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风筝的起源
- 格式:docx
- 大小:32.92 KB
- 文档页数:3
风筝的起源风筝的起源可能与木鸟有关,它也起源于中国。
风筝又名纸鸢、风鸢,纸鹞或鹞子,中国古籍当中有关风筝的史料比木鸟丰富。
唐朝的《事物纪原》记载了汉初的韩信是风筝的发明人。
唐朝的记述是:楚霸王被困垓下,韩信制风筝让张良乘坐,飞上天空高唱楚歌,瓦解楚营军心。
宋朝的传说为:刘邦征伐陈烯,韩信打算里应外合,便用风筝测量距离,想用挖地道的方法攻入未央宫。
《事物纪原》和《新唐书》分别记载了利用风筝求援的轶事。
公元549 年,梁武帝萧衍被侯景兵困南京。
武帝的将军羊侃用风筝送出求援诏书。
不料风筝被侯军误为妖术而射落,求援因此失败。
更为离奇的风筝传闻见于《白石礁真稿》:公元559 年,北齐文宣帝时,大杀“元”姓宗族,彭城王元勰的孙子元韶被囚地牢。
元韶堂弟为元韶制作风筝,他们二人从金风楼乘风筝双双飞逃。
这些传奇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人的关于飞行的奇思妙想。
今天看来仍然很有趣味。
风筝的起源说起风筝的起源,那是古远的年代以前的事情。
由于受社会发展条件的限制,能流传到现在的历史痕迹并不多见。
学术界有以下几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风筝起源于先秦时代。
此据有《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另据为《鸿书》记载:鲁班也曾制作过木鸢,曰:“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
因墨子与鲁班同是鲁国人,据此说推断风筝鼻祖“木鸢”发源于齐鲁一带。
近代持此说的还有曹雪琴,在他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中这样写道:观夫史籍所载,风鸢之由来久矣,可征者实寡,非所详也;惟墨子作木鸢,三年而飞之说,或无疑焉。
盖将用之负人载物,超险阻而飞达,越川泽而空递;所以辅舆马之不能,补舟楫之不逮者也。
揆其初衷,殆欲利人,非以助暴;夫子非攻,故其法卒无所传。
第二种说法是,韩信是风筝的发明者。
依据是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卷八纸鸢》中说:俗谓之风筝,古今相传,云是韩信所作。
高祖之征陈郗也,信谋从中起,故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欲以穿地隧入宫中也。
盖昔传如此,理或然矣。
风筝的由来和历史风筝,是一种利用风力飞行的民俗玩具。
其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中国。
据传说,早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做墨子的思想家,他在一次观察鸟类飞行时,发明了风车车和风筝。
风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开始使用风筝。
在楚汉战争中,楚国将军项燕制作的十三只蝙蝠形风筝,成功地侦察了敌军的情报,帮助了楚军的胜利。
在汉代,风筝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竞技活动,并开始被用来传递信息。
隋唐时期,风筝制作的技术和飞行的技巧不断发展,使得风筝逐渐成为一种盛行于民间并备受推崇的娱乐活动。
据记载,唐代李白曾写有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诗,其中就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其中“春风吹又生”便是写风筝的。
宋代时期,风筝的历史进一步发展并达到了顶峰。
当时的风筝有迷信的作用,又称为“神鸟”或“神蜘蛛”。
为了增加风筝的稳定性,宋人采用了一种正方形的结构,这种结构被称为“高脚”,是风筝制作中的一个重要技术突破。
到了明清时期,风筝的历史进一步发展,并在民间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风筝艺术。
这时候,“神鸟”“神蜘蛛”的古老迷信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风筝艺术的升级与发展。
明代书画家苏汉臣曾用颜料画出《风筝图》,为风筝艺术的发展奠定了更为深厚的文化基础。
为了迎接新时代的挑战,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风筝的历史创新变革。
在近代,风筝经历了各种变换与飞跃,变成了现代人们熟悉的一种娱乐活动。
如今,风筝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娱乐和竞技工具,而是变成了现代技术与文化的完美结合体。
因为风筝能够发挥人的智慧和动手能力,提高人的创造力和艺术审美,所以它具有一定程度的教育功能;因为它能够给人们带来愉悦和放松,帮助人们消除压力和焦虑,所以它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娱乐方式。
同时,在世界范围内,风筝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国际交流、文化推广和旅游招商的工具,使得风筝的历史在当今社会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认同和传承。
风筝的起源知识点总结风筝的起源还有多种说法。
在中国,有一种关于风筝起源的传说,称为“白蛇传”。
相传,在汉代时期,有一位名叫酒干倘卖的人,他在东吴的庙堂前放飞了一只风筝,用风筝向她所爱的人传达了自己的心意。
