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完美主义双重过程模型的验证_张斌
- 格式:pdf
- 大小:361.45 KB
- 文档页数:5
基于PLS—SEM的高校创业教育学生满意度模型研究摘要在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模型基础上,构建了高校创业教育学生满意度模型,利用天津市两所创业教育典型高校2052名已参与创业教育项目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采用PLS-SEM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学生期望、质量感知、价值感知对学生满意度均有直接且正向的影响,学生满意度对学生忠诚有直接且正向的影响;学校形象对于高校创业教育学生满意度没有直接影响,而是通过学生期望产生间接影响;学生满意度直接正向影响学生忠诚。
学生满意度主要源自两方面:一是学生期望和质量感知产生的直接效用,二是学生期望通过影响质量感知和价值感知而产生的间接效用。
根据研究结论,对提高高校创业教育质量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创业教育,学生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
1引言顾客满意是顾客在消费某种产品后形成的满意或不满意的态度(刘金兰,2006)。
Oliver認为,顾客满意是顾客对产品特征及产品满足自己需要程度的判断,具有层次性、时间性、主观性和相对性(Oliver,2010)。
顾客满意度是顾客满意的测量指标。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发了顾客满意度模型,如美国顾客满意度模型(ACSI)、欧洲顾客满意度模型(ECSI)。
高校的产品是教育服务,而学生是其主要的顾客,因而应将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的程度作为评价高校教育服务质量的主要依据。
有学者借鉴企业顾客满意的概念对学生满意度进行了界定。
Oliver认为,学生满意度是学生对教育体验与收获的主观评价(Oliver,2010)。
刘凯和张传庆认为,学生满意度是学生实际感知与预期比较后所产生的心理状态(刘凯,张传庆,2013)。
杨院从学生学习过程角度将学生满意度定义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呈现的心理状态,是基于期望、过程及收获的一种价值判断(杨院,2016)。
借鉴欧洲顾客满意度模型,Martensen、Gronholdt、Eskildsen和Kristensen以及Temizer和Turkrilmaz分别利用学生满意度、质量感知、学生忠诚等结构变量构建了高校学生满意度的结构方程模型(Martensen,Gronholdt,Eskildsen,&Kristensen,2000;Temizer&Turkyilmaz,2012)。
基于高阶因子分析的大学生完美主义心理结构研究作者:陈功兴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第48期摘要:目的:探基于高阶因子分析,探讨大学生完美主义心理结构。
方法:采用FMPS中文版、CES-D量表对955名大学生进行测量。
结果:(1)完美主义包含个人标准、行动疑虑、担心出错、条理性、父母期望等五个因子,其中个人标准、行动疑虑、担心出错、父母期望属于非适应性完美主义,条理性属于适应性完美主义。
(2)非适应性完美主义对抑郁的正性预测作用显著,适应性完美助于对抑郁的负性预测作用显著。
结论:完美主义为二阶因子结构模型,适应性完美主义得分高的人,其抑郁水平一般较低;非适应性完美主义得分高的人,其抑郁的水平往往比较高。
关键词:适应性完美主义;非适应性完美主义;抑郁;二阶因子分析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113-04一、问题的提出心理动力学家Horney(1950)把完美主义描述为“苛刻的要求”,将过分的井然有序和一丝不苟的行为视为完美主义,把完美主义作为一种神经症亚型。
心理动力学家Hollender认为完美主义是一种人格特质,是指对自己或者他人的表现提出比情境要求更高的行为倾向,提出了一种与Horney(1950)观点不同的完美主义者类型,认为完美主义者有两类:一类是追求完美形象、追求外在评价的完美主义者;一类是使自己工作尽善尽美的辛苦工作的人。
前面一类完美主义者把他人的满意度作为衡量标准,后面一类完美主义者追求的是使自己达到绝对满意。
Hamachek(1978)首次提出完美主义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正常的完美主义和神经症性的完美主义,并认为完美主义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方式,还包括对这种行为的认识方式[1]。
Frost,Marten & Lahart,et al.(1990)认为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是个体对自己行为设置过高标准,同时伴随过多批评性自我评价的多维人格特质,包含个人标准(personal standards,PS)、行动疑虑(doubts about action,DA)、担心出错(concern over mistakes,CM)、条理性(organization,O)、父母期望(parental expectation,PE)、父母批评(parental criticism,PC)六个因子,并编制出一份多维完美主义量表(Frost's 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FMPS),认为个体的失败是与过高的标准息息相关的,个体的恐惧会导致其作出回避行为,而回避行为就意味着个体要避开其所恐惧的事物,时刻处在警戒和防御之中,所以就出现了反复考虑、仔细检查、拖延、中途放弃等完美主义的行为成分[2]。
大学生在线学习成效及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探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在线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在线学习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议题。
