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试行)
- 格式:pdf
- 大小:95.12 KB
- 文档页数:11
区域自动气象站常见故障及维修方法摘要针对区域自动站在运行中的常见故障进行分析,并总结了其维修方法,以期为自动站出现的简单故障排查提供参考。
关键词区域自动站;常见故障;原因;维修方法区域自动气象站投入业务运行以后,为天气监测、精细化预报提供了详细的资料和依据,特别是在汛期短时临近预报及为政府提供决策服务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1-2]。
因此,为使自动气象站正常工作,做好维修维护保障非常重要。
本文就自动站的一些常见故障及维修方法进行了探讨,以供自动站维护人员参考。
1自动气象站工作不正常自动气象站无法正常完成采集、计算、存储、输出数据等功能。
这类故障原因较多,判断和排除比较困难。
属于软件方面的,多半是强干扰,例如雷电引起的;属于硬件方面的,多半是电源系统故障引起的。
在日常的维护中,近几年安装的区域自动站基本都是太阳能电池和蓄电池供电,有时出现数据不能正常传输,应考虑蓄电池使用的期限,一般寿命为1.5~2.0年,这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当白天能传输,夜间数据中断,说明蓄电池可能使用寿命已到期限,蓄电池已无法再储存电能,应立即更换蓄电池。
太阳能板被遮挡物遮挡无法采集太阳能时,很容易造成蓄电池亏电,致使蓄电池过早老化无法储存电能,在夜间数据传输时极易中断,请及时调整太阳能板采集光线位置或再增加1块太阳能板。
另外,强雷电也能损坏采集器,导致自动站不能正常工作。
2气象要素测量性能下降一般所说的超差或测量数据严重错误,其特征是自动站正常,这类故障的判断和排除比较容易。
故障原因多半是传感器性能下降引起的[3]。
2.1温湿度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系进口传感器,湿度敏感元件为高分子材料的湿敏电容,HMP45D湿度与温度探测器是世界上最好的温湿度元件[4],在发现性能下降之前,一般无需特别维护。
使用温度资料时,各区域站的温度数据在不同的地域有所差别,在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应用上反映出来的日数据差距比较明显;如在春秋季防霜冻期间常常出现最低气温偏离相对正常最低气温,温差大的经过差距比较达-10~18 ℃,容易在低温霜冻气象服务预报时造成错误判断;夏季最高气温与相对最高气温比较差距达20 ℃左右,对预报高温天气带来不便。
附件3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试行)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2015年9月前言《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主要依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003年)、《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功能需求书》、《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修订稿)、《自动气象站保障暂行规定》等文件,以基层业务人员实际维护经验为基础,吸收了区域气象站生产、使用和管理等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编写完成。
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区域自动站的系统结构、主要性能、完好标准、设备维护时间、内容、流程、注意事项、维护记录表等。
本规范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制定发布,并归口。
本规范由陕西省气象局、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负责起草。
本规范编写组成员为:周林、白水成、王国君、徐青强、张世昌、张向荣、张晓妮、于进江、毛峰、李晓冬、张帆。
本规范为首次发布,是对区域自动气象站设备设施进行维护的指导性文件。
望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认真总结经验,遇有问题,及时向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反馈,并望提出改进意见。
各单位可根据本规范,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目录1 总则 (1)1.1 适用范围 (1)1.2 规范引用文件 (1)1.3 设备结构 (1)1.4 主要设备技术性能 (2)2 完好标准 (3)2.1 系统结构 (3)2.2 技术性能 (3)2.3 技术资料 (3)2.4 运行环境 (3)3 设备维护 (4)3.1 维护时间 (4)3.2 维护内容 (4)3.3 系统测试 (8)4 维护记录 (8)5 注意事项 (8)附录A: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记录表 (9)附录B:维护工具 (11)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1 总则1.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区域气象站维护的时间、流程、方法、要求等内容。