而在印度尼西亚,也有一种传说认为风筝是一种与上帝沟通的方式。
无论哪种说法,风筝都是一种存在了数千年的文化现象,它们不仅是一种飞行器,更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在中国,风筝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纪的《诗经》中,其中有一首诗写道“鹿鸣于飞,哑哑嘒嘒”。
这首诗描绘了一只鸟在天空飞翔的场景,也可以解释为风筝在空中飞行的画面。
《诗经》的记载为风筝的起源提供了历史的证据。
另外,在中国古代的《礼记》中也有关于风筝的记载。
据说在春秋时期,风筝就已经成为了一种儿童游戏,人们用风筝来放飞自己的希望和梦想。
风筝在中国古代的使用也是多种多样的。
在农历五月五日的端午节,人们常常会放飞风筝来祈求飞行。
在明清时期,风筝的种类和风筝的设计也开始多种多样起来,成为了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
同时,在中国古代,人们还用风筝来发送信号,并且使用风筝进行天文观测,因此风筝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科学工具。
另一方面,风筝也在其他地区广泛流传开来。
在日本,风筝被称为“凉翔”,并且与武士阶层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欧洲,风筝最早是由意大利人引入的,成为了一种宫廷游戏。
在印度尼西亚,风筝甚至成为了一种传统的体育运动,在每年的雨季都会举行风筝比赛。
风筝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不仅仅是一种飞行器,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
现在的世界中,风筝仍然是一种受人喜爱的飞行器。
在风筝节、庆典活动、游园会上,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五彩斑斓的风筝在天空中翱翔。
现代的风筝也不再局限于纸和竹子的制作材料,而是采用了更加轻便和坚固的材料,便于操控和飞行。
同时,一些工程师和科学家也在研究新型风筝,希望能够利用风能来发电或进行卫星通讯。
可以说,风筝作为一种古老的飞行器,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传统,更是一种现代科技的应用。
风筝起源的历史传说
风筝起源的历史传说
从目前的历史记载和发现的古代风筝看,其结构、形状、扎绘技术等,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以鸟的形状多。
因而得出结论:最初的风筝问世,是受飞鸟的启发,模仿飞鸟而制造并以飞鸟命名的。
人们崇尚飞鸟、热爱飞鸟、模拟飞鸟而制作风筝,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风筝因此而生,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风筝起源于中国,这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结论。
中国最早的风筝是有古代的`科学家墨翟制造的。
据中国的史料《韩非子·外储说》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
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风筝的人文历史风筝,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奇葩,拥有丰富的文化背景和世界范畴的流传。
它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便有了踪迹,随着时间的推移,风筝逐渐发展成了一个承载人们情感和文化的载体,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探索风筝的人文历史,以期更好地理解风筝这一独特的文化符号。
一、风筝的起源与发展风筝起源于中国,关于它的发展起源有很多传说和故事。
其中,据说最早的风筝是由中国农民喜爱的异形蝴蝶模型改进而来。
后来,改进的风筝通过丝线连接起来,并用来测量风向和行军距离。
随着时间的推移,风筝变得更加精致,形状也多种多样。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风筝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还被广泛应用于军事、科学和农业方面。
二、风筝的文化象征与意义风筝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象征,蕴含着深厚的意义和内涵。
首先,风筝象征着人类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
在放风筝的过程中,人们仿佛可以将自己的心情释放到空中,感受到随风飞翔的快乐,同时也代表了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乐观人生观。
其次,风筝还具有传递情感和表达思想的作用。
人们常常在风筝上写下自己的愿望和思考,将内心的情感通过风筝展示给世界。
这种表达方式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思想交流,也成为了一种有趣的艺术形式。
三、风筝的艺术形式与表演风筝既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表演方式。
在中国,风筝常常被用于庆祝节日和展示技艺。
在庆祝活动中,人们会放飞五彩缤纷的风筝,喜迎节日的到来。
