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 (1)
- 格式:ppt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36
初中地理课堂多样化教学媒介在当今信息化社会,地理课堂教学媒介的多样化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初中地理课堂多样化教学媒介的应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文从地理教学的特点和现状出发,探讨了初中地理课堂多样化教学媒介的应用策略。
一、地理教学的特点和现状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等特点。
综合性体现在地理学科涉及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知识;实践性体现在地理学习需要走出课堂,进行实地考察和观测;地域性体现在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时代性体现在地理学科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需要关注时代发展和全球变化。
然而,在目前的初中地理教学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方面,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学媒介过于单一,主要以教材和黑板为主,缺乏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
因此,如何运用多样化教学媒介,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初中地理课堂多样化教学媒介的应用策略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打造生动、直观的课堂现代教育技术包括多媒体、网络、虚拟现实等手段。
在初中地理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生动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网络资源和虚拟现实技术,拓宽学生的地理视野,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理现象。
2.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地理实践活动包括地理观测、实地考察、地理实验等。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地理观测,如观察天象、地形地貌等;开展实地考察,如考察当地的水资源、生态环境等;进行地理实验,如模拟地球自转、气候现象等。
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融入地域文化,提高学生的地理文化自信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融入地域文化,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特点、历史沿革、风土人情等。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地域自豪感,提高学生的地理文化自信。
计量地理学名词解释1.统计分组:根据研究目的,按照一定的分组标志将地理数据分成若干组。
2.间隔尺度数据:是以有量纲的数据形式表示测度对象在某种单位(量纲)下的绝对量。
3.定性数据:表示地理现象或要素只有性质上的差异,而没有数量上的变化。
4.属性数据:主要用于描述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地理过程的有关属性特征的数据。
5.计量地理学:是把数学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地理学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6.众数:众数就是一个地理观测(或调查)系列中出现频数最多的那个数。
7.中位数:将各个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居于中间位置的那个数就是中位数。
8.计量革命:20世纪50年代末期,一些地理学者开展地理学定量化研究,建立定量模式。
这种定量化研究之热潮,就是所谓的计量运动。
9.空间数据:主要用于描述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及地理过程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地理位置、区域范围及空间联系的数据。
10.多样化指数:研究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综合发展的评定指数。
11.峰度系数:测量地理数据在均值附近的集中程度。
12.计算地理学:以向量或并行处理器为基础的超级计算机为工具,对“整个”“大容量”资料所表征的地理问题实施高性能计算,探索构筑新的地理学理论应用模型。
13.集中化指数:是一个描述地理数据分布的集中化程度的指数。
14.偏度系数:测度地理数据分布的不对称性情况,刻画了以平均值为中心的偏向情况。
15.变异系数:是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表示地理数据的相对变化(波动)程度。
16.锡尔系数:用于对经济发展、收入分配等均衡(不均衡)状况进行定量化的描述。
17.基尼系数:就是通过两组数据的对比分析,纵、横坐标均以累计百分比表示,从而作出洛伦兹曲线,然后再计算得出的集中化指数。
18.方差:从平均概况衡量一组地理数据与平均值的离散程度。
19.洛伦兹曲线:使用累计频率曲线研究工业化的集中化程度的曲线。
20.复相关系数:表示几个要素与某一个要素之间的复相关程度的指标。
初中地理教学教材解读第一篇范文在深入探讨初中地理教学教材的解读之前,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到地理学科在学生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不仅涵盖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知识,还融合了科学、人文、社会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初中地理教学教材是帮助学生建立地理学科知识体系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其进行深入解读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初中地理教学教材的特点初中地理教学教材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内容丰富、富有时代感。
教材内容既注重对自然地理现象和人文地理现象的解释,又强调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此外,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案例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地理教学教材的核心素养初中地理教学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包括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观念和地理行为等方面。
具体来说,教材通过系统地介绍地理知识,使学生掌握地球与地图、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地图阅读、数据分析等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使学生具备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地理行为习惯。
初中地理教学教材的教学策略为了更好地实现教材的教育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
例如,通过开展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掌握地理知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等,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组织实地考察和观测,使学生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地理角色扮演,增强学生的地理体验等。
初中地理教学教材的实践与反思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对教材进行实践与反思,以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调整;其次,教师要注重教材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将地理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再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行为;最后,教师要注重教材的拓展与延伸,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地理学科的内涵与外延。
