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职业防护
- 格式:ppt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31
护理职业防护的概念及意义
(一)概念
1.护理职业防护在护理工作中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保护护理人员免受职业损伤因素的侵袭或将其伤害降到最低程度。
2.护理职业暴露护理人员在为病人提供护理服务时,经常处于感染病人的血液、体液及排泄物等的环境中,有感染某种疾病的危险,称为护理职业暴露。
它也包括各种理化因素及工作压力对护理人员所造成的影响。
3.标准预防假定所有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体内物质都有潜在的传染性,接触时均应采取防护措施,防止因职业感染传播疾病的策略。
(二)意义
1.提高护理人员职业生命质量护理职业防护措施的有效实施,不仅可以避免由职业卫生和职业安全对护士造成的机体损害,还可以控制由环境和行为引发的不安全因素。
通过职业防护可以维护护士的身体健康,减轻工作过程中的心理压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高职业生命质量。
2.科学规避护理职业风险护理人员通过对职业防护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强化,可以提高职业防护的安全意识,严格遵守护理操作规程,自觉履行职业规范要求,有效控制职业危险因素,科学有效地规避护理职业风险。
3.营造轻松和谐的工作氛围良好安全的职业环境,不仅可以使护理人员产生愉悦的身心效应,还可以增加职业满意度,促进健康的护患沟通交流,获得职业选择的积极认同感。
同时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可以缓解护士的工作压力,激发职业工作的激情,提高职业适应能力。
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护理人员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力量,承担着为患者提供专业、安全、优质护理服务的重任。
然而,护理工作环境复杂,存在诸多潜在的职业安全风险,如生物安全风险、化学药物风险、物理损伤风险等。
为了保障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健康,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特制定本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一、职业防护原则1. 预防为主:加强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意识,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职业伤害的发生。
2. 科学防护:根据护理工作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护措施,确保防护效果。
3. 规范操作: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规范护理行为,降低职业安全风险。
4. 持续改进:定期评估职业防护措施的效果,不断完善和优化防护制度。
二、生物安全风险防护措施1. 疫苗接种:按照国家和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为护理人员提供必要的疫苗接种,如流感疫苗、乙肝疫苗等。
2. 防护用品使用:护理人员在进行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的操作时,必须佩戴手套、口罩、帽子等防护用品。
3. 手卫生: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降低通过手传播病原体的风险。
4. 消毒隔离:按照医院感染控制规定,对患者用物、环境进行有效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5. 培训教育: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生物安全风险防护知识的培训,提高防护能力。
三、化学药物风险防护措施1. 防护用品:使用化学药物时,护理人员应穿戴防护服、防护眼镜、手套等防护用品。
2. 通风设施:加强实验室、药房等化学药物使用场所的通风设施,降低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
3. 培训教育: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化学药物风险防护知识的培训,提高防护能力。
4. 废弃物处理:按照医院废弃物处理规定,对使用后的化学药物容器、废弃物进行正确处理,防止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四、物理损伤风险防护措施1. 机械损伤:在使用锐器、搬运重物等可能导致机械损伤的操作时,护理人员应采取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姿势,避免损伤。
2. 跌倒坠床:加强病房、走廊等场所的安全设施,如安装扶手、防滑地面等,降低跌倒坠床的风险。
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护士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和医生一样都在救死扶伤。
但是护士在执行医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存在诸多的不安全因素,是发生职业损伤的高位群体。
危害护士执业安全的因素有机械,物理性,化学性,心理性,工作环境,这些相关损伤因素严重威胁护士的身心健康。
护理管理者要建立适当的职业安全与防护措施,以减少护士职业病的发生,增强护士职业安全性。
生物因素:经血液传播疾病种类有____多种,最常见的包括HBV、HCV、HIV等。
据研究,含病毒浓度最高的血液和体液依次为:血液、伤口分泌物、精液、阴道分泌物、羊水等。
化学因素:护士每天在工作中接触大量的化学消毒剂,用于各种物品的消毒,这些消毒剂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是缓慢的,不会迅速表露出一些自觉症状,往往容易被护士所忽略,但这些药物可以释放、挥发到空气中,有些药物可以通过皮肤、黏膜被人体直接吸收,对呼吸道及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的影响。