此外,风筝还成为了一种戏剧表演形式,称为风筝戏。
风筝戏是一种将风筝与传统戏曲结合的独特艺术,通过风筝的舞动与表演者的唱腔和动作相互呼应,展示出戏曲和视觉艺术的完美结合。
四、风筝的国际传播与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风筝这一独特的文化符号逐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在古代,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风筝传入了中亚、印度和阿拉伯等地。
近代以来,风筝作为一种游戏和户外娱乐活动也逐渐传播到了欧洲、美洲和非洲。
不仅如此,风筝还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出各种独特的风格和形式,成为了世界各地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关于风筝的传统文化
风筝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元素,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着
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以下是关于风筝的传统文化的一些方面:
1. 历史渊源:风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
古代中国的风筝起初作为军事信号工具和测量风向的工具,后来逐渐发展为娱乐活动和民间艺术形式。
2. 制作工艺:风筝的制作工艺精细,通常使用竹子、纸张、丝线等材料制作。
不同地区和国家的风筝制作有各自独特的技法和样式,展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民族艺术风格。
3. 寓意与象征:风筝在传统文化中常常具有寓意和象征意义。
它可以象征自由、希望、梦想和向上的精神追求。
在某些文化中,风筝还被视为与天空和自然元素的联系,被赋予祈福、驱邪等意义。
4. 节庆活动:许多地区都有风筝节庆活动,如中国的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印度的孟加拉风筝节,韩国的风
筝节等。
这些活动中,人们会聚集在一起,放飞各种各样的风筝,欣赏彩色风筝在天空中飞舞的壮观景象,感受节日的喜庆氛围。
5. 艺术表现形式:风筝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不仅仅是飞行工具,还被视为一种装饰艺术品。
人们会在风筝上绘制各种图案、文字、人物或动物形象,展示创意和美感。
6. 国际交流:风筝作为一种具有跨文化特点的传统文化元素,已经成为国际间的交流纽带。
世界各地的风筝爱好者经常组织风筝节、比赛和展览,分享各自的风筝制作技艺和文化传统。
风筝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代表了人类对自然的
探索和对自由的追求,也展现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特色。
通过风筝,人们可以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风筝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及其历史渊源风筝是一种通过风力升空的纸或布制品,它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古代,风筝不仅是一种游戏和娱乐,同时也是祭祀、预言和战争等方面的标志。
而在现代,风筝则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国内外的重要文化交流载体之一。
本文将对风筝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历史渊源进行探究和分析。
一、风筝的历史渊源风筝的发明和起源远古悠久,历史上最早的风筝形制是三体式,是在夏代时期出现的。
历史记载中,春秋战国时期风筝已经非常流行。
风筝在当时是一种战略和情报工具,用于观测对方的军事行动,预警敌情和传递秘密情报。
随着时间的推移,风筝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军事工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其作为一种娱乐和游戏的方式,对其进行了更加精美的制作和装饰。
到了唐代,随着国际贸易的开展,风筝也开始传入海外。
世界上最早发现风筝的文化是印度和波斯,后来才传到欧洲。
然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风筝以其制作的技术和造型与中国风筝稍有不同,都在自己的文化背景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二、风筝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风筝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它从古至今一直贯穿在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具有非常丰富的象征意义,以下是其中几个方面。
1. 祈年祭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风筝是一种代表幸福和吉祥的物品。
每年的除夕和民间传统节日,人们都会在天空中放飞各种风筝来祈求丰收、平安和幸福。
