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教案)18延安,我把你追寻参考教案二重点难点疑点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15.14 KB
- 文档页数:2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了解课文中提到的延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2)学会通过抓关键词、句子来理解课文,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延安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对祖国的忠诚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对延安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的描述。
2. 学会通过抓关键词、句子来理解课文。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与延安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延安的了解和印象。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解释生字词。
(3)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
3. 理解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子来理解课文。
(2)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对课文进行讲解和解读。
4. 巩固练习(1)教师给出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2)学生互相检查答案,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延安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2)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总结课堂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激发他们对延安的热爱之情。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也应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的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年级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精彩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主题,感受诗人对延安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2.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革命成果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感悟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老师简要介绍诗人袁鹰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
2.初读诗歌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的情感。
3.理解诗歌内容a.学生分享初读诗歌的感悟,老师点评并引导;b.老师逐句解析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分析诗歌表现手法a.学生分组讨论,找出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b.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5.感悟诗歌情感a.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6.诗歌背诵与默写a.学生自主背诵诗歌;b.老师选取部分诗句,学生默写。
7.课堂小结b.老师点评并布置作业。
四、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诗歌。
2.仿写一首以“延安”为主题的诗歌。
3.搜集有关延安的资料,了解延安的历史和文化。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表现手法、感悟诗歌情感,使学生对《延安我把你追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革命成果的情感。
同时,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良好。
1.导入新课a.介绍诗人袁鹰及其创作背景;b.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
2.初读诗歌a.学生自主朗读诗歌;b.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c.体会诗人的情感。
3.理解诗歌内容a.学生分享初读诗歌的感悟;b.老师点评并引导;c.老师逐句解析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分析诗歌表现手法a.学生分组讨论,找出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b.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5.感悟诗歌情感a.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6.诗歌背诵与默写a.学生自主背诵诗歌;b.老师选取部分诗句,学生默写。
延安,我把你追寻延安,这座革命圣地,是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的重要驻扎地之一,也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
无数革命先烈在这里付出了宝贵的生命,留下了浓厚的革命氛围。
如今,延安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知名旅游城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追寻革命的脚步。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分析延安旅游的难点、疑点和重点,为您的延安之旅提供更全面的参考。
难点一:参观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需要购票吗?答案是需要购票。
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作为一处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需要游客购票才能进入参观。
目前门票价格为50元/人。
同时,旅游旺季期间,参观人数较多,建议提前预定门票。
难点二:如何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需要游客在门口领取导览图、耳麦等参观器材,并花费一定的时间听取讲解。
在参观过程中,游客需要注意维护文物和设备的安全,不要触摸文物或者随意变换导览图等,以免影响其他游客的参观体验。
难点三:如何游览陕北历史博物馆?陕北历史博物馆是一处集历史、文化、风俗等元素于一体的博物馆,内部展示的历史文物和实物非常丰富。
参观过程中,游客需要注意安全,不要在博物馆内吃东西、抽烟。
疑点一:如何前往延安?目前,前往延安的方式包括飞机、火车和汽车。
飞机方面,可以选择乘坐前往延安北部的延安二十里堡机场的飞机;火车则可选择前往延安火车站;而汽车则可以选择前往延安汽车站。
由于道路交通拥堵,建议提前选择好交通方式并预订车票。
疑点二:延安当地的美食有哪些?延安地处陕西,这里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有很多著名的饮食美食,如:延安肉丸、延安三丝、陕北羊肉、油茶、平定面等等。
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喜好选择尝试。
重点一:游览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杨家岭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驻扎地之一。
在这里,游客可以参观杨家岭高原革命根据地、毛泽东故居等著名景点,感受历史的韵味。
重点二:参观宝塔山宝塔山是长江和黄河之间的一座重要山脉,也是中国的著名风景区之一。
延安,我把你追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主题,了解诗人贺敬之的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实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对革命历史的尊重和崇敬之情,增强历史责任感。
(3)培养学生热爱诗歌、欣赏美、创造美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 学生的诗歌创作实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层次的意义和情感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
3. 诗歌创作的指导和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的文本和相关的创作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写作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的朗读音频,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初步理解和感受。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理解诗人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教师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讲解和示范。
5. 创作实践(1)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诗歌创作实践。
(2)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创作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体会。
《延安,我把你追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延安精神的内涵。
2.进行诗歌朗诵和创作。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内容,感受精神,进行朗诵和创作。
2.教学难点:诗歌创作的质量。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回顾上节课对诗歌的理解。
(2)引出对延安精神的深入探讨。
2.精读诗歌
(1)再次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语句,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
(2)引导学生体会延安精神在当今时代的意义。
3.诗歌朗诵
(1)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
(2)评选出最佳朗诵者。
4.诗歌创作
(1)让学生仿照诗歌的形式,创作一首表达自己对某种精神追求的诗歌。
(2)分享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
5.总结