在线学习以其便捷性、灵活性和资源丰富性等特点,逐渐受到大学生的青睐。
然而,在线学习的成效及满意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师生互动、学习动机、自我管理能力等。
为了深入探究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大学生的在线学习成效及满意度,本文基于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
本研究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在线学习成效及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提取了关键因素,并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大量大学生在线学习的数据,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师生互动、学习动机、自我管理能力等因素均对大学生的在线学习成效及满意度有显著影响。
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提升大学生在线学习的成效和满意度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教育机构和教师可以根据研究结果,优化在线学习环境,丰富学习资源,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习动机,提升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提高在线学习的整体效果。
本研究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证支持。
二、文献综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线教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在线学习成效及满意度作为评估在线教育质量的关键指标,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揭示影响在线学习成效及满意度的多种因素。
在学习成效方面,已有研究普遍认为,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以及教师支持等因素均会对在线学习成效产生显著影响。
学习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则有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加深理解;学习动机作为推动学生持续学习的内部动力,其强弱直接关系到学习成效的高低;学习策略的选择和运用则关系到学生能否高效学习;而教师的支持和指导则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了引导和辅助的作用。
21 求,依托平台系统设计多层结构,实施资源与素材的管理,满足持续更新的需求。
四是统筹规划,分工负责,稳步推进。
统筹规划就是先设计出教学资源库的总体框架,明确开发流程和规范标准;所谓分工负责,就是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个人逐层完成子级为库的建设,最终汇成资源整库;稳步推进,就是先从小范围试用开始,即以课程为试点进行资源试用,再以专业为单位扩大使用范围,在实现整个资源库校内稳定运用基础上,最后实现在本校和共建单位共同应用,再在向区域内其他企业推广。
五是广泛收集用户反馈信息,去粗取精,及时更新与完善资源,资源库建设目标和评价标准贯穿于建设、使用、推广的全过程。
2.建设内容。
主要包括平台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和门户网站建设。
资源库平台建设基于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技术规范,结合用户的需求完成对平台的设计和规划的,也可以定制专业公司开发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教学平台。
采用定制方式,门户网站建设也由专业公司来完成。
只要提出定制需求,如教师空间、学生空间、社会学习者空间设计,如同来源内容整合以及存放的表示层建构,再如资源管理、教学互动、课程中心、图文信息中心、数据更新等功能设计、不同入口和操作界面设计等等。
建设内容的核心是教学资源建设。
以我院计算机广告制作专业为例,专业资源库主要有六大子库。
(1)专业资源库,主要有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职业资格、就业岗位等信息;(2)课程资源库,它是通过专业图片、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动画、虚拟实训等形式将每一课程和学习单元以实际案例以及操作方法展现出来,充分体现出知识点和技能点为基础的一体化课程教学资源;(3)实训资源库,它包括有涵盖出、中、高各级别的实训项目实训指导、操作规程、操作录像、实训教学录像等资源;(4)精品课程库,包括开发和收集该专业的一些精品课程。
(5)考试认证和技能鉴定学习库,包括收集到历年的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试题和仿真试题等。
归因双重过程模型研究
郑全全;叶映华
【期刊名称】《应用心理学》
【年(卷),期】2007(013)003
【摘要】目的:探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个体的归因过程是否一个双重过程,包括内隐归因和外显归因.方法:本研究同时采用外显的自陈式量表和自行设计的内隐联想测验(IAT),对归因的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1)归因是一个双重过程模型,包括内隐归因和外显归因;(2)个体的归因偏差受个体内隐归因影响;(3)归因的双重过程模型不受性别及经验因素影响.结论:归因是一个双重的过程.
