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与静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964.50 KB
- 文档页数:2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1课时导学案导学目标知识点①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②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③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通过对长度和时间这两个物理量的了解,体验国际单位制的确定及测量方法。
学习重点认识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和计时工具。
学习难点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学习过程自学指导一:长度的测量1.阅读课文,中心的两个圆,感觉哪个面积更大?______;由此说明用我们的感觉器官去感知,是不可靠的!为了更准确的认识周围的世界,把握事物的特点,我们发明工具,帮助我们测量。
测量可以提高判断的可靠性和____;____测量是最基本测量。
2.国际单位制长度的单位是____,常用单位有千米、____、厘米、____、微米和纳米等;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____。
3.单位换算:3×106μm=____m 93nm=____m6400km=____mm4.①会看:使用前观察刻度尺的____、____,还看0刻度是否磨损。
②会放:使用时,刻度尺要沿________放;刻度尺的____要紧靠被测物体。
③会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____。
要估读到____的下一位数。
④会记:记录结果时要写出数值和____。
5.如图1.1.1-1所示,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____(选填“A”或“B”),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物体的长度为____cm。
6.如图1.1.1-2所示,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则尺的分度值是____,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
7.一名粗心的学生在测量记录中忘记了写单位,请你替他补上:(1)教室里讲桌的长约为1.2____;(2)中学生的身高165____;(3)教学楼每层的高为35____;(4)乒乓球的直径为4.0____;8.小明用刻度尺测得课桌的长度为52.48cm,它的准确值是________,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
9.如图1.1.1-3所示,读出木块的长度为: A图中木块长度是____cm,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
物理八年级上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二)》导学案设计人:审核人:项目内容学习目标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及换算关系;能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周期现象估测时间。
2、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学会估测时间。
3、通过师生双边活动,体验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重视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长度的测量问题,探究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体验成功的快乐。
学习重点会正确使用手表或秒表测量时间。
学习难点时间的单位换算。
学习方法通过观察,掌握秒表的读数方法学具准备秒表学习过程:学习流程学法指导知识链接自研。
一.基础达标。
二.综合提升(先独立完成,后讨论展示并提炼方法。
)三.拓展延伸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_____,用符号_____表示。
2、常用的时间单位有_____,用符号_____表示;还有_____,用符号_____表示。
3、1min=_____s, 1h=_____min=_____s4、1s=103 ms(毫秒) 1 ms=103μs(微秒)5、古代人测量时间用的工具有_____、_____、漏壶等。
6、测量时间○1、用机械秒表测量时间秒表是测量时间的常用仪表。
机械秒表表盘上有长的秒针和短的秒针,如图,秒针转一圈的时间通常有30s和60s两种。
常用的秒表分度值也有两种,一种是0.2s,另一种是0.1s,秒表上端的按钮是用来旋紧发条和控制表针转动的。
各组练习使用停表并观察你们所使用的秒表:○1、大表盘指针运动一周所表示的时间是_____,学生看课本P109–P110时间的单位及测量一部分内容。
秒表的使用方法:用手紧握秒表,大拇指按在按钮上,按秒表分三步:第一次按下时,表针开始转动(启动),第二次按下,表针停止转动(停止),第三示学大表盘的分度值是_____。
○2、小表盘指针运动一周所表示的时间是_____,小表盘的分度值是_____。
○3、各小组长带领本组同学学习秒表读数8、下图中秒表的读数是_____静静的坐在椅子上,测出你十次脉搏的时间,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自己设计的表格中。
动与静、长度与时间的测量一.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通的现象。
(2)知道什么是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长度的基本单位,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测量结果是由数值和单位组成的(4)知道误差,了解误差产生的原因及知道误差不可避免,只可减小。
(5)能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6)会进行长度单位、时间单位、速度单位的换算。
(7)能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能正确取平均值。
二. 重点、难点:(1)运动的绝对性、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参照物的选择(3)长度和时间单位的换算(4)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时间。
【知识要点分析】一. 运动的绝对性1. 日月星每时每刻的运动着,所以宇宙是运动的宇宙。
2. 平时我们看上去不动的物体,它们也在时刻运动着。
例如正是由于大陆板块的运动与挤压,才产生了雄伟壮丽的喜马拉雅山脉。
3. 人也要不断的运动,因为生命在于运动。
综上,整个世界是运动的世界,宇宙是运动的宇宙。
我们找不到绝对不动的物体,所有的物体都在运动,所以运动是绝对的。
二. 运动的描述1. 文学家、诗人用优美的词汇、语言的韵律和意境来描述和赞美运动2. 作曲家和音乐家用流动的音符来表现运动3. 画家用线条来描绘运动4. 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1)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事先选定的假定为不动的物体称为参照物。
(3)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4)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5)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应用。
三. 长度和时间的单位1. 长度的单位与换算长度的国际单位的主单位是米(m),其它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03m 1d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2. 时间的单位与换算时间的国际单位的主单位是秒(s),其它单位还有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锁定目标1.〔知识目标〕1、会使用适当的测量工具2、知道测量由误差、减小误差的方法.3、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2.〔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 学习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方法.3.〔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 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2.认识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开展变化的过程, 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预习巧导航1、阅读课文35页了解国际单位制.2、测量长度的根本工具:3、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 m= dm= cm=mm= nm4、测量时间的工具有:5、认识时间单位的符号:小时(h)、分(min)、秒(s)〔一〕、测量物体的长度.