2. 藏品收藏:风筝制作的工艺和装饰对于收藏爱好者来说也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很多人喜欢收集和收藏不同材质、不同风格的风筝,以珍藏历史文化。
3. 传统文化交流:风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元素之一。
中国民间艺术家经常参加各种国际风筝节和文化艺术展览,借此机会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文化魅力。
三、不同地区风筝的制作风格在中国的不同地区,风筝制作的风格和形态也有所不同。
例如:山东的刺绣风筝最为著名,它采用鲤鱼、鸳鸯、猫头鹰、蝙蝠等生动形象的动物作为造型,又被称为“动物风筝”;江苏扬州的龙凤风筝则是堪称古老且工艺复杂的,它以龙、凤为图案,线条华丽,栩栩如生;北京的北平风筝则以简单的结构和华丽的装饰著称,它的特色在于刀法细腻,线条流畅,造型精巧。
风筝历史知识点总结风筝是一种古老的玩具和工具,由轻盈的材料制成,可以在空中飞行。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被认为起源于中国,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发展而传播到世界各地。
风筝既可以作为一种娱乐方式,也可以用来预测天气、传递消息,甚至在科学研究和军事应用中发挥作用。
下面是风筝历史知识点的总结。
风筝的起源风筝的起源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中国。
根据史书记载,最早的风筝可能是用竹子和丝线制成的。
在古代中国,风筝被用来预测天气、传递消息和进行军事侦察。
在春秋时期,中国的哲学家墨子就提出了用风筝来进行气象观测的理论。
在宋朝,一位名叫鲁班的工匠制作了一把能飞行的金属风筝,被誉为"风筝之祖"。
风筝的传播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风筝逐渐传播到其他亚洲国家和欧洲国家。
在印度、波斯和日本等国家,风筝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在欧洲,风筝最早是通过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东征活动引入的。
随后,风筝通过殖民活动传播到美洲和非洲。
风筝在艺术中的应用除了作为一种娱乐方式,风筝还被广泛运用在艺术表现中。
在古代中国,人们会在风筝上绘制各种图案和文字,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
在印度,风筝被用来进行风筝战,参与者会尽力拉断对方的风筝线。
在日本,风筝也是悬挂在屋顶的一种装饰物,代表着祈求好运和平安。
风筝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风筝还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中。
在18世纪,美国物理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利用风筝进行了著名的雷电实验,证明了雷电和静电的联系。
此外,风筝还被用来进行大气观测、研究飞行动力学和进行空中摄影等。
风筝在军事中的应用在军事领域,风筝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一些国家会在风筝上放置旗帜和信号灯,以传递各种信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风筝还曾被用来进行飞行器的试验和监视敌方部队的活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风筝还被用来进行通讯和侦察,为军事行动提供了重要支持。
风筝的材料和制作工艺风筝的制作材料通常包括竹子、纸张、丝线、布料和轻金属等。
风筝的起源名词解释风筝是一种由轻巧的材料制成的,能够在风中飞翔的装置。
沿着数千年的人类历史,风筝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在许多不同文化中被广泛使用的游戏和飞行器。
风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国,其制作与飞行技术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古代的风筝1.1 中国的风筝最早的风筝出现在中国,追溯至公元前五世纪。
据传,风筝最初是由中国古代哲学家莫迪族发明的。
莫迪族是一位非常睿智的人,他深刻地观察了自然界中的风力,并试图用柔软而轻质的材料制成一种能够受风力操控的工具。
这样,风筝作为劳动工具,最初用于传递信号和测量距离。
1.2 风筝在古代中国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风筝的作用开始发生变化,并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工程和军事领域中。
风筝被用于测量高度、观察天气变化、发射信号以及进行间谍活动。
农民通过操纵风筝,使其向天空发送信号,指示四季交替和耕作的时机。
同样,风筝也作为军事工具被利用,用于传递情报和信号,监视敌军动向等。
二、风筝的材料和制作工艺2.1 风筝的材料风筝最初是由竹子和纸张制成的。
竹子的轻质和柔韧性使其成为制作风筝的理想材料。
纸张则用于风筝外观的装饰和加强结构。
在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和地区使用了各种不同的材料来制作风筝,其中包括布料、尼龙、塑料等。
2.2 风筝的制作工艺风筝的制作过程涉及到几个关键步骤。
首先,选择适当的材料,如竹子和纸张。
然后,根据设计和尺寸要求,将竹子削成不同的长度和形状。
