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基本技能训练》课程教学大纲 .doc
- 格式:doc
- 大小:97.00 KB
- 文档页数:12
第1篇一、基本信息1. 实践教学名称:2. 实践教学地点:3. 实践教学时间:4. 指导教师:5. 实践学生姓名:6. 实践学生学号:7. 专业:8. 年级:二、实践教学目的1. 掌握临床基本操作技能;2. 了解临床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3. 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4. 提高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精神;5. 熟悉临床工作流程和规范。
三、实践教学内容1. 临床基本操作技能:(1)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2)病历书写;(3)医嘱执行;(4)药物配伍与给药方法;(5)临床常用器械的使用;(6)临床基本急救技能。
2. 临床常见疾病:(1)呼吸系统疾病;(2)循环系统疾病;(3)消化系统疾病;(4)泌尿系统疾病;(5)内分泌系统疾病;(6)神经系统疾病;(7)妇产科疾病;(8)儿科疾病。
3. 临床思维与临床实践:(1)病例分析;(2)临床决策;(3)临床观察与评估;(4)临床问题解决。
4. 沟通技巧与团队合作:(1)医患沟通;(2)医际沟通;(3)团队合作。
5. 临床工作流程与规范:(1)临床工作流程;(2)临床工作规范;(3)医疗文书规范。
四、实践教学过程1. 理论学习:(1)教师讲解相关理论知识;(2)学生自学;(3)讨论与交流。
2. 临床操作技能训练:(1)教师示范;(2)学生跟师操作;(3)教师指导与纠正;(4)学生独立操作。
3. 临床实习:(1)跟随带教教师查房;(2)参与临床诊疗活动;(3)观察与记录患者病情;(4)协助带教教师完成医嘱执行、病历书写等工作。
4. 临床案例分析:(1)教师提供病例;(2)学生分析病例;(3)讨论与交流;(4)总结与反思。
五、实践教学总结1. 学生对临床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临床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的了解程度;3. 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情况;4. 学生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提升;5. 学生对临床工作流程和规范的熟悉程度。
《临床技能课》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临床技能课》英文名称:《Clinical skill training》课程类型:专业课总学时:200学时学分:12.5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麻醉专业选修课程:临床技能课五年制本科实验教学大纲基本要求临床技能教学是临床医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临床技能是医生和医学生的基本功,医学生能否熟练掌握临床技能是衡量临床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临床技能主要包括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伦理和医患沟通技巧等人文技能,问诊和病历书写、全身体格检查、外科手术学基本技能、临床常用操作技术、无菌术、判读心电图、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临床技能,以及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及综合临床分析能力等。
依据“全球医学最基本要求”的内容,按照“昆明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安排和要求,课程开设于临床医学(麻醉学)专业学生进入毕业实习之前,教学内容主要包括3个模块:人文技能教学模块,临床技能教学模块和OSCE 考试模块。
临床技能课总学时为200学时,其中专题讲座30学时,170学时均为实验课教学。
临床技能课着重于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临床实际动手能力,学生应首先相互之间反复训练问诊的技巧及体格检查的基本手法,再通过临床技能中心各实验室的教学模型模拟教学、临场综合能力训练、计算机模拟病人临床思维训练、动物手术操作训练等方式的教学,达到熟练掌握临床基本技能的教学目的。
第一单元人文技能教学模块实验一医患沟通目的要求:熟悉有效的医患沟通技能,会运用沟通技巧创造一个便于与病人及其亲属交流和同行之间进行相互学习的环境。
学时安排:专题讲座:5学时教学内容:1.沟通的技巧和艺术;2.医患沟通的方法。
实验二医疗纠纷防范目的要求:掌握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内容,认识医学职业的基本要素,包括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伦理原则和法律责任。
学时安排:专题讲座:5学时。
教学内容:1.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态度;2.医学伦理、卫生法律;3.医疗纠纷防范。
标题:2024年临床技能培训计划书引言:在医疗领域,临床技能是医护人员必备的核心能力,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健康安全。
因此,持续的临床技能培训对于医护人员来说至关重要。
本计划书旨在为2024年的临床技能培训提供全面、系统的指导,以帮助医护人员提升专业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一、培训目标1.增强医护人员的临床实践能力,确保他们在面对各种医疗状况时能够做出准确、及时的判断和处理。
2.提高医护人员的操作技能熟练度,包括但不限于各种医疗设备的操作、急救技能、手术技巧等。
3.加强医护人员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在多学科团队中有效沟通和合作。
4.促进医护人员对最新医疗技术和临床指南的了解和应用,确保提供最先进的医疗服务。
二、培训对象1.所有临床医护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医疗技师等。
2.特别是对于新入职的医护人员和希望晋升到更高职位的医护人员,提供针对性的培训。
三、培训内容1.基础临床技能: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诊断性试验解读等。
2.高级临床技能:如心脏复苏术(CPR)、气管插管、中央静脉置管等急救技能。
3.专科临床技能:根据不同科室的需求,提供如心脏介入、神经外科手术等专科技能培训。
4.沟通与团队协作:通过模拟场景和案例分析,提升医护人员的沟通技巧和团队协作能力。
5.医疗伦理与法律:探讨临床工作中的伦理难题和法律问题,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和法律素养。
6.最新医疗技术:包括但不限于基因检测、精准医疗、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等。
四、培训方式1.理论授课:通过讲座、研讨会等形式,传授最新的临床知识和理论。
2.模拟训练:使用高级模拟设备,进行情景模拟训练,提高医护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医护人员的临床决策能力。
4.实地操作:在临床环境中,由经验丰富的导师指导,进行实际操作训练。
5.在线学习:利用网络平台,提供在线课程和资源,方便医护人员自主学习。