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一放:刻度尺要放 , 刻度要 .二读:视线要与刻度尺 , 读数时要读到分度值的 .三记:记录的结果由和组成.例:1.林强测量物理书的宽, 他的测量方法如图,图中A是他观察读数时眼睛的位置,请指出林强同学测量中的错误之处.(1)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2)____________ ________;㎝ 2 3 1 0 ㎝ 2 3 1 0 (3)_______________ ______;2. 如图甲、乙、丙三个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分别是 、 和 .木块的长度分别为:甲_____cm ;乙_____cm ;丙______cm.3、如下图, 用A 、B 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 其中, A 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刻度尺精密些, 就使用方法而言, 刻度尺不正确.按正确的测量方法测得物体的长度为 .4、测得一物体长28.4 cm , 那么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 准确值是____ _, 估计值是_ __;〔二〕、误差:1、.某同学用一刻度尺先后5次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分别为:、、、、8.47cm,那么错误的选项是________,该物体的长度是______.2、有关误差的正确说法是( )A .对一个物体的长度进行屡次测量取平均值, 可以防止误差.B .在测量中应力求准确, 防止错误, 而误差是不能绝对防止的.C .只要使用精密测量工具, 测量方法正确, 就不会产生误差.D .天平没有调节就进行测量, 会造成较大的误差.一、学习目标: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2.通过实验探究, 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并能解决相关问题.3.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对光线的作用及其应用.二、重点难点: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应用难点:虚像的概念三、器材准备:演示用: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和凸透镜、投影片、凹镜、凸镜、激光演示器.学生用: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夹子两个、8 K白纸一张、图钉、透明胶条、小平面镜四、学习活动:〔一〕认识平面镜“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镜, 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叫做 .〔二〕现根据生活经验答复: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 像怎样变化?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三〕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先阅读课本P77的实验方案, 明确探究过程, 思考后答复:①实验利用玻璃代替平面镜是因为:.②选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是因为:.2.分组实验, 将观察到的现象和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课本相应位置和表格中.3.归纳结论:结论:平面镜的成像特点是:①像和物体的大小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 .4.针对训练:身高1.6 m的人站在穿衣镜前, 离镜0.5 m, 他在镜中的像高 , 像离镜;当他后退0.5 m时, 像高和像到镜面的距离分别是、 .〔四〕分析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认识所成像的性质1.在图中蜡烛的火焰上取一发光点S, 思考:①S能发出多少条光线, 方向如何?②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线有多少条?2.从无数条光线中任意选出两条光线, 并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做出其反射光线, 思考:这两条反射光线沿传播方向能否相交?3. 如果人的眼睛正处于这两条光线传播的路径上, 由于人的眼睛总以为光是沿直线传播, 因此会沿着直线去寻找发光点的位置, 把这两条反射光线用虚线向镜后反向延长, 得交点S′. S′是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镜子后面实际上并没有这个发出光线的点, 所以S′叫像.〔五〕了解平面镜的应用1.利用平面镜成像的:利用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的:〔六〕认识凸面镜和凹面镜1. 凹面镜的作用:2.凸面镜的作用:五、课堂小结:〔1〕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都;〔2〕像与物体大小;〔3〕平面镜成的像是像;〔4〕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 .法一: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法二: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图1.医生检查牙齿的平面镜是利用了平面镜 .2.太阳能电站的平面镜是利用了平面镜改变 .六、当堂检测:1.观察平面镜成像的实验如图1所示, 在这个实验中〔〕图1B.假设把点燃的那支蜡烛移近玻璃板, 像变大2.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大小与〔〕3. 如右图所示的是从平面镜中看到的钟面虚象, 那么实际时间是〔〕A.9时40分B.2时20分C.4时10分 D.7时50分4.在距离平面镜8 cm处点燃一支蜡烛, 这时镜中的像距镜____________ cm;假设将镜移到原成像的位置, 那么像向后移动___________cm.5.当人逐渐远离平面镜时, 人在镜中的像__________.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6.在图2中,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7.如图3所示, 有一根与水平地面成60°的棒, 如果要使棒在平面镜里的像和棒垂直, 平面镜应该怎样放置?图2 图3 图48.一平面镜与水平面成45°角放置, 当一小球在镜前某一高度自由落下, 如图4所示. 那么它在镜中的像沿__________方向运动.。
5.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导学目标: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2.能估测常见物体的尺度3.能正确使用刻度尺4、知道测量误差和减小误差的方法【自主学习】1、凭经验估测:小手指宽度一拳一拃。
2、用刻度尺验证:小手指宽度一拳一拃。
【合作探究】一、先估测、再测量:铅笔、课桌、步距等,再用刻度尺测量二、单位1、测量就是将与一个的进行比较。
这个公认的标准量叫做。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3、学写单位符号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4、单位之间的进率常见记忆1m= nm ; 1nm= m5、单位换算的格式12.5m=12.5mm=三、正确使用刻度尺1、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2、使用前应观察刻度尺的3、使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被测物体,尺的位置4、刻度尺的0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一端。
5、读数时,视线与尺面。
6、测量时,应到分度值的位;7、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
8、读数9、测量一张纸的厚度10、测量误差在测量时要进行估读。
估读值有时,有时,这样就会产生。
误差避免减小误差的方法:次测量取,可以减小误差。
