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承受压力和拉力等3壳体结构受力特点
- 格式:ppt
- 大小:4.25 MB
- 文档页数:7
建筑结构选型——薄壳结构学校:专业班级:指导老师:小组成员:摘要大跨建筑中的壳体结构通常为薄壳结构,即壳体厚度于其中的最小曲率半径之比小于1/20,为薄壁空间结构的一种,它包括球壳、筒壳、双曲扁壳和扭壳等多种形式。
他们的共同特点在于通过发挥结构的空间作用,把垂直于壳体表面的外力分解为壳体面内的薄膜力,再传递给支座,弥补了板、壳等薄壁构件的面外薄弱性质,以比较轻的结构自重和较大的结构刚度及较高的承载能力实现结构的大跨度。
关键词形态分类受力特点应用与发展案例研究正文1 薄壳结构的定义壳,是一种曲面构件,主要承受各种作用产生的中面内的力。
薄壳结构就是曲面的薄壁结构,按曲面生成的形式分为筒壳、圆顶薄壳、双曲扁壳和双曲抛物面壳等,材料大都采用钢筋和混凝土。
壳体能充分利用材料强度,同时又能将承重与围护两种功能融合为一。
1.1薄壳结构的特点壳体结构一般是由上下两个几何曲面构成的空间薄壁结构。
两个曲面之问的距离即为壳体的厚度(δ),当δ比壳体其他尺寸(如曲率半径R,跨度等)小得多时,一般要求δ/R≤1/20(鸡蛋壳的δ/R≈1/50)称为薄壳结构。
现代建筑工程中所采用的壳体一般为薄壳结构。
而薄壳结构为双向受力的空间结构,在竖向均布荷载作用下,壳体主要承受曲面内的轴向力(双向法向力)和顺剪力作用,曲面轴力和顺剪力都作用在曲面内,又称为薄膜内力。
而只有在非对称荷载(风,雪等)作用下,壳体才承受较小的弯矩和扭矩。
由于壳体内主要承受以压力为主的薄膜内力,且薄膜内力沿壳体厚度方向均匀分布,所以材料强度能得到充分利用;而且壳体为凸面,处于空间受力状态,各向刚度都较大,因而用薄壳结构能实现以最少之材料构成最坚之结构的理想。
由于壳体强度高、刚度大、用料省、自重轻,覆盖大面积,无需中柱,而且其造型多变,曲线优美,表现力强,因而深受建筑师们的青睐,故多用于大跨度的建筑物,如展览厅、食堂、剧院、天文馆、厂房、飞机库等。
不过,薄壳结构也有其自身的不足之处,由于体形多为曲线,复杂多变,采用现浇结构时,模板制作难度大,会费模费工,施工难度较大;一般壳体既作承重结构又作屋面,由于壳壁太薄,隔热保温效果不好;并且某些壳体(如球壳、扁壳)易产生回声现象,对音响效果要求高的大会堂、体育馆、影剧院等建筑不适宜。
十三种类型换热器结构原理及特点(图文并茂)一、板式换热器的构造原理、特点:板式换热器由高效传热波纹板片及框架组成。
板片由螺栓夹紧在固定压紧板及活动压紧板之间,在换热器内部就构成了许多流道,板与板之间用橡胶密封。
压紧板上有本设备与外部连接的接管。
板片用优质耐腐蚀金属薄板压制而成,四角冲有供介质进出的角孔,上下有挂孔。
人字形波纹能增加对流体的扰动,使流体在低速下能达到湍流状态,获得高的传热效果。
并采用特殊结构,保证两种流体介质不会串漏。
板式换热器结构图二、螺旋板式换热器的构造原理、特点:螺旋板式换热器是一种高效换热器设备,适用汽-汽、汽-液、液-液,对液传热。
它适用于化学、石油、溶剂、医药、食品、轻工、纺织、冶金、轧钢、焦化等行业。
结构形式可分为不可拆式(Ⅰ型)螺旋板式及可拆式(Ⅱ型、Ⅲ型)螺旋板式换热器。
螺旋板式换热器结构图三、列管式换热器的构造原理、特点:列管式换热器(又名列管式冷凝器),按材质分为碳钢列管式换热器,不锈钢列管式换热器和碳钢与不锈钢混合列管式换热器三种,按形式分为固定管板式、浮头式、U型管式换热器,按结构分为单管程、双管程和多管程,传热面积1~500m2,可根据用户需要定制。
列管式换热器结构图四、管壳式换热器的构造原理、特点:管壳式换热器是进行热交换操作的通用工艺设备。
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石油化工、电力、轻工、冶金、原子能、造船、航空、供热等工业部门中。
特别是在石油炼制和化学加工装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换热器的型式。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图五、容积式换热器的构造原理、特点:钢衬铜热交换器比不锈钢热交换器经济,并且技术上有保证。
