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临床治疗指导
- 格式:doc
- 大小:251.00 KB
- 文档页数:18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高血压病诊疗指南高血压是以动脉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结构或功能损坏的临床综合症,根据病因不同又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和继发性高血压两大类。
【诊断】(一).血压定义:未服用降压药情况下:不同时间,两次静息血压〉140/90mmHg,无其他继发因素者可诊断为高血压病。
正常血压值120/80mmHg正常高值120-139/80-89mmHg高血压1级(轻度)140-159/90-99mmHg2级(中度)160-179/100-109mmHg3级(重度)>180/110mmHg单纯收缩性高血压SBP>140mmHg,DBP<90mmHg.根据血压水平又将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分为3期.高血压的危险性不仅决定于血压: 高血压危险度分层.(二).水平,更决定于所并存的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 靶器官损伤及其它临床情况.心血管危险绝对水平分层,便于判断预后和临床指导治疗.(三).临床类型1.恶性高血压临床征象:主要为血压明显升高,舒张压>130mmHg;眼底出血渗出和乳头水肿(IV级);肾功能不全,可有心,脑功能障碍等.如有上述表现,但眼底无乳头水肿(III级)时,则称为急进型性高血压.2.高血压危象临床征象:指高血压患者短期内血压明显升高,收缩压可高达260mmHg,舒张压达120mmHg,并出现头痛,烦躁,心悸,多汗,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或潮红,视力模糊等.3.高血压脑病是指血压突然或短期内明显升高的同时,出现中枢神经功能障碍征象.临床征象:有严重头痛,呕吐和神志改变,较轻者仅有烦躁, 昏迷等。
,癫痫样发作,严重者可发生抽搐,意识模糊4.老年人高血压多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SBP>140mmHg,DB P<90mmHg.脉压差增大,靶器官损害常见,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四).辅助检查1.家族史和临床表现重点了解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紊乱,冠心病,卒中及肾病历史,可能存在的继发性高血压,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的症状和既往药物治疗.2.体格检查正确测量双上肢血压(必要时测下肢血压),体重指数(BMI),腰围(WC);检查眼底,听诊颈动脉,胸主动脉,腹主动脉及股动脉有无杂音;全面的心肺检查;检查腹部有无肾脏扩大,肿块;检查四肢动脉搏动;神经系统检查.3.实验室检查常规检查: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鸟常规检查,尿比重,心电图.需要时进一步检查的项目:胸片,超声心动图,颈尿,微量蛋白尿,反应蛋白c高敏,餐后血糖,动脉和股动脉超声.蛋白定量.可疑及继发性高血压者,根据需要分别进行以下检查:血浆肾素活性,血、尿醛固酮,血、尿儿茶酚胺,大动脉造影,肾和肾上腺超声,CT或MRI.治疗【治疗】(一).非药物治疗1.减轻体重。
高血压病诊疗指南高血压是一种临床综合症,其特征为动脉血压升高,可能伴随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结构或功能损坏。
根据病因不同,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在未服用降压药的情况下,若两次静息血压超过140/90mmHg且无其他继发因素,则可诊断为高血压病。
正常血压值为120/80mmHg,而120-139/80-89mmHg被定义为正常高值。
高血压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分别对应140-159/90-99mmHg、160-179/100-109mmHg和>180/110mmHg。
单纯收缩性高血压则是指收缩压超过140mmHg,舒张压低于90mmHg,根据血压水平又将其分为三期。
高血压的危险性不仅决定于血压水平,还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和临床情况有关。
因此,将心血管危险绝对水平分层,有助于判断预后和临床指导治疗。
高血压有多种临床类型,包括恶性高血压、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和老年人高血压。
恶性高血压主要表现为血压明显升高,舒张压超过130mmHg,眼底出血渗出和水肿,肾功能不全,以及可能的心脑功能障碍。
而高血压危象则指高血压患者短期内血压明显升高,出现多种症状。
高血压脑病则是指血压突然或短期内明显升高的同时,出现中枢神经功能障碍征象。
