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针灸学(全集)
- 格式:docx
- 大小:9.11 KB
- 文档页数:4
实验针灸学复习资料绪论1.实验针灸学的定义: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一个新的分支。
2.实验针灸学的研究内容:●针灸对机体的作用:“三个方面”:针灸的镇痛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作用,对失调的脏腑器官功能的调整作用。
“三个特点”:整体性,双向性和良性调节。
“三大影响因素”:机体功能状态,刺激质量,穴位组选●针灸效应的机制●针灸的应用技术●实践及技能训练第一章针灸作用的基础研究第一节穴位的功能与结构1.穴位功能的双重含义:感受刺激和反应病症2.穴位感受刺激的三个特点:●穴位可以感受多种形式的刺激●穴位对不同形式的刺激有不同的适应症【(电针最易,毫针不易)(皮肤触觉属于快适应感受器,肌梭和关节囊属于慢适应感受器)】●穴位对不同形式的刺激感觉阈不同【电针<手针<艾灸】3.反应病症:指脏腑病变时,常在体表某些穴位出现病理反应,可表现为穴位的感觉异常,组织形态改变,生物物理特性改变等形式。
4.穴位病理反应的形式:●感觉异常:疼痛---皮肤自觉痛,穴位压痛,痛觉过敏知热感度变化---井穴或原穴,赤羽氏指数<1.5,快,实证;赤羽氏指数>1.5,慢,虚证。
实证-对热的敏感性↑,知热感度变化数值偏低;虚证-对热的敏感性↓,知热感度变化数值偏高。
●组织形态改变:主要表现在穴位局部皮肤色泽和形态的改变●生物物理特性改变:电学特性改变:穴位与非穴位相比,穴位皮肤具有低电阻,高电位的电学特性。
热学特性改变:穴位与非穴位相比,温度要高0.5~1℃,正常人两侧同命穴温度差一般在0.5℃以内。
光学特性改变:穴位与非穴位的红外辐射的强度差别较大,但频谱特性的差异却不大。
其它:pH低于6即可引起疼痛,随着pH值的下降,疼痛加重。
5.穴位病理反应的临床应用●协助诊断疾病新大郗穴(承扶和委中连线中点外下方5分处)压痛提示恶性肿瘤的可能。
《实验针灸学》★【名解】1、实验针灸学:实验针灸学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基本理论、针灸作用原理、针灸作用规律,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是针灸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针灸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实验。
)2、经脉现象:亦称经络现象,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经络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包括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循经神经血管反应、循经感觉障碍等现象。
3、循经感传:系指用针刺,艾灸、低频脉冲电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胀,麻等“得气”感,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能通过大脑感知的现象。
分显性与隐性感传。
4、乏感传期:是指若针刺时间过长,尽管刺激未停止,感传也会向针刺穴回流,最终消失的现象。
5、循经皮肤病:沿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呈带状的皮肤病损,因为是“看得见”或“摸得着”的循经现象,也有人称之为“可见的经脉现象”或“显见的经脉”,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
(先天性:痣、汗孔角化症、鳞状毛囊角化,单纯性血管瘤等10种,如肾经贫血痣、右心包经疣状痣;后天性:神经性皮炎、扁平苔藓、湿疹、过敏性紫癜、硬皮病、银屑病、线状色素沉着、带状疱疹、皮下脂肪萎缩等18种,如右肺经神经性皮炎、右膀胱经神经性皮炎、右胆经皮下脂肪萎缩等。
)6、循经感觉障碍:是指沿着经脉循行路线自发出现的疼痛、异常感觉或其他感觉障碍的现象,是病理状态下的经络现象之一。
7、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每种感受器通常只对一种特定的能量变化最敏感,即一种感受器对于某一种形式的刺激具有很低的阈值。
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8、感受器的适应:当某个恒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在继续作用,但感受器对刺激的敏感性会逐渐降低,发放冲动的频率逐渐减弱,感觉也随之减弱,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9、感觉阈(强度阈值):作用于穴位的适宜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和一定的持续时间,才能引起穴位感受器的兴奋,产生相应感觉。
实验针灸学1实验针灸学(*为老师给的重点)绪论实验针灸学:1、*含义: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基础理论、针灸作用原理、针灸作用规律,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产物。
2、*主要任务:促进针灸学的发展、培育现代化的针灸人才3、*基本研究方法:实验的方法(观察和实验都是为了获得认识客观事物现象和过程的事实材料,两者相互依存,观察是实验的前提,实验是观察的发展)实验者可以根据课题要求,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有目的地模拟或干预研究对象,对影响实验过程的各种因素加以控制,以便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获得客观定量的数据资料,揭示现象间的规律性联系。
