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正定中学最新-最新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15
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凡上了年纪或稍有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一本名著、一部电影、一台话剧、一首歌曲,当年在民众中产生巨大影响,虽历经久远年代,但至今仍百读、百看不厌,传唱不衰者,可称之为“经典”。
“经典”作品的产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更是一代人的骄傲,正因如此,中国人谁没读过四大名著?在读书人乃至普通人家的书橱里,又怎么能少了《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倘若少了其中的一部,似乎就缺失了家庭的文化气息,不像真正的读书人家。
而任何一部“经典”作品的诞生,作者都耗尽毕生心血,经不断推敲,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精益求精而成,有的甚至一生磨一书,一生磨一戏,一生磨一歌,创作者为此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
不知从何时起,影视圈掀起了“经典”热,刮起了改编风。
其热情之高,速度之快,集数之多,声势之大,令人瞠目结舌,惊讶不已。
只要触目众多媒体便可得知,今天有位大手笔改编了某某名著,明天又一大导演改编了某某电影。
其实,充其量是把不足两小时的电影拉长为电视连续剧,其中,不乏添枝加叶,胡编乱造,张冠李戴,偏离原著。
何以如此?说穿了,就是金钱驱动,利益所致,改编越长越来钱,导演名声响天下,演员身价百倍升。
至于尊重“经典”原创、注重史料真实、慎重改变情节等等,似乎大可不必在意。
反正诸多“经典”作者早已作古,死人不会与活人打官司,何必较真呢!这就给胡编乱造者吃了颗定心丸。
其实,恰恰相反。
比如,一些关于革命史的文艺作品,广大读者和观众知悉历史,当年参加南征北战的老战士尚健在,这么一来,新编经典越多,笑话越多,弄得那些穿帮的大编导们狼狈不堪,不知如何应对。
这些年,连续新编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山间铃响马帮来》《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反响平平,就是例证。
高一语文试题答案1答案D。
A.没有写信B.先在外班,后做知府,才干优长是在做知府之后。
C.贾雨村说的是甄府的公子,不是宝玉。
2.答案C。
A.樯木B.瑞珠D.代祭3.A《汉书·艺文志》是东汉班固编写的,不是先秦作品。
4.A《世说新语》收录的是志人小说,应为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5.D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不包括《儒林外史》,另一篇是曾朴的《孽海花》6.D(“如详写贾母、凤姐、宝玉、王夫人”错误,对王熙凤、贾宝玉等主要人物详写,对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贾氏三姊妹则略写。
)7.B(这里考查《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描写语句,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判断,①②⑤⑦为贾宝玉,③④为王熙凤,所以选B。
)8.C(只突出富贵与别家不同,没有揭示来源和地位。
)9.B10.C(《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11.D(问题小说是以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为题材的一种小说。
我国的问题小说出现在“五四”时期,在艺术上采取“写实”手法,多用口语,在思想内容上不同程度地暴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种种黑暗,对“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展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12.B(出自《伤逝》中的子君,体现一个女子的果敢与坚决,精神的觉醒与独立。
)13.B(高家第二代克字辈属于“堕落的一代”,以克安、克定等人为代表,整天无所事事,抽烟、打牌、捧戏子------表明这个封建大家庭已病入膏肓。
)14.A(《春风沉醉的晚上》是郁达夫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属于自叙传抒情小说。
)15.D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16.B B项为比喻,不是借代。
【知识链接】婉曲是用同义的言语委婉曲折地烘托暗示某些不便或不愿直接表达的本意的修辞方式。
婉曲也叫讳饰,或叫避讳。
婉曲有时借用双关、比喻等修辞格来表现。
恰当地运用婉曲,能避免刺激性言语,减轻交际对象在心理和感情上的压力、痛苦和不快,增添婉转、含蓄或幽默等各种情趣,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1.下面句子中,加点字音字形有误的一项是()A.深邃.(suì)阑.珊(lán)亲眷.(juàn)负隅.顽抗(yú)B.契.机(qì)累赘..堂皇(guān miǎn)..(léi zhuì)星宿.(xiù)冠冕C.伺.机(sì)谛.听(dì)寒喧.(xuān)节旄.尽落(máo)D.编纂.(zuǎn)诀.别(jué)弹劾.(hé)运筹帷幄..(wéi wò)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这样一来,大批贷款者“委托”自己的配偶或是子女,以家庭的名义到银行拿到更多的贷款,继续在房地产市场中。
②但许多人绝非如此,他们根本不制定任何人生计划,以达到有意义的目标,而是,变化不止。
③但更多的城市对品牌的认识还处于一种初级阶段,在品牌定位上左右摇摆、,迷失了方向,错失了机遇。
A.朝三暮四翻云覆雨朝秦暮楚 B.翻云覆雨朝秦暮楚朝三暮四C.翻云覆雨朝三暮四朝秦暮楚 D.朝三暮四朝秦暮楚翻云覆雨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歌手尹相杰曾被聘为北京禁毒教育义务宣传员。
近日,尹相杰因涉毒被警方抓获,目前案情仍在调查中,这样的消息真是让尹相杰的粉丝们不.忍卒读...啊!B.中国的口头文学非常博大,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陈陈相因....的故事传递着中国人传统的道德准则与价值观,蕴含着人们的生活智慧和丰富的生产经验。
C.钱钟书爱看电视剧《西游记》,但与众不同,他边看、边学、边比划,口中振振有词....,时而悟空,时而八戒,“老孙来也”,“猴哥救我”,一边手舞足蹈,乐此不疲。