五、培训评估1.自我评估:医护人员在学习过程中定期进行自我评估,反思学习效果。
第1篇一、课程背景临床护理实践教学是护理学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临床护理技能、临床思维和职业素养。
通过临床护理实践教学,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临床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熟悉临床护理工作流程和护理质量标准;(3)了解国内外护理发展趋势和护理政策法规。
2. 能力目标:(1)具备临床护理操作技能,如静脉输液、伤口护理、患者评估等;(2)具备临床护理沟通技巧,能够与患者、家属和同事有效沟通;(3)具备临床护理决策能力,能够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4)具备临床护理教学能力,能够进行临床带教。
3. 素质目标:(1)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2)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3)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关注患者心理需求;(4)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
三、教学内容1. 临床护理基本理论(1)护理学基础理论;(2)临床护理学基础理论;(4)护理心理学。
2. 临床护理基本技能(1)生命体征监测;(2)静脉输液;(3)伤口护理;(4)患者评估;(5)护理文书书写。
3. 临床护理工作流程(1)入院评估;(2)病情观察;(3)治疗护理;(4)护理交接;(5)出院护理。
4. 临床护理质量标准(1)护理技术操作规范;(2)护理文书书写规范;(3)护理安全管理;(4)护理服务质量。
5. 临床护理发展趋势与政策法规(1)国内外护理发展趋势;(2)护理政策法规;(3)护理人力资源管理;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临床护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护理工作流程。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培养学生临床护理思维和决策能力。
3. 角色扮演法:模拟临床护理场景,提高学生临床护理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
4. 临床实习:在临床环境中,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提高临床护理技能。
第1篇一、实践背景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临床医学教育在医学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临床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临床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实践资源不足、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效果不理想等。
为了提高临床实践教学质量,本设计旨在针对这些问题,设计一套科学、系统、实用的临床实践教学方案。
二、实践目标1. 提高临床实践教学资源利用率,确保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2. 改进临床实践教学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临床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4. 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三、实践内容1. 临床实践教学资源建设(1)优化实践教学场地: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改善实践教学环境,确保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2)丰富实践教学资源: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开发优质的教学课件,拓宽实践教学资源渠道。
(3)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选拔具备丰富临床经验、教学能力的教师担任实践教学任务,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2. 临床实践教学方法改革(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2)案例教学法:结合临床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3)模拟教学:运用模拟教学设备,模拟临床场景,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
(4)实践技能考核:定期开展实践技能考核,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确保实践教学效果。
3. 临床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1)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结合临床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团队协作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2)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同时关注学生的最终实践成果。
(3)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评价的主导作用,同时注重学生自评和互评。
四、实践实施1. 制定临床实践教学计划: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要求,制定详细的临床实践教学计划,明确实践内容、时间安排和考核标准。
《专业技能训练》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代码:052085-86x-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开课院系:艺术系美术教育专业授课教师:开课学期:第5学期总学时: 150 学分:3分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专业技能训练》师范教育类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学科基础课程。
该课程关注中小学教师基本的职业技能,是一门以实训为主的技能训练课程。
本课程遵照《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精神,从书写规范汉字、口语和书面表达技能、学校实用美术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等方面入手,着重训练师范生的从教基本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学生能够掌握教育、教学必备的基本技能,提高从教素质,缩短入职适应周期,实现以技助学的目标。
二、特点: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与实训相结合,辅以课堂教学观摩进行。
