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ceptual Metaphor概念隐喻
- 格式:pptx
- 大小:51.67 KB
- 文档页数:12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隐喻和转喻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语言中的意义构建过程。
它们是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实现的。
下面将分别对隐喻和转喻进行探究。
1. 隐喻(Metaphor)
隐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构建意义。
在隐喻中,一个概念(称为隐喻源)用于理解另一个概念(称为隐喻目标),从而为目标概念赋予某种新的意义。
隐喻在语言中经常使用,有助于表达抽象的或难以言说的概念。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使用“时间是金钱”这个隐喻来描述时间的重要性。
在这个隐喻中,时间被映射为金钱,表达出时间的珍贵和需要节省的意义。
通过隐喻的使用,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时间的价值,并用金钱相关的概念来描述时间的使用和管理。
2. 转喻(Metonymy)
转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与其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来构建意义。
在转喻中,概念的转换是基于它们之间的关联性。
转喻可以通过将一个概念的某个方面或属性与另一个概念联系起来来实现。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使用“白领”来代指从事脑力劳动的办公室职员。
在这个转喻中,白领这个词与白色衬衫相关联,而这种衣着风格又与办公室工作紧密相关。
因此,通过将衬衫作为办公室工作的代表,我们可以使用“白领”这个词来描述办公室职员。
隐喻和转喻在认知语言学中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的构建方式,还能揭示出人类对于概念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转变的过程。
通过研究隐喻和转喻,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实际交流中的应用。
概念隐喻的原型阐释摘要:隐喻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认知,更好地帮助我们表达自己和了解世界。
本文试从原型理论的角度来阐释概念隐喻的话语作用,以实现更好地使用隐喻表达式的目的关键词:概念隐喻;原型;话语效果一、引言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
自从亚里士多德以来,隐喻研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始于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而“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作为认知隐喻研究的“导火线”,自从被正式提出以来,更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关注的热点。
莱考夫(Lakoff)在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一文中对概念隐喻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CMT)认为:隐喻反映了人类认知、进化的过程和思维、行动的基本方式,隐喻为认知世界和表达自我提供了一个视窗“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情或经验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情或经验。
”(Lakoff&Johnson,1980:1)人们用不同的喻体映射本体,从而产生不同的概念隐喻。
本文旨在探讨概念隐喻在话语表达中的原型效果及其作用二、概念隐喻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
由喻体到本体的映射,我们可以看出:概念隐喻与通常所说的隐喻表达式不同,它是对一般隐喻表达式的概括和总结,具有系统性、概括性和生成行特点(李勇忠,李春华,2001)。
而语言中的隐喻表达式与概念隐喻成系统性关系。
换言之,日常语言的隐喻表达式与概念隐喻的关系是“派生―基础的关系”(林书武,1998)根据概念隐喻理论,人们由感知觉经验形成具体概念范畴的图式结构(schema structure)。
有关于隐喻与认知机制的相关讨论隐喻(metaphor)是语言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它不仅仅存在于文学作品中,更是人们日常交流和思考的重要方式。
隐喻通过将一个概念或事物与另一个概念或事物进行比拟,从而引发读者或听众的联想和理解。
而认知机制则是指人类在认识和理解世界时所运用的一系列心理过程和机制。
隐喻与认知机制之间的关系备受学者们的关注,本文将就这一话题展开相关讨论。
隐喻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认知科学家加里·庞斯特(Gary D. Fongster)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机制之一,它是构建概念、理解和解释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
他们指出,人们通过隐喻将某一复杂或抽象的概念与一个更为熟悉或具体的概念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相对复杂的概念。
人们常说“时间就像流水一样”,这个隐喻将时间比作流水,使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和易于理解。
隐喻还可以帮助人们在认知过程中解决新问题和应对新情境。