强调延安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教学反思:复习导入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重点,但在诗歌创作环节,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指导和示例。
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确定创作的主题和思路。
拓展环节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收集更多关于延安的资料,进一步了解延安精神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掌握一些新的词汇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思考,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掌握一些新的词汇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进行表达和写作。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四、教学准备: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的文本或多媒体课件。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学生字典或参考书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延安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激发学生对延安的兴趣和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理解课文的大意。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词汇学习: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新词汇和短语,学生进行笔记。
通过例句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新词汇和短语。
4. 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5. 朗读和背诵: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发音和语调。
学生背诵课文,教师进行检查和鼓励。
6.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教师批改和指导学生的写作,给予反馈和建议。
7.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学生进行相关的拓展活动,如查找资料、进行讨论等。
8.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1.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我国革命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对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进行简要介绍,包括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2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3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历史背景。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延安的图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共同探讨课文的象征意义。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问题,进行课堂教学,讲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3.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5.2 评价内容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运用情况和情感态度表现。
5.3 评价标准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材准备准备《延安,我把你追寻》的课文文本,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以及教学参考书。
6.2 教具准备准备投影仪、电脑、多媒体课件、图片、音频和视频材料等。
6.3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第七章:课时安排7.1 总课时根据教学计划,确定《延安,我把你追寻》的教学总课时。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延、昔”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3.感受延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生字,朗读诗歌,理解内容。
2.教学难点:感受延安精神。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1)播放关于延安的视频或图片,引出课题。
(2)提问学生对延安的了解。
2.初读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圈出生字。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纠正字音。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精读诗歌
(1)逐节朗读,理解诗歌内容。
(2)分析诗人追寻延安的原因和延安精神的内涵。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4.拓展延伸
(1)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延安精神的理解。
(2)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延安精神。
5.书写指导
(1)可以让学生书写一些与延安精神相关的词语。
教学反思:视频或图片导入让学生对延安有了直观的认识,但在理解延安精神时,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
拓展环节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延安精神的短文,加深对延安精神的理解。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注意读准字音、停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建设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领会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教师谈话导入新课:中国革命历史悠久,有许多革命老区现在仍然保留着当年的风貌。
其中,延安就是一个重要的革命老区。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由追寻延安的情景而写的诗《延安,我把你追寻》。
2.介绍作者:柯岩,女,当代著名诗人。
1949年开始专业创作,已出版著作50余部。
曾多次参加中外文学艺术交流活动,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享誉海内外。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生字、生词的含义。
2.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教师指导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断的句子。
3.再读课文,了解每小节的内容,教师随即指导。
细读课文,深入理解1.逐小节品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含义。
第一小节:追寻信念我们仿佛听见了“延安”这座历史名城内在的呼吸声音,这声音里有毛主席和老一辈革命者为了民族解放而发出的沉重思考,有红军战士与敌人搏斗时得壮怀激烈,有共产党员为了革命事业不畏艰险、奋斗不息的高尚情操。
第二小节:追寻温暖我们仿佛看见了黄色的土高原下暗红色的窑洞散发出的柔和的灯光。
这灯光照亮了无数曾经在这个根据地上奋斗过的革命先烈们的心灵,它温暖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的身心。
第三小节:追寻光明我们看到了一个光明的现代化中国正在向我们走来。
这光明里有绿色的稻田,有清亮的天空,有丰富的人民文化生活。
光明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第四小节:追寻火红的太阳我们看到了一个坚定的中国正在崛起。
这坚定里有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有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有先进科技、先进武器的强大支撑。
延安,我把你追寻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
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够进行分析。
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意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会从诗歌中提取信息,进行分析和解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理解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2.1 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的朗读和背诵。
2.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分析和解读。
2.3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3.1 诗歌中深层次意象的理解。
3.2 学生自主分析和解读诗歌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的文本和相关的背景资料。
4.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播放音频,引导学生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
学生分享对延安的了解和印象。
5.2 朗读与背诵(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语调的把握。
学生自主背诵诗歌,教师进行指导和反馈。
5.3 生字词学习(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诗歌中的生字词,解释词义并正确书写。
学生进行练习,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4 修辞手法分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并分享成果。
5.5 解读与赏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提取信息,进行解读和赏析。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6 总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相关写作练习,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评价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