D.听到张旭东升任宁江市交通局长的消息,一帮老同学、老同事纷纷发来短信,祝贺他的乔迁之喜....,并要他赶快请客。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4月7日表示,2015年,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双边贸易总额超过9955亿美元以上,占全国贸易总额的25.1%。
第Ⅰ卷(阅读题,共68分) 一、现代文阅读 (分,小题分) A.《论语》每章只有寥寥数语,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因为他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彼此不相联系也是可以预料的。
B.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表达哲学思想也就不必非有正式的哲学著作,而是可以散见于日常的交谈和书信之中。
C.西方哲学著作采用系统的推理和论证表达思想,而中国哲学家习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表达思想,所以思想的表达不够明晰。
D.《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些比喻例证之间可以没有相互联系,不像西方哲学著作中的推理论证那样有密切联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意往往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暗示让人领会。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比如名言隽语和比喻论证,正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方式。
B.明晰的表达固然值得肯定,但富于暗示的表达则更耐人寻味,只有聪明的读者才能发掘出诗的言外之意和书的行间之意。
C.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因为其意可由读者读出。
同理,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正因为语言简短,才能读出更多新意。
D.中国艺术的思想,当然不是只为中国艺术所独有,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就体现了这种理想,《老子》堪称范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固然反映了中国艺术的理想,但从根本上说还是由中国哲学自身的认知特点决定的。
B.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哲学对言意关系的独特认识,那就是为语言难以直接、完全地呈现思想。
C.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决定了它所表达的思想是难以还原的,因为读者所发现的思想包含他自己的体会。
D.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体现出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因为思想无法靠语言的固定外延和内涵来表达。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小题(4-7题每题3分,20分) 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
河北正定中学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高一第1次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1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本卷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30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弩(nǔ)箭狙.(jū)击稽.(jī)查棹.(zhào)船B.行.(háng)伍空穴.(xuè)来风缉.(jí)私谥.(shì)号C.呜咽.(yè)人才济济.(jì)干瘪.(biě)蹊.(qī)跷 D.弄.(nòng)堂发生口角.(jiǎo)悄(qiǎo)无声息赧.(nǎn)颜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黄帝陵前的这两棵古柏,至今依旧蓊郁苍翠,令观瞻者心中生出无限遐思。
B.我们与亲人相伴的每一刻,最不应该吝惜的是那份能慰藉彼此心灵的关爱。
C.狗尾巴草活像狗尾,茎纤细坚挺,叶修长,它们散漫地生长在夏秋两季。
D.只要孩子们如往常般走进学校读书嘻戏,希望就会萌生在灾区人们的心中。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中国申办世博会,就是希望和世界各国人民一起,探讨人类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为谋求共同发展作出我们的贡献。
B.大灾大难激发了民众的爱国心和民族的凝聚力,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的强大精神力量。
C.第24届世界大冬会开幕式的文艺演出有“相约冰城”“凝聚中华”“和谐世界”“青春与未来”四部分组成,既展示了东道主哈尔滨的文化风貌,也展现了世界各国大学生的青春风采。
两条小辫子肆无忌惮的搭在头上,手上还拿着一只泰迪熊。
那是我四岁的时候,记得那时候,所有的记忆都是那么快乐。
每天早上早早的来到幼儿园,和小伙伴们一起听故事、做游戏,那时候的老师就像妈妈一样,记得有一次,我由于去参加幼儿园组织的舞蹈比赛而不能按时回家,想起不能和爸爸妈妈见面,我伤心的哭了,老师走到我身边,轻轻地对我说:“孩子,不要哭,老师一会送你回家,你放心,咱们拉钩。
”当一根小手指和一根大手指相交的时候,所有的“冰霜”都融化在温暖中。
打我们结束比赛后,老师一个个把我们送回了家,我想老师回家时都已经很晚了。
那时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快乐。
时间在机器猫的时光机中高速旋转,转眼间我已经步入了小学的校园。
母校就坐落在我家附近,校园里有一个小操场,操场的四周是花坛,校园北面以一面高高的院墙,记得每到夏天,那里的爬山虎就像一条绿色的丝巾,覆盖了整个墙壁,在那里,我们曾经度过了多少快乐的时光。
记得那时候,我们一起跳绳、一起打沙包、一起踢毽子、一起跳皮筋,那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就像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会将它紧紧的锁在童年的宝盒里,我要珍惜这一笔来之不易的财富,它是我童年里最美的歌,我成长,我快乐。
时光飞速流动,转眼间我已经悄悄叩响了青春的大门。
转眼间我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因为功课的难度逐渐加深,我们玩耍的时间也就渐渐减少了。