(选择)地图的基本特征:(1)严密的数学法则(2)特定的符号系统(3)科学的地图概括1.地图内容的基本构成要素与基础(选)4现代地图的定义:现代地图是按照严密的数学法则,用特定的符号系统,将地球或其他星球的空间事象,以二维或多维,静态或动态可视化形式,综合概括,模型模拟等手段缩小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科学地分析认知与交流传输事象的时空分布,数质量特征及相互关系等多方面信息的一种图形与图象。
总结为一句话就行5.现代地图的具体分类:1.)按内容分(1)普通地图①地形图②地理图a.分幅的地理图;b.政区的地理图.(2)专题地图①自然地图a.自然基础地图;b.自然环境地图.②人文社经地图a.人文社会地图;b.经济地图.2.)按地图比例尺分类大比例尺地图:1:10万及更大比例尺地图 ;中比例尺地图:介于10万和100万之间地图;小比例尺地图:1:100万及更小比例尺地图.3.)按制图区域分类4.)按地图功能和作用分类5.)按其他标志分类6,地球/地理空间的概念:1)地球空间的含义:地球空间是地球体及其周围一定范围所包围的空间。
地理空间含义:狭义的地理空间是地球表层及其周围一定范围所包围的空间,这个范围要比地球空间狭小,上下大约有200km.7.地球空间数据基础知识1)几何数据的采集:手扶跟踪数字化、扫面数字化2)属性数据的采集:键盘输入、文字识别软件(尚书7号)、编制计算机程序进行批量采集8.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两极略扁平,赤道略鼓,北极略突出,南极略扁平,近于“梨状”的椭球体。
9.当海洋静止时的自由水面(该面上各点的重力方向(铅垂线)与其成正交)叫水准面。
10.在众多的水准面中,有一个与静止的平均海水面相重合,并假想其穿过大陆、岛屿形成一个闭合曲面,这就是大地水准面。
它实际是一个起伏不平的重力等位面——地球物理表面。
它所包围的形体称为大地体。
11.大地水准面的意义(选):(1)对地球形体的一级逼近:对地球形状的很好近似,其面上高出与面下缺少的相当。
研究生考试卷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地表变形因素的权重进行分析摘要:造成采煤沉陷的因素有多种,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使得地表变形。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对地表沉陷影响因素定量分析,量化每一个因素对地表沉陷的影响权重,对预矿山预防工程设计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层次分析、判断矩阵、沉陷1. 层次分析方法的原理层次分析方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
它将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过程模型化、数量化的过程[1]。
运用这种方法,决策者通过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在各因素之间进行简单的比较和计算,通过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等过程,就可以得出不同要素重要性程度的权重。
1.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层次分析方法中首要过程是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在这一步骤中,要求将问题中所包含的所有要素按照目标性质进行分层,一般按照目标层、中间层和最低层进行金字塔排列。
图1层次结构模型1.2构造判断矩阵构造判断矩阵是层次分析方法中关键的步骤。
判断矩阵表示矩阵中各数字化因素对上一层的某个要素而言,评定该层中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情况[2]。
一般采用九级标度法。
ij k i j1.3层次单排序层次单排序的目的是对于上层次中某要素而言,确定本层次与之有联系的各元素重要性次序的权重值。
层次单排序主要任务是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其对max λ应的特征向量,用的特征向max λ量为该因素相对于上层次要素的重要性进行排序。
1.4一致性检验衡量判断矩阵质量的标准是矩阵中的判断是否具有一致性。
为了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需要计算它的一致性指标max 1nCI n λ-=-……………………………(1-1)在上式中,当0CI =,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反之,CI 越大,则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就越差。
地理教学方法有哪些地理教学方法有哪些1、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实物展示、直观教具(如模型)、示范性实验等,使学生通过观察而获取感性知识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可供展示的对象有很多,而且随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演示的范围越来越大,效果越来越好。
2、地图法。
地图法是指在地理教学中,老师运用各种地图,使学生获得地理知识、提高地理技能、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地图成为地理学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3、纲要法。
纲要法,又可以称为“思维导图”法,是一种利用由字母、文字、数字或者其他符号组成的直观性很强的教学辅助工具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能够简单扼要地把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表现出来。
4、探究法。
探究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思考、讨论、归纳等途径进行探索,发现并掌握相关原理或结论的教学方法。
5、生活教学法。
活教学法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更好的陶冶。
高考地理如何提分第一,重视高考地理知识与技能的运用。
包括读图、绘图的能力培养,表格信息数据的处理能力,以及考试技能。
做到脑中有图、胸中有图。
考生一定要多动手动笔,加强高考地理考试技巧和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手脑并用才能使自己掌握的知识得到巩固。
第二,要强调地理信息能力运用。
高考地理试卷中大部分题目都有图或表,要求考生能够从图表中收集有用的信息(如地理位置、自然、人文等显形或隐形的地理信息),并运用地理信息解答问题。
要充分挖掘题干,在吃透题干提供的显性信息基础上,还要充分挖掘高考地理题干中所蕴含的隐性信息,保证答题的完整度。
第三,要理论联系实际。
考生平常要多关注生活中的地理、身边的地理;关注时政热点,关注热点问题中的海南元素。
比如国际旅游岛、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昌江核电站、海南生态岛、东环铁路等内容,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环境与污染控制专业(代码:0507Z1 )(一级学科:地理学)一、培养目标: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
2、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扎实的动手能力,具备进一步深造的学术基础和科研技能。
掌握一门外国语。
3、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素质。
二、学制:3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一般三年。
学校实行每学年两学期制教学和研究生课程学分制,硕士研究生应根据需要,在导师指导下选择适合的课程学习时间,在硕士论文答辩前应完成课程学分。
一般用两个学期完成课程学习,其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完成硕士学位论文。
三、主要研究方向:1、环境科学2、地理环境与污染控制四、课程学习要求1、硕士研究生应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根据学校规定,个人学习计划要求在报到后的第一周完成。
个人培养计划应根据培养方案要求,结合研究生个人特点,由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与研究生共同制定。
允许硕士研究生个人学习计划进行修改,但必须按学校有关规定(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教学管理细则)办理并及时上报学院研究生科。
2、课程学习。
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应修最低总学分28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5学分,专业学位课12学分,选修课8学分,导师课程1学分。
(1)公共学位课7学分。
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自然辨证法概论1学分,英语会话和国际学术交流英语 4学分。
(2)专业学位课12学分。
