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学通论
- 格式:doc
- 大小:311.00 KB
- 文档页数:38
中国考古学通论老师:耿纪朋学生:徐珍珠学号:0147对考古学的认识考古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
它研究的中国古代历史包括史前时期和王朝时期。
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在中国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其他国家多从属于人类学,也有划归艺术史的。
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
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考古学的产生有长远的渊源,但到近代才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作为一门近代的科学,考古学有一套完整、严密的方法论。
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地球上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民族都曾经创造和正在创造着各自不同的文化。
其中,考古学文化便是他们的祖先曾经创造的古代文化。
对世界各地不同的遗址、墓葬、建筑群、文字、雕刻等等考古学文化的探索、调查和研究,复原各民族的古代社会、追溯各民族在史前和历史上创造的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研究这些考古学文化,人们会发现,各民族对人类的共同家园——地球都有自己的贡献。
史前考古学的研究范围是未有文字之前的人类历史,历史考古学的研究范围则限于有了文献记载以后的人类历史,两者的界线在于文字的发明。
世界各地,文字的发明有早有晚,所以各地区史前考古学的年代下限和历史考古学的年代上限各有不同。
考古学研究是一个整体,田野调查发掘和室内整理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能截然分割。
但是,由于调查发掘工作有一套完整的方法论,而且还使用许多特殊的器材和设备,又要广泛采用自然科学的手段,这就使得田野考古学有其相对的独立性.考古学按手段来分,可以分为田野考古学、水下考古学.其他分支:类型学、考古学史、古文献学、纹章学、考古地磁学、纸草学、金石学、古文字学、考古年代学.考古学已有多种研究方法,如通过遗址、墓葬中出土的植物、动物骨骼等来分析人类的主食结构;通过对出土器物中的食物残留来推断其食物组成;通过对出土生产工具的门类、用途等的分析来研究其耕作方式,从而对其作物种类做出判断等等。
中国考古通论中国考古通论第一章概论考古学的任务是根据古代人类所遗留下来的文化遗物和文化遗迹研究人类古代历史。
作为一门科学的近代考古学,以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为基础。
考古学有其完整和严密的方法论,其基本规则是考古发掘中的地层学和考古资料整理中的器物形态学。
第一节考古学的基本含义一.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实物资料,考古学只研究古代人类文化遗存,近现代文化遗存不属于考古学的研究范围。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考古学研究的实物资料包括遗迹和遗物两部分,遗迹和遗物又统称为文化遗存。
遗迹通常分为房屋、水井、陶窑、村落、运河、墓葬等人工建筑和设施,它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
遗物按其用途可分为……,按其质料可分为……。
作为考古学研究的实物资料必须是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
三.考古学对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作用证史:证明史书记载的正确性正史:纠正文献资料中的错误补史:补充文字产生之前人类的历史;补充历史时期史书记载的不足第二节考古学文化一.考古学文化的基本涵义考古学文化是指代笔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有特征性的文化遗物和遗迹的文化遗存。
作为一个考古学文化其必须具有一群特征性的文化遗存,单一的文化因素不能称为一种文化。
同一文化共同体亦即同一考古学文化,属于某一特定的社会集团,这一社会集团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所以其在文化遗物和遗迹方面有着共同的特征。
由某一社会集团创造的考古学文化是其物质文化的体现。
研究考古学文化的发生演变以及不同地区的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人们了解当时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
二.考古学文化的命名1.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地名座位考古学文化的名称。
如中国旧石器时代的周口店文化、丁村文化、小南海文化等;新时期时代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
2.以遗址的名称作为文化名称的,如中国旧石器时代的观音洞文化和山顶洞文化。
中国考古学通论名词解释Create self, pursue no self. This is a classic motto, so remember it well.1青铜时代Bronze Age,又称青铜器时代、青铜文明,在上是以使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是和的,因为其颜色青灰,故名青铜.由于青铜的熔点比较低,约为800℃,硬度高,为或的2倍多,所以容易融化和铸造成型.青铜时代初期,青铜器具比重较小,甚或以为主,进入中后期,比重逐步增加.自有了青铜器和随之的增加,和的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质生活条件也渐渐丰富.青铜铸造术的发明,与相比,起了划时代的作用.青铜时代是在Three-age System中的第二时期,三时代系统是丹麦考古学家在1836年时所提出,共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与铁器时代.青铜时代的特色是青铜的广泛使用,即利用铜与锡、铅、锑或砷的合金制作工具和武器.世界上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是和等地,始于公元前3000年.