4、传统针灸学与实验针灸学的关系传统针灸学主要是解决针灸“如何”治病的问题;实验针灸学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揭示传统针灸学理论的科学内涵,揭示针灸作用的原理和规律也就是主要解决针灸“为何”能治病、能治什么病的问题。
5、发展阶段1)萌芽阶段:新中国成立前的近半个世纪2)准备阶段: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末3)奠基阶段:1959~1965年4)逐渐形成阶段:1979年5)形成和发展阶段:1980年至今6.研究内容以针灸基本理论、针灸作用原理和针灸作用规律为主。
第一章、实验针灸学研究的程序、方法和技术*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选题、文献检索、建立假说、科研设计和实施、撰写科研论文一、选题1、*选题原则(填空)1)科学性:选题的理论基础、要符合客观规律、符合逻辑性2)创新性3)实用性4)可行性2、*选题种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二、建立假说1、科学假说的含义:是应用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对准备研究的课题提出一种试探性解释。
2、*假说的特征1)来源的科学性2)说明的推测性3)解释的系统性4)结论的可验证性3、假说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1)是新学说的基础2)是研究的方向和途径3)可推动科学的发展4、形成科学假说的基础1)科学依据2)科学思维3)建立假说的原则:符合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基于既往的科学资料、具有个人的实践经验、可被重复证实三、科研设计和实施1、基本内容:专业设计、统计设计、进度设计、人员设计2、*基本要素:1)受试对象2)处理因素:单因素单水平、单因素多水平、多因素单水平、多因素多水平3)实验效应或观察指标:具备关联性、客观性、精确性、灵敏性、特异性3、*基本原则随机、对照、重复、均衡、盲法(四)针灸询证医学实践方法归纳为“五部曲”:提出明确的针灸临床问题;系统检索相关文献、全面收集证据;严格评价、找出最佳证据;应用最佳证据指导针灸临床实践;后效评价针灸询证实践和结果。
实验针灸学(精华版)实验设计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基本要素包括实验对象、处理因素和实验效应。
同时,实验设计也有一些基本原则需要遵循,包括对照原则、随机原则、重复原则和盲法原则。
穴位针感组织结构是指穴位下的小血管、小神经束、游离神经末梢或各种特殊感受器等组织结构和针感的形成密切相关,共同构成了穴位针感组织结构。
不同穴位针感感受装置种类不同,如肌肉与肌梭密集分布并与手下感有关,肌腱与环层小体有关,肌与肌腱接头与腱器官有关,头皮与游离末梢和包裹感受器有关,关节囊与___小体有关。
刺激不同穴位会导致不同的针感性质存在差异。
穴位的主要功能是感受刺激并反映病症。
针感信号经脊髓上行入脑后,只有经过丘脑换神经元上行到大脑皮层后才能形成最后的针感。
而针刺信号的外周传出通路主要有神经反射通路、神经-体液通路和脊髓传出系统。
穴位病理反应的形式包括感觉异常、组织形态改变和生物物理化学特征改变。
脏腑-经穴相关是指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经穴,表现出特定的症状和体征。
经络现象是指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络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
躯干腹背侧经穴排列趋神经性现象的特点包括:任脉穴位完全位于腹正中线上,与胸神经前皮支分布相吻合;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在腹部有穴位平行排列于腹正中线两旁的皮神经前皮支附近;背侧的督脉和膀胱经的穴位位于背部后正中线及两旁,与腹侧完全相似;躯干的腹侧和背侧神经分布形式呈原始节段状态分布,彼此距离相等,排列匀称,而躯干部穴位的分布也是距离均等。
Special areas of the body can ___。
numbness。
swelling。
heat。
and tingling。
___ "meridian ___ by the slow n of ___ pathways。
___。
tingling。
and a ___ nerve fibers and nerve endings in the skin。
第1篇一、引言针灸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实验针灸学应运而生,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对针灸作用原理、腧穴定位、针灸疗效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
本报告针对实验针灸学实验报告进行详细分析,旨在了解实验针灸学的研究方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二、实验内容与方法1. 实验内容实验针灸学实验报告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腧穴定位:通过实验验证腧穴的准确性,为临床针灸治疗提供依据。
(2)针灸作用原理:探讨针灸对机体生理、生化等方面的影响,揭示针灸作用机理。
(3)针灸疗效:通过实验评估针灸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4)针灸不良反应:观察针灸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2. 实验方法(1)动物实验:采用健康动物作为实验对象,通过观察动物生理、生化等方面的变化,评估针灸治疗效果。
