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短诗三首》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94.00 KB
- 文档页数:13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听、说、读出教材《短诗三首》中的三首短诗。
2、通过阅读和朗读三首短诗,了解诗歌语言和节奏节奏,培养学生欣赏和感受诗歌的能力。
3、学生能够理解短诗中的意义,感受其中的情感,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4、在听、说、读、写、综合应用等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重点:1、通过阅读三首诗歌了解诗歌语言和节奏。
2、通过语音语调的练习,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增强审美能力。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诗歌的意义,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2、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1、引入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诗歌的概念,并举例子让学生感受诗歌。
2)教师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本节课学习三首短诗,通过阅读理解诗歌的意义,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2、讲解1)教师介绍本课要学习的三首短诗,并逐句解释短诗的含义。
同时,讲解一些相关的文化知识。
2)通过示范,让学生感受并模仿朗读的语音语调,加深对诗歌的感受。
3、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短诗进行朗读,再互相评价。
2)学生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分组讨论,探讨诗歌背后的意义等.3)学生自主朗读和表演三首短诗,并在表演中体会诗歌的情感和韵律。
4、总结1)教师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回答学生提问。
2)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心得。
五、教学资料:1、教材:《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
2、教具:课件、黑板、录音机等。
六、教学评估:1、作业:让学生带来一首自己喜爱的诗歌,进行朗读和分享。
2、考核:对学生的朗读和表演进行考核。
并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以及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进行评估。
《短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通过阅读《短诗三首》,使学生理解每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反复阅读、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运用想象、联想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
2. 培养学生尊重作者、珍惜文化成果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短诗三首》包括《繁星》、《春水》和《小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阅读,理解每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难点: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欣赏和品味诗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PPT,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及其作品,为学生阅读诗歌做好铺垫。
2. 阅读诗歌(1)学生自读《繁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繁星》,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学生自读《春水》,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对生活的感悟。
(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春水》,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5)学生自读《小池》,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
(6)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小池》,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讨论交流(1)分组讨论:学生围绕诗歌的主题、意境、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方面进行讨论。
(2)全班交流: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补充意见。
4. 欣赏与品味(1)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欣赏与品味。
六、板书设计《短诗三首》繁星春水小池大自然生活自然景观七、作业设计1. 熟读《短诗三首》,巩固对诗歌的理解。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首小诗,表达自己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欣赏等环节,使学生理解了《短诗三首》的主题和意境,提高了诗歌鉴赏能力。
教案:《短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认读“鹅、湖、翠”等10个生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学会课文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创造性表达,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惜。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爱好,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三首短诗《鹅湖》、《翠竹》、《秋夜》。
通过对这三首诗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诗歌的魅力。
2. 生字词:鹅、湖、翠、鹅湖、翠竹、秋夜、珍惜、修辞、想象力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认读生词,理解词语意思。
(2)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课文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教学难点:(1)生字的认读和理解。
(2)课文中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1)多媒体课件。
(2)生字词卡片。
(3)诗歌图片。
2. 学具:(1)课本。
(2)文具盒。
(3)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生字词学习:(1)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
(2)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认读、理解生字词。
