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对闽南文化的影响
- 格式:pptx
- 大小:1.89 MB
- 文档页数:37
闽台民间宗教对海峡两岸文化形成发展的作用
闽台民间宗教对海峡两岸文化形成发展的作用
闽台两地有着丰富而神秘的民间宗教文化,是一种深厚的民族历史、社会和艺术等方面文化积淀,它对本地区社会文化生活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尝试从民间宗教与方法价值、生活价值和民族意识等方面,论述民间宗教文化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所履行的整合功能,力图说明闽台民间宗教文化在海峡两岸文化发展过程的积极意义.
作者:黄建铭陈裔顺作者单位:福建行政学院,图书馆,福建,福州,350002 刊名: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英文刊名: JOURNAL OF FUJIAN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 AND FUJIAN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2003 ""(3) 分类号:B911 关键词:闽台民间宗教文化作用。
闽南普度民俗信仰考察闽南地区是中国南部岛屿的一个重要文化区域,这里的民俗信仰极为独特而丰富,充满着古老而生动的传统活动和仪式。
如果要了解闽南地区的民俗信仰,就需要深入考察这里的历史和文化。
本文将介绍闽南普度民俗信仰的概况,并举出五个例子来加深对这些信仰的了解。
一、闽南普度民俗信仰的概述闽南普度民俗信仰是闽南地区人们传承了几千年的思想观念和宗教信仰,包含着祖先崇拜、驱鬼邪、消灾祈福、祭祀等多种元素。
这些信仰与习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淀而成,如今已被广泛流传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种信仰之下,闽南人民独创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宗教活动和仪式,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清明节上的扫墓、七月十五的盂兰节、中元节等等。
不同的节日有着不同的寓意和祈求,但它们都蕴含着生命的尊严、自然的力量、人类的智慧和道德观念,让人们更加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和积极向善。
二、闽南普度民俗信仰的例子1. 扫墓扫墓是闽南地区最著名的民间活动之一,它在清明节期间举行,人们前往祖先的墓地祭扫,悼念已故的亲友。
这个活动可以追溯至古代,相传最早是鲁国大夫管仲为了纪念死去的朋友,亲自到墓地祭奠,并以自己的身影为模型,在墓前竖立青铜像。
此后,人们便将这个仪式传承了下来,并对它进行了不同的灵活性调整,以适应时代和地域。
在闽南地区,扫墓不仅是一项传统的宗教仪式,更是一种亲情和文化的表达。
人们会认真清理墓地,修缮坟墓,烧纸钱、燕麦和炙鸟等物品,表达对祖先的感激和追思。
同时,这个活动也成为了团聚亲友的重要时刻,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携带食品、鲜花和香烛,为祖先献上最真诚的祝福。
2. 盂兰节盂兰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之一,也是闽南地区最隆重的节日之一。
据传,这个节日起源于唐朝,最初是为了纪念佛教历史上的一位大德,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祭祀鬼魂和祈福的仪式。
闽南地区的盂兰节通常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人们会为自己和已故的亲属祈求福气和平安。
这个节日的形式非常多样,在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庆祝活动,例如举行盂兰大戏、摆放光明灯、放生水生等等。
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闽南文化大体是指由闽南人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闽南人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域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闽南文化包括闽南方言、民间信仰、民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传统建筑风格等方面。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古越族人在闽南居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土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汉晋时期,大批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
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了发展。
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了丰富。
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东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
