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大学》全文及解释[1]
- 格式:doc
- 大小:40.51 KB
- 文档页数:6
从孔子得时代到今天,两千多年来,关于儒学得文献真就是汗牛充栋,关于儒学得见解更就是说不尽,道不完。
即便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得年龄阶段,不同得人生体验后,关于儒学得认识也会大不相同。
久而久之,它成为了人们约束思想与行为得准则,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得铸造产生了不可估量得深刻得影响。
儒家传统文化延续至今至少已有两千五百年历史,其间虽也屡遭批判,但儒学得主导地位并未从根本上动摇过。
时至今日,当我们以一种全新得感觉来重新读儒说儒时,依然可以发现不少适应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得东西、下面,就本栏目得有关情况略作说明。
应该说,凡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得人,都不会不知道《四书》。
它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著作得总称。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就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得言论集,《大学》、《中庸》则就是《礼记》中得两篇。
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得就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得程颢、程颐兄弟已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
她们认为,《大学》就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得要籍,经孔子得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就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就是孔子得孙子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得。
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得基本思想体系,就是研治儒学最重要得文献、正就是根据这样得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
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得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
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得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得注释因为引用她人得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
值得注意得就是,朱熹所编定得《四书》次序本来就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就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得顺序排列得。
后人因为《大学》、《中庸》得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得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得《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
大学全文及解释《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国学经典】《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
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大学全文及解释,欢迎阅读!【大学全文及解释】【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
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 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
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
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
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从孔子的时代到今天,两千多年来,关于儒学的文献真是汗牛充栋,关于儒学的见解更是说不尽,道不完。
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人生体验后,关于儒学的认识也会大不相同.久而久之,它成为了人们约束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的铸造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刻的影响。
儒家传统文化延续至今至少已有两千五百年历史,其间虽也屡遭批判,但儒学的主导地位并未从根本上动摇过。
时至今日,当我们以一种全新的感觉来重新读儒说儒时,依然可以发现不少适应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东西。
下面,就本栏目的有关情况略作说明.应该说,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不会不知道《四书》。
它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著作的总称。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
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
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
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
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
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
《大学》全文及解释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于大学的宗旨在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译文: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译文】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4【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感谢阅览...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5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译文: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6【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从孔子的时代到今天,两千多年来,关于儒学的文献真是汗牛充栋,关于儒学的见解更是说不尽,道不完。
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人生体验后,关于儒学的认识也会大不相同。
久而久之,它成为了人们约束思想和行为的准那么,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的铸造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刻的影响。
儒家传统文化延续至今至少已有两千五百年历史,其间虽也屡遭批判,但儒学的主导地位并未从根本上动摇过。
时至今日,当我们以一种全新的感觉来重新读儒说儒时,依然可以发现不少适应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东西。
下面,就本栏目的有关情况略作说明。
应该说,但凡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不会不知道?四书?。
它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著作的总称。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那么是?礼记?中的两篇。
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
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
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的。
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根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
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
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
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
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
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
⼤学全⽂及解释《⼤学》全⽂、注释及译⽂【国学经典】 《⼤学》原本是《礼记》中的⼀篇。
宋代⼈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
