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归属争议的现状和解决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81.50 KB
- 文档页数:17
海权之争作者:老歌来源:《航空世界》2012年第09期1982年,英国和阿根廷围绕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的主权争端,爆发了一场局部战争。
从4月2日阿根廷出兵占领马岛,到6月14日英国重新将其夺回,整场战争历时74天,实际交战仅一个半月。
英军6艘舰船被击沉,12艘战伤,损失飞机30余架,伤、亡、被俘1200余人;阿军5艘舰船被击沉,6艘战伤,损失飞机100余架,伤、亡、被俘137万人。
30年过去了,回过头来再次分析马岛之战,这场20世纪的第一次现代化战争,不仅对英阿两国关系意义重大,也对世界海军发展战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争爆发之时,正是英国海上实力最衰弱的阶段。
皇家海军能够投入作战的只有“无敌”号和“竞技神”号两艘航母,英国政府还计划将其中的“无敌”号出售给澳大利亚海军。
夺回远离英国本土和其海外基地的马岛,必须依靠海军:而航空母舰和“海鹞”舰载机成为了皇家海军打赢这场战争的核心力量。
“无敌”号、“竞技神”号率队出航时,许多人都在担心,一旦两舰受损,恐怕英国将很难赢得这场战争。
阿根廷也将这两艘航母作为最优先打击的目标,以为击沉或击伤它们就能获得马岛之战的胜利。
殊不知,真正让英国获胜的,是其不惜一切代价维护海权,用战争手段夺回马岛的决心。
平心而论,仅凭两艘航母的“海鹞”战机不足以完全取得马岛战区的制空权。
虽然后来又紧急改装了一批民用船只,运载了更多的“海鹞”甚至是空军的“鹞”式战机来增援,仍被阿根廷空军突破空中防御,击沉了多艘英军舰船。
即便如此重大的损失,也未让英国动摇。
据说,英国已经做好了准备,如果两艘航母战损,哪怕向美国租借战舰,也要打赢这一仗。
正是敢战的决心,让英国坚持了下来,并充分发挥空中、水面和水下力量的综合优势,最终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反观阿根廷,受英国出售航母计划的影响,认为其不敢战,战略预判上出现了错误,未能做好充分的准备。
战术方面也错误连连,因反潜能力差,空有战力强大的航母却不敢参战:潜艇兵力因训练不足而造成了仅有战损、未有战果的尴尬局面:空军虽英勇奋战,无奈势单力孤,装备落后,难以真正扭转战局。
马尔维纳斯群岛公投与英阿马岛主权争端3月l0―11日,马尔维纳斯群岛(马岛)就“是否愿意维持当前群岛作为英国海外领土的政治地位”举行公投,岛上1518名选民参与投票,结果显示99.8%岛民赞同马岛归属英国。
马岛行政当局邀请了来自美国、加拿大、巴西、墨西哥、智利、乌拉圭和新西兰的九名独立国际观察员监督公投过程。
阿根廷拒绝承认公投结果,称应通过谈判解决马岛问题。
英阿马岛主权争端由来已久,其本质上是殖民主义的历史遗留问题。
马岛地处阿根廷南端以东500公里的南大西洋,岛上有3000多居民,其中90%是英国移民及其后裔,历史上曾被英国、法国和西班牙先后占领,18l6年阿独立后宣布继承西班牙对马岛的主权。
1833年英派兵重新占领马岛,宣布行使对马岛主权。
此后,英阿围绕马岛主权争夺的冲突不断,l982年甚至爆发马岛战争,英国战胜后继续控制马岛,而阿虽战败却一直未放弃对马岛的主权要求。
1965年联合国通过决议将马岛问题纳入“去殖民化”范畴,自l983年其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会议每年以协商一致的方式通过关于马岛主权的决议,要求英方同阿方谈判解决争议。
因此,此次马岛公投引起阿方强烈反应和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英阿马岛主权争端不断升温2012年是马岛战争爆发30周年,2013年是英武装占领马岛l80周年。
近年来英阿围绕马岛问题龃龉不断,马岛主权争端不断升温。
(一)阿政府积极推动马岛问题国际化。
从国内看,自2003年基什内尔夫妇执政以来,阿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国力提升,执政基础得到巩固。