本规范适用于区域自动气象站的维护。
1.2 规范引用文件本规范引用了下列文件:a)《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003版)b)《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功能需求书(修订版)》(2012年)c)《地面气象观测场(室)防雷技术规范》(GB/T 31162-2014)d)《气象台(站)防雷技术规范》(QX 4—2015)e)《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气测函﹝2009﹞248号)f)《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和高空气象观测站探测环境调查评估方法》(气测函﹝2013﹞258号)g)《自动气象站保障暂行规定》(气测函﹝2012﹞185号)h)《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范地面气象观测站》(GB31221-2014)1.3 设备结构区域自动气象站由传感器、采集器、通信单元、中心站软件及供电系统组成。
自动气象站日常维护为了让该套自动站系统工作正常,寿命延长;避免因人为原因造成自动站故障,影响其正常运行。
希望您们能够严格按下列要求作好自动站日常维护工作:一、硬件维护:1. 数据采集器维护:a. 定期打开采集器,观察里面是否有杂物进入,检查底部进线孔是否密封。
b.需要一两个月给数据采集器复位或开关一次,以减少有些要素极值缺测情况。
c. 一般无需日常维护。
2. 数据处理微机和打印机的维护:a. 停电时,禁止长时间使用计算机,防止损坏UPS电源电池,b. 关闭计算机系统顺序为主机、CRT显示器、然后关闭UPS电源,c. 其它注意事项按随机文件的要求进行维护。
3. 电源系统的维护:定期检查里面的交流输入指示灯、直流输出指示灯、充电指示灯、错误灯是否正常4. 电缆的维护:a. 定期检查电缆与传感器及采集器连接是否有松动现象;b. 每年定期检查电缆是否损伤、老化。
5. 温湿传感器维护:a. 定期对百叶箱内灰尘进行清扫,b. 不要用手及不清洁的物体接触温湿传感器的护罩。
6. 雨量传感器的维护:每月至少定期检查一次,清除灰土、砂石、草皮、虫窝等,以免堵塞管道、滤网。
翻斗内壁若有脏物,可用水冲洗;维护时,应断开信号连接线,并保证没有误动作。
7. 风向、风速传感器维护:随时观察风向、风速传感器是否有卡滞现象,若有应及时报知省局装备中心维修。
8. 气压传感器维护:经常检查气压通气嘴,不得有异物和污染。
9. 地温变送器维护:一般无需日常维护,定期打开变送器箱看是否有异物进入,并对其清理。
10. 地温传感器维护:经常检查地表温度传感器和浅层地温传感器是否因大风、下雨等原因使地表土壤发生变化,若有,应及时对其正确归位,并注意传感器电缆。
二、软件维护:1. 实时监测部分:在系统工作状态正常时,下列菜单项建议台站人员不要操作:a.“终端维护”(“采集器终端维护”、“前置机终端维护”)b.“系统”菜单下(“时钟设置”、“通信口设置”、“密码口令设置”、“调制器参数设置”、“系统工作模式”)c.“系统”菜单下的“本站参数设置”、“数据参数调整”、“发报种类设置”、“旬月历史数据”、“月报历史数据”、“降水量五分级”、“数据审核参数”等子菜单,允许台站人员操作,但建议不作胡乱改动,以免影响数据准确性。
工作制度一、值班制度⒈严格执行《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和各项技术规定,及时准确完成本班各项任务。
⒉值班时严守岗位,不擅离职守,集中精力监视天气变化,不做与值班无关的事;不私自代班、调班;保持值班室整洁、肃静,不让无关人员进入值班室、观测场。
3.按规定巡视仪器、监视自动气象站实时数据及组网监控软件运行状况,确保观测数据正确和网络传输正常。
每正点前检查采集器、主机的运行状况;遇有疑难问题及时报告,采取措施;及时更正错误数据,确保上传数据正确。
对于配备辐射传感器的气象站,每天巡视时要检查辐射仪器的水平、方位、纬度、线路联结等安置状况,清除传感器玻璃罩或薄膜上的灰尘等附着物。
辐射观测传感器出现问题要及时换用备份仪器,或用毫伏表进行人工观测、计算,不得缺测,保证记录完整。
4.配备辐射传感器的气象站遇有大风沙、降水等影响记录准确的天气现象,应及时采取措施保护仪器;遇有雾、露、霜、雨、雪、风沙、浮尘等附着仪器,应及时予以清除。
5.注意云、能、天的变化;进行人工观测时必须携带观测簿,观测一项,记录一项,不得追记。
严禁伪造、涂改,防止缺、漏、早、迟测和缺、漏报等现象发生。
人工观测记录字迹要工整、清楚,严禁字上改字和用橡皮擦、小刀刮。
6.认真校对上一班的全部观测记录、自动气象站数据、数据文件、气象电报编码等,认真填写值班日记。
7.每天必须定点对时,保证时钟走时误差在允许的范围之内,且采集器与数据处理计算机的时钟一致。
8.严禁在数据处理计算机上进行非业务操作。
9.注意观测和积累本地天气变化的一些特征现象,为做好天气预报提供线索。