老年人高血压多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常伴有靶器官损害和体位性低血压。
辅助检查方面,家族史和临床表现是重要的参考因素。
本文介绍了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紊乱、冠心病、卒中及肾病等疾病的历史、继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的症状和既往药物治疗。
在体格检查方面,需要正确测量双上肢血压、体重指数(BMI)、腰围(WC)等,同时还要检查眼底、听诊颈动脉、胸主动脉、腹主动脉及股动脉有无杂音、全面的心肺检查、检查腹部有无肾脏扩大、肿块、检查四肢动脉搏动、神经系统检查等。
实验室检查方面,需要进行常规检查,如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尿比重、心电图等,需要时还要进一步检查胸片、超声心动图、颈动脉和股动脉超声、餐后血糖、高敏c反应蛋白、微量蛋白尿、尿蛋白定量等。
2024高血压美国临床的指南要点说明2024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和美国高血压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联合发布了一份高血压的临床指南。
这里将详细介绍该指南的要点。
1.高血压的定义和分类:- 正常血压:收缩压(SBP)< 120 mmHg,舒张压(DBP)< 80 mmHg 2.高血压的评估:-血压测量:推荐使用自动式血压计,至少在两个以上的访视中进行测量,每次测量应取均值。
- 血压控制目标:对非老年人(< 65岁)应将血压控制在SBP < 130 mmHg 和 DBP < 80 mmHg;对老年人(≥ 65岁)、有糖尿病或肾脏疾病的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SBP < 130 mmHg 和 DBP < 80 mmHg。
3.非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限制钠摄入、增加膳食中的钾、钙和镁、限制饮酒量、体重管理、增加体力活动等。
-钠摄入限制:推荐将钠摄入限制在每日小于2.4克。
4.药物治疗:-药物治疗适应症:在非药物治疗未能达到目标血压控制时,药物治疗可用于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药物选择:首选的药物包括硝苯地平类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或他汀类。
其他可选药物包括利尿剂(如氢氯噻嗪)、β受体阻滞剂或α受体阻滞剂等。
-药物剂量调整: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可适当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种类,以达到目标血压控制。
5.合并疾病治疗:-糖尿病和高血压:对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降低血压和血糖水平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慢性肾脏病和高血压:对伴有慢性肾脏病的高血压患者,推荐使用ACEI或ARB以减慢肾功能衰竭的进展。
6.微循环和血压管理:-中度至重度心衰、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压并存:推荐使用ACEI或ARB、β受体阻滞剂和他汀类等进行治疗,以减少心脏事件的风险。
高血压病情说明指导书一、高血压概述高血压(hypertension,arterial hypertension)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周围小动脉阻力增高,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排血量和血容量增加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在非药物控制的前提下,一般将收缩压≥140mmHg 和/或舒张压≥90mmHg(≥140/90mmHg),称为高血压。
患者多表现为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失眠、乏力等症状。
长期高血压可能导致多种心血管疾病,并可影响到靶器官(如心、脑、肾等)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最终导致心力衰竭、肾衰竭和脑卒中等严重后果。
