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药用蕨类DNA提取的比较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98.50 KB
- 文档页数:4
提取植物DNA方法植物DNA的提取方法是将植物细胞中的DNA分离出来,以便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以下是常用的植物DNA提取方法:1. CTAB法: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可以溶解脂质,破坏细胞膜,从而释放DNA。
首先,将植物样品粉碎,加入CTAB缓冲液中并进行润湿,然后加入蛋白酶,破坏细胞膜。
接下来,加入CTAB-蛋白酶混合液,室温静置,使DNA与CTAB结合。
之后,将混合液经过苯酚-氯仿提取,将DNA从其他组分中分离出来。
最后,使用异丙醇沉淀法将DNA沉淀,洗涤并溶解。
2. 硅胶柱法:硅胶柱法适用于小规模提取和纯化植物DNA。
首先,将植物样品粉碎,加入提取缓冲液中,并加入蛋白酶进行细胞壁降解。
接下来,将溶有脂质的提取液加载到硅胶柱上,使用重力流动分离DNA。
然后,使用洗涤缓冲液去除残余的污染物。
最后,使用低盐缓冲液将DNA从硅胶柱上洗脱,并收集纯化的DNA。
3. 高盐法:高盐法适用于粗提植物DNA。
首先,将植物样品细碎,加入高盐缓冲液中,其中含有高浓度的盐和蛋白酶。
高盐浓度可以破坏细胞膜,并使DNA 从蛋白质中解离出来。
然后,使用异丙醇沉淀法将DNA沉淀,洗涤并溶解。
4. 快速提取法:快速提取法是一种高效和便捷的方式,适用于大规模提取植物DNA。
首先,将植物样品经过快速研磨处理,将DNA释放到提取缓冲液中。
然后,使用聚乙二醇或盐酸沉淀方法使DNA沉淀,然后洗涤并溶解。
这些方法在植物科学研究中被广泛使用。
在选择提取方法时,需要考虑样品量、样品类型、实验目的和所需纯度等因素。
植物DNA的提取方法的选择也可以根据实验室设备和研究经验进行调整,以获得满意的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植物样品在提取DNA之前需要进行适当的贮存和处理。
样品应在低温下保存,以保持DNA的完整性。
此外,处理样品时要避免污染和酶解,以确保提取的DNA质量。
植物甾醇新资源植物甾醇是一类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天然物质,广泛存在于植物中。
它是类固醇的一种,结构中含有四环三酮骨架,且带有一个不饱和侧链。
植物甾醇能够在人体内发挥多种生理功能,包括抑制胆固醇的吸收、调节免疫系统的活性、降低血糖和改善皮肤炎症等。
由于其独特的生物活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植物甾醇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
传统上,植物甾醇主要通过从胆固醇中提取获得。
然而,胆固醇来源的局限性和植物甾醇的广泛应用需求推动了对新的植物甾醇资源的开发。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寻找植物体内其他化合物作为植物甾醇的新资源。
以下是一些具有潜力的新植物甾醇资源的介绍:1. 蕨类植物:蕨类植物是一类原始的绿色植物,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
研究发现,蕨类植物中的一些成分含有丰富的植物甾醇,特别是β-谷甾醇和β-麦角甾醇。
例如,大叶蕨中的蕨甾醇具有非常高的含量。
这些蕨类植物可以通过简单的提取和分离流程来获得植物甾醇,具有较低的成本和可持续性。
2. 蘑菇类:蘑菇是一类营养丰富且广泛食用的真菌。
研究表明,一些蘑菇中富含植物甾醇,如香菇和褐菇。
特别是侧孢菇,其β-谷甾醇和麦角甾醇的含量相当高。
由于蘑菇类资源广泛且容易获得,将其作为植物甾醇的新来源具有很大的潜力。
3. 藻类:藻类是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的水生植物。
最近的研究显示,一些藻类中含有丰富的植物甾醇,如藻甾醇和叶黄甾醇,而这些甾醇在保健品和医药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藻类作为植物甾醇的新资源,具有生长周期短、生物量大、水培条件易控制等优势。
4. 水果种子:某些水果的种子中含有丰富的植物甾醇。
例如,草莓的种子富含β-麦角甾醇,葡萄的种子则富含β-谷甾醇。
这些水果种子资源广泛且易于获取,开发利用其植物甾醇含量可为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这些新的植物甾醇资源的挖掘和开发,既能满足植物甾醇广泛应用的需求,又能减少对胆固醇等传统资源的依赖,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环保意义。
然而,目前对于这些新资源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仍需深入的研究和开发。
珍稀蕨类植物蛇足石杉药用有效成分研究进展李昂;刘晨阳;王子钰;李欣阳;那杰【摘要】蛇足石杉由于能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等疾病,因而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日益受到国内外的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蛇足石杉药用有效成分如生物碱、三萜化合物等的药理作用及其分离提取工艺,总结了其在医学、基因工程领域的研究进展,为蛇足石杉药用有效成分可持续利用研究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天津农业科学》【年(卷),期】2016(022)008【总页数】5页(P27-31)【关键词】蛇足石杉;药用有效成分;基因【作者】李昂;刘晨阳;王子钰;李欣阳;那杰【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81;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81;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81;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81;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2.71珍稀蕨类植物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Thunb.ex Murray)Trev.)为石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称千层塔、蛇足草、山芝、金不换等。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福建、两广、东北和长江流域等地区,在朝鲜、日本、大洋洲、美洲中部也有分布。
在我国民间,多作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精神分裂、肌肉痉挛和其它疾病的中药材[1]。
数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蛇足石杉中石杉碱甲(Huperzine-A,Hup-A)药理作用的广泛关注,促进了对其相关药用有效成分的研究。
本研究对蛇足石杉中多种药用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基因工程的研究进行整理归纳,为蛇足石杉有效成分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蛇足石杉的有效成分主要有生物碱、三萜类化合物和黄酮类化合物等,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碱上。