(2)人体实验:在人体上进行针灸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3)实验室检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针灸作用机理、腧穴定位等进行深入研究。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腧穴定位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实验验证,腧穴定位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为临床针灸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 针灸作用原理实验实验结果显示,针灸对机体生理、生化等方面具有显著影响,如调节神经递质、改善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等。
3. 针灸疗效实验实验结果显示,针灸对多种疾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如疼痛、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4. 针灸不良反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针灸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较少,安全性较高。
四、实验结论1. 实验针灸学实验报告为针灸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提高针灸治疗效果。
2. 实验针灸学实验方法具有科学性、严谨性,为针灸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3. 实验结果表明,针灸具有多方面的生理、生化作用,为揭示针灸作用机理提供了重要线索。
《实验针灸学》★【名解】1、实验针灸学:实验针灸学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基本理论、针灸作用原理、针灸作用规律,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是针灸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针灸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实验。
)2、经脉现象:亦称经络现象,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经络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包括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循经神经血管反应、循经感觉障碍等现象。
3、循经感传:系指用针刺,艾灸、低频脉冲电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胀,麻等“得气”感,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能通过大脑感知的现象。
分显性与隐性感传。
4、乏感传期:是指若针刺时间过长,尽管刺激未停止,感传也会向针刺穴回流,最终消失的现象。
5、循经皮肤病:是指沿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呈带状的皮肤病损,因为是看得见或摸得着的循经现象,也有人称为可见的经脉现象。
6、循经感觉障碍:是指沿着经脉循行路线自发出现的疼痛、异常感觉或其他感觉障碍的现象,是病理状态下的经络现象之一。
7、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每种感受器通常只对一种特定的能量变化最敏感,即一种感受器对于某一种形式的刺激具有很低的阈值。
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8、感受器的适应:当某个恒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在继续作用,但感受器对刺激的敏感性会逐渐降低,发放冲动的频率逐渐减弱,感觉也随之减弱,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9、感觉阈(强度阈值):作用于穴位的适宜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和一定的持续时间,才能引起穴位感受器的兴奋,产生相应感觉。
通常将引起某种感觉所需的最小强度称为感受阈或强度阈值。
(引起感受器兴奋所需的最短时间,称为时间阈值。
)10、牵涉痛:是许多疾病的一种常见症状,是指内脏病变时,疼痛往往可扩散到受同一或紧邻的脊髓节段所支配的皮肤区,此处皮区的疼痛称为牵涉痛。
实验针灸学(全集)名称:实验针灸学(全集)主讲:郭义类型:中医教学在线观看地址第一集第二集第三集第四集第五集第六集第七集第八集第九集第十集第十一集第十二集第十三集第十四集第十五集第十六集第十七集第十八集第十九集第二十集第二十一集第二十二集第二十三集第二十四集第二十五集第二十六集第二十七集第二十八集第二十九集第三十集第三十一集第三十二集第三十三集第三十四集第三十五集详细剧情介绍实验针灸学主讲人:郭义主讲人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目录:第一集实验针灸学:引言、绪论(一)第二集实验针灸学:绪论(二)第三集实验针灸学:绪论(三)第四集实验针灸学:绪论(四)第五集实验针灸学:绪论(五)第六集实验针灸学:绪论(六)第七集实验针灸学:绪论(七)第八集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方法和技术(一)第九集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