英文名称:hypertension,arterial hypertension其它名称:无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循环系统疾病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与遗传有关发病部位:全身常见症状: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主要病因:高血压的病因较多,主要可分为遗传和环境因素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尿液分析、餐后2小时血糖、胸部X 线、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心电图、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脉搏波传导速度、踝肱指数重要提醒:高血压与饮食、情绪等关系密切,患者应注意调整生活方式,避免持续高血压。
临床分类:1、根据病因分类(1)原发性高血压:通常简称为高血压,其病因不明,目前认为是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下由于多种后天因素(包括血压调节异常、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异常、高钠、精神神经因素、血管内皮功能异常、胰岛素抵抗、肥胖、吸烟、大量饮酒等)使血压的正常调节机制失代偿所致。
约占高血压病的95%。
(2)继发性高血压:是由某种器质性疾病引起,有特定的病因。
2、根据患病群体分离(1)儿童和青少年高血压:儿童青少年高血压以原发性高血压为主,与肥胖、缺乏运动、不健康饮食习惯、代谢综合征、吸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倍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早产和低出生体质量等多种因素及慢性病密切相关。
2023年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世界各地的人们都面临着高血压的威胁。
中国作为人口众多的国家,高血压的发病率也相当高。
为了指导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管理和治疗高血压患者,中国高血压学会在2023年发布了《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
该指南是基于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旨在提供全面、准确、实用的高血压诊断和治疗建议。
指南的编制过程严格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综合评估了现有的临床研究和证据,并结合了专家的临床经验和专业意见。
《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首先对高血压的定义和诊断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高血压的定义是指血压持续增高,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指南强调了血压的测量方法和设备的选择,以及在不同情况下的血压分类和判断标准。
指南对高血压的评估和风险分层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根据患者的危险因素、有无靶器官损害以及心血管疾病的存在,将高血压患者分为低、中、高三个风险等级。
对于不同风险等级的患者,指南提供了相应的治疗目标和治疗策略,以帮助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面,指南首先强调了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性。
减轻体重、限制钠盐摄入、增加体力活动和戒烟等生活方式干预是控制高血压的基础。
对于轻度高血压患者,这些非药物治疗可能足以达到治疗目标。
对于中度和重度高血压患者,指南建议采用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个体特点和疾病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和剂量是至关重要的。
指南列举了不同类别的降压药物的优势和适应症,并提供了联合用药和适应症转化的建议。
指南还特别关注了特殊人群的治疗。
孕妇、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肾脏病患者和合并心血管疾病的高血压患者等人群的治疗策略有所不同,指南为这些特殊人群提供了个别化的治疗建议。
此外,指南还强调了高血压的管理和随访。
指南提供了高血压患者的定期随访的建议,包括血压监测、心血管风险评估和相关检查。
随访的目的是评估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依从性,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在我国,高血压不仅是患病人数最多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导致居民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风险增加的首要且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按照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Hg 的诊断标准,2012至2015年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粗患病率为27.9%,估计成人高血压患者人数约为2.45亿。
