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构造实验教程 (8)
- 格式:ppt
- 大小:3.58 MB
- 文档页数:30
汽车构造认识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汽车构造进行认识,加深对汽车各部件功能和结构的理解,从而提高对汽车的驾驶和维修保养能力。
实验材料和器材1. 讲解人员或教师指导2. 汽车模型或图片资料实验步骤与结果步骤一:汽车外观首先,我们从汽车的外观入手,仔细观察汽车的形状、颜色和设计。
我们可以看到汽车通常由车身、车门、车窗、车灯等部件组成。
车身是汽车的骨架,起到支撑和保护内部零部件的作用;车门和车窗则提供乘客进出和观察外界的通道;车灯用于照明和信号提示。
步骤二:发动机和引擎盖接下来,我们打开引擎盖,仔细观察发动机。
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通过燃烧燃油产生能量,驱动汽车运行。
我们可以看到发动机由多个零部件组成,包括气缸、活塞、曲轴等。
这些部件协同工作,使得汽车能够正常运转。
步骤三:驾驶室然后,我们进入驾驶室,熟悉汽车的控制装置。
驾驶室是驾驶员控制汽车的区域,包括方向盘、油门、刹车和仪表盘等。
方向盘用于控制汽车的转向,油门和刹车用于控制车辆的加速和减速。
仪表盘上的指示灯和计数器则用于提供车辆的运行信息,如速度、转速、油量等。
步骤四:底盘和悬挂系统接着,我们将目光移到汽车的底盘和悬挂系统上。
底盘是汽车的基础部分,支撑着整个车身和零部件。
悬挂系统则连接着车轮和底盘,起到减震和保持车身稳定的作用。
我们可以看到悬挂系统由弹簧、减震器等组成,它们能够使得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获得更好的稳定性和舒适性。
步骤五:轮胎和制动器最后,我们来了解轮胎和制动器。
轮胎是汽车与地面接触的部分,它能够提供摩擦力,使得车辆能够行驶和转弯。
制动器则用于控制车辆的制动,包括刹车盘、刹车片和制动液等。
它们能够快速制动车辆,并保证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汽车的构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了解到汽车不仅仅是一个交通工具,更是一个由众多部件组成的复杂机械系统。
只有了解汽车的构造和原理,我们才能更好地驾驶和维修保养汽车,并确保行车安全。
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版本号:020232026课程英文名称:AutomotiveElectronicsandElectronicControlTechnology课程总学时:40讲课:32实验:8上机:适用专业:车辆工程、交通运输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5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本课程为理论性兼有实践性的专业课程,是车辆工程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生学习汽车维修工程、内燃机电子控制技术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汽车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机构和应用,适应社会和行业的要求,为从事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和汽车整车设计的研究、教学和实践应用奠定基础。
逐渐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工程人员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使学生基本掌握汽车电器设备结构、原理和应用,掌握汽车现代电子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结构原理和简单的检测方法及手段,培养电路分析的能力。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了解汽车与电子技术发展的关系,掌握电子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了解电子控制系统的共性和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特点。
2、掌握发动机电子控制燃油供给系统的结构、原理和应用,掌握不同机构和类型的燃油供给系统的特点和工作方式,了解部分典型结构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掌握汽车点火系统的分类、结构和原理,了解传统点火系统和现代电子点火系统中主要零部件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4、掌握电子控制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了解典型防抱死系统的结构和工作方式,掌握简单的制动效能的计算。
5、掌握汽车驱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控制方法,了解汽车驱动系统与电子控制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相比较各自的特点。
6、掌握汽车自动变速器的分类、结构和原理,了解液力变矩器、行星齿轮变速器、电子控制机构的结构、作用和特点,可以进行简单的性能分析。
7、了解汽车空调、安全气囊、导航系统等汽车电子控制辅助系统的结构和基本原理,及辅助系统的使用对汽车主要性能的影响。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汽车维修的基本原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 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3. 使学生了解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趋势,为将来从事汽车维修工作打下基础。
