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心绞痛
- 格式:pdf
- 大小:202.68 KB
- 文档页数:4
心绞痛的名词解释心绞痛指的是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
主要特点为:( 1)发作性。
( 2)压迫感、紧缩感。
( 3)窒息感。
( 4)烧灼感。
( 5)重物压胸感。
( 6)气短。
多见于男性, 40岁以上多发。
心绞痛与冠心病关系密切,但不能将两者等同起来。
临床上,经常遇到一些冠心病患者症状不典型,甚至无症状,直至发生心肌梗死时才被发现。
心绞痛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心绞痛又称为胸痛中心绞痛,约占心绞痛总数的85%。
这类心绞痛常发生在劳力性体力活动时,特别是在心脏功能受损时。
这类心绞痛还多见于瘦长型男性,往往有体力活动增加和/或运动不当的情况。
疼痛主要位于胸骨下段或左上胸部,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偶尔向颈部及咽部放射,持续时间短暂,一般不超过3~5分钟,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很快缓解,多在5~15分钟之间。
一般不伴有胸闷、气急或休克的表现。
少数病人表现为上腹部或牙痛,个别病人表现为颈部痛。
如不及时治疗,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
继发性心绞痛较少见,常由冠心病引起,其疼痛性质与原发性心绞痛相似,但不稳定,心绞痛症状发作后常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发作频率也较高,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效果差,或疼痛较重,或原有的心绞痛症状加重,而含服硝酸甘油无效。
在发作时常伴有其他症状,如出汗、发热、恶心、呕吐、心悸、气短、胸闷等。
有时可伴血压降低、面色苍白、皮肤湿冷、烦躁不安等,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心力衰竭、心源性哮喘。
心绞痛与情绪、劳累关系密切,平卧休息可减轻,若站立或坐位则疼痛加剧,病人常喜欢舒适地坐着或躺着,无力地说话,还常用手揉胸口或左上胸部,深呼吸,重咳嗽或弯腰以便使疼痛缓解。
心电图检查有助于诊断。
心绞痛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诱发因素,如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激动、饱餐、受寒、阴雨天气等,均可使原已存在的心绞痛发作或使病情加重,应注意避免。
消除诱发因素,如稳定情绪,避免精神紧张,控制体力活动和情绪激动,保证充足睡眠,戒烟酒等。
名词解释心绞痛心绞痛是一种由于心肌缺血引起的胸痛症状,也被称为心绞痛。
心绞痛的病因主要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氧。
冠状动脉是将血液供应到心脏的主要血管,当冠状动脉发生狭窄或阻塞时,供应心肌的血液流量减少,导致心肌缺血。
心肌是心脏的肌肉组织,当心肌缺氧时,就会产生胸痛。
心绞痛的症状主要是一种剧烈、压迫性的胸痛,常常出现在胸骨后,可以向胳膊、下颌、肩膀等部位放射。
疼痛一般持续几分钟,也可以持续数十分钟,通常情况下,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可以减轻疼痛。
除了胸痛外,心绞痛还可能伴随气短、呼吸困难、出汗、恶心等不适感。
心绞痛可以根据发生时的情况分为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稳定型心绞痛是指疼痛在一定的活动或诱发因素下发作,并且疼痛特点稳定,疼痛规律性地发生、缓解。
而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指疼痛发生在活动或诱发因素下,但疼痛特点不稳定,疼痛规律性发生、缓解的规律破坏。
治疗心绞痛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使用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用于扩张冠状动脉、抑制心肌收缩力,从而减少心肌对氧的需求。
介入治疗主要是通过导管在冠状动脉狭窄部位进行球囊扩张术或支架植入术,来恢复冠状动脉的通畅。
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预防心绞痛的方法主要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制酒精摄入、控制体重、均衡饮食等,同时还要注重合理的运动和应对压力的方式。
总的来说,心绞痛是一种由于心肌缺氧引起的胸痛症状,病因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治疗心绞痛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预防心绞痛则需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心绞痛是非常重要的,以防止发展为心肌梗死等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心绞痛的名词解释答案心绞痛,又被称为“冠心病性心绞痛”,是一种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疾病。
它是一种典型的心脏病症状,通常表现为胸痛或不适感,可以向左臂、颈部、下颌部或背部放射。
心绞痛通常是由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引起的。
冠状动脉是心脏供血的主要血管,它们负责将富含氧气的血液输送到心肌以维持其正常的功能。
然而,当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时,心肌无法得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出现供血不足的问题。
心绞痛常由劳累、情绪激动、过度活动、寒冷或饱食等因素触发。
这些情况下,心脏需要更多的氧气来满足其工作需求,但狭窄或阻塞的冠状动脉无法提供足够的血液。
因此,心肌开始缺氧,引发胸痛或不适感。
心绞痛的症状和程度因人而异。
轻度心绞痛通常表现为一种压迫性或紧缩性的胸痛感,持续数分钟,可以自行缓解。
重度心绞痛则可能持续时间更长,疼痛感更强烈,甚至可能导致胸闷、气短和晕厥等症状。
