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全文及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大学》全文及翻译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大学》全文及解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 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大学》全文及解释【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平易近,在止于至善.知止尔后有定,定尔后能静,静尔后能安,安尔后能虑,虑尔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译文】大学的主旨在于弘扬光亮正大的品格,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美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干够志向果断;志向果断才干够沉着不躁;沉着不躁才干够问心无愧;问心无愧才干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干够有所收成.每样器械都有基本有枝末,每件工作都有开端有终结.明确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成长的纪律了.【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世界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尔后知至,知至尔后意诚,意诚尔后心正,心正尔后身修,身修尔后家齐,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世界平.【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世界弘扬光亮正大品格的人,先要治理好本身的国度;要想治理好本身的国度,先要治理好本身的家庭和家族;要想治理好本身的家庭和家族,先要教养自身的品性;要想教养自身的品性,先要正直本身的心思;要想正直本身的心思,先要使本身的意念真挚;要想使本身的意念真挚,先要使本身获得常识;获得常识的门路在于熟悉.研讨万事万物.经由过程对万事万物的熟悉,研讨后才干获得常识;获得常识后意念才干真挚;意念真挚后心思才干正直;心思正直后才干教养品性;品性教养后才干治理好家庭和家族;治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干治理好国度;治理好国度后世界才干宁靖.【原文】自皇帝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上自国度君王,下至平平易近苍生,人人都要以教养品性为基本.若这个基本被捣乱了,家庭.家族.国度.世界要治理好是不成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颠倒却想做功德情,这也同样是不成能的!【原文】《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平易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正人无所不必其极.【译文】《康诰》说:“可以或许弘扬光亮的品格.”《太甲》说:“时刻不忘这上天付与的光亮禀性.”《尧典》说:“可以或许弘扬崇高的品格.”这些都是说要本身弘扬光亮正大的品格.商汤王刻在浴盆上的规语说:“假如可以或许有一天改过,就应保持天天改过,永久不竭改过.”《康诰》中说:“勉励人们弃旧图新.”《诗经》中说:“周朝固然是古老的国度,但却禀受了天命,自我更新.”所以,品格崇高的人无处不寻求完美.【原文】《诗》云:“版图千里,惟平易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译文】《诗经》说:“京城及其四周,都是老苍生神往的地方.”《诗经》又说:“‘缗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丘的角落上.”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岂非人还能不如一只鸟儿吗?”《诗经》说:“品格崇高的文王啊,为人光亮磊落,做事始终稳重谨严.”做国君的,要做到仁义;做臣子的,要做到恭顺;做后代的,要做到孝敬;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来往,要做到讲信誉.【原文】《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正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兮,赫兮喧兮.有斐正人,终不成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正人,终不成兮”者,道大德至善,平易近之不克不及忘也.【译文】《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一位温文尔雅的正人,研讨学问像加工骨器一样,不竭商讨;修炼本身像打磨美玉,重复揣摩.他稳重而爽朗,内心堂堂.如许的一个温文尔雅的正人,真是令人难忘啊!”这里所说的“像加工骨器,不竭商讨”,是指做学问的立场;这里所说的“像打磨美玉,重复揣摩”,是指自我修炼的精力;说他“稳重而爽朗”,是指贰心坎谨严而有所戒惧;说他“内心堂堂”,是指他异常稳重;说“如许一个温文尔雅的正人,可真是令人难忘啊!”是指因为他品格异常崇高,达到了最完美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却.【原文】《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平易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正人无所不必其极.【译文】《康诰》说:“可以或许弘扬光亮的品格.”《太甲》说:“时刻不忘这上天付与的光亮禀性.”《尧典》说:“可以或许弘扬崇高的品格.”这些都是说要本身弘扬光亮正大的品格.商汤王刻在浴盆上的规语说:“假如可以或许有一天改过,就应保持天天改过,永久不竭改过.”《康诰》中说:“勉励人们弃旧图新.”《诗经》中说:“周朝固然是古老的国度,但却禀受了天命,自我更新.”所以,品格崇高的人无处不寻求完美.【原文】《诗》云:“版图千里,惟平易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译文】《诗经》说:“京城及其四周,都是老苍生神往的地方.”《诗经》又说:“‘缗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丘的角落上.”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岂非人还能不如一只鸟儿吗?”《诗经》说:“品格崇高的文王啊,为人光亮磊落,做事始终稳重谨严.”做国君的,要做到仁义;做臣子的,要做到恭顺;做后代的,要做到孝敬;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来往,要做到讲信誉.【原文】《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正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兮,赫兮喧兮.有斐正人,终不成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正人,终不成兮”者,道大德至善,平易近之不克不及忘也.【译文】《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一位温文尔雅的正人,研讨学问像加工骨器一样,不竭商讨;修炼本身像打磨美玉,重复揣摩.他稳重而爽朗,内心堂堂.如许的一个温文尔雅的正人,真是令人难忘啊!”这里所说的“像加工骨器,不竭商讨”,是指做学问的立场;这里所说的“像打磨美玉,重复揣摩”,是指自我修炼的精力;说他“稳重而爽朗”,是指贰心坎谨严而有所戒惧;说他“内心堂堂”,是指他异常稳重;说“如许一个温文尔雅的正人,可真是令人难忘啊!”是指因为他品格异常崇高,达到了最完美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却.【原文】《诗》云:“於戏! 前王不忘.”正人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译文】《诗经》说:“啊呀,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难忘啊!”