【总页数】5页(P218-222)
【作者】郑全全;叶映华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学院,杭州,310028;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学院,杭州,3100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1.7
【相关文献】
1.大学生完美主义双重过程模型的验证 [J], 张斌;蔡太生
2.官僚化与专业化:大学行政化的双重归因及其超越 [J], 于忠海
3.体育运动领域中竞赛成就归因研究综述:归因方式与归因元素 [J], 胡坤;贾兵
4.体育运动情景下的归因研究——一项归因知觉的中德跨文化研究 [J], 姒刚彦
5.小学生人格双重化倾向及其学校归因 [J], 张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理卫生评估·不同完美主义类型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张斌1,2谢静涛1蔡太生2(1湖南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应用心理学系,长沙4102082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学研究所,长沙410011通信作者:张斌zb303@)【摘要】目的:对大学生完美主义类型进行分类,并比较不同类型的心理特征。
方法:在湖南省某高校选取大学生261名,完成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FMPS)、Hewit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HMPS)、近乎完美主义量表修订版(APS-R)、自尊量表(SES)、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状态焦虑问卷(S-AT)和贝克抑郁问卷(BDI)。
结果:FMPS、HMPS和APS-R三个完美主义量表,提取出适应不良完美和适应完美二阶因子。
以二阶因子为划分尺度,通过聚类分析,将大学生分为适应完美主义者(n=74)、适应不良完美主义者(n=97)和非完美主义者(n=90)。
非完美主义者在适应不良完美和适应完美维度得分均低于适应完美主义者和适应不良完美主义者[(109.9ʃ15.5)vs.(114.5ʃ10.8),(145.8ʃ12.6);(92.3ʃ10.6)vs.(120.5ʃ10.9),(120.2ʃ16.2);均P<0.05];适应不良完美主义者在适应不良完美主义维度得分高于适应完美主义者[(145.8ʃ12.6)vs.(114.5ʃ10.8),P<0.05];适应完美主义者在适应完美主义维度得分与适应不良完美主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0.2ʃ16.2)vs.(120.5ʃ10.9),P>0.05]。
适应完美主义者SES和PANAS的正性情绪得分均高于适应不良完美主义者得分[(29.8ʃ2.9)vs.(27.1ʃ2.8),(3.4ʃ0.4)vs.(3.1ʃ0.6),均P<0.001],而负性情绪、S-AT和BDI得分均低于适应不良完美主义者得分[(2.1ʃ0.6)vs.(2.5ʃ0.7),(1.9ʃ0.4)vs.(2.2ʃ0.4),(7.6ʃ6.2)vs.(11.8ʃ7.2),均P<0.001];非完美主义者的SES(28.9ʃ2.3)和正性情绪(3.2ʃ0.5)得分介于适应完美主义者和适应不良完美主义者得分之间(均P<0.05),负性情绪、S-AT、BDI得分均低于适应不良完美主义者得分[(2.1ʃ0.6)vs.(2.5ʃ0.7),(1.9ʃ0.4)vs.(2.2ʃ0.4),(6.5ʃ4.7)vs.(11.8ʃ7.2),均P<0.001]。
中文Frost多维度完美主义问卷的信效度检验訾非(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871)周旭(安徽农业大学教务处,合肥,230036)中国心理学家网整理:/[摘要] 目的:检验中文Frost多维度完美主义问卷(FMPS)信效度。
方法:共有1280名大学本科生作为被试填写了FMPS问卷,其1000名被试的数据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另外280名被试的数据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
部分被试被要求填写测量焦虑、抑郁、强迫等心理困扰的问卷,作为效标效度检验。
结果:中文版Frost多维度完美主义问卷由五个维度组成。
各维度的项目载荷在.45~.78之间。
五个因素(担心错误、条理性、父母期望、个人标准和行动的疑虑)可以解释总方差的53.7%。
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64~.81,重测信度为.63~.82。
中文FMPS与焦虑、抑郁、强迫等心理困扰也有显著的相关,其中“担心错误”和“行动的疑虑”与各种心理困扰的相关系数在.30~.70之间。
结论:中文FMPS的维度结构与其英文原问卷相似,且具有令人满意的信效度,适合在中国文化环境下使用。
关键词完美主义, 信度,效度,Frost多维度完美主义问卷(FMPS)The Chinese Frost 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 An Examination of Its Reliability andValidityZI Fei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ZHOU Xu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Affairs,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6, China [Abstract] Object: To evaluate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a Chinese version of Frost’s 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 (FMPS). Methods:One thousand two hundred eighty Chines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and responded to the FMPS and instruments measuring psychological distresses such as anxiety, depression, and obsession-compulsion. Both exploratory and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es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factor structure of the Chinese FMP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FMPS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es were analyzed as an investigation for criterion validity. Results: Factor analyses extracted five of the original six factors of FMPS. PC does not emerge as a dimension. The five subscales are shown to have satisfactory internal consistencies with Cronbach’s alpha between .64 and .81 and test-retest reliability of .63~.82.Chinese FMPS is associated with anxiety, depression, and obsession-compulsion. Particularly, CM and DA are correlated with these psychological distresses with coefficients between .30 and .70. Conclusion: Chinese FMPS is valid and reliable for 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s.Key Words: perfectionism, reliability, validity, Frost’s Multid 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 (FMPS)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对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心理学界的关注。
心理障碍与完美主义关系的研究进展
来水木;杨宏飞
【期刊名称】《应用心理学》
【年(卷),期】2007(013)002
【摘要】国外对心理障碍与完美主义的关系研究集中在进食障碍、焦虑障碍、强迫障碍、社交恐惧和抑郁等领域.研究表明,完美主义是导致心理障碍的原因之一,但并非所有的完美主义或者完美主义的所有维度都会导致心理障碍.