希腊和中国于公元前约2500年进入青铜时代,欧洲较晚,约在公元前1400年.美洲并没有青铜时代,因为欧洲探险家将铁直接引进,使美洲直接从石器时代跳至铁器时代2铜石并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过渡性阶段.又称金石并用时代.为原始农牧业和手工业达到较高水平,主要使用石器并兼有少量小型铜器的文化发展阶段.其显着特征是:主要工具和武器仍然是石器,在生产和社会生活领域石器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出现了数量不等的以红铜天然铜器为主体的金属器,采用冷锻和冶铸两种技术成器,多属小型工具和饰物;也有因自然共生矿资源比较丰富而产生的合金铜.3水下考古学是的一门分支学科,是陆地向水域的延伸.它以人类水下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对淹没于江河湖海下面的古代遗迹和遗物进行调查、勘测和发掘,运用考古学所特有的观点和研究方法作为认识问题的手段并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4盟誓春秋时期诸侯或卿大夫为了巩固内部团结、打击敌对势力而举办的一种具有制约作用的礼仪.先挖好小坑,,将与牺牲者埋入坑中,如有违背,便如此牲.史书有多处记载反映当时的政治形势,主要的盟誓遗址有盟誓遗址和温县盟誓遗址.5“列鼎制度”,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鼎以及伴随的其他铜器如簋等都是“礼器”,在“礼不下庶人”的周代丧葬制度中,是贵族的专利品,一般平民陪葬的则是日用陶器.这种以陪葬礼器组合来“辨等列、明尊卑”的制度,在周人墓葬的考古发掘中获得证实.湖北京山相当于王国君的高等贵族墓,随葬九鼎八;上村岭虢国墓中,相当于公卿大夫的中等贵族墓,随葬七鼎六簋或五鼎四簋;同地相当士的末流贵族墓,随葬三鼎二簋或一鼎一簋.与此相配合的是:五鼎或五鼎以上的贵族,可随葬真车真马;而五鼎以下的贵族,只能随葬象征性的车马器;同时,三鼎或三鼎以上的贵族才能用双重椁.6釉里红釉下彩装饰手法之一,创烧于.是将含有金属铜元素为呈色剂的彩料按所需纹样绘在瓷器胎坯的表面,再罩以一层无色,然后入窑在1350℃以上的还原焰气氛中一次烧成.主要使用釉里红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即,也常简称为釉里红. 7经幢石料制作的建筑物,上刻佛教经文或佛像. 经幢:读音jīng chuáng ㄐㄧㄥㄔㄨㄤˊ.幢,原是中国古代仪仗中的旌幡,是在竿上加丝织物做成,又称幢幡. 由于印度佛的传入,特别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传入,将佛经或佛像起先书写在丝织的幢幡上,为保持经久不毁,后来改书写为石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罗尼经,因此称为经幢,是源于古代的旌幡.经幢一般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主体是幢身,刻有佛教密宗的咒文或经文、佛像等,多呈六角或八角形.在我国五代二宋时最多,一般安置在通衢大道、寺院等地,也有安放在墓道、墓中、墓旁的.8金缕玉衣玉衣也称"玉匣"、"玉押",是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外观与人体形状相同.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级的象征,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汉代皇帝和贵族的殓服.按死者等级分为金缕、银镂、铜缕.1968年出土的两套金缕玉衣,保存完整,形状如人体,各由两千多玉片用金丝编缀而成,每块玉片的大小和形状都经过严密设计和精细加工,可见当时高超的手工艺水平.玉衣的一种.用金缕编成, 汉代皇帝和贵族死后用为殓服.由于等级不同,玉衣有金缕、银缕、铜缕之分,这三种玉衣在考古工作中都有发现. 河北满城汉夫妇墓出土的两套金缕玉衣,各由两千多玉片用金丝编缀而成.金缕玉衣是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时期.据西京杂志记载,汉代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用金丝连接.这种玉匣就是人们日常说的金缕玉衣.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 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和身份的象征.汉代和贵族,死时穿“衣”又称“玉匣”入葬.它们是用许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用金丝、银丝或铜丝编缀起来的,分别称为“金缕玉衣”帝王级、诸侯王级、“”公侯级.9布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是中国古代货币,从青铜农具鎛演变而来演变而来的,最初的布币,保留着其作为工具的模样,留有装柄的的銎,原始而厚重,后来逐渐减轻,变薄,变小,币身完全成为片状,便于铸造和携带. 布币,春秋早期出现,直至战国晚期铸行并流通的铲形货币.“布”是“镈”的同声假借字,在古代通用.布币是从青铜农具鎛演变而来的,主要在三晋、两周地区通行.按布币形状划分,可分为、两大类.10贝币是早期中国实物货币之一,早在夏代末年,贝就可能成为交换媒介.商代常见的是一种齿贝,背面往往磨平,或钻一穿孔,以便于携带,其学名为“货贝”.由于真贝的数量不够,又用仿制贝代替,有石贝、蚌制贝、骨贝、铜贝等.铜贝是金属铸币的滥觞. 贝币是一种原始货币.种类不一,以齿贝最为通行.由于真贝不够,乃用仿制品,有珧贝、骨贝、石贝、铜贝等.清军储篇三:“货币者,所以权衡万物之轻重,而时为之制.夫岂无法以驭之曰:仿铸西洋之银钱,兼行古时之、贝币而已.”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五:“刀漆以为书,贝币以为货.”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史纲要第一章第二节:“一是,系铜质贝币,形如背面磨平的.” 除商代原始贝币流通外,中国早期社会贝币也有不同程度的使用.在交通及经济欠发达的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贝壳由、、直至均在使用.11唐三彩色釉中以铜、铁、钴、锰、锑等为着色剂,经过焙烧,形成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的一种低温釉陶器.其色釉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的效果,因盛产于唐朝而得名. 是的鼎盛时期,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三彩釉陶始于而盛于,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着称,因为常用三种基本色,又在唐代形成特点,所以被后人称为“唐三彩”.古人多用于殉葬.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人们对唐三彩的关注增多,以及唐三彩复原工艺的发展,人们热衷于文房陈设,是馈赠亲友的良品.。
