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视听语言4第三节角度
- 格式:ppt
- 大小:2.08 MB
- 文档页数:57
影视视听语言绪论一、视听语言是“语言”吗?1.视听语言到底是不是一门学科2.克里斯蒂安·麦茨①开创了电影第二符号学《想象的能指》②列维施特劳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术语:能指和所指)③“电影是短路的符号”④八大组合的:非时序性组合段、顺时序性组合段、平行组合段、插入组合段、描述组合段、叙事组合段、交替叙事组合段、线性叙事组合段。
3.视听语言的语言是影视艺术的技术表现方式的功能性比喻。
二、怎么学习视听语言1.看片2.感觉、理解、记忆画面形象三、什么是视听语言1.有意义的形象具有分析意义的影像;有选择的、鲜明特征的、形象凸显的。
2.叙事性的视听语言视听语言要利用画面中的场景、细节、事件讲述故事。
3.表现性的视听语言视听语言通过镜头间的组接用极主观化的方式表现现实,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4.象征性的视听语言用可感知的形象,比喻某种抽象的思维、概念、情感、意境5.视觉构成画面、镜头、运动、光、色、构图、角度、场面调度、造型等等。
四、课程相关性和目的性五、课程内容框架1.视听语言基本元素、规律2.类型化的电视视听语言第一章画面造型语言学习要点第一节景别一、景别的概念1.景别是从二维平面上识别人物位置和空间关系。
2.景深是从纵深空间上识别人物位置和空间关系。
3.远景系列:大远景、远景、大全景、全景、人物全景近景系列: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4.作为造型元素:景别意味着距离;景别暗示着银幕空间作为叙事手段:景别交代特征;景别强调细节。
5.二、景别的划分与功能根据拍摄对象:物;人1.大远景概念:以空间景物为拍摄对象,表现其宽度和广度,用来交代空间关系的功能性景别。
作用:适用于表现大的空间、环境、背景,展示事件的规模和气氛,展现多层次景物。
影片结尾、动作结束、情绪远离。
情绪的超脱、气氛的宏大、交代故事环境。
2.远景概念:被摄主体只占画面很小的面积,画面大幅面积为景物,主要被摄人或物处于画面远处或深处。
第三节、电影影像的角度思考题:①、电影镜头的角度主要有哪些变化?②、举例说明,不同的角度会产生什么不同的艺术效果?一、镜头角度的划分两大类:垂直变化和水平变化。
1、垂直变化:①平角;②仰角;③俯角。
(示意图):平角:电影中绝大部分镜头的角度是平角。
注意:电影中的平角是指成年人视力水平线的平角。
有些影片为了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便采取压低平角,即变成儿童的视力水平线的平角,甚至是动物的视力水平线的平角:儿童:《城南旧事》、《锡鼓》;动物:《库车》、《白比姆黑耳朵》。
仰角、俯角:仰角、俯角是电影镜头的特殊角度。
2、水平变化:正面(0度),侧面(90度),背面(180度)。
正面角度:显得庄重、正规,如拍领袖作报告。
另外,正面角度易于较准确、较客观、较全面地表现人或物的本来面貌。
侧面角度:显得活泼、自然。
它是一部影片中用得最多的角度。
背面角度:显得含蓄、丰富。
在一部影片中,所谓的正面角度、侧面角度、背面角度不是绝对的0度,90度,或者180度。
它们应该是0度〉90度〉180度。
二、角度在电影中的作用:角度在电影中异常重要。
巴拉兹讲:“每一个物体本身(不管它是人还是动物,自然现象还是人为现象),都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形状,这决定于我们从什么角度去观看它和描绘下它的轮廓……每一个形状都代表一种不同的视角,一种不同的解释,一种不同的心情。
一个视角代表着一种内心状态。
因此,再也没有比镜头再主观的东西了。
”巴拉兹讲:“影片里每一个物体的外形都是由两种外形构成的:一种是物体本身的外形,它是脱离观众而独立存在的;另一种是以观众的视角和画面的透视法为转移的外形……”巴拉兹讲:“电影艺术中的基本信条之一就是:任何一个画面都不允许有丝毫中性的地方,它必须富有表现力,必须有姿势、有形状。
”每个镜头都有它的角度,而镜头的角度将会引导观众的视角,并导致观众对镜头中被摄对象的评价。
我认为:角度在电影中的具体作用如下:1、表现剧中人物的主观视线,表现剧中人物的心理感受。
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视听元素课程代码:01197 2014年10月版第一章影像这一章主要从“视”的角度,分析影像的基本元素,包括画框与构图、景别与角度、镜头的运动、灯光与色彩。
这些“视”的元素的形成,归根到底都和摄影相关,所以摄影是形成影像的基础。
学习本章,要求结合具体的影视作品,分析影像的各个构成元素,明确其在视听语言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节基本概念(一)影像的基本单位——镜头1、镜头的含义的三个方面:①物理学中的“镜头”,指摄影机上的光学透镜组;②拍摄时谈到的“镜头”,指一次开机到一次关机之间拍摄的一段连续画面;③剪辑后的“镜头”,两个剪辑点之间的一段画面。
对于观众而言,通常所谈论的“镜头”是第三层含义的镜头,即两个剪切点之间所看到的一段画面。
(二)摄影对于形成影像的重要意义“连续摄影术”是电影产生的物质或技术基础之一。
卢米埃尔兄弟时代使用的“活动摄影机”具有以下五大优势:1.既能拍又能放,使用赛璐珞软胶片,集摄、印、放三位一体。
2.成本低,重量轻,便于携带。
3.放映速度1/16秒,更接近于1/24秒的正常速度。
4.依照缝纫机“动——停——动——停”的原理,制造了电影放映机抓片的机械,解决了机器的片带牵引问题。
5.同时又是一种投影式的放映机,可以把影像投射在银幕上。
这样从技术上确立了投影式电影的群体参与性,可以让更多人同时观看。
摄影决定了视听语言影像形成的绝大多数方面,没有摄影机的拍摄行为,也就没有影像的存在。
1、摄影机取景框的存在,决定了影像的构图。
2、摄影机距离被摄物的远近,决定了影像的视角。
3、摄影机的位置、角度,决定了影像的视角。
4、摄影机的光圈、物距、焦距的变化,决定了影像的景深。
5、摄影机的运动路线与轨迹,决定了影像的各种丰富运动。
(三)形成影像的基本元素在创作或读解影视作品时的影像时,主要从以下各方面来进行构思或分析:1.机位:任何镜头开始时,摄影机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