还有化疗药物,护士在配制和接触这些药物的过程中经呼吸道、皮肤直接吸收,剂量虽小,但因蓄积的作用,便会造成白细胞减少、流产率高,甚至致癌、致畸等危害。
放射也是护士职业损伤危害因素之一,一些治疗释放出来的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其穿透力很强,如果放疗护士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接触放射线,会造成有机损伤,如白细胞减少、不孕不育、放射病、致癌等。
环境因素:三班倒扰乱了护士的生物钟,可引起失眠、饮食代谢紊乱、慢性疲劳。
同时,长期的睡眠不足,对人的认知能力和神经性行为的影响也是严重的。
主要表现:一为注意力下降,警觉性降低;二为认知能力下降,必将导致工作效率低;三为记忆力下降;四为经常感疲乏,即使睡眠充足,亦感觉疲劳、无力;患者的痛苦表情、患者及家属的无理刁难均可使护士产生不良心境。
另外,护理专业在社会中的各种评论及自我价值得不到体现,也给护士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及消极情绪。
防护对策防止和减少针刺伤的发生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护理部及科室应组织学习,制定合理的防护措施。
职业损伤因素:1生物性因素:病毒,细菌2化学性因素3物理性因素4心理社会因素1切断传播途径的防护措施1.1洗手:在医院内非紧急情况下,护士在护理患者前后,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等均应认真洗手,洗手时应掌握正确的“六步”洗手法。
如果手被体液或人体组织污染,应在安置患者于安全的环境中后,立即用肥皂和水清洗,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手。
1.2戴口罩及防护目镜口罩经常清洗、消毒;口罩变湿后或被血液、体液污染后要立即更换;口罩应盖住口鼻部,不能挂在颈上反复使用或备用,口罩两面不能混用。
1.3戴手套操作中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脱手套后仍需彻底洗手。
1.4穿、脱隔离衣隔离衣每天更换,如被血液、体液污染后或打湿后应立即更换。
2控制感染源的防护措施2.1隔离已感染的患者及病区携带者根据不同疾病的传播途径,严格遵守隔离原则采取隔离措施。
2.2按规定程序处理污染物及废弃物所有医疗废物,包括一次性锐利器械、各种废弃标本、感染性敷料及手术切除的组织器官等,都应放在有标记的塑料袋或专门容器内,送往规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医护人员误伤或在运送途中流失。
2.3环境储源的防护措施保持医院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在有明确感染源存在的情况下,应采取措施进行随时和终末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改善营养,提高自身非特异性免疫力,有计划进行预防接种,提高主动和被动的特异性免疫力,加强个人防护和药物防护,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改善精神面貌,从而减少职业伤害。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
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又分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性(如消毒剂、某些化学药品)职业暴露,及其他职业暴露。
护士职业防护制度护士职业防护制度「篇一」一、职业防护原则1、基本防护防护对象: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工作的所有医、护、技人员。
着装要求: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
凡接触传染病人时要加穿隔离衣。
2、加强防护:防护对象:进行体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的医务人员;传染病流行期的发热门诊,隔离病区等区域的工作人员;转运确诊或疑似为传染病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可按危险程度加用以下防护用品:隔离衣、外科口罩/N95口罩、鞋套、手套、防护眼罩、面罩等。
3、严密防护: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如给特殊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等操作和作传染病人尸解的医务人员。
防护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全方位防护,应使用面罩、呼吸防护器。
二、基本预防控制措施1、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常见感染病的传播途径、隔离防护技术,减少职业危害。
2、遵照标准预防的原则,在接触病原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喷溅时,应戴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穿隔离衣或防水围裙等。
(3)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尽量减少创口出血,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4)处理针头时不要太匆忙,手持针头和利器时,不要让锐器面对着他人,在为不合作的病人注射时,应取得他人的协作,使用的针头不可再套回原针帽内,如果一定要套回,则采用单手复帽技术,不要将锐利器具直接传递给他人,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利器盒,不要折毁锐利器具等。
(5)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须戴双层手套。
3、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4、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5、对手术前及输血前患者必须严格进行“感染筛查”。
护理职业暴露防护措施及处理流程一、护理职业暴露防护措施:1.个人防护装备:护理人员应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口罩、护目镜或面罩、防护服等。