因为在那时候,每个人的心中都会种下一棵小小的希望之种。
在时光的渐渐流逝中,我体会着生活的美好。
那时候,天蓝的发亮,云在空中静静的飘着,就好像棉花糖。
记得那个夏天,我和我的朋友们一起看云,一起看星星,一起聊憧憬,如今这一切都在眼前静静地浮现着,那时候,是青春的开始,是快乐的源泉。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已经告别了儿时的伙伴,独自来到陌生的中学。
不知不觉间,我已不再是那个斤斤计较的小女孩,我长大了,我有了自己的理想,并且我为理想坚持不懈的努力着。
有人说,成长是一首美丽的歌,我愿意化作这歌中跳跃的音符,在青春的五线谱中尽情舞动,享受这快乐的青春,快乐的成长。
河北省正定县高一下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6分) (共3题;共36分)1. (9分) (2016高三上·攀枝花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文明之间为什么需要交流互鉴各民族创造了自己的灿烂文明。
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民族都离不开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和互鉴。
那么,文明为什么需要交流?可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维度来理解。
根源于文明路向的不同。
“文明”是指人类在应对自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制度、精神等成果的总和。
文明交流指的是主动地把自己的文明推介、分享给其他民族的活动过程。
任何民族的文明都不是完美的。
由于遭遇外部环境的挑战不同,文化禀赋的不同,思维趣向的不同,不同的民族呈现出不同的文明景观。
对这一过程的揭示,德国历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期”理论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他认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这短短几百年时间,却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本来是相互隔绝的各个文明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自己的伟大精神导师,如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中国有先秦诸子百家,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决定了后来这些地区各自迥异的文化形态。
雅斯贝尔斯实际上揭示了人类精神的“裂变”过程,即不同民族如何“分有”了自己的文化精神,形成了自己的文明路向。
在“裂变”之前,人类的精神虽然完整却蒙昧不明。
“裂变”之后,沿着自己的路向发展,却难免走向偏执,陷入所谓的“相对真理”的困境。
因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甚至整合就变得尤为重要。
在文明交流史上,最大的敌人就是“文化自我中心论”者。
如19世纪后期,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一些西方学者认为文化也同样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标准,不同文化之间是可以比较的,有先进和落后、高级和低级之分。
2021-2022学年度石家庄市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A(B.“所以它是依靠本能或天意而自动形成的秩序”表述有误,依据材料一第五段“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
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可知,礼也需要受规律拘束,且B项表述强加因果。
C.“如果我们不过于崇拜、依赖传统,不躺在已有的成果上睡大觉,我们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就不会严重滞后”分析错误。
依据材料二第二段“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过于崇拜、依赖传统,因循守旧,躺在老祖宗的成果上睡大觉”可知,“过于崇拜、依赖传统,躺在已有的成果上睡大觉”只是原因之一。
D.“造成了人的畸形心理”分析错误。
依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容易使人形成一种畸形心理”可知,“造成了”和“容易使人形成”不是同一概念。
)2.A(“礼由社会舆论所维持”张冠李戴。
依据材料一第4段“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可知,社会舆论所维持的是道德。
)3.B(“行人过斑马线是“红灯停,绿灯行”;机动车辆遇行人过斑马线,必须停车礼让”属于“法”。
不属于“礼”,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4.首先以“缅甸有些地方通过杀人来完成成人礼”“旧小说中的杀人祭旗”等为例,论证“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也可以很野蛮”。
然后将“礼”与“法律”“道德”进行对比,指出礼是从教化中养成的使人主动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5.①传统婚俗中男方准备彩礼,这种传统可以有效应付嫁娶的生活问题,大家都遵循这一传统行事,这是礼治。
②现在出现“天价彩礼”,传统的效力无法得到保障。
“天价彩礼”的现象产生了消极作用,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③《民法典》做出的规定,是通过法律应对不良习俗,这是法治。
6.B(“透露出他们对木佛价值的认可”分析错误。
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从黄老“紧盯着我胸前的璎珞与飘带细看,忽然脸上露出极其惊讶的表情”及外国人对木佛刀法的评价等,可以发现此二人是认可木佛的价值的,不过老黄看重的是利益,而只有外国人才真正看到木佛的文物价值;从陈主任初次看我的表情“呆呆瞧着我,似懂似不懂”及并未发现木佛的特异之处,可以看到陈主任并没有发现木佛的价值,他关注的,仍然只是木佛的利益。
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关于围棋的起源和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B.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C. 围棋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行,东汉时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D. 魏晋时人们对艺产生了新的看法,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