与此同时,我国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1.6%、45.8%和16.8%,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
近年来,随着高血压及相关疾病临床研究证据的不断增加,一些国家、地区和专业组织相继制订或更新了高血压指南;同时,在中国人群中开展的高血压相关临床研究证据的不断积累,也为我国高血压指南修订提供了更多循证医学依据。
纵观目前国内外高血压指南,有关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仍存在诸多争议,例如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不同高血压人群的降压目标值、何时启动降压药物治疗、继发性高血压的筛查时机以及如何筛查等,这些都是高血压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提升我国高血压诊治水平的关键所在。
因此有必要针对高血压筛查、诊断、评估和治疗等关键临床问题,基于当前可获得的最佳证据,明确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并充分考虑卫生经济学评估,以临床实践为导向,开展《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制订工作。
临床问题1 中国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合理水平?推荐意见推荐我国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1B)。
推荐收缩压130~139 mmHg和(或)舒张压80~89 mmHg的血压水平为高血压前期(1B)。
推荐意见说明在世界卫生组织2023年高血压全球报告中,专家组基于全球大量观察性研究的结果明确指出,当收缩压≥115 mmHg,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随收缩压水平的增高而持续增加。
根据我国近期的研究估计,2018年中国约有267万心血管病疾死亡归因于收缩压≥115 mmHg的危害,其导致的减寿人年数高达4 816万人年,且依然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高血压基层合理用药指南全文引言:高血压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合理的用药对于控制高血压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基层合理用药的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治疗高血压患者。
一、分类及判断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其中原发性高血压占总数的90%以上。
诊断高血压需要符合以下条件:1. 在静息状态下,至少连续测量三次血压超过140/90 mmHg;2. 结果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下测量;3. 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性。
二、治疗原则1. 非药物治疗:对于轻度高血压患者,非药物治疗是首选。
包括饮食控制、体重管理、减少钠摄入、戒烟限酒、增加体力活动等。
2. 药物治疗:对于血压达到一定程度的患者,药物治疗是必要的。
药物治疗需要个体化,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3. 目标控制:血压的控制目标取决于患者的整体风险,包括心脏、脑血管等事件的风险。
三、药物选择1. 钙离子拮抗剂:主要用于中老年患者和黑人高血压患者,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
2.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主要用于年轻患者和有并发症的患者,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
3.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主要用于不能耐受ACEI的患者,如氯沙坦、缬沙坦等。
4. 利尿剂:主要用于老年患者和伴有心力衰竭的患者,如氢氯噻嗪、螺内酯等。
四、联合治疗单一药物往往不能很好地控制高血压,需要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的原则是选择不同机理的药物联合使用,以增加降压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五、监测与随访治疗高血压需要进行定期监测与随访。