三、与相关课程的衔接专业技能训练是以教材教法课程为基础,其后续课程是毕业创作课程。
四、教学总体目标与要求教学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正确的中小学美术教学观,能够掌握教育、教学必备的基本技能,达到具备基本的中小学美术教师职业能力。
教学基本要求:书写规范汉字、掌握教师口语和书面表达技能、实用美术技能、教学工作技能。
五、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教学方法:讲授、示范、实训、观摩。
教学重点:书写规范汉字、教师口语和书面表达技能及实用美术技能。
教学难点:教学工作技能(教案写作技能、课堂教学技能、听课、评课与说课技能)。
六、推荐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1.教材:自编。
2.主要参考书:(1)王桂波.王国君.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2)蒋海春.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二部分课程学时分配第三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第一章:基础技能训练1.规范汉字书写技能训练(理论讲授5课时、实训25学时)教学内容:规范汉字的书写与使用;“三笔字”书写技能的训练教学要求:正确掌握一级汉字的字形、结构、笔画、笔顺;熟悉汉字的使用规范;熟练掌握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的楷书或行书的书写技能。
第1篇一、前言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医学教育也在不断改革。
新医科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本大纲旨在明确新医科临床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为临床实践教学提供指导。
二、实践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提高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临床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医患关系处理能力。
3. 培养学生的临床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医学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4.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三、实践教学内容1. 临床基本技能训练(1)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掌握病史采集技巧,熟练进行全身系统体格检查。
(2)临床基本操作:熟练掌握注射、输液、输血、导尿、灌肠等基本操作。
(3)辅助检查:了解常见辅助检查项目的原理、操作方法和临床意义。
2. 临床病例分析(1)常见病例分析:分析常见病例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2)典型病例分析:分析典型病例的鉴别诊断、治疗方案及预后。
3. 临床实习(1)内科实习:掌握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2)外科实习:掌握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手术操作。
(3)妇产科实习:掌握妇产科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分娩处理。
(4)儿科实习:掌握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
(5)急诊科实习:掌握急诊科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急救措施。
4. 临床科研与学术交流(1)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提高科研能力。
(2)参加学术会议,了解医学领域最新动态。
(3)撰写学术论文,提高学术水平。
四、实践教学方法1. 讲授法:邀请资深医师进行专题讲座,传授临床实践经验。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病例分析,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3. 实践操作训练: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临床基本技能训练。
4. 临床实习: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临床诊疗工作。
5. 科研与学术交流: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参加学术会议,撰写学术论文。
五、实践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2. 课程编号:3. 课程类别:4. 学时分配:总学时、理论学时、实验学时、实习学时5. 课程负责人:6. 教学对象:7. 教学大纲制定时间: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a. 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b. 了解本课程的发展动态和前沿问题;c. 掌握与本课程相关的医学伦理、法律法规等。
2. 能力目标:a. 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b. 具备良好的临床思维和判断能力;c. 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3. 素质目标:a.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b.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c. 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理论教学内容:a. 第一章:绪论b. 第二章:基础知识c. 第三章:基本技能d. 第四章:临床应用e. 第五章:前沿问题2. 实验教学内容:a. 实验一:基本操作b. 实验二:技能训练c. 实验三:临床应用d. 实验四:综合实验3. 实习教学内容:a. 实习一:临床观察b. 实习二:病例分析c. 实习三:临床技能操作d. 实习四:实习总结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系统讲解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判断能力。
4.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和实验技巧。
5. 实习法:通过临床实习,使学生了解临床工作,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1. 考核方式:a.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实验报告等;b. 期末考试: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c. 实习考核:实习总结、实习报告、实习答辩。
2. 评价标准:a. 知识掌握程度;b. 能力运用情况;c. 素质培养情况。