这是因为君主贵族们可以或许以前代的君王为范例,尊敬圣人,亲近亲族,一般平平易近苍生也都遭遇恩惠膏泽,享受安乐,获得好处.所以,固然前代君王已经逝世,但人们是永久不会忘却他们的.【原文】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平易近志,此谓知本.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期近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世界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世界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部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译文】孔子说:“审理诉讼案子,我也和他人一样,目标在于使诉讼不再产生.”使隐瞒真实情形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以大德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理解了基本的道理.说获得常识的门路在于熟悉.研讨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常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完整研讨它的道理.人的心灵都具有熟悉才能,而世界万事万物都总有必定的道理.只不过因为这些道理还没有被完整熟悉.所以使常识显得很有局限.是以,《大学》一开端就教授教养习的人接触世界万事万物,用本身已有的常识去进一步探讨,以完整熟悉万事万物的道理.经由长期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大小都被熟悉得清清晰楚,而本身心坎的一切熟悉才能都得到极尽描摹的施展,再也没有蔽塞.这就叫万事万物被熟悉.研讨了,这就叫常识达到极点了.【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正人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正人尔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正人必慎其独也.【译文】使意念真挚的意思是说,不要本身诱骗本身.要像厌恶腐臭的气息一样,要像爱好英俊丽的女人一样,如许才叫问心无愧.所以,品格崇高的人在一小我独处的时刻必定要谨严当心.品格低下的人在暗里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格崇高的人便躲躲闪闪,掩饰本身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他人看他们,就像能看见他们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晰,如许做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心坎的真实必定会表示到外表上来.所以,品格崇高的人在一小我独处的时刻必定要谨严当心.【原文】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怖,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置若罔闻,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友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世界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成以齐其家.【译文】之所以说教养自身的品性要先正直本身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恼怒就不克不及够正直,心有恐怖就不克不及够正直,心有爱好就不克不及够正直,心有放心就不克不及够正直.心思不正直就像心不在本身身上一样:固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固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固然在吃器械,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教养自身的品性必需要先正直本身的心思.之所以说治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教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本身友爱的人会有偏幸;对于本身厌恶的人会有成见;对于本身敬畏的人会有倾向;对于本身同情的人会有偏幸;对于本身歧视的人会有偏意.是以,世上很少有人能爱好或人又看到那人的缺陷,厌恶或人又看到那人的长处.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本身孩子的缺陷,人都不知足本身庄稼的强壮.”这就是不教养自身就不克不及治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原文】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成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正人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尔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尔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恰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尔后平易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译文】之所以说治理国度必须先治理好本身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不克不及管教好家人还能管教好他人,是没有的事.所以,有教养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度方面的教导:对怙恃的孝敬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顺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后代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平易近众.《诗经》说:“桃花鲜美,树叶稀疏,这个姑娘出嫁了,让全家人都和气.”让全家人都和气,然后才干够让一国的人都和气.《诗经》说:“兄弟和气.”兄弟和气了,然后才干够让一国的人都和气.《诗经》说:“容貌举止稳重严正,成为四方国度的榜样.”只有当一小我无论是作为父亲.儿子,照样兄长.弟弟时都值得人师法时,老苍生才会去师法他.这就是要治理国度必须先治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原文】所谓平世界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平易近兴孝,上长长,而平易近兴弟,上恤孤,而平易近不倍.是以正人有矩之道也.【译文】之所以说平定世界要治理好本身的国度,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白叟,老苍生就会孝敬本身的怙恃,在上位的人尊敬长辈,老苍生就会尊敬本身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援孤儿,老苍生也会同样跟着去做.所以,品格崇高的人老是实施以身作则,推己及人的“矩之道”.【原文】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矩之道.