每个人的症状也可能有所不同,一些人可能只表现为背部痛或腕关节痛,而没有胸痛。
对于心绞痛的诊断,医生通常会根据病史询问、身体检查和心电图等进一步检查。
心电图是一种常用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它通过记录心电信号来检测心脏的电活动,以确定是否存在冠脉供血不足的迹象。
其他可能用于诊断的检查方法包括血液测试、心脏超声图和冠状动脉造影。
针对心绞痛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硝酸酯类药物、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和抗血小板药物等,它们可以缓解症状、减轻冠脉痉挛或减少血小板凝聚等。
除了药物治疗,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
戒烟、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保持健康体重等都可以改善心绞痛的症状,并减少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除了药物和生活方式改变之外,对于某些严重的心绞痛患者,可能需要考虑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
介入治疗包括冠状动脉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它们可以通过扩张或支撑冠状动脉来恢复血流。
而外科手术通常是针对冠脉狭窄过于严重或阻塞无法通过介入治疗的病情。
心绞痛的名词解释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被称为心绞痛症状。
它是指胸闷、胸痛或不适感,通常在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出现,而在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后迅速缓解。
心绞痛是缺血性心脏病的典型症状,而缺血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的一类心脏病。
心绞痛与心肌梗死、冠心病之间有一定的关联,但并不完全相同。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的血栓形成导致心肌血液供应中断,导致心肌细胞死亡。
而心绞痛则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痉挛引起心肌缺血,但缺血程度不足以导致心肌细胞坏死。
心绞痛的症状通常包括胸闷、胸痛或不适感,可向左肩膀、左臂、颈部、下颚和背部放射。
有时会伴随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冷汗和焦虑等症状。
这些症状一般持续数分钟至十几分钟,但在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后会迅速缓解。
一些特定的诱因,如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或进食过多,常会导致心绞痛的发作。
心绞痛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使心肌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可能由动脉硬化、血栓形成或冠状动脉痉挛引起。
动脉硬化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它会导致动脉狭窄,减少了血液通过的通道。
血栓形成则是冠状动脉中血栓的形成,阻塞了血流。
冠状动脉痉挛则是冠状动脉在受到刺激后发生的收缩,导致血流减少。
心绞痛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症状描述和心电图检查。
病史中典型的发作特点和发作时心电图上的ST段压低或抬高,可以提示心绞痛的存在。
一些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来确认狭窄的程度和位置。
治疗心绞痛的目标是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同时减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常用的药物治疗包括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和抗血小板药物等。
此外,改变生活方式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包括戒烟、控制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减轻体重、适度锻炼等。
总之,心绞痛是缺血性心脏病的一种典型症状,表现为胸闷、胸痛或不适感,通常在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发作。
它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常与动脉硬化、血栓形成或冠状动脉痉挛有关。
准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对于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以及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至关重要。
心绞痛心绞痛(angina pectoris)是心肌需氧与供氧失衡时,由于代谢异常产生的腺苷、乳酸、激肽等致痛物质造成的心脏痛觉。
同时痛觉投射到与心脏相同的脊神经(C8~T5)分布的皮肤区域,表现为胸痛,有时放射至左肩臂及手指内侧等部位。
此外还包括心肌缺血引起的其他不适,如极度疲乏、呼吸困难、咽部紧缩感等。
上述症状主要的病理基础(约占90%以上)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造成心绞痛的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因素有:1)主动脉瓣狭窄及关闭不全 2)梅毒性主动脉炎、多发性大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结缔组织疾病及病毒感染累及冠状动脉开口 3)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 4)冠状动脉栓塞(如肿瘤栓子、心腔内附壁血栓或细菌性心内膜炎赘生物脱落) 5)夹层动脉瘤:包括冠状动脉夹层及主动脉夹层累及冠状动脉开口 6)糖尿病或淀粉样变等代谢性疾病累及小冠状动脉 6)左心室流出道狭窄:如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7)外伤累积冠状动脉。