4. 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汽车维修基础知识(1)汽车构造与原理(2)汽车维修工具与设备(3)汽车维修工艺与标准2. 汽车维修技能培训(1)汽车发动机维修(2)汽车底盘维修(3)汽车电气系统维修(4)汽车制动系统维修(5)汽车空调系统维修(6)汽车转向系统维修三、教学方法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讲解汽车维修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安排实践操作课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2. 案例教学:通过分析实际维修案例,让学生了解汽车维修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
3. 分组教学: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团队协作完成维修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4.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维修技师、客户等角色,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
5.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教师解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四、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汽车维修基础知识讲解,让学生了解汽车构造与原理。
2. 第二周:汽车维修工具与设备介绍,让学生熟悉常用工具的使用。
3. 第三周:汽车维修工艺与标准讲解,让学生了解维修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 第四周至第八周:汽车发动机维修实践,包括发动机拆装、检修、调试等。
5. 第九周至第十二周:汽车底盘维修实践,包括传动系统、悬挂系统、转向系统等。
6. 第十三周至第十五周:汽车电气系统、制动系统、空调系统维修实践。
7. 第十六周至第十八周:汽车维修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8. 第十九周至第二十周:总结与考核,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在每节课结束后进行自我评价,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
2. 小组互评:各小组之间进行互评,找出彼此的优点和不足,共同进步。
《汽车构造》姓名:班级:学号:目录目录 0实验一汽车总体构造认识 0实验二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认识 (2)实验三汽车传动系认识 (7)实验一汽车总体构造认识一、实验目的汽车构造课程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配合课堂教学,使学生建立起对汽车总体及各总成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1、掌握解汽车基本组成及各组成功用;2、了解发动机总体结构和作用;3、了解底盘的总体结构和作用;4、了解车身的总体结构和作用。
二、实验内容通过认真观察,分析各种汽车的整体结构及组成。
掌握汽车的四大组成部分,各主要总成的名称和安装位置,发动机的基本构成。
三、实验步骤学生在实验指导人员讲解下,对于不同型号的汽车和发动机进行动态的现场学习。
1.观察各种汽车的整体结构及组成;2.观察、了解各主要汽车总成的名称、安装位置和功用;3.根据实物了解发动机的基本构成。
四.分析讨论题1、汽车由哪些部分组成?各个组成部分的功用是什么?请就你分析的汽车来说明。
汽车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发动机、底盘、车身、电子及电器设备1)、发动机:汽车的核心,动力的提供者2)、底盘:作为汽车的基体,发动机、车身、电器设备都直接或间接的安装在底盘上,是使汽车运动并按驾驶员操纵而正常行驶的部件。
3)、车身:车身是驾驶员工作及容纳乘客和货物的场所。
4)、电器与电子设备:是使汽车行驶安全及驾驶员操纵方便以及其他方面所必要的。
2、观察各汽车的总布置形式。
1)、前置前驱:优点是动力流失小,传输快,容易驾驶,制造成本地,缺点是操控性跟不上,极限低,比如奥迪A8L 。
2)、前置后驱:优点是平稳,操控直接,驾驶极限高,缺点是动力流失比较大,因为要经过传动轴把发动机的动力传到后轮需要时间,所以对发动机的动力要求大,比如宝马的7系。
3)、前置四驱:优点是动力响应快,极限状态下车的稳定性好,弯道平稳,缺点是油耗大,操控不直接,比如奥迪的A8L W12。
4)、中置后驱:动力响应快,驾驶感受很直接,缺点是车辆难控制,对驾驶技术要求高,比如保时捷的波尔斯特。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汽车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主要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汽车底盘拆装和维修的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学习及以后从事生产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初步操作技能。
本课程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践并重,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通过课程,使学生认识汽车底盘的总体构造、掌握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与简单的底盘故障诊断技能。