.对围棋价值和地位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围棋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对个人修身养性,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产生深刻影响。
B.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传统礼教观念的斗争中,在社会实践的对比中确立起来。
C. 自人们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把它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后,围棋就成为儒士必备的艺。
D. 围棋作为国艺,是一种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从国家层面上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 围棋的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随着人们对其功能和价值认识的深入逐步确定的。
B. 围棋因为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在东汉中期就凭借着其本质上的优势而盛极一时。
C. 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了围棋活动的负面作用,其实这些负面作用也与围棋的娱乐、交际等功能性弱点有直接关系。
D. 对围棋进行神化和矮化都是不对的,只要把艺价值观作为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就能正确认识围棋的“国艺”地位。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
注:①刍茭:牲口吃的草。
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测试范围:第一、二单元(统编版必修下册)。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在《红楼梦》,那可说而未经人说的就是那悲剧之演成。
悲剧为什么演成?辛酸泪的解说在哪里?曰:一在人生见地之冲突,一在兴亡盛衰之无常。
我们先说第一个。
“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余者皆无大异。
”仁者秉天地之正气,恶者秉天地之邪气,至于那第三种却是正邪夹攻中的结晶品。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便是这第三种人的基型。
普通分三种人为善恶与灰色。
悲剧之演成常以这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是如此。
《红楼梦》里边,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也没有投机骑墙的灰色人。
悲剧之演成,既然不是善恶之攻伐,然则是由于什么?曰: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
在为人上说,都是好人,都是可爱,都有可原谅可同情之处,惟所爱各有不同,而各人性格与思想又各互不了解,各人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说话,不能反躬,不能设身处地,遂至情有未通,而欲亦未遂。
悲剧就在这未通未遂上各人饮泣以终。
这是最悲惨的结局。
河北正定中学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语文试题第I卷(共72分)甲必考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
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
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
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
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
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
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对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
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猎的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
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
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一是接受,二是消融。
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
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
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
2105-2016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正定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1.下列加横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饿莩(piǎo)逡巡(qūn)弃甲曳兵(yâ)墨翟(zhái)B.中绳(zhòng)句读(dòu)瓮牖绳枢(yǒu)谪戍(zhã)C.庠序(yáng)氓隶(mãng)度长絜大(duó)崤山(yáo)D.作难(nàn)经传(zhuàn)贻笑大方(yí)劲弩(nú)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嬴粮景从填然鼓之流血漂橹不积跬步B.契而不舍摄足行伍兵刃既接而闻者彰C.驽马十驾同年而语惑之不解金石可镂D.崛起阡陌鸡豚狗彘用心躁也威振四海3.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师不必贤于弟子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申之以孝悌之义D.未之有也4.