千百年来,闽南文化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内涵丰富的地域文化,成为中华民系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闽南与台湾一水之隔,闽南文化随着闽南人到台湾而广为流播,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拟从这一问题入手,对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此求教于前辈与同仁。
一、闽南人移居台湾的几次热潮人是文化最忠实、最积极、最活跃的传播者,而文化远距离的传播,有赖于人口的迁移。
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是通过闽南人移居台湾来实现的。
历史上,闽南人移居台湾源源不断,并形成几次热潮,这对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一次热潮早在唐宋时期,据史料记载,就有一些闽南人自发移居到台湾的澎湖列岛,他们带去了早期的闽南文化,成为闽南文化在台湾传播的使者。
南宋乾道六年(1 17 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就到澎湖屯垦。
元代时期,元朝政府在澎湖设置巡检司,隶属于泉州路的晋江县。
这时从泉州去澎湖的闽南人日益增多,以至澎湖曾一度被称为“泉州外府”。
①明朝天启年间( 1 6 2 1 - 1 6 2 8年)福建漳州人颜思齐和泉州人郑芝龙带领闽南人,以台湾北港为中心,开发台湾本岛。
闽南海洋社会与民间信仰以福建东山关帝信仰为例闽南地区是中国南部的一个传统文化区域,这里的海洋社会和民间信仰一直深受人们关注。
作为一个重要的宗教信仰,福建东山关帝信仰被广泛传承和崇拜。
本文将以福建东山关帝信仰为例,探讨闽南海洋社会与民间信仰的关系,并举出5个例子以证明。
一、海洋社会与民间信仰的融合闽南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海洋文化的发源地,这里的人们多以捕鱼和海产品贸易为生。
因此,闽南的文化和信仰也与海洋紧密相连。
海洋社会是指生活在海洋周边地区的人们,他们的信仰通常都和海洋有关。
作为中国的传统信仰之一,关帝信仰在福建、广东等地区都非常盛行。
据统计,福建地区拥有超过2000座关帝庙,其中东山关帝庙是福建省内最大的一座,也是闽南海洋社会与民间信仰的集中地。
在东山关帝庙,可以看到许多祭拜者,大多数都是海洋社会的一份子,他们来到这里祈求海神关帝的保佑,希望自己在海上能够平安无事地捕鱼和贸易。
二、各种民间传说和信仰的流传民间信仰与传说也是关帝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东山关帝庙,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关于关帝的传说,比如说《州治东山关公庙碑记》中记载的“关公放金水”传说,讲述了关帝曾经在东山泉头放过金水,由此形成了金水池,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民众会在这里举办盛大的盂兰节。
除此之外,福建闽南地区还有许多有趣的传说和民间信仰,如妈祖信仰、土楼神话等等,这些都是这个地区特有的信仰文化。
三、关帝信仰的传承和融合关帝信仰在福建地区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因此在这里,可以看到关帝信仰和其他文化和信仰的融合。
比如说,在东山关帝庙内有一尊《臨濟義和之像》,它是一个集合了佛、道、儒三教思想的人物形象。
据了解,这个形象是在明代就已经存在了。
这个例子就展示了福建地区各种信仰和文化的交融。
四、关帝信仰的社会影响众所周知,关帝信仰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重要的社会作用。
在福建的历史上,关帝信仰也曾经有着长期的影响。
比如说,在明清时期,福建沿海地区曾经遭受过海盗的侵袭,当时民众都非常惧怕海盗,于是他们开始在东山关帝庙祈求保佑,希望能够远离海盗的威胁。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1、语言文化:闽南语起源于泉州,但闽南语的流播已不仅仅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地区和国家是台湾和新加坡。
2、建筑文化: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庙、宫观、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桥梁、海防建筑(崇武古城)等,丰富多彩的闽南建筑,堪称既富有独创性又集中外建筑之大成。
3、宗教文化:闽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地区宗族文化十分发达,重视宗族亲情、重视编修族谱和重视宗祠建筑是其标志。
4、民俗文化: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
5、饮食文化:闽南菜的发展与传承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它从泉州发源,流传到漳州、台湾、厦门等闽南文化圈中。
传承闽南文化闽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为了传承和弘扬闽南文化,我们制定了以下标准格式的文本,详细介绍了闽南文化的特点、传承方式和重要价值,以及我们所采取的措施和计划。
