用物理模型研究物理问题。
这种方法就叫做理想模型法。
如用太阳系模型代表原子结构,用简单的线条代表杠杆,利用光线描述光的传播,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等。
2、控制变量法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
决定某一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的因素常常也很多。
为了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必须设法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然后来比较,研究其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
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办法,把多因素的问题转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就叫做控制变量法。
初中物理实验大多都用到了这种方法,如通过导体的电流I受到导体电阻R 和它两端电压U的影响,在研究电流I与电阻R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电压U不变;在研究电流I与电压U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电阻R不变。
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的问题还有:液体蒸发的蒸发的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压强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运动快慢和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的关系等。
3、转换法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现象,不好直接认识它,我们常根据它们表现出来的看的见、摸的着的现象来间接认识它们。
在物理学中有一些微观的或不易观察的现象,经常把这些现象通过放大或转化,成为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这种方法就叫做转换法。
如根据电流的热效应来认识电流大小,根据磁场对磁体有力的作用来认识磁场等。
4、比值定义法为了给某些物理规律或物理量确定一个概念,常用到比值的方法就叫做比值定义法。
速度的定义,压强的定义,功率的定义,比热容的定义,热值的定义,电流大小的定义等都是用了比值定义的方法。
5、理想实验法有一些物理现象,由于受实验条件所限,无法直接验证,需要我们先进行实验,再进行合理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理想实验法也叫做实验推理法,就是在物理实验的基础上加上合理的科学的推理得出结论的方法就叫做理想实验法。
初中物理研究方法有哪几种1.实验法:实验法是物理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收集数据,进行测量和计算,验证理论模型。
实验法有助于验证物理理论,揭示物理规律。
实验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2.观察法:观察法是物理研究中应用广泛的方法之一、通过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或物理系统的观察,获得数据和信息,从而加深对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理解。
观察法常用于研究天体现象、材料特性等。
3.数学模型方法:数学模型方法是物理研究中一种重要的方法。
通过运用数学工具、公式和方程,对物理系统进行建模和描述。
数学模型能够辅助物理学家进行预测、模拟和分析物理现象,从而使得研究更加精确和系统。
4.计算机模拟方法:计算机模拟方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物理研究方法。
通过在计算机上构建物理系统的数学模型,应用数值计算方法对其进行模拟和仿真。
计算机模拟的优势在于可以模拟复杂的物理系统,进行大规模计算和参数优化,并且具有较高的准确度。
5.统计方法:统计方法是物理研究中用来处理和分析大量数据的方法。
通过对实验数据或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总体特征和规律。
统计学方法可以帮助物理学家从大量数据中提取关键信息,判断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验证统计规律。
6.比较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是通过对不同物理现象、物理系统或实验条件的比较,研究其差异和共性,以发现规律和原理。
比较研究方法常用于研究不同材料的性质、不同条件下的物理过程等。
7.理论推理方法:理论推理方法是物理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假设、逻辑推理和数学推演,推导出物理规律、理论模型和物理公式。
理论推理方法在物理研究中起到了理论引导和预测的作用。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研究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范围。
在实际研究中,经常会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以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物理现象和规律。
初中物理课常用的研究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频繁,仅靠学校学习的知识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研究方法的渗透,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际,就初中物理学习中用到的方法做以小结。
一、控制变量法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是最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在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探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关系,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等实验中都用到了此方法。