接下来,在竹子的交叉点处用细线连接竹杆,形成框架。
然后,用纸张或其他材料铺设框架,加强结构。
最后,装饰风筝并附上线索,以控制风筝的飞行。
三、风筝的飞行技术3.1 风筝的飞行原理风筝的飞行依赖于风的力量。
当风吹过风筝的面前时,风压会产生一个向上的力,使得风筝能够在空中起飞。
同时,由于线索的存在,风筝保持在风向的控制下,可以进行各种动作,如上升、下降、转向等。
3.2 风筝的飞行技巧风筝的飞行需要一些技巧和经验。
控制风筝的线索是最基本的技能之一。
风筝的由来和历史作为一种全球性的娱乐和文化活动,风筝在许多国家都有悠久的历史。
它作为一种飞行的玩具,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并在不同的文化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变种。
风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
据记录,风筝最早出现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0年)。
它最初被用于祭拜神灵和预测天气。
古代中国人相信,通过放飞风筝可以与天上的神灵沟通,并获取他们的保护和指引。
在古代中国,风筝制作是一项精密而独特的技艺。
制作风筝需要选用轻巧而坚固的材料,如竹子和丝线。
风筝上往往会绘制各种各样的图案和符号,包括神话故事和文化象征。
这些绘制在风筝上的图案不仅仅起到装饰作用,还具有象征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风筝从中国传播到其他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和印度。
每个国家都根据自己的文化和传统,赋予风筝自己独特的设计和意义。
在日本,风筝被称为“凤凰”。
凤凰是一种神话中的鸟类,被认为是幸福和好运的象征。
在韩国,风筝叫做“유망한모습”,意为“有希望的样子”,代表了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和期盼。
在印度,风筝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在印度尼泊尔,风筝活动是一项受欢迎的盛会。
每年,人们齐聚一堂,放飞各式各样的风筝,庆祝喜庆的日子。
除了娱乐之外,风筝也被用于宗教仪式和庆祝活动。
这表明风筝在印度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风筝也传入了欧洲和美洲。
在欧洲,风筝成为了一种儿童游戏和体育运动。
风筝比赛也在欧洲国家中变得相当流行。
在美洲,风筝起初被用作农田工具和通信工具。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风筝在美洲的流行也逐渐增长,成为人们娱乐和休闲的一种方式。
近年来,风筝制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使得风筝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用途。
如今,风筝制作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吸引了许多艺术家和爱好者。
他们设计和制作出了各种独特而创新的风筝,使飞行这个古老的玩具焕发出新的生命和魅力。
总的来说,风筝作为一项娱乐和文化活动,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流传了数千年。
风筝的来历,风筝节的来历篇一:风筝的来历说起风筝的起源,学术界有以下几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风筝起源于先秦时代。
据《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另据《鸿书》记载鲁班也曾制作过木鸢。
因墨子与鲁班同是鲁国人,据此说推断风筝鼻祖“木鸢”发源于齐鲁一带。
第二种说法认为韩信是风筝的发明者。
依据是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卷八纸鸢》中说:“俗谓之风筝,古今相传,云是韩信所作。
高祖之征陈郗也,信谋从中起,故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欲以穿地隧入宫中也。
盖昔传如此,理或然矣。
”第三种说法认为风筝的发明年代在南北朝时期,即羊车儿之说。
《资治通鉴》是这样描述的:“高州刺史李迁仁、天门太守樊文皎,将援兵万余人至城一。
台城与援军信命已绝。
有羊车儿献策,作纸鸱系以长绳,写敕于内,放以从风,冀达众军,题云:?得鸱送援军,赏银百两。
?太子自出太极殿前乘西北风纵之。
贼怪之,以为厌胜,射而下之。
”第四种说法认为风筝由五代时期的李邺发明的。
明代陈沂在《询刍录风筝》中这样写道:“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戏。
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如鸣筝,故名风筝。
”风筝源于中国,最早的风筝就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生产的。
据《韩非子外储说道》有载:墨翟位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大败。
就是说道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做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飘了一天就糟了。
