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强制法重点难点解读
- 格式:pptx
- 大小:463.80 KB
- 文档页数:34
⾏政强制法-详细讲解 ⾏政强制法-详细讲解 2017年8⽉ ⾏政强制法 ⼀、总则 ⼆、⾏政强制的种类和设定 三、⾏政强制措施实施程序 四、⾏政机关强制执⾏程序 五、申请法院强制执⾏ 第⼀章:总则 ⼀、概念:⾏政强制包括⾏政强制措施和⾏政强制执⾏。
1、⾏政强制措施,是指⾏政机关在⾏政管理过程中,为制⽌违法⾏为、防⽌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控制危险扩⼤等情形,依法对公民的⼈⾝⾃由实施暂时性限制,或者对公民、法⼈或者其它组织的财物实施暂时性控制的⾏为。
第⼀章:总则 2、⾏政强制执⾏,是指⾏政机关或者⾏政机关申请⼈民法院,对不履⾏⾏政决定的公民、法⼈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强制履⾏义务的⾏为。
⼆、除外: 1、⾏政机关应对⾃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事件或者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采取应急措施或者临时措施,依照有关法律、⾏政法规的规定执⾏; 2、⾏政机关采取⾦融业审慎监管措施、进出境货物强制性技术监控措施,依照有关法律、⾏政法规的规定执⾏。
第⼀章:总则 三、⾏政强制的原则 1、法定原则。
2、适当性原则。
采⽤⾮强制⼿段可以达到⾏政管理⽬的的,不得设定和实施⾏政强制。
3、教育与强制相结合原则; 4、不得谋私利原则; 5、⾏政相对⼈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复议权、诉讼权、国家赔偿权原则(⽆听证程序,制定时有听证制度)。
第⼆章:⾏政强制的种类和设定 ⼀、⾏政强制措施的种类:1、限制公民⼈⾝⾃由--盘问、约束⼈⾝⾃由⾄酒醒、强制带离现场、强制戒毒,拘留、收容教育(6⽉-2、3年)。
2、查封场所、设施和财物--针对不动产、动产; 3、扣押财物--针对动产; 4、冻结存款、汇款; 5、其他⾏政强制措施。
第⼆章:⾏政强制的种类和设定 1、法律; 2、⾏政法规:除限制⼈⾝⾃由、冻结外--尚未制定法律且属于国务院⾏政管理职权事项的,⾏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由”、“冻结存款、汇款”和应当由法律规定的⾏政强制措施以外的其他⾏政强制措施。
行政强制法解读第一篇:行政强制法解读《行政强制法》解读(种瓜得豆子)行政强制是一个较为常见的行政行为,在行政处罚法中略有涉及,法院的司法解释有涉及,但长期以来并没有形成一个法律。
因为,行政强制种类多,不同种类间差别大,法律层面的共性比较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明年实施,此前会先组织执法人员学习,我们法规处自己先简单学习一下:一、关于强拆问题。
这次行政强制法的出台,跟房地产强拆出现的问题有重要关系。
强拆出现了许多问题,但是自杀自焚者毕竟少数,而且并不当然有理,在征地拆迁中,业主阻挠拆迁贪得无厌才是常态。
真正地讲,房地产强拆出现的问题是行政机关执行力不足,而不是行政机关乱作为。
但是,官方公开层面是不能讲老百姓不对的。
这次立法,媒体宣传重点之一是“行政机关不得对居民生活采取停止供水、供电、供热、供燃气等方式迫使当事人履行相关行政决定。
”很不解。
如果拆迁决定是合法的话,采取停水停电等方式,避免了直接冲突,更避免了肢体冲突。
行政机磁不得停水停电,那么对违章建筑和拆迁区域还得保障供水供电了。
而禁止采用这种间接的和平的强迫方式,是要鼓励采用肢体冲突的方式来强迁吗?十分不解。
第四十四条“对违法的建筑物、构筑物、设施等需要强制拆除的,应当由行政机关予以公告,限期当事人自行拆除。
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不拆除的,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强制拆除。
”最后是可以“依法强制拆除”。
那么,得依什么法?但是“第十一条法律对行政强制措施的对象、条件、种类作了规定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不得作出扩大规定。
法律中未设定行政强制措施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不得设定行政强制措施。
”也就是说,只有全国人大才有权对怎么强拆作出规定。
而全国人大在行政强制法里面不规定怎么强制拆除,还有哪个法会规定怎么强制拆除。
强制法不规定怎么强制拆除,可谓一个笑话。
恶人角色没有人愿意做的,全国人大这些不用去拆房子的高官们代表们也是如此。
浅谈行政强制法的实践难题与因应之道《行政强制法》出台以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一套自成体系的行政强制法律制度,但是在行政强制领域中还存在着许多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历时12年,我国的行政强制法终于出台,这部法律肩负着规范行政权力和维护行政相对人利益的双重责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支架性法律,其出台是我国行政法治建设历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
其以完备的逻辑结构紧扣行政强制的各个方面,兼顾了从实体到程序、从总则到分则、从行政机关实施到法院实施行政强制等特点,并始终将人文精神贯穿其中。
但是,该法自实施以来仍然面临着一些难题亟需加以完善。
一、行政强制法的实践难题我国《行政强制法》在实践中遇到的难题主要体现在一下方面:(一)行政强制原则笼统抽象,实践中无法具体实施《行政强制法》明确规定,或者虽没有明确规定但在和整个条文中呈现出来的原则有六项,具体为:平衡原则、比例原则、行政强制法定原则、教育与强制相结合原则、正当程序原则和救济原则。
其中,第五条所确立的比例原则是我国第一次在行政立法中明确确立的原则。
比例原则,要求在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上,应在其所追求的目的与所采取的手段进行平衡,采取非强制手段可以达到行政管理目的的,不得设定和实施行政强制。
此原则源于德国19世纪的警察法学,现在是德国等大陆法系国家以及欧共体法中一项重要的一般行政法原则和宪法原则。
广义的比例原则的内容包括必要性、适当性和比例性的要求,这些要求都是具有不确定的弹性要求。