特别是克里斯蒂娜总统2007年上台执政以来大打民族主义牌,得到民众广泛支持。
从国际上看,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为阿推动马岛问题国际化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增强了阿收复马岛主权的信心。
中国一贯支持阿对马岛的主权要求,而巴西作为南美洲国家,在马岛问题上给予了阿有力支持,不仅支持联合国有关决议,呼吁英阿谈判,而且禁止悬挂马岛旗帜的船只在巴港口停靠。
关于马岛战争的争论摘要:阿根廷和英国关于马岛的主权争端由来已久,双方各持己见,使得外交途径解决争端困难重重,最终演化成了战争,然而战争并没有是争端平息,反而更加复杂化。
时值马岛战争30周年之际,争端方英国高调纪念这次战争,并且推动马岛问题军事化,引起阿根廷强烈抗议。
在此,简单回顾马岛争端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英国阿根廷马岛战争马岛,即马尔维纳斯群岛,是阿根廷的称呼,英国称该岛为福克兰群岛。
马岛位于阿根廷东南的南大西洋水域,距离英国本土约1.3万千米,距离阿根廷海岸约500千米。
关于马岛的主权归属问题,是英阿之间一直存在争论,并时常发生冲突。
1982年3月,双方关系再度紧张,4月2日阿根廷军队突袭马岛,俘虏了马岛上的英国驻军,3天内,英国发动了自二战以来的最大军事行动。
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规模最大的海空战,经过40多天激烈的海陆空战斗,阿根廷军队投降,英国恢复了对马岛的统治。
战争的代价是惨重的,750名阿根廷士兵和236名英国士兵阵亡。
马岛战争结束了,但是战争并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更加复杂化了,这也引起战后学术界对马岛战争研究的持续关注。
其中学术界讨论的重点有:到底谁拥有马岛的主权、战争能否避免、击沉“贝尔格拉诺将军号”事件和马岛的未来等问题。
其中,大部分学者倾向于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发展的原则,借助外交途径解决争端。
实际证明,马岛争端并没有像学者预计的评介外交努力可以解决,2012年初的英阿紧张局势说明,马岛争端的解决急剧复杂性,需要从不断变换的国际实际中寻求暂时的平衡。
一、学术界关于马岛战争的争议(一)马岛的主权归属问题英阿关于马岛的主权归属问题由来已久。
马岛战争指英国和阿根廷为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南乔治亚群岛、南桑德维奇群岛及附近海域主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
马岛扼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航道要冲,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利用这里天然海港作为海军基地成功地袭击过德国舰艇。
战后马岛还是进行南极探险和科学考察的前哨战和物资中转站。
24.春秋末期,鲁昭公在与卿大夫的斗争中失利,逃至国外。
掌权的正卿季平子虽然外看齐楚的援助,内有国君般的权力,但是“弗敢宣也,事君如在国”。
这反映了此时鲁国( )A.分封制度已然瓦解C.政局受到大国支配B.礼乐制度仍有影响D.集权趋势得到强化25.如图为2002 年在湖南湘西里耶镇出土的秦朝简牍一枚,此简牍为秦朝官方文档。
该枚秦简详细记录了当地某户人家的人口数目、性别、年龄,是征发赋役的依据。
该枚秦简可以佐证( )A.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B.秦朝官方字体为小篆C.秦朝的法律刑罚严酷D.秦朝的农民负担沉重26.南宋时,临安有谚语说:“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盖东门绝无民居,弥望皆菜圃。
”而南宋诗人赵蕃也在《抚州城外作》中写道“不惟稻陇有佳色,菜畦苗叶相与昌”。