【总页数】6页(P187-192)
【作者】来水木;杨宏飞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杭州,310028;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杭州,3100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9;R395.6
【相关文献】
1.完美主义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 [J], 黄峰;葛操
2.学生学业成绩与完美主义倾向的关系研究——基于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分析[J], 魏洁帆;
3.内隐完美主义及其与外显完美主义的关系 [J], 陈建梅
4.完美主义与心理障碍的关系研究 [J], 张斌;蒋怀滨;邱致燕;王叶飞
5.大学生内隐完美主义与外显完美主义的关系 [J], 叶秀敏;黄橙;张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作者: 张斌 宋佳钦
作者机构: 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出版物刊名: 科技资讯
页码: 193-194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28期
主题词: 大学生 完美主义 心理健康
摘要:为探讨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的状况,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完美主义观念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建议与指导,采用由frost编制的"大学生完美主义自评量表"对3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差异显著,而在城乡、性别、年级、专业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一些相关的教育建议。
心理科学进展 2003,11(2):171~176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态度研究的新进展——双重态度模型张林张向葵(吉林大学社会心理系,长春130012)(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长春130024)摘要态度一直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一直以来研究者只关注有意识状态下人们的外显态度,对于无意识状态下的内隐态度最近才引起人们的重视。
双重态度模型理论认为,人们对同一态度客体可能同时拥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这一理论对传统的态度概念及测量技术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该文对双重态度模型的理论来源、基本观点、双重态度类型及相关的研究证据作了详细介绍,最后探讨了双重态度模型理论对态度改变、态度测量及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等未来研究方向的意义与启示。
关键词态度,外显态度,内隐态度,双重态度。
分类号B849:C91态度(Attitude)是个体对特定社会客体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稳定的、评价性的内部心理倾向。
在社会心理学中,有关态度的研究是极为重要的课题之一。
社会心理学家托马斯认为社会心理学就是“研究社会态度的科学”[1]。
奥尔伯特也曾经提出“态度是社会心理学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概念”[2]。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人们一直将态度看作是一种人对社会客体(包括人、事件和观点等)或支持、或反对的单一心理倾向。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心理学家Greenwald 和Banaji在分析了大量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内隐性社会认知(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即过去经验的痕迹虽然不能被个体意识到或自我报告,但是这种先前经验对个体当前的某些行为仍然会产生潜在的影响[3]。
这一理论强调了无意识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并进而提出了一种关于态度的新概念——内隐态度(Implicit Attitudes),即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痕迹潜在地影响个体对社会客体对象的情感倾向、认识和行为反应。
理心研究心理研究PsychologicalResearch 2014,7(5):24-28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青年专项(12B095)、福建教育科学规划项目(KJJKCG13-191)、湖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通讯作者:张斌,男,副教授,博士。