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南取汉中,西举巴蜀②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③吞二周而亡诸侯④却匈奴七百余里⑤于是废先王之道,以愚黔首⑥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⑦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C.①/②⑤/③④⑥/⑦⑧⑨D.①⑥/②⑦/⑧⑨/③④⑤5.下列加横线的词语,完全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③以致天下之士④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⑦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⑧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A.①③⑤ B.②⑥⑦ C.③④⑤ D.②④⑧6.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和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赵奢之伦制其兵②无如寡人之用心者③填然鼓之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⑤句读之不知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⑦吾欲之南海⑧蚓无爪牙之利A.①②/③/④/⑤⑧/⑥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C.①/②④/③/⑤/⑥/⑦/⑧D.①②⑥/⑦/⑧⑤/③④7.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数罟不入洿池数罟:许多网B.余威震于殊俗殊俗:不同的风俗的地区C.小学而大遗小学:小的方面学习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经传:经文和传文8.下列语句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③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④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A.①⑤⑧/②/③⑥/④⑦B.①⑤/②⑧/③⑥/④⑦C.①⑤/②/③⑥/④⑦/⑧D.①⑤⑧/②/③/④⑥⑦9.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凶:有战争声非加疾也疾:宏大B.寡人之民不加多加:增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缉查盘问C.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务:致力于官盛则近谀谀:奉承D.无贵无贱无:没有而绝江河绝:横渡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斧斤以时入山林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B.以五十步笑百步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11.下面句中的“其”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论述文阅读。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保护方言,守望乡愁 真理总是越辩越明。
曾几何时,方言的存废问题,曾经引起激烈争议,但争论至今,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达成共识:推广普通话很重要,保护方言也很重要,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方言俗称地方话,是语言的变体,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
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
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所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作为人们交际的工具。
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说过:“语言是思想的外衣。
”除了交际工具,语言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
在岁月与文明的浸泡下,方言承载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能够满足本地区社会交际的需要。
与此同时,多姿多彩的汉语方言也与汉民族的文化息息相关,它不仅是旅居外地的同乡人互相认同的最直接最亲切的标志,而且是折射地方文化及其历史的种种事实的一扇窗口。
今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用上海话写成的小说《繁花》让许多读者为上海方言蕴含的吴文化韵味所折服。
不少网友甚至评价说:“读此书只恨自己不是上海人。
”不止是《繁花》,从韩庆邦《海上花列传》中的吴侬软语,到老舍《正红旗下》的京腔京韵,再到沙汀《淘金记》里的川腔辣语……这些文学作品运用方言所表达的其时其地的风土人情,都让它们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从这方面讲,保护方言,也是传承地域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努力。
如今,方言该不该保护似乎已不再是一个问题,但如何保护,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从全国来看,汉语内部的方言、次方言、土语非常丰富,该保护到哪一级、哪些地域的方言?国家是否应该出台系统支持政策?是否应该将方言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每一个问题,都不易回答。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总分150分。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冯友兰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有联系。
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
打开《老子》,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宇,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