中国考古学通论导论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考古学的定义。
1.“考古”一词的来源。
“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
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Archaeology一次翻译而来的。
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和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3.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主演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
这里指的实物资料,一般应是古代人类有意识加工过的人工制品。
如工具、武器、用品等,或是人类修造的房屋、坟墓、城堡等建筑等。
若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物,则必须确定其与人类活动有关,或是能够反映人类的活动。
如用于修筑房屋用的自然石块和采集渔猎活动所遗留的动植物遗存等,这些也属于考古学研究对象。
1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具有可移动性的器物。
遗物一般以器物的原料或用途功能进行分类。
如以器物的原料可分为木器、石器、玉器、陶器、骨器等;以用途或功能可分为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
2古代人类活动而遗留下来的具有不可移动性的迹象。
遗迹一般依据其功能或用途分类并命名,如储物的窖穴、埋葬死者的墓穴、房屋废弃后的基址、防御性的城墙或壕沟、汲水的井等。
一般遗迹中,均包含有数量不等的遗物。
这些遗物有些是当时人们无意识地丢弃的,如在废弃的窖穴或壕沟中倾倒的生活垃圾和破损的陶器、工具等。
有些则是人们有意识地放入的,如墓葬中的随葬品等。
3古代某一社群居民日常生活、居住范围内遗留的连续分布的遗迹、遗物集合体。
古代遗址大部分是有各种性质、功能不同的房屋及防卫、经济设施等组成的村社聚落或城址的废墟。
中国考古学通论参考书目:昌倬主编《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高等教育)之恒著《中国考古学通论》(大学)《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1984年出版)秉琦著《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庆柱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中国社会科学)《考古学概论》结构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二章:石器时代考古第三章:夏商周考古、第四章:战国汉考古第五章:晋隋唐宋元明清考古、第六章:古器物与考古专题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一节考古与文物基本涵义一、考古学的名称与定义:1、“考古学”名称的由来:(1)“古学”:在中国,东汉(1~2世纪)时已有“古学”的名称。
《后汉书》中说马融“传古学”,贾逵“为古学”,桓谭“好古学”,兴“长于古学”,这里所谓“古学”是专指研究古文经学。
(2)“考古”:北宋中叶(11世纪),吕大临编撰《考古图》一书,将“考”与“古”联系起来,“考古”一词最早出现。
但其研究的是“金石学”,其研究对象限于古代的“吉金”(青铜器)和石刻,并不等于考古学,要经过系统化以后才可成为考古学的一部分。
因此我国古代出现的“考古”与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学有较大区别。
(3)科学上的“考古学”:科学上的“考古学”这一名词,也就是我国要学的考古学这门学科,是从欧洲文字翻译过来的。
Archaeology. 考古学是一门近代才形成的崭新的科学,它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
具体说,在欧洲19世纪中叶以后,在我国则是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的。
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2、考古学的定义:我国考古学家夏鼐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是这样表述考古学定义的:“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考古学通论(下)》复习参考一、名词解释龙首渠龙首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是一引洛渠道,是今洛惠渠的前身。
建于西汉武帝年间。
从今陕西澄城县引洛水灌溉今陕西蒲城、大荔一带。
人们发明了“井渠法”,使龙首渠从地下穿过土质疏松的商颜山。
井渠法有效地解决了工程过程中的通风、照明、出渣等问题。
龙首渠竖井与坎儿井相同,是坎儿井的源头。
耧铧畜力条播器—耧车上的耧足。
呈三角形等。
西汉时已有三脚耧车,山西平陆西汉晚期墓壁画中有反映。
是中国最早的播种机。
族坟墓死者按宗法关系,在由国家政权指定的公共墓地中同族而葬,称为族坟墓。
族坟墓又分为公墓和邦墓两类。
公墓是国君和王室贵族及其子孙的墓地,中间是历代国君的墓,以最早葬入的先王为准,以下各代国君依左昭右穆的次序依次葬入。
国君墓左右为贵族墓,依身份分居前后。
到战国秦汉时期,原先的公墓实际已成为王陵区,只埋葬王及其配偶和少数关系最亲近的王室血亲,一般的贵族封君、各级官僚则同平民一起葬于邦墓。
汉武帝之后昭穆制度有所破坏。
满城汉墓满城汉墓在河北满城县城西南,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
窦墓在刘墓之北侧,皆坐西朝东。
凿山为陵,内部布局模仿宫殿建筑。
刘胜墓全长约52米,最宽处约38米,最高处约7米,由墓道、车马房、库房、前堂和后室组成,窦绾墓和刘胜墓的形制大体相同。