【精讲点拔】1.人民币壹元硬币的厚度最接近于………………()A.0.2umB.0.2mmC.0.2cmD.0.2dm2.教室的宽度大约是…………………………………………………………()A.60mmB.60cmC.60dmD.60m3.下列各物体中最接近8×104um的是………………………………………()A.一张课桌的长度B.一支粉笔的长度C.一只文具盒的长度D.一只乒乓球的直径4.某同学测得某物体的长度19.38cm,他使用的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为________,其中准确值为_________,估计值为_________·5.如图所示,甲图刻度尺所测物体的长度应为_________cm;乙图刻度尺所测物体的长度应为_____cm,数据中的准确值是________,估计值是________.6.同一长度的五次测量记录是:13.82cm、13.83cm、13.81cm、13.28cm、13.81 cm.这五次测量记录中________cm是错误的,该长度的值应为__________cm.【自主评价】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__________.2.完成下列单位的换算:(1) 0.38毫米=___ _微米 (2)45厘米=___ _米;(3)5x103米=___ _千米 (4)4.6分米=__ __毫米3.在下列数据后填上合适的单位:(1)小民的身高为17.2________. (2)教室的长度850_______.(3)乒乓球的直径为4.0_________. (4)一根头发的直径约70_____.4.在给窗户选配玻璃时,选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应达到 ( )A.I dm B.1 cm C.1 mm D.1μm5.某同学三次测量一张课桌的长度,三次测量的结果分别为55.4cm、55.1 cm、55.3cm,则该课桌的长度为 ( )A.55.2 cm B.55.3 cm C.55.27 cm D.55.267 cm6.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A.28厘米=28厘米×0.01米=0.28米B.28厘米=28×0.1=0.28米C.28厘米=28×0.01米=0.28米D.28厘米=28×=0.28米7.用拉伸了的皮卷尺去测量物体的长,测量结果()A.大于真实值B.小于真实值C.等于真实值D.无法判断8.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A.误差是未遵守操作规则产生的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减小误差C.误差就是实验中产生的错误D.只要选用精密测量仪器,认真测量,可避免误差教学反思在新课改的形式下,如何激发教师的教研热情,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和学校整体的教研实效,是摆在每一个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的“校本工程”。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学习目标】1.认识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理解长度测量中产生的误差,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长度。
3.掌握进行长度、时间单位的换算;长度测量结果的估计方法。
【重点】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单位之间的换算,能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长度测量。
【难点】正确读取和记录测量结果。
预习案I.知识储备l.在小学里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毫米等。
2.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来记录时间长短的单位有:秒钟、分钟、小时等。
Ⅱ.教材助读1.长度测量(1)单位:①国际单位:,符号:。
②常用单位及换算: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km)(m)(dm)(cm)(mm)(μm)(nm)(2)测量工具:(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①看:观察刻度尺的、及是否磨损。
②放:a.贴:刻度线应被测物体。
b.正:要刻度尺,不能歪斜。
c.齐:被测物体起始端应与零刻度线或某一整刻度线对齐。
d.读:视线与尺面,测量结果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e.记:记录结果由和单位组成。
2.时间的测量(1)单位:①国际单位:,符号:。
②其他单位及换算:小时( h )分(min )秒(s)1h= min s。
3.误差(1)物理学中把与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2)误差和错误的区别:误差不是错误,不能消除,错误可以。
(3)减小误差的方法:①。
②。
③。
Ⅲ.预习自测l.完成下列单位的换算:①15 min= h= s②2h= min= s③1m= km= dm= cm= mm= μm= nm④18km= m= μm = nm2.如图1-1-1所示,在使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时,操作正确的是( )3.关于误差,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采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B .误差是由于操作错误产生的C .多次测量,求出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D .多次测量,求出平均值可以避免误差我的疑惑: (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探究案I .学始于疑1.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长度测量?2.误差与测量错误的区别是什么?如何减小误差?Ⅱ.质疑探探究点一: 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重、难点)问题1:将大家手中能测长度的刻度尺都拿出来,仔细观察。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导学案1. 学习目标•了解长度和时间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长度和时间的常用单位和测量方法;•进一步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2. 学习重点•掌握长度的测量方法和常用单位;•掌握时间的测量方法和常用单位;•了解长度和时间的相互关系。
3. 学习内容3.1 长度的测量3.1.1 长度的概念长度是指物体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是物体的一种物理属性。
它是物体的基本性质之一,可以通过测量来得到。
3.1.2 长度的常用单位长度的常用单位有米、千米、厘米和毫米等。
其中,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长度单位是米,常用符号为m。
3.1.3 长度的测量方法常用的长度测量方法有直尺法、游标卡尺法、卷尺法等。
根据测量对象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
3.2 时间的测量3.2.1 时间的概念时间是事件发生的顺序和持续的变化的度量,是物质运动和变化的基本要素之一。
3.2.2 时间的常用单位时间的常用单位有秒、分钟、小时和天等。
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时间单位是秒,常用符号为s。
3.2.3 时间的测量方法常用的时间测量方法有秒表法、挂钟法、时钟法等。
根据需要测量的时间长度和精度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测量。
4. 学习步骤4.1 导入新知在开始正式学习之前,教师可以以一些有趣的问题或情境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关于长度和时间的问题。
4.2 学习新知步骤 1:请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长度和时间的概念以及常用单位。
步骤 2:请学生学习教材中提供的长度和时间测量方法,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讲解和演示。
4.3 拓展应用步骤 1:给学生布置一些与长度和时间测量相关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和解答。
步骤 2:鼓励学生讨论和交流,并辅导他们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4.4 总结复习回顾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自测和总结,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5. 学习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方法和常用单位。
人教版八上物理 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导学案学习目标:•了解长度的测量方法和单位•掌握时间的测量方法和单位•理解测量误差的概念和意义课前导学1.你知道长度和时间是如何进行测量的吗?有哪些测量单位?2.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使用过尺子、钟表等工具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3.你了解测量误差吗?什么情况下会出现测量误差?长度的测量方法和单位长度是物体的延伸程度,其测量方法和单位如下:测量方法常用的长度测量方法有:•直接测量法:使用尺子、卷尺等测量工具直接测量物体的长度。
