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重庆苗族传统服饰及其文化蕴涵
- 格式:pdf
- 大小:230.17 KB
- 文档页数:2
苗族服饰文化目录引言 (3)一、发展历史 (3)二、形式类型 (3)(一)服饰 (3)(二)配饰 (4)1.头饰 (4)2.银饰 (4)3.银梳 (5)4.银镯 (5)5.银项 (5)(三)纹饰 (5)三、服饰文化 (6)参考文献 (6)引言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族,在2010年的人口普查中,苗族总人口为:942.6万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重庆、湖北、四川、海南、广西等省(区)。
苗族服饰样式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多达200多种样式,年代跨度大,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的服装样式都能在苗族服饰上找到痕迹。
湘西方言苗区和黔东方言苗区喜好银饰,黔南某些地区喜好贝饰,而西部方言区苗族服饰则少银饰。
银饰、苗绣、蜡染是苗族服饰的主要特色。
苗族服饰是我国所有民族服饰中最为华丽的服饰,是我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一、发展历史早在《后汉书·晋记》等书中,就有关于五溪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
现在,每逢节日的时候,苗族妇女依然喜欢穿传统的绣花衣裳。
苗族服饰文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史,如今所呈现出来的苗族服饰文化是历史的积淀。
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也没有关于自己历史的确切文献记载。
所以,苗族口口流传的传说故事成为了了解苗族历史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途径。
有关苗族服饰的起源传说之一是:“楼珊”、“楼尼”请来了“楼妹”、“楼姐”,坐船从东球带来了五色棉种,进行播种。
后来勒归发明了织布机、纺车,还教会女人纺纱、织布。
这样,女人才有裙穿,男子才有衣穿。
另一种说法与阿凤和谍雄的爱情故事有关,他们结合后,做出了像金鸡一样漂亮的衣裳,并不辞辛苦地向人们传授技艺,苗族先民才穿上了花衣花裙。
对于苗族服饰文化,各代均有不同程度的文献记录,如《淮南子》、《后汉书·南蛮传》、《隋书·地理志》等书中均对苗族服饰有所描述,从这些文献记录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苗族服饰文化的发展变迁,而近代考古发掘发现的大量资料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苗族服饰文化的实物依据。
略论重庆市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艺术特征[摘要]重庆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其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资源非常丰富。
各少数民族所在的自然地理和文化环境孕育了其传统服饰文化,在各自的历史文化传统中产生、发展、变化,逐渐演变形成了结构简单、穿着简便、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神秘艳丽的民俗特色和明显的汉化特色等艺术特征。
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资源的艺术价值,充分把握其艺术特征,从而为发展重庆市社会经济、提升重庆市文化软实力服务。
[关键词]重庆市;少数民族;传统服饰;艺术特征重庆市地处我国长江中游,历史发展形成了多民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特别是渝东南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一带集中了土家族、苗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大多没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和史书,记载其历史发展过程,因此其民族文化传播只能依赖于平时生活中的各种物质载体,而服饰就是其中之一。
其独特的民族服饰特征和装饰语言记述了祖先曾经的故事,并反映了其民族文化艺术特征。
1孕育重庆市少数民族传统服饰艺术特征的自然和文化环境重庆山多林茂,佳木满山,瓜果药材、珍奇异兽,品类繁多,壮美山川和丰富物产吸引游客不远千里来到重庆。
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出重庆市丰富多样、底蕴浓厚的民俗资源,如有土家族的舍巴日、族年、赶年和苗族的过苗年、七月七、羊马节等节日文化,有土家族的花灯戏、摆手舞、薅草锣鼓、三棒鼓、酉阳竹琴、哭嫁歌和苗族的芦笙舞与木叶吹奏等表演艺术,有以秦良玉为代表的土家族尚武文化,也有极富民族与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还有以吊脚楼为代表的建筑工艺,等等。