两墓的墓室庞大,随葬品豪华奢侈,共出土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丝织品等遗物1万余件,其中包括"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著名器物。
广州南越王墓位于广东广州象岗山上,是一座石室墓。
墓室平面呈“早”字形,全部用石块构筑,有较长的墓道和南北耳室。
分为前后两部分,共有7室。
墓主葬在中间主室,一棺一椁,墓主身着丝缕玉衣。
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史记》称为赵胡)的陵墓,是彩画石室大墓。
南越王墓劈山为陵,前端东、西侧开横洞成耳室,南面开辟斜坡墓道。
中国考古学通论(摘要)第一章考古学概论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任务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存,以研究古代历史。
第一节考古学的基本涵义一.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
考古学研究的中国古代历史包括史前时代和王朝时代。
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
考古学研究的中国古代历史包括史前时代和王朝时代。
二,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作为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实物资料包括遗迹和遗物两大部分。
遗迹和遗物又统称为文化遗存。
遗迹通常分为房屋、村落、道路、运河、墓葬等人工建筑和设施。
遗物按其用途可分为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艺术品和礼器等。
按其质料可分为石器、玉器、铜器、铁器、金银器、陶器、瓷器、骨器、角器、牙器、贝器、竹器、木器、漆器和丝棉织物等。
三、考古学研究的作用对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文字未出现的史前时代的研究,完全依靠考古资料。
对于文字出现后的王朝时代,考古资料既可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又可纠正文献资料中的错误。
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历史,文献资料少有记载,更需依赖考古资料。
第二节考古学文化一.考古学文化的基本涵义考古学文化是指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特征性明显的文化遗存。
二.考古学文化的命名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地名(乡镇名、村名)作为考古学文化的名称,是考古学文化命名中最常见的做法。
三.考古学文化的研究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内容,包括考古学文化的分布范围、文化面貌及特征;文化的渊源和发展演化;文化时代和分期;相邻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内涵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等。
第三节考古时代的划分考古学根据生产工具的变革将人类古代社会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
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中国的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基本上是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原始社会(史前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相并行的。
一.石器时代(一)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大约从300万年前开始,结束于距今约1、2万年至1万年。
学号:201101010411班级:商广2班姓名:温静中国考古学通论2013年5月11日课后感-------考察方法,墓地分析在上了这节课以后,我突然感觉到原来考古出土文物的时候是从墓地上方开始发掘的,这样一个完整的墓地形状就完整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了,而我看到小说中大盗墓贼总是挖一个洞然后进入墓穴,然后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机关,然后墓穴中的耳室等处都要去一遍,给人的感觉是墓地特别大,就像一个超级大的花园,其实在考古发掘的时候墓地也没有特别大。
在田野考察发中钻探的工具是洛阳铲,这个工具我们常在小说中看到,这个工具就是检测土层的,这样可以通过出墓地周围的土层分析出墓穴的年代,在学土样的时候我们也认识了五种土,第一种是生土,第二种是灰土,第三种是无花土,第四种是夯土,第五种是红烧土,生土就是没有经过人类动过的土,土质颜色均匀;灰土就是土中有腐殖质,土质松软含有各种杂质,无花土就是类似灰土,一般为墓葬土,夯土是居住面,被压平整的的,坚硬的土质,红烧土就是火烧后的砖红色的图,一般为灶或者窑所在的位置。
勘测方法一般是大面积勘测,根据人们口耳相传,或者一些书本的记载进行梅花点式打孔法,一般是2cm×2cm为佳;另一种方法是重点钻探法,边长定型(确定精确位置与定型);还有一些电磁法和磷酸盐分析法等。
我么还学习了堆积的形成方法,层位关系的表示方法,首先一直的堆积是从早到晚自下而上形成的,其次堆积的关系有叠压和打破,第三同时期的堆积树皮个不一定相同,同一水平深度的堆积时代也不相同,第四遗迹与遗迹内的包含物质时代可能存在差异,最后晚期堆积可出早期遗物,早期不能出晚期的。
在课堂上我们观看了很多图片,其中有陵墓,有遗址,有考古发掘现场,这让我觉得古代真的很神奇,说起来我也是下过墓穴的人在我初中的时候,我们学校的后门有开发商建楼房的时候挖出来一座官员坟墓,但是我没有记住那是什么年代的,但是我清楚的记得,我因为好奇,和我的同班同学一起进了墓穴里,而且就像盗墓小说里写的一样,是在一边挖开的洞里进去的,墓穴的甬道都是用砖垒起来的,之后地上还有很多散落的砖块,甬道很窄只能容纳下一个人,所以大家前进的时候只能是排成一列,最前面有一个人点着蜡烛,目的是试探着前方是否有空气,省的我们墓穴里都被憋死,走了一段很黑的路,我们看到了一个相对空旷的耳室,里面已经没有什么具有价值文物了,里面只有一座棺材,之后就是一幅壁画,衣服青色为主体的壁画,由于墓穴里的压抑感受让我们一行人都很不舒服,我们便匆匆离去了,没有就留,当我从墓穴走出来的时候才感觉到我原来也是见过古代的东西的人了,那种见到从未见过的奇妙东西的感受真的是很难以用语言表达,导致如今都大学的我对这件事情依然记忆犹新。