墨子生产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中国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作测量传递信息,脱胎换骨险阻等军事须要。
唐宋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发生,风筝交由纸糊,很快传至民间,沦为人们的娱乐的玩具。
宋朝风筝已在民间广为盛行。
随着国际交往的减少,中国的风筝流传至世界各地。
先是传至日本和朝鲜等将近邻国,后又漂洋过海,传至了缅甸,马来亚,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直至更远的东方岛屿上;另一线则顺着“丝绸之路”或蒙古人的出征路线步入了阿拉伯和西欧。
元代在中国做官17年的意大利人马可以.波罗归国后,也把风筝了解至了西方。
历史典故:风筝的起源历史典故:风筝的起源风筝是由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的产物,已2000多年。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历史典故:风筝的起源,希望大家喜欢。
历史典故:风筝的起源篇1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
据《韩非子·外储说》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
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中国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测量传递信息,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
唐宋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成为人们的娱乐的玩具。
宋朝风筝已在民间广泛流行。
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中国的风筝流传到世界各地。
先是传到日本和朝鲜等近邻国,后又漂洋过海,传到了缅甸,马来亚,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直到更远的东方岛屿上;另一线则顺着“丝绸之路”或蒙古人的征战路线进入了阿拉伯和西欧。
元代在中国为官17年的意大利人马可。
波罗归国后,也把风筝介绍到了西方。
山东潍坊是我国著名风筝产地,明代就已在民间出现扎制风筝的艺人。
清代,随着放风筝习俗的流行,风筝艺术亦达到鼎盛阶段。
道光年间,郭麟吟清明的一首竹枝词描绘道:“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
”郑板桥有诗曰:“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飞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潍县志》也记着:“清明,小儿女作纸鸯,秋千之戏,纸鸯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之外,兼作种种人物,无不维妙维肖,奇巧百出。
清末,潍坊已形成了固定的风筝市场,全国许多地方的商贾都来潍坊购买风筝,一时间花样翻新招主顾,双双蝴蝶鸢成行”,涌现出了一大批手艺高超的风筝艺人。
潍坊风筝主要有三种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简形,其中以龙头蜈蚣最突出。
据说是受了龙骨水车的启发而制造的。
现在已发展成许多品种,小的可放在掌上,大的有几百米长,造形、色彩也各不相同,从很简单的白纸糊身,红纸糊头,不画一笔,不染一色的'蜈蚣风筝,到色彩缤纷,绘金描银的九头神龙风筝。
风筝的来历一、风筝的起源与传说中国是风筝的故乡。
南方称“鹞”,北方称“鸢”。
“风筝”一词始见于五代,明代陈沂《询刍录》记载:“初,五代汉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
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俗名呼风筝。
”据史料记载,风筝的发明人是汉朝的韩信。
传说公元前190年,楚汉相争,汉将韩信攻打未央宫,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面地道的距离。
而垓下之战,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即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
中国早期的风筝多与军事、通讯和气象有关。
大约唐、五代时风筝进入民间,成为人们娱乐游戏的玩具,同时它还是一项很好的体育锻炼。
唐代诗人元稹曾有诗云:“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生动地描写了儿童放风筝的情景。
清代郑板桥《怀潍县》中的诗句“纸花如雪满天飞”,则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放风筝的盛况。
明清时期,清明放风筝已成为一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
春回大地之时,人们放飞风筝,也放飞梦想。
大约500多年前的明代,风筝就已传到朝鲜,后又陆续传到日本、东南亚、欧洲和美洲。
而中国的东南西北,到处都有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它们世代传承,风格各异,有粗犷豪放,有活泼精巧,有色彩绚丽,也有清淡素雅。
北京、天津、山东潍坊、江苏南通等著名风筝产地,都有重要流派的传世佳作。