一、闽南文化的特点闽南文化是指泉州、漳州、厦门等地区的传统文化,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特色:闽南话是闽南地区的主要语言,具有独特的音韵和词汇。
它是闽南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2. 建筑风格:闽南建筑以土楼为代表,土楼是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具有防御功能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内涵。
3. 文学艺术:闽南地区有丰富的民间文学和戏曲艺术,如南音、木偶戏等,它们是闽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4. 宗教信仰:闽南地区有多元的宗教信仰,如妈祖信仰、佛教、道教等,这些信仰对于形成闽南文化有着重要影响。
二、传承闽南文化的方式为了保护和传承闽南文化,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1. 教育传承:在学校和社区开展闽南文化的教育活动,培养青少年对闽南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传授闽南话、传统戏曲等相关知识。
2. 文化节庆:举办闽南文化节、土楼文化节等活动,展示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参与。
3. 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对闽南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如土楼、古建筑等,确保其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4. 文化交流:与其他地区的文化组织和团体进行交流合作,推动闽南文化与其他地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同发展。
三、传承闽南文化的重要价值传承闽南文化具有以下重要价值:1. 历史记忆:闽南文化是闽南地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根基,通过传承闽南文化,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地方的历史和文化。
2. 文化认同:闽南文化是闽南人民的精神家园,通过传承闽南文化,可以增强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文化创新:传承闽南文化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也是对创新的探索。
通过传承闽南文化,可以激发创造力,推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4. 旅游经济:闽南文化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具有积极影响。
福州的文化的介绍福州的文化介绍福州是福建省的省会城市,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福州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
在这里,我们将为您介绍福州的文化。
一、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福州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
早在三千多年前,福州就是一个繁荣的商港城市。
隋唐时期,福州成为了东南沿海地区最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
在明清时期,福州成为了闽南地区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当时,许多名人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
如明代李时中、唐伯虎等人以及清代黄宗羲、林则徐等人都曾在这里居住或工作过。
二、闽南传统文化闽南传统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和影响力之一。
它包括语言文字、音乐舞蹈、戏曲艺术、建筑工艺、美食等方面。
福州是闽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因此在福州可以感受到浓郁的闽南文化氛围。
1. 语言文字闽南话是福州人最常使用的语言。
它是汉语方言中的一种,与普通话有很大差异。
除了日常交流外,闽南话还被广泛应用于歌曲、电影等领域。
此外,福州还有自己的方言——福州话。
2. 音乐舞蹈闽南音乐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和影响力之一。
闽南音乐舞蹈以其独特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吸引了无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在福州,您可以欣赏到传统的闽南音乐舞蹈表演。
3. 戏曲艺术福建梨园戏是中国古典戏曲中最古老、最具代表性和最具特色之一。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福州,您可以欣赏到精彩绝伦的福建梨园戏。
4. 建筑工艺福州的建筑工艺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细的工艺而闻名。