中国考古学通论感想在我上完考古学通论这第一节课以后,在耿继鹏老师的介绍下我对于考古学开始真正有点明白,有一点真的像小说里写的那样的认识文物的人物需要了解很多的知识,了解各种时代的划分,了解考古学考古方法的划分和考古学的类型。
要知道这些我们还要了解更多的考古学知识,这样对于我们将来的文化和艺术修养都是潜移默化而且获益匪浅的的。
说到考古学的历史:我想说的是“考古”从秦汉有之,但真正的创立是在宋代,兴盛在清代,曾看到有野史记载:清代的皇帝,有自己的专业考古队,这样的考古队实则是为了寻找各种金银财宝和历史已经绝迹的东西来满足皇帝的需要。
且不说这是真是假,但是我相信代的皇帝绝对没有如今的考古学家们对历史的渴求,年代的渴求,对文物的保护有那样炙热的情感。
中国的近代的考古学新奇的比较晚,由于社会以及政治因素,大约在19世纪才开始。
研究古代之学,古物和遗迹研究,研究对象是经过人加工过的实物,古代遗迹如窑穴、墓穴,有有意识放入墓穴中的陪葬品,或者是无意识的丢弃的物品,都是研究的遗迹,遗址是指埋藏于地下的与人类生活有关的历史遗迹,遗址多是残垣断壁,或者深埋于地下,但是这里都有人类生活的迹象,说道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考古学中的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相对年代是只遗迹遗物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判定年代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有丹麦学者汤姆森提出的三分法将历史时代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六分法将时期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六分法将石器时代分的更为细致,但不论是那种分法都是学者对历史时期研究的结晶。
打破关系是之新的时代打破旧的时代的土层,在其中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时代的土层,这种情况在现代考古发掘中也有出现,记得上课的时候老师就给我们看过这类的历史遗迹的照片,就的土层被新的打破,而不同年代的土层颜色也会有差别。
共存关系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大型的历史遗迹中包含了很多的历史遗物,这样的状况一般可以说是同一时代。
中国考古学通论导论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一。
考古学的定义。
1.“考古”一词的来源。
“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
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Archaeology 一次翻译而来的。
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和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3.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主演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1234三、考古学年代与分期。
年代的基本概念相对年代:绝对年代:分期方法。
考古学研究方法考古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1)(2)(3)二、考古类型学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遗迹。
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
“标型学”或“器物形态学”。
器物的类、型、式的划分。
(1)(2)(3)4.器物组合与分期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论。
区系类型的研究是建立在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宏观地进行遗址间、文化间、文化系统间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目的在于建立史前文化发展的基本时空框架体系。
123第三节、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年代测定技术的应用。
空中摄影:遥感技术。
地下勘探:三、分析鉴定技术的应用。
X射线荧光分析”、“发射光谱分析”“红外线吸收谱分析”“穆斯堡尔谱分析”和“热分析”第四节、中国考古学简史一中国古代的金石学。
北宋时曾巩的《金石录123.清代金石学的兴盛。
二、近代考古学的诞生。
1,近代考古学的传入。
,近代考古学的初步发展第二章、旧石器时代考古(约200——1万年前)第一节、旧石器与旧石器时代考古分期一、旧石器的制作、鉴别与分类。
中国考古学通论
课程编号: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Chinese Archacology
学时,学分:36,2
开课学期:秋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上、下)、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上古史、世界中古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中国历史文选(1、2)、史学概论适用专业:师范类历史教育专业本科
主要内容:
本课程为历史教育专业本科层次学生的专业必选课程。
目的在于使同学初步了解考古学的性质及其与历史科学的紧密联系、中国考古学发展简史、考古学的基本方法以及当代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及最新进展,以便对中国考古学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并将之运用于历史学科的教学和研究。
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中国考古学通论》,孙英民、李友谋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参考书目:
《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严文明,三秦出版社,1997年版《考古学专题六讲》,张光直,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考古学一百五十年》,格林?丹尼尔著,黄其熙译,外文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陈星灿,三联书店,1997年版《古代中国考古学》张光直,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考古学的理论和研究》,陈淳,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杨
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考古学通论参考书目:张昌倬主编《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出版社)张之恒著《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苏秉琦著《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刘庆柱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考古学概论》结构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二章:石器时代考古第三章:夏商周考古、第四章:战国秦汉考古第五章: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考古、第六章:古器物与考古专题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一节考古与文物基本涵义一、考古学的名称与定义:1、“考古学”名称的由来:(1)“古学”:在中国,东汉(1~2世纪)时已有“古学”的名称。
《后汉书》中说马融“传古学”,贾逵“为古学”,桓谭“好古学”,郑兴“长于古学”,这里所谓“古学”是专指研究古文经学。
(2)“考古”:北宋中叶(11世纪),吕大临编撰《考古图》一书,将“考”与“古”联系起来,“考古”一词最早出现。
但其研究的是“金石学”,其研究对象限于古代的“吉金”(青铜器)和石刻,并不等于考古学,要经过系统化以后才可成为考古学的一部分。
因此我国古代出现的“考古”与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学有较大区别。
(3)科学上的“考古学”:科学上的“考古学”这一名词,也就是我国要学的考古学这门学科,是从欧洲文字翻译过来的。
ArchaeologR. 考古学是一门近代才形成的崭新的科学,它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
具体说,在欧洲19世纪中叶以后,在我国则是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的。
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2、考古学的定义:我国考古学家夏鼐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是这样表述考古学定义的:“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中国考古学通论复习题第一章概论1、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
其三大方法论是地层学、类型学和年代学,考古学的工作流程是收集资料(考古调查、考古发掘)、室内整理、编写报告。
田野考古学就是以科学的方法在野外实地考察挖掘、收集实物资料,从事考古活动的一门学科。
其主要内容包括野外调查、田野发掘、室内整理和编写发掘报告。
田野考古学是考古学的基础,没有田野考古,考古学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田野考古学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巨大,使中国的信史上推至夏代、商代。
2、遗迹: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
包括遗址、墓葬、灰坑、岩画、窑藏及游牧民族所遗留下的活动痕迹等。
其中遗址又可细分为城堡、宫殿、村址、居址、作坊址等;防卫性的设施如壕沟、栅栏、边塞烽燧、长城等也属此类。
3、遗物: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生产工具、武器、日用器具及装饰品等。
遗物的分类方法较多,按其材质可分为石器、陶器、骨角器、金属器、玉石器等;按用途分则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随葬品等。
一种遗物之下则可按类型学方法分为若干型式。
4、考古学的工作流程:收集资料(即考古调查、考古发掘)——室内整理——编写报告考古发掘报告经过室内整理分析,对遗址、遗迹、遗物的文化面貌有了初步的了解,编写出报告予以揭示。
考古报告内容分为三部分:(1)序论。
包含位置、地理环境、古今地理沿革、发掘历史、发掘单位、人员等。
(2)正文。
文化层堆积情况、遗迹、遗物描绘。
(3)结论。
文化遗存的年代、文化性质、分期、发掘收获和尚需解决的问题。
5、考古发掘的具体方法是什么?一般发掘方法有两种,正方形的叫探方:一般取每边长5米的正方形,进行发掘,相邻两方之间要留0.5~1米的隔梁,直到发掘完成后再挖掉,是最常用的方法,优点较多;长方形的叫探沟:挖一条狭长的沟,从沟壁的垂直断面上,可以观察较长的文化层,也就是遗址的地层剖面,适合时间很短的试掘。
中国考古学通论(摘要)第一章考古学概论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任务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存,以研究古代历史。
第一节考古学的基本涵义一.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
考古学研究的中国古代历史包括史前时代和王朝时代。
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
考古学研究的中国古代历史包括史前时代和王朝时代。
二,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作为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实物资料包括遗迹和遗物两大部分。
遗迹和遗物又统称为文化遗存。
遗迹通常分为房屋、村落、道路、运河、墓葬等人工建筑和设施。
遗物按其用途可分为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艺术品和礼器等。