Email :zb303@大学生完美主义双重过程模型的验证张斌1,2蔡太生2(1湖南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应用心理学系,长沙410208;2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学研究所,长沙410011)摘要:本研究采用Frost 多维完美主义量表、Hewitt 多维完美主义量表、Slaney 近乎完美主义量表、正性负性情绪量表对29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不同完美主义结构与正性、负性情绪之间的关系,验证完美主义的双重过程理论模型。
结果显示,适应不良完美主义显著正向预测负性情绪,显著负向预测正性情绪;适应完美主义能显著正向预测正性情绪;完美主义的双重过程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结果较好。
结构方程的群组分析验证了完美主义的双重过程模型具有跨性别的测量一致性。
关键词:完美主义;双重过程模型;结构方程模型;测量等值性1引言在过去二十几年的研究中,有关完美主义的文献过于强调完美主义的适应不良方面,而忽视了完美主义的适应方面。
近年来,随着完美主义人格结构理论和研究的迅速发展,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完美主义可以分成“适应不良完美主义”(或称“神经质的完美主义”、“消极完美主义”)和“适应完美主义”(或称“正常完美主义”、“积极完美主义”)[1,2]。
相应地,对于适应不良完美主义和适应完美主义的本质和特征的研究探讨也随之出现[3]。
Slade 和Owens 提出了完美主义的双重过程(dual process )模型,该模型认为适应完美主义(积极完美主义)和适应不良完美主义(消极完美主义)在行为倾向、情绪状态和认知过程上不同[4]。
Slade 和Owens 认为适应和适应不良完美主义者的行为有着内在的差异,这些差异反应了斯金纳提出的积极和消极强化之间的差异。
在这个模型中,适应完美主义者受到积极强化,强调追求卓越成功的需要;适应不良完美主义者受到消极强化,强调努力达到高目标,以避免失败。
积极完美主义者经常获得赞扬,取得很好的个人成就,有着高自尊,他们设立现实的标准;而消极完美主义者寻求避免平庸或个人失败,倾向于设立不切实际的高标准。
适应完美主义者强调追求成功,对未来的成功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因而在失败时他们也能够保持安全感,相信总有一天会成功。
适应不良完美主义者强调避免失败,对未来很担忧,他们坚信失败就围绕在他们周围。
Bieling 等研究发现,与适应不良完美主义者相比,适应完美主义者在评价性的情境中,有更少的自我挫败行为,有较多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思维方式,有更少的负性情绪困扰[5]。
Bieling 等利用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发现,适应不良完美主义对焦虑、抑郁、应激等心理病理学变量有显著的正向预测力,而适应完美主义对心理病理学变量没有显著预测力[5]。
Bergman 等研究认为,消极完美主义者和情绪压抑、认知功能障碍、抑郁和后悔相关[6];而积极完美主义则与生活满意度相关,但与认知功能障碍、抑郁和后悔不相关。
Mobley 等认为以前的完美主义研究的样本大都来自美国大学生,有必要在不同的种族、不同文化背景下开展完美主义研究,这样有利于丰富完美主义研究的成果[7]。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考察中国大学生的完美主义与正性、负性情绪之间的关系,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完美主义的双重过程模型进行验证。
2研究方法2.1被试整群抽取湖南某高校心理学公共课的大学生,共发放问卷303份,回收有效问卷292份,回收率96.37%,其中男生137名,女生155名,经检验男女人数无显著差别(χ2(1)=1.11,p =0.29)。
被试年龄最大者为23岁,最小者为17岁,平均年龄为20.04±1.39岁。
2.2工具2.2.1Frost 多维完美主义量表中文版的Frost 多维完美主义量表由訾非等[8]修订,共27个条目,包括关注错误、组织性、父母期望、24个人标准和行动疑虑5个维度。
采用1“非常不符合”~5“非常符合”级评分,分数越高被试越具有完美主义倾向。
中文版FMPS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64~0.81,重测信度为0.63~0.82。
2.2.2Hewit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Zhang和Cai在反复验证和检验的基础上修订了该量表,共33个条目,包括自我定向完美主义、他人定向完美主义和社会决定完美主义3个维度[9]。
采用1“极不符合”~7“极为符合”级评分,分数越高被试越具有完美主义倾向。
中文版HMPS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6、0.85、0.68,重测信度分别为0.80、0.69、0.76。
2.2.3Slaney近乎完美主义量表(APS-R)杨丽等在访谈研究的基础上修订了该量表,共22个条目,包括高标准、秩序和差异性3个维度[10]。
采用1“极不符合”~7“极为符合”级评分,分数越高越具有完美主义倾向。
中文版APS-R的维度结构与其英文原量表相似,且具有良好的信效度,3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6、0.67、0.85,重测信度分别为0.72、0.68、0.71[11]。