•间接测量法:通过其他物理量的关系间接测量物体的长度,如使用速度和时间计算行程的长度。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m)。
除了米,常见的长度单位还有:•厘米(cm):1米等于100厘米。
•毫米(mm):1米等于1000毫米。
时间的测量方法和单位时间是事件发生或物体运动所需的间隔,其测量方法和单位如下:测量方法常用的时间测量方法有:•直接测量法:使用钟表、计时器等测量工具直接测量事件发生或物体运动所需的时间。
•间接测量法:通过其他物理量的关系间接测量事件发生或物体运动所需的时间,如使用速度和距离计算运动所需的时间。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s)。
除了秒,常见的时间单位还有:•分钟(min):1分钟等于60秒。
•小时(h):1小时等于60分钟。
测量误差的概念和意义在测量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所得到的测量结果与真值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个偏差就是测量误差。
测量误差的概念和意义如下:概念•绝对误差:测量结果与真值之间的差值,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
•相对误差:绝对误差与真值之比的绝对值,通常以百分数表示。
意义•反映了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测量误差越小表示测量结果越可靠。
•指导测量精度的要求:测量误差可以用来确定测量的精度要求。
•判断测量结果是否可接受:测量误差可以与规定的测量精度要求进行比较,判断测量结果是否可接受。
思考问题1.使用卷尺测量长度时,应当注意哪些因素可能导致测量误差?2.在使用钟表测量时间时,应当注意哪些因素可能导致测量误差?3.给出一个测量误差的例子,并计算其相对误差。
《测量长度和时间》导学案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二节《测量长度和时间》。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长度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2. 时间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3. 实践操作,掌握长度的测量和时间的测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工具及测量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 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长度的精确测量和时间的精确测量。
2. 教学重点: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工具及测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尺子、秒表、 Stopwatch、细绳、桌子。
2. 学具:每人一套测量工具(尺子、秒表)、记录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拿出一把尺子,测量自己课桌的高度,并记录下来。
2. 知识讲解:1) 长度的测量工具:尺子、卷尺、皮卷尺、钢卷尺等。
2) 长度的测量方法:直尺测量法、折尺测量法、卷尺测量法、钢卷尺测量法等。
3) 时间的测量工具:停表、秒表、沙漏等。
4) 时间的测量方法:计数法、比较法、沙漏法等。
3. 例题讲解:例1:用尺子测量教室的长度。
例2:用秒表测量自己从教室走到操场的时间。
4. 随堂练习:1) 用尺子测量自己的身高,并记录下来。
2) 用秒表测量自己从教室走到操场的时间,并记录下来。
5. 实践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用尺子测量教室的长度、宽度和高度,用秒表测量自己从教室走到操场的时间。
六、板书设计1. 长度的测量工具:尺子、卷尺、皮卷尺、钢卷尺等。
2. 长度的测量方法:直尺测量法、折尺测量法、卷尺测量法、钢卷尺测量法等。
3. 时间的测量工具:停表、秒表、沙漏等。
4. 时间的测量方法:计数法、比较法、沙漏法等。
七、作业设计1. 测量自己房间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并记录下来。
2. 测量自己从房间走到客厅的时间,并记录下来。
八年级物理长度与时间的测量导学案教案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第一章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导学案(2)第2课时课前准备:每位同学准备一刻度尺请你探究:认识刻度尺:认真仔细观察你的刻度尺,说说你有那些发现?与同组交流一下你的发现。
使用刻度尺:1.用刻度尺测量时刻度尺要放正,对照课本图2-15说说如何做才能做到刻度尺放正。
2.观察课本图2-16,说出读数时视线如何?3.观察课本图2-17,说出测量结果应包括几部分,每部分应如何读出(与同组讨论或请老师点拨)。
应用刻度尺:请你正确用刻度尺测出物理课本的长与宽,测3次把测量结果记入下表,并与同组交流。
展示交流:1.展示你对刻度尺的认识及使用体会,交流形成共识。
2.与同学交流测量结果,看是否相同,讨论为什么?请你阅读:阅读课本P25[信息窗],回答:误差就是_________值和_____________值之间的偏差。
它的产生是由于客观或主观因素导致的,如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因此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减小,减小误差的方法通过校准测量工具、选用精度高的测量工具、改进_____________、多次测量__________________等。
巩固提高:1.(08福州)如图,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 (选填“A”或“B”),物体的长度为cm。
2.(07 福建)下图中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_______cm。
3.(07常德)下图中物块的长度为cm。
4.关于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误差是没有遵守操作规则所造成的B.采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就能消除误差C.只要认真、规范、并经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就能避免误差D.无论如何误差都是不可避免的4.(08恩施)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测量的真实性和精确程度直接决定了研究的成败。
在下列关于测量的几种说法中,选出你认为最优的一项()A.测量前要观察测量工具的量程,以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B.测量前要观察测量工具的分度值,以满足测量精度的要求C.测量前要观察零刻度,以确定是否有零误差D.测量前上述三种做法都是必要的。
《运动的描述和长度时间及其测量》导学案[考点须知]l.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会根据所选参照物准确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2.知道物体的运动快慢用速度来描述、会熟练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能熟练的进行速度单位的换算;会计算平均速度。
3.认识时间和长度的国际单位;会用适当的测量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知道测量有误差以及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复习导航]一、温故知新,击破考点1.考点展现一、机械运动:⑴机械运动的概念: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在物理学中所说的运动不同于体育锻炼中所说的运动,在物理学中把物体________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例1] 下列情况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A.小鸟在空中飞行B.河水流动C.水凝固成冰D.雨滴下落⑵参照物的概念:在描述物体运动时,被________________的物体,叫参照物。
[例2]观察不同时刻拍摄的A、B两组照片如图1,其中能判断出是飞机在运动还是汽车在运动的是组。
[例3] 坐在汽车里的乘客、司机和路旁的孩子们有如图2所示的对话,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孩子们认为汽车前进得快,是以汽车为参照物的B.不论选什么作为参照物,乘客都是不动的C.司机说乘客没动,是以汽车为参照物的D.图2画中的人物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来判断运动与否的⑶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图2一般不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与选择的________有关。