按其质料可分为石器、玉器、铜器、铁器、金银器、陶器、瓷器、骨器、角器、牙器、贝器、竹器、木器、漆器和丝棉织物等。
三、考古学研究的作用对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文字未出现的史前时代的研究,完全依靠考古资料。
对于文字出现后的王朝时代,考古资料既可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又可纠正文献资料中的错误。
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历史,文献资料少有记载,更需依赖考古资料。
第二节考古学文化一.考古学文化的基本涵义考古学文化是指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特征性明显的文化遗存。
二.考古学文化的命名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地名(乡镇名、村名)作为考古学文化的名称,是考古学文化命名中最常见的做法。
三.考古学文化的研究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内容,包括考古学文化的分布范围、文化面貌及特征;文化的渊源和发展演化;文化时代和分期;相邻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内涵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等。
第三节考古时代的划分考古学根据生产工具的变革将人类古代社会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
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中国的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基本上是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原始社会(史前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相并行的。
一.石器时代(一)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大约从300万年前开始,结束于距今约1、2万年至1万年。
旧石器时代人类以采集和渔猎为生,只能以天然的产物作为食物,生产经济尚未出现。
旧石器时代人类的劳动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也使用木器、骨器、角器和蚌器。
(二)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以农业、家畜饲养业和磨制石器的产生作为标志的。
此外,稍晚时期,陶器也开始出现。
人类生活的居住地逐渐以洞穴转为人工营造的地穴或半地穴式,乃至平地起建的房屋。
二、青铜时代青铜是铜和锡或铅的合金。
但因为铜料珍贵,所以青铜出现后,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青铜主要用来制造兵器、礼器和上层社会人物的生活用品。
中国的青铜时代始于夏代。
三、铁器时代铁器时代系指青铜时代以后,生产工具和武器主要以铁为原料的时代。
中国的人工冶炼铁技术始于西周晚期,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出土铜柄铁剑、铜内铁援戈和铜铁叶矛,是迄今所知最早人工冶铸的铁器。
战国时期以后,铁器在生产、生活领域广泛使用,至汉代,铁器基本取代青铜器。
第四节考古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一、考古调查野外调查是发掘的准备工作。
调查分普查和重点调查两种。
普查是了解某一地区所有的文化遗存,重点调查则是根据确定的学术课题有选择地进行调查。
调查之前要查阅有关古代文献和发表的考古书刊资料,以决定调查的范围。
调查中要注意自然的断崖等,观察分析,听取当地群众的反映,河流沿岸,尤其两河交汇处附近,宜于人类生活之地是调查的关键之地。
调查中要携带必要得用具,做好文字记录、绘图和照相等工作,并要采集陶器、石器、铜钱、建筑构件等标本。
二、考古发掘当前进行的考古发掘多是配合基建工程,凡在基本建设范围之内的文化遗存尽可能都要发掘,此外还有为解决学术问题而进行的发掘。
发掘前需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发掘执照,筹集资金,组织专业人员,雇用民工,准备发掘用具、仪器、文具,以及安排食宿等。
田野发掘之前,必须先进行钻探,了解地下文化遗存的情况,以便确定发掘地点。
遗址发掘采用探方法,自上而下按地层堆积情况逐层下挖,遇有灰坑、房址等,要根据开口层位以及打破关系,先发掘年代最晚的,再发掘年代最早的。
小型墓葬的发掘一般也按探方法,大型墓葬可先钻探出边框,确定地层与邻近的遗迹的关系后,按墓葬范围发掘。
发掘要随时做记录,绘探方内遗迹图,重要遗迹现象要照相,出土物要编号,记录作标。
大型墓葬发掘要注意地表有无封土、祭祀性建筑等。
每日发掘的情况须做日记。
三、资料的整理和报告的编写考古发掘所获资料应填写探方登记表,灰坑、房址、墓葬、小件器物登记表等。
对于文化年代的判断,可依据:1、文字资料;2、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打破关系,可推断相对的早晚关系;3、型式学研究,推断器物早晚演变关系;4、自然科学方法断代,如动物化石、花粉孢子、放射性碳素、热释光、古地磁断代。
报告的编写,包括发掘简报和正式发掘报告。
第五节考古学的分支一、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二、田野考古学三、几种特殊门类的考古学分支:美术考古学、宗教考古学、古钱币学、古文字学、航空考古学、水下考古学等。
第六节考古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一、与第四纪地质学的关系旧石器时代正处于地质学的第四纪更新世,全新世则延续至今。
二、与动物考古学的关系动物化石可确定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年代;确定当时的气候,以及狩猎对象;渔猎及畜牧业在生产经济中的比重;骨料如非本地动物骨骼,则可推断与邻近地区的往来关系等。
三、与植物考古学的关系可判定采集植物的种类,以及农业的起源,农作物种类。
四、与体质人类学的关系根据人骨鉴定性别、年龄等推断族属、丧葬礼俗、婚姻制度、社会组织、人类疾病等。
五、与民族学的关系民族学是以现代民族的现实生活为研究对象,考古学则是以古代人类的文化遗存为研究对象。
现代民族保留的某些旧习俗可对考古发掘的古代现象的解释提供参考。
考古发掘也可对现代民族的起源发展提供资料。