二、转换法转换法是初中物理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它是将不易观察到的现象通过其他直观现象再现出来,从而认识事物或规律的方法。
比如在学习电流时。
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知道它的存在呢?我们可以在电路中接人一个小灯泡,利用小灯泡发光感知到电流的存在,并且可以通过小灯泡的亮度来判断电流的大小。
再比如在研究电与热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的多少不易直接观察出来,我们可以在烧瓶中插入温度计(或在导体上粘上蜡),通过温度计的示数(或蜡的融化快慢)来比较产生热量的多少。
三、类比法类比法是指通过对相关的内容或事物来进行比较学习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时,可以这样告诉学生:电流通过导体时就好比人走路,在路的长度和宽度相同时,如果是泥泞不堪的土路,走起来就费力些;如果是砂石路就好走些,如果是水泥路就更好走些。
这就好比导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时,材料不同,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就不同一样。
在路面情况和长度相同时,如果路越窄,走起来就越容易受阻。
这就好比在材料和长度相同时,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一样。
在路面情况和宽度相同时,如果路越长,人受阻的机会就越多。
这就好比导体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时,长度越长,电阻越大,通过这样的类比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可以用来区别概念、规律、公式等。
初中物理研究方法有哪些
初中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实验法:通过实验设计和操作,直接观察物理现象或数据,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2. 模型法:通过建立物理模型,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化,便于理解和分析。
3. 控制变量法:在多因素问题中,通过控制某些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观察物理现象的变化,从而得出结论。
4. 理想实验法:通过想象和推理,设计理想状态下的实验,得出结论或推导规律。
5. 归纳法:通过对多个具体事例的分析和归纳,得出一般性的物理规律或结论。
6. 演绎法:根据已知的物理规律或定理,推导出具体的结论或解释特定的现象。
7. 类比法:通过比较类似的事物或现象,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便于理解和记忆。
8. 比较法:通过对不同事物或现象的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便于理解、记忆和区别。
这些研究方法在初中物理学习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对于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初中物理科学研究中常用方法归纳科学研究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论和逻辑规则,对现象、问题或假设进行观察、实验和推理,以达到获取新知识、解释现象、解决问题的目的。
在初中物理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可以分为观察法、实验法和理论分析法三大类。
本文将对这些方法进行归纳概述。
一、观察法观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通过直接或间接地观察现象,收集和记录相关的数据,获取科学事实,并根据观察结果初步判断和分析。
观察法具有简单、直观、直接的特点,常用于初中物理实验室和日常生活中的观察。
例如,在学习热传递时,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热杯中的水温变化来研究热的传递规律。
记录不同时间下水的温度,并绘制温度变化曲线,以观察和分析热的传递过程。
观察法可以帮助我们直观地了解物理现象和规律。
二、实验法实验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建立合适的实验装置、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步骤,进行人为控制和观察现象的方法。
实验法可以控制变量、重复观测和准确测量,帮助我们揭示物理事实,验证理论假设。
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时,我们可以通过实验装置,如光线经过玻璃板时的折射角的测量,来验证折射定律。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调节入射角度,测量出射角度,并计算折射指数,用来验证折射定律。
实验法需要准确测量和仔细记录数据,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方法。
三、理论分析法理论分析是指基于已有知识和理论模型,通过思考、推理和计算来解释现象和问题的方法。
通过运用物理学定律和公式,进行数据处理和数学分析,可以进行深入的物理问题研究。
例如,在学习力学平衡时,我们可以通过应用力的平衡条件和杠杆原理,分析和计算杠杆系统的力的平衡条件和力矩平衡方程来解决问题。
理论分析法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和应用物理学原理,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
综上所述,观察法、实验法和理论分析法是初中物理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观察法直观直接,有助于了解物理现象;实验法可以精确测量和控制变量,验证理论假设;理论分析法能够深入思考和解释问题。
初中物理研究方法及应用初中物理研究方法及应用物理作为一门研究物质及其运动、能量转换与变化规律的科学,对我们认识自然界有着重要意义。