[例4] 小强正在马路边上拍街景照片,连续拍了两张,如图3甲、乙所示。
如果以轿车为参照物,卡车是向___运动的,如果以骑自行车的人为参照物,卡车是向___ 运动的。
(均填“左”或“右”)可见,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一般也不一样,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_____________。
二、速度:⑴物理意义: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通常人们的做法有两种,一种是让物体运动相同的____________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用时________的,表明物体运动的越快。
5.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导学案(第一课时)班级:姓名:【导学目标】1.知道测量的意义,知道长度的主单位和其他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2.能粗略估测物体的长度,能选择适当的刻度尺或方法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3.熟悉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和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导学重点】使学生掌握长度测量的基本技能;【导学难点】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正确读数【导学过程】活动一:比较课桌的长、宽、高1.目测课桌的长、宽、高,比较它们的长度。
2.不用尺,如何证实自己目测的结果?说出你的做法。
活动二:认识长度单位下面的部分内容,完成:看一看:P102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符号是。
2、辅助单位:_______ 、米、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等对应符号:_______ 、m、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等请从大到小说出长度单位及相邻单位间进率3、换算: 36 km = m546 cm = m4、体验具体的长度长度1_________ 长度1_________ 长度1_________5、估算:在下列数据后面填上适当的数据和单位:某同学的身高是1.67 ;物理书的长度是2.52 ;一支铅笔的长度是18 ;一元硬币厚度约为2 ;活动三:学习使用刻度尺1、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2、阅读教材P104,学习刻度尺的使用。
会认:认清刻度尺的位置、、.会放:刻度尺 被测物体;尺的位置要 ,不能倾斜;刻度尺的 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会看:视线要与尺面 .会读:测量值要估读到 ;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 和 。
练习:下图中,A 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准确值是 ;估计值是 ;读数是 ;B 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准确值是 ;估计值是 ;读数是 ;3【课堂练习】 1、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 常用单位: 、 、 、 、 、2、长度单位的换算:78.9km= dm= μm (2)100nm= mm= m3、长度的测量工具: 。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导学案)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课题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2.知道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之一,认识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刻度尺.3.能根据日常生活经验估测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4.知道测量物体长度的特殊方法并会运用.5.知道测量有误差,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6.知道时间的测量工具,能正确测量时间.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操作,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知道一些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熟悉停表(秒表)、石英钟等时间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3.利用比较法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思考和科学操作,培养动手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乐于探索自然.教学重点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2.时间的单位和测量工具3.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4.减小误差的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刻度尺(量程0~20cm,分度值1mm)、三角尺一副、停表、电子表、纸条、细线、圆柱体、硬币等.教学难点1.刻度尺的估读.2.停表的使用和读数.3.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4.减小误差的方法.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1.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单位.为便于国际间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2.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为米,比它大的单位有千米,换算关系:1m= 10-3 km=103 mm.3.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为刻度尺.测量时,尺要紧靠待测物体.测时间的工具有钟、表.常用时间的单位有小时、分钟、秒.其中1h=60 min= 3600 s.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s).4.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是减小误差的最常用的方法,还可以通过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来减小误差.5.误差与错误的区别在于误差只能减小不能消灭,而错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新课导入教师引导学生目测自己课桌的长、宽、高,并比较它们的长短.学生大胆估测,并积极发言.(教师提醒学生要给估测结果注明单位)师:请同学们思考如何判断自己的目测结果是否正确.生:用刻度尺、卷尺等.师:上体育课跑步的时候,你们知道体育老师是用什么来给大家记时吗?生:用秒表.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对.由此可见,不同的物理量有不同的测量工具,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问题.进行新课长度的单位1.靠感觉来判断不准教师出示图片(将教材P10图放大后复制到一张硬纸上),引导学生观察是AB长还是CD长,中心的两个圆哪个面积大.学生思考并回答(说法不一).师:请大家实际测量一下,看估测是否准确.学生动手测量,然后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指出靠感觉来判断不准确.师:请同桌的两位同学做一个实验,一位同学看着手表计时,另一位同学闭上自己的眼睛,估计闭眼1min后睁开.然后二人交换操作,看看谁对1min的时间的感觉准确.学生发表看法:靠感觉来判断是不可靠的.教师总结:通过上述实验,我们明白了,单靠感觉来判断是不准确的,必须进行测量.实际上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很多,我们的感觉不一定可靠,为此要对物体的某些情况进行定量的描述,必须用仪器进行测量.板书:靠感觉来判断不准确,为了定量描述,得到更加精确的结果,必须用仪器进行测量.2.常用的测量工具师:请大家回忆日常生活中碰到了哪些测量工具,分别测量什么物理量.生:测量长度的有直尺、三角尺、卷尺;测量温度的有温度计;测量时间的有钟、表;测量质量的有天平、杆秤等.师:同学们回答正确,很棒!板书:常用的测量工具:尺、天平、钟、表、温度计等.3.单位师:你能用桶量一量我们学校花坛水池中有多少桶水吗?生(抢着回答):那要看桶的大小呢!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追问:为什么呢?