3. 课文朗读与理解:(1)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意境。
4. 修辞手法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举例讲解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意义。
5. 小组讨论与表达:(1)让学生分组讨论,谈谈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和原因。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短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三首短诗的主题和情感,掌握诗中运用的象征和隐喻手法。
2. 通过小组讨论、比较阅读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3. 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以及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三首短诗的主题和情感,掌握诗中运用的象征和隐喻手法。
2. 难点:通过小组讨论、比较阅读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诗歌的起源和特点,引导学生进入短诗的学习情境,并简要介绍三首短诗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10分钟)学生自由朗读三首短诗,初步感受诗中的语言和情感。
教师播放诗歌朗诵音频,让学生边听边思考以下问题:1. 每首诗的主题是什么?2.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3. 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或句子特别有韵味或含义深刻?(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解读第一首短诗《繁星(七一)》,通过以下问题深入探究诗的主题和情感:(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它们代表了什么?(2)诗人通过这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考?(3)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如象征、隐喻等?它们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2. 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上问题,并推选代表发言。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主题和情感。
同时,教师还可以拓展相关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思想,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3. 教师引导学生将《繁星(七一)》与其他两首短诗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它们的异同点:(1)主题上:三首诗有什么相似之处?它们的不同之处又在哪里?(2)修辞手法上:三首诗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在各首诗中的作用是什么?4. 学生分小组进行比较阅读,讨论并回答以上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评价,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三首短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四)课堂练习与作业布置(5分钟)1. 课堂练习:教师提供与三首短诗主题相关的练习题目,如选择题、填空题等,检验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三首》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为《短诗三首》,是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的课文之一。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短诗的特点,领略各种短诗的美妙之处,并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道短诗的基本特点,如格律、押韵、字数少等;2.理解并欣赏胡适的《蝉》、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三首短诗;3.学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短诗的概念和特点;2.胡适的《蝉》、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三首短诗。
2. 教学方法1.演示法:教师朗读三首短诗,让学生先欣赏短诗的节奏和韵律;2.听说结合法:学生分组朗读三首短诗,并发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3.讨论法:让学生对比三首短诗的特点和区别,并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美妙之处;4.朗诵法:让学生选一首自己喜欢的短诗,在班级中朗诵出来。
四、教学步骤1. 预习导入(5分钟)让学生先快速阅读一下《短诗三首》这篇课文,了解一下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2. 了解短诗的特点(10分钟)教师先以问答的方式,让学生来了解短诗的基本特点。
引导学生从字数、格律、语言等方面逐一分析。
3. 欣赏胡适的《蝉》(20分钟)教师先朗读短诗,然后让学生跟着朗读一遍,再由教师结合故事情节和诗歌意义进行解释。
4. 听说结合,理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20分钟)让学生分小组,先听两遍短诗《青玉案·元夕》,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短诗的理解、感受、生活感悟等,并自由发挥,对短诗进行自由演绎。
5. 讨论和欣赏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20分钟)让学生就三首短诗进行比较,讨论它们的格律、意境、音韵、用词等各个方面的异同点。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修养。
6. 朗诵和总结(5分钟)最后让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一首短诗,在班内进行朗诵。
四年级人教部编版下册语文教案-9《短诗三首》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够理解并朗读诗歌《短诗三首》。
2.能够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美感。
3.能够自由创作简单的短诗。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感悟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能够理解并朗读《短诗三首》。
2.能够理解并感悟诗歌的意境和美感。
难点1.能够进行自由创作简单的短诗。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学习诗歌1.学生跟读《短诗三首》,师生共同理解诗歌的意境。
2.分组讨论诗歌的感受和理解,展示学生对诗歌的不同理解。
三、诗歌创作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短诗创作,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写出有情感的作品。