二、风筝的起源中国风筝有悠久的历史,据说汉朝大将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
梁武帝时曾利用风筝传信,但未成功。
南北朝有人背着风筝从高处跳下而没有跌死。
唐朝的张丕被围困时曾利用风筝传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
这些说明,中国风筝的历史至少有2000多年了。
中国从唐朝开始,风筝逐渐变成玩具。
到了晚唐,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作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
也有人说“风筝”这名字起源于五代,从李邺用纸糊风筝,并在它上面装竹笛开始。
中国到了宋朝,风筝已有很大发展,品种增加,性能提高与人民生活发生了密切的联系。
风筝起源于战国时期。
公输般就是后人所说的七巧匠鲁班或“鲁班爷”。
他制作的“鹊”或“鸢”,其原材料是极薄的木片或竹片。
汉朝以后,由于纸的发明和应用,在制作风筝时,逐渐以纸代木。
称为“纸鸢”。
五代时,又在纸鸢上系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故以后称“风筝。
唐宋时期,现属潍坊各地扎放风筝已很普遍。
明清时期,潍坊的风筝达到极盛。
每年清明节前后,风和日丽,家家户户扶老携幼,踏青登场,竟相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送上蓝天。
清朝诗人郑板桥在<<怀潍县>>诗中说:“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
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生动地描写了清明佳节潍坊风筝的情景。
这种春意盎然的民间活动,既是相互观摩、评比的机会,又是呼吸早春空气、享受大自然的恩赐、锻炼身体的好时光。
潍坊风筝扎工精美,画工别致,造型新颖,构图合理。
它还吸收了木版年画的某些特点,博采京津画技之长,线条优美,色彩鲜明,善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主题。
风格独特,栩栩如生。
最有代表性的大型龙头蜈蚣风筝,长达百余尺。
放飞时先将尾闻和身闻渐次放起,靠几十节“腰子”所产生的提升力将首部往高空。
腰子的连缀是按力学原理系结,系绳之间必须有严格的角度和距离。
“龙头蜈蚣”扶摇蓝天,气势千里,蔚为壮观。
嬴得国内外的普遍赞誉。
自1984年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以后。
每年的四月中旬都被要举办一年一届的国际风筝盛会,1988年,第五届国际风筝会将潍坊定为“世界风筝都。
现在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九届风筝会,每年都要吸引来自世界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也为潍坊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风筝的由来、传说和历史文化风筝的由来、传说和历史文化风筝传说风筝起源古代中国,约14世纪传到欧洲,风筝的起源可能与木鸟有关, 它也起源于中国。
风筝又名纸鸢、风鸢,纸鹞或鹞子,中国古籍当中有关风筝的史料比木鸟丰富。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风筝的由来、传说和历史文化,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风筝的由来起源中国是风筝的故乡。
南方称“鹞”,北方称“鸢”。
“风筝”一词始见于五代,明代陈沂《询刍录》记载:“初,五代汉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
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俗名呼风筝。
”据史料记载,风筝的发明人是汉朝的韩信。
传说公元前190年,楚汉相争,汉将韩信攻打未央宫,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面地道的距离。
而垓下之战,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即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
中国早期的风筝多与军事、通讯和气象有关。
大约唐、五代时风筝进入民间,成为人们娱乐游戏的玩具,同时它还是一项很好的体育锻炼。
唐代诗人元稹曾有诗云:“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生动地描写了儿童放风筝的情景。
清代郑板桥《怀潍县》中的诗句“纸花如雪满天飞”,则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放风筝的盛况。
明清时期,清明放风筝已成为一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
春回大地之时,人们放飞风筝,也放飞梦想。
大约500多年前的明代,风筝就已传到朝鲜,后又陆续传到日本、东南亚、欧洲和美洲。
而中国的东南西北,到处都有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它们世代传承,风格各异,有粗犷豪放,有活泼精巧,有色彩绚丽,也有清淡素雅。
北京、天津、山东潍坊、江苏南通等著名风筝产地,都有重要流派的传世佳作。
关于风筝的四种传说关于风筝的起源,大体有四种传说。
一是斗笠、树叶说;二是帆船、帐篷说;三是飞鸟说;四是李邺说。