二、交接班制度⒈值班员要为下一班工作创造条件,提前做好交班准备;接班员在班前要注意休息,严禁酗酒,认真做好值班前的一切准备工作,按时到达值班室。
⒉交接班必须严肃认真,当面做好四交接:(1)现用的仪器、设备、工具;(2)值班用规范、技术规定、表簿等;(3)本班的天气变化及其特点;(4)下一班要继续完成的工作和其它注意事项。
附件3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试行)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2015 年9 月刖言《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主要依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003年)、《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功能需求书》、《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修订稿)、《自动气象站保障暂行规定》等文件,以基层业务人员实际维护经验为基础,吸收了区域气象站生产、使用和管理等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编写完成。
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区域自动站的系统结构、主要性能、完好标准、设备维护时间、内容、流程、注意事项、维护记录表等。
本规范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制定发布,并归口。
本规范由陕西省气象局、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负责起草。
本规范编写组成员为:周林、白水成、王国君、徐青强、张世昌、张向荣、张晓妮、于进江、毛峰、李晓冬、张帆。
本规范为首次发布,是对区域自动气象站设备设施进行维护的指导性文件。
望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认真总结经验,遇有问题,及时向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反馈,并望提出改进意见。
各单位可根据本规范,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目录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1 总则1.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区域气象站维护的时间、流程、方法、要求等内容。
本规范适用于区域自动气象站的维护。
1.2 规范引用文件本规范引用了下列文件:a)《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003版)b)《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功能需求书(修订版)》(2012年)C)《地面气象观测场(室)防雷技术规范》(GB/T 31162-2014)d)《气象台(站)防雷技术规范》(QX 4—2015 )e)《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气测函〔2009〕248号)f)《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和高空气象观测站探测环境调查评估方法》(气测函〔2013〕258 号)g)《自动气象站保障暂行规定》(气测函〔2012〕185号)h)《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范地面气象观测站》(GB31221-2014)1.3 设备结构区域自动气象站由传感器、采集器、通信单元、中心站软件及供电系统组成。
区域自动气象站常见故障维修及日常维护摘要:根据区域自动气象站故障分类,分别从区域自动气象站的传感器、供电系统、通讯传输等方面,介绍了区域自动气象站的常见故障和维修方法,提出了日常维护应注意的问题,供参考。
关键词:区域自动气象站;故障维修;日常维护区域自动气象站对提高中小尺度天气监测和临近预报以及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古浪县现有区域自动气象站18个,自投入运行以来,各种设备故障直接影响了我县的大气探测质量和天气预报准确率。
因此,加强对区域站常见故障的快速判断和排除是基础业务人员必需掌握的技能。
1.常见故障及排除区域站常见故障一般为传感器故障、供电系统故障和通讯传输故障三大类,下面分类叙述。
1.1传感器故障分析及排除1.1.1雨量传感器。
雨量数据不准确或无数据。
雨量数据明显和附近站点雨量数据差异较大或有降水而无数据,通讯正常,可能有以下原因造成:①雨量筒漏斗堵塞,导致雨量数据不准确。
②雨量传感器和采集器通道接触不良。
③雨量传感器损坏。
1.1.2故障排除方法。
①清理雨量筒漏斗;②检查雨量传感器和采集器连接是否正常;③更换雨量传感器。
1.1.3温湿度传感器。
温湿度数据不准确或温湿度无变化。