这反映出南宋时期( )A.精耕细作的农业经营B.地域分工的经济形态C.城乡经济联系较密切D.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27.明代黄册的册首,注明该户籍何属,分为军、民、匠、灶等,写明田地、房产、牛只等,并详列“旧管”“新收”“开除”及“实在”四柱。
据此推断,这( )A.有效防止了土地兼并和买卖B.表明国家放开了对人口的控制C.服务于国家征发赋税及徭役D.有利于明晰家庭的收入和支出28.1857 年,马克思撰文指出“英国人控告中国人一桩,中国人却可以控告英国人九十九桩”,因为英国人的行动是在“中国人的挑衅行为危及英国人的生命和财产”这种站不住脚的借口下发生的。
马克思这番言论( )A.肯定了中国维护主权的正当性B.揭露了英国侵略中国的目的C.主张通过协商解决中英的冲突D.抨击了英国走私鸦片的行为29.1905 年,清廷下旨立停科举的同时,还要求各省于 1906 年、 1909 年、 1912 年举行 优贡考试、生员考职和保送举贡,并在 1909 年按惯例举行拔贡考试。
1908 年年底, 为了庆祝翌年宣统帝即位,还照例开设了举荐孝廉方正特科。
这反映了( )A.科举停废旨在笼络士人B.传统观念影响社会转型C.统治阶层无意推进改革D.新式教育受到民众抵制30.1941 年 11 月,陕甘宁边区参议会选举常驻参议员和政府委员时,候选人中中共党 员超过了三分之一,著名共产党人谢觉哉、王维舟等 18 人立即要求退出竞选。
马岛争端的背后作者:赵洋来源:《百科知识》2010年第07期2010年2月初,英国政府允许本国石油公司在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方面称为福克兰群岛)勘探和开采石油。
这一举动引起了阿根廷方面的强烈抗议,以至于两国关系因马岛问题再度紧张。
2月21日,英国渴望石油公司的“海洋守卫者”号钻井平台在马岛海域打下了第一钻,也使得沉寂了28年之久的马岛争端再起波澜。
本次争端的“罪魁祸首”是马岛附近海域所蕴藏的丰富的石油资源。
据有关地质研究显示,在马岛附近的海域蕴藏着大约600亿桶的石油,这一数量相当于英国北海油田的石油总储量。
如果马岛的石油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开发,则英国政府能够确保本国在未来25年内拥有丰厚的能源供应。
正是由于诱人的石油资源,英国政府才决定在马岛这个敏感问题上再进行一次“冒险”。
马岛问题的由来英阿两国之间围绕马尔维纳斯群岛归属问题的争端由来已久。
16世纪,麦哲伦在进行环球航海时首先发现了此岛。
此后,又有多名欧洲冒险家来到过该岛。
1690年,英国人约翰·斯特朗登陆该岛,并以英国海军大臣福克兰子爵为其命名,故英国方面至今仍然称该岛为福克兰群岛。
1816年阿根廷独立,宣布继承包括马岛在内的西班牙属地,并在该岛设立了行政区和军政长官。
但在1833年,英国派军队占领了该岛,并宣称英国一直拥有该岛的主权。
从那时起,马岛一直由英国控制和经营,马岛上的居民也多为讲英语的英国后裔。
但是阿根廷从未表示过放弃该岛的权利。
马岛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这也是英国和阿根廷一直都不放弃对该岛的权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1914年巴拿马运河开通之前,麦哲伦海峡是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主要海上通道,而马岛则据守该海峡以东的咽喉要地,是过往该海峡或绕道好望角的船只的必经之地。
巴拿马运河通航之后,马岛在军事上仍然是南大西洋的重要据点和南美大陆南部的海上前哨。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曾以这里为海军基地,成功地袭击在附近海域过往的德国舰艇。
拉丁美洲的国家主权与领土争端拉丁美洲是一个地理辽阔的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元的文化。
然而,正是由于其地理特点和历史原因,该地区也存在着许多国家主权和领土争端。
这些争端既涉及国家之间的领土争议,也涉及到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矛盾。