方法和技术(二)第十集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方法和技术(三)第十一集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方法和技术(四)第十二集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方法和技术(五)第十三集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方法和技术(六)第十四集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方法和技术(七)第十五集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方法和技术(八)第十六集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方法和技术(九)第十七集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方法和技术(十)第十八集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方法和技术(十一)第十九集针灸作用理论(一)第二十集针灸作用理论(二)第二十一集针灸作用理论(三)第二十二集针灸作用理论(四)第二十三集针灸作用理论(五)第二十四集针灸作用理论(六)第二十五集针灸作用理论(七)第二十六集针灸作用理论(八)第二十七集穴位的现代研究(一)第二十八集穴位的现代研究(二)第二十九集穴位的现代研究(三)第三十集穴位的现代研究(四)第三十一集穴位的现代研究(五)第三十二集穴位的现代研究(六)第三十三集穴位的现代研究(七)第三十四集穴位的现代研究(八)第三十五集穴位的现代研究(九)。
第三幕第三题艾灸的作用机制有哪些经研究结论:证实艾灸的作用机制为艾灸激活穴位(局部始动),推动气血运行,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通路),调节脏腑功能(效应器官响应)。
1.艾燃活性物质成分分析:艾绒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灰烬和释放的烟气,含有大量的挥发性化学成分,某些成分已证实有比较强的抗自由基活性;并且艾燃的温度与其挥发性物的渗透量有一定的相关性。
2.穴位经皮给药:穴位经皮给药易于药物透皮吸收,产生较高的血药浓度,从而发挥良好的治疗作用。
3.施灸穴位处透皮吸收基础4.组织液微创透皮抽提技术人体组织液的微创透皮抽取技术首先对皮肤进行低频超声预处理,提高皮肤表层对组织液的通透性,然后利用文氏管真空负压实现组织液的抽取、收集以进行相应的科学研究。
5.针灸血清作用:针刺血清抗哮喘作用和体液调节功能、针刺血清或艾灸血清改善免疫功能以及艾灸血清抗衰老作用的研究,为针灸作用及其机制的探讨开辟了新的途径,并奠定了相关研究基础。
第二题艾灸作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艾灸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比如说艾温的升降速度、作用面积、灸量、灸时和灸质还有很多因素比如说:1.产品的品质:随着艾灸的不断发展,市场上艾灸产品混杂,艾灸产品的品质是影响艾灸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一是艾灸的产地:艾草最好的产地是湖北蕲州。
第二是加工的精细度:我们经常看到有10:1、20:1、30:1这样的说法。
这是几公斤艾叶出一公斤艾绒的意思,例如20:1就是20公斤艾叶出一公斤艾绒,比例越大加工越精细,祛除杂质和桔梗,艾绒更加细软如棉。
第四,是看艾条用的纸和卷的松紧度。
好的艾条是选用上好的棉纸将艾条卷的比较均匀比较紧的。
2.技术的专业度:艾灸师技术是否专业也是艾灸效果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
一名专业的艾灸技师,要从技术的熟练程度,韵律,动作标准化,对艾条的控制能力,对温热程度的感知,顾客的反应的感知,速度和时间的把握等方面一一进行修炼。
3.技师的工作态度:艾灸是古老自然的养生方法,我们还是强调以人为本。
绪论【名解】实验针灸学: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作用基础、针灸作用规律、针灸效应及机理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是针灸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只考案例【案例】找出所给实验设计的主要错误之处:有无随机分组,有无对照。
如果是你会怎么设计。
第二章重点主要考简答题【选择】穴位的结构:皮肤、皮下组织、神经、血管、淋巴、筋膜、肌肉、肌腱【简答】穴位的病理反应:1.感觉异常(痛觉过敏(即穴位疼痛或出现压痛));2.组织形态改变(色泽(瘀点、白斑);形态(可见:凹陷、隆起、丘疹、脱屑。
可触:皮下硬结、条索状反应物));3.生物物理化学特性改变(电学(井、原、耳穴的导电量增高、降低、左右失衡);光学(背腧穴发光分布不对称);经皮CO2释放量(左右失衡较大))【填空】穴位的功能:感受刺激、反映病证。
【名解】经穴-脏腑相关:刺激体表一定的经穴,可对相应的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调节作用。
【简答】同经异治与异经同治:在躯干部,腧穴功能主治的神经节段特性表现为“分段”性特点,即同一条经脉的腧穴,由于所处神经节段的不同,可有不同的主治,表现为“同经异治”;虽属不同经脉,但其腧穴如在同一神经节段上,则其主治病症大体相同,表现为“异经同治”。
【判断、选择】单肌节与多肌节:只有少数肌肉是由单肌节组成的,e.g.头后小直肌、头斜肌、颏舌肌、甲状软骨肌均来自C1肌节,由C1节段来的神经纤维所支配。
大多数肌肉是由多肌节合并而成的,当单独一条神经根损伤时,对多肌节合成的肌肉常不引起运动障碍,只显示功能减退。
