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PPT
- 格式:ppt
- 大小:174.00 KB
- 文档页数:10
近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J.F.Herbart 1776——1841年)生于德国奥登堡。
他的幼年教育受益于母亲和家庭教师,以后入拉丁学校,于1794年进耶拿大学。
在学校内他研究康德、费希特等人的哲学著作;当时刚发表的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Parmenides,约公元前6世纪)关于一切存在都是统一的和不变的学说,给他很大的影响。
1797年初,他在修完大学课程之前,即去瑞士担任一贵族的家庭教师;他对教育的兴趣就是由这个职务引起的。
他在1799年曾访问过柏格多夫,与裴斯泰洛齐相识,这一认识给他的印象很深,但是他并未完全接受裴氏观点中的民主主义倾向。
1799年以后,他停居在友人家专攻哲学;1802年在哥丁根大学取得博士学位,随后即在该校任教。
1809年他应哥尼斯堡大学的聘请,继康德之后,讲授哲学与教育学,并创立教育研究所,目的在于训练教师,应用他的教育原理。
1833年,他重回哥丁根大学任教,于1841年逝世。
他的主要著作是在两个大学任教期间发表的。
教育方面的著作有: (1)《沦世界的美的启示为教育的主要工作》(1804年);这是用严格的演绎方式,从教育的目的开始,讨论到他的假设,由假设达到完成目的的手段,侧重于伦理学方面的发挥。
(2)《普通教育学》(1806年)分管理、教学,训练三部分,表现他的主要教育思想,侧重于心理学方面的阐述。
(3)《教育学讲义纲要》(1835),这是《普通教育学》的补充,对手前书中的心理学基本思想,有进一步的发挥。
其他与教育有关的著作,尚有《裴斯泰洛齐的直观初步的观念》(1802),《公众协作之下的教育》(1810),《学校与生活的关系》(1818),《关于心理学应用于教育学的几封信》(1831),《理想主义对于教育的关系》(1831)等。
赫尔巴特是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家中第一个企图把教育学建立为一门科学的人;他想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
赫尔巴特的学前教育思想课件 (一)赫尔巴特是19世纪晚期英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赫尔巴特的学前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由发展原则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独立自主的个性,他主张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充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以自由的方式去探索和创造。
他认为,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应该为他们提供各种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环境,让儿童自由地探索和实践,从而获得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二、玩耍的重要性赫尔巴特认为,玩耍是儿童自然的行为,也是儿童学习的最佳途径。
他主张教师应该为儿童创造各种有意义的玩耍环境,让儿童在玩耍中学习,学习中玩耍,从而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感性教育的重要性赫尔巴特主张,在幼儿阶段,要注重儿童的感性教育,尤其是在语言、语音、形体及社交礼仪方面。
他认为,感性经验是儿童增长知识和认知社会的重要手段,由此而产生的认知是深入生活的,也比较牢固、持久。
教师应该注重儿童的情感需求,从而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平等对话和合作共生赫尔巴特主张,在幼儿阶段,要营造一种平等的对话和合作共生的氛围。
教师应该与儿童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注意倾听儿童的想法和意见,从而让儿童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视。
同时,儿童之间也要互相尊重和协作,共同建立一种和谐的学习环境。
以上就是赫尔巴特的主要学前教育思想。
这些思想为现代学前教育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帮助教师更好地发挥儿童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环境,从而培养独立自主、批判思维的个性化儿童。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Herbart,1776-1841)是德国教育家、哲学家,其著名的教育思想以“科学的教育”为核心,深受后世教育者的研究及借鉴。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以心理学为基础,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激发被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力求把知识融入思想和行事之中,以激发学习者的创造性潜能。
赫尔巴特认为,学习应该坚持三种原则:有效性、有趣性和持久性。
有效性原则认为,教学内容和方式应针对学习者的兴趣和潜能,将学习者从实际感受中引导出来。
有趣性原则认为,学习内容和方式应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并且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持久性原则认为,学习应该由浅入深,从基础性知识开始,然后转入更深的概念,而不是只记住事物的表面,而真正活学活用,深刻理解学习内容。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由思想、艺术、实践和社会角色组成。
其中,思想是教育的最基本元素,是教育的根本,艺术是教育的次要元素,实践是教育的延伸,而社会角色是教育的最高指标。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认为,教育应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智力、道德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可以独立思考的社会公民。
在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中,学生是因特殊的独立性质而被赋予具有建设性意义,并且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赫尔巴特还认为,教育应该建立在有益的老师-学生关系基础上,让学生接受有效的教育。
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在独立思考中掌握专业知识和能力。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提出了“五个教育中心”,其中“信仰中心”是最重要的,他认为,学生应具备追求和实现自己的信仰的能力,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
其次是“认知中心”,它强调学生感知能力的发展。
接着是“情感中心”,它指的是学生的情感思维能力。
最后是“行为中心”和“社会中心”,它们主要关注建立友谊、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行为表现等方面。
总之,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是一种认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学方式之间关系的科学方法,也是一种针对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模式。
第十章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一、生平经历·赫尔巴特(1776-1841)19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1794年进入耶拿大学学习法律,但他对法学并不感兴趣,广泛阅读康德、费希特和莱布尼茨的哲学著作,受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和康德的不可知论的影响较深。
二、教育思想发展阶段·在瑞士贵族斯泰戈尔家里当家庭教师,拜访佩斯特洛奇的教育实验·哥廷根大学当教师,研究佩斯特洛奇的教育理论。
1806年发表《普通教育学》,提出了科学教育学的学说·从事系统的心理学研究,创办了教育研究班及附属实验学校,1835年出版《教育学讲授纲要》从理论上把教育学的体系科学化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是以伦理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
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
”·伦理学——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心理学——教育的途径和手段。
(一)伦理学基础·五种道德观念: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批评康德的先验论;·强调知识或者认识在德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二)心理学基础·教育的首要科学基础就是心理学,第一次明确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应该建立在形而上学的基础上。
赫尔巴特心理学思想来源:1、英国联想主意心理学:人的认识来源于经验,通过观念之间的联结形成认识;人的认识是一种被动的接受;2、莱布尼茨和康德的思想:强调人的观念的主体能动性;3、洛克的白板说;统觉、意识阈概念:·统觉是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形成新观念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引起旧观念的活动;(2)新旧观念的斗争或者联合;(3)统觉团的形成——形成新知识;(4)新知识的强化;·统觉理念的核心是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意识阈:意识和无意识区分的分界线;·说明新旧知识是如何能够相互结合的;·第一次提到了无意识的问题;科学教育学体系三个部分:·管理(首要条件):培养学生遵守秩序的精神,保证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性恶论——克服儿童的“烈性”与“冲动”,采取威吓、监督、命令——惩罚,权威和爱作为辅助手段;·教学(中心问题):通过提供观念塑造儿童的心灵,培养道德观念;·训育(主导):在儿童情感上发生作用,促使道德观念变成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