认知科学家乔治·莱克夫斯基(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认为,隐喻的运用不仅仅存在于语言中,更贯穿于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结构中。
他们提出了“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的理论,认为人们通过在不同的领域中运用相同的隐喻来建立和调整自己的认知框架,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新问题和新情境。
当人们将“爱情是一场战争”这一隐喻应用于对待感情关系时,就会启发人们在感情中采取类似于战争中的策略和方式,从而更好地处理感情中的矛盾和冲突。
隐喻还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心理学家斯蒂文·皮特曼(Steven Pinker)指出,语言中的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人们日常交流和思考的基本方式之一。
他认为,人们通过隐喻在交流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让对方更好地理解和感同身受。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简介“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中文意思是:当代隐喻理论。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它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然而,对于隐喻的本质和功能,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
在20世纪中叶,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隐喻研究逐渐从传统的修辞学转向了认知语言学领域。
本文将对当代隐喻理论进行简要介绍。
1. 隐喻的认知基础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他们将隐喻视为人类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表达的一种基本手段。
根据这一观点,隐喻的产生源于人类对事物之间相似性的感知和认识。
人们通过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相联系,从而实现对新概念的理解。
这种联系通常是基于两个概念之间的某种相似性,如形状、功能、情感等。
2. 隐喻的类型根据隐喻所涉及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当代隐喻理论将隐喻分为三类:结构性隐喻、方位性隐喻和本体性隐喻。
(1)结构性隐喻:结构性隐喻是指将一个概念的结构映射到另一个概念上,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概念。
例如,将时间看作是一条河流,就是一种结构性隐喻。
在这种隐喻中,时间的概念被映射到了河流的概念上,形成了“时间是河流”的新概念。
(2)方位性隐喻:方位性隐喻是指将一个概念的方位特征映射到另一个概念上,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概念。
例如,将成功看作是向上攀登的过程,就是一种方位性隐喻。
在这种隐喻中,成功的概念被映射到了攀登的概念上,形成了“成功是攀登”的新概念。
(3)本体性隐喻:本体性隐喻是指将一个概念的属性或特征映射到另一个概念上,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概念。
例如,将爱情看作是战争,就是一种本体性隐喻。
在这种隐喻中,爱情的概念被映射到了战争的概念上,形成了“爱情是战争”的新概念。
3. 隐喻的工作机制当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的工作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映射和整合。
(1)映射:映射是指将一个概念的某些特征或属性转移到另一个概念上。
隐喻和文化:第三章(概念隐喻理论)第三章概念隐喻理论我们为什么要把概念隐喻理论单独摘出来讨论呢?这是因为,这种理论最方便应用。
不论用什么观点和理论来谈论隐喻,最终都要借助概念来讨论它们。
并且,概念隐喻理论与现代认知科学研究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概念隐喻理论已经是认知研究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以及组成部分。
最重要的是,概念隐喻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基本隐喻”方面。
基本隐喻具有元认知性。
一旦深入到基本隐喻层面,大量的新颖隐喻就能得到最彻底的揭示,会令人耳目一新。
虽然,也有不少人指出概念隐喻理论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是,它的解释力和实用性是有目共睹的。
在实际的隐喻理解和分析中,概念隐喻理论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本章主要对概念隐喻理论做一下简要的介绍。
第一节概念隐喻及其基理论发展一、认知隐喻研究的发展过程在西方,人们长期以来并没有关注隐喻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只是认为隐喻属于类比。
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人们逐渐关注隐喻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指出:隐喻是“真实的”。
美国思想家派帕(1948)认为所有伟大的科学与哲学思想无不源于根隐喻,并在此基础上类推地构想和认识世界。
当代解构主义哲学进一步挖掘了哲学的隐喻本性,认为“思维或曰主体实为隐喻中的隐喻、中心的隐喻”。
当代隐喻的认知研究在西方经历了大致三个发展阶段:1)以古德曼(Nelson Goodman)为代表的康德主义“创造现实”(world-making)论;2)皮亚杰的“建构论”(constructivism);3)莱考夫—约翰逊的“经验论,也即概念隐喻论。