根据工作环境和暴露风险,选择合适的防护装备。
2.洗手和手消毒:护理人员应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潜在感染源或有害物质后。
使用洗手液或含酒精的手消毒剂,彻底清洁双手,并确保手部完全干燥。
3.减少暴露风险:尽量减少与潜在感染源或有害物质的直接接触。
使用合适的隔离措施,如戴手套、面罩,避免吸入有害气体或颗粒。
4.安全操作:遵循正确的操作规程,如使用器具时保持稳定、避免溅射等。
尽可能使用无需手动操作的设备,减少操作的风险。
5.良好的工作环境:保持工作环境清洁、整洁,并定期清洁和消毒表面。
确保充足的通风和排气,减少暴露风险。
二、护理职业暴露处理流程:1.立即处理:一旦发生暴露,应立即处理。
如刺伤或穿刺伤口,应尽快清洗伤口,并轻轻按压,使出血,促进出血。
对于暴露的皮肤,应用温水和肥皂彻底清洁;对于眼睛,应大量冲洗。
3.评估风险:医生将评估暴露事件的风险,并根据暴露源的特点、患病率和受暴露者的免疫状态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
4.接种疫苗:根据评估结果,医生可能会建议接种相应的疫苗,以增强受暴露者的免疫力。
常见的疫苗包括乙肝疫苗、狂犬病疫苗、流感疫苗等。
5.监测和随访:对于暴露后可能患上传染病的情况,医生将进行详细的监测和随访,以便及时发现任何症状或感染。
综上所述,护理职业暴露防护措施和处理流程对于保护护理人员的健康至关重要。
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个人防护措施、正确处理暴露事件,并定期接受医学评估和监测。
相关部门应加强宣传教育,提供必要的防护装备和支持,确保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和健康。
护士职业防护引言概述:护士作为医疗团队中不可或者缺的一员,承担着照应病患和提供医疗服务的重要职责。
然而,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护士们面临着各种职业危害。
为了保障护士们的身体健康和职业安全,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是必要的。
一、工作场所卫生防护1.1 清洁环境护士工作的环境应保持清洁,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工作,确保无菌环境。
这有助于减少感染的风险。
1.2 废物处理正确处理医疗废物是重要的防护措施之一。
护士应按照规定将废物分类,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1.3 空气净化在一些特殊的护理环境中,如手术室或者传染病病房,使用空气净化设备可以有效减少空气中的病原体和有害物质,保护护士的健康。
二、个人防护装备2.1 口罩护士在接触患者时,应佩戴合适的口罩,以防止呼吸道感染。
根据不同的工作环境和风险程度,选择适当的口罩类型。
2.2 手套护士在接触患者体液或者进行手术操作时,应佩戴合适的手套,以防止交叉感染。
使用后要正确处理,避免再次使用或者污染其他物品。
2.3 防护服在处理具有传染性的病患时,护士应穿戴防护服,确保全身得到有效的防护。
防护服应具备防水、防液体渗透和防颗粒等功能。
三、职业暴露预防3.1 注射安全护士在进行注射时,应严格遵守消毒规范,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避免交叉感染和职业暴露的风险。
3.2 器械操作护士在使用医疗器械时,应熟悉操作规程,并正确消毒和清洁器械,以避免职业暴露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3.3 职业暴露后处理若护士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应及时报告和处理,接受相应的预防措施,如接种疫苗、进行相关检查等,以防止疾病传播。
四、心理健康保护4.1 健康教育护士应接受相关的职业健康教育,了解职业防护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4.2 心理支持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护士面临着较高的工作压力。
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匡助护士缓解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4.3 团队合作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鼓励护士之间的互助和支持,共同应对工作中的难点和挑战。
护士的职业防护
护士是医院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他们负责照顾病人、执行医嘱、协助医生进行治疗等工作。
然而,在日常工作中,护士们常常会接触
到各种各样疾病的患者,因此需要进行严格的职业防护,以确保自身
和他人的健康安全。
1. 佩戴防护装备
在与病人接触时,护士必须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
护目镜等,以防止病菌通过呼吸道、皮肤或黏膜传播给自己。
特别是
在与传染病患者接触时,更需要加强个人防护,确保不被传染。
2. 注意手部清洁
护士的双手是工作中最常用的工具,因此保持手部清洁尤为重要。
护士应该经常洗手,在接触病人前后都要注意用洗手液进行彻底洗手,以避免病菌通过手部传播。
3. 定期接受培训
医学知识在不断更新,护士需要定期参加相关的培训,了解最新的
防护知识和技能。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职业防护水平,确
保工作中不出差错。
4. 个人防护意识
除了依靠专业装备和培训,护士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个人防护意识。
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自我保护,避免过度疲劳、注意休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5. 接种疫苗
为了提高自身免疫力,护士需要定期接种疫苗,尤其是一些与职业相关的疫苗,如流感疫苗、乙肝疫苗等。
只有保持良好的免疫状态,才能更好地应对职业风险。
护士的职业防护不仅关乎个人健康和安全,更关乎病人的生命和健康。