6.2 知识掌握情况: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生字词的掌握以及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延安,我把你追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
(2)理解诗歌的主题,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
(3)学会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2)培养学生传承革命精神,勇于担当的意识。
(3)培养学生珍惜当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的正确朗读与背诵。
(2)理解诗歌的主题,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
(3)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隐喻、象征等手法的理解与分析。
(2)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的背景。
(2)激发学生对延安的革命历史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要追寻延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隐喻、象征等手法。
4. 情感体验:(1)学生联系个人生活,谈谈对家乡的情感。
(2)学生讨论如何传承革命精神,勇于担当。
5. 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1. 背诵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
2. 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体现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体会。
3. 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4. 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及其传承革命精神的意识。
1. 组织学生参观延安革命纪念地,加深对延安历史的了解。
2. 开展“追寻延安精神”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公开课教案课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3)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2)运用图像和音乐等辅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革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引导学生理解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2. 诗歌内容分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象征意义和表达手法等。
3. 诗歌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掌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的背景和内容分析。
(2)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培养。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手法的理解。
(2)学生对革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感悟。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介绍诗歌背景和内容分析。
(2)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3)讨论法:小组合作讨论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手法。
(4)实践活动法:学生自主创作与延安有关的诗歌或故事。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文本、图片和音乐等。
(2)图像资料:展示延安的历史图片和革命场景。
(3)音乐:配合诗歌朗读和背诵,营造氛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图片展示:展示延安的风景和革命场景。
(2)问题引导:引导学生思考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2. 诗歌背景介绍:(1)作者介绍:介绍作者王愿坚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创作背景:讲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3. 诗歌内容分析:(1)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手法。
(2)象征意义:讲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延安,我把你追寻》小学语文教案设计《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 认识“延、昔”等7个生字,会写“延、昔”等12个字。
-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意境。
-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延安的历史和精神内涵,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延安的崇敬和热爱之情,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含义,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 认识并书写生字,能够背诵全诗。
- 引导学生体会延安精神的内涵,激发学生对延安的热爱之情。
1.1 对于理解诗句含义这一重点- 在诗歌中,像“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这样的诗句,需要引导学生理解“信念、理想、温暖、春光、光明、太阳”等词语在这里的象征意义。
以“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为例,这里的“信念”和“理想”是紧密相连的,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为了实现革命胜利、民族解放的理想而坚定信念,不断奋斗。
教师可以结合当时的历史故事,如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后,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仍然坚持开展大生产运动,这就是信念和理想的体现。
通过这样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诗句背后所蕴含的深意。
- 对于一些富有画面感的诗句,如“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来理解诗句的对比关系。
让学生想象高楼大厦林立、家电齐全的现代生活画面,再对比延安时期窑洞的土炕,从而理解现代生活的富足与延安时期艰苦生活的差异,以及诗人对延安精神的不忘与追寻。
1.2 关于认识和书写生字这一重点- 在生字教学中,“延”字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字。
教师可以先展示“延”字的甲骨文或金文写法,让学生观察其字形演变,了解“延”字最初的含义是“行走”。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识本课生字词,明确“延”字的笔顺,注意“笋”字的读音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用“追寻”“信念”等词语进行口头造句或情境描述。
2. 理解诗歌内容,能够概括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脉络。
领会延安精神的内涵,结合诗歌内容和历史背景,提炼出延安精神的具体表现,如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为人民服务、坚定的革命信念等,并能用自己的话进行阐述。
3.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明确从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韵律节奏等角度进行分析,并能分析这些元素在诗歌中的作用。
4. 培养合作学习能力,明确小组合作的任务和要求,如针对特定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完成诗歌朗诵表演等,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朗读、分析、讨论等,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悟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思考延安精神在当今时代的价值和意义。
2. 难点:理解诗歌中一些较难理解的意象和表达方法,如“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这句话中的象征意义,通过分析、讨论和教师的引导,逐步理解其深刻含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新的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
在学习之前,老师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延安在哪里吗?生:延安在陕西省。
师:对,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
现在老师给大家展示一些延安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大家更加直观地感受延安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播放图片和视频)大家看完后,说说延安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吧。
生:延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地方,很多重要的决策都是在那里做出的。
生:延安有很多革命旧址,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历程。
2. 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圈出生字词,标注生字词、划出不理解的句子,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生能够认识并理解生词的含义。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学生通过讨论、问答的形式,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追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学生能够从课文中感受到延安的精神风貌,激发学生对革命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生能够认识并理解生词的含义。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理解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追寻。
学生能够从课文中感受到延安的精神风貌,激发学生对革命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氛围。