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学全⽂及解释,欢迎阅读! 【⼤学全⽂及解释】 ⼤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3),在⽌于⾄善。
知⽌(4)⽽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其家(6);欲⻬其家者,先修其⾝(7);欲修其⾝者,先正其⼼;欲正其⼼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家⻬⽽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天⼦以⾄于庶⼈(10),壹是皆以修⾝为本(11)。
其本乱⽽未治者否矣(12)。
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注释】 (1)⼤学之道:⼤学的宗旨。
“⼤学”⼀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是“博学”的意思;⼆是相对于⼩学⽽⾔的“⼤⼈之学”。
古⼈⼋岁⼈⼩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化基础知识和礼节;⼗五岁⼈⼤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修⼰治⼈”的学问。
所以,后⼀种含义其实也和前⼀种含义有相通的地⽅,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环境⾥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的品德。
(3)亲⺠:根据后⾯的“传”⽂,“亲”应为“新”,即⾰新、弃旧图新。
亲⺠,也就是新⺠,使⼈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知道⺫标所在。
《大学》全文及解说【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显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尔后有定,定尔后能静,静尔后能安,安尔后能虑,虑尔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主旨在于弘扬光明磊落的道德,在于令人弃旧图新,在于令人达到最完美的境地。
知道应达到的境地才能够理想坚定;理想坚定才能够冷静不躁;冷静不躁才能够问心无愧;问心无愧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理解了这本末一直的道理,就靠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显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尔后意诚,意诚尔后心正,心正尔后身修,身修尔后家齐,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磊落道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涵养自己的品性;要想涵养自己的品性,先要正直自己的心思;要想正直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挚,先要使自己获取悉识;获取悉识的门路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经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取悉识;获取悉识后意念才能真挚;意念真挚后心思才能正直;心思正直后才能涵养品性;品性涵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致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上自国家君王,下至老百姓百姓,人人都要以涵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搅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以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舍本逐末却想做好事情,这也相同是不可以能的!【原文】《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大学》全文及翻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养性在正念,生气、害怕、高兴、担心都是不对的。
⼤学原⽂注释及翻译⼤学原⽂注释及翻译 导语:《⼤学》原为《礼记》第四⼗⼆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
⼀说曾⼦作。
提出明明德、亲民、⽌于⾄善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修⾝、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条⽬。
下⾯是⼩编为你准备的⼤学原⽂注释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 ⼤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
知⽌⽽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 ⼤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的品德,在于使⼈弃旧图新,在于使⼈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安理得;⼼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
欲修其⾝者,先正其⼼。
欲正其⼼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译⽂】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品德的⼈,先要治理好⾃⼰的国家;要想治理好⾃⼰的国家,先要管理好⾃⼰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的品性;要想修养⾃⾝的品性,先要端正⾃⼰的⼼思;要想端正⾃⼰的⼼思,先要使⾃⼰的意念真诚;要想使⾃⼰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思才能端正;⼼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 ⾃天⼦以⾄于庶⼈,壹是皆以修⾝为本。
其本乱⽽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 上⾃国家君王,下⾄平民百姓,⼈⼈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大学》全文及解释《大学》全文及解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大学的道理,就在于明智正直、亲民和追求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译文】只有懂得适时停止,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只有稳定了自己,才能真正保持平静;只有打心底感到安稳,才能开始考虑未来;而只有认真思考,才能以最好的方式来实现目标。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所有的事情都有开始和结束,都有方法和技巧。
只有先后懂得了什么是重要的,才能把握好事物的本质,更加容易走向成功。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人想要让天下人懂得明智正直,首先需要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就要从家里入手;治理好家庭,就要先修身养心;修身养心,就要真诚待人,毫不掩饰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真诚待人,就会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深刻理解万物;拓宽知识面,进而培养出内心的追求,深刻理解自己的价值观;强大的价值观,会推动心灵向着更加正直的方向发展,内心越发清晰;内心愈加清晰,便能悉力修身,更好地完成家庭任务;家庭稳定和谐,才能让国家更加治理有方,而较高的国家治理水平则是打造和平稳定的天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所以舍弃物质追求“大学之道”,这是一句上古经典的名言。
在这个社会,人们尤其不愿看到人们注重外在物质的表象,而对于罕识之道,无视价值伟大的东西,导致弱化了人们的人格品质、个人判断能力和正义感,通过对《大学》这个经典的认真分析和研究,便能发起一阵强劲的文化风暴,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补充说明】《大学》是我国古代的“四书”之一,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由于《大学》的内容广泛、内涵深刻,因此多被用于教育、道德和个人修养等方面。
《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大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篇目,成书于汉代,但其思想内容却源远流长。
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解释:《大学》的核心思想在于人的德行,而实现德行的重要途径就是学习。
因此,《大学》被认为是一部教人如何成为有道德的人的经典著作。
2.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解释:这句话传达的是《大学》倡导“仁政”的思想。
政府的治理应该以人民为本,让人民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同时也要追求至善之境。
3.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解释:这句话表达了对自我修养的思考。
应该在定力的基础上达到内心的宁静,这样才能安享生活并能够思考问题,进而获得成功。
4. 可以勝天下而不可以勝人,可以勝人而不可以勝己解释:这句话强调在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品德——“仁爱”。
人要学习如何谦虚、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人们的敬爱,而这种东西是金钱、权利和地位无法替代的。