2.学生朗读、展示自己的短诗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四、课堂小结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强调诗歌的美感和表达方式,鼓励学生多多接触、欣赏诗歌。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短诗,《短诗三首》这几首小诗,尽量领悟和感受诗歌的意境。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理解诗歌的理解需要时间,建议增加一些互动环节,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并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悟。
五、作业布置1.完成《短诗三首》的朗读。
2.创作一首简短的短诗,写出自己的心情或感悟。
3.欣赏一首你喜欢的诗歌,写一篇读后感。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学生能够从中感受诗歌的美感,培养对文学的热爱与创作能力。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8
《短诗三首》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朗读短诗,掌握朗读技巧。
2.能够理解短诗的意思,简要概括诗歌内容。
3.能运用诗歌中的语言形象,进行简单的表达。
4.能够体验诗歌带来的美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
1.朗读短诗,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解短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运用诗歌中的语言形象,进行表达。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并概括短诗的含义。
2.运用诗歌中的语言形象,进行简单的表达。
四、教学准备
1.课堂PPT。
2.诗歌《短诗三首》的复印件。
3.讲台。
五、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导入
1.充分利用课堂环境,营造诗歌氛围。
2.引导学生回忆前几堂诗歌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部分:学习《短诗三首》
1.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概括诗歌的内容。
3.解释生字生词,确保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
4.引导学生运用诗歌的语言形象进行简单的表达。
第三部分:拓展延伸
1.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
2.学生自由发挥,创作类似的短诗。
3.小组展示,分享学生的创作。
六、课堂总结
1.强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收获。
2.鼓励学生表达对诗歌的热爱和感受。
本节课主要围绕《短诗三首》展开,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在诗歌的世界中获得美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三首》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并理解《短诗三首》中的内容和意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2.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理解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歌的意义。
•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色彩,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音频播放诗歌的内容,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第二步:整体呈现(15分钟)•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通过讲解诗歌背景和作者意图,增加学生对诗歌的认识。
第三步: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讨论理解诗歌更深层的含义。
•每组选择一首诗进行分析,讨论后向全班汇报。
第四步:个人表达(10分钟)•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或画面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可以是朗读或创作。
第五步: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任务,让学生在家里进一步思考并表达对诗歌的理解。
二、教学反思1. 教学亮点•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分组讨论和个人表达环节,增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学不足•整体时间安排稍显紧凑,部分学生可能无法充分理解和表达。
•个人表达环节有待加强,应该给予更多反馈和指导。
3. 教学改进措施•调整时间安排,让学生有足够时间思考和表达。
•增设个人表达评价环节,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反思,我发现了一些教学中需改进之处,同时也认识到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是需要持续培养和提升的。
我将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短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短诗三首》,使学生理解短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朗读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解读短诗,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诗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课选取了三首简短而意境深远的诗歌,分别是《春晓》、《静夜思》和《寻隐者不遇》。
这些诗歌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夜晚的宁静以及寻找隐士的足迹,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和鉴赏,使学生理解并体验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诗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盒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春天为话题,引导学生回忆春天的美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春晓》,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春晓》,体会诗人对春天的热爱。
5. 过渡:引导学生思考夜晚的美景,引入《静夜思》。
6.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静夜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7.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静夜思》,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9. 过渡:引导学生思考寻找隐士的足迹,引入《寻隐者不遇》。