包括测量血压、检查心脏、血液等指标,以及评估药物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同时,要咨询患者的生活方式及用药情况,帮助他们合理管理高血压。
六、特殊人群的治疗1. 孕妇高血压:孕妇患有高血压需要特殊的治疗,选择安全的药物进行降压。
2. 年轻患者高血压:年轻患者的高血压常常伴有遗传因素和代谢异常,治疗需要个体化。
高血压临床诊疗指南高血压临床诊疗指南一、定义和流行病学1.1 定义1.2 流行病学数据1.3 分类和分级二、诊断2.1 临床Manifestation及病史采集2.2 体格检查2.3 辅助检查2.3.1 血压测量技术2.3.2 血液生化指标2.3.3 尿液分析2.3.4 心电图2.3.5 超声心动图2.3.6 血管超声三、评估和分级3.1 血压目标3.2 确定心血管危险度3.2.1 心血管危险度评估工具3.2.2 心血管危险度评估结果四、非药物治疗4.1 饮食与运动4.1.1 饮食建议4.1.2 运动建议4.2 BMI和体脂控制4.3 戒烟和限制饮酒4.4 钠摄入控制4.5 补钙和维生素D五、药物治疗5.1 药物治疗原则5.2 药物选择5.2.1 一线药物5.2.2 二线药物5.2.3 另类药物5.3 药物治疗策略5.3.1 单药治疗5.3.2 组合药物治疗5.3.3 特殊人群用药六、相关并发症管理6.1 伴随疾病的处理6.1.1 心脏病6.1.2 糖尿病6.1.3 肾脏病6.1.4 中风及脑血管疾病 6.1.5 眼底改变6.1.6 呼吸系统疾病6.1.7 外周血管疾病6.1.8孕妇高血压七、特殊人群的管理7.1 年长者7.2 儿童和青少年7.3 孕妇7.4 高血压紧急病例7.5 器质性高血压的处理八、随访和监测8.1 随访频率8.2 随访内容8.3 随访周期调整九、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9.1 血管搭桥术9.2 血管成形术9.3 血管支架置入术9.4 腔内血管修复术9.5 其他介入治疗十、配套检查与辅助服务10.1 心血管系统辅助检查10.1.1 心脏CT检查10.1.2 心脏磁共振成像10.1.3 血管造影10.1.4 心血管PET/CT检查10.2 其他辅助服务10.2.1 24小时动态血压测量10.2.2 血压自测和家庭血压监测10.2.3 方式咨询和远程监护附件:1、附表:高血压药物分类及临床应用指南2、附图:心血管危险度评估工具使用流程图3、附录:心血管系统相关术语解释法律名词及注释:1、高血压:指体循环中动脉压持续升高,并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临床症候群。
高血压合理用药系列问答之临床指导各位网友大家好,我们今天讲高血压合理用药第 9-12 个问题。
主要探讨降血压如何少担风险多获效益?降血压如何少花钱多办事?在治疗中如何正确监测、评估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推荐几种高血压合理选药的最佳配方。
第九个问题是降血压如何少担风险多获效益?前面几讲都讲了怎么能高质量的达标,高效率的保护,但是还是要注意我们人性化的用药,就是怎么少担风险多获效益,这个风险是指两方面的,第一要最大限度减少疾病风险,第二要少担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对疾病风险微不足道,但是现在往往有的病人本末倒置,一下来这药物推出来不看说明书过度放大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10 版的高血压提到老大的位置,是首位危险因素,尤其是中国高血压的患者,在国际上非常危险,我们国家的评估是三个危险因素,若高血压控制不好可能使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 死亡事件和世界比增加 5-7 倍,尤其是脑卒中是世界的 5-7 倍。
我们冠心病这几年也涨上来了,和他们也差不了多少,我们要只要高质量、高效率控制血压,就能使心脑血管病的事件减少 30-50% ,甚至 60% ,心血管病能减少三分之一,大家看这么好的临床效果如果不引起重视这是要犯战略错误,国家战略问题,大家一定要高度重视我们现在有个问题,公立医院不公平,私利医院过自私,动不动就手术,极大的控制高血压、血糖、血脂的防治,这是我们以后控制心脑血管疾病也是国家战略的主战场。
这样的话目前达标率太低,人群达标率不足 10% ,根据最新的指南,达标率不到 30% ,大家看到场的一百所三家医院,门诊的达标率是 31% ,对于高危人群,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蛋白尿的 15% ,所以说我们差的太远,也就是你用药了还没达标,没有有效保护,有些医生认为高血压最好治,为什么没达标呢,大家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不要眼高手低,我认为是往往最简单的最重要的问题,所以说必须改进,改进除了刚才说前几讲所讲的要提高认识,还要和病人配合好,还要规范医疗合理用药,长期坚持,还要调动全民监控,不然是达不到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健康教育,社区控制一定要预防为主。
