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统计年鉴经济数据:1-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比例和效益(1990-2018)
- 格式:xls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8
内蒙古自治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公布日期】2008.08.13•【字号】•【施行日期】2008.08.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内蒙古自治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2008年8月13日)2007年,全区各族人民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真执行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和深化各项改革,发挥资源优势,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认真落实节能减排各项目标责任制,国民经济呈现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已站到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6018.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4.08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3079.81亿元,增长25.3%;第三产业增加值2154.92亿元,增长15.6%。
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3%,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6%。
全区生产总值中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3.6:48.6:37.8调整为13:51.2:35.8。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生产总值25092元,比上年增长18.6%,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3300美元。
2003-2007年五年间,全区生产总值增长1.48倍,年均增长20%。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6%。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3.3%,居住类价格上涨4.4%,其它消费品和服务类价格均略有上涨或保持稳定。
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5.7%和4.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8%。
国家统计局关于199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正文:----------------------------------------------------------------------------------------------------------------------------------------------------国家统计局关于199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1991年2月22日)1990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贯彻执行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方针,取得了明显成效。
社会供需矛盾有所缓解,农业喜获丰收,主要比例关系有所调整,物价得到有效控制,国际收支状况改善,整个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促进了政治和社会的稳定。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果。
初步统计,全年国民生产总值17400亿元,比上年增长5%;国民收入14300亿元,比上年增长4.8%。
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产成品积压增多、经济效益下降,财政困难加剧,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加大。
一、农业1990年,各地重视农业,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落实“科技兴农”措施,加之自然气候条件适宜,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全年农业总产值7382亿元,比上年增长6.9%。
其中种植业产值增长8.3%,林业产值增长2.2%,牧业产值增长5.9%,副业产值增长3.4%,渔业产值增长6.7%。
主要农产品产量全面增产。
粮食总产量43500万吨,比上年增长6.7%,再创历史新水平,棉花、油料和糖料生产大幅度增长,蔬菜、水果生产又获丰收。
但1990年农业丰收并不表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已经稳定在一个新的水平。
主要经济作物产量如下:1990年比上年增长%棉花447 万吨18.1 油料1615 万吨24.7 其中:油菜籽693 万吨27.5 甘蔗5727 万吨17.4 甜菜1453 万吨57.2 黄红麻72 万吨9.5 烤烟226 万吨-6.2 蚕茧53 万吨9.4 茶叶53 万吨-0.3 水果1876 万吨2.4林业生产建设取得新的成绩,造林质量不断提高。
二、生态环境恶化在水热光照等自然因素以及一系列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是最明显的表现,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直接关系到农牧界线的变迁。
并且,生态环境的恶化与农牧交错带的变迁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互为影响,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人们将视角延伸至自然条件相对保护较好的草原地带,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也jF是这一过程导致了更大面积的区域惨遭生态失衡的惨痛代价。
生态环境越恶化,适于农耕的土地就越少,就更加加剧了草原的开垦,形成恶性循环,使得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北界不断向北延伸。
不遵循自然规律,掠夺性地利用资源,农业生产结构、方式单一,使得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植被大量破坏,沙漠化不断加剧,耕地面积R益减少,农牧业生产急剧下降。
北方农牧交错带已经成为一条典型的生态脆弱带,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它随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影响而不断发生空剃地带的摆动,湖泊萎缩,草场退化,荒漠扩大,林带几近消失,自然灾害频繁。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影响到其自身的变迁问题,并且也牵涉到相邻的农、牧业区域乃至整个黄河流域,所以说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变得十分紧迫。
图3一I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背景状况分布的空间格局表3—112个旗县生态环境背号状况变化平均变化变差面积平均变化变差面积旗县旗县指数卣分圪%指数百分比%盐池县(0‘夏)一0.97379.14榆林市(陕I『Ii)一0.57963.62翁牛特旗(内蒙古)加.71772.65神木县(陕I|Ii)一O.57l62.33同心县(宁夏)_o.66l68.29环县(甘肃)-0.55965.73定边县(陕两)一0.65967.36吴旗县(陕西)_o.55064.84靖边县(陕西)-0.61565.42尖扎县(青海)-0.52965.51科左后旗(内蒙古)-0.59l60.17汾两县(山西)-o.51064,15注:图3—1和表3一l均jl自蒋卫国等.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演变.自然资源学报,2005.通过图3一l和表3—1可以看出,1989至1999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背景状况逐渐变差,生态环境状况较好区域面积在逐渐缩小,生态环境状况较差区域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