比例原则的核心内容是“最小损害”原则。
这一原则在实践中可操作性不强,在具体的行政强制实践中,往往是以公益为名,对个人正当权益过分忽视,一种普遍的观念认为,目的的正当性当然可以证成手段的正当性。
行政强制执行手段带有强制性,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之间在行政强制执行手段下是被服从与服从的关系。
为了尽快实现行政目的,行政机关往往以各种理由运用强制手段提高效率,对于非强制手段会很少适用。
所以,这一原则在实践中如何操作是一个很重要的难题。
解读《行政强制法》第一篇:解读《行政强制法》解读:《行政强制法》行政强制法经5次审议获通过禁采用夜袭等方式在行政强制法颁布之前,行政强制实践中存在着“散”和“乱”的问题。
行政强制的设定主体比较散,法律可以设定、行政法规可以设定、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中央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也可以设定,甚至少量的政府规范性文件也设定。
——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袁曙宏本报讯(记者杨华云)旨在规范行政机关强制权力运行的行政强制法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五次审议,昨日获得通过,该法明年1月1日起施行。
节假日不得实施“强执”行政强制法对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的程序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为规范强制执行的行为,强制法禁止“夜袭”,规定行政机关不得在夜间或者法定节假日实施行政强制执行。
但是,情况紧急的除外。
行政机关不得对居民生活采取停止供水、供电、供热、供燃气等方式迫使当事人履行相关行政决定。
如果行政机关违反上述规定,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公民遇侵害时可获救济行政强制法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受到行政强制权侵害时,规定了救济途径。
行政强制法规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利用行政强制权为单位或者个人谋取利益。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因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强制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要求赔偿。
法律规定,行政机关在执行中或者执行完毕后,据以执行的行政决定被撤销、变更,或者执行错误的,应当恢复原状或者退还财物;不能恢复原状或者退还财物的,依法给予赔偿。
行政强制执法明确10步骤1、实施前须向行政机关负责人报告并经批准2、由两名以上行政执法人员实施3、出示执法身份证件4、通知当事人到场5、当场告知当事人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理由、依据以及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救作出要求当事人履行排除妨碍、恢复原状等义务的行政决定,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经催告仍不履行,其后果已经或者将危害交通安全、造成环境污染或者破坏自然资源的,行政机关可以代履行,或者委托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代履行。
行政强制法实施面临问题分析一、本文概述《行政强制法》作为保障行政权力有效运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的重要法律工具,其实施对于提升行政效能、保障公民权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该法的实施却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法律的有效执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法律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行政强制法》在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并探讨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以期为完善行政强制制度、提高行政强制执法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将从法律制度的内在缺陷、执法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社会环境和公民认知等多个方面出发,全面剖析行政强制法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我们将关注法律条文本身的明确性、可操作性和适应性,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法律的实施效果。
我们将探讨执法人员法律素养、专业技能和职业操守对行政强制法执行的影响,特别是在面对复杂、敏感案件时,如何确保执法行为既符合法律规定,又能体现公平正义。
我们还将关注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对行政强制法实施的影响,分析这些因素如何为行政强制法的完善和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探讨,本文旨在为推动行政强制法的有效实施、提高行政强制执法水平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行政强制法实施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共同推动我国行政法治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行政强制法实施现状自《行政强制法》颁布实施以来,其在规范行政强制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依法行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该法律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行政强制法实施中存在执行力度不够的问题。