本文将探讨拉丁美洲的国家主权与领土争端,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国家主权争端1.1 阿根廷与英国的马尔维纳斯群岛争端阿根廷和英国自19世纪以来就在马尔维纳斯群岛的归属问题上存在争议。
阿根廷主张该群岛是其领土的一部分,而英国则坚称其拥有主权。
这一争端在1982年爆发了一场武装冲突,导致了许多人员伤亡。
尽管冲突结束后,双方并未就领土问题达成一致,争端至今未解。
1.2 委内瑞拉与圭亚那的埃塞奎博河争端委内瑞拉和圭亚那在埃塞奎博河的归属问题上存在争议。
这条河流位于两国之间,是一个重要的边界线。
委内瑞拉主张整个河流都属于自己的领土,而圭亚那则认为河流应该划归两国之间。
这一争端持续了数十年,尽管国际仲裁庭曾就此作出裁决,但双方并未能接受。
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领土争端2.1 秘鲁与智利的塔克纳地区争端秘鲁和智利在塔克纳地区的归属问题上存在争议。
这个地区位于两国之间,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和战略要地。
秘鲁主张该地区属于自己的领土,而智利则坚称其拥有主权。
这一争端曾在20世纪初爆发过一场武装冲突,但至今未能解决。
2.2 巴西与玻利维亚的阿克雷地区争端巴西和玻利维亚在阿克雷地区的归属问题上存在争议。
这个地区位于两国之间,是一个重要的石油产区。
巴西主张该地区属于自己的领土,而玻利维亚则认为其拥有主权。
这一争端长期存在,尽管双方曾进行过多次谈判,但至今未能达成一致。
三、争端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案国家主权和领土争端的产生主要与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有关。
许多争端源于殖民时期的不公平划界,以及后来的领土割让和战争导致的领土争议。
此外,资源分配不均和民族矛盾也是导致争端的重要原因。
解决国家主权和领土争端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国际社会的支持。
10大典型案例案例1:马尔维纳斯群岛争端背景马尔维纳斯群岛位于南大西洋,面积约为12,200平方公里,由英国统治。
然而,阿根廷也声称对该群岛拥有主权,并称其为“马尔维纳斯群岛”。
这一争端始于19世纪初英国占领该地区,并一直持续至今。
过程1976年,阿根廷军政府发动了对马尔维纳斯群岛的武装占领行动,导致英阿爆发了马尔维纳斯战争。
该战争持续了74天,期间双方进行了空中、海上和陆地的激烈战斗。
最终,英国军队成功夺回了群岛控制权。
结果马尔维纳斯战争结束后,英阿双方签署了《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群岛)问题谅解》。
根据谅解事项,两国同意通过和平外交途径解决这一争端,并承诺不使用武力。
然而,至今仍未找到最终解决方案,马尔维纳斯群岛争端仍然存在。
案例2:美国与伊朗核协议背景伊朗核协议,也称为“联合全面行动计划”(JCPOA),是2015年签署的一项多边国际协议。
该协议旨在限制伊朗的核活动,以换取对伊朗经济制裁的解除。
过程在谈判过程中,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和中国等六个国家与伊朗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和谈判。
最终,双方达成了一项协议,其中包括伊朗同意限制其核活动,并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
结果然而,在2018年,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退出伊朗核协议,并重新实施对伊朗的经济制裁。
这导致了美国与伊朗之间的紧张关系再度加剧,并引发了一系列冲突和紧张局势。
案例3:苹果与FBI的数据加密争端背景2015年,加州圣贝纳迪诺发生了一起恐怖袭击事件,导致14人死亡。
调查人员找到了一部涉案嫌疑人的iPhone手机,但无法解锁其中的加密数据。
过程联邦调查局(FBI)要求苹果公司提供解锁该手机的技术支持,以获取重要的调查线索。