【名解】经络现象: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包括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循经感觉障碍和经物理、化学等手段检测出的循经现象等。
【名解】循经感传现象:针刺、电脉冲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的一种酸、胀、麻等特殊感觉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
实验针灸学: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学基础理论、刺灸效应和机理,探索针灸对人体生命活动影响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是针灸研究时代性、探索性和创造性的统一,也是针灸学自我完善,从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过度的中药标志。
20世纪出现许多新方法:循证医学方法、控制论方法等针灸对机体内环境的整体调节,具有多系统、多方位、多环节、多水平、多靶点的特点,针灸作用很可能是通过神经体液途径实现的发展史:1985年,针灸治疗病症扩大到200种1959~1965 奠基阶段1966~1979 标志着一门崭新学科实验针灸学的诞生(1979年6月,北京,第一届中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1982年以后,率先开设了实验针灸学教学课程至2002年统计,针灸疗法已在140多个国家开展19916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意大利米兰会议初步确立了64种针灸治疗的适应病症,大多为痛症。
选题的种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选题的原则:需求性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假说的的特性:来源的科学性说明的推测性解释的系统性结论的可验证性一个科学项目一定要有一个简明具体新颖醒目能高度概括整个研究内容的题目。
研究对象(受试对象)要具有代表性和一定数量,以尽可能的反映群体的情况,这就是研究对的重复性原则。
研究因素:也称受试因素或处理因素;单因素研究指每次研究只观察一个类别的作用;多因素研究指同时观察多个类别的作用。
实验效应:关联性客观性精确性灵敏性特异性对照:值得是在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过程中,确立可供相互比较的组别对照方法:空白对照实验对照标准对照自身对照互相对照配对对照历时对照安慰对照随机化:在抽样研究中,抽取或分配样本时,每一个研究对象或观察单位都有完全均等的几乎被抽取或分配到某一组,而不受研究者或研究对象主观意愿所左右,随机化的概念是根据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的特性而规定的随机化的意义:使被抽取的观察对象能最好的代表其所来源的总体人群,并使各比较组具有最大程度地可比性常见的随机分配方法:简单随机化:抛硬币抽签摸球查随机数字区组随机化分层随机化重复:即要求研究样本对于相应的总体具有代表性,他包含研究样本应具有与相应总体的同质性和足够的样本含量两个条件重复的意义:为了保证从研究样本所获取的信息研究结论能外推及具有同一性质疾病的病人盲法:指临床研究过程中,指标的观测、数据的收集和结论的判断,应在不知道研究对象的分组前提下进行揭盲时应有主要研究人员在场。
《实验针灸学》★【名解】1、实验针灸学:实验针灸学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基本理论、针灸作用原理、针灸作用规律,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是针灸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针灸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实验。
)2、经脉现象:亦称经络现象,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经络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包括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循经神经血管反应、循经感觉障碍等现象。
3、循经感传:系指用针刺,艾灸、低频脉冲电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胀,麻等“得气”感,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能通过大脑感知的现象。
分显性与隐性感传。
4、乏感传期:是指若针刺时间过长,尽管刺激未停止,感传也会向针刺穴回流,最终消失的现象。
5、循经皮肤病:沿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呈带状的皮肤病损,因为是“看得见”或“摸得着”的循经现象,也有人称之为“可见的经脉现象”或“显见的经脉”,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
(先天性:痣、汗孔角化症、鳞状毛囊角化,单纯性血管瘤等10种,如肾经贫血痣、右心包经疣状痣;后天性:神经性皮炎、扁平苔藓、湿疹、过敏性紫癜、硬皮病、银屑病、线状色素沉着、带状疱疹、皮下脂肪萎缩等18种,如右肺经神经性皮炎、右膀胱经神经性皮炎、右胆经皮下脂肪萎缩等。
)6、循经感觉障碍:是指沿着经脉循行路线自发出现的疼痛、异常感觉或其他感觉障碍的现象,是病理状态下的经络现象之一。
7、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每种感受器通常只对一种特定的能量变化最敏感,即一种感受器对于某一种形式的刺激具有很低的阈值。