温湿度数据明显和附近自动站数据差异大,和历史极值差距较大,温度数据没有变化,应检查以下几个方面:①检查周围的环境是否对温度产生干扰,有可能造成温度数据不准确。
②检查温湿度传感器是否正常,用万用表测量温度的电阻值,判断是否符合当前温度。
③温湿度传感器和采集器接触不良。
1.1.4故障排除方法。
①更换温湿度传感器。
②检查温湿度传感器和采集器连接是否正常,是否有接触不良现象。
③检查温湿度连线是否破损,是否有短路现象。
1.1.5风向传感器。
风向保持某一数据长期不变。
可能由以下原因造成:①风向传感器和采集器接触不良。
②供电不正常。
③传感器线路有断开的地方。
1.1.6故障排除方法。
①检查风向接线头和采集器接触是否良好。
第十六章气象设备维护规程16.1气象机务岗位职责(1)负责气象设施设备及附属设备的管理。
(2)负责气象设备的日常维护和定期维护工作。
(3)负责气象设备的正常运行,确保飞行安全。
(4)负责气象设备的维修工作,并能对突发事件做出相应的处理。
(5)负责气象设备的检定与校准。
(6)负责气象设备备件的管理和相关资料的管理。
(7)认真填写设备维护记录和设备检修记录,建立和完善技术档案。
(8)负责清洁气象设备及环境卫生。
16.2自动气象站维护规程16.2.1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由江苏省无线电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生产的SAWS-1B型自动气象站的运行和维护。
16.2.2 SAWS-1B型自动气象站SAWS-1B型自动气象站(以下简称自动站)是对地面气象数据进行实时采集、计算处理、数据传输的自动天气观测系统,适用于民航机场。
16.2.3 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16.2.3.1基本结构自动站由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后备电源、通信机和计算机等组成。
自动站基本结构示意图传感器包括风向、风速、雨量、温度、湿度、气压传感器,需要时也可增加能见度等其它传感器。
在室外型自动站中,数据采集器、后备电源、通信机是装在一只机箱内的。
自动站的软件组成由数据采集软件、数据处理和业务应用软件三大部分,数据采集软件是在采集器内部运行的软件,数据处理软件和业务应用软件则安装在计算机中。
16.2.3.2基本工作原理传感器将对应气象要素的变化转换成电量的相应变化。
这种变化由单片机控制的数据采集器所采集,进行线性化和定标处理,实现工程量到要素量的转换。
并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
经过预处理后得出各个气象要素的实时值,然后由通信机传输到计算机进行业务处理和应用。
自动站工作流程框图16.2.3.3硬件构成及工作原理SAWS型自动站结构框图以下介绍各部件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1)传感器传感器将对应气象要素的变化转换成电量的相应变化。
a)温湿度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为芬兰VAISALA公司制造的HMP45D湿度与温度探测器。
附件4区域自动气象站维修规范(试行)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2015年9月前言《区域自动气象站维修规范》主要依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003年)、《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功能需求书(修订版)》、《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修订稿)、《气象装备技术保障手册-自动气象站》、《气象观测装备维修业务管理办法》、《区域自动气象站现场核查方法》(试行)等文件和相关国家、行业标准,以基层业务人员实际维修经验为基础,吸收了区域气象站生产、使用和管理等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编写完成。
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区域自动气象站的系统结构、主要性能、主要设备维修方法、流程、注意事项、维修记录表等部分。
本规范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制定发布,并归口。
本规范由陕西省气象局、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负责起草,编写组成员为:白水成、李社宏、徐青强、龙亚星、王国君、武安邦、朱海利、王千乐、王宇、汪武锋。
本规范为首次发布,是对区域自动气象站设备设施进行维修的指导性文件。
望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认真总结经验,遇有问题,及时向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反馈,并望提出改进意见。