1.1 生物碱1972年,沈文照等首次报道石杉碱甲具有横纹肌松弛作用后,引发对蛇足石杉生物碱的全面研究[2],目前已分离并鉴定90多种。
蛇足石杉生物碱属于一种石松生物碱。
植物DNA的提取分离技术摘要:主要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几种常用的DNA提取方法:CTAB法、SDS法等,并在对其进行了简单的归纳总结与比较分析同时,并介绍了一些新的改良方法和其他植物提取方法关键词:植物DNA 提取方法研究进展市售中药材大多为干品,而中药材的加工和贮藏整个过程,如日晒、高温烘干等都不利于DN的完整性, 为达到要求目前国内外研究发现并使用的DNA提取方法有很多[1-12],其中被最为广泛应用的DNA提取方法是传统的CTAB法和SDS法[13]。
由于不同植物的材料组分和干湿程度各异,因此对不同植物DNA的提取存在着不同的效果。
目前许多学者都在致力于研究不同的植物DNA提取方法。
他们在探索新方法的同时,也针对不同的植物,在传统的提取方法上进行着一些新的改良。
1.十六烷基三乙基溴化铵(CTAB)法在目前众多的DNA提取方法中,CTAB法是其中最为广泛应用的一种。
它既可以裂解细胞,又可以有效地去除多酚类和多糖类物质的沉淀,因而经常被应用于植物的DNA提取工作中。
1.1方法及原理CTAB(hexadec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是一种阳离子去污剂,具有从低离子强度溶液中沉淀核酸与酸性多聚糖的特性。
在高离子强度的溶液中(>0.7mol/L NaCl),CTAB 与蛋白质和多聚糖形成复合物,只是不能沉淀核酸。
通过有机溶剂抽提,去除蛋白,多糖,酚类等杂质后加入乙醇沉淀即可使核酸分离出来。
1.2 CTAB提取缓冲液的经典配方Tris-HCl (pH8.0)提供一个缓冲环境,防止核酸被破坏;EDTA螯合Mg2+或Mn2+离子,抑制DNase活性;NaCl 提供一个高盐环境,使DNP 充分溶解,在于液相中; CTAB溶解细胞膜,并结合核酸,使核酸便于分离。
β-巯基乙醇是抗氧化剂,有效地防止酚氧化成醌,避免褐变,使酚容易去除PVP(聚乙烯吡咯烷酮)是酚的络合物,能与多酚形成一种不溶的络合物质,有效去除多酚,减少DNA中酚的污染;同时它也能和多糖结合,有效去除多糖。
植物分类学报 44 (5): 503–515(2006) doi:10.1360/aps050081 Acta Phytotaxonomica Sinica 鳞毛蕨科植物的系统发育: 叶绿体rbc L序列的证据1李春香2陆树刚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08)2(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昆明 650091)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Dryopteridaceae based onchloroplast rbc L sequences1LI Chun-Xiang 2LU Shu-Gang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alaeobiology and Stratigraphy of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Palaeontology,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210008, China)2(Institute of Ecology and Geobotany,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China)Abstract Dryopteridoid ferns are distributed all over the world, but China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 have the highest species diversity, so China is a key region to study their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nd evolutionary history. In this study, chloroplast rbc L sequences from 105 species of Dryopteridaceae and their relative lineages were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phylogenetic trees using the MEGA2 and MrBayes 3.0b4 software.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were inferred using the neighbor-joining, maximum-parsimony and Bayesian analysis, and three methods produced trees with largely congruent topology. These trees reveal that: (1) the species of the Dryopteridaceae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Ching except for those in Cyclopeltis are divided into two monophyletic groups corresponding to the two tribes, Dryopterideae Ching and Polysticheae Ching, but the genus Lithostegia should be transferred from Polysticheae to Dryopterideae, and the scopes of the two tribes should be extended: the tribe Dryopterideae includes the family Peranemaceae and some species of Ctenitis (a genus of the family Tectariaceae in Ching’s classification), and the tribe Polysticheae includes the American Phanerophlebia and Polystichopsis; (2) Cyclopeltis is isolated from all the other species of Dryopteridaceae and their relative lineages; (3) the family Peranemaceae in Ching’s classification may not be a natural group, and should be included in tribe Dryopterideae,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Nothoperanema; (4) Cyrtomium and Polystichum are both resolved as paraphyletic, and Dryopteris polyphyletic; (5) Phanerophlebiopsis, Leptorumohra and Lithostegia are closely related to Arachniodes; Cyrtogonellum and some species of Polystichum and of Cyrtomium form a clade; Nothoperanema are closely related to Peranemaceae and some species of