高血压临床治疗指导1999年WHO国际高血压学会采用1997年美国国家联合委员会(JNC)第6版高血压处理准则,将高血压新定义为血压大于140/90mm Hg(此于1993年WHO定义为边缘性高血压)。
年龄大于18岁,未服用降压剂之正常人,若收缩压大于140mm Hg或/及舒张压大于90mm Hg,连续2次即定义为高血压。
高血压分类为第一期(轻度)、第二期(中度)、第三期(重度)高血压。
当收缩压及舒张压座落于不同期数时,采用较高期数。
如独立收缩性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如血压170/82mmHg即归类于第二期高血压。
参照表(一)高血压程度之分类,并建议将血压降至正常血压(即130/85mmHg以下);(注:2003年美国JNC7正常血压新定义120/80mmHg)。
正常偏高型血压(即130-139/85-89mmHg)(注:美国JNC7新定义前高血压(prehypertension),即介于120-139/80-89 mmHg),若合并糖尿病、肾脏病、心脏或脑血管疾病,应尽量将血压降至病人可忍受之程度,即降至理想血压120/80mmHg,可减少致病死亡率。
降压新准则,降低高血压并非只根据血压高而已。
还要注意危险因子、目标器官损伤(Target organ damage)及合并相关临床疾病。
举例说,一个患有糖尿病、TIA病史、血压145/90mmHg的六十五岁男性,他每年发生心血管意外之风险,比一个未曾有相关临床疾病病史的四十岁男性大二十倍。
另外一个血压170/105mmHg的四十岁男性,他罹患心血管疾病之风险是一个血压145/90mmHg,其他危险因子、年龄相似男性的2-3倍。
因此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除与血压高有关外,还取决于危险因子及合并相关临床疾病。
危险因子越多越危险,已有临床疾病,表更高度危险。
见表(二)影响预后之因素。
因没有高血压之高风险病患,可因为血压降低而减少致病死亡率,故新准则强调高血压又合并糖尿病、肾脏病、心脏病或脑中风,或大于3个危险因子,要将血压降更低,即目标设定在理想或正常血压值(即120-130/80-85mmHg);一般高血压及年老高血压患者,至少控制血压小于140/90mmHg,可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率。
测量血压,原则上建议使用水银式血压计比较准确;使用非侵入式血压计必先与水银式血压计同时比对过,(建议避免使用手指或手腕式电子血压计),至少每半年~一年要比对一次,以确保准确性。
水银式血压计,一般成人使用之压脉带袖口为12~13公分×35公分,肥胖病人要用15~16公分×35公分压脉带,较小之压脉带会造成假性高血压。
儿童要使用小压脉带。
一般量右手血压为宜,因正常人右手血压比左手高约5-10mmHg。
怀疑近端锁骨下动脉阻塞时,要测量两手血压。
近端锁骨下动脉阻塞好发于左侧,造成左手血压偏低、或极低。
(触诊时肱动脉、桡骨动脉脉博薄弱或消失)。
量血压时要快速打气至肱动脉脉跳消失,并再往上打20mmHg;然后以每秒2-4mmHg之速度逐渐放气,听到第一声清晰的Korotkoff氏音时即为收缩压,而于Korotkoff氏音消失时为舒张压。
要准确的读出血压值,而非快速放气读出血压大约值。
临床上宜量不同时段之血压值以确定诊断。
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即为脉压,脉压为动脉硬化、动脉伸展性之指标之一;与心血管疾病之发生有正相关性,理论上可做为心血管疾病之风险指标,但目前这方面之证据仍然不足,因尚不能确定此相关性是否独立于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外。
鼓励病人在家中自测血压,有助于认识高血压及改善治疗之配合度。
服用降压剂之病人,宜测量早上起床后,尚未吃药前之血压及近傍晚之血压,以确认整天的血压都控制很好。
高血压治疗上,首重改变生活型态,进食要低盐、减少饱和脂肪酸,多吃水果、蔬菜、燕麦、纤维食物;在统计上,素食者比肉食者血压低,素食习惯可帮助血压下降。
一系列之研究显示多吃水果、蔬菜、纤维食品及不饱和脂肪能降低血压。
与肉类蛋白质之存在与否无关。
目前吃的食物中有1/4卡路里来自高脂肪或高糖食物,没什么营养价值。
吃大量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能降低心脏病和癌症的风险,且含低盐、高钾。
高钾能减少盐份吸收;尽量限制使用食盐、调味酱、含盐之罐制品等,这对降低中老年人之高血压有帮助。
在生活形态上,还要戒烟、减少饮酒、咖啡;要减重、规则运动,每周5次每次45分,要把运动当作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减轻工作精神压力,人忙心不忙;充足的睡眠。
同时侦测危险因子及心血管疾病加以治疗。
参照表(二)。
加强改善生活形态,可预防高血压,可增强抗高血压药物疗效,并减少发生心血管疾病。
对于比较轻度之高血压病人(140-149/90-94mmHg)尽量以改变生活形态,使用非药物治疗方式来降低血压。
对低度危险族群之病人(即男性小于55岁或女性小于65岁患有第一期高血压,并且无其他之危险因子)可以尝试6个月(最多12个月)之非药物治疗;若血压还是大于140/90mmHg,即开始药物治疗;对中度危险族群之病人,即第一期高血压,含有1~2个危险因子;或第二期高血压(或含有1~2个危险因子),可以尝3个月(最多6个月)之非药物治疗;若仍无法控制血压小于140/90mmHg,就应接受药物治疗。