一些行政机关在执行行政强制措施时,存在对法律规定理解不准确、执行程序不规范等问题,导致行政强制措施的效力受到质疑。
一些行政机关在执行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容易出现滥用职权、侵犯公民权益等现象。
行政强制法实施中还存在法律适用不一致的问题。
行政强制法解析
摘要:
一、行政强制法的定义和作用
二、行政强制法的种类和设定
三、行政强制措施的实施程序
四、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程序
五、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六、法律责任和赔偿
正文:
行政强制法是一部规范行政强制行为、保障公民权益、维护社会秩序的法律。
它对行政强制的种类和设定、实施程序、执行程序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了详细规定。
行政强制主要包括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
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机关为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等情形,依法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实施暂时性限制,或者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物实施暂时性控制的行为。
行政强制执行则是指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对不履行行政决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强制履行义务的行为。
行政强制法的实施程序包括一般规定、查封、扣押、冻结等具体措施的实施步骤。
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时,必须遵守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并确保适当、合理、必要。
同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利用行
政强制权为单位或者个人谋取利益。
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程序主要包括金钱给付义务的执行、代履行等。
在执行过程中,行政机关应当坚持教育与强制相结合的原则,保障当事人的陈述权、申辩权,并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当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依法要求赔偿,以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
《行政强制法》讲义一、教学内容本讲义主要讲解《行政强制法》的相关内容。
包括行政强制的定义、种类和适用范围,行政强制措施的采取程序,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和程序,以及违反《行政强制法》的法律责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行政强制法》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行政强制的种类和适用范围,能够正确识别各种行政强制措施。
3. 培养学生对行政强制执行的理解,能够分析判断行政强制执行的合法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行政强制的种类和适用范围,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和程序。
难点:行政强制执行的合法性判断,违反《行政强制法》的法律责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案例资料。
学具: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解行政强制的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行政强制法》的兴趣和关注。
2. 讲解行政强制的定义、种类和适用范围:通过PPT课件,详细讲解行政强制的概念,以及各种行政强制的具体内容和适用情况。
3. 讲解行政强制措施的采取程序:通过案例分析,讲解行政强制措施的采取程序,包括通知、听证、强制执行等步骤。
4. 讲解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和程序:通过PPT课件,详细讲解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和程序,包括直接强制、间接强制、代执行等。
5. 讲解违反《行政强制法》的法律责任:通过案例分析,讲解违反《行政强制法》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6. 随堂练习:通过PPT课件,给出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行政强制法1. 定义、种类、适用范围2. 行政强制措施的采取程序3. 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和程序4. 违反《行政强制法》的法律责任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行政强制法》的定义、种类和适用范围。
答案:行政强制法是指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共利益,保障国家安全,规定的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对违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采取的强制措施和强制执行的法律。