然而,苹果拒绝了FBI的要求,称这将破坏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
结果这场争端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关于个人隐私权和国家安全之间平衡的辩论。
最终,FBI找到了其他方法解锁该手机,并在未得到苹果帮助的情况下获取了相关信息。
然而,这一事件仍然引发了对数据加密和隐私权保护的深入思考。
第1篇一、引言国际海洋法公约(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简称UNCLOS)是1982年4月10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放签署的一部全面规范海洋法律制度的国际公约。
公约旨在解决国家间在海洋领域的争端,维护海洋的和平与稳定。
本文以马尔维纳斯群岛争议为例,探讨国际海洋法公约在解决海洋争端中的作用。
二、马尔维纳斯群岛争议背景马尔维纳斯群岛(Falkland Islands),又称福克兰群岛,位于南大西洋,由320多个岛屿组成。
该群岛位于阿根廷和英国争议的主权领土,面积1.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000人。
1975年,阿根廷宣布对马尔维纳斯群岛及其周边海域行使主权,英国则坚称对群岛拥有主权。
此后,两国在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问题上展开了长期的争端。
三、国际海洋法公约在马尔维纳斯群岛争议中的应用1. 确立争议领土的海洋权益根据国际海洋法公约,各国对其沿海领土及其专属经济区的海洋权益享有主权。
在马尔维纳斯群岛争议中,阿根廷和英国均主张对争议领土及其周边海域的海洋权益。
公约明确规定,沿海国对其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海域享有主权权利和管辖权。
因此,公约为争议双方提供了解决海洋权益争端的依据。
2. 探讨争议领土的主权归属国际海洋法公约并未明确规定领土主权归属的规则,但在实践中,公约确立了领土主权归属的一般原则。
在马尔维纳斯群岛争议中,公约对领土主权归属的探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历史事实:公约鼓励争议双方通过历史事实来确定领土主权归属。
阿根廷和英国在马尔维纳斯群岛问题上各执一词,均以历史事实作为支持其主权主张的依据。
(2)民族自决原则:公约强调民族自决原则在领土主权归属问题上的重要性。
阿根廷主张马尔维纳斯群岛的居民为阿根廷民族,应享有自决权。
英国则认为,马尔维纳斯群岛居民在历史上一直支持英国,因此应继续与英国保持联系。
(3)国际实践:公约鼓励争议双方参考国际实践来确定领土主权归属。
国际法案例评析咱今儿个来唠唠英阿马岛争端这个国际法上的大案子。
一、案件背景。
马岛,也就是马尔维纳斯群岛,这地儿在南大西洋。
阿根廷一直觉得这岛是自己的,毕竟从地理位置啥的来看,它就在阿根廷的家门口。
而且阿根廷觉得自己有历史依据,老早就对这个岛有管辖权之类的想法。
但是英国呢,也说这岛是它的,英国觉得自己从很早就开始在岛上搞管理啥的,还说岛上有不少英国后裔居民,得保护他们的权益。
这就好比两个人都觉得自己对一个宝贝有所有权,矛盾就这么开始激化了。
二、战争爆发。
1982年,阿根廷人先动手了,他们出兵占领了马岛。
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英国那哪能忍啊,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它,马上就组织了一支特遣舰队,大老远地跑到南大西洋去要夺回马岛。
这一场战争那打得是相当激烈,海上战舰互相开火,空中飞机你来我往,陆地上也是各种战斗。
这就涉及到国际法中的一个大问题:武力使用的合法性。
三、国际法分析。
1. 领土主权。
阿根廷的说法:阿根廷认为马岛在它的大陆架上,按照国际法上关于领土取得的一些理论,像临近性原则之类的,马岛应该属于阿根廷。
而且阿根廷从西班牙殖民统治独立后,就继承了对马岛的某些权利,毕竟西班牙在殖民时期对这一片区域有过管辖。
英国的说法:英国说自己从1833年就开始对马岛进行实际的管理和控制,岛上还有英国的总督啥的,居民也认同自己是英国人。