重庆市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就在这样丰富多彩的民俗环境中备受影响,充分发展,因此山地文化下的自然资源和民俗资源是形成了少数民族传统服饰艺术特征的良好基础。
同时,重庆市山地自然环境虽然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少数民族传统服饰艺术特征的对外传播和扩展,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的地势和丰富壮丽的自然景观,形成相对封闭的文化环境,反而有益于重庆市少数民族服饰形成自身的艺术特征,且保持得更稳定持久,这样才能使今天的人们一睹其艺术魅力。
苗族妇女盛装的文化探析作者:王冉来源:《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02期[摘要]苗族妇女盛装的款式多种多样,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其精美绝伦的服装和錾刻精细的银饰承载着族群图腾,记录了苗族的迁移史,反映了苗族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妇女盛装作为苗族最流行、最大众化的一种审美表达,体现出苗族人以民族图腾和历史文化为美的审美意识以及以自然为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追求。
[关键词]苗族文化;妇女盛装;审美意识[中图分类号]TS941.742.8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3729(2011)02-0077-04苗族妇女盛装是指苗族女子在节日庆典、婚嫁、做客等场合穿戴的服饰,主要由衣底、挑花、刺绣片、编制好的花带、银头饰和银制品等搭配组缝而成。
据史载,苗族是曾经生活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一个古老民族,为避战祸而迁徙到西南山区,但人们对美丽富饶的故土念念不忘,于是就把本民族艰辛的生存史绘制成图案印在所穿的衣服上,从而创造出了苗族盛装。
相对于苗族一般服装,苗族妇女盛装工艺精细、银饰隆重,无论是挑花刺绣、编织缝制,还是银饰的搭配组接,都精雕细琢、富丽堂皇,堪称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宝。
苗族妇女盛装是苗族文化的一种特殊载体,它最直接、最集中地表现了苗族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文化。
一、苗族妇女盛装的款式特征苗族在我国分布很广,在贵州、云南、广西、湖南、四川、湖北和海南等省(自治区)都有苗族同胞聚居,苗族妇女盛装的款式也多种多样,且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再加上苗族没有统一的文字,其各支系文化差异很大,而文化上的差异又影响着苗族服饰的造型和内涵,故几乎每一个苗族支系的服饰都有自身的特色。
从总体上看,苗族服饰文化在苗族妇女服饰上得到了相对集中的体现。
从服饰的结构、装饰的部位和穿戴的方式等方面进行分类,苗族妇女盛装约有160余式[1],各款式之间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服饰和银饰两个方面。
苗族的节日习俗,特色的服饰篇一:苗族服饰特点苗族服饰特点苗族少女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
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
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
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
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
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
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
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
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
除盛装与便装之分外,苗族服饰还有年龄和地区差别。
苗族服饰-传统的苗族男装大襟短衣,襟向右开,颜色多为蓝、黑色。
现在,男子的服饰已基本与汉族服饰一样。
而苗族女子的服饰就显得精美了。
苗族妇女的腊染技艺水平很高,能染出有各种精美图案和花鸟的衣裙、手帕和巾帽,因而苗族妇女的头饰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苗族妇女的头巾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黑布尖顶帽,帽底下有垫头,垫头上绣有精美的花纹。
制作别致,深蓝色的绣着花边的尖顶头巾套在外边,帽后垂下一根红带长及腿部。
另一种是小花帽,这种花帽在平常农闲、休息时,她们都爱戴,是平顶式的,做工精美,绣有花纹。
