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 (11)
- 格式:ppt
- 大小:2.05 MB
- 文档页数:35
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案一等奖1、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案一等奖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一、教学目标主要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生词,朗读课文能做到文通字顺,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能用表格对比梳理文章内容,体会“我”的感情变化。
能正确分析文章中的动词,形容词使用的效果,提高鉴赏文章的能力。
同时目标:能分角色表演,体味不同的人物心理能体味出文中传达出的深深的母爱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形声字的`形旁表示意义,声旁表示读音,根据字形,学会分析字的读音和含义,如文中的“憔悴”“瘫痪”。
2.线索是贯穿全文可以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的,明含或暗含在文章的对象。
找出文章中的线索可以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应学会如何找线索,分析线索。
如的线索“看花”。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读题解题,披情入文。
(二)快速读文,初步感知。
(三)揣摩字词,走近人物。
(四)借助表格,理清文路。
(五)研读文本,感受形象。
(六)升华情感,感悟人生。
第二课时(一)朗读全文,内化情感。
(二)随文练笔,加深感悟。
(三)背诵语段,丰富积累。
(四)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四、课后思考1.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文中“母亲”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2.简要分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1)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3.说说你对“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这句话的理解。
4.文中母亲说“好好儿活”和“我”说的“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义?5.文章中的母亲令人难忘,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文中母亲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3、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涵的深沉与无私的母爱。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细节,体会母爱的厚重与宽容。
通过合作探究,习得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学会感受爱,表达爱,反思爱,并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学情分析】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探究,尤其是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比较重,他们乐于发言,课堂上能与老师保持良好的互动,与同学积极合作、共同学习。
但是也存在情绪不稳、浮躁等问题。
鉴于他们的生活经验所限,对于特殊境遇下如何体会深沉无私的母爱会有所困难。
根据学生掌握的已有知识,他们对叙事类散文并不陌生,通过本单元第一课的学习,他们大多已经初步掌握了整体感知叙事类作品的一般方法。
在课堂中已有了初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但也可能会遇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不够深刻,语言表达不够准确等。
【教学重点难】(重点):学习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
(难点):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涵的深沉与无私的母爱。
【教学方法】(教法):1、读书指导法,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在诵读的过程中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研讨探究法,通过对文章重要内容的指点,让学生将文章所含知识点吸收转化。
(学法):诵读品味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教师):PPT课件、多媒体设备。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一些史铁生的相关资料。
【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性导入★播放背景音乐《秋日私语》1、又是一年秋来到。
(幻灯片出示:“怀念的秋天”)同学们,读“怀念的秋天”你的眼前会有怎样的情景画面呢?(山上落叶、枫叶、菊花、大雁等景色——景)。
那么,我们将这几个字的位置调换一下,又有什么不同?(怀念是一种情感——情)。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艺术形象,感悟作者意图。
2.训练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母爱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品味赏析细节描写;朗读设计的评价和指导;探寻作者写作意旨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精段阅读法、资料助读法一、揭示课题,铺垫情感(1分)1、导入:孩子们,在第一单元我们一起感受了四季美景的多姿多彩,今天我们步入第二单元一起体味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亲情。
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五课。
2、齐读课题能带着预习时的情感体验,带着感情再读一次吗?“自古逢秋悲寂寥”,史铁生,也就是文章中的“我”在有着浓浓伤感情绪的秋天怀念谁?明确——母亲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分)1、听范读,概括主要内容这是一篇记事散文,它究竟记了一些他跟母亲之间的什么样的事呢?请打开书到第20页,听范读,试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明确:概括文章可从六要素入手,最重要的是起因、经过、结果我双腿瘫痪后,暴怒无常,失去生活的勇气,母亲默默承受并耐心安抚我,在母亲去世后我懂得了她说的“好好儿活”的含义。
2、理解“瘫痪”和“憔悴”看看老师手上拿的两个词,分别对应着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词,你有什么发现吗?(都是形声字:瘫痪跟病有关,憔悴跟心情有关)“瘫痪”是说文中的我病在腿上,而“憔悴”是说母亲急在心上、疼在心上!三、品味人物,赏析语言1、研读“我”(10分)A.资料补充如何瘫痪《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在双腿瘫痪后写的,那他是如何瘫痪的呢?让我们先看一份资料(屏显)指名读史铁生:原籍河北,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清华附中毕业,初中毕业后去陕西延安的清平湾下乡,他插队的乡下条件特别艰苦,干活特别累,史铁生身体又不太好,有隐形脊柱裂,所以干着干着脊柱就疼了。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5《秋天的怀念》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设计初中语文《秋天的怀念》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初读课文,识记并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2.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3. 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教学重点: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教学难点: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个人,他叫史铁生。