主要培养学生会利用现代诊断和检测设备进行汽车底盘的故障诊断、故障分析、零部件检测及维修更换等专业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课程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并将学生遵守时间、设备保养、“6S”执行情况、环境保护、团结协作、语言能力等内容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本课程的设计突破了学科体系模式,打破了原来各学科体系的框架,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根据本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地位,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以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岗位必备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为依据,兼顾了企业和个人两者的需求,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即以培养全面素质为基础,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
2.课程设计思路(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组织教学,在实现工作过程的同时培养学生应具备的岗位素质;(2)教学体系满足中等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符合中等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3)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充分体现能力进阶,便于不同阶段不同要求的学生学习;(4)理论知识与技能兼顾,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5)设计教程注意三个“结合”(理论和生产实践过程结合,现场辅导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知识积累、能力锻炼与岗位素质提高相结合),同时顾及师生角色的调整、能力的传递以增加学习的趣致和难度(随着课程的深入学习,教师讲授比例逐渐减少,学生自主学习内容不断增加)。
(三)开设时间与学时开设时间:第2学期;学时:112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①掌握汽车维修工具的使用方法;②掌握汽车底盘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③掌握汽车底盘部件的功用、构造、工作原理;④掌握汽车底盘零部件的耗损形式、原因、检测与维修方法;⑤掌握汽车底盘拆装、调试工艺知识;⑥掌握汽车底盘的维护保养知识;⑦掌握汽车底盘简单故障的分析与排除方法。
2011 至2012 学年度《汽车构造》(Ⅰ、Ⅱ) 实验指导书课程名称:汽车构造(Ⅰ、Ⅱ)指导教师:皮胜文教材:陈家瑞主编.汽车构造实验学时:12学时适用班级:10汽车专机电工程学院实验一:化油器的拆装一、实验目的拆装化油器,了解其五大装置及其油道和气道,弄清各量孔的位置和功用,明确在各种发动机工况下化油器的供油情况。
二、实验教具和工具1、常用工量具各一套;2、化油器(CAH101型);3、化油器总成挂图一套。
三、实验注意事项1、注意操作安全;2、正确使用工具和量具;3、注意化油器密封垫的安装;4、有秩序地放置拆卸的零件、注意拆装顺序和应观察的内容。
四、实验拆装步骤CAH101型化油器的拆装方法和顺序。
拆卸前应先将化油器上、中、下三体分开,即拧松螺钉和垫片,取下上体和垫片;拆下拉杆上的连杆,分开中、下体,取出其间的石棉板和大喉管,然后按下述步骤进行拆卸:1、上体零件的拆卸拆下进油管接头、取出进油滤网,拆下进油针阀、浮子、油面调节螺钉、真空省油器空气缸、真空柱塞、弹簧及弹簧座和卡簧(注意弹簧预紧力的调整结构)。
在拆下上述零件的同时、仔细观察:浮子室平衡管、浮子结构、油平面高低的控制及调整、真空加浓通气道、进油通道和阻风门及其关闭情况。
2、中体零件的拆卸拆下连接板和拉杆,机械加浓推杆(及卡簧)、加速泵活塞及弹簧;拆下真空加浓系统;拆卸机械加浓系统;拆卸加速泵出油阀系统;拆卸主空气量孔,取出渗气管;拆卸第一、第二怠速空气量孔和怠速堵塞;拆卸主量孔螺塞。
在拆下上述零件的同时,仔细观察:所有量孔及进出油道和空气道的走向和路线、主喷管、小喉管内的环状喷口;机械加浓装置、加速泵的调整等结构。
3、下体零件的拆卸拧松下体外侧螺母和节气门上的螺钉,取出节气门和节气门轴;拆卸怠速调节螺钉。
仔细观察:怠速装置油道、空气道、怠速喷口、怠速过渡喷口、真空加浓装置的通气孔、真空加浓通气道和为点火系真空点火提前调节装置提供真空源的气孔、节气门及其操纵机构;注意怠速调节螺钉和怠速限制螺钉的调整结构。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汽车构造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了解汽车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为以后从事汽车维修、保养和研发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内容1. 发动机部分:观察发动机的外部结构,了解发动机的各个组成部分,如机体、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供给系、润滑系、冷却系、点火系、起动系等。
掌握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构造。
2. 底盘部分:观察底盘的外部结构,了解底盘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制动系等。
掌握底盘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构造。