苗族服装的“规则性”及其情感寄托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反映在民族服饰、情感语言以及表达方式等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内涵,但都体现了各自民族的文化选择。
苗族因经历了数千年的迁徙,形成了独特的服饰语言。
在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格局日趋明显的今天,对于个体来说,服装是一种时尚流行的符号,也是一种个性的体现,正因为如此,才会有每年的服装流行趋势,体现了服装的变化性、时代性和潮流性,特别是“潮流性”配合着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时代特征,呈现出多变性的特点,一会是复古趋势,怀旧风情;一会又是现代时尚,浪漫摩登,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然而,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如同其他文化现象一样,服装是这一族群历史发展的产物,是民族情感的渲泄,是民族文化符号的象征,是族群识别的“条形码”,是族群认同的旗帜,是族群个体社会角色区分的标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苗族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以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著称于世。
在苗族绚丽多姿、光辉灿烂的文化中,服饰文化以其承载着记录和书写历史的重任而形成民族文化的具象符号,成为苗族文化的最明显的表征和标识。
款式别致多样,色彩绚丽斑斓,工艺精湛独到,装饰图案丰富,男装俭朴,女装豪华是苗族服装的基本特征,由豪华向简约、由装饰向实用、由多样向统一过度是苗族服装的发展趋势,但这种趋势是缓慢的渐进过程。
如果我们把汉服作为参照物来比较就会发现,当汉族服饰经历了一次次翻天覆地的变化时,苗族服装除了用料的质地、制作的工艺有些微的改进外,在服装款式、装饰图案、整体造型方面却顽强地固守着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传统,显现出其它民族服装少有的“规则性”来。
苗族服装的“规则性”主要体现在服装造型的固定、款式的承袭、装饰工艺的延续和装饰图案的传统上。
从“造型的承袭”上来说,不管汉服经历了多大的“改朝换代”,苗族女盛装的“上衣下裙”结构是亘古不变的;从“款式的固定”上来说,长可抵足,飘逸多姿的“长裙系”、短不及膝,婀娜动人的“短裙系”和裙长过膝,方便实用的“中裙系”也是亘古不变的;从“装饰工艺的延续”上来说,苗族女性所采用的刺绣工艺仍然是传统的平绣、缠绣、辨绣、打子绣、破线绣、数纱绣等等技法,鲜有其他技法;从“装饰图案的传统”上来说,使用最多的仍然是鸟纹图案、蝶纹图案、水纹图案是亘古不变的传统。
苗族服饰中的文化符号与象征关键词:苗族;服饰;纹样苗族的生活习俗在历史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发展并流传下来,由于战争,苗族不断的迁徙,在共同的习俗之外,又有了差异性,其中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区。
在保持了共同的民族传统上,各地区又有明显的差异,各具特色,这使得苗族服饰更加丰富多彩。
苗族服饰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其内在的服饰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苗族文化是历史的真实存在中国历史文字记载中很少有关于苗族文化的记载,再此之前人们对苗族的了解也是甚少,只能从苗族人代代相传的歌曲中了解到,随着人们对服饰的文化的发现和了解,在苗族服饰图案的语言里,我们发现苗族服饰图案里记录了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记录着苗族人民悲壮迁徙的历史,是苗族人民用心血染出的民族情结,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着苗族的历史与文化,默默的诉说着苗族艰难而又曲折的历史故事。
苗族服饰独特的文化内涵苗族服饰是苗族人民的符号与象征,是一种无声的语言。
因此,苗族语言是无声文明的重要载体。
保持着苗族历朝历代民族服饰的传统,是人类文明的宝库中的瑰宝。
苗族服饰反应了苗族历史悠久、居住分散在同一性的基础上又有不同之处,根据服饰颜色而来,将服饰分为五类,主要为白苗、黑苗、花苗、红苗、汉苗。
《后汉书》、《晋记》描述為五溪蛮“好五色衣服”在云南一带,“白苗”,多为上衣为圆领开襟窄袖青布艺内穿白色衣,领位胸襟露出白衣突出白色在于裹白布绑腿。
“花苗”在黑色绣衣的领边,袖边绣有红、黄、蓝、白等花纹,据说这些花纹象征着苗族祖先居住之处,红、绿波浪花纹代表江河,花代表京城,交错的纹路代表田地,花点代表谷穗。
这些传统被苗族人民一代一代的流传下来。
苗族服饰中由于性别、婚否、年龄等情况不同,并且有地区差别,但都保持着一种从古到今的传统款式。
年龄较小的苗族妇女一般穿着的颜色较为鲜艳,配饰较多,而年龄较大的一般颜色多为淡雅,衣服纹饰较为简单,苗族的恋爱一般以对歌形式结交异性,感情加深之后,可互送一些礼物,如银饰、衣服等,服饰成为双方传情达意的桥梁。