10.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寻隐者不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11.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寻隐者不遇》,体会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六、板书设计1. 《春晓》:春天美景、热爱春天2. 《静夜思》:夜晚宁静、思念家乡3. 《寻隐者不遇》:寻找隐士、向往隐士生活七、作业设计1. 熟读《短诗三首》,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读并录制成小视频。
语文四年级下册《短诗三首》教案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四年级语文下册的第十三单元,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短诗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方法。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初步认识短诗的特点、理解诗歌中含义丰富的修辞手法,并能够自行创作符合规范的短诗。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短诗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方法;•认识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掌握写短诗的基本技巧。
2.能力目标•能够从生活和自己的情感中找到创作的素材;•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去创作短诗;•能够分析和解读一些简单的短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短诗的特点和写作方法;•短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如何将自己的情感转化为短诗;•如何通过短诗表达丰富的内涵。
四、教学步骤1.导入新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使用一些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例子来引入短诗的概念,如“微信朋友圈的自我表述”、“小朋友之间的口号和歌谣”等等。
2.讲解短诗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方法讲解短诗的基本特点,如表现形式简洁、篇幅短小、形式美性和象征意义等等;然后讲解短诗的写作方法,如选取好的主题、写作前的准备和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等。
3.掌握短诗中的基本修辞手法讲解常见的短诗修辞手法,如比喻、联想、拟人等等,通过实例操作,让学生掌握这些修辞手法的应用方法。
4.学习课文以教材中的《短诗三首》为例进行课文学习,逐句解读,理解其中的修辞手法,如营造气氛的借景抒情手法、抒发情感的比喻手法、呼应主题的拟人手法等等。
5.创作课文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情感体验,既可以自由创作,也可以参照教材中的短诗进行模仿,让学生体会自己创作的过程和感受到短诗的美好。
6.课堂展示和点评让学生分别进行课堂展示,让学生感受到同学们独特的创意和不同的表达方法。
同时帮助学生进行点评,让学生在评价同学作品的同时也能反思自己的表达和创作方式。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短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朗读《短诗三首》中的三首诗歌。
2.通过阅读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和意境。
3.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短诗三首》中的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创作,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准备1.课本《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2.诗歌《短诗三首》。
3.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1. 热身•通过歌谣或游戏等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氛围。
2. 导入•让学生观察诗歌的标题和插图,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猜测诗歌内容。
3. 学习诗歌•逐句讲解《短诗三首》中的三首诗歌,解释生字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意义。
4. 材料操练•让学生分组朗读诗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韵律感。
5. 创作活动•引导学生围绕诗歌内容展开自由创作,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短诗三首》的教学,让学生在欣赏和朗读诗歌的过程中,感受到诗歌的美和韵律,培养了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诗歌理解能力较差,需要针对性地加强词语解释和情感表达的训练。
下一步可以通过更多的互动形式和创作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师生互动中体验到了诗歌之美,增强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在今后的教学中,会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在感悟生活、表达情感中不断提高语文表达和创作能力。
以上是本次课程的教案及教学反思,希望能对老师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第9课《短诗三首》(一等奖创新教案)四年级下册第9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短诗三首》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是一个综合性学习单元,是教材中第一次集中出现现代诗的单元。
它以“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为主题,《繁星》是冰心的第一部诗集,共164首,旨在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进而培养发现美的眼睛,激发对现代诗歌的学习兴趣。
有关现代诗的课文,我们往前回溯可以发现,一、二、三年级的教材中更多侧重的是字词的积累,没有过多涉及情感的表达。
但是到了三年级下册,我们会发现现代诗歌的编排除了字词的积累之外,还要让学生回归到句子的本身或者词语本身,理解词语的意思,感受它们的新鲜度以及这首诗具有的审美意蕴的想象空间。
过渡到了四年级上册,《秋江的晚上》和《花牛》两篇现代诗在想象的基础上需要学生体会自然之美。
那么定位到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现代诗歌,我们很容易就认识到这个单元就是要求学生在原有的学力基础上,利用想象能力感受诗歌的自然之美,还要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独特情感,也就是本单元重点强调的人文主题:让学生能够用美的眼睛来看世界。
因此,从学段目标的发展线索追溯,本单元的整体设计必须更加注重体会诗人情感的表达以及审美的培养,也能勾勒出整个现代诗歌的教学是一个螺旋进阶式的样态。
二、教学目标1.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味,能熟读成诵。
2.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读出画面,读出情感。
3.尝试联系生活创作现代诗,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