在初中阶段,我们需要通过学习物理,培养学生思维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下面将介绍一些初中物理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首先,观察法是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通过观察现象、现象背后的规律以及物体之间的关系,可以推导出物理规律。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球的运动轨迹和经过的时间,发现物体受到重力作用时,自由落体的规律。
我们还可以通过观察光的传播路径及其现象,推导出光传播的直线性和反射的规律。
其次,实验法是物理研究中重要的方法之一。
通过设计实验、进行测量和观测,可以验证物理理论,深入理解物质及其运动规律。
例如,在学习光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进行实验,用凸透镜对光的聚焦作用进行观察和测量,进一步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和光的折射规律。
第三,数学分析法也是物理研究的重要方法。
物理与数学密切相关,通过应用数学工具和方法,可以对物理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决。
例如,在学习力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牛顿定律和力的分解等相关数学知识,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受力情况,解决相应的物理问题。
最后,模型建立法也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研究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可以建立物理模型,简化物理现象和规律,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物理现象。
例如,在学习电路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电路图模型,研究和分析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的物理问题。
初中物理的研究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工程设计中,可以运用物理研究方法,分析物体的运动、变形和能量转化,为设计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在产业生产中,物理研究方法可以用来改进工艺和优化生产条件,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
在环境保护中,物理研究方法可以用来研究和分析污染源的物理特性,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
在医学领域,物理研究方法可以应用于医疗设备的研发和临床实践,提高医疗技术和治疗效果。
一.控制变量法:所谓控制变量法,是指为了研究物理量同影响它的多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的关系,可将除了这个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使其保持不变,再比较、研究该物理量与该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然后再综合起来得出规律的方法。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有:1、研究琴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粗细、松紧、长短的关系。
(声学)2、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热)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力)4.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电)5.弹性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二、等效替代法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某一个物理现象和规律中,因实验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实验器材的限制,不可以或很难直接揭示物理本质,而采取与之相似或有共同特征的等效现象来替代的方法。
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
因两者在成像特征上有共同之处,容易使学生接受;而玻璃板又是透明的,能通过它观察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便于研究像的特点,揭示出规律三.转换法有的物理量不便于直接测量,有的物理现象不便于直接观察,通过转换为容易测量到与之相等或与之相关联的物理现象,从而获得结论,就是转换法。
1.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内能的变化,只能转换成测出温度的改变来说明内能的变化);2.电热与电流\电阻的因素时,将电热的多少转换成液柱上升的高度;3.研究电功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将电功转换成砝码上升的高度;4.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我们将动能转化为小木块在平面上被推动的距离,距离越远则动能越大。
5.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影响因素时,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个数的多少来反应电磁铁磁性的强弱。
注意:等效法与转换法很相似,有什么区别呢?转换法: 电流大小----à灯泡亮度;磁场----à小磁针偏转等效替代法: 分力----à合力小石块体积----à排开水的体积;小结:“等效替代法” 中相互替代的两个量种类相同,大小相等,而“转换法”中的两个物理量有因果关系,并且性质往往发生了改变。
初中物理科学探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在突出科学探究内容的同时,要重视研究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习物理规律,构建物理概念,学习科学方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初步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真谛。