苗族的服饰特点都有哪些苗族服饰是我国所有民族服饰中最为华丽的服饰,既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历史文化的瑰宝。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苗族的服饰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苗族的服饰特点苗族服装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花团锦簇,流光溢彩,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
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
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有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
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
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
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
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
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
苗族的服饰文化一、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服饰中可看出苗族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文化沉积,集中反映了苗族在与自然的抗衡中对事物的认识和升华,在此间也就产生了苗族的审美意识。
文山地区有句俗语:“苗族住山头,壮族住水头,汉族住街头”。
这句俗语大致勾勒出文山少数民族的分布状况,也反映了文山苗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条件。
他们所居住的环境奠定了苗族对山中事物由感性识别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基础。
服饰是进行民族识别的手段之一,也是区分民族间的特征之一,直接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审美观或世界观。
文山苗族大致分为白苗、青苗、花苗、汉苗等。
根据苗学专家对苗族服饰类型的划分,文山州的苗族服饰为几何花衣披肩型(即川黔滇型)的马关式(即挑花褶裙式)、邱北式(即白裙式)和开远式(即飘带式)。
浅谈苗族服饰艺术概论之浅谈苗族服饰浅谈苗族服饰交通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 1803090227 张帆摘要: 苗族的服饰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它的美学价值表现在服饰的造型美和文化内涵上,体现了一个古老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本文通过对苗族服饰的造型、色彩以及图案三方面的基本特征进行论述。
一、苗族服饰概述史料记载,苗族是蚩尤部落的后代。
苗族的历史也流传悠久,苗族有自己的语言,有自己的文明,但是,苗族没有文字。
那苗族的文明怎样传承下来,他们的文明怎样传承给下一代呢,(1) 苗族服饰的特点从其支系上看有所不同,分白苗和花苗。
关于苗族支系的服饰特点,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很早以前,苗族被一个使用刀枪的民族打败而逃散,记录苗族文字的典籍也在战争中大部分遗失,他们为了保存一些尚存的文字,就把这些文字和他们原先的居住地、房屋、田地等都用蜡画在妇女的裙子上,这种苗族就成了花苗;而没有在裙子上记录文字和地图,仍然穿着传统白裙的就叫白苗;还有一部份苗族,他们为了防止用刀枪的人把他们赶尽杀绝,就把穿裙子改为穿裤子,这些人就成了汉苗。
这些传说体现了苗民是一个把自己民族历史、文化和艺术穿在身上的民族。
花苗的服饰是最能体现其传统文化艺术特点和制作工艺的,她们的所有服装包括衣、裙、包头、腰带、绑腿及背包、背兜等,都绣满了各式各样的图案。
图案的用色以红、黄、白三色为主调。
主色调在整个图案中所占比例很大。
在图案构成上,较多地使用菱形、方1 南京工业大学艺术概论之浅谈苗族服饰块等几何图案和花边图案的单独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和放射状线条也较常用,每件绣品都由多种不同形状的图案组合而成。
图案参差交错,粗看繁杂紊乱,其实它们的组合很有规律。
苗族服装大多为麻织,风吹日晒会逐渐变黄变脆,既不美观,也不耐用。
所以苗族服饰除了刺绣外都使用蜡染,这样不但能使麻料保持原有的色彩,而且蜡液对麻面具有保护作用,能延长其使用年限,更为重要的是使裙子得到了美化。