“创造现实论”和“经验论”分别主导了前两个阶段的研究进程。
二十世纪60到70年代,研究者致力于认证和辩护隐喻的认知价值,同时也探讨了若干可能的隐喻认知模式。
古德曼在《艺术的语言》中宣称“ 隐喻可以视为一种改变观察世界万物的模式”。
波普尔(Karl Popper)指出人类根据某些“内在先天的预期”隐喻地映射现实,并通过试误筛选(trial-and-error elimination)获取外界知识。
conceptual metaphor语言学名词解释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在语言学中,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是一种重要的研究领域。
它探索了人类思维和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并揭示了我们如何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理解和构造语义。
通过使用隐喻,人们可以借用一个已知的经验领域来解释另一个较为抽象或不可见的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对Conceptual Metaphor进行定义和概述。
其次,我们将回顾Conceptual Metaphor的发展历程,了解它在语言学领域中的演变与应用。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概念映射理论以及隐喻与概念转喻的关系,探讨形式与意义之间的联系。
然后,我们将讨论Conceptual Metaphor在语言教育、文学创作以及跨文化交流等应用领域中的案例研究,并探索其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Conceptual Metaphor的重要性和价值,并展望未来其研究的方向和趋势。
1.3 目的本文旨在系统地介绍Conceptual Metaphor这一重要的语言学概念,从定义、概述到核心原理与观点,再到应用领域和案例研究。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Conceptual Metaphor在语言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认识到它对人类思维和语言表达的影响。
同时,本文也希望为未来Conceptual Metaphor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展望。
2. Conceptual Metaphor的定义:2.1 语言学名词解释:Conceptual metaphor(概念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用于描述我们如何通过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进行比较而获得意义。
它是指在语言中使用一个领域的概念(称为源领域)来理解另一个领域的概念(称为目标领域)。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借用源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来理解目标领域。
这种比喻性的思维结构主要存在于人类语言和思维中,并且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和表达思想至关重要。
浅析《紫色》中的概念隐喻作者:李荔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0年第12期内容摘要:本文从概念隐喻的视角分析艾丽斯·沃克《紫色》中的概念隐喻,具体从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进行解读。
通过小说中概念隐喻的分析,探讨作者塑造的人物性格和所传达的思想,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作品的内涵。
关键词:《紫色》概念隐喻艾丽斯·沃克1.引言小说《紫色》(The Color Purple)创作于1982年,是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巅峰之作。
《紫色》通过描述美国南方农村一个普通黑人妇女西莉从麻木不仁到自我意识觉醒的故事,细腻刻画了西莉成长变化的心路历程,深刻揭示了美国黑人女性在遭受多重压迫下的悲惨生存现状。
本文从概念隐喻视角分析这部经典小说,不仅为文学作品提供新的视角,也丰富了概念隐喻的研究,有助于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2.理论框架Lakoff和Johnson(1980)从认知的视角研究隐喻,并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Lakoff(1980)認为隐喻无所不在,不仅在我们的语言中,而且还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中,主要由源域、目标域和映射组成。
概念隐喻根据源域的不同可主要分为三种,即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和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
结构隐喻是指通过一个界定清楚、定义明晰的概念去识解一个框架模糊或不容易理解的概念。
例如:Argument is war;方位隐喻是在一个概念系统中,按照上下、前后等诸如此类的方位组织。
例如:He is in high spirit;本体隐喻是指人们用简单具体的实体构建较为复杂的概念,通过抓住实体的特点来理解抽象的概念。
例如:The ship is coming into my view.3.1《紫色》中的结构隐喻《紫色》中含有大量的结构隐喻,由于篇幅限制,下面就笔者挑选了一些典型的例子:3.1.1人生是战争例1. You got to fight. You got to fight. But I don't know how to fight. All I know how to do is stay alive.(Alice Walker,1982:17)例2.You got to fight them, Celie, she say. I can't do it for you. You got to fight them for yourself.(Alice Walker,1982:21)《紫色》中西丽是典型父权主义制度下的黑人妇女形象,她每天除了做家务和农活,没有任何休闲时光而且饱受继父的蹂躏。