三、教学准备自主学习任务单、PPT课件、创作卡片。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读准读好“啊”的音变,会写“繁”等6个生字。
2.通过反复朗读和交流分享,初步了解现代诗形式自由、想象丰富、饱含深情的特点,体会现代诗的韵味。
教学过程活动一:寻诗踪迹,明确任务1.引语:(出示单元导语页)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将开展“我是小小朗读者”作品征集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我们会一起追随诗的倩影去了解现代诗、收集现代诗、学习创作现代诗,举行诗歌朗诵会,聆听诗的声音!2.首先咱们来学三首短诗,题目都是——繁星(教师相机指导“繁”字的书写)在星字前面加上一个繁,这星星的数量就(多了),不仅多还密,一首诗的题目就像一幅画,你读着读着眼前就会出现繁星点点的画面,带着这样的画面来读课题。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短诗三首》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诗三首》。
具体内容包括《春晓》、《静夜思》和《池上》三首脍炙人口的唐诗。
通过学习这三首短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熟读并背诵《春晓》、《静夜思》和《池上》三首短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学会通过朗读、感悟、交流等方式,欣赏和评价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简单的短诗,激发创作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三首短诗的内容,感受诗歌的韵味,积累词汇和句式。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挂图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春晨、夜晚、池塘三个场景,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激发学习兴趣。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三首短诗,注意字音、停顿,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3. 精讲课文(1)春晓a.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b. 讲解生字词,如“眠”、“风雨”等。
c. 分析诗句,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
(2)静夜思a. 学生自读,交流心得。
b. 讲解生字词,如“床”、“故乡”等。
c. 分析诗句,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池上a. 小组合作,共同学习。
b. 讲解生字词,如“小荷”、“蜻蜓”等。
c. 分析诗句,理解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一首喜欢的短诗,进行仿写,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春晓睡眠春天喜爱2. 静夜思思念家乡月光3. 池上大自然荷花蜻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仿写一首以“春天”为主题的短诗。
答案示例:春风吹,花儿笑,绿草如茵,阳光照。
小鸟欢歌,蝴蝶舞,春天来了,真美好。
2. 作业题目:请用“夜”字写一首诗。
答案示例:夜幕降临,星空璀璨,静静聆听,蟋蟀弹唱。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三单元9《短诗三首》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和朗读《短诗三首》。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朗读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短诗三首》的理解和朗读。
•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表达诗歌情感。
难点
•理解抽象诗歌语言,提升对诗意的把握能力。
三、教学准备
•课件:《短诗三首》PPT。
•手段:黑板、彩色粉笔、CD音响。
•素材:准备课文朗读音频。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课堂导入:巩固前几课的内容,复习相关知识点。
2.学习新知:呈现《短诗三首》诗歌内容,详细讲解诗意和文中隐含的
情感。
3.听读诗歌:播放音频,让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
4.课堂练习:分组或个人朗读诗歌,注重语音语调的运用。
第二课时
1.复习上节课内容,梳理《短诗三首》的主要内容和感情色彩。
2.分组朗读:让学生进行分组朗读,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互助意识。
3.课文理解:通过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领悟其中的诗意。
4.诗歌赏析:展示相关插图或图片,让学生进行诗歌形象联想,增强理
解深度。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相信学生对《短诗三首》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悟。
在未来的学习中,希望学生能够继续深入诗歌世界,感受诗歌的美丽与魅力。
部编版四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短诗三首》(精选10篇)部编版四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短诗三首》 1一、说教材《短诗三首》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诗歌单元的第一课。
课文选编了冰心《繁星》中的三首短诗,诗歌意境优美,意蕴深长,分别表达了怀念童年、热爱大海、歌颂母亲的主题,表现了冰心对童真、母爱、自然的歌颂。
二、说教学目标1.认识“漫、涛”这2个生字,会写“繁、漫”等8个字。
正确读写“繁星、藤萝”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味。
背诵课文。
3.能联系自身感受理解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4.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味。
背诵课文是教学的重点,能联系自身感受理解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情感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教学中以读为主,以读促悟,以读代讲,引导学生运用感性思维想象画面,体会文意,探究情感。
多调动学生谈自己的亲身体会,用跟作者对话的心态来学习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以星空图片启发学生想象引入,将学生带入“繁星”的情境中。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自由读诗,标出生字,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诗句,检查生字认读、诗歌朗读情况。
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交流识字写字方法,帮助识记、书写。
(三)学习《繁星》(七一)1.课件展示作者简介。
2.学生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3.理解“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
(1)学生反复诵读,交流感受。
(2)想象画面,入境感受:这几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3)从这几句你体会到什么?(童年的`美好、宁静;家的温馨;母亲的温柔、慈爱……)4.结合“永不漫灭的回忆”,体会诗人情感。