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
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要了解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
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是没有内部联系吧。
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
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可以这么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
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
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
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
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
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
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信。
这些信写于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
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至互相矛盾,这是可以预料的。
以上所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系,还不能解释它们为什么简短。
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
但是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
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
这是很明显的。
但是,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下一代触屏手机什么样?不管触屏手机多么方便,有一点你不能不承认:你手指下的东西,一支笔也罢,一片树叶也罢,摸起全像玻璃。
因为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赋予虚拟物体以真实的质地感。
人有5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对触觉的模拟还处于初步阶段,味觉和嗅觉则还完全没有。
下一步我们将有望进入超级触屏的时代。
未来,虚拟事物将更加逼真地呈现在你的面前,对它们的操作几乎可以跟操作真实物体相媲美。
在指尖这么小的方寸之地,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点呢?唯有借助触幻觉.有一种触幻觉叫电振动,这一现象是在1 9 5 3年偶然发现的。
一天,美国化学家爱德华一马琳克洛德接触了一个黄铜制的插座,他注意到,当灯亮时,其表面给人的感觉好像要粗糙些.通过进一步的实验,他发现正是微羁的交流电导致了这种幻觉.我们知道,交流电以某种精确的频率振荡.当你把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由于静电吸引,在你手指皮肤下面就有电荷堆积起。
电荷的数量将随着交流电一起振荡,所以在你手指和屏幕之间的静电吸引力也随着时间变化.当手指在屏幕上移动时,这个静电力将吸住你手指的皮肤,阻碍它移动:由于静电力是周期性变化的,这将诱导你手指上的皮肤也发生周期性振动。
这种轻微的振动将会被手指上的触觉感受器探测到。
由于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滑在像木头、砂纸等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
所以大脑就把它解释成了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
2010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
测试表明,一般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更光滑些。
比如,当电流频率在400赫兹时,屏幕摸起像一张纸,而在8 0赫兹时,则像凹凸不平的皮革。
原则上,设计者还可以用这个效应设计具有不同质地感的网页或者应用程序。
例如,我们可以把电子书的页面做成像真实的纸张一样粗糙。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命题人:曹伟娟、王栋 校对人:王栋 印数:1100(全)时间:20160324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放诞(dàn) 驯熟(xún) 监生(jiān) 沸反盈天(fèi) B. 句读(dòu) 经传(zhuàn) 饿殍(fú) 锲而不舍(qiè) C. 岩(chán) 猿猱(náo) 靛青(diàn) 商贾(jiǎ)云集 D. 刹车(shā) 石栈(zhàn) 筵席(yán) 敛声屏气(liǎn).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使快弹数曲 ②一曲红绡不知数 B②千呼万唤始出来②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C①轻拢慢捻抹复挑②商人重利轻别离 D①满座重闻皆掩泣②座中泣下谁最多.下面是杜甫一首题为《宿江边阁》的小诗,中间两联语序已乱,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 。
, 。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①孤月浪中翻 ②鹳鹤追飞静 ③豺狼得食喧 ④薄云岩际宿A.①④③②B.④①②③C.②④①③D.②③④① 9、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著名画家李可染,画艺高超,着手成春,堪称力透纸背的一代大师,令人敬仰。
B.在海明威以前的一个世纪,长篇小说的对话向来都给一大套精雕细镂的老规矩压得东摇西摆,迈不开步。
长篇不知想了什么办法,居然活了下来;短篇却一直岌岌可危。
C.《红楼梦》博大精深,其艺术匠心,管窥蠡测不足道万一。
D.我们要采取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儒家学说进行挖掘、整理,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既不抱残守旧照搬照抄,也不数典忘祖全盘否定。