高度危险族群以上,即第三期高血压;或第一期高血压以上,且含有3个危险因子以上、糖尿病、或合并目标器官损伤、或有临床相关疾病,应马上给予药物治疗。
正常偏高型血压(130-139/85-89mmHg)若合并糖尿病及/或肾功能不全之病人,应该尽早接受积极药物治疗,因为有证据显示,积极治疗能减缓肾功能损失。
见表三危险族群分类,及图(一)高血压新病人之处置流程。
降压剂分六大类及另一其他类,所有药物皆可做为第一线药物治疗。
参照表(四)口服降压剂。
药物之选择,首先考虑已存在之心脏血管疾病、糖尿病、肾脏病及其他相关疾病,选出病人最适合的药物。
参照表(五)降压剂之选择准则;表(六)使用降压剂治疗,对同时伴有其他疾病之可能好、坏影响。
及表(七)怀孕期降压剂。
再观察药物对个体之降压效果,及考虑长期使用之经济负担。
简单分述如下:1.低剂量利尿剂相当于6.25mg-25mg Hydrochlorothiazide为很有效药物可长期使用,无副作用,不用于痛风;糖尿病病人高血压也可考虑使用。
利尿剂应使用低剂量,相当于每天最多25mg之hydrochlorothiazide,且通常使用半量或更少,以降低药物长期使用之副作用而保有其优点。
这些优点包括:有效降低血压,加强其他降压剂之并用效果,降低心血管罹病率及死亡率,且其成本非常低。
故应多加使用Thiazide类利尿剂。
注意留钾利尿剂不可用于肾衰竭;不与ACE抑制剂同时使用,因ACE抑制剂本身也有留钾作用;且不可用于年老体弱、糖尿病或肾上腺功能低下,曾经长期使用类固醇之病人,因恐怕引起hyporeninemic hypoaldosteronic hyperkalemic Syndrome 而致命。
2.ACE抑制剂:对心衰竭、糖尿病(蛋白尿)、糖尿病或非糖尿病肾功能不良有帮助,尤其是有蛋白尿之患者。
其主要之不良反应为干咳,发生于15-20%之患者;另一种为相当罕见,但会有生命威胁之血管神经性水肿(angioedema)。
参考表(五)。
3.血管张力素2接受器拮抗剂(即ARB,Angiotension-recepter blocker)。
特性与ACE抑制剂相同,参考图(二),但不会引起咳嗽;限ACE会咳嗽时才使用此药。
4.钙离子阻断剂:所有钙离子阻断剂均能有效地降低血压,且耐受性很好,特别推荐于老年独立收缩性高血压及心脏病;有降低脑中风或罹患老年痴呆之风险,最好使用长效型。
有些数据显示,以verapamil或diltiazem治疗之病人,会降低发生心肌梗塞之危险性,但以立即释出剂型之nifedipine 治疗者,则反而会增加发生心肌梗塞之危险性。
讨厌之副作用为心跳过速、面部潮红、头痛、踝部水肿及便秘(verapamil)。
高血压会引起失智及认知障碍,有效降低血压可减少认知障碍。
5.乙型阻断剂,便宜又有效。
要从小量开始使用。
可单独使用,亦可与利尿剂、钙离子阻断剂及甲型阻断剂并用。
中国人比较敏感易发生徐脉,遇徐脉时必须慢慢减量,不可忽然停用,以免因病人有潜在之冠状动脉疾病,而导致急性心肌梗塞。
乙型阻断剂特别适合用于高血压又合并心房频脉心律不整、偏头痛、甲状腺亢进症、本态性颤抖或冠状动脉疾病。
也适合用于开刀前后之高血压治疗。
6.甲型阻断剂:老年人、糖尿病病患或自主神经失常者,小心姿位性低血压,不可与Ismelin合用。
合并使用利尿剂,引起体液减少时,也会引起姿位性低血压。
站立时之收缩压减少10 mmHg以上时,且合并有头晕或晕厥现象,即表示为姿位性低血压。
7.其他类:即交感神经抑制剂,分(1)作用于中枢活化α2肾上腺接受体的Clonidine、Methyldopa及Guanfacine;及(2)作用在末梢交感神经细胞的Reserpine,Ismelin。
低剂量Reserpine(一粒0.25mg)使用0.05-0.125mg为很有效之长效药物,但小心depression;Aldomet可用于治疗怀孕期高血压。
Ismelin及clonidine 皆可考虑用于第二线,用来帮助降低心跳、心博出量及血管阻力。
药物使用原则:1.中、低度危险族群,单一药物治疗且由低剂量开始使用。
以避免血压急速下降之不良反应。
尤其老人高血压起初治疗时。
2.2种或以上药物并用,有相加相乘疗效,必要时再加量;可避免单一药物长期大量使用之副作用。
但如对第一种药物完全没有反应或是耐受不良,则应改用另一种药物。
大部分无合并症之高血压患者,其血压比目标血压值高出20/10 mmHg,若考虑两种降压剂并用治疗时,其中一种应为Thiazide 类利尿剂,除非Thiazide类利尿剂有禁忌症。
3.建议使用24小时长效剂型,每天两次也可以;使用长效药物,可改善治疗之配合度、较平稳地控制血压;对心血管可能提供较好之保护。
血压若已长期控制,可试着减轻剂量或减少并用的种类,并追踪血压,特别是病人生活型态已改变者(非药物措施)。
4.同样疗效之降压剂宜选择便宜的药物。
有效之藥物併用有:・低劑量利尿劑加乙型阻斷劑。
・低劑量利尿劑加ACE抑制劑。
・鈣離子阻斷劑加ACE抑制劑。
・钙离子阻断剂(指Dihydropyridine类)加乙型阻断剂或/ 及利尿剂(即Isoptin不能与Inderal合用;可能引起严重徐脉症、房室阻滞)。
若临床上有需要钙离子阻断剂并用乙型阻断剂治疗,但因病人同时伴有其他疾病,如支气管气喘,导致禁忌使用乙型阻断剂时,得考虑同时使用二种钙离子阻断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