只有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前提下,护士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为医疗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愿所有的护士们都能健康快乐地工作,为患者带来温暖和关怀。
护士职业防护名词解释护士职业防护名词解释1. 护士职业防护(Nursing Professional Protection):护士职业防护是指一系列行为,包括实施传染病防护、职业安全保护、职业责任遵守、伦理准则遵守等措施,帮助护士从业人员全面保障自身安全和责任权益。
护士职业防护不仅涉及护士本人的安全保护,还包括护士所服务的社会人群的健康保护。
2. 病原体(Pathogen):病原体是指任何可导致发病的或有可能导致发病的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病毒等,包括可通过接触、飞沫、污染环境等传播的病原体。
3. 传染病防护(Infection Control):传染病防护是指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病原体传播,从而抑制疾病发病率的行为。
传染病防护主要包括基本的手卫生、个人防护措施、定期消毒环境和操作设备、保护患者和护士免受传染等。
4. 职业安全保护(Occupational Safety Protection):职业安全保护是指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护士及其他从业人员可能遭受损害的行为。
职业安全保护可以针对护士从业环境的特点,包括购置安全防护用具、实施安全培训、强化安全意识等。
5. 职业责任(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职业责任是指护士按照职业准则,严守法律、法规,尽自己所能,保护患者的健康权利,提升患者的护理质量。
职业责任需要护士成为被动的守望者,及时发现问题,主动采取行动,积极改善患者护理环境。
6. 伦理准则(Ethical Standards):伦理准则是指护士应遵守的职业准则,其中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技能和专业法规等。
伦理准则要求护士在服务患者时要谦虚、客观、公正,把握边界,不失去自我尊严,争取患者的尊重。
护士职业的五大防护措施护士是医疗团队中非常重要的一员,他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在护理工作中,护士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疾病和患者,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来保护自己和患者的健康。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护士职业的五大防护措施。
一、手卫生手卫生是护士职业中最基本的防护措施之一。
在护理工作中,护士经常需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这些物质容易携带病原体,如果不及时洗手,就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因此,护士必须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包括经常洗手、使用消毒液进行消毒等。
护士还需要注意保持手部的清洁和干燥,避免长时间佩戴手套或使用过多的护肤品。
二、个人防护装备除了手卫生外,护士还需要穿戴个人防护装备来保护自己。
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护目镜、手套、隔离衣等。
这些装备可以有效防止病原体通过呼吸道、眼睛、皮肤等途径进入护士的身体内部。
在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时,护士需要注意正确佩戴和脱下,避免污染或损坏。
三、环境卫生环境卫生是护士职业中另一个重要的防护措施。
在护理工作中,护士需要保持病房的清洁和整洁,定期消毒床铺、家具、地面等公共区域。
护士还需要注意垃圾分类和处理,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在处理医疗废物时,护士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操作规程,确保废物得到妥善处理。
四、社交距离在新冠疫情期间,社交距离成为了护士职业中必不可少的防护措施之一。
为了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护士需要保持与患者之间的安全距离,避免近距离接触和交流。
护士还需要注意佩戴口罩和手套等个人防护装备,以防止自己成为病毒的携带者或传播者。
五、心理健康护士的心理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防护措施之一。
在护理工作中,护士经常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如果不能有效地应对这些压力,就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问题。
因此,护士需要学会自我调节和管理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护士还可以参加一些心理辅导或培训课程,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
护士职业的五大防护措施包括手卫生、个人防护装备、环境卫生、社交距离和心理健康。
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范文一、目的和依据1. 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护理人员的工作安全和身体健康,提高职业防护意识,规范护理工作行为,确保护患者的安全和护理质量。
2. 依据本制度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在保护护理人员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的职业防护措施和要求。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医疗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包括全职、兼职、临时工作人员等。
三、职业防护措施1. 劳动安全防护(1) 护理人员在进行工作时应佩戴符合国家标准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服等。
