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公开课优秀教案
- 格式:ppt
- 大小:445.50 KB
- 文档页数:19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包身工》公开课教学设计共3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包身工》公开课教学设计1《包身工》是中学阶段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一篇课文,也是一篇具备较高价值的文学作品。
在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中,该篇课文作为必修内容被纳入其中,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也能够为学生成长成为合格公民而助力。
因此,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领悟《包身工》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是一项非常重要且也不容易的任务。
本文根据实际教学情境,设计了一节《包身工》公开课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包身工》的文本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领悟《包身工》中所传递出来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内涵。
3.通过分析《包身工》所涉及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象,提高学生对历史和社会文化的认识。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思维素质。
二、教学内容1.课前导入首先让学生浏览《包身工》的标题和目录,了解整篇文章的大体内容,并讲解《包身工》的背景和作者。
2.阅读分析让学生认真阅读《包身工》全文,注意拓展课文中的生词、习惯用语和成语,以便更好地理解全文。
学生阅读完全文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①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②文章写作的背景是什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③文章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对历史和社会的影响是怎样的?④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中,《包身工》还有哪些启示和警示作用?3.文本分析通过分析与探讨《包身工》中的表述方式和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例如,通过夸张的叙述手法,让阅读者更加深入地体验到《包身工》中所描述的奴役和失落,并意识到作者所追求的目标——人的自由和尊严。
4.文化背景分析针对《包身工》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象,可以通过投影仪或其他工具,在教室内为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感知和体验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例如,可以介绍当时的奴隶和奴隶制度、工业革命和边缘化劳动者的困境等。
5.思辨与诠释在激励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完成对《包身工》的思辨和诠释。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包身工》是一部反映旧社会包身工生活状况的小说,通过对包身工的悲惨遭遇的描绘,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和对劳动者的剥削。
1.2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生活状况,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对劳动者的剥削,培养学生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同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包身工》全文2.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手法。
2.3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对课文中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和作者的写作手法进行讲解。
3.2 讨论法组织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包身工的生活状况,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对劳动者的剥削。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介绍《包身工》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4.2 讲解课文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包括历史背景、社会现象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4.3 讨论课文组织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4.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包身工的生活状况,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对劳动者的剥削。
4.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同情。
第五章: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包身工的同情和对旧社会的批判。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知识介绍介绍旧社会的其他劳动者,如长工、短工等,让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
6.2 对比分析比较包身工与其他劳动者的生活状况,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旧社会的黑暗。
第七章:课堂互动7.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改善包身工的生活状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2 分享成果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互相学习和借鉴。
第八章:情感教育8.1 感受劳动者艰辛让学生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或图片,感受劳动者的艰辛,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包身工》教学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包身工教学设计相关内容,作者精心整理了4篇《包身工》教学设计,欢迎查阅与参考。
《包身工》教学设计篇一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第二中学谢文初【教学目的】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
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课文导入《谁是较可爱的人》的文章体裁:报告文学。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中国较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二、介绍作家及作品夏衍:原名沈乃熙,号端先,浙江杭县人。
有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D。
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
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
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三、文章的结构把握(段落、记叙、说明、议论。
)1~8:(1~5)起床的情景。
(6~8)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
9~17:(9~11)早餐的情景。
(12~17)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
18~25:(18~23)上工的情景。