福州古城墙、三坊七巷、鼓山等都是福州建筑工艺的代表作品。
这些建筑物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精华,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5. 美食福州美食以其独特的口味和丰富多样而闻名。
福建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闽菜。
福州小吃也是不容错过的,如鱼丸、肉粽等都非常美味。
三、宗教文化宗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福建宗教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福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地方,作为五岳之一、中国南海门户的福建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福建宗教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与福建的历史文化深度紧密相联。
在福建,有一些寺庙、道观、教堂、清真寺等信仰场所,门庭若市,人气旺盛,彰显了福建宗教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本文将对福建宗教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历史悠久福建历史上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不仅陆路和海路的交通便利,而且文化、思想、宗教的交流也非常频繁,所以福建的宗教文化包罗万象,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福建作为海外华侨和移民的主要来源地,早期就形成了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信仰。
此外,福建道教和佛教的传承也非常重要。
福建的道教文化,包括了太极拳、五福道、五松道等,是道教文化传承的典范,深受广大信徒的推崇和喜爱。
至于佛教在福建的发展历程,就更加悠久了。
自北宋五朝将领王鼎600年前携带佛经入闽后,佛教就在福建这片土地扎根发芽。
福建被誉为“佛国”,佛教文化发展繁荣,影响较大。
福建最悬崖峭壁的嵩丈山,有泉水满溢的九龙瀑布下,一座名为“大觉山”的佛教圣地。
此外,福建还有福建天台山、福清海门佛教寺、福建九座山、南靖土楼等著名的佛教信仰胜地。
二、现状福建的宗教场所非常多,其中以基督教堂、佛教寺庙和伊斯兰清真寺的建筑规模较大,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崇高的精神地位。
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领域,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都是积极参与者。
福建的宗教文化活动也非常丰富多彩,有各种文艺、书画、音乐、演出等活动。
例如,福州市府广场每年都会举办佛经诵读活动,吸引了大量的信徒和游客。
同时,福建的道教也有比较密集的活动,例如罗星大帝的庙会等,都有着很高的参与率和影响力。
三、面临的困境随着福建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浪潮涌动,福建的宗教文化受到了一些挑战和困境。
其中,最严峻的是外来的宗教势力和教派的入侵。
日益增长的宗教氛围和政治氛围相结合,加上一些国际性或民间性宗教组织的介入,使一些宗教文化的根基和传承面临沉重的考验和挑战。
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闽南文化大体是指由闽南人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闽南人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域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闽南文化包括闽南方言、民间信仰、民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传统建筑风格等方面。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古越族人在闽南居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土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汉晋时期,大批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
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了发展。
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了丰富。
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东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
千百年来,闽南文化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内涵丰富的地域文化,成为中华民系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闽南与台湾一水之隔,闽南文化随着闽南人到台湾而广为流播,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拟从这一问题入手,对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此求教于前辈与同仁。