但就风筝起源于中国的结论,则是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
斗笠、树叶说斗笠是一种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当人类由渔猎转为耕作时就开始使用,特别在热带亚热带是必不可少的,那时的斗笠制作很简单,系绳也就地取材,多用柔软的树皮纤维。
风筝源于我国,又名风鸢、纸鹞,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鲁班曾“削竹为鹊,成而飞之”,算是风筝之祖了。
五代时,李邺在宫中以线放风筝为游戏,并在鸢头上挂竹哨。
当风筝升空,风吹竹哨,发出动听的筝鸣,“风筝”一名便由此而来。
到了唐宋,放风筝十分盛行。
唐代诗人李商隐在诗中写道:“西楼一夜风筝急。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南宋苏汉臣的《北事通》,都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放风筝的场面。
明清时,风筝渐趋全盛,制作精巧。
慈禧太后曾叫民间风筝艺人魏之泰做“女寿星骑仙鹤”的风筝。
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描述了一群天真活泼放学归来的儿童在春风中放风筝的场面,读后令人叫绝。
中国最早的风筝大约距今2000年,在战国时期出现,当时是木制的,所以称为“木鸢”(鸢Yuan是一种老鹰),取其形状而得此名。
后来随着纸的发明,改为用纸做,于是产生了“纸鸢”。
早期的风筝并非用于娱乐,而是用于军事。
最早的记载见于南北朝时期,据《独异志》说,梁武帝萧衍住在南京台城,被叛将侯景围困,他曾用风筝传递书信。
唐代以后开始演变为玩具。
唐代,有人在纸鸢上安装一种竹弦,纸鸢放飞空中以后,凭借空中强大的风力,竹弦发出如弹拨乐器古筝般的声音,于是便得“风筝”之名。
1.埋鞭育苗:适用于散生竹种和混生竹种。
方法是:挖取壮鞭,保留鞭根、鞭芽,多留宿根土,将竹鞭截成50-60厘米的鞭段,平理于苗床上,覆土厚5-8厘米,保持苗床湿润。
埋鞭时间宜选择在早春竹笋出土前一个月。
埋鞭后注意旱天淋水,多雨排水。
出苗后适时施氮肥,如尿素、硫酸铵和腐熟人粪尿等,还要及时除草。
只要管理得当,一年后每条鞭可长出2-3条竹苗,供翌春造林用。
2.埋竿育苗:适用于丛生竹种。
方法是:选2年生健壮竹竿,连蔸挖起或不带蔸砍断,竹竿每一节上的枝条保留一个枝节,,剪断并去掉竹竿梢头,每隔1~2节,在节中间砍或锯一缺口,将竹竿浸入净水中,竹腔内浸满水后用粘土封住切口。
苗床开水平沟,将竹竿平放(切口向上),然后覆土5~10厘米,保持苗床湿润。
三一文库()
〔历史典故:风筝的起源〕
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
的。
据《韩非子·外储说》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
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是说墨子研
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
了。
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中国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测量传递信息,飞跃险阻
等军事需要。
唐宋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
很快传入民间,成为人们的娱乐的玩具。
宋朝风筝已在民间
广泛流行。
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中国的风筝流传到世界各
地。
先是传到日本和朝鲜等近邻国,后又漂洋过海,传到了
缅甸,马来亚,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直到更远的东方岛屿上;
另一线则顺着“丝绸之路”或蒙古人的征战路线进入了阿拉
伯和西欧。
元代在中国为官17年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归国
第1页共3页
后,也把风筝介绍到了西方。
山东潍坊是我国著名风筝产地,明代就已在民间出现扎
制风筝的艺人。
清代,随着放风筝习俗的流行,风筝艺术亦
达到鼎盛阶段。
道光年间,郭麟吟清明的一首竹枝词描绘道:
“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
比新来春燕多。
”郑板桥有诗曰:“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
千打四围,飞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潍县志》
也记着:“清明,小儿女作纸鸯,秋千之戏,纸鸯其制不一,
于鹤、燕、蝶、蝉各类之外,兼作种种人物,无不维妙维肖,
奇巧百出。
清末,潍坊已形成了固定的风筝市场,全国许多
地方的商贾都来潍坊购买风筝,一时间花样翻新招主顾,双
双蝴蝶鸢成行”,涌现出了一大批手艺高超的风筝艺人。
潍
坊风筝主要有三种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简形,其中以龙头
蜈蚣最突出。
据说是受了龙骨水车的启发而制造的。
现在已
发展成许多品种,小的可放在掌上,大的有几百米长,造形、
色彩也各不相同,从很简单的白纸糊身,红纸糊头,不画一
笔,不染一色的蜈蚣风筝,到色彩缤纷,绘金描银的九头神
龙风筝。
从构思奇妙的二龙戏珠到三条巨龙在空中呈“y”,
字形飞行的“哪吒闹海”,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