生:如果桶的容积小,则量的桶数多;如果桶与水池的容积一样大,则量的只有一桶水;如果桶的容积比水池的容积大,那还不足一桶水.师:出现这些答案的原因是什么?生:桶的容积不同.师:桶的容积不同,导致测量的结果不同,那要怎样才能统一测量的结果呢?进行新课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工具师:我们测量长度的工具有哪些?生:直尺、三角尺.师:其实生活中除了直尺、三角尺外,我们还看到装修、建筑工人用到卷尺和皮尺.工厂的工人在加工零件时为了更精确,用到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同时展示给学生看)板书:1.长度测量的常用工具:刻度尺;2.更精确地测量用到的长度测量工具: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2.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师: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好,下面请大家做个实验:用刻度尺测量出物理课本的长、宽.然后请大家观察自己所用的刻度尺,并完成下面的思考题(用多媒体展示):思考题:(1)你所使用的刻度尺的量程(也就是它的测量范围)是多少?(2)它的分度值(相邻的两条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是多大?(3)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4)如何放置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5)怎样读出被测物体长度的数值?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学生实验.实验结束后,请几位学生回答,并展示自己的操作方法.板书: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一看:看量程、看分度值、看零刻度线的位置;二放: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或某一整数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一端,且要紧贴被测物体;三读: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并与尺面刻度垂直,且要估测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四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有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例2】(多媒体展示)如图是小明用刻度尺测量一条形金属片长度的情形,该刻度尺的分度值和金属片的长度分别是()A.1cm、5.50cmB.1cm、8.30cmC.1mm、8.30cmD.1mm、2.80cm解析:观察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分度值)为0.1cm=1mm,且起始端不是在“0”刻度线处,而是从刻度尺的5.50cm开始,再观察金属片的右端在刻度尺8.30cm 处,所以金属片的长度为2.80cm,综合各选项可知D正确.答案:D进行新课教师总结:为了使测量值尽量接近真实值,实际中往往要采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一般测量3~4次).板书:自然界中不同物体的尺度不同,有的很大,用光年来表示;有的很小,小到肉眼无法辨认,只能用纳米表示.好,下面请大家阅读教材P13“小资料——一些长度和距离”,让我们一起来体会宏观物体和微观物体的尺度.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长度和距离.长度的特殊测量1.累积法测量教师提问(并展示器材):如果我们测量的物体很小或很薄、很细,如物理课本的一张纸的厚度、漆包线的直径,而测量的工具也只有刻度尺,那么又如何测出它们的厚度和直径呢?学生思考并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看自己手中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有多大,并与一张纸对比,然后提问:可以用刻度尺直接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吗?为什么?生:不能,因为一张纸的厚度太薄,远远不到1mm.师:一张纸太薄,那50张、100张纸叠在一起厚度够吗?生(积极回答):可以测量了.测出50张、100张纸叠在一起的厚度,然后除以纸的张数,即可得出一张纸的厚度.师:很好,这种测量称累积法测量.好,下面请大家测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在累积法测量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可适当引导)①与课本内的纸厚度不一样的不能测进去.(如课本的封皮、彩图纸).②张数最好凑成容易计算的数量.③每页都要压紧.学生实际测量,教师巡视,指出测量中的错误.(如看刻度时视线与刻度尺要垂直;刻度尺要贴紧被测物体;刻度尺不能斜放等)板书:微小物体的测量——累积法:长度l=L/n(L表示n个相同微小物体的总长度;l 表示一个微小物体的长度)2.三角尺直尺配合法测量师:像一枚1元硬币的直径,圆柱体的直径、圆锥体的高等又如何测量呢?(展示硬币、圆柱体、圆锥体)请大家动手操作测量.学生动手操作,发现在直尺上很难对齐,难以读数.师:能方便测量吗?生:不能.师:为什么?难在哪里?生:很难与直尺上的两端刻度线对齐,视线难以把握读数.师:用三角尺夹紧被测的硬币(如图甲)并与直尺垂直对齐(教师演示操作要领,并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呈现).进行新课师:好,下面请大家测量硬币的直径(如图甲)和圆锥体的高度(如图乙).测量中要注意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总结要点:夹紧、对齐(一端与直尺上有刻度线的位置对齐)、垂直(垂直于直尺).板书:圆柱体直径、圆锥体高的测量——三角尺直尺配合法,要点:夹紧、对齐和垂直.3.化曲为直法测量教师拿出一张中国交通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弯曲的铁路线.师:我们看到地图上标示的公路、铁路线是弯弯曲曲的,谁能想个办法测出北京至广州两地间的铁路线的长度?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师:可以设法把弯曲的铁路线转换为直线进行测量.生:可以让一条伸缩性不大的棉线与铁路线重合,在棉线上标出铁路线的起点和终点,然后把棉线拉直,用直尺量出它的长度,就是这条铁路线的长度.(学生往往忘掉在棉线上标出起点和终点.)师:请某个学生演示给大家看.大家注意观察,并分析这位同学操作的科学性.板书:曲线长度的测量——化曲为直法.要点:要注意起点、终点,拉直时不能用力拉伸.师:最后,请大家再思考,根据这个地图,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全长能求出吗?学生思考、讨论.生:可以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计算.时间的测量师:请大家结合平时的观察,说说时间的单位和测量工具有哪些.生:时间的单位有小时、分和秒;测量时间的工具有手表、钟、秒表等.师:回答正确.那谁能说出时间的国际单位是什么呢?学生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小时,有的说是秒,还有的说是分.教师引导,最后指出,国际计量组织规定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用符号s表示.板书:1.时间的国际单位:秒,符号s.2.时间的其他单位:年(y)、月、日(d)、小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等.3.时间单位的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教师可以就1s时间的规定结合教材P13“小资料”作简单的介绍,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这些方面的资料,从而拓宽视野,调动学习兴趣.师:测量时间的常见工具有钟、表,在体育比赛过程中看到裁判员使用高级计时器——停表、多功能电子表等,它们的计量结果更精确.教师演示停表的操作(如启动和停止),介绍如何读数.教师分发停表、多功能电子表,让学生分组操作练习(可以选取教师连续击掌10次的时间,让学生同时测量等方案),要求学生用停表和多功能电子表同时计时测量,便于比较.教师就学生操作、读数进行指导.进行新课板书:1.时间的常用测量工具:钟、表.2.专业测量时间的工具:停表、多功能电子表.师:我们现在测量时间的工具相当先进,你们知道古代人如何测量时间的吗?请大家阅读教材P14第一、二自然段,并结合平时的了解进行思考,看谁知道的多.教师播放视频(如日出日落、季节更替、日晷、沙漏、单摆等),并向学生讲解.【例3】如下图所示,停表的读数为s,物体的长度为cm.解析:停表分针指在5与6之间,且超过中线,长针读数应为37s,如果分针未超过5与6之间的中线,长针读数应为7s.长度精确测量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答案:337 2.50误差1.误差的概念及产生误差的原因师:在前面的长度测量和时间测量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测量的值与物体的真实值之间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差别.