英国觉得按照国际法中的有效占领原则,这岛就是它的。
这就像是两个人拿着不同的规则手册,都说自己有理。
2. 武力使用的合法性。
阿根廷出兵:阿根廷出兵占领马岛,从国际法的角度看有些冲动了。
虽然阿根廷觉得这是收复自己的领土,但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没有先通过和平的外交途径去解决这个争端,就直接动武,这在国际社会上很多国家看来是不太合适的。
国际社会还是更提倡和平解决争端,像谈判、仲裁之类的方法。
英国反击:英国虽然是为了夺回自己认为的领土而发动战争,但这也引发了很多关于武力使用是否过度的讨论。
联合国宪章是提倡各成员国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的,英国直接派舰队远征,虽然它说自己是为了保护岛上居民和领土主权,但这种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也引起了国际社会对战争正义性的不同看法。
论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归属争议的现状和解决方法一、马尔维纳斯群岛的现状及其主权争议的由来1、马尔维纳斯群岛的现状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兰克群岛”)是位于大西洋上南美洲阿根廷边上的一个群岛。
两个主要岛屿东福克兰和西福克兰以及200个左右的小岛构成总计12,200平方公里(4,700平方英里)的陆地面积。
首府为其唯一城镇史坦利。
位于东福克兰岛上。
亚历山大?唐纳德?拉蒙德。
1999年1月被英国政府任命为驻马岛第31任新总督。
这个群岛虽然小,但是在国际上却非常有名。
老牌的资本主义强国英国和新兴的第三世界国家阿根廷已经围绕该岛的主权问题发生争议超过一个世纪。
目前两国都宣称对该群岛享有主权。
虽然目前英国实际控制了该岛,但是阿根廷一直没有放弃对该岛的主权申明。
2、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争议的由来让我们回顾一下英阿马岛主权之争的由来:英阿两国对马岛的主权之争由来已久。
根据阿根廷的说法,1520年麦哲伦探险队的一名葡萄牙人戈梅斯最早发现了马岛;而英国的说法是1592年被英国“渴望号”船长戴维斯看到的。
1594年,英国人理查德?霍金斯爵士 ( Sir Richard Hawkins) 还曾沿着岛屿北海岸航行。
1690年英国人约翰?斯特朗来到该岛时,发现了东西两个大岛之间的海峡,将其取名为“福克兰海峡”。
此后,英国称该岛为“福克兰群岛”。
但是关于南大西洋早期航海的记载中没有准确记录能证明谁首先发现马岛以及发现者来自欧洲哪一个国家,“对于谁先看到福克兰群岛这一问题的准确答案,没有人能说得上来”。
这样一来,关于岛屿的发现不仅不是解决争端的依据,反而成为英阿争论的一项内容,况且争论一直都是毫无实效的。
在历史上,西班牙殖民活动较英国早,阿根廷的说法更可信,英国依据发现声索主权比阿根廷缺少说服力。
1756,1763年英法7年战争之后,法国把目光转向南大西洋。
1764 年法国人在东马岛建起殖民地,将其命名为“马洛于内群岛”。
西班牙提出抗议,理由是1最早发现和1494年条约。
1767年法国撤走,西班牙正式占有马岛并殖民。
此间,英国也于1765年开始在西马岛殖民,不过英国不知道法国已在东马岛开始殖民。
1770年,西班牙占领了该岛,将其称为“马尔维纳斯群岛”。
同样,在西班牙抗议下,1774年英国撤走。
直到1810年,西班牙是马岛唯一的管辖者。
直到 1810 年,西班牙是马岛唯一的管辖者。
1811年,受拿破仑帝国的威胁,西班牙驻马岛官员逃走,马岛成为无人管辖的荒岛。
1816年,拉普拉塔联合省独立,向世界宣告接管西班牙在南大西洋的一切权利,包括马岛。
1820年,联合政府向马岛派出驻军,1823年任命马岛行政官。
1831年12月,代表联合政府管辖权的殖民地因纠纷被美国军队摧毁,1832年9月,联合政府又任命了新的行政长官,但官员在随后的哗变中被杀。
1833年1月,英国占领了东西马岛。
从马岛反复易主的历史可以看出,西班牙最早占领马岛。