六、教材与参考书目1. 教材:a. 《课程名称》b. 作者:[作者姓名]c. 出版社:[出版社名称]2. 参考书目:a. 《医学相关书籍》b. 作者:[作者姓名]c. 出版社:[出版社名称]七、教学进度安排1. 理论教学进度安排:a. 第一章:[学时]b. 第二章:[学时]c. 第三章:[学时]d. 第四章:[学时]e. 第五章:[学时]2. 实验教学进度安排:a. 实验一:[学时]b. 实验二:[学时]c. 实验三:[学时]d. 实验四:[学时]3. 实习教学进度安排:a. 实习一:[学时]b. 实习二:[学时]c. 实习三:[学时]d. 实习四:[学时]八、课程建设与改革1. 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内容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2. 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4. 开展课程评估,不断改进和完善课程教学。
《临床医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类型:必修课学分:3学分学时:64学时(理论:40学时,实践:24学时)适用专业:医学相关专业先修课程: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介绍临床医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临床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实践操作技巧,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提供跨科学科的全面素质教育。
二、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1.临床医学概论的基本概念及历史发展(2学时)1.1临床医学的定义和特点1.2临床医学的历史沿革1.3临床科研和临床实践的关系2.临床医学的基本原则与方法(4学时)2.1患者评估与临床决策2.2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2.3临床治疗与监测2.4临床预防与康复3.临床数据的收集与处理(8学时)3.2临床数据记录与管理3.3临床数据的诊断与分析3.4临床数据的统计与报告4.临床与实验研究(10学时)4.1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4.2临床试验设计与伦理4.3实验动物模型与临床关联性4.4临床实验室的设计与管理5.临床医学中的医学伦理与法律(6学时)5.1医学伦理概述5.2医学伦理决策与伦理委员会5.3医学法律的基本原则与应用5.4医疗事故与医患纠纷的处理6.临床医学教育与职业发展(6学时)6.1临床医学教育的目标与方法6.2医学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6.3临床医学研究与学术发展6.4临床医学的未来发展趋势7.临床技能实训(24学时)7.1临床诊断技能训练7.2临床操作技能训练7.3医学检验与实验室操作技能训练7.4病例分析与讨论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模拟实验等。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临床实践技能。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主教材:《临床医学概论》参考书目:1.临床医学基本原理(国内外教材)2.临床医学实践指南与技能训练(国内外教材)3.临床医学研究与伦理(国内外教材)4.医学伦理与法律概论(国内外教材)五、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结合实践操作考核的方式。
第1篇一、课程背景临床麻醉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研究麻醉学的基本理论、临床技术和安全管理。
临床麻醉实践教学是麻醉学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临床麻醉技能、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临床麻醉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2)熟悉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3)了解麻醉设备的原理、操作和维护;(4)掌握麻醉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临床麻醉操作的熟练度和准确性;(2)提高学生临床麻醉风险评估和判断能力;(3)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4)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 素质目标:(1)树立正确的医德医风,培养敬业精神和责任感;(2)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人际沟通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临床麻醉基本理论(1)麻醉学的发展历程;(2)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3)麻醉生理学基础;(4)麻醉设备原理及操作。
2. 临床麻醉技术(1)全身麻醉;(2)区域麻醉;(3)重症监测与治疗;(4)疼痛治疗。
3. 麻醉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1)麻醉风险评估方法;(2)常见麻醉并发症及处理;(3)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实施。
4. 临床麻醉病例分析(1)典型病例分析;(2)罕见病例分析;(3)病例讨论。
四、教学安排1. 理论教学:共计32学时,其中课堂讲授24学时,案例分析8学时。
2. 实践教学:共计48学时,包括模拟操作训练、临床观摩、病例分析等。
3. 考核方式:理论考试(占总成绩40%)、实践操作考核(占总成绩3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30%)。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临床麻醉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
2. 案例分析法:结合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3. 模拟操作训练:利用模拟设备,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麻醉操作训练。
临床基本能力训练课程
临床基本能力训练课程是一门旨在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课程。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医学生可以掌握临床实践中所需的基本技能和知识,为将来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临床基本能力训练课程的内容涵盖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在课程中,学生们将通过模拟病例、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实践操作和讨论,以提高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此外,该课程还会教授医学生如何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以获得他们的信任和合作。