行政强制法包括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两大类,适用范围涉及到各个行政管理领域。
《行政强制法》解读行政强制法解读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行政强制法的立法目的是为了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强制权,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行政法治建设。
第二条行政强制法适用于行政机关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实施行政强制行为的案件审理、行政强制行为的执行等相关事项。
第三条行政强制法中的行政强制行为包括但不限于: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查封、扣押、拆除、驱逐等行为。
第二章行政强制的程序第四条行政强制行为的实施需要经过以下程序:1:公告:行政机关应当在指定媒体上公告行政强制行为的决定和事实依据,并告知被强制方。
2:限期:被强制方应当在一定期限内进行整改或履行义务。
3:强制措施:若被强制方在规定期限内未履行义务,行政机关可以采取相应的强制措施。
4: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被强制方有权向上级行政机关或人民法院申请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章行政强制措施第五条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包括但不限于:1:罚款: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违法行为做出处罚决定,并追缴违法所得。
2:查封:封存违规经营场所或封存涉案物品。
3:扣押:暂时收缴与案件有关的证据或涉案物品。
4:拆除:依法拆除违法建筑物或设施。
5:驱逐:将非法占用的土地、场所或设施进行驱逐清理。
第四章行政强制行为的救济第六条被行政强制方有权在规定期限内向上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对行政强制行为进行审查、撤销或改正。
第七条行政机关应当在接到复议申请或行政诉讼后,依法进行审查并作出相应的处理决定。
第五章附件本文档附带如下附件:1:行政强制法相关法律法规清单2:行政强制行为决定范本3:行政强制行为复议申请书范本4:行政强制行为行政诉讼起诉书范本法律名词及注释:1:行政强制权:行政机关通过法律授权,对违反法律法规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采取强制措施的权力。
2:社会秩序:指社会生活中的规范、秩序和安定状态。
3:公民:指在一个国家具有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义务的人。
《行政强制法》讲义一、《行政强制法》出台限权理想艰难一跃作为与《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并称的行政程序立法“三部曲”,《行政强制法》的出台显得格外不顺利。
从1999年的酝酿开始,经过2005年、2007年、2009年、2011年4月,再到2011年6月的五次审议,而且自2005年首次审议之后,多次审议都是在草案有可能被终止审议的关键节点,以再次提请审议的方式让法律案得以“激活”式延续、不致被废。
《行政强制法》是一部必须要自始至终贯彻“限权”思想的法律,其对行政权力的态度应当是警惕、规范和限制,这也与现代社会的政治运作理念相吻合。
杜绝行政权力从“必要的恶”异化为“必然的恶”,这其实对行政权力及其执掌者而言,并非全是剥夺,可能是另一种制度意义上的保护。
以严苛的程序和细节来规范行政行为,意味着只要依法进行就能避免法律的负面评价,并进而得到法律的保护。
虽再也没有了“无法无天”的肆意与畅快,但却自此从“有法有道”的被限制中获取解压与安全。
“限权”注定是一场艰难的跋涉。
这部经由“艰难一跃”而生的法律文本,可能要面对更加艰难的实施过程。
徒法不足以自行,行政权力需要用自我收敛来赢得民众认可,《行政强制法》则要通过严苛执行来为其提供收敛的外在理由,并让法律在实施中进行细节检验和完善。
二、历次审议变化(一)2007年二审——应严格约束限制人身自由二审时,有常委委员提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应有更严格的程序约束。
对此,草案增加规定,实施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的目的已经达到或者条件已经消失,应当立即解除。
查封、扣押财物是两种基本的行政强制措施,为防止行政机关任意扩大查封、扣押的范围,草案增加规定,查封、扣押的物品限于涉案财物,不得查封、扣押与违法行为无关的财物。
针对现实中因为行政机关未及时通知、催告当事人履行缴纳罚款或者有关税费的义务,出现“滚雪球”式罚单,滞纳金远高出罚款数额的情况,草案增加规定,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的数额不得超出金钱给付义务的数额。
执法运用《行政强制法》应注意的问题《行政强制法》是一部规范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行为的程序法,已经于今年元旦正式实施,工商部门作为行政执法部门,能否正确理解和运用该法直接影响着工商部门在执法办案过程中实施行政强制措施保证实体和程序的正确性,避免因违法行政而引起撤销、败诉、赔偿;对此,笔者结合省工商局法规处处长岳林川在南充市工商系统所做的专题讲座,对运用该法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析。
一、正确把握行政强制措施的实体法《行政强制法》第十条规定:“除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外,其他任何规范性文件不能设定行政强制措施”,第十一条规定:“法律中未设定行政强制措施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不得设定行政强制措施(法律规定特定事项由行政法规规定具体管理措施的除外)”,根据上述规定,笔者对符合《行政强制法》规定的有权设定行政强制措施的工商法律法规作了一个简单梳理,工商部门能依据其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常用法律法规有:《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商标法》、《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禁止传销条例》、《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而像《四川省反不正当竞争条例》、《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督管理办法》、《四川省合同监督条例》、《棉花收购加工与市场管理暂行办法》等有规定了强制措施内容的法规、规章,由于其或者没有上位法依据,或者本身就属于无权设定行政强制措施的规章,那么就不符合《行政强制法》的规定,即从《行政强制法》正式实施时日起,这些法律就不能再作为工商部门实施强制措施的依据。