【译文】假如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动,就不要用这种行动去看待你的部属;假如厌恶部属对你的某种行动,就不要用这种行动去看待你的上司;假如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动,就不要用这种行动去看待在你后面的人;假如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动,就不要用这种行动去看待在你前面的人;假如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动,就不要用这种行动去看待在你左边的人;假如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动,就不要用这种行动去看待在你右边的人.这就叫做“矩之道”.【原文】《诗》云:“乐只正人,平易近之怙恃.”平易近之所好好之,平易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平易近之怙恃.《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平易近具尔瞻.”有国者不成以掉慎.辟,则为世界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天主.仪监于殷,峻命不轻易.”道得众则得国,掉众则掉国.【译文】《诗经》说:“使人甘拜下风的国君啊,是老苍生的怙恃.”老苍生爱好的他也爱好,老苍生厌恶的他也厌恶,如许的国君就可以说是老苍生的怙恃了.《诗经》说:“巍峨的南山啊,岩石矗立.卑微的尹太师啊,苍生都仰重着你.”统治国度的人不成不谨严.稍有偏颇,就会被世界人颠覆.《诗经》说:“殷朝没有损掉平易近心的时刻,照样可以或许与上天的请求相符的.请用殷朝作个借鉴吧,守住天命其实不是一件轻易的事.”这就是说,得到平易近心就能得到国度,掉去平易近心就会掉去国度.是故正人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效.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平易近施夺.是故财聚则平易近散,财散则平易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译文】所以,品格崇高的人起首重视教养德行.有德行才会有人拥戴,有人拥戴才干保有地盘,有地盘才会有财宝,有财宝才干供应应用,德是基本,财是枝末.假如把基本当成了外在的器械,却把枝末当成了内涵的基本,那就会和老苍生争取好处.所以,君王聚财敛货,平易近心就会掉散;君王散财于平易近,平易近心就会聚在一路.这正如你措辞不讲道理,人家也会用不讲道理的话来答复你;财贿来路不明不白,总有一天也会不明不白地掉去.原文】《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掉之矣.《楚书》曰:“楚国无认为宝,惟善认为宝.”舅犯曰:“亡人无认为宝,仁亲认为宝.”【译文】《康诰》说:“天道命是不会持之以恒的.”这就是说,积德道便会得到天命,不成善便会掉去天命.《楚书》说:“楚国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善当作宝.”舅犯说:“亡命在外的人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仁爱当作宝.”《秦誓》曰:“如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百姓,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 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 不克不及容,以不克不及保我子孙百姓,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工资能爱人,能恶人.【译文】《秦誓》说:“假如有如许一位大臣,忠实诚实,固然没有什么特此外本领,但贰气量气度宽广,有容人的肚量.他人有本领,就如同他本身有一样;他人德才兼备,贰甘拜下风,不只是在口头上暗示,而是打心眼里赞美.用这种人,是可以呵护我的子孙和苍生的,是可认为他们造福的啊! 相反,假如他人有本领,他就嫉妒.厌恶;他人德才兼备,他便想方设法压抑.排斥,无论若何容忍不得.用这种人,不但不克不及呵护我的子孙和苍生,并且可以说是安全得很!”是以,有仁德的人会把这种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们驱赶到遥远的四夷之地去,不让他们同住在国中.这解释,有仁德的人爱憎分明【原文】见贤而不克不及举,举而不克不及先,命也.见不善而不克不及退,退而不克不及远,过也.大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正人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掉之.【译文】发明贤才而不克不及提拔,提拔了而不克不及重用,这是慢待;发明恶人而不克不及撤职,撤职了而不克不及把他驱赶得远远的,这是错误.爱好世人所厌恶的,厌恶世人所爱好的,这是违反人的赋性,灾害确定要落到本身身上.所以,正人要有准确的原则:必定要经由过程忠实信义去获得一切,而骄奢放肆便会掉去一切.【原文】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家.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译文】临盆财宝也有准确的门路:临盆财宝的人多,花费财宝的人少;临盆财宝的人勤恳,花费财宝的人节俭,如许,财宝便会经常充足.仁爱的人以财宝来教养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吝以性命为代价去敛钱发家.没有在上位的人爱好仁德,而鄙人位的人却不爱好忠义的;没有爱好忠义而做事却做不成的;没有不把国库里的财物不当做本身的财宝来爱护的.【译文】孟献子说:“养了四匹马拉车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养鸡养猪;祭奠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养牛养羊;失去一百辆兵车的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容搜索平易近财的家臣.与其有搜索平易近财的家臣,不如有偷窃器械的家臣.”这意思是说,一个国度不该该以财贿为好处,而应当以仁义为好处.做了国君却还同心专心想着剥削财贿,这必定是有小人在引诱,而那国君还认为这些小人是大好人,让他们行止理国度大事,成果是天灾人祸一齐降临.这时虽有贤良的人,却也没有方法抢救了.所以,一个国度不该该以财贿为好处,而应当以仁义为好处.【原文】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剥削之臣.与其有剥削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度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度,灾祸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大学》全文及解释【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原文】《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大学》全文及解释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于大学的宗旨在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译文: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译文】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4【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感谢阅览...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5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译文: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6【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全文及翻译《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大甲曰:”帝典曰:”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康诰曰:”诗云:”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诗云:”子曰:”诗云:”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大学》《中庸》全文及翻译《大学》全文及翻译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全文及解释]《大学》《大学》全文《大学》全文及译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学》全⽂及翻译原⽂:⼤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学》全⽂及翻译原⽂:⼤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