同时,课程还将注重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使他们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总体来说,临床基本能力训练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对于医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医学生们可以更好地掌握临床实践所需的基本技能和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将来的临床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师基本技能训练(The Training of Teachers5 Basic Skills)课程代码:19460002学分:1学时:16(课堂教学学时:实验学时:上机学时:课程实践学时:16)先修课程:相关人文学科课程适用专业:师范类及相关专业教材:教师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指导,韩美荣、常华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课程性质该课程为教师基本技能训练课程,根据《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精心提炼了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等四类教师职业技能。
通过该课程,进一步提高师范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促进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以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并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了解教师教学技能的基本内容;课程目标2:掌握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能够熟练进行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地设计,学会编写课时教案;课程目标3:熟悉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掌握课堂导入、课堂讲解、课堂板书、课堂提问、课堂反馈强化矫正、课堂结束等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技能;课程目标4:熟悉课堂教学中课堂演示、课堂非言语行为、课堂管理、课堂问题行为处理的技能要点,并初步具有相应的教学技能;课程目标5:掌握教学研究的基本技能。
注:工程类专业通识课程的课程目标应覆盖相应的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通用标准;(三)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认证专业专业必修课程填写)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指标点1-1 m-n1.毕业要求1-1:2.毕业要求注: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接的单元格中可输入也可标注"H、M、L”。
(1)读单音节词;(2)读双音节词;(3)读短文;(4)说话(讲故事)(二)教学要求熟练掌握并应用普通话发音规则,能够运用普通话自由表达(三)重点与难点1.重点:普通话发音技巧和规则2.难点:运用普通话自由表达第二章口语表达技能(一)课程内容(1)朗读;(2)讲演;(3)主持(活动);(4)与人交流;(5)辩论;(6)语言幽默性;(7)语言情感性;(8)教学口语•;(9)教育口语(二)教学要求掌握朗读等语言表达的技巧;能够恰当的应用教学口语和教育口语(三)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朗读等语言表达的技巧;2.难点:能够恰当的应用教学口语和教育口语第三章书写及书面表达技能(一)课程内容1.书写实训项目:(1)写字规范;(2)板书规范;(3)粉笔字训练;(4)毛笔字训练;(5)板书设计2.书面表达实训项目:(1)工作计划;(2)工作总结;(3)申请报告;(4)调查报告;(5)各类信函;(6)学生评语(二)教学要求掌握书写基本功;能够熟练应用书面表达(三)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书写基本功;能够撰写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和学生评语2.难点:能够熟练应用书面表达第四章教学设计技能(一)课程内容(1)课程标准使用;(2)教学策略选择;(3)教学内容设计;(4)教学程序设计;(5)教学方式方法设计;(6)教学资源利用设计(7)教学手段综合运用设计;(8)设计方案编制(二)教学要求掌握教学设计的程序、内容和方法;能够应用综合手段进行教学设计(三)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教学设计的程序、内容和方法;2.难点:能够应用综合手段进行教学设计第五章课堂教学实施技能(一)课程内容(1)导入技能;(2)讲解技能;(3)演示技能;(4)提问技能;(5)反馈技能;(6)组织技能;(7)结束技能;(8)应变技能;(9)教态变化技能;(10)布置作业;(11)批改作业; (12)订正自己错误;(13)订正学生错误(二)教学要求掌握教学实施技巧;能够进行微课教学(三)重点与难点1.重点:微课教学;2.难点:掌握教学实施技巧第六章说课评课技能(一)课程内容1.说课实训项目(1)说教材;(2)说方法;(3)说程序;(4)说重点把握;(5)说难点突破;(6)说内容处理2.评课实训项目(1)评价标准的运用;(2)评价语言的表达;(3)抓闪光点;(4)抓特色(二)教学要求掌握说课技巧;能够说课评课(三)重点与难点(若不单独列出,需在教学要求中适当注明)1.重点:说课评课;2.难点:掌握说课技巧第七章教学研究的技能(一)课程内容1.实验项目(1)选题;(2)论证;(3)填表;(4)开题;(5)教育叙事写作;(6)教育论文写作;2.实训项目(教育调查):(1)教师职业状态调查;(2)儿童心理探究;(3)学科教学研究发展调查(二)教学要求掌握研究规范和技巧;能够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三)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研究规范和技巧;2.难点: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三、本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如课程不含实验,该项可不填)注:L “类型”填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等;. “要求”填必做、选做。
临床技能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和思维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医学知识、实验技能和沟通技能,将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为今后的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1. 外科无菌技术:通过实验教学,掌握手术人员和病人的无菌准备方法,树立无菌观念,理解手术时的无菌操作规则。
了解常用的灭菌和消毒方法。
2. 外科基本操作:通过实验教学,掌握正确的切开、缝合、结扎、止血操作,熟悉常用手术器械的使用方法。
3. 小肠缝合:通过教学,掌握正确的几种肠吻合方法,巩固外科基本操作。
4. 心肺复苏和除颤仪使用:通过教学和模拟训练,掌握现场初级心肺复苏的方法和除颤仪的使用。