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8、感受器的适应:当某个恒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在继续作用,但感受器对刺激的敏感性会逐渐降低,发放冲动的频率逐渐减弱,感觉也随之减弱,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9、感觉阈(强度阈值):作用于穴位的适宜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和一定的持续时间,才能引起穴位感受器的兴奋,产生相应感觉。
《实验针灸学》★【名解】1、实验针灸学:实验针灸学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基本理论、针灸作用原理、针灸作用规律,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是针灸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针灸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实验。
)2、经脉现象:亦称经络现象,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经络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包括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循经神经血管反应、循经感觉障碍等现象。
3、循经感传:系指用针刺,艾灸、低频脉冲电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胀,麻等“得气”感,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能通过大脑感知的现象。
分显性与隐性感传。
4、乏感传期:是指若针刺时间过长,尽管刺激未停止,感传也会向针刺穴回流,最终消失的现象。
5、循经皮肤病:沿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呈带状的皮肤病损,因为是“看得见”或“摸得着”的循经现象,也有人称之为“可见的经脉现象”或“显见的经脉”,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
(先天性:痣、汗孔角化症、鳞状毛囊角化,单纯性血管瘤等10种,如肾经贫血痣、右心包经疣状痣;后天性:神经性皮炎、扁平苔藓、湿疹、过敏性紫癜、硬皮病、银屑病、线状色素沉着、带状疱疹、皮下脂肪萎缩等18种,如右肺经神经性皮炎、右膀胱经神经性皮炎、右胆经皮下脂肪萎缩等。
)6、循经感觉障碍:是指沿着经脉循行路线自发出现的疼痛、异常感觉或其他感觉障碍的现象,是病理状态下的经络现象之一。
7、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每种感受器通常只对一种特定的能量变化最敏感,即一种感受器对于某一种形式的刺激具有很低的阈值。
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8、感受器的适应:当某个恒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在继续作用,但感受器对刺激的敏感性会逐渐降低,发放冲动的频率逐渐减弱,感觉也随之减弱,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9、感觉阈(强度阈值):作用于穴位的适宜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和一定的持续时间,才能引起穴位感受器的兴奋,产生相应感觉。
第二章实验针灸学实验实验一动物实验基本操作实验方案【实验目的】学握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和方法。
【实验对象】2.0 -2. 5kg健康家兔。
【实验材料】兔台、动物秤,手术刀、手术剪、止血钳、注射器、银子、玻璃分针。
实验步骤】1.称重:用动物秤称重,以千克(kg)计算。
2.麻醉:以20%氨基甲酸乙酯按5ml/ kg的标准,于耳缘静脉注射,实行全身麻醉。
应注意:1)在实验中,常选用耳外缘皮下静脉进行注射,拔去耳背外缘部分的毛,用手指轻弹血管,使静脉扩张。
(2)术者用一手的食指和中指夹住静脉近心端耳部,使静脉充盈,另一人用拇指和无名指固定兔耳的远端,并把住头部,避免家兔躁动。
(3 )术者手持注射器,尽量在血管的远侧端,与血管的角度呈15度左右,将针头刺入静脉。
然后用一手的拇指和食指、中指将针头夹持固定在耳上,另一手缓缓推动注射器筒芯,将药物注入静脉。
(4 )如果注射阻力较大或出现局部肿胀,说明针头没有刺入静脉,应立即拔出针头,在原注射点的近心端重新刺入。
(5)在进行静脉注射时,首先需将注射器内的空气驱尽,以免将空气注入静脉形成气栓。
(6)此外,注射速度应尽量缓慢而均匀,以免扰乱循环和呼吸系统的功能而致家兔死亡。
3.手术:(1)将麻醉后的家兔仰卧固定于手术台上。
(2)于颈部正中,上腹部及大腿内侧剪毛。
(3)在颈部沿正中线切开皮肤5〜7cm ,用止血钳于正中线分开肌肉,暴露气管,在气管两侧可见到与气管平行的左右颈总动脉,伴颈总动脉而行有神经束,其中包含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及减压神经。
(粗细:迷走神经一交感神经一减压神经)要点:①分离颈神经时用左手托起颈部,使颈部组织充分暴露。
②用止血钳、玻璃分针轻轻剥离组织,然后用四根线分别将颈总动脉、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减压神经作以标记。
(4 )于剑突下3〜4cm纵行切口,剥离空肠。
(5)于下肢股内侧纵行切口,剥离股动脉,坐骨神经。
(6)观察子宫(雌兔)。
4.处死:于耳缘静脉注射空气,造成气体栓塞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