浅析苗族服饰文化特质作者:李婷林燕宁来源:《丝路艺术》2017年第04期摘要:苗族是中国具有国际性代表的民族之一,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苗族人口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湖北、重庆、四川等地。
苗族服饰作为一个民族文化代表的有机载体,云南省红河地区金平县苗族服饰强烈反应出其鲜明的民族个性,民族个体之间强烈的自我认知意识,凸显其民族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在民族服饰文化中突显其特殊性关键词:苗族;文化特征;服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时代的更替与变迁,族人的习俗、文化以及观念等方面都随之变化与发展,从而反映在服饰上,影响着服饰的时代变异。
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深入物化的产物,从古至今都与当下社会所处的文化,经济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也收到自然环境,宗教信仰与民族心理、审美与因素影响。
苗族服饰身为我国民族服饰之中最显华丽的民族服饰之一,且年代跨度大,本文将对云南省红河地区苗族服饰进行浅析探究。
一、苗族服饰文化概述苗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发展史的民族,其发展过程可组成一部长篇的迁徙是,其历史发展进程下形成的苗族服饰款式样式十分繁复多样,根据其不完全统计,其服装样式多达至两百多种,其年代跨多亦是十分大。
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中最为突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苗族服饰上不难看出,苗族文化历史发展进程,都生动的体现在服装造型、纹样等方面,表现其族人对于自然与人文的民族认知,以及意识的升华,从而形成了苗族华丽的服饰特点。
二、苗族服饰的款式结构特征金平县红河地区苗族服饰主要有上装与下裙两个部分,上装由窄袖对襟开衫与包头组成,下装由百褶裙以及绑腿组成。
金平县苗族女子上装一般为对襟开衫窄袖,门襟宽度约为脖颈宽,再沿着侧颈点垂下,与开衫一并扎入百褶裙中,再将摇头固定,同时起到装饰腰头的作用,从上衣的前侧观察,从门襟颈部开始,向下延伸直至胸前,大约有七八厘米宽的刺绣装饰,内侧预留两厘米处土布留白,刺绣装饰贯穿服饰;从上衣后背处贯穿,其刺绣装饰纹样宽约十三厘米,长约二十厘米,在上衣中上位置有着一块矩形缺口,其宽约五厘米左右,通过此矩形缺口,服装的绣片与衣身精密相连,从而形成汉字“凹”的形状,矩形缺口是固定不动的,绣片部分是可拆卸活动的。
苗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苗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其传统文化和风俗独具特色,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本文将从苗族的历史渊源、传统信仰、节日习俗、音乐舞蹈、服饰特色等方面,介绍苗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
一、苗族的历史渊源苗族是中国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
据史料记载,苗族是从黄河流域迁徙而来的,先后在云南、贵州、湖南、广西等地形成了苗族社会。
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和风俗。
二、苗族的传统信仰苗族的传统信仰十分丰富多彩,主要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信仰等。
苗族人民认为自然万物都有灵性,山川、河流、树木、动物等都是有神灵的。
他们还崇拜自己的祖先,认为祖先是保佑自己家族的神灵。
此外,苗族人民还相信鬼神的存在,认为鬼神可以带来好运和保佑。
三、苗族的节日习俗苗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最有名的是“芦笙节”。
芦笙是苗族的传统乐器,芦笙节是苗族人民为了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而举行的盛大节日。
在芦笙节期间,苗族人民会穿上传统的服装,跳起独具特色的舞蹈,演奏芦笙和其他乐器,庆祝丰收和祖先的保佑。
四、苗族的音乐舞蹈苗族的音乐舞蹈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
苗族的舞蹈动作优美、生动,舞曲旋律优美动听,极富节奏感和韵律感。
苗族的音乐舞蹈不仅是娱乐活动,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五、苗族的服饰特色苗族的服饰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苗族男子喜欢穿着黑色或深蓝色的长袍和黑色的紧身裤,女子则喜欢穿着绣有各种图案的长裙和上衣,头戴银饰和花环,非常美丽动人。
苗族的服饰不仅是日常穿着,也是重要的礼仪和婚嫁仪式的必备。