21岁时不幸因病瘫痪,风华正茂的他不得不终生以轮椅为伴,永远离开了正常人的生活。
这是一份多么沉重的苦难呀!瘫痪的双腿,残缺的天空,不完美的人生,曾一度使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
他终日沉浸在自己的苦难中难以自拔。
以至于忽视了慈爱的母亲对他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尤其是母亲身患重病,他竟全然不知。
当他发现母亲病情严重时,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他。
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作者对母亲有着怎样复杂的感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二、作者简介史铁生,当代著名作家。
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其后陆续发表了《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小说。
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著有散文集《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病隙碎笔》。
三、字词积累:(下面我们来学习这课的生字词,读准字音,记牢字形)瘫痪暴怒沉寂侍弄捶打憔悴央求絮叨诀别淡雅高洁烂漫翻来覆去喜出望外接下来学习一下成语解释1. 翻来覆去:来回翻身;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2.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以上是我们需要记忆的字词部分接下来我们走进课文,看一看这篇《秋天的怀念》到底写了一个怎样的秋天的故事吧!四、内容归纳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我"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母亲为了鼓起“我”生活的勇气,在她重病缠身的情况下,坚持要推“我"去北海看菊花。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5课《秋天的怀念》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一、教学主题“人间自有真情在"——《秋天的怀念》二、教学内容及分析《秋天的怀念》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属精读课文。
本单元主题为“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一个“情”字贯穿每篇文章的始终。
《秋天的怀念》是当代作家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回忆了母亲在自己瘫痪后的几件小事,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伟大母爱的内涵,课文语言含蓄,情感真挚细腻。
三、教学对象及特点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分析:七年级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本课正好让学生接受母爱的熏陶与感染,感悟人间真情,及时地来一次爱的洗礼;其次,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与理解能力,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并不难。
同时,进入初中,自然会遇到很多困难,这篇文章真实地再现了作者从脆弱走向坚强的过程,能让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在感恩中理解爱,在热爱中树立“好好儿活"的信念。
四、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理清课文层次,学会阅读。
2.研读课文,从“美好”入手,把握人物形象,珍惜美好的亲情,感受作者复杂的感情,学会感受。
3.拓展延伸,发现生活的美好,接受母爱的熏陶与感染,感悟人间真情,给学生以情感启迪,学会发现。
五、教学过程(一)诗情导入师:秋,是一个满含情思的季节,在这个充满情思的秋季里,你会想起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老师也有一份秋天的怀想,我写了一首诗,你们想听听吗?(教师配乐诗朗诵)《枫》当西风吹白了一江碧波当冷雨鸣败了一池绿荷你扬起一树热闹的红叶我只以为你是漫山燃烧的玫瑰原来只是你燃烧了美丽的生命来把季节倒影当枫叶红遍了故乡的山岗我拾起一片寂寞的落红把心事娓娓与你倾诉。
写这首诗的时候,我特别想家,家乡的枫叶一直盛开在我心中。
相信每一个心中,都有一个季节故事,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读一读他在秋天的一份怀想——《秋天的怀念》。
《秋天的怀念》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材解读: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作者借助对几件平常小事的细致描写,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
写作背景: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
后来,在他的许多文章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代价铺就的。
《秋天的怀念》便是怀念母亲的的文章。
在此文中,作者借助对几件平常的小事的细致描写,来表达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学情分析对七年级学生而言,还不可能深入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所流露的痛苦、失望、反省、内疚、自责······这样负面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体味人物的内心情感,并以此点燃学生情感,引发真情,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将浓烈的感情寄托在叙事中的写法。
2、掌握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3、深切地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重难点:读课文的内容,领会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作者,梳理脉络(一)作者简介。
1951年1月4日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自愿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干农活。
1969年4月因腰腿病返京治病,6月回村。
1971年9月史铁生腰疼加重,回北京治病。
1972年1月5日住北京友谊医院,一年有半,治疗结束之时即轮椅生涯开始之日。
代表作有小说《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一起。
他用残缺的身体,写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