在物理学中,把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做误差.在刚才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测量的结果也不同,你们知道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吗?生1:不同的人操作仪器的反应快慢不同;生2:仪器本身不同;生3:不同仪器的精确程度不同.教师总结,并板书:板书:1.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做误差.2.引起误差的原因:(1)可能是测量者引起的;(2)可能是测量仪器本身引起的;(3)可能是测量方法、测量原理引起的;(4)可能是环境的温度、湿度引起的.2.如何减小误差教师接着提问:那怎样才能使测量的误差尽量小些呢?学生讨论、思考,并回答:使用精确的仪器测量,测量时正确规范地进行操作,完善测量方法、原理.教师归纳,强调常用的减小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一般选取3~4次测量,然后求其平均值.板书: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师:下面请大家再次利用刻度尺测量物理教科书的长、宽.看谁的测量更精确.教学板书课堂小结大家这节课的收获确实不少,我们共同熟悉了长度和时间测量的知识,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单位、测量工具,熟悉了刻度尺、停表的正确使用方法,还知道了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这对我们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有很好的帮助,希望大家在课后多多实践.此外,请大家课后查阅有关科学家伽利略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的资料,了解影响单摆摆动周期的相关因素.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谢谢!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其测量,学生对刻度尺和钟表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准确、科学地运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和停表的使用方法不是很清楚,因此,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和停表的读数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参与学生一起实验,让学生展开交流、讨论,感受科学地使用测量工具的方法.最后,教师归纳要点,便于学生注意和记忆.2.本节课还介绍了一些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就是把一些难以直接测量的长度或距离转化为易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自动手操作,感受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此外,本课还讲授了误差的内容,让学生知道我们平时测量的过程中都会存在误差,且明白误差和错误的区别,提醒学生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减小,而错误是可以避免的,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3.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多从身边的事例着手,让学生展开思考、讨论,并进行比赛.如在教学长度的测量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身高估测1m的长度,估测教室的高度;在教学时间的测量时,采取让学生动手。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2.2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导学案(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第二节,主要包括长度的测量、时间的测量以及测量工具的使用。
具体内容包括刻度尺的使用规则、如何正确迅速地读取刻度尺上的长度值,以及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方法;停表的使用方法,如何准确地开始和停止计时,以及如何读取停表上的时间值;通过实例介绍测量工具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方法,能够正确迅速地读取刻度尺上的长度值和停表上的时间值。
2. 培养学生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通过对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使学生理解测量在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方法,如何准确地开始和停止计时,以及如何读取刻度尺上的长度值和停表上的时间值。
2. 教学重点:掌握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方法,能够正确迅速地读取刻度尺上的长度值和停表上的时间值,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刻度尺、停表、测量物体(如课本、直尺等)。
2. 学具:每人一把刻度尺、一个停表,以及用于测量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如课桌、黑板等,估计它们的长度,并思考如何准确地测量这些长度。
2. 讲解刻度尺的使用方法:介绍刻度尺的选择、如何正确放置刻度尺、如何读取刻度尺上的长度值,以及如何记录测量结果。
3. 讲解停表的使用方法:介绍停表的启动和停止方法,如何读取停表上的时间值,以及如何记录测量结果。
4. 示例讲解:教师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教室里某个物体的长度和时间,讲解测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5. 学生自主测量:学生分组进行测量练习,每组选择一个物体,用刻度尺测量其长度,用停表测量完成测量所需的时间。
六、板书设计1.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选择、正确放置、读取长度值、记录测量结果。
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导学案•2022-2023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一、导学目标1.了解长度的定义和测量方法;2.理解时间的定义和测量方法;3.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转换;4.熟悉时间单位之间的转换。
二、导学内容1.长度的定义和测量方法–长度的定义:长度是物体或物体上某一部分的大小和形状。
–长度的测量方法: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进行测量。
2.时间的定义和测量方法–时间的定义:时间是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时间的测量方法:使用钟表、计时器等工具进行测量。
3.长度单位之间的转换–常用长度单位: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等。
–长度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1km = 1000m,1m = 100cm,1cm = 10mm。
4.时间单位之间的转换–常用时间单位:秒(s)、分钟(min)、小时(h)等。
–时间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1min = 60s,1h = 60min。
三、导学要点1.长度的定义和测量方法;2.时间的定义和测量方法;3.长度单位之间的转换;4.时间单位之间的转换。
四、导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引入长度和时间的定义,与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的长度和时间的应用场景。
2.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利用尺子、卷尺测量教室、书桌、椅子等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3.深入学习:通过师生互动,将学生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总结长度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
4.学生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物体,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并进行单位之间的转换。
5.拓展应用:引入时间的概念,让学生探究时间的测量方法和常用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