《包身工》公开课教学设计《包身工》公开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留意其新闻性与文学性是如何做到有机统一的2.阅读时注意分析和体会文中大量的细节描写3.结合文中交代的一些背景材料,把“包身工”现象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思考一、写作背景、文学体裁1.请同学们设计出一个“小福子与芦柴棒的对话”。
示例:夜晚的对话,他们互相诉苦,并展望未来。
希望能出去,不再苦难。
要建孤儿院。
小福子因受了打骂,受不了,要自杀。
与芦柴棒的对话。
2.PPT展示“每一时代产生了它的特性的文学,“报告”是我们这匆忙而多变化的时代所产的特性文学。
”——茅盾报告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集文学和报告于一身,介入现实,关怀社会,具有批判现实、启蒙思想等职能。
自这一文体出现以来,其文体品格就被赋予“战斗”、“批判"等特性,曾被捷克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基希命名为“一个危险的文学体裁”,而要做到“不失艺术的样式和规模而同时又能正确地显示真实”,更是一项很困难的工作。
近百年来,社会生活风云变幻,报告文学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文体,发展正逢其时。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报告文学在中国崛起,正如茅盾所说:“每一个时代产生了它的特性的文学。
‘报告’是我们这匆忙而多变化的时代所产生的特性的文学样式。
读者大众急不可待地要求知道生活在昨天所起的变化,作者迫切地要讲社会,上最新发生的现象(而这是差不多天天有的)解剖给读者大众看,刊物要有敏锐的时代感一这都是‘报告’所由产生而且风靡的根因。
”3.茅盾的“这匆忙而多变化的时代”,其内容是世界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日益暴露出它贪婪的本性,对内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对外恣意扩张侵略。
本文写作于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买办政权合作推行殖民政策下,”在这中间的压迫还有一层是什么?明确:“带工老板”4.思考:“包身工”这种压迫的现象现在还有没有?能消除吗?老板,请给我们一个馒头吃吧!听说苏南的“金三角”(苏州、无锡、常州三地区的概称)民营企业特别火爆,小工厂、小作坊遍地开花,机械声24小时不息,富得流油的小老板碰头碰脸。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教案:《包身工》——公开课获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身工》。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遭遇,通过描绘主人公小包的身世和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苦难。
课文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提高学生对旧社会黑暗现象的认识。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小包的悲惨遭遇,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联系现实,体会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旧社会的图片,如破旧的房屋、衣衫褴褛的百姓等,引导学生感受旧社会的困苦。
接着,教师简要介绍包身工的背景,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包的身世和遭遇。
期间,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堂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小包遭遇的感受。
教师组织学生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
4. 重点解析(10分钟)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进行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小包的悲惨遭遇。
同时,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5. 实践环节(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主人公的情感。
教师点评学生的朗读表现,给予鼓励和建议。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包身工》板书内容: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小包的身世和遭遇珍惜幸福生活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2. 请谈谈你对小包悲惨遭遇的感受。
3. 联系现实,谈谈你对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认识。
作业答案:1. 课文讲述了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遭遇,以小包为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苦难。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包身工》的作者、时代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掌握小说的情节结构,概括故事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小说中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3)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关爱,培养人文关怀精神。
(2)认识旧社会的黑暗,珍惜当今美好生活。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鲁迅《包身工》2.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主题思想。
3.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包身工》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关键词语、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文本解读:(1)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概括故事主题。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本。
5. 批判性思维训练:(1)让学生针对小说中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2)组织辩论,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6.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关爱。
(2)启发学生思考旧社会的黑暗和当今美好生活的珍惜。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 复习课文,总结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主题思想。
五、课后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合作探讨、批判性思维训练中的表现。
3. 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小说《包身工》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鲁迅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包身工》教案(通用11篇)《包身工》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及包身工制度。
2.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
A.刻画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B.艺术构思;C.细节描写;D.语言风格。
3.了解《包身工》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教具阳市学具预习要求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方式、内容旁注一、复习1、夏衍,原名沈端先,他是我国著名的剧作家。
其中有电影剧作《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改编鲁迅的《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
