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的麻醉
- 格式:ppt
- 大小:250.00 KB
- 文档页数:29
精神疾病患者麻醉注意要点据WHO全球统计,全球精神障碍终生患病率约占总人数的四分之一,我国约有17.5%,患有1%重度精神障碍患者,并且呈现出了逐年增加的发展趋势。
据相关研究报道,截止到2020年,全球患有重度精神障碍的患者以及达到总人数的1.4%,这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发展因素之一。
所以,这也导致精神障碍患者的手术几率在增加,患者精神疾病也慢慢成为影响麻醉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麻醉医生面临的问题患者是否配合医生麻醉、精神药物对患者有无副作用、精神药物对麻醉两者的影响、围术期患者精神症状处理。
二、择期手术的选择对于药物控制不理想的、不能合作的、严重躁狂以及行为冲动的病人,在术前需要积极采用药物进行治疗,待到病情可以得到控制稳定后在另选时间进行手术,必要时可以寻求精神科室的大夫,药物应用至手术当日清晨。
三、麻醉方法的选择椎管内及神经阻滞麻醉这种适用于抑郁型患者或者可以合作的缓解期患者,麻醉师可以对患者耐心开到,并且积极配合心理治疗使得患者自身思想负担减弱,同时为了进一步确保麻醉效果,麻醉师可以适当加大镇静催眠药物的剂量,最好使得患者进入睡眠。
全身麻醉适用于不能自主配合手术的麻醉患者,常见的有精神分裂症患者、躁狂症患者、兴奋症患者、妄想症患者。
麻醉师在进行工作时,麻醉助手以及巡回护士需要在旁监护病人的一举一动,防止病人因为兴奋躁动发生自杀、坠床等突发情况。
麻醉操作完成时,可以用约束带将患者固定在手术床上,防止防止影响手术工作的开展。
四、精神疾病患者麻醉注意要点在临床麻醉工作中,对于精神疾病患者需要进行麻醉的人员不在少数,但是我国针对这种情况还没有总结出统一的标准和指南性的解决措施,那么就需要麻醉人员在工作时就需要认识到这类患者的特殊性,在麻醉诱导、管理和苏醒做好准备,以防出现问题。
1、精神疾病患者的特殊性精神疾病患者要进行急诊手术时,除了可能发生在身体各处器质性疾病之外,多半可能是由患者自我伤害如:自杀行为、误食金属锐器,这种患者往往病情紧急,并且常伴有失血性休克和酸碱电解质生活等严重病理状况。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在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
麻醉药品用于手术和疼痛管理,而精神药品主要用于治疗精神疾病。
这两类药品在提供医疗服务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风险和挑战。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麻醉药品。
麻醉药品是一类能够减轻或消除病人意识,使其处于无痛或半无痛状态的药物。
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产生止痛、安静和失去反应的效果。
麻醉药品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手术和医疗程序中,以确保病人的安全和舒适。
常见的麻醉药品包括:全身麻醉药、局部麻醉药和镇痛药。
全身麻醉药广泛应用于手术中,能够使病人完全失去意识并进入无痛状态。
局部麻醉药主要用于局部区域的麻醉,可使特定区域无痛或减轻疼痛。
镇痛药则用于控制或减轻疼痛,使病人在手术后恢复期间感到舒适。
然而,麻醉药品的使用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
使用不当可能导致过量麻醉、呼吸抑制、过敏反应和心血管问题等并发症。
因此,麻醉药品的使用必须由专业麻醉师或有经验的医生进行监测和控制。
此外,麻醉药品还可能与其他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精神药品。
精神药品是一类用于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
这些药物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化学物质来减轻或消除精神症状,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
精神药品主要用于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等多种心理疾病。
它们可以通过调整神经递质的水平,影响大脑中的信息传递和处理过程。
这些药物的主要目标是减轻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帮助患者进行心理治疗。
不同类型的精神药物包括:抗抑郁药、抗焦虑药、抗精神病药和情感稳定剂。
抗抑郁药主要用于治疗抑郁症,可以提高患者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抗焦虑药主要用于治疗焦虑症,能够减轻紧张和恐惧感。
抗精神病药广泛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的精神疾病。
情感稳定剂则用于治疗双相情感障碍,可以平衡患者的情绪波动。
然而,精神药品的使用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副作用问题。
不同的精神药品可能导致不同的副作用,如嗜睡、体重增加、性功能障碍等。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麻醉处理有研究报道到2020年,全球精神疾病患者将达到总人口的1.4%!有预测精神疾病将是二十一世纪影响人健康的最主要的因素。
随着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方面手术病人会越来越小和越来越大,小的可以是刚出生的,大的可以是超过100岁以上的。
另一方面,手术病人的合并症会越来越多。
我们除了要非常认真的关注病人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几大系统的疾病之外,病人的精神状态也逐步成为影响麻醉安全的重要因素。