6.总结归纳: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长度和时间的理解。
7.提问互动: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并解释,巩固所学知识。
8.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检测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
五、导学小结通过本节导学,我们了解了长度和时间的定义、测量方法,掌握了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
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导学案-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1. 引言为了进行物理实验和研究,我们需要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正确和准确地测量长度和时间是物理实验和研究的基础,也是物理学习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2. 长度的测量方法2.1 直尺的使用直尺是最常见的测量长度的工具之一。
我们可以使用直尺来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
在使用直尺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 将直尺与被测量物体边缘对齐,确保直尺不歪斜。
- 观察直尺上的刻度,读取被测量物体的长度。
- 注意直尺的单位,例如厘米、毫米等。
2.2 卷尺的使用卷尺是用于测量较大长度的工具。
卷尺通常较长,并且带有卷尺盒,方便使用。
使用卷尺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 尽量将卷尺伸直并与被测量物体对齐。
- 观察卷尺上的刻度,读取被测量物体的长度。
- 注意卷尺的单位,例如米、厘米等。
3. 时间的测量方法3.1 秒表的使用秒表是常用的测量时间的工具。
使用秒表时,需遵循以下步骤: - 将秒表置于水平位置。
- 确定需要测量的起始时间点和结束时间点。
- 按下秒表上的启动按钮,记录起始时间点。
- 等待需要测量的事件结束后,再次按下秒表上的按钮,记录结束时间点。
- 计算时间差,即终止时间与起始时间之差,即为测量的时间。
3.2 钟表的使用除了秒表,我们还可以使用钟表来测量较长的时间。
钟表有时针、分针和秒针,可以显示小时、分钟和秒数。
使用钟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钟表应该放在平稳的位置。
- 当需要测量的事件开始时,注意秒针的位置,作为起始时间。
- 当事件结束时,再次观察秒针的位置,作为结束时间。
- 计算时间差,即终止时间与起始时间之差,即为测量的时间。
4. 注意事项在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在使用直尺、卷尺等测量长度的工具时,要保证工具本身没有损坏,以免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 在使用秒表、钟表等测量时间的工具时,要保证工具的精准度。
学案01 动与静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学习目标】
1、掌握参照物选取与物体动静判断;
2、掌握刻度尺与秒表的使用;
3、掌握长度与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
【知识梳理】
一.机械运动
二、参照物
三、长度与时间单位换算
四、刻度尺使用
五、秒表的读数
六.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典例分析】
1.下列现象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A.划破夜空的流星 B.奔驰的骏马 C.植物开花结果 D.地球绕太阳公转
2.坐在行驶的船中的乘客,我们说他静止,选择的参照物是( )
A. 船舱 B.河水 C.河岸上的树 D.迎面驶来的船
2.乙看到路旁的树木在向北运动,甲看乙静止不动,若甲、乙都以地面做参照物,则它们应该是()A.甲向南、乙向北运动 B.甲向北,乙向南运动 C.甲、乙都向北运动 D.甲、乙都向南运动
3、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8 cm= km (2)4.2 cm= dm (3)2 km = m
(4)20 min= h (5)30 min= s
4.如图1所示,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则读数为cm,其中准确值为 cm,估计值为cm。
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_。
5.如图2所示,停表的读数为 min s,合为 s。
6.用刻度尺测得某物体的长度为1.700m,则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 [ ]
A.m B.dm C.cm D.mm
7.有两个测量数据分别为28.4厘米和50.30厘米,试判断:
(1)第一个数据测量时所用工具的分度值是__________,准确值是___________,估计值是__________;
(2)第二个数据测量时所用的工具的分度值是__________,准确值是___________,估计值是_________.
8.某同学用刻度尺测木块的长度,三次测量结果分别是5.37 cm,5.36 cm,5.36 cm,则木块的长度应记作()
A、5.36 cm
B、5.363 cm
C、5.3633 cm
D、5.36333 cm
【当堂达标】
1.机械运动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种运动,如图3所示的各种运动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图3
A.行星转动
B.鲜花怒放
C.骏马奔腾
D.枯叶飘落
2.如图4所示,共有160层,总高828m的世界第一高楼——哈利法塔于2010年1月4日竣工启用。
大厦内设有56部观光升降机,速度最高达每秒17.4m。
在观光电梯从一楼逐渐上升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1
图2
图4
A .相对于电梯来说,乘客是运动的
B .相对于乘客来说,地面是静止的
C .以电梯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D .以电梯为参照物,楼房的窗户是静止的
3. 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向东快速行驶,一个人在该公路的便道上向东散步, 如果以汽车为参照物,则人 ( )
A. 向西运动
B. 向东运动
C. 静止不动
D. 无法确定
4.机场周围不允许有鸟类飞行,以免撞毁飞机。
这是因为( ) A.以地面为参照物鸟的速度非常大 B.以机场内步行的人为参照物,鸟的速度非常大 C.以停在机场内的飞机为参照物,鸟的速度很大 D.以正在飞行的飞机为参照物,鸟的速度很大
5.教室门框的高度最接近于 ( )
A.1米
B.2米
C.5米
D.8米
6.用一个卷尺来测量某学生立定跳远的成绩,正确的记录为2.736米,则这个卷尺的最小刻度单位是 ( )
A. 分米
B. 米
C. 毫米
D. 厘米
7.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B.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8、用皮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若用大力拉紧尺子测量,测量的结果会 ( ) A 、偏大 B 、偏小 C 、不受影响 D 、无法判断 9.用直尺和三角板测圆柱体直径,下图中方法正确的是 ( )
10、 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 8 m=_________mm =______________cm ; (2) 75cm=_________dm ;
(3)60km=_______m=____________mm 。
(4) 20 min = _________s=_________h
11.平时所说“月亮躲进云里”是以 为参照物,说“乌云遮住了月亮”是以 为参照物.我国发射的风云二号通讯卫星相对 是静止的.相对于 是运动的.人们常说地球在公转的同时自转着,“公转”是以 为参照物,自转又是以 为参照物.
12.空中加油机在空中给歼击机加油的过程中,若以 为参照物,他们都是运动的,若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歼击机是 的.
13..如图6所示,某同学测量一片完整树叶的长度,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_____,读数为 _________ cm .
14.用图7所示的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_________mm ,所测铅笔的长度为____________dm 。
15.如图8所示,是测量乒乓球直径的一种方法,其中的乒乓球是第46届“世乒赛”使用的“大球”,它的直径是 _________ cm ,合 _________ m .
16.如右图9所示,停表的读数______________。
【课堂归纳总结】
123
0A
B 0
321C 14320
D 4320
1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