2.3结果处理运用SPSS13.0和Amos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3结果3.1完美主义与正性、负性情绪的偏相关分析Zhang和Cai对三个完美主义量表采取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适应不良完美主义二阶因子包括:父母期望、行动疑虑、关注错误、社会决定完美主义和差异性,适应完美主义二阶因子包括:自我定向完美主义、个人标准、高标准[12]。
完美主义与正性、负性情绪的偏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
在完美主义与正性、负性情绪的皮尔逊相关分析中,适应完美主义与正性、负性情绪均呈现显著正相关;适应不良完美主义与正性情绪呈显著负相关,与负性情绪呈显著正相关。
考虑到适应完美主义与适应不良完美主义呈中等程度正相关(r=0.39,p<0.001),我们对完美主义与正、负性情绪进行了偏相关分析。
在控制了适应不良完美主义的效应后,适应完美主义与正性情绪的关系由弱相关变为中等程度相关,适应完美主义与负性情绪的关系由弱相关变为相关不显著。
在控制了适应完美主义的效应后,适应不良完美主义与正性情绪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增大,适应不良完美主义与负性情绪的关系仍然保持中等程度正相关。
表1完美主义与正性、负性情绪的偏相关分析完美主义正性情绪负性情绪适应完美主义(r)0.23***0.12*控制适应不良完美主义作用(pr)0.33***-0.06适应不良完美主义(r)-0.18**0.43***控制适应完美主义作用(pr)-0.30***0.42***注:r代表皮尔逊相关,pr代表偏相关。
3.2完美主义双重过程模型的验证为了验证完美主义双重过程的假设结构模型(图1),模型中适应不良完美主义仅有指向负性情绪的路径,适应完美主义仅有指向正性情绪的路径。
利用Amos5.0软件,采用最大似然法进行模型估计。
模型1的各项指标拟合的结果见表2。
RMSEA 大于0.1,CFI、NFI、TLI小于0.9,拟合指数不是很理想。
然而,根据相关矩阵和修正指数的结果表明,还有其它路径存在。
采用两个备择模型对数据重新估计。
模型2假设为,在模型1的基础上,添加一条从适应不良完美主义到正性情绪的路径(MI值最大,MI=20.95);模型3假设为在模型2的基础上,再添加一条从适应完美主义到负性情绪的路径。
对3个嵌套模型的χ2差异检验的结果显示,模型2的拟合结果优于模型1(△χ2(1)=34.39,p<0.001),模型3的拟合结果与模型2无差异(△χ2(1)=3.8,p>0.05)。
模型3在模型2基础上增加的从适应完美主义到负性情绪的路径,经检验该路径系数并不显著(β=-0.14,p=0.054),再根据Holy和Panter推荐的模型选择的最简化原则[13],我们最终选择模型2为最优模型,见图2。
模型2的各项拟合指标基本满意,各因子负荷均达到显著水平。
张斌等:大学生完美主义双重过程模型的验证25理心研究3.3完美主义双重过程模型的性别差异群组分析为了检验完美主义双重过程模型的测量系数、结构模型路径是否具有跨性别的一致性,我们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中的群组分析方法(Multi-group analysis )。
根据结构模型的群组分析方法,我们设定三组模型,模型1为未设限模型(Unconstrained model ),允许不同性别的两种模型的任何参数进行自由估计;模型2为设定群组测量系数相等(Measurement weights );模表2各模型的拟合指数模型χ2df GFI CFI NFI TLI RMSEA 模型1159.29330.910.890.860.850.115模型2124.90320.920.920.900.900.100模型3121.10310.920.920.900.900.100图1完美主义双重过程的假设结构模型(模型1)注:DISC :差异性;SPP :社会决定完美主义;CM :关注错误;DA :行动疑虑;PE :父母期望;HS :高标准;SOP :自我定向完美主义;PS :个人标准。
下同。
图2完美主义双重过程的最终结构模型(模型2)e5e4e3e2e1DISC SPP CM DA PE.60.48.44.41.42.78.69.67.65.64适应不良完美主义负性情绪e9适应完美主义正性情绪e10e8e7e6HS SOP PS.49.24.03.49.24.06.87.54.66.93.73.81e5e4e3e2e1DISC SPP CM DA PE.63.47.44.39.41.79.69.67.64.63适应不良完美主义负性情绪e9适应完美主义正性情绪e10e8e7e6HS SOP PS.48.23.10.52.49.21.85.53.68.92.73-.45.8226型3为设定群组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的系数相等(Structural weights)。
用这三个模型来检验完美主义双重过程模型的跨性别的测量和结构参数的不变性(invariant)。
群组分析的各个模型的拟合指标见表3。
三个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基本达到测量学要求,这表示三个模型是合适的。
从AIC指标值和BIC 指标值来看,三个模型的多群组测量恒等性虽然都是适配的,但相比之下,结构系数模型的AIC和BIC 值最小,因此,其界定方式的模型最佳。
从ECVI指标值和MECVI指标值来看,三个模型的多群组测量恒等性虽然都是适合的,但相比之下,以结构系数模型(Structural weights)界定方式的模型最佳,因为ECVI、MECVI值最小,表示模型适合度的波动性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