一、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就是把一个多因素影响某一物理量的问题,通过控制某几个因素不变,只让其中一个因素改变,从而转化为多个单一因素影响某一物理量的问题的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在实验数据的表格上的反映为:某两次实验只有一个条件不相同,若两次实验结果例外,则与该条件有关,否则无关。
教材中涉及到控制变量法的知识主要有:1.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3.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规律;4.探究动能(或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5.探究例外物质的吸热能力与物质种类、质量、温度的关系;6.研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7.探究电阻上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8.探究电功(或电热)跟什么因素有关;9.研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10.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跟什么因素有关;11.研究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等等。
二、等效替代法等效替代法是指在保证某一方面效果相同的前提下,用理想的、熟悉的、简单的物理对象、物理过程、物理现象来替代实际的、陌生的、繁复的物理对象、物理过程、物理现象的思想方法。
简言之,等效的方法就是对一个较为繁复的问题,提出一个较简单的方案或设想,而使它们的效果完全相同,从而将问题化难为易,求得解决。
教材中涉及到等效替代法的知识主要有:1.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用镜后未点燃的蜡烛代替镜前点燃蜡烛的像;2.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3.研究串并联电路的电阻关系时引入“等效电阻”的概念;三、转换法(间接推断法)物理学中有的物理现象不便于直接观察,有的物理量不便于直接测量,通过转换为简易观察或测量的与之相等或与之相关联的物理现象,从而获得结论的研究方法叫转换法。
17种初中物理科学研究方法解释一、控制变量法1.定义:在研究一个量与多个因素关系时,将一些因素固定不变,分别只研究该量与一个因素的关系,从而使问题简化。
2.举例:(1)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时,先将电阻固定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然后再将电压固定不变,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2)研究压力效果有关因素时,先让受力面积不变,研究与压力大小关系;然后再让压力不变,研究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
二、转换法1.定义:将看不见、摸不着、不便于研究的问题或因素,转换成看得见、摸得着、便于研究的问题或因素。
2.举例:(1)动能大小无法直接测出,但我们可以通过木块被撞出去的距离来比较动能大小。
(2)磁场看不见,撒上铁粉,通过铁粉的有序排列“看见”磁场并进行研究。
三、放大法1.定义:通过放大、扩大、变大或增加某些因素,从而使问题看得更加清楚,更容易解决。
2.举例:(1)将带有细玻璃管的塞子插到装满水的瓶口,显示玻璃瓶的微小形变。
(2)电流表通过指针将偏转幅度放大,从而可以划分刻度值。
四、换元法(替代法)1.定义:通过将问题中的元素进行替换或代换,从而解决问题。
2.举例:(1)研究平面镜成像时,用平面玻璃代替平面镜进行研究。
(2)研究透镜时,用冰块去代替玻璃制作简易的透镜。
五、等效法1.定义:两种事物在某一方面上的效果完全一样,因此在解决这一方面问题时就可以完全替代。
可以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替代法。
2.举例:(1)为了让手暖和,在没有热水袋的情况下,可以双手互搓,达到完全相同的效果。
(2)用两个5Ω的电阻串联,去当做一个10Ω电阻用。
六、分类法1.定义:将许多事物根据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组。
2.举例:(1)将汽化现象按照发生地点和剧烈程度,分为蒸发、沸腾两类。
(2)将电路根据连接情况,分为串联、并联电路两种。
七、比较法1.定义:找到两种事物的相同点、不同点。
2.举例:(1)比较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2)比较实像和虚像的异同点。
专题三初中物理常用的主要实验方法与实例专题三初中物理常用的主要实验方法与实例一、主要实验方法1.控制变量法。
就是把一个多因素影响某一物理量的问题,通过控制某几个因素不变,只让其中一个因素改变,从而转化为多个单一因素影响某一物理量的问题的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在实验装置图上的反映为:某两次试验只有一个条件不相同,若两次试验结果不同,则与该条件有关,否则无关。
反过来,若要研究的问题是物理量与某一因素是否有关,则应只使该因素不同,而其他因素均应相同。
控制变量法是中学物理中最常用的方法。
2.等效替代法。
将某个物理量用另外一个物理量来替代,得到同样的结论,这种方法叫“等效替代法”。
(1)由于作用效果相同,而相互取代,如用合力取代分力、用总电阻取代分电阻等。
(2)由于平衡等原因而出现两个同类的物理量有等值关系,从而可以相互取代,如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时,弹簧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大小等于滑动摩擦力;测石块密度时,石块排开水的体积等于石块的体积。
3.转换法。
在研究看不见的物质或现象时,可以通过研究该物质现象或所产生的可见的效果,由此进一步分析物质或现象,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注意:“等效替代法”虽然也包涵有转换法的思想,但其研究主体已发生转移,而转换法则是通过研究主体所产生的效果来上朔其原因的一种研究方法。
4.实验推理法(理想实验法)。
有一些物理现象(如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会怎样运动?),由于受实验条件所限,无法直接验证,需要我们先进行实验,再进行合理推理得出正确结论,这也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