它利用了钢的强度和铜的耐腐蚀性,即保证热交换器能承受一定工作压力,又使热交换器出水质量好。
钢壳内衬铜的厚度一般为1.0mm。
钢衬铜热交换器必须防止在罐内形成部分真空,因此产品出厂时均设有防真空阀。
此阀除非定期检修是绝对不能取消的。
部分真空的形成原因可能是排出不当,低水位时从热交换器,或者排水系统不良。
名词解释1•门式刚架轻型钢结构1重型单层工业厂房1隅撑隅撑就是在靠边墙角的部位、梁与柱之间、梁与檩、柱与檩之间的支撑杆。
墙面上的叫墙隅撑,屋面上的叫屋面隅撑。
1压型钢板1撑杆撑杆是保证钢结构整体稳定性的一个横向支撑杆件,一般由长细比控制2.网壳网壳是一种与平板网架类似的空间杆系结构,系以杆件为基础,按一定规律组成网格,按壳体结构布置的空间构架,它兼具杆系和壳体的性质。
其传力特点主要是通过壳内两个方向的拉力、压力或剪力逐点传力。
此结构是一种国内外颇受关注、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空间结构。
2.悬索结构的形状稳定性2.空间桁架结构2.索膜结构索膜结构:是用高强度柔性薄膜材料经受其它材料的拉压作用而形成的稳定曲面,能承受一定外荷载的空间结构形式。
其造型自由、轻巧、柔美,充满力量感,阻燃、制作简易、安装快捷、节能、易于、使用安全等优点,因而使它在世界各地受到广泛应用2.悬索结构由柔性受拉索及其边缘构件所形成的承重结构。
索的材料可以采用钢丝束、钢丝绳、钢铰线、链条、圆钢,以及其他受拉性能良好的线材。
3 .框架---筒体结构3 •框筒结构框筒结构就是在框架结构中,设置部分剪力墙,使框架和剪力墙两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共同抵抗水平荷载,这就是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
如果把剪力墙布置成筒体, 围成的竖向箱形截面的薄臂筒和密柱框架组成的竖向箱形截面,可称为框架—筒体结构体系。
具有较高的抗侧移刚度,被广泛应用于超高层建筑。
3 •框筒结构中的剪力滞后效应简答题平台钢结构设计1设计平台结构时,应考虑哪些步骤?1平台结构不设柱间支撑的情况下应怎样设计柱脚节点和梁柱节点来保证结构的几何不变以及平台柱的整体稳定性?工业厂房钢结构1简述门刚架斜梁截面设计要点。
答:当斜坡度不超过1 : 5时,因轴力很小可按压弯构件计算其强度和钢架平面外的稳定,不计算平面内的稳定。
实腹式刚架协梁的平面外计算长度,取侧向支撑点的间距。
当斜梁两翼缘侧向支撑点间的距离不等时,应取最大受压翼缘侧向支撑点的距离。
薄壁空间结构在本小节中我们要给大家介绍各种薄壁空间结构体系的组成、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各种薄壁空间结构体系的合理布置原则及及受力特点。
一、薄壳结构的概念壳体结构一般是由上下两个几何曲面构成的空间薄壁结构。
这两个曲面之间的距离称为壳体的厚度t。
当厚度t远小于壳体的最小曲率半径时,称为薄壳。
一般在建筑工程中所遇到的壳体,常属于薄壳结构的范畴。
在面结构中,平板结构主要受弯曲内力,包括双向弯矩和扭矩,如图1-65a。
薄壁空间结构如图1-95b所示的壳体,它的厚度t远小于壳体的其它尺寸(如跨度),属于空间受力状态,主要承受曲面内的轴力(双向法向力)和顺剪力作用,弯矩和扭矩都很小。
图1-65 面结构(a)平板结构(b)曲面结构(壳)薄壁空间结构,由于它主要承受曲面内的轴力作用,所以材料强度得到充分利用;同时由于它的空间工作,所以具有很高的强度及很大的刚度。
薄壳空间结构内力比较均匀,是一种强度高、刚度大、材料省、既经济又合理的结构型式。
薄壁空间结构常用于中、大跨度结构,如展览大厅,飞机库、工业厂房、仓库等。
在一般的民用建筑中也常采用薄壳结构。
薄壁空间结构在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它体形复杂,一般采用现浇结构,所以费模板、费工时,往往因此而影响它的推广。