二、采取查封、扣押中应注意的问题工商部门在行政执法中最常用的行政强制措施是查封、扣押,《行政强制法》实施后,工商部门在查封、扣押时应当按照该法第十八条、十九条、二十四条规定的程序进行:一是向负责人报告并经批准;二是现场需由两名以上执法人员出示执法证,并通知当事人到场;三是当事人到场的,执法人员当场告知当事人采取查封、扣押的理由、依据及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救济途径,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将上述告知情况及当事人是否有陈述、申辩情况记入现场笔录,并在现场笔录中记载实施查封、扣押的情况。
行政强制法第一章概论行政强制,包括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
一、行政强制措施的概念、种类及特点。
概念: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为制止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等情形,依法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实施暂时性限制,或者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物实施暂时性控制的行为。
种类:1、限制公民人身自由;2、查封场所、设施或者财物;3、扣押财物;4、冻结存款、汇款;5、其他行政强制措施。
特点:一是暂时性,即行政强制措施不是最终行政行为,最终行政行为一经作出,行政强制措施即须解除;二是保全性,即行政强制措施是为了保障最终行政决定合法有效的作出,其本身不是目的;三是单向性,即行政强制措施由行政机关单方面实施。
二、行政强制执行的概念、方式及特点。
概念:行政强制执行是指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对不履行行政决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强制履行义务的行为。
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1、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2、划拨存款、汇款;3、拍卖或者依法处理查封、扣押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4、排除妨碍、恢复原状;5、代履行;6、其他强制执行方式。
行政强制执行分为间接强制和直接强制。
间接强制主要包括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代履行;常见的直接强制有划拨存款、汇款,拍卖或者依法处理财物。
行政强制执行的特点:一是执行性,即行政强制执行的目的是为了使义务人履行行政决定确定的义务或者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的状态;二是从属性,即行政强制执行是确定义务的行政决定的延续;三是强力性,即不论是直接强制,还是间接强制,都具有强迫行政相对人履行义务的性质。
三、特殊行政强制。
是指虽然也属于行政强制,但具有较大特殊性,不适用一般强制规则的行政强制。
包括:一是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措施;二是金融业审慎监管措施;三是进出境技术监.控措施。
四、《行政强制法》的适用围。
(一)《行政强制法》的适用围及与其它单行法的关系。
《行政强制法》第三条第一款明确规定:“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适用本法”。
行政强制法第一章概论行政强制,包括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
一、行政强制措施的概念、种类及特点。
概念: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为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等情形,依法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实施暂时性限制,或者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物实施暂时性控制的行为。
种类:1、限制公民人身自由;2、查封场所、设施或者财物;3、扣押财物;4、冻结存款、汇款;5、其他行政强制措施。
特点:一是暂时性,即行政强制措施不是最终行政行为,最终行政行为一经作出,行政强制措施即须解除;二是保全性,即行政强制措施是为了保障最终行政决定合法有效的作出,其本身不是目的;三是单向性,即行政强制措施由行政机关单方面实施。
二、行政强制执行的概念、方式及特点。
概念:行政强制执行是指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对不履行行政决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强制履行义务的行为。
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1、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2、划拨存款、汇款;3、拍卖或者依法处理查封、扣押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4、排除妨碍、恢复原状;5、代履行;6、其他强制执行方式。
行政强制执行分为间接强制和直接强制。
间接强制主要包括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代履行;常见的直接强制有划拨存款、汇款,拍卖或者依法处理财物。