(2) 护理人员应定期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并做好健康档案记录。
(3) 工作场所应保持清洁卫生,定期消毒,确保护理人员的安全。
(4) 在进行病人护理过程中,应遵守操作规程,防止受伤和事故的发生。
2. 个人卫生防护(1) 护理人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换洗工作服和个人衣物。
(2) 员工在工作前必须进行洗手,并使用洗手液或洗手剂进行有效的手卫生。
(3) 护理人员患有传染性疾病或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工作并积极治疗。
(4) 护理人员应注意饮食卫生,不食用过期食品和不明来源的食物。
3. 知识培训和技能提升(1) 护理人员应接受职业防护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的防护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2) 护理人员应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不得滥用权力和侵犯病人的合法权益。
(3) 护理人员应遵守保密制度,不得泄露病人的隐私和病情信息。
(4) 护理人员应经常参加学术交流和职业培训,不断提高护理水平和专业素养。
四、职责和义务1. 护理人员的职责(1) 遵守本制度和相关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职业防护措施。
(2) 保护病人的安全和权益,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3) 坚守职业道德,不得触犯法律法规和护理伦理。
(4) 及时报告和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突发事件。
2. 护理人员的权利(1) 享受法律规定的劳动保护和福利待遇。
(2) 参与职业培训和提升,提高专业水平和职业竞争力。
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措施
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或进行清洁消毒工作时,应严
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和护理工作制度,避免发生职业暴露。
2.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采取最基本的防护措施:穿工
作服和工作鞋,戴口罩、帽子,洗手。
3.以下情况应戴手套,脱去手套后应认真洗手:
•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
•接触患者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时。
•清理传染性患者用过的物品及进行清洁消毒时。
1.当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可能发生喷溅或
为隔离患者治疗护理时,应当穿隔离衣,戴眼罩、面罩、穿鞋套等,以防感染。
2.在护理传染性疾病患者时,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
取相应隔离和防护措施,必要时采取双向防护。
3.及时清理被污染的被服及各种污染物,防止造成二次污
染及微生物传播。
4.及时处理被污染的医疗用品及设备,重复使用的医疗仪
器设备应进行清洁消毒。
5.正确处理医用垃圾,避免造成交叉感染。
6.若发生职业暴露应立即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并及时上报,
按照医院规定进行相应的身体检查和预防治疗。
以上是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的基本措施,护理人员应该认真遵守并执行,以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健康和安全。
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1.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穿相应工作服,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3.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面部时,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4.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5.在进行侵袭性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6.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人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也可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以防刺伤。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7.使用紫外线消毒时,不得使紫外线光源照射到人,以免引起损伤。
8.干热灭菌时勿与烤箱底部及四壁接触,灭菌后要待温度降到40cC以下再开箱,以防炸裂。
9.压力蒸汽灭菌设备的具体操作步骤、常规保养和检查措施应按厂方说明书的要求严格执行。
10.接触戊二醛等消毒溶液时应戴橡胶手套、防止溅人眼内、吸人体内或皮肤黏膜上,一旦溅上应及时用清水清洗。
11.调配化疗药物时防护要求:配备一次性口罩、帽子、一次性防透性防护服、护目镜,聚氧乙烯手套、乳胶手套、防护垫、污物专用袋及封闭式污物桶。
12.处理锐器时的防护要求:锐器使用后的针头直接放人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中;禁止手持锐器随意走动;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帽:如果必须套回一定要单手操作;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禁止将针等锐器随手传递;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丢弃的损伤性废物无论是否使用均按损伤性废物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