更重要的是,人要学会自我约束和培养自我约束的能力才能赢得尊重。
5.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解释:对于修养和学问上的追求,要秉持刚毅的精神,以便承担重任,成就大业。
6.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错必有一得解释: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或做错决定。
智者在做决定时要考虑到所有因素,但也无法完全做到。
愚者犯错误的次数可能会更多,但他们也可能得到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重要的是,当犯错时,要认真检讨,总结经验教训并发现问题,才能不重蹈覆辙。
7. 是故非圣人之不变也,安能久居上乎?解释:这句话表达的是改变与不变之间的平衡。
在变化如此快速的现代社会,一个人如果不拥有正确的态度并不断进步,就无法在竞争中立足。
人的不断发展与成长是不变的,这也是进步与成功的基础。
8.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解释:这句话提到的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治理方法。
采用“以刑罚治理”的社会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因为这会令民众失去尊严和荣誉感。
大学【三说法:与古8岁入小学相对,大人15岁入大学的教育;大人及贵族之学;大觉,佛教的自觉与他觉】【经一章:基本观点】大学之道,在明(弘扬)明(美好)德,在亲(新革新弃旧图新)民,在止于至善。
(三纲)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收获)。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讲方法)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获得知识)在格物(研究万事万物)。
(结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念真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思端正),心正而后身修(修养品性),身修而后家齐(齐,等,治理),家齐而后国(诸侯封地引申为国家)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使天下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重视)者薄(轻视),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备:(八目先后顺序: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明明德)【传十章:对基本观点的阐述和解释】第一章明明德康(康叔是周文王第8个儿子,周武王弟第,被武王封与康地也是卫国的创始人)诰(周武王对康叔的命令警戒)曰:“克明德。
”大(tai)甲曰:“顾(顾念,常想)是天之明(光明的)命(禀性)。
”帝典曰:“克明(弘扬)峻(崇高)德。
”皆自明也。
第二章新民汤之盘(商朝第一位帝王灭夏朝建商朝商汤的浴盆)铭(铭文座右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此所特别,就是本义无处)不用(追求)其极(完善)。
第三章止于至善<诗>云:“邦畿(ji)千里,唯民所止(居住之地安居)。
”诗云:“缗(min)蛮黄鸟,止于丘隅(yu山角)。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孔子也心黑说人不如动物)<诗>云:“穆穆文王,于缉(qi继续)熙(光明)敬止(让人崇敬)。
学经典|《大学》全文及译文(原文2212字)《大学》是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第一章【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大学之道,在于显明我们自身本有的光明的性德,在于亲近民众,使人人恢复原本就有的光明的性德,在于让我们自己和他人都回归到圆满的本性中来。
【原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知道要止于至善,然后才能志有定向;志有定向,然后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目前的处境;安于目前的处境,然后才能虑事精详;虑事精详,然后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
天下万事万物都有根本和枝末,有终结和开始。
能够明了万事万物本末始终的道理,皆接近于明了大学之道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自古以来那些想要让全天下人都显明其明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先要修好己身,要修好身,先要端正自己的心念,要端正自己的心念,就要保持真诚恭敬之意,要想能保持真诚恭敬之意,则要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要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则要革除我们内心的各种物欲。
大学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二《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三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四《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六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穷其理也.盖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又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于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己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大学》原文、译文、读解.doc
《大学》原文、译文与解析
一、《大学》简介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
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编排了一番,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
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为“四书”之一;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
二、原文、译文、解析
1.三纲八目的追求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
《大学》原文和译文大学简介《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
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 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 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 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 《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 是儒学的人门读物。
所以, 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 便把它重新编排了一番, 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
其中“经”一章, 是孔子的原话, 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 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 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这样一编排, 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学》版本。
原文:⑴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 否矣;其所厚者薄, 而其所薄者厚, 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 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 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 如好好色, 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 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 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 如见其肺肝然, 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 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 “十目所视, 十手所指, 其严乎!”富润屋, 德润身, 心广体胖。
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 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瑟兮僩兮, 赫兮喧兮;有斐君子, 终不可諠兮。
”如切如磋者, 道学也;如琢如磨者, 自修也;瑟兮僩兮者, 恂栗也;赫兮喧兮者, 威仪也;有斐君子, 终不可諠兮者, 道盛德至善, 民之不能忘也。
原文译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
《大学》全文及注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
《大学》全文及注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