《包身工》是一篇我国新闻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报告文学。
全文的线索是什么?2、在上节课中我们分析了包身工们的实际年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被剥削程度。
Q1:作者为什么要描写那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被他连踢带骂吆喝起床的“猪猡”如此“懒惰”?A:豪华的不合时宜的穿着,揭示了那个男子的身份、地位和内心世界,与包身工们“衣服破烂”形成鲜明对比。
在恶劣的劳动环境(音响、尘埃和湿气)的威胁下,经党挨打受罚而又只有两粥一饭的包身工们,每天从事繁重的工作长达十二小时,因而身体衰弱、精疲力竭,而“清晨四点一刻”那么早就又得起床,难免一些人一时起不来。
但这不能说明包身工们懒惰,反而和包身工们所受的非人折磨和牛马般的生活,充分暴露出包身工制度的黑暗。
Q2:包身工们的“女性所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为什么“似乎已经迟钝了”?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
为什么朝夕相处两年多的同伴却“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这合不合情理?A:这些都是一些反常的现象,是当时包身工们被压近得麻木不仁的悲惨生活的写照,完全合乎当时特定的“情理”。
Q3:她们是如何沦落到这种地步的?A:在家乡无法活命,又受骗签下了“包身契据”,所心“她们的身体”“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成了“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在“包身契”上早已写明“生死疾病,一听天命”。
当女孩子真的有事时,她们真的没脸见人了吗?Q4:“包身工”制度是如何造成的?它形成的政治经济原因是什么?6-8由包工头“招工”的实例指出包身工制度的起因12-17由“芒柴棒”等人的实例分析包身工制度得以发展的三个原因。
包身工的优秀教案(优秀4篇)《包身工》教案篇一【教例简述】此教例参照黄芬兴老师论文《浅谈〈包身工〉中“间隔异称”的表现力》(《学语文》1988年第4期P31)改编。
【课时】一节。
【教学内容】《包身工》中的称说。
【教学过程】老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法。
下面我们深入研究一下作品中使用“称说”的技巧。
请大家用几分钟的时间,找出所有关于“包身工”的称呼、称谓、称说。
同学们指出的有:猪猡、懒虫、芦柴棒、女孩子、乡下姑娘、包身工、试验工、养成工、机器、罐装了的劳动力、泥土、奴隶、墨鸭、冤魂……教师:大家找出的这些称说,我已经板书在黑板上了。
大家能不能解释一下它们各自的含义?同学们竞相发言:“猪猡”,是带工老板对包身工侮辱性的骂语,它表现了包身工身份的低下,揭示了包身工非人的生活环境。
“机器”,表明包身工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生活权利被剥夺,她们只是别人赚钱的工具。
“奴隶”,没有人的一切权利,它一针见血地点破了包身工制度的本质,暴露了这种剥削制度的极端反动性。
……教师:下面再请同学们谈谈这些称说的表达特点。
同学们继续发表看法:有比喻,有反复,有借用。
在反复使用中冠有不同的附加成分,表达出不同的含义。
作者借用了一部分称呼,也客观地解释了一些称说,还在抒情议论中使用大量的比喻性的称说。
有的称呼表现了包身工的处境,有的称呼表现了包身工的来源,有的称说表现了作者的愤怒。
……教师:讨论到这里。
应该说同学们对课文中称说的含义已经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但大家注意了没有,我把大家找出的二十几处称说有意识地板书为三块。
一块为作品开头部分的称说,一块为介绍包身工的来历等内容的称说,一块为作者用来揭露包身工制度实质而安排的称说。
大家要思考:第一,三“块”称说的表达角度有什么不同。
第二,三“块”称说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第三,三“块”称说在表达文章主题上有什么作用。
第四,称说在表现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包身工》教案篇一:包身工_优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理清两条线索、区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
2.本文选材上点面结合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三课时)疏通字词(早自习)1)生字注音蠕动(rú)拎着(līng)弄堂(lòng)游说(huì)赚(zhuàn)抹(mā)嘈(cáo)执拗(niù)簿子(bù)籼米(某iān)莴苣(wōjù)揩地板(kāi)搽粉(chá)蹒跚(pánhān)皮辊(gǔn)谄媚(chǎn)骷髅(kūlóu)噩梦(a)怔住(zhang)锭子(dìng)2)词语解释【拎着】提着。
【弄堂】方言,胡同,小巷。
【褴褛】衣服破烂。
【游说】文中指四处活动,用谎言劝说别人。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揩地板】擦地板。
【蹒跚】因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谄媚】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
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第一课时1.导入语:同学们,今天咱们要讲一个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
看看这人能坏到什么程度,心能黑到什么程度,被欺负的人能惨到什么程度。
上节课,同学们和薛老师一起学习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那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一幕,人间地狱,杀人工厂。
今天咱们要回顾的这段往事,那也是被称为人间地狱。
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制度。
70多年前,在中国上海的一些工厂里,有着这样一些中国女工,他们没有基本的人权,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对于他们根本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包身工(板书):包身工。
2024年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包身工》。
该文为报告文学,作者夏衍通过实地调查,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包身工的悲惨生活。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探讨包身工制度的本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
2. 通过阅读和分析,感受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批判态度,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中大量的细节描写,对包身工制度的深入剖析。
重点: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组反映旧社会工人生活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了解文章大意。
3. 讲解与分析:(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如生动的描绘、对比的手法等。
(3)探讨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引导学生关注包身工制度的本质。
4.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一段描写,解释其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学生模仿例题,分析文章中的另一段描写。
6. 小组讨论:针对包身工制度,讨论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六、板书设计1. 《包身工》3. 语言特色:生动描绘、对比手法、深刻剖析。
4. 作者观点:批判包身工制度,关注底层人民命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文章中的细节描写,谈谈你对包身工制度的认识。
答案示例:文章通过对包身工的生活描写,展现了这一制度的残酷和黑暗。
我认为包身工制度是旧社会剥削压迫的一种表现,它让工人失去了自由和尊严,成为资本家谋取利益的工具。
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为实现公平正义而努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报告文学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