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药饮片定义的分析与解读
- 格式:pdf
- 大小:258.03 KB
- 文档页数:3
对药典规定中药饮片用量的分析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对药材和饮片的用量和用法进行了规定,提供了绝大部分饮片的用量范围。
该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探讨药典中饮片的最大剂量、最小剂量及剂量阈值的分布,比较有毒和无毒中药的用量特点。
《中国药典》(2010年版)共录入药物617种,除16种未规定剂量,饮片最常见的最小剂量是3 g,最大剂量是10 g,剂量阈值是6 g。
经比较发现,对有毒药物用量的规定比无毒药物严格;与经方本原剂量和临床实际用量比较,药典中规定的剂量阈值较窄;药典规定可用于食品或保健食品的药物与其他药物剂量相差不大。
标签:用量;药典;中药药典,是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主要用于制定药品标准,加强药品质量监督管理、保证质量、保障用药安全有效。
药品标准是药品现代化生产和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和监督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1953年我国编写了建国以来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至今已修订再版9次,最新一版为2010年版《中国药典》。
《中国药典》(2010年版)分为三部,对中药“药材和饮片”的若干规定收录于第一部,其中也包括对饮片用量及用法的规定,是临床用量的最高标准。
本文采用统计学方法,对药典规定饮片用量与用法的特点进行分析。
1 研究对象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饮片[用法与用量]的规定。
2 研究内容及方法使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药典数据库。
录入药物名称、入药部位、饮片性味与归经、毒性、功能与主治、用法、用量、特殊用量说明等。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
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饮片的最大剂量、最小剂量及剂量阈值(剂量阈值=最大剂量-最小剂量)的分布特点;按照药物毒性分类,分析毒性药物和无毒药物饮片的剂量分布特点差异;以我国卫生部2002年公布的《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收录的药物为参照,分析药典中“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及其他药物的剂量分布特点和差异。
中国药典中药饮片定义
根据《中国药典》,中药饮片是指经过加工炮制的中药材,可直接用于调配或制剂。
中药饮片是指中药材经产地等加工后,根据药材的性质和临床医疗的需要,把中药材切成薄片、厚片、斜片、丝状、段状、块状等一定的规格,便于进行其他炮制及储存和调剂,使药物有效成分易于溶出。
而经过炮制的中药材可能更改其本身的药性或作用,赋予其特定的功效,如酒制则升,姜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炒则下行,米泔水制去燥和中,蜜炙甘缓,甘草渍曝而降毒等等。
2011年3月第13卷第3期中国现代中药Modern Chinese Medicine Mar.2011Vol.13No.3专稿△[基金项目]“全国中药炮制标准技术指导原则的制定”课题(2006BAI21B08-2)[通讯作者]*陈彦琳,E-mail :carro129@ 对《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药饮片定义的分析与解读△陈彦琳*,杜杰(中国药材公司,北京100195)[摘要]通过追溯在各版《中国药典》修订过程中对中药饮片的定义和定位,重点对《中国药典》2010年版凡例中中药饮片的定义进行了解读,分析了《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药饮片标准的特点,以及《中国药典》标准的变化对中药饮片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阐述了《中国药典》2010年版将中药饮片与中药材进行明确区别和定义的重大意义,提高了大众对中药饮片作为处方药的认识和理解,更好地促进相关法规的执行和市场监管。
[关键词]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药饮片;定义中医药是我国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结晶和宝贵文化遗产,对我国的民族生存与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医理论、方剂、中药等八项内容已经列入中国传统医药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名录。
中药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3种主要商品形式。
中医临床采用的治病药物是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而中药饮片炮制入药,生熟异治是中医用药方面的一个鲜明的特点。
由于中药饮片不但直接入药,又是中成药和中药提取物的原料,中药饮片的质量优劣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们防病治病、康复保健的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
但是长期以来,中药饮片一直缺乏明确的定义,古代文献中将中药材制备成中药饮片的过程称为“炮炙”、“修治”、“修事”、“修和”、“治削”等,现代统一称为“炮制”,一般情况下认为经过炮制的中药材即为中药饮片,中药炮制研究对中药饮片的定义为“凡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处方和中成药生产的所有药物称为饮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