5. 换药拆线:通过教学和实践,熟悉常见伤口的换药方法和拆线方法。
三、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临床技能的理论知识。
2. 实验教学:通过模拟手术、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临床技能的操作过程。
3.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4. 实践教学:安排一定数量的临床见习和实习,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应用所学技能。
四、考核方式1. 理论考核:通过考试或论文等形式,评价学生对临床技能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2. 操作考核:在模拟手术或实际手术中,对学生的临床技能操作进行评估和考核。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理论学习、实验操作、课堂表现等多方面因素,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五、教学要求1. 教师要求:教师应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2. 教材要求:选用高质量的教材,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
3. 实验设备要求:提供足够的实验设备和场地,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实践需求。
4. 实践教学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
5. 教学效果要求:通过多种考核方式评价教学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第1篇一、引言临床医学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临床能力、提高临床素质的关键环节。
在我国,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体系正逐步完善,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熟练临床技能、良好职业道德的医学人才。
本文将从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概念1. 临床医学实践教学:指在医学教育过程中,通过临床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掌握医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护理等技能,培养临床思维和职业素养的过程。
2. 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体系:指在医学教育过程中,以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以临床实践活动为核心,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实现学生临床能力培养的系统。
三、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1. 临床技能训练:包括基础临床技能、专科临床技能和综合临床技能训练。
基础临床技能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基本操作等;专科临床技能包括各专业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等;综合临床技能包括临床思维、临床决策、团队协作等。
2. 临床实习:学生在临床教师指导下,参与临床工作,了解临床工作流程,掌握临床工作技能,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3. 临床见习:学生在临床教师指导下,观察、了解临床工作,学习临床知识和技能,培养临床素养。
4. 临床查房:学生在临床教师指导下,参与临床查房,了解病情变化,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护理等能力。
5. 临床病例讨论:通过分析典型病例,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诊断、治疗等能力。
6. 临床操作技能考核:对学生临床技能进行考核,检验教学效果。
四、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策略1. 完善实践教学大纲: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实践教学大纲,明确实践教学的内容、目标、要求等。
2.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选拔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医师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3. 优化实践教学环境:加强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条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教学大纲教研室主任:XXX执笔人:XXX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课程名称: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编号:英文名称:XXX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学时:XXX时:30实验学时:24学分:3开设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先修课程:无二、课程任务目标一)课程任务教师职业技能是指教师掌握和运用教书育人的技巧和方法的能力,也是教师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心、智、德、能的中间环节和行为系统。
对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是高等师范院校实现培养目标的起码要求,也是突出“师范”特色、培养合格师资的前提条件。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教育、教学必备的一些基本技能、技巧,提高其从师任教的素质,为日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方针教师职业技能通常也称为教师基本功,内容包括教学基本功和教育基本功两大方面,具体有: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汉字技能、教学工作技能和班主任工作技能等四个部分。
通过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分阶段有重点的培养与训练,使师范生既在教师基本技能方面得到发展,又在教学认知技能、教学设计技能、教学操作技能、教学监控技能、教育技术技能、教学反思技能、教学研究技能和专业品质等方面得以全面提高。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实际讲授的内容及请求第一部分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训练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能用普通话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是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因此高校师范生必须讲普通话,并按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标准》的要求通过测试。