同时在设计方面,薄壁空间结构的计算过于复杂。
二、薄壳空间结构的曲面形式薄壳结构中曲面的形式,按其形成的几何特点可以分成以下三类:1.旋转曲面由一平面曲线(或直线)作母线绕其平面内的一根轴线旋转而成的曲面,称为旋转曲面。
在薄壁空间结构中,常用的旋转曲面有球形曲面、旋转抛物(椭圆)面、圆锥曲面、旋转双曲面等,分别见图1-66。
图1-66 旋转曲面2.直纹曲面(图1-67)一根直母线,其两端各沿两固定曲导线(或为一固定曲导线,一固定直导线)平行移动而成的曲面,称为直纹曲面。
一般有:(1)柱曲面(一根直母线沿两根曲率方向和大小相同的竖向曲导线移动而成)或柱状曲面(一根直母线沿两根曲率方向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竖向曲导线始终平行于导平面移动而成)它们又都称单曲柱面,分别见图1-67。
通用技术知识要点汇总技术与设计1:1、技术的价值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技术与人:它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作用。
保护人:提供抵抗不良环境,防止被侵害的手段和工具。
解放人:解放或延长身体器官,拓展活动空间,提高劳动效率,增强各方面的能力。
发展人:技术促进人的精神和智力的发展,使得人的创新精神和批判能力得以提高,思维方式发生转变,自我价值得以体现。
技术与社会: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的内容,改变社会生活的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
技术与自然:人类依靠技术改造、利用自然时与自然和谐发展。
注意对自然的保护,技术对自然产生负影响,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开发利用自然。
2、技术的性质: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3、狭义的知识产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
专利的特性:独占性、时间性、地域性。
专利分: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
专利不自动取得,需要申请并授权。
符合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发明技术才可提出申请。
保护年限:发明专利20年、实用新型专利10年、外观设计专利10年申请发明专利6步:提交申请、受理、初审、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发明专利申请实质审查、授权。
4、技术与科学、技术与设计的关系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技术设计侧重:功能、材料、程序、工艺;艺术设计侧重:色彩、造型、欣赏、审美、感觉5、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高效、健康、舒适、安全。
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要注意(1)普通人群与特殊人群(2)静态的人与动态的人。
(3)人的生理需求与人的心理需求。
(4)信息的交互。
6、技术试验种类(按功用):性能试验、优化试验、预测试验、信息试验。
技术试验方法:优选试验法、模拟试验法、虚拟试验法、强化试验法、移植试验法。
7、设计的一般过程(1)发现和明确问题(2)制定设计方案(收集信息、设计分析、方案构思、方案呈现、方案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