知⽌⽽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欲修其⾝者,先正其⼼;欲正其⼼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天⼦以⾄于庶⼈,壹是皆以修⾝为本。
其本乱⽽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也。
所谓诚其意者,⽏⾃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此之谓⾃谦。
故君⼦必慎其独也。
⼩⼈闲居为不善,⽆所不⾄,见君⼦⽽后厌然,拚其不善,⽽著其善。
⼈之视⼰,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必慎其独也。
曾⼦⽈:“⼗⽬所视,⼗⼿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体胖,故君⼦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猗猗,有斐君⼦,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贤其贤⽽亲其亲,⼩⼈乐其乐⽽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克明德。
”⼤甲⽈:“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克明峻德。
”皆⾃明也。
汤之盘铭⽈:“苟⽇新,⽇⽇新,⼜⽇新。
”康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所不⽤其极。
诗云:“邦畿千⾥,唯民所⽌。
”诗云:“绵蛮黄鸟,⽌于丘隅。
”⼦⽈:“于⽌,知其所⽌,可以⼈⽽不如鸟乎?”诗云:“穆穆⽂王,于缉熙敬⽌。
”为⼈君⽌于仁,为⼈⾂⽌于敬,为⼈⼦⽌于孝,为⼈⽗⽌于慈,与国⼈交⽌于信。
⼦⽈:“听讼,吾犹⼈也,必也使⽆讼乎!”⽆情者不得尽其辞,⼤畏民志,此谓知本。
国学经典《大学》全文及翻译国学经典《大学》全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大学》全文及解释《大学》全文及解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大学的道理,就在于明智正直、亲民和追求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译文】只有懂得适时停止,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只有稳定了自己,才能真正保持平静;只有打心底感到安稳,才能开始考虑未来;而只有认真思考,才能以最好的方式来实现目标。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所有的事情都有开始和结束,都有方法和技巧。
只有先后懂得了什么是重要的,才能把握好事物的本质,更加容易走向成功。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人想要让天下人懂得明智正直,首先需要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就要从家里入手;治理好家庭,就要先修身养心;修身养心,就要真诚待人,毫不掩饰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真诚待人,就会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深刻理解万物;拓宽知识面,进而培养出内心的追求,深刻理解自己的价值观;强大的价值观,会推动心灵向着更加正直的方向发展,内心越发清晰;内心愈加清晰,便能悉力修身,更好地完成家庭任务;家庭稳定和谐,才能让国家更加治理有方,而较高的国家治理水平则是打造和平稳定的天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所以舍弃物质追求“大学之道”,这是一句上古经典的名言。
在这个社会,人们尤其不愿看到人们注重外在物质的表象,而对于罕识之道,无视价值伟大的东西,导致弱化了人们的人格品质、个人判断能力和正义感,通过对《大学》这个经典的认真分析和研究,便能发起一阵强劲的文化风暴,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补充说明】《大学》是我国古代的“四书”之一,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由于《大学》的内容广泛、内涵深刻,因此多被用于教育、道德和个人修养等方面。
《大学》全文及翻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
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
人的根本败坏了,末节反倒能调理好,这是不可能的。
正像我厚待他人,他人反而慢待我;我慢待他人,他人反而厚待我这样的事情,还未曾有过。
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大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篇目,成书于汉代,但其思想内容却源远流长。
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解释:《大学》的核心思想在于人的德行,而实现德行的重要途径就是学习。
因此,《大学》被认为是一部教人如何成为有道德的人的经典著作。
2.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解释:这句话传达的是《大学》倡导“仁政”的思想。
政府的治理应该以人民为本,让人民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同时也要追求至善之境。
3.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解释:这句话表达了对自我修养的思考。
应该在定力的基础上达到内心的宁静,这样才能安享生活并能够思考问题,进而获得成功。
4. 可以勝天下而不可以勝人,可以勝人而不可以勝己解释:这句话强调在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品德——“仁爱”。
人要学习如何谦虚、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人们的敬爱,而这种东西是金钱、权利和地位无法替代的。
更重要的是,人要学会自我约束和培养自我约束的能力才能赢得尊重。
5.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解释:对于修养和学问上的追求,要秉持刚毅的精神,以便承担重任,成就大业。
6.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错必有一得解释: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或做错决定。
智者在做决定时要考虑到所有因素,但也无法完全做到。
愚者犯错误的次数可能会更多,但他们也可能得到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重要的是,当犯错时,要认真检讨,总结经验教训并发现问题,才能不重蹈覆辙。
7. 是故非圣人之不变也,安能久居上乎?解释:这句话表达的是改变与不变之间的平衡。
在变化如此快速的现代社会,一个人如果不拥有正确的态度并不断进步,就无法在竞争中立足。
人的不断发展与成长是不变的,这也是进步与成功的基础。
8.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解释:这句话提到的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治理方法。