英汉隐喻之关系及翻译方法
隐喻(metaphor)指的是一种通过比喻来传达意义的修辞语言。
隐喻
包含两个基本的概念,即原喻体(source domain)和隐喻体(target domain)。
原喻体为已有的概念,而隐喻体则是需要描述的对象,通过比
较原喻体和隐喻体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来增强描述的力度。
中英文之间的隐喻往往存在差异,翻译时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的文化
和语言背景。
下面介绍三种常见的隐喻关系及翻译方法:
1. 视觉隐喻(visual metaphor)。
视觉隐喻指的是通过形象的视觉图像来传递含义的隐喻关系。
例如,“时间是一条河流”、“生命是一场旅程”等。
这类隐喻是比较直观的,
翻译时需要将图像转化成目标语言中的对应词汇或形象,让读者能够理解
之间的关系。
2. 动态隐喻(dynamic metaphor)。
动态隐喻指的是通过描述一种动态关系来表达含义的隐喻关系。
例如,“交流是一种桥梁”,“教育是一种播种”,这类隐喻往往需要在翻译时
使用比喻或解释的方式来进行翻译。
3. 感官隐喻(sensory metaphor)。
感官隐喻指的是通过感官体验来表达含义的隐喻关系。
例如,“声音
如丝绸般柔软”,“风味如芳香的茶叶”,这类隐喻可以根据目标语言的
文化背景进行取舍、补充和适当调整来进行翻译。
总之,在翻译隐喻时需要注意到隐喻的类型和含义,并结合目标语言
的语言和文化背景进行翻译,以确保目标读者能够正确地理解含义。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一、相关理论综述概念隐喻理论的相关理论主要源自于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的合著《隐喻我们生活的方式》(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
他们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我们思维和认知的基础。
在这本书中,他们提出了“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的概念,认为人们通过将一个概念理解为另一个概念来进行认知和思维。
我们常用“生命是旅程”这样的隐喻来理解生命的起起伏伏,成功和失败,以及未知的前途。
在隐喻的基础上,莱考夫和约翰逊又提出了“概念隐喻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并指出概念隐喻贯穿于我们的日常语言和思维之中,为我们的认知和理解提供了重要的框架。
他们的理论架构不仅在语言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也成为了认知科学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
以上所述的相关理论为概念隐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启发。
概念隐喻理论也成为了认知科学领域一个具有影响力的理论框架。
二、研究方法在研究概念隐喻的过程中,学者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以期能够更深入地探讨隐喻在认知和语言中的作用。
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语言学分析、认知心理学实验、神经科学技术等。
语言学分析是研究概念隐喻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语言中的隐喻使用进行分析,学者们可以发现隐喻如何贯穿于我们的日常语言交流之中。
有学者对不同语言中的“时间隐喻”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不同语言对时间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存在差异,这为概念隐喻的跨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认知心理学实验也成为了研究概念隐喻的重要方法。
通过实验研究,学者们可以验证概念隐喻对认知加工的影响。
有研究通过认知心理学实验发现,当人们用“生命是旅程”这样的隐喻来理解生命时,他们会产生与旅程相关的认知加工,从而影响对生命的理解和认知。
这种实验方法为概念隐喻的认知心理学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证据。
概念隐喻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Abstract: Conceptual metaphor, as a cognitive way based on language,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English writing teaching.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o apply the nature, classification, and func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to highschool English writing teaching to improve students' writing ability.Keywords: conceptual metaphor; high school English; writing teaching一、概念隐喻的本质及分类概念隐喻分为基本隐喻和复合隐喻两种。
基本隐喻(primary metaphor)是指语言表达中最简单的比喻,是指涉域和目涉域之间直接的映射关系。
例如,将情感看作一种物质、时间看作一种可见物等等。
复合隐喻(compound metaphor)是由多个基本隐喻组合而成的比喻,如人生高峰、爱情长河等等。
2.1 提高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感性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感性对于英语写作来说非常重要,这正是概念隐喻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