5.感情朗读诗歌。
背诵诗歌。
(四)学习《繁星》(一三一)1.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2.明确写法,体会感情。
理解:哪一颗星没有光?哪一朵花没有香?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1)反复朗读,自主交流:你发现了什么?(都是反问)(2)理解写法,体会感情。
四年级下册《短诗三首》教学设计
2.(板书课题:繁星)学生齐读课题“繁星”。
解释“繁星”,指导书写“繁”字,上下结构,注意下面的“绞丝底”写的宽一些,上面的部分写得扁一些。
【出示课件3】
3.诗集介绍:【出示课件4】
《繁星》:是冰心的第一部诗集,诗集收入诗人1919年冬至1921年秋所写小诗164首,最初发于北京的《晨报》。
《繁星》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
总的说来,它们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
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
将母爱、童真、自然融为一体。
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4.今天,我们就和作家冰心先生一起,体会母爱、童真、自然的美好。
5.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出示课件5】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散文家,社会活动家。
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
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
1946年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
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繁星》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诗集里。
总的来说,它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与赞扬;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与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在艺术上,冰心以童心关照一切,诗歌美在清纯,美在朦胧,美在含蓄。
教学过程中可以立足反复朗读感悟,想象画面,品味生活,感悟情感,在构建立体的画卷中,领略短诗的美。
引导学生不断深化对现代诗歌的认识、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发现美,激发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学习兴趣。
在富于乐感的反复地朗读中,让学生体会现代诗的节奏,进而展开想象,体会情感,感受阅读诗歌的乐趣。
【作者介绍】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原名谢婉莹。
祖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
童年在山东烟台度过。
1913年全家迁至北京。
五四运动爆发,她受到很大影响,从1919年9月起,以冰心为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如《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去国》等,在社会上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这时作品多围绕着母爱、童心和自然美描述,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又写出了短诗集《繁星》和《春水》,为文坛瞩目。
1923年8月赴美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读书,不久因病住疗养院七个月。
这时期代表作有《悟》《寄小读者》等。
1926年得文学硕士学位后返国,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
清华大学和北平女子文理学院。
1931年的小说《分》、1934年的《冬儿姑娘》等作品中都表现出对于“爱的哲学”的深化和突破。
1946年,与丈夫吴文藻同往日本,应邀在东京大学教课。
l951年秋回国。
解放以来相继出版散文、小说、诗歌集《小桔灯》《樱花赞》《再寄小读者》等。
自1954年以“爱的哲学”为主题,代表作有《超人》《烦闷》等。
冰心除创作外,还翻译过一些外国文学作品。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永不漫灭的回忆
“永不漫灭的回忆”的中心词是“回忆”,在此可理解为“往事”;题目关键词是表修饰的“永不漫灭”,在此可理解为“难以忘记、铭刻在心”等。
因此,可转换为“铭刻在心的往事”,“这些事”的指代内容:一是“月明的园中”,即自然之趣;二是“藤萝的叶下”,即童心童趣;三是“母亲的膝上”,即母爱及亲情.
【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资料】
人物评价
在这里,我们觉得冰心女士所谓“人世间只有同情和爱怜,人世间只有互助和匡扶,”——这样的“理想的人世间”,就指的文艺元素之一的“微笑”;所谓的“人生的虚无”就指“苦难的现实”,就意味着所谓的“泪珠”。
而且她明白地说:我要讴歌“理想的”,我不愿描画“现实”赚取人们的“泪珠”。
(茅盾)
“有你在,灯亮着。
一代代的青年读到冰心的书,懂得了爱:爱星星、爱大海、爱祖国,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我希望年轻人都读一点冰心的书,都有一颗真诚的爱心。
”(巴金)“一颗善良美丽的星辰陨落了,而她的光芒,将永远留在几代人的心里……”(魏巍)“冰心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宽广人性是它的生命力,虽然作品数量很少,而且没有长篇,但冰心那富有声音的作品,以及对人性的一种侧面的仔细的洞察,就像《小桔灯》一样,赋予我们以温暖心房的光芒。
”([日本]萩野修二)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读拼音写汉字
fán xīnɡ xī shànɡ bō tāo duǒ dào
()()()()
二、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的回忆()的园中()的叶下()的清响
三、把下列句子换个说法,使意思不变。
1.哪一颗星没有光?
2.哪一朵花没有香?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重点片段品析。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园中,
藤萝的叶下,
母亲的膝上。
1.月明时分又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2.体会情感:母亲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长大,趴在母亲的膝上感受到什么呢?
3.仿照着写一写。
这些事--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园中, ( )的( ),
藤萝的叶下, ( )的( ),
母亲的膝上。
( )的( )。
思维创新大拓展
五、母亲节到了,你有什么话想对母亲说?如果让你选择一首小诗为母亲诵读,你又会选择哪一首?快来表达你对母亲的爱吧!
参考答案:
一、繁星膝上波涛躲到
二、(永不磨灭)(月明)(藤萝)(波涛)
三、1.哪一颗星都有光。
2.哪一朵花都有香。
四、1.月明时分寄托着对母亲的深深的思念。
2.我们感到温暖、安全、幸福。
3.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阳光下 )的(校园 ),
(安静 )的(教室 ),
(喧腾 )的( 操场)。
五、我想说:“母亲,您辛苦了,我爱您!”
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