这里我提出这两个病例,旨在抛砖引玉,让大家进行讨论,为此类病人的麻醉提供经验。
病例摘要:病例一:患者,男性,38岁。
主因咳嗽、咳痰伴痰中带血半月余入院。
患者自发病以来无咳血,发热、盗汗、乏力等症状。
当地CT结果提示:右肺下叶阴影。
入院时诊断为:右肺下叶肿物,不除外周围型肺癌。
患者既往有精神分裂症病史8年(为抑郁型),平时不爱言语。
目前口服“思维通”,病情控制良好。
入院后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心电图及化验检查无异常。
肺功能检查提示:通气储备功能正常,弥散功能轻度下降。
拟施手术为:右侧开胸探查,右肺下叶切除术。
病例二:患者,男,27岁。
主因车祸致右肩肿胀、疼痛8天入院。
患者于乘车时不慎翻身受伤,伤及右肩部,右肩关节受限。
受伤时无意识丧失,无恶心呕吐等症状。
X片示:右肩胛骨骨折。
初步诊断为:右肩胛骨粉碎性骨折,右锁骨骨折。
患者既往有“抑郁症“10年。
长期口服碳酸锂,效果好。
目前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术前检查无特殊。
拟行手术:右肩胛骨骨折、右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讨论:一、此两例手术的麻醉处理意见和围术期应注意的问题。
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麻醉处理特点及常用治疗药物对麻醉的影响。
此病例一患者较胖,可能与服用的药物有关。
另外肿瘤的发生可能也与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相关。
术前访视病人时与患者有良好的沟通,患者在进手术间及麻醉诱导时非常配合。
选用静吸复合平衡麻醉,吸入七氟醚,异丙酚、瑞芬太尼及爱可松维持。
术中双腔管隔离良好,单肺通气时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变化。
精神病人的全身麻醉你了解吗?精神障碍是指在心理学、生物学、社会环境下,大脑功能活动紊乱致使行为、认知、意志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
全身麻醉是指麻醉药经过呼吸道吸入、肌肉注射、静脉滴注等方式进入体内,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暂时的抑制,促使患者出现神志消失、放射抑制、全身痛觉消失表现。
全身麻醉的抑制具有可逆性,即当药物经过代谢排出后,患者的神志、反射会逐渐恢复。
对于全身麻醉主要用于不能积极配合手术的麻醉者,例如兴奋、妄想、精神分裂症等发病情患者。
近几年,精神病患者数量越来越多,在手术治疗中,麻醉对手术结果起到关键性作用,而因精神病人的特殊性,给临床麻醉带来巨大的挑战。
全身麻醉是临床常用的一种麻醉方法,下面对全身麻醉的种类及常用药物、精神病人全身麻醉常见并发症及干预方法、注意事项等进行分享如下。
全身麻醉的种类及常用药物全身麻醉根据给药途径的不同可以分为吸入麻醉、静脉麻醉、复合麻醉,吸入麻醉是在通过呼吸道给药,常用的方法为密闭式吸入,包括面罩给药、气管内插管给药,常用的要包括异氟醚、乙醚、氟烷。
静脉麻醉是指通过静脉给药达到麻醉效果。
常用的药物包括硫喷妥钠、氯胺酮等。
复合麻醉是指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麻醉方法联合应用达到麻醉的一种方法,麻醉方法多用于呼吸道功能差的需开展全身麻醉患者,需要注意的是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不能应用复合麻醉。
在复合麻醉中,普鲁卡因静脉复合麻醉为常用的麻醉方法,麻醉效果好,安全性高,备受人们青睐。
全身麻醉的优点与不足精神病人实施全身麻醉,其优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麻醉效果确切,可以保证手术平稳进行;第二,麻醉药物在可控范围对,对患者产生的影响小。
第三,创伤性小,安全性高;其缺点在于术后并发症多,如果不能及时处理,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精神病人开展全身麻醉常见并发症及干预方法精神病人在实施全身麻醉,可以减少或者消除患者面对手术时的恐惧,对患者手术顺利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在全身麻醉时,因患者的差异性、手术的不同,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
神经精神疾病病人的麻醉潘俊华神经精神疾病包括神经外科、神经内科、骨科和精神科一些相关性疾病。
本文重点介绍常见的神经肌肉疾病(包括癫痫、脑血管意外、小儿麻痹后遗症、脊髓损伤、多发性神经根炎、精神病等)病人的病理生理和治疗原则及需要外科手术时的麻醉管理与处理特点。
第1节癫痫病人的麻醉癫痫(epilepsy) 俗称羊角风,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之一,我国的患病率约为0.46%,发病率约为37/10万/年。
癫痫是多种病因引起的综合征。
其特点是大脑神经元反复地、过度地超同步化发放(discharge),引起一过性和发作性的脑功能障碍,由此产生的症状称为发作(seizure)。
发放(指一过性神经元异常电活动)是发作的病理生理基础,而发作并不一定都是癫痫。
一、癫痫的发病机制任何个体受到过强的刺激均可诱发惊厥发作,如电休克时。
但癫痫患者的惊厥阈值低于正常人,以致于对健康人无害的刺激也可诱发癫痫病人发作。
癫痫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胶质细胞功能障碍胶质细胞具有调节神经元离子环境的作用。
当胶质细胞功能障碍时,神经元的钙离子内流增加,发生持续去极化和爆发性发放。
(二)中枢神经递质异常在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的平衡和协调保证了神经元功能的正常运行。
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癫痫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关系。