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都需要很强的口语表达技能,因此对高校师范生进行专门的口语训练并且提出较高的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普通话技能是口语表达技能的基础,普通话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就没法进行口语表达技能的训练。
在口语表达技能训练中,能够进一步提高讲普通话的程度。
普通话达到请求的,可重点进行口语表达技能的训练。
这两项技能训练一般安排在二年级。
《临床基本技能训练》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临床基本技能训练英文名称:Basic Clinical Skills Training课程类型: 专业课必修考查总学时:42 学分:2.5 理论课学时:6 实验课学时:36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临床基本技能训练》是临床医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临床基本技能是医生和医学生的基本功,医学生能否熟练掌握临床基本技能是衡量临床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临床基本技能主要包括问诊和病历书写、全身体格检查、外科手术学基本技能、临床常用操作技术、无菌术、妇产科基本技能、儿科基本技能等临床基本技能,以及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及综合临床分析能力等。
依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内容,按照“牡丹江医学院培养方案”的安排和要求,课程开设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入毕业实习之前,本课程目的是将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主干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强化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临床综合素质的目的,为学生尽快适应临床实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环节及教学方法和手段《临床基本技能训练》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临床技能培训、课间见习、考试。
其中课堂讲授是通过教师对指定教材的大部分章节的讲解,结合 CAI 课件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临床基本技能训练》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检查方法和思维程序;临床基本技能培训在临床技能训练中心进行,临床技能训练中心采用了现代化、功能强大的电子模拟人、模型等教学设备,训练学生的临床技能。
各种穿刺模拟人,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课间见习是在病房进行,学生下科后,深入病房,进行床旁训练,在病房中了解病史采集方法,通过具体的病例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将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建立正确的逻辑思维,了解各种异常体征及正规的检查手法。
在反复医疗实践中,逐步学会临床思维方法、检查方法和检查技术,逐步提高对疾病的诊断水平。
考试是检验《临床基本技能训练》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分实验考试与形成性考试两部分,形成性考试采用对理论课和实验课出勤情况进行的考核,实验考试是对学期末医学生学习本学科的结业考试,主要是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检验与考核。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一、病历书写规范【掌握】病历书写的基本规则和要求。
【掌握】住院病历书写要求及内容。
【熟悉】门诊病历书写要求及内容。
思考题:1、病历书写有那些基本规则和要求?2、病历的种类有那些?3、医疗机构病历管理有那些规定?二、问诊及处方、各项辅助检查申请单的填写【掌握】问诊的方法与技巧;处分书写规则。
【熟悉】问诊的内容;辅助检查申请单的填写。
【了解】特殊情况的问诊技巧。
思考题:1、问诊的重要性?2、问诊包括那些内容?3、处分书写规则?三、临床思维模式的建立【掌握】临床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
【熟悉】诊断疾病的步骤;常见误诊原因。
思考题:1、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常见误诊原因有哪些?3、临床诊断的内容包括哪些?4、临床诊断需要收集哪些资料?四、实验三、临床思维模式的建立【实验名称】建立科学的临床思维模式【实验性质】综合性实验【实验目的】掌握临床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
熟悉诊断疾病的步骤。
【实验时数】4学时【实验教具】听诊器、典型病例资料等【实验要求】初步建立临床思维,实现临床实习医师的角色转变。
【思考题】1、试述临床思维的重要性?2、如何自觉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四、全身体格检查【实验名称】全身体格检查【实验性质】综合性实验【实验目的】掌握全身体格检查的内容和规范的手法,能够进行内容全面系统、结果准确的全身体格检查。
【实验时数】4学时【实验教具】听诊器、血压计、直尺、软尺、叩诊锤等。
【实验要求】利用全身体格检查的教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组合训练,强化医学生全身体格检查的内容和规范的手法,使学生熟练掌握体格检查的技能。
【思考题】1、全身体格检查时的注意事项是什么?2、全身体格检查的顺序?五、临床常用穿刺操作技术【实验名称】临床常用穿刺操作技术【实验性质】综合性实验【实验目的】1.掌握胸膜腔穿刺术、腹膜腔穿刺术、骨髓穿刺术、腰椎穿刺术的方法。
2.熟悉胸膜腔穿刺术、腹膜腔穿刺术、骨髓穿刺术、腰椎穿刺术注意事项。
【实验时数】4学时【实验教具】综合穿刺技能训练系统、各种穿刺包等。
【实验要求】教师操作示教,讲解操作要点和操作注意事项,要求每个学生利用教学模型将四种穿刺术训练1-2 遍,规范操作手法,全部达到训练要求。
【思考题】1、胸穿、腹穿、骨穿和腰穿常用的穿刺点各选在何处?2、胸穿、腹穿、骨穿和腰穿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六、外科无菌术【实验名称】无菌技术【实验性质】综合性实验【实验目的】1.掌握无菌技术的基本概念。
2.掌握洗手、穿/脱消毒衣、戴无菌手套、手术区消毒、铺无菌手术单等无菌操作。
3.了解无菌技术的相关规章制度。
【实验时数】4学时【实验教具】消毒衣、手套、无菌单、训练模型、消毒液等【实验要求】教师强化无菌技术的基本概念与相关规章制度,并通过强化无菌技术操作要点;学生相互练习并评判穿衣、戴手套、消毒、铺巾等无菌操作。
