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基础知识第一章_金融学(货币与货币制度).
- 格式:ppt
- 大小:10.63 MB
- 文档页数:15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第一节货币的定义、职能及计量一、货币的产生原始社会末期,简单的交换→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畜牧业分离,交换频繁→第二次大分工后,手工业从农业分离,人们开始用被普遍接受的物品如羊,交换其他→各处媒介不固定,无法满足价值高,易分割,保存,携带和统一的要求。
所以贵金属开始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货币产生了。
贵金属的四个自然属性,即货币标准:同一性(质地均匀、重量相等、则价值相等);可分性;便利性;永恒性。
一、货币的定义1.货币定义货币在日常交谈中意味着很多意思,但对经济学家只具有一种特定含义。
经济学家定义:在商品或劳务的支付中或债务的偿还中被普遍接受的任何东西。
通货即钞票和硬币显然符合这个定义,因而是货币的一种。
一般言及货币,指的是通货。
“要钱还是要命”。
另外支票帐户存款也是被接受的。
2.货币与财富的关系财富包括通货、支票存款等,还包括股票、债券、车房等固定资产。
三、货币的职能1.价值尺度这是货币最重要、最基本的职能,是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测量商品价值量大小时所发挥的一种功能。
执行该职能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是观念上的即可。
货币在发挥该职能时,产生了两个派生职能:价格和价格标准。
价格标准: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含有一定的金融重量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部分,即单位货币的价值。
在金属货币制度下,价格标准即货币含金量。
在纸币制度下,价格标准主要通过规定购买力表现。
货币购买力:价格的倒数。
2.流通手段货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起媒介作用时发挥得职能。
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货币解决了物物交换的局限性的矛盾。
但有了货币,商品所有者先要卖出换成货币,然后用货币买进所需的商品,可能导致买卖脱节。
买大于卖时,商品积压;反之,物价上升的压力,通货膨胀。
问题: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流通量应当多少合适?需要研究货币流通规律。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必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商品流通量/单位货币流通速度=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流通速度3.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处于静止状态时执行的一种职能。
2014年农信社辅导讲义金融专业知识课程体系第一模块 金融基础知识第一模块 金融基础知识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本章共计 9 个考点考点1 货币的起源:价值形式的演变 ()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其价值表现经历了四个阶段,有过四种价值形式:⑴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⑵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⑶一般价值形式⑷货币价值形式(最高价值形式)结论:货币是商品经济和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 【历年真题】【单选】价值形式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A.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C.一般价值形式D.货币价值形式 答案:D【判断】没有交换就没有货币 ( )答案:正确考点2 货币形态的发展()1、金属货币制度下,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现行的经济制度下,货币被认为是一种由于具有普遍的可接受性而作为购买手段,并能够清偿债务的支付手段。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2、货币形式的发展及其特点(1)商品货币(足值货币,兼具货币与商品双重身份):➢实物货币:货币形式发展最原始的形式,最早的实物货币是贝币➢金属货币:金属货币是典型的足值货币;普遍可接受性、价值稳定性、价值量高、易于分割、易于储藏、易于运输、均质性。
如:金银。
(2)代用货币➢特点:市面上流通的是银行券,银行券可以按一定比例兑换黄金➢代用货币最早是出现在北宋,交子。
—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3)不可兑现的信用货币➢特征:一种信用符号(价值符号),已与黄金完全脱离;债务货币;强制性;管理货币➢发行基础:国家信用➢发展趋势:电子货币( “储值”,及发行主体的多元化)➢形式:商业信用货币(商业票据如期票和汇票)、银行信用货币(银行券)、国家信用货币(纸币),还有通货和银行存款。
【历年真题】【判断】最早的货币形式是金属铸币。
()答案:错误【判断】纸币之所以能成为流通手段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价值。
⾦融学基础知识 ⾦融学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那么你对⾦融学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融学知识的内容,希望⼤家喜欢! ⾦融学基础知识 ⼀、货币与货币制度 1、⽇常⽣活中的货币:钱;经济学中的货币:⼀般等价物(社会普遍接受的交易媒介)。
2、货币的职能:基本职能:流通⼿段、价值尺度,其他职能:价值储藏、⽀付⼿段。
3、货币制度:⼀个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包括货币材料确定,货币单位确定,本位币、辅币铸造、发⾏、流通程序,⾦准备制度)。
⼆、信⽤和信⽤⼯具 1、信⽤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为,私有制基础上产⽣。
由最初的⾼利贷演变为商业信⽤(基础)、银⾏信⽤(主要形式)。
2、信⽤⼯具是具有⼀定格式,并可载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书⾯凭证。
(具有偿还性、流通性、安全性、收益性)(包括汇票、本票、⽀票、信⽤卡、信⽤证、可转让存单、股票、债券等)。
3、信⽤与经济关系主要由与⽣产、消费、分配关系组成。
三、利息与利息率1、利息:借贷资⾦的增额值。
利率:借贷期内所获的利息与本⾦的⽐率(分为单利和复利)。
2、利率的经济功能:通过影响货币流通、消费、储蓄、物价、投资、国际收⽀来发挥。
3、利率体系:⼀个经济运⾏机体中存在的各种利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由央⾏利率/商⾏利率、市场利率组成)。
4、利率结构:各种性质、期限、信⽤形式的利率的配合⽅式(包括风险结构、期限结构(体现于收益率曲线)、信⽤差别结构)。
5、影响利率⽔平的因素:借贷资⾦供求状况、平均利润率、经济周期、物价⽔平、经济政策。
四、⾦融与⾦融功能 1、⾦融是货币流通和信⽤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外延:投资领域、保险领域)。
2、⾦融学科(范畴分析、宏观分析、微观分析)。
3、⾦融体系分为以资本市场为主的市场主导型和以银⾏为主的银⾏主导型,由⾦融⼯具、⾦融市场、⾦融中介机构、有关规则组成,其中⾦融市场和⾦融中介机构合称⾦融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