本章主要讨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引起的心绞痛的诊断治疗。
一、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机制:(一)病理生理基础: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腔狭窄:安静时冠脉循环处于低流量高阻力状态,而运动时迅速转变为高流量低阻力状态。
这一转变主要由心肌局部缺氧产生的腺苷等代谢产物使小冠状动脉的扩张实现的。
当大的心外膜冠状动脉的狭窄超过50%时其传输功能受损,由于缺血引起的代谢紊乱可使小冠状动脉扩张使总的冠脉血流维持正常。
虽然这种代偿机制能防止静息条件下出现心肌缺血,但心肌耗氧量增加超过小动脉的扩张储备能力时则可发生相对的心肌供血不足。
这种由心肌耗氧量的增加最终超过固定狭窄的冠状动脉最大代偿供血能力所引起的心肌缺血是心绞痛类型中最常见、并且最早被认识的(1768年,Herbeelen)。
当冠状动脉狭窄到90%时,小冠状动脉的扩张储备基本耗竭,使心肌缺血可在轻微活动甚至安静状态下发生。
2.冠状动脉的动力性阻塞因素:当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病变时,原发性供血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的痉挛、暂时性血小板聚集、一过性血栓形成及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如狭窄局部血流形成涡流或各种因素所致的高凝状态使狭窄处血流淤滞等)。
心梗和心绞痛有何区别心梗和心绞痛都是心脏疾病,但它们有很大的区别。
本文将详细讲述心梗和心绞痛的区别、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心梗和心绞痛的区别心绞痛是指心肌缺血的症状,表现为胸痛或不适感,通常会持续几分钟,但不会导致心脏肌肉坏死。
心绞痛发作往往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斑块等因素导致心肌缺氧,但并不会导致细胞坏死。
而心梗则是由于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脏区域缺血、坏死,甚至可能会导致心肌病变。
不同于心绞痛,心梗是心肌组织坏死,患者血液中的心肌酶(如肌酸激酶和肌红蛋白等)水平一般会明显升高。
治疗方法对于心绞痛和心梗的治疗方法略有不同。
以下是具体的介绍。
1. 心绞痛治疗治疗心绞痛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改善心脏的血液供应和减轻心脏负担来缓解症状,具体如下:(1)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阿司匹林等。
(2)改善生活方式:停止吸烟、减轻体重、控制血压、恰当的运动和饮食,以及减少紧张和压力等改善生活方式,也有助于减轻心绞痛症状。
(3)介入治疗:对于症状难以缓解的心绞痛,特别是合并有重度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介入治疗可能会是有效的选择。
介入治疗包括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PTCA)和支架植入术(stent),能够帮助血流更加顺畅地流入心脏。
2. 心梗治疗治疗心梗的主要方法是尽快恢复心肌血液供应,以减少心肌死亡的面积,具体如下:(1)急性期治疗:急性心梗的治疗重点是在急诊环境中快速诊断和尽早恢复心肌血液供应。
在急性期,通常会使用机械再灌注、(即导管插入)并合并使用药物治疗(如抗凝剂、抗血小板药物等)。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急性期后仍是必不可少的,通常包括抗血小板药、负性肌力药、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等药物。
(3)介入治疗:由于心梗导致的冠状动脉阻塞,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可能是必需的,以帮助打通堵塞和提供更好的血液供应。
注意事项在急性心绞痛或心梗发作后,患者需要尽快就医,接受正规医疗治疗。
心绞痛心绞痛心绞痛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心前区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冠心病目前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
所以普及宣传冠心病的知识,积极有效地防止冠心病是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是有重要意义的。
本病多见于男性,多数病人在40岁以上,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寒、阴雨天气、急性循环衰竭等为常见的诱因。
大多数病人,尤其是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经治疗后症状可缓解或消失。
心绞痛-类型临床上心绞痛分为:①稳定性AP(stable angina pectoris)又称轻型心绞痛,一般不发作,可稳定数月,仅在重体力、脑力劳动或其他原因所致一过性心肌耗氧量增高时出现症状;②不稳定性AP(unstable angina pectoris)临床上颇不稳定,在负荷时、休息时均可发作。
发作强度和频度逐渐增加,患者大多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主干近侧端高度狭窄。
③变异性AP(variant angina pectoris)又称Prinzmetal心绞痛,常于休息或梦醒时因冠状动脉收缩性增加而引起的AP。
多无明显诱因,心电图与其它型AP相反,显示有关导联ST段抬高,主要是冠状动脉痉挛引起的。
虽然AP程度重,持续时间或长或短,但很少导致心肌梗死。
此型AP对血管扩张药如硝酸甘油反应良好。
[2]心绞痛-临床表现典型心绞痛发作是突然发生的位于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的压榨心绞痛心前区疼痛性、闷胀性或窄息性疼痛,亦可能波及大部分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上肢前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偶可伴有濒死的恐惧感觉,往往迫使病人立即停止活动,重者还出汗。