六、结语苗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是中国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苗族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苗族文化,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魅力。
重庆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分析——以彭水县鞍子镇苗寨为例摘要作为我国重要的苗族聚集地,重庆苗族的文化特色长期受到很多人的关注。
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今苗族文化的保存现状更是让人关心。
本文尝试从重庆地区苗族文化在服饰、建筑和饮食等角度去分析其文化特色。
同时,基于这种特色去分析重庆苗族文化的现状。
最终得出结论,该地区的苗族文化主要有银饰文化、蜡染文化、吊脚楼文化和糯米文化等。
同时得出结论,如今该地区的苗族文化亟待保护。
关键词:苗族;文化;重庆;服饰引言我国是一个民族多样、文化纷繁的国家,在我国境内有55种已识别出来的少数民族,另有数十种未被识别的民族族群。
在我国大陆地区,民族分布最为分散的地区便是西南地区,而作为西南地区重要一版的重庆,亦是民族种类繁多。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所显示的数据,目前重庆有193万少数民族人口,而其中,苗族是该地区第二大少数民族。
苗族是一个非常古老而又庞大的民族,在这个民族发展的历史中,产生了大量丰富璀璨的文化。
一、彭水县鞍子镇概述鞍子镇位于重庆市的东南部,是镇级行政单位,其上级单位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在地理方面,该镇大致坐落于东经108.16、北纬29.29度,全镇地貌多山且地形复杂,全镇的海拔大约位于600到1000米之间,在鞍子镇境内,间杂分布有地山丘陵、高山和盆地、谷地等地形。
在民族人口方面,鞍子镇以苗族为人口主体,同时也分布有土家族和汉族等民族。
而其中,苗族人占有了绝大多数人口,据统计,全镇的苗族人口为15501人,占比全镇人口比为93%。
这样的民族人口分布,也决定了鞍子镇以苗族文化为主体的文化特点。
其他方面,鞍子镇全镇共有9个村庄,主要的经济形式以农业为主,但同时该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分布有石磨风光等旅游资源和糯米糍粑、苗族民歌等文化资源。
二、重庆苗族文化特色彭水县是重庆市唯一一个以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这样的民族人口特点也就造就了该地区以苗族文化为主体的文化特色。
浅谈苗族服饰的民俗学意义摘要:服饰是民俗生活的产物,服饰是民俗的载体,服饰丰富了民俗生活。
我们说民俗即反映出物质文化特征,也反映出精神文化的特征。
而其中以服饰是这种反映的最直接、最生动的现实。
服饰不但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风格、习性、风情的产物和载体,从服饰可以观察到民族过去与现在文化心态的外化面貌。
苗族服饰作为少数民族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服饰之丰富,样式之繁复,为中国56个民族所罕见。
其工艺之精湛,文化内涵之深刻,令人赞叹不已。
关键词:服饰;民俗;苗族;文化一、服饰与民俗的关系民俗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
服饰民俗是服饰文化的组成部分。
服饰与民俗具有不可分割的共生性,它具体地表现在:它具体地表现在:服饰是民俗生活的产物,服饰是民俗的载体,服饰丰富了民俗生活。
我们说民俗即反映出物质文化特征,也反映出精神文化的特征。
而其中以服饰是这种反映的最直接、最生动的现实。
服饰不但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风格、习性、风情的产物和载体,从服饰可以观察到民族过去与现在文化心态的外化面貌;而且服饰的发展变化,当形成固置状态以后,也必然丰富了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风俗、风情。
服饰应该是历史和现实活生生的人的精神活动的物化反映,因此服饰民俗学的研究十分重要。
服饰民俗具有五大基本属性,分别为服饰民俗的历史性、服饰民俗的自发性、服饰民俗的地域性、服饰民俗的传承性、服饰民俗的变异性。
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到服饰民俗的地域性。
民俗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又有关联。
一个民族必有共同的地缘,这就是自然界与人为社会的错综复杂之处。
在同一地域中呈现的民俗现象完全相同的例证很多,服饰当然也如此。
从起源角度看,人种、民族、部落都生息聚落在一定的土地上。
但由于地理环境关系,地域的生态现象也不尽形同,也决定了服饰事象的差异。
以下我们将着重讨论到苗族的服饰的文化背景和其服饰特点二、苗族服饰图案纹样艺术的人文背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居住着近四十万人口的苗族同胞,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