10.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场上的中国女排攻势凌厉,扣杀凶猛,打得对方前仰后合,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A. 放诞.(dàn) 驯.熟(xún) 监.生(jiān) 沸.反盈天(fèi)B. 句读.(dòu) 经传.(zhuàn) 饿殍.(fú)锲.而不舍(qiè)C. 巉.岩(chán) 猿猱.(náo) 靛.青(diàn) 商贾.(jiǎ)云集D. 刹.车(shā) 石栈.(zhàn) 筵.席(yán)敛.声屏气(liǎn)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惫.懒(bèi)蹂躏.(lìn)少不更.事(gēng)模棱.两可(léng)B.便.宜(biàn)吞噬.(shì)皮开肉绽.(zhàn)翘.足而待(qiáo)C.敕.造(chì)歆.享(xīn)间.或一轮(jiàn )数.见不鲜(shuò)D.朱拓.(tà)祷.告(dǎo)心广体胖.(pàng)厚古薄.今(báo)3、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胳膊些须遍体鳞伤自言自语B.诱惑放诞心安理得理曲词穷C.坚忍辜负漫不经心不经之谈D.伶俐布让奋不顾身星罗棋布4. 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箱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鹊。
B. 她像是受了泡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
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
C. 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的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D. 他知道他终于给打败了,而且一点补救的办法也没有。
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总分150分。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冯友兰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有联系。
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
打开《老子》,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宇,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
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
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要了解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
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是没有内部联系吧.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
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可以这么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
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
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
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
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
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信。
这些信写于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
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至互相矛盾,这是可以预料的。
以上所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系,还不能解释它们为什么简短.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
但是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
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
这是很明显的。
但是,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
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
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的。
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
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
拿诗来说,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有说的。
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聪明的读者能读出诗的言外之意,能读出书的行间之意。
中国艺术这样的理想,也反映在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里。
中国艺术的理想,不是没有它的哲学背景的。
《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道家认为,道不可道,只可暗示。
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既然再不需要了,何必用言来自寻烦恼呢?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此,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
《论语》《老子》中简短的言论,都不单纯是一些结论,而推出这些结论的前提都给丢掉了。
它们都是富于暗示的名言隽语。
暗示才耐人寻味。
你可以把你从《老子》中发现的思想全部收集起来,写成一部新书。
不管写得多么好,它也不过是一部新书.它可以与《老子》原书对照着读,也可以对人们理解原书大有帮助,但是它永远不能取代原书.1.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每章只有寥寥数语,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因为他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彼此不相联系也是可以预料的.B.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表达哲学思想也就不必非有正式的哲学著作,而是可以散见于日常的交谈和书信之中。