Dryopteri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genera of Dryopteridacea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anemaceae and Dryopteridaceae,and that between Ctenitis and Dryopteridaceae, and the systemic positions of the genera endemic to China or Asia (Cyclopeltis, Nothoperanema, Phanerophlebiopsis, Leptorumohra, Lithostegia and Cyrtogonellum) are also discussed. Our phylogenetic analyses are based on only rbc L sequence data, so the results should be further confirmed using other lines of evidence.Key words Dryopteridoid ferns, rbc L, phylogeny.———————————2005-05-17收稿, 2005-12-26收修改稿。
筒鞘蛇菰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摘要】筒鞘蛇菰是一种蕨类植物,其乙酸乙酯部位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领域。
本文旨在通过提取方法,化学成分分析,生物活性研究,比较研究以及药物研发应用等方面对筒鞘蛇菰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
研究发现筒鞘蛇菰乙酸乙酯部位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生物活性。
与其他部位相比,乙酸乙酯部位具有更高的药用价值。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其潜在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为新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对于拓展筒鞘蛇菰乙酸乙酯部位的应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有望为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筒鞘蛇菰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提取方法、分析、生物活性、比较研究、药物研发、结论、展望1. 引言1.1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筒鞘蛇菰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分析其具体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进一步比较不同部位之间的差异,并探讨其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潜力。
通过对筒鞘蛇菰乙酸乙酯部位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开发新型药物提供依据和指导,同时也能够对该物种的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促进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筒鞘蛇菰乙酸乙酯部位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和参考,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1.2 研究背景筒鞘蛇菰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背景筒鞘蛇菰乙酸乙酯部位的研究历史相对较短,迄今为止,只有少量学术研究对其进行了探究。
对于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筒鞘蛇菰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不仅可以为中药的使用提供科学依据,还有望拓展其在药物研发领域的应用。
深入了解其化学成分还有助于揭示其药效物质基础,为今后深入研究和应用奠定基础。
对筒鞘蛇菰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1.3 相关文献综述在相关文献中,有研究指出筒鞘蛇菰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中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的药用价值,比如抗肿瘤、抗糖尿病和抗炎等作用。
也有研究报道筒鞘蛇菰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可能与其他药用植物共同作用,具有协同效应。
蕨类植物的调查报告关于蕨类植物的调查报告一、研究背景:蕨类(Fern)是泥盆纪时期的低地生长木生植物的总称。
它们需要水分作为再生循环的一部分,且从此开始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种类,在今日仍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植物。
蕨类植物门是植物界中的一门,约有两万个左右的物种,属于维管束植物。
蕨类植物(羊齿类植物)比起较原始的石松门多了真正的叶子,但比起较进化的种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则缺少了种子。
和所有的维管植物一样,蕨类植物有着一个世代交替的生命周期,由双套的孢子体和单套的配子体两者循环著。
和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不同的,配子体是一游离的器官。
就一般的印象而言,蕨类植物是生长在阴暗潮湿的林地角落里,但其实蕨类植物可以生长的栖地范围要比这多出许多,亦有居住在高海拔的山区、干燥的沙漠岩地、水里或原野等地区的物种。
蕨类植物一般认为大多生长在特定的边缘地带,通常是在环境限制了种子植物兴盛的地方。
但某些蕨类植物却是这世上最烦人的杂草,包括生长在英国高地的蕨属或生长在赤道附近湖泊的满江红属,两者都形成了广泛且具侵略性的领域。
蕨类植物的栖地主要有四种特定的类型:湿暗的森林、岩地的裂缝,尤其是可以挡住全部太阳的地方、泥塘和沼泽等酸性湿地、以及赤道的树上,其中许多物种为附生植物。
许多蕨类植物和具有菌根的菌类有着关连性。
许多蕨类植物只生长在特定的酸碱值下,如海金沙只生长在潮湿且强酸性的土地上,而球茎冷蕨则只生长在石灰岩上。
因此,了解这些随处可见的“杂草”,可以使我们知道蕨类植物在人类经济生活中的价值以及在自然界中的意义。
二、活动目标本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了解研究蕨类植物的品种、生境、繁殖方式及蕨类在生态系统的作用和经济价值。
促使我们对这种植物有所了解,使我们能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培养我们辨别蕨类植物的能力。
三、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整个过程介绍、实验步骤、原理、结果、分析)1、组织进行上网查阅资料,了解蕨类植物的品种、生长环境、繁殖方式、特征及实用价值;同时制定研究的方向和和预期达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