如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可以永远运动下去、真空不能传声等结论,都是这样得到的。
这些结论实际上是推理得到的,不可能用实验验证,因此,这种方法也称为“科学推理法”、“实验推理法”、“实验 + 推理法”等。
5.类比法。
所谓类比就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实际上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他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思维。
初中物理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研究物理的科学方法有许多,初中物理中常用的有:观察法、实验法、控制变量法、等效法、模型法、转换法、类比法、比较法等等,但这些知识都散布在初中物理课本各处,为了帮助考生更好的掌握这一部分知识,下面就此做一个汇总。
1 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就是当一个物理量受到多个物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时,为了明确这个物理量与其中某个因素的关系,往往需要先控制其它的另几个因素不影响被研究的物理量的方法。
举例:(1)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物理量有关;(2)研究电流与电阻、电压关系时,先使电阻不变去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然后再让电压不变去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3)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4)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5)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2 等效替代法在物理实验中有许多物理特征、过程和物理量要想直接观察和测量很困难,这时往往把所需观测的变量换成其它间接的可观察和测量的变量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就是等效法。
举例:(1)要想研究玻璃板成像特点,关键的问题是设法确定像的位置,实验时具体的做法是另外拿一只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像完全重合;我们这样确定像的位置,凭借的是视觉效果的相同,因而可以说是采用了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2)确定物体的重心,把重力的作用点看作在重心上。
(3)在研究物体受几个力作用的情况时,引入“合力”的概念。
(4)在研究串联、并联电路时,引入“总电阻”的概念。
(5)用排液法测物体的体积。
3 建立模型法建立模型法就是把物理实体或物理过程经过科学抽象转化为一定的模型,运用这种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摒弃次要条件,突出主要因素,从而方便对物体本质的研究。
举例:(1)在物理学中,可以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这条想象的线叫做光线。
(2)在研究磁体的磁场时,引入的“磁感线”;(3)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
4 转换法对于不易研究或不好直接研究的物理问题,而是通过研究其表现出来的现象、效应、作用效果间接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初中物理全部探究实验方法总结,中考必考,拿走不谢!总结如下:一、控制变量法这个方法考察的最多,最常见。
主要实验有如下几种:1. 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的关系。
2 .研究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松紧、长短和粗细的关系。
3. 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4. 研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的关系。
5 .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6 .研究物体的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7. 研究物体的势能与质量和高度的关系。
8. 研究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导体长度材料横截面积的关系。
9 .研究导体中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导体电阻的关系。
10. 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导体中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
11. 研究电磁铁的磁性与线圈匝数和电流大小的关系。
二、图像法1 .用温度时间图像理解融化、凝固、沸腾现象。
2 .电流、电压、图像理解欧姆定律I=U/R、电功率P=UI3 .正比、反比函数图象巩固密度ρ=m/V、重力G=mg、速度v=s/t、杠杆平衡F1L1=F2L24.压强p=F/S p=ρgh 浮力F=ρ液gV排、功、热量Q=cm(t2-t1)等公式。
三、转换法的应用1.利用乒乓球的弹跳将音叉的振动放大;利用轻小物体的跳动或振动来证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用温度计测温度是利用内部液体热胀冷缩改变的体积来反映温度高低。
3. 测量滑动摩擦力时转化成测拉力的大小。
4.通过研究扩散现象认识看不见摸不着的分子运动。
5.判断有无电流课通过观察电路中的灯泡是否发光来确定。
6.磁场看不见、摸不着,可以通过观察小磁针是否转动来判断磁场是否存在。
7.判断电磁铁磁性强弱时,用电磁铁吸引的大头针的数目来确定。
8.研究电阻与电热的关系时,电流通过阻值不等的两根电阻丝产生的热量无法直接观测或比较,可通过转换为可看见的现象(气体的膨胀、火柴的点燃等的不同)来推导出那个电阻放热多。
四、实验推理法1 .研究真空中能否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