C。
西方哲学著作采用系统的推理和论证表达思想,而中国哲学家习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表达思想,所以思想的表达不够明晰。
D.《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些比喻例证之间可以没有相互联系,不像西方哲学著作中的推理论证那样有密切联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诗意往往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暗示让人领会。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比如名言隽语和比喻论证,正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方式。
B.明晰的表达固然值得肯定,但富于暗示的表达则更耐人寻味,只有聪明的读者才能发掘出诗的言外之意和书的行间之意。
C.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因为其意可由读者读出。
同理,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正因为语言简短,才能读出更多新意.D.中国艺术的思想,当然不是只为中国艺术所独有,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就体现了这种理想,《老子》堪称范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固然反映了中国艺术的理想,但从根本上说还是由中国哲学自身的认知特点决定的。
B.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哲学对言意关系的独特认识,那就是认为语言难以直接、完全地呈现思想。
C.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决定了它所表达的思想是难以还原的,因为读者所发现的思想包含他自己的体会。
D.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体现出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因为思想无法靠语言的固定外延和内涵来表达。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每题3分。
宋弘字仲子,京兆长安人也。
父尚,成帝时至少府;哀帝立,以不附董贤,违忤抵罪。
弘少而温顺,哀、平间作侍中,王莽时为共工.赤眉①入长安,遣使征弘,逼迫不得已,行至渭桥,自投于水,家人救得出,因佯死获免。
光武即位,征拜太中大夫。
建武二年,代王梁为大司空,封栒邑侯。
所得租奉分赡九族,家无资产,以清行致称.徙封宣平侯。
帝尝问弘通博之士,弘乃荐沛国桓谭才学洽闻,几能及扬雄、刘向父子.于是召谭拜议郎、给事中。
帝每宴,辄令鼓琴,好其繁声。
弘闻之不悦,悔于荐举,伺谭内出,正朝服坐府上,遣吏召之.谭至,不与席而让之曰:“吾所以荐子者,欲令辅国家以道德也,而今数进郑声以乱《雅》《颂》,非忠正者也。
能自改邪?将令相举以法乎?”谭顿首辞谢,良久乃遣之.后大会群臣,帝使谭鼓琴,谭见弘,失其常度.帝怪而问之。
弘乃离席免冠谢曰:“臣所以荐桓谭者,望能以忠正导主,而今朝廷耽悦郑声,臣之罪也。
"帝改容谢,使反服,其后遂不复令谭给事中。
弘推进贤士冯翊、桓梁三十余人,或相及为公卿者。
弘当宴见,御坐新屏风,图画列女,帝数顾视之。
弘正容言曰:“未见好德如好色者。
”帝即为彻之.笑谓弘曰:“闻义则服,可乎?”对曰:“陛下进德,臣不胜其喜。
”时帝姊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
”帝曰:“方且图之。
”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弘在位五年,坐考上党太守无所据,免归第。
数年卒,无子,国除。
(选自《后汉书》)注:①赤眉:赤眉军,王莽末年爆发的一次农民起义,因起义军以赤色染眉,故名赤眉。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家无资产,以清行致.称致:获得B.御坐.新屏风坐:通“座"C.帝即为彻.之彻:透彻D.坐考.上党太守无所据考:通“拷”,拷讯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1)将令相举以.法乎(2)斧斤以.时入山林B.(1)不与席而.让之曰(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
(1)而今朝廷耽悦郑声,臣之.罪也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D。
(1)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2)因.利乘便,宰割山河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弘和他的父亲宋尚对朝廷都十分忠诚,其父因不阿权贵而获罪,宋弘为逃避赤眉军的征辟而投水装死。
B。
宋弘举荐了桓谭,但发现光武帝只是喜欢桓谭弹奏的郑卫淫乐,于是认为桓谭非忠正,便严词以斥,并且勇于承担责任,光武帝也大为感动。
C.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刚死了丈夫,光武帝发现她对宋弘有意,便与之谈论朝廷大臣,而且努力从中撮合,没想到被宋弘婉言拒绝.D。
本文以几件小事的叙述,以光武帝、桓谭、湖阳公主等几个人物的烘托,便把一个恪守礼义、忠直不苟的封建官吏刻画得淋漓尽致。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1)弘闻之不悦,悔于荐举,伺谭内出,正朝服坐府上,遣吏召之.(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弘乃离席免冠谢曰:“臣所以荐桓谭者,望能以忠正导主,而今朝廷耽悦郑声,臣之罪也.(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城东早春杨巨源诗家[1]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2]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释】[1]诗家:诗人.[2]上林:古代皇家园林。
8。
本诗中的“才"和“半"用得好。
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好在哪里。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_____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