各单位可根据本规范,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目录1 总则 (1)1.1 范围 (1)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2 维修条件 (1)2.1 维修人员 (1)2.2 维修工具 (1)2.3 维修备件 (1)2.4 维修资料 (1)3 主要设备技术性能 (2)3.1 设备结构 (2)3.2 传感器性能指标 (2)3.3 采集器主要性能 (2)4 常见故障维修处理流程 (3)4.1 故障发现及分类 (3)4.2 全部(大面积)站点数据缺测 (3)4.3 单站数据缺测 (4)4.4 单要素数据缺测或错误 (5)5 维修检验 (10)6 维修记录 (10)7 维修注意事项 (11)附录A 维修工具清单 (12)附录B 维修记录表 (13)区域自动气象站维修规范1 总则1.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区域自动气象站维修的总则、维修条件、主要设备技术性能、常见故障维修处理流程、维修检验、维修记录和维修注意事项等。
DZZ4型区域自动气象站日常维护及常见故障案例和维修摘要:本文对DZZ4型区域自动气象站的工作原理及日常维护、故障处理进行了介绍及分析,并通过平邑县气象局自2018年1月至2022年7月以来该型号区域自动气象站的设备运行状况、日常维护及故障处理情况,对自动气象站日常维护注意事项及几例常见故障的维修进行了总结,有助于提升台站技术人员在自动气象站维护及维修的业务水平。
关键词:四要素DZZ4型区域自动气象站;日常维护;常见故障案例及原因;判断依据和维修方式。
引言随着气象事业的发展,区域气象观测业务越来越重要,区域气象观测业务主要承担地面气象要素的时空加密观测任务,提供区域性高时空分辨率的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局部环境和区域气候等观测数据,区域气象观测站是国家级气象观测站的重要补充,在气象业务和服务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
DZZ4型区域自动气象站作为一种地面气象自动化观测设备,被广泛应用。
DZZ4型区域自动气象站具有易维护、易扩展、高准确性、高可靠性等特点,能满足区域自动气象观测业务的需要,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气象局现有14个四要素DZZ4型区域自动气象站和5个单雨量山洪观测DZZ4型区域自动气象站。
由于长时间的运转、老化,以及野外恶劣环境的影响,DZZ4型区域自动气象站不可避免的出现各种故障,严重影响了观测数据的连续性、及时性和准确性,为提高区域气象观测数据的连续性、及时性和准确性。
本文通过平邑县气象局自2018年1月至2022年2月以来该型号区域自动气象站的设备运行状况、日常维护及故障处理情况,对自动气象站日常维护注意事项及几例典型故障的维修进行了总结,有助于提升台站技术人员在自动气象站维护及维修的业务水平。
1、四要素DZZ4型区域自动气象站结构及主要设备四要素DZZ4型区域自动气象站作为一种自动化观测地面气象系统,可完成对风向、风速、气温、雨量的数据采集、处理、质控、存储和传输,由数据采集器、传感器、电源系统、通讯系统和外围设备构成。
气象自动站维护自动气象站的常见故障及维修维护一、出现异常观测数据当一个观测数据出现异常时,需要检查传感器是否损坏或线路是否松动。
必要时可以切断电源,重新拔下线路,看看设备重启后是否有异常数据。
二、采集器故障采集器是自动气象站的核心部件,直接影响气象要素的采集。
因此,为了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需要及时对采集器进行日常维护。
比如采集器出现故障时,先检查电源,看电源是否接通,保险丝是否烧断。
然后检查收集器内是否有灰尘、昆虫、树叶,如果有就清理干净。
最后,在清除内存后,可以重置或重启采集器,以查看故障是否得到解决。
如果上述措施仍不能解决故障问题,气象工作人员应记录故障并及时报告故障情况。
三、风向风速传感器故障风速传感器是一种能自动观测平均风速、风向、最大风速和最大风速的装置。
当其出现故障时,首先要检查接头是否松动,然后检查电缆是否带电或被雷击,最后检查转轴的摩擦,看摩擦过大是否影响设备转动。
由于风向风速传感器安装位置较高,容易受到外界气候条件的影响。
当特殊天气发生时,气象人员应加强对风向和风速传感器故障的检查和维护。
特别是在下雪天气,其转轴容易结冰,需要气象工作人员及时清除冰晶,避免因设备故障造成观测数据丢失。
四、雨量传感器故障雨量传感器是用来采集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起止时间的装置。
因为主要安装在野外,所以容易受到气候条件和生物的干扰。
当雨锥和漏洞被堵塞时,需要清理沙子、落叶、昆虫等。
在里面。
要避免用手直接接触内壁,以免留下油渍影响观察结果。
当翻斗不能正常转动时,检查其簧片开关是否安装到位或损坏。
五、温度传感器故障温度传感器故障多发生在高温潮湿季节,因其内部元件和金属部件生锈导致接头损坏,最终影响温度观测结果。
特别是当观测到的温度数据与附近自动气象站观测到的数据相差太远时,要检查温度传感器是否有故障。
首先检查温度线是否正常,与温度传感器接触是否良好。
其次,检查周围环境是否对温度有干扰,如强反射光、通风口等。