采用“以刑罚治理”的社会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因为这会令民众失去尊严和荣誉感。
《大学》全文及解释【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原文】《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大学》的原文及翻译《大学》的原文及翻译《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
这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的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前来查阅。
【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2)。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
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大学》全文及解释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于大学的宗旨在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译文: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4【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5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6【原文】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
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7【原文】“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译文】这里所说的“像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像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
8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译文】君主贵族们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
所以,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但人们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
9【原文】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
10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
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
所以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
11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这样才叫心安理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小心。
12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译文: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
殊不知,别人看他们,就像能看见他们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这样做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小心。
13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表,德润身,心广体胖,是故君子必诚其意。
曾子说十双眼睛看着,十个手指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
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
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坚强。
14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译文: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表,德润身,心广体胖,是故君子必诚其意。
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
15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译文: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16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译文: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见;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意
17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因此,世上很少有人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
18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之所以说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不能管教好家人还能管教好别人,是没有的事。
19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所以,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
23《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经》说:“桃花鲜美,树叶茂密,这个姑娘出嫁了,让全家人都和睦。
”让全家人都和睦,然后才能够让一国的人都和睦。
24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
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发现贤才而不能选拔,选拔了而不能重用,这是轻慢;发现恶人而不能罢免,罢免了而不能把他驱逐得远远的,这是过错。
喜欢众人所厌恶的,厌恶众人所喜欢的,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灾难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
25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所以,君子要有正确的原则:一定要通过忠诚信义去获得一切,而骄奢放纵便会失去一切。
26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生产财富也有正确的途径:生产财富的人多,消费财富的人少;生产财富的人勤奋,消费财富的人节省,这样,财富便会经常充足
27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译文:仁爱的人以财富来修养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
没有在上位的人喜好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却不喜好忠义的;没有喜好忠义而做事却做不成的;没有不把国库里的财物不当做自己的财富来爱惜的。
29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
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
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