2. 讨论教学法:通过讨论、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
3. 情感教学法:通过讲解、朗读等手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感受延安的精神风貌。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延安,我把你追寻》。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资料。
3. 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与延安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词。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回答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4.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追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6. 布置作业:学生回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学习态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回家后复述课文内容的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六年级语文下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下册《延安,我把你查找》教学设计一、素养教育目标(-)知识教学点1、了解“延安”、“枣园”、“南泥湾”、一杨家岭”的有关情形。
2、弄明白文中重点句“我们毫不犹疑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的含义。
(二)能力训练点1、了解诗的结构,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2、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明白得诗句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和韵律。
(三)德育渗透点了解延安伟大精神所在,教育学生要学习发扬延安的伟大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感受诗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二、学法引导(-)教师教法点拨、引导法。
(二)学生学法主动探究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一)重点、难点、疑点1、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本文重点。
2、了解诗中几个具有代表性事物的含义是难点。
3、“什么缘故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仍旧要提倡发扬延安精神?”是本文疑点。
(二)解决方法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借助图像资料,适当进行点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布置学生课前收集一些有关延安的资料。
2、课文插图,关于“延河”、“南泥湾”、“杨家岭”、“枣园”的图像资料,课文朗读录音。
3、引导学生运用往常学到的语文差不多功,自主探究课文内容。
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明白得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步骤(一)了解背景,揭示课题1、检查自学,导入新课。
(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有关延安的内容。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困难,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
专门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难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局面。
然而,全国人民把期望寄予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
当时延安的生活专门困难,什么缘故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表达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延安,我把你追寻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
(2)能够分析课文中描绘的延安的历史变迁和革命精神。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受课文的情感内涵。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关键词语,理解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感情。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革命历史的尊重。
(2)激发学生对延安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课文的背诵与理解。
(2)延安历史变迁和革命精神的学习。
2.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
(2)对延安精神的深刻理解。
三、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1)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
(2)相关延安历史资料。
3.2 教学设备(1)投影仪。
(2)白板。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延安颂》歌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氛围。
(2)教师简要介绍延安的历史背景。
4.2 学习课文(1)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情感。
(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延安的历史变迁和革命精神。
4.3 讨论与思考(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延安精神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五、课堂小结与布置作业5.1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5.2 布置作业(1)学生背诵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
六、教学拓展6.1 图片展示教师展示延安革命旧址的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延安的历史氛围。
6.2 视频资料观看有关延安时期的革命历史视频,加深学生对延安的了解。
七、课堂实践7.1 分角色朗读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增强对课文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7.2 情景剧表演学生分组进行情景剧表演,再现延安时期的生活场景,深入理解延安精神。
八、评价反馈8.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
8.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共同促进学习进步。
8.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18延安,我把你追寻参考教案二重点难点疑点解析六年级语文教案
重点难点疑点解析
1.读懂诗句,理解追寻延安的意思,体会什么是延安精神。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
第一节用了两个比喻来描写这种追寻,点明了追寻延安精神的必要性。
第二节用最有代表性的几个事物来描写延安。
“流水”,暗含代代相传的意思。
追寻枣园,就是紧跟党中央;追寻南泥湾,就是发扬自力更生精神;追寻杨家岭,就是遵照党的指示,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建设美好的明天。
这里反复用“追寻”一词,是告诉我们追寻的是延安精神。
诗的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第三节里“永远告别”与“忘不了”形成鲜明的对照,第四节中“毫不犹豫地丢掉”与“不能丢”也形成鲜明的对照。
这反复说明,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要改变,但延安的精神要发扬。
诗的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第五节主要从反面说,即: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
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好像没有了灵魂,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第六节主要从正面说,即: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
开头一句“延安,我把你追寻”点了题目。
接下去的三句,每句都有两个“追寻”,后面一个“追寻”是对前面一个“追寻”的进一步说明。
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2.学习这首诗,理解诗句中心,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发扬延安精神,建设更加美好的明天。
现在经济发展了,生活条件现代化了,生产条件现代化了,但延安精神要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只有发扬延安时期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革命队伍内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才有正确的方向,才有精神的动力。
3.这首诗语言精炼,感情充沛,节奏和韵律比较鲜明,要多读,读出感情。
全诗押的是ang韵,每节诗二、四两句末尾的一个字都有ang,读的时候要很自然地适当加以突出,这样,听起来才声韵铿锵。
4.散文诗的特点。
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叫散文诗。
散文诗写起来比较自由,接近散文的写法,它具有散文的一般特点,如篇幅短小,题材广泛,形散神聚等。
但与一般散文比,语言更注意凝炼,内容的跳跃性较大,具有一般诗歌所要求的意境,常在有限的篇幅中,隐含着丰富的哲理,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散文诗不分行,也不一定像一般诗歌那样押韵;句子整散不一,错落有致,不必像一般诗歌那样讲求比较严格的音节。
5.体会课文中重点语句。
【例】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析用最有代表性的几个事物来描写延安。
讲:“叮咚的流水”,实际是讲人们在延安度过的革命岁月。
讲“梨花的清香”,实际上是讲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在这里从事的革命活动。
讲“开荒的镢头”,实际是讲大生产运动中所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讲“讲话的会场”,实际是讲当年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