一、闽南人移居台湾的几次热潮人是文化最忠实、最积极、最活跃的传播者,而文化远距离的传播,有赖于人口的迁移。
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是通过闽南人移居台湾来实现的。
历史上,闽南人移居台湾源源不断,并形成几次热潮,这对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一次热潮早在唐宋时期,据史料记载,就有一些闽南人自发移居到台湾的澎湖列岛,他们带去了早期的闽南文化,成为闽南文化在台湾传播的使者。
南宋乾道六年(117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就到澎湖屯垦。
元代时期,元朝政府在澎湖设置巡检司,隶属于泉州路的晋江县。
这时从泉州去澎湖的闽南人日益增多,以至澎湖曾一度被称为“泉州外府”。
①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8年)福建漳州人颜思齐和泉州人郑芝龙带领闽南人,以台湾北港为中心,开发台湾本岛。
闽台文化:福建佛教对福建经济、文化的影响福建佛教从唐到宋寺院多达1400余所,拥有僧尼为数可观。
五代王审知多次度僧,每次动辄千人以至万人以上,宋真宗时福建僧尼多达7万多人。
寺院拥有大量田产,多者数千亩,少者不下数百。
明代初年仅建宁一府,就有一半农田属于寺产。
寺院之多,僧尼之众和寺产之厚,而寺院又不纳赋,造成了福建的经济寺院独雄而公私俱竭,这也许是福建地方经济长期停滞而人口不蕃的一个原因。
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寺院建筑的豪华雄伟促进了福建建筑技术的发展,寺院经书的大量印刷也促进了福建印刷业的发达。
宋代福建印刷曾盛极一时。
尤其是佛教的思想对福建的文化、风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以哲学而言,宋代福建成为理学之乡,理学家刘子翚、杨时、李侗以至朱熹等,无不精研佛学,以儒为体,以佛为用,创建了集中国理学之大成的闽学。
以政治、文学而言,福建名闻全国的政治家、民族英雄如李纲、林则徐,都与佛教思想有缘。
李纲罢官回福建,都先后居住于福州的报国寺、天宁寺,遨游于福州的西禅寺、涌泉寺等处,终逝于福州楞严精舍,曾留有一些诗文。
他们忍辱负重、忠诚爱国、不惜身家,无疑都得益于佛教的修心养性。
福建自唐以下的许多着名文学家、文学批评家,如欧阳詹、杨亿、蔡襄、张元干、黄公度、刘克庄、严羽等,无不从佛学思想中汲取精华而创作诗文,而严羽则以禅理喻诗,创新地提出“妙悟”之说,作《沧浪诗话》,对诗歌艺术特征作了深入的探索,其理论影响相当巨大而深远。
其次佛教在福建留下无数具有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遗存。
如鼓山的摩崖石刻、泉州清源山弥陀岩立佛、晋江南山寺摩崖造像等等,这些精妙绝伦的艺术珍品和各具特色的寺庙建筑一起,构成福建独特的人文景观,也为自然景观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佛教对福建的诗词楹联艺术也很有影响,如书中所引用的朱熹题漳州开元寺“鸟识玄机,衔得春来花上弄;鱼穿地脉,挹将月向水边吞。
”一联中蕴含的自然情趣和哲学理趣着实令人玩味再三,过目难忘。
泉州的宗教文化政治组王少虹泉州位于中国福建东南部,依山面海,东南与台湾省隔海相望,面积为10865平方千米,人口以汉族为主,民族有回、蒙、畲、藏、苗、彝、壮、朝鲜、满、侗等41个。
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港口之一,历来就有对外通商和友好交流的传统。
早在唐代,泉州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四大港口之一;宋、元时期,泉州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世界大港。
许多商人、旅行家、僧侣等汇聚泉州,带来了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等宗教文化,这些宗教文化和泉州本土民间宗教互相辉映。
从秦朝到唐代,大量的汉人多次入闽,带来了中原文化,佛教、道教就跟随南迁的移民传入泉州。
从唐代开始,泉州成为中国的重要港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的传入使泉州成为世界宗教博物馆。
道教在东汉年间(25~220年)就开始传入福建,泉州最古老的道教史迹是白云观,今名“元妙观”,据清《泉州府志》记载,它始建于281年。
位于涂门街的通淮关岳庙,始建于宋代,因为主祀关帝,附祀岳王而得名。
泉州的东凤山下,有东岳行宫;万岁山下有真武庙;著名的老君岩在清源山下;泉州城内还有龙宫庙、净真观等。
可见,泉州的道观散布很广,信奉者应不在少数。
泉州地区最早的佛教古寺是延福寺,据记载延福寺始建于288年。
南朝时印度高僧拘那罗陀曾在延福寺翻译《金刚经》。
泉州开元寺始建于686年,在宋、元、明曾扩建、重建。
唐代印度高僧释智亮曾来开元寺弘法,住东律院。
中国雕版印刷的佛教经典也被僧人带到了日本、朝鲜。
1217年日本僧人庆政离开泉州回日本时,带回了福州版的大藏经。
五代泉州招庆寺僧人静筠二禅师编的《祖堂集》在朝鲜开雕,并保存在朝鲜海印寺,成为珍本。
伊斯兰教在唐代传入中国,泉州灵山有“圣墓”,据明代的何乔远《闽书》介绍,这是唐初来泉传教的穆罕默德门徒三贤、四贤的墓地。
泉州艾苏哈卜清真寺建于1009年,根据陈达生同志的考证,泉州现存伊斯兰教寺门楣石刻4个,重修寺碑、建寺碑各1个,说明泉州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六七座清真寺。