第七节文化年代的确定一、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利用地层学的顺序推断相对年代的早晚,根据文字资料,如碑碣、墓志简牍等确定绝对年代。
二、利用自然科学手段测定绝对年代(一)放射性碳素断代放射性碳素断代是利用死亡物体中碳十四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断代的技术。
(二)古地磁断代包括考古地磁断代和地层沉积磁性断代,适用于陶瓷窑和遗址地层。
(三)热释断代利用绝缘结晶固体的热释光断代,适用于陶瓷器等火烧粘土样品。
(四)树木年轮断代是利用树木年轮的生长规律来进行断代的技术。
(五)铀系断代利用铀、钍等放射性样品中的不平衡性的断代技术。
第八节自然环境对古文化的影响自然环境对史前时期人类生活的影响最为明显,尤其是旧石器时代,不论采集,还是渔猎均取决于生态环境。
新石器时代,北方沙漠草原地区,细石器比较发达。
细石器多嵌于骨、木柄上,为复合工具,用于渔猎较多。
南方则磨制石器和制陶业发达,因为农业为主,食物以粮食为主所致。
人类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导致生态失衡,也会影响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
中原地区陶寺文化盛极一时,但因过度砍伐林木,植被破坏,水源枯竭,致使陶寺文化之后,当地长时间荒芜。
闻明的新疆尼雅遗址,汉代极盛。
以后因人类生产活动频繁生态严重破坏,逐渐为沙漠所侵蚀。
第二章中国考古学简史第一节中国古代的金石学春秋、战国至隋唐五代,是中国金石学的萌芽期。
金石学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就已收录出土青铜器的铭文。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对古代城址、陵墓、寺庙、碑碣等多有记述。
北宋至元明为金石学的形成期。
吕大临的«考古图»,成书于北宋元祐七年(1092年)是现存最早的古器物图录。
约三十年后成书的«宣和博古图»对后世金石学影响很大。
对古器物的命名、图形、比例、款识、大小、容量、重量、出土地点和收藏地都有记述。
清代金石学的特点是精于鉴别,详于考订,研究范围较广,并有一些集成性和综合性的著述。
搜集的铜器铭文、碑刻、钱币及玺印等铭刻资料十分丰富,考释文字的水平也比较高。
清代末年至民国初年,金石学的研究范围更加广泛,不仅包括新发现的甲骨、简牍,而且兼收明器和各种杂器。
罗振玉和王国维是当时集大成的金石学家。
马衡所著的«中国金石学概要»则对金石学作了比较全面的总结。
第二节近代考古学的传入和中国考古学的萌芽一.19世纪欧洲近代考古学的主要成就“三期论”的确立和“类型学”的开端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克里斯琴•朱尔金森•汤姆森根据馆藏遗物武器和工具提出著名的“三期说”,即将丹麦的古史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
汤姆森于1836年«北欧古物导论»、沃尔索于1843年«丹麦原始时代古物»,将三期说用于野外古迹发掘所见地层关系分期的依据,奠定了近代考古学的基础。
汤姆森和沃尔索在他们的著作中强调了准确描述和区分古物的重要性,必须按照器物的形制进行分类,并探讨器物学与装饰风格在古代器物断代上的重要性。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考古发掘工作开始科学化。
在田野发掘中采集全部遗物并注意地层关系,要求充分做好包括绘图、照相和文字记录在内的各种记录,迅速整理资料和发表报告。
二.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和中国考古学的萌芽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清王朝行将崩溃,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和瓜分中国。
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纷纷派遣考察队潜入中国边疆地区,以考古研究为名,掠夺中国珍贵文物。
他们以非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和发掘,致使许多古代遗迹和遗物遭到破坏,造成中国文化遗产的极大损失。
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发现河南渑池县仰韶村以彩陶和磨制石器共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并与奥地利人师丹斯基、中国人袁复礼进行发掘,提出“仰韶文化”命名。
同年又发掘辽宁锦西沙锅屯遗址。
1923—1924年又去甘肃、青海调查发掘。
1926年从美国学习人类学回国的李济主持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这是首次由中国学者主持田野考古工作。
1922年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成立考古学研究室,马衡被聘为主任。
1927年中国学者徐旭生与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为首组成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
第三节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和发展1929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裴文中主持北京周口店发掘,发现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同时发现大批石制品和用火痕迹。
1927年,李济将其在山西夏县西阴村发掘的资料撰写成《西阴村史前遗存》。
1931年,梁思永等在河南安阳后冈发掘,确定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尧、舜、禹)、商代文化自下而上叠压的三叠层堆积。
1937年,刘耀作《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之分析——论安特生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分期问题的错误》,最早指出仰韶村遗址包括仰韶和龙山两种文化遗存,安特生所说的“仰韶文化”在内容上有所混淆。
1936年在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镇发现“良渚文化”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