3. 车身部分:观察车身的外部结构,了解车身的各个组成部分,如车身本体、门窗、内饰等。
掌握车身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构造。
4. 汽车电气系统:观察汽车电气系统的组成部分,了解蓄电池、发电机、点火系统、照明系统等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构造。
三、实验步骤1. 发动机部分:(1)观察发动机的外观,了解发动机的型号、排量等信息。
(2)拆卸发动机外部部件,观察发动机的各个组成部分。
(3)拆卸发动机内部部件,观察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等部分。
(4)分析发动机各个部分的工作原理和相互关系。
2. 底盘部分:(1)观察底盘的外观,了解底盘的型号、承载能力等信息。
(2)拆卸底盘外部部件,观察底盘的各个组成部分。
(3)拆卸底盘内部部件,观察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制动系等部分。
(4)分析底盘各个部分的工作原理和相互关系。
3. 车身部分:(1)观察车身的外观,了解车身的型号、尺寸等信息。
(2)拆卸车身外部部件,观察车身本体、门窗、内饰等部分。
(3)分析车身各个部分的工作原理和相互关系。
4. 汽车电气系统:(1)观察汽车电气系统的外观,了解电气系统的组成部分。
(2)拆卸电气系统外部部件,观察蓄电池、发电机、点火系统、照明系统等部分。
(3)分析电气系统各个部分的工作原理和相互关系。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发动机部分:通过实验,了解了发动机的各个组成部分,掌握了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构造。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构造》实验指导书主编:王美娟汽车运用技术教研室实验一曲柄连杆机构构造认识(2课时)一、实验目的1、了解曲柄连杆机构的主要组成2、掌握曲柄连杆机构的工作原理二、实验仪器设备1、拆散的典型车型的曲柄连杆机构各主要零件(气缸体、气缸盖、气缸垫、活塞、活塞环、活塞销、连杆、曲轴、飞轮、曲轴连杆轴承、曲轴主轴承、连杆衬套、缸盖螺栓、连杆螺栓等);2、典型发动机整机;3、常用工具一套。
三、实验原理曲柄连杆机构将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转变为活塞往复运动的机械能,再通过连杆将活塞的往复运动变为曲轴的旋转运动而对外输出动力。
曲柄连杆机构主要由机体组、曲柄连杆机构组、曲轴飞轮组组成。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实验内容(1)曲柄连杆机构零件认识;(2)各零件安装的相互位置关系;(3)曲柄连杆机构的工作情况2、实验步骤(1)由任课教师带领,借助实物认识曲柄连杆机构各主要零件的基本构造和结构特点、了解各零件所用材料;(2)通过实验指导教师拆装演示,了解曲柄连杆机构各主要零件间的相互安装位置关系,熟悉活塞连杆组的安装方向,气缸垫的安装方向,并熟悉曲柄连杆机构各零件的工作情况;(3)每个班级的学生根据人数分二至三组(每组10~15人)由任课教师和实验指导教师分别负责组织实施。
五、实验要求1、学生进入实验室应严格遵守实验室学生守则和安全操作规程。
任课教师和实验指导教师要对参加实验的学生严格管理,确保实验期间人身和实验设备、器材的安全;2、学生进入实验室,必须穿学校统一下发的工作服,注意维持实验室内的教学秩序;3、实验结束,应将实验室清理、打扫干净。
六、实验思考题1、曲柄连杆机构的工作情况是怎样的?2、在安装气缸垫时应注意什么?实验二配气机构构造认识(2课时)一、实验目的1、了解配气机构的主要组成2、掌握配气机构的工作原理二、实验仪器设备1、拆散的典型车型的配气机构各主要零件(气门、气门弹簧、气门导管、气门座、正时齿轮、正时皮带、凸轮轴、挺柱或液压挺柱、推杆、摇臂、摇臂轴、摇臂轴座等);2、典型发动机整机;3、常用工具一套。
实验一汽车总体结构认识1、实验目的1.1 汽车的总体组成认识。
结合实物了解汽车的四大组成部分,了解汽车的型号识别。
1.2 了解汽车各部分的功能和基本类型,分析汽车行驶中的驱动力和行驶阻力。
1.3 熟悉各主要总成的名称和安装位置。
1.4 结合实物掌握机械式传动系的功用与组成,传动系布置形式(FR、FF、4WD)。
2、实验设备、仪器及材料2.1 轿车、吉普车、汽车发动机各2台。
2.2 透明桑塔纳轿车模型1台,部件模型一套。
2.3 轿车挂图3套。
2.4 常用工具3套。
3、实验内容—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3.1桑塔纳轿车模型由发动机、底盘、部分电器设备组成。
3.1.1发动机:使供入其中的燃料燃烧而发出动力。
广泛应用往复活塞式内燃机,一般由机体、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供给系、冷却系、润滑系、点火系(汽油机)、起动系等部分组成。
3.1.2底盘部分接受发动机的动力,使汽车运动并按驾驶员的操纵正常行驶。
包括:·传动系:将发动机的动力传给驱动车轮,包括离合器、变速器、传动轴、主减速器及差速器、半轴、驱动桥等部件。
·行驶系:使汽车各总成及部件安装在适当的位置,对全车起支承作用,以保证汽车正常行驶。
包括车架、车身、悬架、车轮等部件·转向系:使汽车按驾驶员选定的方向行驶,由转向操纵装置、转向器、转向传动装置组成,有的汽车还带有动力转向装置。
·制动系:使汽车减速或停车,并保证驾驶员离去后汽车能可靠地停驻。
包括供能装置、控制装置、传动装置和制动器。
3.1.3电器设备由电源、发动机起动系和点火系、照明和信号装置、空调、仪表和报警系统、辅助电器及现代汽车电子技术等组成;3.2简介汽车主要驾驶操作杆件包括方向盘、变速杆、离合器踏板等;汽车发动机的启动和整车传动演示汽车起步之前,驾驶员系上安全带,变速器置于空档,启动发动机检查仪表灯光等装置。
驾驶员踩下离合器踏板,将离合器分离,再将变速器挂上低挡,打左转向灯鸣号,松手刹,然后逐渐松开离合器踏板(两头快中间慢,半联动状态稍停顿),使离合器逐渐接合,汽车逐渐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