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务处工作总结

教务处工作总结

教务处工作总结
教务处工作总结

教务处工作总结

教务处(招办)在学校党政领导下,全处同志团结合作,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开拓思路,不断创新,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加快教学改革步伐,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加强招生宣传,规范录取管理,提高招生工作质量,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圆满完成各项工作。

一.认真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1.建立常态化学习机制,及时掌握高教前沿动态切实加强理论学习,建立常态化学习机制,深入学习邓小平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精神和省教学工作会议精神;注重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学习高教理论,深入研究高教前沿动态,2013年,组织举行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审核评估等主题报告会3场。

2.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组织落实从集体学习、走访调研、召开民主生活会、建章立制等每个环节,转变工作作风,加强与二级学院的交流与沟通,提高主动服务意识,围绕专业结构调整、教学管理和改革等问题深入教学一线调研,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3.加强领导班子廉政建设,提高工作效能严格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增强节约意识,加强各种经费管理力度、使用透明度和监督力

度;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加强领导班子廉政建设,切实提高工作效率与效能。

二.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建设,认真落实目标责任制

以实施卓越工程师为重1.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教学管理模式

点,在现有10 个省、校级卓越工程师专业基础上,积极推进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启动学分制教学改革调研,召开教师、辅导员、学生等不同层面座谈会,收集师生对学分制改革的合理化建议和意见;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修订培养方案,建立与学分制配套的相关制度,为实施学分制做好充分准备。

制定提升计划实施2.以提升计划和振兴计划为平台,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方案和振兴计划总体实施规划,组织、协调、指导学院进行省级提升计划和振兴计划的申报工作;开展2013 年校级提升计划申报工作,共立项建设13 类共150 项;作为振兴计划牵头部门,加强顶层设计,精心谋划,组织协调各学院、部门进行振兴计划项目申报及答辩工作;2013 年,省级振兴计划教学类共立项15 项,其中专业改造与新专业建设4 项,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5 项,停招停办项目1 项,教学成果奖4 项,教学成果推广项目1 项。

3.加强质量工程项目过程管理,提高项目建设成果

制定《安徽工程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

行)》,切实加强项目管理;2013 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115 项,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获批1 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立项1 个。省级质量工程立项404 项,其中

教研项目13 项(其中思政课题4 项),教学成果奖8 项,教学团队1 个,特色专业1 个,示范实验实训中心2个,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 个,精品开放课程4 门,教学名师3 名,教坛新秀3 名,规划教材14 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350 项;开展2010 年及以前省、校级质量工程项目中期检查及结题验收,共检查各类项目121 项。

4.加强专业建设,建立专业评估制度

2013 年,申报制药工程、工艺美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机器人等四个

新专业。出台《安徽工程大学新办本科专业合格评估方案(试行)》,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等6个新办专业进行评估,进一步促进新专业的建设。

三.加强教学日常管理,稳定教学秩序

1.加强教学制度建设,规范教学管理不断完善教学制度,2013 年新建和完善11 项规章制度,全年形成教学文件135 份,收集整理档案390 余卷;完成2012-2013学年实验室数据、全国普高本科教学状态数据统计和上报工作;2013 年征订教材近

1400 余种共计38.5 万余册,印刷并发放实验报告纸1.7 万余册,课程论文纸2 万余册,课程设计材料1.8 万余份;规范实验教学讲义的编写,全年组织各学院完成了100 余种、3 万余册的实验讲义及实验指导书的排版、印刷、发放工作。

2.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保证教学正常运行

2013 年度全校共落实2103 门课程,其中公共基础课177 门,专业基础课675 门,专业课379 门,专业方向课335 门,专业任选课228 门,实践教学环节309 门;完成248 余门次公共选修课的申报与开设工作,其中首次开设50 门公共选修课网络课程;完成2013 级共5500 名新生入学资格审查、网上电子注册及学生证制作与发放;完成845 余门课程的课终考核,16379 余人次的补、缓考;完成28373 余人次的四六级考试、4414余人次的计算机水平考试和652余人次的英语专业四、八级统测报名、考试组织及成绩登录等工作;完成安徽省8624余人的艺术类专业考试及1100 余人的专升本入学考试考务工作;完成2013 届5703 余名毕业生的资格审查、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的申领、制作、发放等工作;完成了2014 届共6276 名毕业生摄像及电子注册信息的采集、核对及上报工作。

3.加强实验等教学环节的检查力度,提高实践性教学水平组织各学院编制2013-2015 年实验项目、实验设备、实验用房等项目规划,做到科学合理、优化配置、统筹规划,实现资源共享;加强实验、实习、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不定期进行抽查、通报;遴选了86 篇

2013 届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组织专家对2013 届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登记表进行了检查,抽查了86 份毕业设计(论文)样本,对检查结果进行反馈和总结。

四.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1.加强日常教学监控,建立反馈机制加强教学执勤和教学检查力度,定期召开教学督导员和教学信息员座谈会,通过处长信箱、督导员、信息员、学生测评数据等方式,收集各方面的教学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统计、分析,反馈给学院;完成本年度40000 名学生、近1000 个班级,5000 多门课程的评教工作;聘请439 名同学为教学信息员,反馈信息约500 条;编制教学简报、督导通报,建立教学通报制度,发挥评价作用。

2.开展质量月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开展以向课堂要质量为中心的质量月活动,通过教学论坛、教学检查活动、教学观摩活动、教学研讨活动、领导干部听课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3.编制2012 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根据教育部和教育厅关于编制2012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文件精神,依据学校定位、特色和发展目标,对2012年度发展思路和教学建设成果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归纳,形成了学校2012 年度本科质量报

4.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制度2013 年,组织开展第十六届教学优秀奖评选和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及协助开展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123 名教师获教学优秀奖,27 名教师获青年教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