包括学位基础课程和学位专业课程(3)选修课8学分。
选修课指能使研究生拓宽知识面或加深某方面知识而开设的本专业或相关专业课程,包括本专业硕士选修课、全校性公共选修课、跨专业硕士选修课三大类,其中本专业硕士选修课至少5学分。
(4)导师课程1学分。
(5)补修课程。
按培养方案规定执行。
人文地理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70502)一、培养目标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学、科研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实事求是、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具有坚实的人文地理学科理论基础,掌握人文地理学科研究方法;具有严谨的学风以及较强的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
3、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
4、具有良好的学术修养和独立的学术人格。
二、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两年半至三年。
课程学习为一年至一年半;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撰写一年半至两年。
提前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其他培养环节,成绩优秀、科研能力突出、完成学位论文、符合学校有关要求者,可申请提前半年毕业。
硕士生在学制规定的基本年限内,未能完成全部学业,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5年。
三、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学专业的研究方向将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和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趋势不断调整和更新。
目前本专业的研究方向有:序号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向名称研究生导师(每方向字数在50字以内)1城乡发展与区域规划城市发展与规划、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区域发郑林、马定国、2展要素评价与区域发展规划、区域空间管治舒晓波、钟业喜刘影、蒋梅鑫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舒晓波、郑林、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蒋梅鑫、倪才英、经济发展、景观格局演变,农用地分等定级等齐述华、马定国3资源利用与旅游开发资源时空分布和开发利用、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旅游经济及旅游区划、景观设计与规划毛端谦、刘春燕、赵安、冯淑华、刘影、吴敦银、4GIS在人文社科领域应用、空间组织与空间建模,钟业喜、方朝阳、经济地理与空间规划郑林、舒晓波、区域资源整合利用、区域空间分析与空间规划赖格英、齐述华四、培养方式和培养计划研究生的培养采取系统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地理学思想方法及应用1.地理学1.1地理学含义: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系统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互相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征、结构、格局、过程、地域分异与人地关系等,是一门复杂学科体系的总称。
1.2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学研究的是地球表面这个同人类息息相关的地理环境,它是地球各个层圈——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圈相互交接的界面,具有一定的面积和厚度。
1.3地理学研究的特征综合性和区域性。
作为研究对象的地球表面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决定了地理学研究的综合性特点;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不均的特点,决定了地理学研究的区域性特点。
2.地理学思想2.1人地关系论含义:人地关系论是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影响到人文地理学的各个要素和方面。
人地关系论,当前突出研究人口,资源环境如何协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从人的文化适应中,可以看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反映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三个方面。
如果将这三种文化及其相互与环境的关系做深入的研究,也就会对人与环境的关系有全面的了解。
2.1.1环境决定论含义:环境决定论原称地理环境决定论,简称决定论,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应用:人类社会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且也受到社会、历史等诸因素的影响,如:人类从古到今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共同生活、处于寒冷地区的民族性格多独立自主,属于炎热地区的民族性格多为顺从他人。
2.1.2可能论含义:可能论也称或然论,它不是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应用:文化遗产对后人的影响、少数民族被汉化2.1.3适应论含义:适应论指的是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同时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
应用:在农业生产中要因地制宜、工业布局有固定的区位因子的选择2.1.4生态论含义:地理学是有关“人类生态学的科学”,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试图借助生物学上有关生态学的一些观点来分析人地关系的特点。
初中地理教学的课程改革第一篇范文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改革正逐步深入实施,初中地理教学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
为了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质量,我们必须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本文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初中地理教学的课程改革。
一、教学理念的改革1.坚持以学生为本。
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强化地理素养。
地理课程不仅要传授地理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具备地理思维、地理观念,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注重实践与创新。
将实践活动融入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1.优化课程结构。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地理学科特点,调整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2.更新地理知识。
关注地理学科的最新发展,将新的地理知识、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融入教学,提高课程的现代性。
3.强化区域特色。
注重介绍各地的特色地理现象、地理文化和地理环境,培养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1.情境教学。
创设丰富的地理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案例教学。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案例,分析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4.小组合作学习。
鼓励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评价体系的改革1.多元化评价。
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和成果。
2.注重地理素养评价。
不仅评价学生的地理知识掌握程度,还要评价学生的地理思维、地理观念等方面。
3.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同时开展同伴评价,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