早在15世纪末西葡殖民时代,马岛就1 为调节彼此间争夺新土地的纠纷,西、葡两国在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仲裁下,于 1494 年签订了《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 Treaty of Tordesillas) ,同意在佛得角以西 370 里格 ( 约 2055 千米) 处划界,史称“教皇子午线”。
线东新“发现”的土地属于葡萄牙,线西划归西班牙。
是西班牙的财产,并且西班牙或拉普拉塔联合省进行了有效占领。
因此,1816年阿根廷摆脱西班牙的统治宣告独立,并宣布继承对马岛的主权,将马岛定为阿的第24个省。
4年后,阿海军又将国旗插上了索莱达岛要塞顶峰,宣布对该岛拥有全部主权。
为显示主权,英国人在岛上设置了总督府及其他行政机构,向该岛移民,并挤走了岛上土著居民。
此后,马岛便沦为英国殖民地。
但阿从未放弃对马岛的主权要求。
1958年,英阿两国关于马岛的争端被诉诸于合国,联合国先后4次通过决议,要求英阿两国以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
由于双方均不愿从本国的立场上后退,这种谈判只能是谈谈停停,吵吵争争,成为马拉松式的谈判,英国也因此控制着该岛时间长达100多年。
1982年2月26日,英阿关于马岛的谈判又重新开始,但是这一次,阿根廷人显然已对谈判失去了耐心和信心,他们已不指望能从谈判桌上得到什么,他们之所以愿意谈判只不过是故意放出来的烟幕。
此时阿军方正在悄悄准备一项代号为“罗萨里奥”的行动计划,他们决心要以牙还牙,用武力来收回对马的主权,终于在阿根廷国内阶级矛盾激化的时候,当时以加尔铁里总统为首的军政府出兵占领了马尔维纳斯群岛,挑起了英阿马岛战争。
虽然阿根廷一度占领了马尔维纳斯群岛,但是最后在英国强大的海军和空军的协同作战下,夺回了马尔维纳斯群岛。
二、国际法上通用的判断主权归属的方法无法解决马岛问题虽然英阿马岛战争已经过去了30多年了,但是两国对于该岛的主权归属仍然有着巨大争议,今天我就分析一下能否依据现有的主权确定的通用办法来解决两国对于该岛的主权归属问题。
我们都知道,对于领土的取得一般是一下几种方式:(1)先占;(2)时效;(3)割让;(4)征服;(5)添附。
对于马尔维纳斯群岛的归属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上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1、先占法学家们指出,先占是仅能由国家并且以国家的名义来实行的,“它必须是一2种国家行为,即必须是为国家而实行的。
或者必须在实行后由国家予以承认”。
先占的客体,“只限于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土地,这种土地或者完全没有人居住(如3荒岛),或者虽然有土著居住,但该土著社会不被认为是一个国家”。
从上面的历史上可以看,马尔维纳斯群岛最早是哪个国家的航海家发现的,现在已经不可考了。
英阿两国都没有办法拿出足够的证据证明究竟是谁首先发现了马尔维纳斯群岛。
此后,法国和西班牙先后占领了该岛并修建了居民点。
阿根廷认为其作为西班牙的殖民地独立以后应当通过继承的方式获得了马岛的主权。
一般而言,15、16世纪对无主地的占领都仅仅采取象征性占领,如插上国旗等。
而在18世纪以后,要求必须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仅仅发现或象征性地占领不足以取得。
虽然英国从1833年开始直至1982年对马岛进行了长达149年的管理,但是在此之前,法国和西班牙都有对马岛管理的事实,何况英国是通过战争的手段占领了马岛的东岛和西岛,因此阿根廷一直未放弃对该群岛的主权要求,所以英国没有办法用先占的方式取得马岛的主权。
2、时效时效指一国占有他国部分领土,且经过长时期并安稳的占有后取得该土地的2 [英]劳特派特修订:《奥本海国际法》(上卷?第二分册),王铁崖等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74—75页。
3 [英]劳特派特修订:《奥本海国际法》(上卷?第二分册),王铁崖等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75页。
领土主权,条件是必须有效控制该土地。
阿根廷根据西班牙和阿根廷占领岛屿的时效声索主权。