疼痛历时1~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在1~2分钟内(很少超过5分钟)消失。
常在体力劳累、情绪激动(发怒、焦急、过度兴奋)、受寒、饱食、吸烟时发生贫血、心动过速或休克亦可诱发。
不典型的心绞痛,疼痛可位于胸骨下段、左心前区或上腹部,放射至颈、下颌、左肩胛部或右前胸,疼痛可很快或仅有左前胸不适发闷感。
心绞痛名词解释心绞痛是一种心脏病的表现,也被称为心绞痛或心绞痛。
它是一种发作性的胸痛,通常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
心绞痛发作时,人们会感到胸部紧迫、压迫或疼痛,并常伴有胸闷、气短、出汗、恶心等症状。
症状通常持续数分钟,可以自行缓解,但也可能加重并发展为心肌梗死。
心绞痛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阻碍了心肌的血液供应。
冠状动脉狭窄通常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
当冠状动脉的供血能力无法满足心肌的需求时,心肌就会感到痛苦。
通常,运动或情绪激动等导致心率加快的活动会增加心肌对氧气的需求,从而引发心绞痛。
心绞痛通常分为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稳定型心绞痛是指胸痛发作在一段时间内规律且可预测,通常在运动或情绪波动时诱发。
不稳定型心绞痛则是指胸痛发作不规律且持续时间较长,可能是冠状动脉狭窄进一步加重或血栓形成导致的。
心绞痛的诊断通常依靠症状、体征和心电图等。
症状包括胸痛、压迫感、气促、暗痺、出汗等。
体征可能包括心音异常、血压升高或下降、心律不齐等。
心电图是一种快速、无创、低成本的检查方法,可以显示心脏的电活动,并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
治疗心绞痛的目标是缓解症状、延长运动耐力和改善生活质量。
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和抗血小板药物等,用于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心率和血压,防止血栓形成等。
生活方式改变包括戒烟、健康饮食、适度运动、减轻压力等,有助于改善心脏健康和减少心绞痛的发作。
总之,心绞痛是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一种发作性胸痛。
了解心绞痛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于预防和控制心绞痛发作具有重要意义。
及时就医、合理用药和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预防并发症,并提高生活质量。
心脏病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
心绞痛
医疗卫生是人类文明之一,
心脏病学,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脏病学基本概念
“心绞痛”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心绞痛
是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所引起的以前胸压迫性疼痛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典型的心绞痛(typical angina pectoris)包括以下6个特点:①疼痛性质为胸前部压迫感、紧缩感或闷痛、灼痛、紧扼、窒息等模糊性疼痛而不是针刺样疼痛;②疼痛多位于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亦可能波及大部分心前区;③可放射至左肩与左上肢前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也有至背、颈、下颌、上腹部等处;④发作时常有诱因,如劳累、激动、饱餐等;⑤疼痛发作时间持续约3~5分钟,一般不短于1分钟,不超过15分钟;⑥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1~5分钟内缓解。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心绞痛的主要病因;其他病变,如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梅毒性主动脉炎、冠状动脉炎、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冠状动脉痉挛等所引起则属少数;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贫血、心律失常等也能造成冠状动脉相对供血不足而发作心绞痛。
多数患者在不发作时,无任何体征,约有半数患者在静息时心电图正常,部分患者可有轻度S-T段压低及T波倒置,极少数患者可有陈旧性心肌梗塞遗留的Q 波。
心电图负荷试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常能为心绞痛的诊断提供依据。
典型的胸痛发作辅以心电图变化常可对心绞痛作出诊断。
心绞痛的分类方法很多,国内外均未统一,近年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将心绞痛分3大类:一类,劳累性心绞痛,又分为①初发型劳累性心绞痛;②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③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亦称进行性心绞痛或不稳定型心绞痛;二类,自发性心绞痛,又分为卧位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中间综合征、梗塞后心绞痛三类,混合性心绞痛(见有关词条)。
除针对心绞痛的病因治疗外,低盐、低热量、低脂饮食、戒烟、休息、避免诱因等可减少发作。
硝酸酯类为最有效的抗心绞痛药物,其他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中药速效救心丸等亦为治疗的常用药物。
对严重病例在冠状动脉造影后可选择做冠状动脉内成形术或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