附件3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试行)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2015年9月前言《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主要依据《地面气象观测规》(2003年)、《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功能需求书》、《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修订稿)、《自动气象站保障暂行规定》等文件,以基层业务人员实际维护经验为基础,吸收了区域气象站生产、使用和管理等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编写完成。
规的主要容包括区域自动站的系统结构、主要性能、完好标准、设备维护时间、容、流程、注意事项、维护记录表等。
本规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制定发布,并归口。
本规由省气象局、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负责起草。
本规编写组成员为:周林、白水成、王国君、徐青强、世昌、向荣、晓妮、于进江、毛峰、晓冬、帆。
本规为首次发布,是对区域自动气象站设备设施进行维护的指导性文件。
望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认真总结经验,遇有问题,及时向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反馈,并望提出改进意见。
各单位可根据本规,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目录1 总则 (2)1.1 适用围 (2)1.2 规引用文件 (2)1.3 设备结构 (2)1.4 主要设备技术性能 (2)2 完好标准 (2)2.1 系统结构 (2)2.2 技术性能 (2)2.3 技术资料 (2)2.4 运行环境 (2)3 设备维护 (2)3.1 维护时间 (2)3.2 维护容 (2)3.3 系统测试 (2)4 维护记录 (2)5 注意事项 (2)附录A: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记录表 (2)附录B:维护工具 (2)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1 总则1.1 适用围本规规定了区域气象站维护的时间、流程、方法、要求等容。
本规适用于区域自动气象站的维护。
1.2 规引用文件本规引用了下列文件:a)《地面气象观测规》(2003版)b)《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功能需求书(修订版)》(2012年)c)《地面气象观测场(室)防雷技术规》(GB/T 31162-2014)d)《气象台(站)防雷技术规》(QX 4—2015)e)《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气测函﹝2009﹞248号)f)《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和高空气象观测站探测环境调查评估方法》(气测函﹝2013﹞258号)g)《自动气象站保障暂行规定》(气测函﹝2012﹞185号)h)《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地面气象观测站》(GB31221-2014)1.3 设备结构区域自动气象站由传感器、采集器、通信单元、中心站软件及供电系统组成。
附件3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试行)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2015年9月前言《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主要依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003年)、《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功能需求书》、《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修订稿)、《自动气象站保障暂行规定》等文件.以基层业务人员实际维护经验为基础.吸收了区域气象站生产、使用和管理等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编写完成。
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区域自动站的系统结构、主要性能、完好标准、设备维护时间、内容、流程、注意事项、维护记录表等。
本规范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制定发布.并归口。
本规范由陕西省气象局、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负责起草。