行政强制执行的特点:一是执行性,即行政强制执行的目的是为了使义务人履行行政决定确定的义务或者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的状态;二是从属性,即行政强制执行是确定义务的行政决定的延续;三是强力性,即不论是直接强制,还是间接强制,都具有强迫行政相对人履行义务的性质。
三、特殊行政强制。
是指虽然也属于行政强制,但具有较大特殊性,不适用一般强制规则的行政强制。
包括:一是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措施;二是金融业审慎监管措施;三是进出境技术监控措施。
- 1 -四、《行政强制法》的适用范围。
(一)《行政强制法》的适用范围及与其它单行法的关系。
《行政强制法》第三条第一款明确规定:“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适用本法”。
行政强制法的主要问题行政强制法是一种特殊的法律手段,用于解决政府与个人、企事业单位之间的纠纷和冲突。
它是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强制个人、企事业单位行使或者禁止行使某种权利或者义务的一种方式。
然而,行政强制法也存在着一些主要的问题,下面将从实施机构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程序不透明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执行机构不规范是行政强制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些行政机关在执行行政强制措施时,出现了行使职权过度、滥用职权、挪用公款等违法行为。
例如,一些执法人员利用其职权,对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进行敲诈勒索,滥用行政强制手段,给被执行对象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和困扰。
这些不规范的行为严重损害了行政强制法的公信力,让被执行对象对法律产生了怀疑和抵触情绪,甚至容易导致社会不稳定。
其次,行政强制法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不健全的问题。
行政强制法的制度应该是一个相对完善的体系,包括行政强制的权限和程序等方面的规定。
但是,在实践中,由于行政强制法的法律框架不够完善,缺乏明确的规定和程序,容易导致行政机关在执行行政强制措施时出现操作不当或者滥用职权的情况。
此外,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被执行对象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容易导致行政强制法的执行结果出现偏差,造成不公正的判决和决定。
再次,行政强制法在程序方面存在着不透明的问题。
行政强制法是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一种方式,应该在程序上保证公正、公平和透明。
然而,在实际执行中,一些行政机关缺乏对行政强制程序的规范,导致程序的不透明,执行的过程和结果缺乏合法性和公信力。
例如,一些执法部门在执行行政强制措施时,可能没有透明的决策程序,甚至没有听取被执行对象的意见和申辩权,导致被执行对象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此外,行政强制法还存在着对于被执行对象权益保护不足的问题。
作为行政强制的对象,个人和企事业单位的权益往往容易被忽视或者轻视,他们往往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一方。
在执行行政强制措施时,行政机关应该充分尊重被执行对象的权益,保证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解读《行政强制法》解读“行政强制法”----规范行政强制避免权力滥用2011年6月30日,历经12年曲折立法历程的《行政强制法》正式颁布,并将于2012年1月1日开始实施。
该部新法与我国已经颁布实施的《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对行政权力的限制、公民权利的保障在法律层面上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法律体系,虽然新法的名称是“行政强制法”,让社会公众对其中的“强制”二字心生恐惧,但这部新法的主要宗旨应是针对我国过于“强大的行政公权力”的赋权、限权以及规范其权利行使的。
一、行政强制措施由法律设定,法律没有赋予强制执行权利的,作出行政决定的行政机关只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多年来,我国行政机关的权力在不受制约中不断膨胀。
曾经有段时期国家每通过一项法律、行政法规,各地相关管理部门就增加一支执法队伍,形成了七八顶执法“大盖帽”去管一顶“破草帽”(作为行政相对人的公民)的局面,有人曾统计,在有些地方,“大盖帽”竟然多达20顶(包括城管、工商、税务、环保、渔政、卫生、国土、质监等)。
新法明确规定:行政强制措施由法律设定。
过去由于行政强制的设定权不明确,不仅法律法规设定行政强制,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也设定行政强制,导致行政机关“滥用”行政强制。
为了规范行政强制执行,法律法规没有赋予强制执行权利的,作出行政决定的行政机关只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比如:拆迁是当今社会最大的热点、难点问题,新出台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规定,强制搬迁,由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政府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法院可据此执行强拆。
然而,实践中,此类强制执行,尤其是其中涉及土地、房屋等强制执行的难度日益增大,法院实施强制拆迁,很容易有损司法形象,所以法院对如何强制执行行政决定还是非常慎重的。
“行政强制法”出台后如何对各行政部门的行政决定实施法院强制执行,最高法院仍在与国务院沟通协调,制定具体实施规范,以求逐步解决“规范执行”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