通过概念隐喻运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一个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具体描述,以增强读者的感官体验和阅读体验。
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使用“学习就像是爬山一样”的比喻,以强调学习需要努力和坚持的意义;又如,“足球场就像一个战场,球员们就像士兵一样奋勇作战”的比喻,可以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足球比赛的热烈、激烈的氛围。
2.2 增强英语写作的逻辑性和连贯性英语写作要求语言连贯,表达清晰。
概念隐喻可以通过将不同的概念联系起来,使得语言的表达更加连贯,并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更加准确和清晰。
以下资料可能对你有帮助Conceptual metaphors 概念隐喻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隐喻大致可以分成三大类:⏹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和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
⏹隐喻是一种以抽象的意象图式为基础的映射(mapping),即从一个比较熟悉的、具体的、易于理解的始源域(source domain即喻体),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的、抽象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target domain即本体)。
通过跨域映射,人们用自己熟悉的认知域来认识不熟悉的认知域,以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茶壶嘴”、“山脚”、“山腰”、“没面子”、“首领”、“桌子腿”、“火山口”,“脚注”等。
英语里有:“eye of a needle”, “mouth of a volcano”, “bottle-neck”, “head of department”, “arm of a chair”, “footnote”等等。
这些语言形式也已经被人们接受,成为了普普通通的语言。
可见,隐喻式的思维方式已经成为了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
1. 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结构隐喻是概念隐喻的一种,是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用较为熟知的、具体的概念词语谈论不熟悉的概念。
2个概念的认知域虽然不同,但它们的结构保持不变,即各自的构成成分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
E.g. The Internet is a highway.2. 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Lakoff在提到的用方位词语 (up, down) 描述人的社会地位、身体状况、情绪等抽象概念时所给的例子happy /good is up; sad/bad is down.low/high spiritFall into depression3. 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英语中有许多用土豆来指人或事的用法。
隐喻分析的新理论—合成空间理论【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隐喻分析的新理论—合成空间理论。
该理论丰富了概念隐喻理论,对隐喻特别是对实时隐喻的阐释更加深刻透彻,进一步揭示了隐喻的认知本质。
【关键词】合成空间;输入空间;概念合成;映射1.引言从20世纪80年代起以Lakoff和Johnson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是人们普遍使用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他们所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为当代隐喻研究开辟了了一个新天地,使2000多年来的修辞格成了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
隐喻被阐释为是从一个概念域(conceptual domain),即源域(source domain),到另一个概念域,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部分概念映射(conceptual mapping)。
概念域是指人们所拥有的巨大知识结构,如有关旅行、教育、爱情、婚姻的知识,映射利用的是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共同存在的图式结构(schemes),例如:This gadget will save you a lot of time. I don’t have the time to give you.都是来自于TIME IS MONEY这个隐喻概念的表达式。
这种双域模式(two-domain model)简明扼要,对隐喻研究尤其是对常规隐喻的研究非常奏效。
20世纪90年代著名语言学家Fauconnier和Turner(1994)提出一个新的、范围更广、更普遍的概念投射理论:合成空间理论或简称为合成理论(blending theory)。
该理论认为概念合成是一种极其普遍的认知过程,在自然语言的意义建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隐喻现象包含概念合成这种认知过程,因此合成空间理论便成为隐喻分析的又一重要理论。
2.合成空间理论合成空间理论利用多位空间模式(many space model)来分析隐喻,阐释了概念隐喻理论的双域模式认识不到或无法解释的一系列现象,包括那些我们最熟悉的基本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