从1774年到1833年将近60年的时间里,西班牙和阿根廷先后在马尔维纳斯群岛建立殖民度,而英国并未对次提出异议,所以阿根廷的时效依据不能被否认。
与上面情况不相同的是,虽然之后英国通过战争的手段获得了马岛的主权并一直控制马岛到现在,但是并没有因此取得马岛的主权。
时效取得领土需要一国凭借非武力手段长期不间断和公开地占有和统治他国部分领土而取得该部分领土的主权,这种行为不以“善意”为条件,即使最初是不正当地或非法地占有他国的部分领土。
由于时效取得是非法侵占他国领土,因此该制度并不为现代国际法所接受,国际社会也无真正按传统时效取得原则裁决的国际判例。
英国通过战争的手段获得马岛的领土并非是“非武力”手段,何况阿根廷一直在宣称其对马岛拥有主权,因此英国同样无法用时效的方式来取得马岛的主权。
3、割让割让是指一国通过条约将其对国家领土的主权转移给另一国。
如果将全部领土割让给另一国,则视为合并。
割让有强迫割让和自愿割让两种类型,强迫割让一般都是通过武力或威胁达到的,根据《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51条的规定,违反《联合国宪章》之原则,非法使用武力或武力相威胁而缔结的条约是无效的。
自愿割让属于合法的割让。
从历史上看,无论是西班牙还是阿根廷政府均与英国之间没有通过签订协议来割让马岛的土地,因此英国也无法通过该种方式来获得该岛的主权。
4、征服该种方式是指国家使用武力占领他国领土的全部或部分,在战争状态结束后将该领土加以兼并的一种领土取得方式。
英国在19世纪对于马岛的占领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的。
与强迫割让不同,征服不需要缔结条约。
传统国际法认为战争权是国家的基本权利,因此征服取得土地是合法的。
现代国际法禁止使用非法武力,除联合国授权或自卫外,任何形式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都是违反国际法的。
这实际上就是排除了征服在现代国际法上的合法性。
所以在英阿马岛战争期间,虽然马岛被两国不断争夺并占领过,但是两国并不能依据这种方式而取得马岛的主权。
5、添附添附是指土地通过自然作用或人为作用而发生增加。
自然作用产生的,如在该国领海内,则自然属于该国,该国海基线向外推移。
在人工方式下,如可能与他国发生冲突,则需要征得有关国家同意。
任何国家不得通过改变其领土自然属性的方式,使得邻国领土的自然状态遭受不利。
马尔维纳斯群岛作为一个自然生成的的岛屿,在争议发生之前已经存在,其不可能通过该种方式使任何一个国家获得主权。
三、其他可行的解决马岛问题的方法由于从以上五种常规的方式上我们都不能最终确定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归属,所以我们应当从其他方面来思考办法解决马岛争议。
由于无论是英国还是阿根廷都对该群岛宣称拥有主权,而在马尔维纳斯群岛周围发现了大量油气储备之后,更加坚定了两国对于该群岛的主权的争夺,所以我认为需要通过其他方法来解决该问题。
1、双边协商1965年12月16日,联合国大会通过2065号决议,决议中指出:“坚决结束任何地方、任何形式的殖民主义,其中包括马岛。
”决议呼吁英阿两国政府抱持和平解决问题的态度立即展开谈判,“谨记联合国宪章的规定和目标以及关于4殖民主义的154号决议,谨记岛民的利益。
”决议确定了解决马岛问题的国际机制,也将马岛争端定性为非殖民化范围的问题。
但是作为五大常任理事国的英国却并未遵守联合国的决议。
决议“要求双方重视岛民利益”,但在英国看来,没有提及岛民的“意愿”。
尽管英国在历史和传统国际法层面上声索主权的依据不可靠,但是立足于现代国际法,以民族自决对抗联合国决议和阿根廷的谈判诉求是有说服力的。
所以,作为占有马岛的英国而言,其握有主动权,所以即使两国坐下来进行双边协商和谈判,也不太可能会有太好的结果。
1967年3月,英国政府首次向阿根廷正式声明,在一定条件下让渡岛屿主权,如果岛民的“意愿”得到尊重的话。
这样,英国把现代国际法中的“民族自决”原则与“岛民意愿”等同起来。
所以,尽管英国遵守国际机制勉强开始了与阿根廷的谈判,但始终以岛民“意愿”为达成任何协定的前提,采用拖延策略,直至1982年爆发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