【思考题】1、无菌术操作的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项?2、消毒范围及操作时注意事项?七、外科基本技术操作【实验名称】外科基本技术操作【实验性质】综合性实验【实验目的】1.掌握切开、分离、结扎、止血、缝合、换药、拆线的方法及操作要点。
2.掌握手术中常用的方结、外科结、张力结及三重结的打结方法。
3.了解各种器械的使用方法。
【实验时数】8学时【实验教具】刀柄、持针器、止血钳、剪刀、平镊、钩镊、弯盘、4号缝合线、棉垫、圆针、角针;示教绳(黑白两色)、棉线。
【实验要求】1.掌握换药的正确方法;熟练、快速、标准地完成切开及单纯间断缝合法的操作;掌握单纯连续缝合法、荷包缝合法的操作要点;了解褥式(水平、垂直)缝合法的操作要点;了解各种缝合法的适用情况;2.熟练、快速、标准地完成方结的操作;掌握外科结、张力结及三重结的操作要点;了解各种手术结的适用情况。
【思考题】1、进针出针的方向、边距及间距?2、切开操作时刀尖与皮肤的角度?3、假结与滑结是如何形成的?如何避免?八、妇产科基本技能操作【实验名称】妇产科基本技能操作【实验性质】综合性实验【实验目的】1.掌握产科和妇科采集病史的内容、基本方法和特点。
2.熟练掌握和应用妇科和产科检查的内容和手法。
掌握四部触诊法,骨盆外测量,听胎心的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熟悉观察宫缩,骨盆内测量肛门检查法的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
掌握盆腔检查的检查器械、基本要求、检查方法;熟悉全身检查及腹部检查。
3.熟悉阴道分娩相关操作及手术;熟悉分娩机制。
4.计划生育的方法及选择【实验时数】6学时【实验教具】妇产科教学模型等【实验要求】教师利用妇产科教学模型强化培训医学生的妇科和产科检查的内容。
同学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妇科和产科检查的内容,规范检查的手法。
【思考题】1、妇科检查的注意事项和操作要点有哪些?2、产前检查的注意事项和操作要点有哪些?九、儿科基本技能操作【实验名称】儿科基本技能操作【实验性质】综合性实验【实验目的】1.熟悉儿童体格检查的特点和方法,儿科病史采集的特点和方法。
2.掌握儿科诊断技术骨髓穿刺、腰椎穿刺和硬脑膜下穿刺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熟悉其适应症。
3.熟悉小儿心电、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护的适应症。
【实验时数】6学时【实验教具】儿科教学模型等【实验要求】教师组织讨论和示范儿童体格检查的特点和方法,利用儿科教学模型或学生相互体检,练习儿童体格检查的方法及内容和儿科基本技能,从而达到强化培训医学生的儿科学基本操作临床技能的目的。
【思考题】1、小儿体格检查的方法?2、骨髓穿刺和腰椎穿刺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有哪些?3、小儿心电、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护的适应症有哪些?五、各教学环节学时及进度分配表六、考核方式本课程为必修考查课,考核采用形成性考试加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考核要求主要是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是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检验与考核。
考核方式:出勤和课堂表现、随机测验、课程结业实验考试。
课程结业实验考试(技能操作)题型及所占分值:待定。
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出勤和课堂表现占10%: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随机测验占10%)占20%;课程结业实验考试成绩(技能操作)占80%。
七、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书目参考教材:《临床基本技能操作规范》主编:曹云霞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年8月出版主要参考书:《诊断学》第七版,主编:陈文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1月出版《临床技能》主编:韩丽王改兰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3年4月出版《内科学》第七版,陆在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吴肇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
《外科手术学基础》主编:韩子玉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出版《妇产科学》第7版,主编:乐杰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出版《儿科学》第7版,主编:沈晓明王卫平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出版《临床医学导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020030课程名称:临床医学导论学分:1学分总学时:18学时理论课:18学时先修课程要求: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病理生理学等。
适应专业: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教材:1.孙宝志.临床医学导论.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01;参考教材1.内科学(第7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诊断学(第7版),陈文彬、潘祥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通过《临床医学导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医学的起源与发展,熟悉病人和医生角色,掌握疾病的病因、症状体征、诊断技术、诊断思维、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及疾病预防与控制知识,为实践由医学生向医生角色转化打下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熟悉病人和医生角色,掌握疾病的病因、症状体征、诊断技术、诊断思维、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及疾病预防与控制知识,为实践由医学生向医生角色转化打下基础。
四、考核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
成绩构成:平时成绩10% ,作业(课程论文、社会调查报告)20%、笔试70%。
平时成绩构成及要求:(考勤、平时作业、调查报告等)。
五、课程基本内容第一篇医学篇第一章医学的起源和发展[目的要求]1.掌握医学发展史线索图;2.了解希波克拉底誓词,古代奴隶社会西方医学、中世纪欧洲医学;3.了解文艺复兴后的近代医学。
[讲课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1.史前医学、古代文明时期的医学(重点汉莫拉比法典)、古典文明时期的医学(重点希波克拉底、盖伦及其贡献);2.中世纪医学、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医学(重点维萨里、哈维及其贡献);3.明清时期中国医学(重点本草纲目)、对中世纪以后至20世纪世界医学的基本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