一、闽文化源流闽文化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其过程是极为复杂的。
从总体上看,它的形成与以下几个方面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古越文化的遗风。
古越族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福建的土著居民是古越族的一个分支,称为闽越人。
虽然随着中原汉族人民南迁入闽,闽越人在福建各地主人地位逐渐被替代,但其悠久的文化传统却不同程度地被保存。
中原文化的传入。
其传入方式主要以大量移民的途径为主。
中原汉族曾四次大规模进入福建,这四次大移民和陆续进入的大量移民,都不程度地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加快了福建的开发和进步。
此外,名士南下和闽人北游也或多或少地带来了中原文化。
宗教文化的传播。
四大宗教在福建极为兴盛,传播速度极快,对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福建的民间宗教也颇为风盛,其中最著名的是天上圣母、临水夫人、保生大帝这三“神”。
这三尊神原型都是人,后被逐渐演化为神,赋予类人而又超人的“神”力,再借以护佑人们自身。
民间宗教虽带有区域性,但其因有旺盛的生命力而持久不衰,对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外文化的冲击。
海外文化的冲击主要通过国际贸易、外商定居闽地、闽人越洋后归里等几个途径。
他们将本国的风俗民情信仰融汇在当地居民之中,日久天长,海外文化便与闽文化水乳交融地渗透在一起。
与外商定居闽地一样,也有不少闽人定居海外,宋元之后,逐渐增多,几乎遍及日本、朝鲜和整个东南亚。
这些华侨大多与家乡保持程度不同的联系,并时时有不少人回乡里探亲,带来了形态各异的海外文化。
台湾文化的交融。
台湾文化也对闽文化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同种方式:(一)大量台湾人到闽地任职。
台湾赴福建任职者分布很广,足迹几乎遍及沿海及山区各地,带来了台湾的本土文化,有的还撰文介绍台湾的风土人情。
(二)台湾本土艺术输入福建,最有代表性的如台湾的“歌仔戏”输入福建。
在台湾十八个地方戏曲中,歌仔戏是唯一产生于本土的剧种,它发祥于台湾宜兰县,源自闽南的锦歌,经过台湾艺人不断加工、提高,终于成为完整的大戏,后又由台湾传入闽南,成为福建五大剧种之一的芗剧,至今已有400多个传统剧目,受到漳州、厦门观众的喜爱。
闽南多元宗教文化和谐共处探源——以泉州为例兼谈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吴幼雄【摘要】中世纪,西亚和欧洲长期陷入宗教冲突与战争.然而,在东亚的闽南泉州,多种宗教却长期和平相处.究其原因,在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宽容、兼容与并蓄.泉州的多元宗教文化,特别是宗教与民间信仰借"佛"立足和发展,又通过"佛生日"的民俗祭祀仪式,使泉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至今.如何合理保护民间信仰原生态的土壤.是当今保护闽南文化生态的当务之急.【期刊名称】《泉州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9)001【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文化生态;闽南【作者】吴幼雄【作者单位】泉州师范学院,福建泉州,36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教科文艺第 29 卷第 1 期 2011 年 1 月泉州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 闽南多元宗教文化和谐共处探源一一一以泉州均回l 敢说间商’文化生在·保护吴幼雄〈泉州师范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 Vol.29 No.1Jan.2011 摘要:中世纪,西亚和欧洲长期陷入宗教冲突与战争。
然而,在东亚的闽南泉州,多种宗教却长期和平相处。
究其原因,在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一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宽容、兼容与并蓄.泉州的多元宗教文化,特别是宗教与民间信仰借“佛”立足和发展,又通过“佛生日”的民俗祭祀仪式,侥泉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至今。
如何合理保护民间信仰原生态的土攘,是当今保护闽南文化生态的当务之急。
关键询:佛教;道教 z伊斯兰教z基督教p 印度教;摩尼教 F文化生态;闽南中图分类号: 892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224(2011)01-0001-06收稿日期: 2010-09-11作者简介:吴幼雄,男,福建泉州人,教授,主要从事宗教文化与地方史研究.每当人们谈论起泉州多元宗教文化和谐共处,无不如数家珍,掐指点数宋元时代世界多种宗教一一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犹太教、明教、道教和民间信仰等多种宗教文化,长期在泉州和平共处、共荣的历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