本规范编写组成员为:周林、白水成、王国君、徐青强、张世昌、张向荣、张晓妮、于进江、毛峰、李晓冬、张帆。
本规范为首次发布.是对区域自动气象站设备设施进行维护的指导性文件。
望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认真总结经验.遇有问题.及时向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反馈.并望提出改进意见。
各单位可根据本规范.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目录1 总则 (1)1.1 适用范围 (1)1.2 规范引用文件 (1)1.3 设备结构 (1)1.4 主要设备技术性能 (2)2 完好标准 (2)2.1 系统结构 (2)2.2 技术性能 (2)2.3 技术资料 (2)2.4 运行环境 (2)3 设备维护 (2)3.1 维护时间 (3)3.2 维护内容 (3)3.3 系统测试 (5)4 维护记录 (5)5 注意事项 (5)附录A: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记录表 (5)附录B:维护工具 (7)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1 总则1.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区域气象站维护的时间、流程、方法、要求等内容。
本规范适用于区域自动气象站的维护。
1.2 规范引用文件本规范引用了下列文件:a)《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003版)b)《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功能需求书(修订版)》(2012年)c)《地面气象观测场(室)防雷技术规范》(GB/T 31162-2014)d)《气象台(站)防雷技术规范》(QX 4—2015)e)《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气测函﹝2009﹞248号)f)《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和高空气象观测站探测环境调查评估方法》(气测函﹝2013﹞258号)g)《自动气象站保障暂行规定》(气测函﹝2012﹞185号)h)《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范地面气象观测站》(GB31221-2014)1.3 设备结构区域自动气象站由传感器、采集器、通信单元、中心站软件及供电系统组成。
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要求规范一、总则为保障区域自动气象站的正常运行和数据准确性,制定本《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要求规范(试行)》。
二、维护责任1.区域自动气象站的维护责任由所在地的气象部门或相关机构承担。
2.维护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气象仪器修理及维护知识和经验,并按照要求参加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三、维护内容1.定期检查和维护气象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
2.定期校准各类气象仪器,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3.检查并维护数据传输设备和通信设备的正常运行。
4.检查并维护气象站周围环境的清洁和整洁,确保不影响气象仪器的测量精度。
5.按照要求备份和存档气象站的测量数据,确保数据的长期保存和可查阅。
6.定期记录和上报气象仪器的运行状况和维护情况,做到有备案可查。
四、维护频率1.对于日常使用的气象仪器设备,应至少每个月进行一次检查和维护。
2.对于较为复杂或易损耗的气象仪器设备,应每季度进行一次检修和大修。
3.对于重要的气象仪器设备,应每年进行一次全面检修和大修。
4.对于数据传输设备和通信设备,应每月进行一次检查和重启。
5.对于气象站周围环境的清洁和整洁,应每个季度进行一次清理。
五、应急维护1.维护人员应具备应急维护的能力和技巧,能够及时处理突发故障和问题。
2.在气象仪器设备发生故障时,应立即排除故障并进行维修,确保设备能够正常使用。
3.在气象仪器设备发生严重故障无法修复时,应及时更换设备,并确保更换后的设备能够正常运行。
六、维护报告1.维护人员应及时填写维护报告,记录维护时间、内容和结果。
2.维护报告应上报给所在地的气象部门或相关机构,并按要求备份和存档。
七、违规处理1.对于违反本规范进行维护的行为,气象部门或相关机构将视情节轻重进行相应的违规处理,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2.对于严重违规行为造成的后果,气象部门或相关机构将依法追责,并要求赔偿损失。
八、附则1.本规范自颁布之日起试行,待试行期满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