兴奋性递质与其受体结合,可激活相关钙通道使钙离子过度内流,使神经元膜产生爆发性发放。
(三)免疫学机制癫痫灶中存在突触后膜的破坏,释放自身脑抗原,产生脑抗体。
脑抗体可封闭突触的抑制性受体,使神经冲动容易扩散。
癫痫患者脑自身抗体的检出率为26.4%~42.3%。
(四)电生理异常以上的机制最终表现为电生理异常。
即神经元反复去极化,引起高频(500Hz)、高波幅(70~85 v)、持续时间长达0.5~1ms的发放。
可在皮层表面或头皮记录到。
神经元的同步化发放是癫痫电生理异常的一个重要形式。
同步化发放达到一定的程度和扩散至一定范围,就可表现为脑电图的爆发和临床发作。
精神病人的麻醉处理须知!精神病人属于较为特殊的一类群体,在接受手术治疗时往往不会像正常人那般对麻醉、手术操作积极配合,所以麻醉医师在麻醉操作、手术麻醉管理方面具有较大困难,为了确保精神病人手术治疗中麻醉操作的顺利实施,临床上必须要对麻醉处理的相关注意事项熟悉掌握。
一、术前预备、访视工作完善术前,麻醉医师需到患者的病房进行检查访视,对患者的既往疾病史、临床诊断结果、具体病情等相关内容加以了解,特别是要掌握其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史,多与患者交流互动,语言亲切、态度友好,让患者感受到来自麻醉医师的善意与关心,逐渐取得患者的信任度与好感度,这样有利于患者积极主动麻醉、手术操作配合。
若患者正处于发病期,很难对手术麻醉积极主动配合,麻醉医师应在术前对镇静药物的使用剂量适当增加,视情况决定是否要实施妥善、合理的保护措施,避免意外情况发生;若患者有狂躁、兴奋等表现,会消耗其很大的体力,再加上进食少(或完全不进食)表现,会对各项身体指标产生影响,进而不符合手术操作适应证,所以术前应注重对此类患者水电解质紊乱纠正措施的实施;若为需急症手术治疗的精神病患者,因对其有绝对安静合作的要求,除了要做好充足术前准备工作外,还需实施相应的心理疏导,安慰患者不用害怕紧张,手术治疗很安全,只要安静听话、好好配合很快就会完成,除语言安慰外还可通过眼神、肢体接触等方式鼓励患者,帮助其缓解心理压力,了解到积极配合操作对顺利安全治疗的重要性,由此来提高患者麻醉手术操作的依从性,达到医患间良好合作的目的;若为择期手术的精神病患者,术前应先对其实施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其中首先的是给予患者剂量为25~100mg的氯丙嗪静脉滴注治疗,1~2次/d,若此种治疗方式难以得到患者的配合可改成口服用药,剂量为200~500mg/d,持续给药1周,1周后再行手术操作。
二、合理的手术麻醉方式选择精神病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意志、行为、情感、认知等精神活动障碍,以青壮年人为主要发病人群,若手术治疗期间正处于患者出现幻觉、狂躁、木僵样反应、兴奋等疾病发病期,最佳麻醉方式便为全身麻醉;若患者处于合作缓解期(或是抑郁类型患者),麻醉医师可在麻醉操作前行心理疏导,帮助其逐渐减轻心理负担,耐心劝解、说服,对于此类患者可在手术方法允许的情况下实施神经阻滞、椎管内麻醉,但须注意的是,必须要对麻醉效果加以保证,若有必须可适当增加镇痛、镇静药物使用剂量。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使用规范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在医疗领域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疼痛或精神问题。
然而,这些药物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若使用不当可能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对于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使用必须严格遵守规范,下面将详细介绍相关的使用规范。
首先,对于麻醉药品的使用,必须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处方。
任何人都不得擅自使用麻醉药品,以免发生不良后果。
在使用麻醉药品前,医生会详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然后开具合适的处方,患者必须严格按照处方药使用,不得私自增减剂量或频率。
同时,在使用麻醉药品时,患者应该密切监测自己的反应情况,如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向医生报告。
其次,精神药品的使用也需要谨慎对待。
精神药品属于处方药,使用时必须遵医嘱。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病史开具相应的处方,患者在使用精神药品时应严格按照医嘱服用,不得随意更改剂量或停药。
对于部分需要长期使用精神药品的患者,定期复诊和调整药物剂量十分重要,不能擅自延长或中止用药,以免引发反跳症状。
此外,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储存也至关重要。
这些药品往往具有较强的药效和毒性,因此在储存过程中必须加以妥善保存。
药品应放置在阴凉干燥处,远离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以免影响药品的质量。
另外,药品必须放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地方,避免误食或误用,造成意外事故。
总的来说,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作为医疗用药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因此,在使用这些药品时必须严格遵守规范,遵医嘱用药,注意药品的储存和使用方法,做到科学合理使用,对患者的康复和健康至关重要。
希望广大患者和医护人员能够共同遵守规范,确保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安全有效使用。
【字数: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