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检测临床意义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3
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摘要】目的通过对临产孕妇凝血四项的检测,了解临产孕妇体内凝血功能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对164例临产孕妇(实验组)和123例非妊娠妇女的凝血四项的检测,并做统计分析。
结果临床孕产妇的PT,APTT,TT的检测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而FIB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临床孕产妇体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因此分娩前的凝血四项的检测对于手术中及产后异常出血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临产孕妇凝血四项变化及意义孕妇与其他女性相比,体内的凝血纤溶系统中的某些成分出现了一些异常变化,各种凝血因子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尤其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明显升高,这样易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
因此,临产孕妇的凝血四项检测对于预防和治疗产中,产后异常出血及DIC早期诊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8月-2011年10月产科住院正常待产孕妇164例为实验组,年龄18-40岁,平均26.3岁。
对照组123例为我院其他病区女性患者,心肝肾功能正常,无出血性疾病及血栓性病史。
年龄20-43岁,平均30.8岁。
1.2仪器与试剂仪器为日本Sysmex-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试剂及质控为上海长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3检测方法枸橼酸纳真空采血管采集空腹受检者静脉血2.0ml,充分颠倒混匀后以3000r/min离心15分钟,取血浆检测(血浆无黄疸,脂血,溶血且采血后2小时内完成检测)[2],质控品随标本一同检测。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x-±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检测结果见下表:与对照组比较,*P<0.01从表中可以看出,两组结果比较,PT,TT,APTT的检测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而FIB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指标的检测分析及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临产孕妇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四项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分别检测200例临产孕妇和150例健康非妊娠妇女的凝血四项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与健康非妊娠妇女组相比,临产孕妇组的pt明显缩短、fib明显增高,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ptt和tt结果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产前及时检测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指标变化,对防止异常出血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保护母婴安全等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临产孕妇;凝血四项;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母婴安全【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579—01为了探讨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本文对200例临产孕妇和150例健康非妊娠妇女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进行检测分析,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 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本院住院的临产孕妇200例,年龄20~37岁,平均26.3岁,所有病例均无出血性、血栓性疾病及其他内科疾病;健康非妊娠妇女组150例,来自同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成年女性,年龄20~40岁,平均27.4岁。
1.2 方法所有受检者均用标配枸橼酸钠抗凝管空腹抽取静脉血,混匀后以30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浆后2h内完成检测,检测仪器采用德国be半自动血凝仪,试剂由武汉塞力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所有操作均按说明书要求严格执行。
1.3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与健康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相比,临产孕妇组pt明显缩短、fib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ptt和tt结果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分析及其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晚期临产孕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检测对临床的参考价值。
方法:采用ca-510全自动血凝仪对295例临产孕妇和64例健康非妊娠妇女进行凝血四项检测。
结果:临产孕妇pt、aptt较健康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
结论:临产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孕妇体内凝血、抗凝血成分及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均发生明显改变。
对临产孕妇进行凝血指标检测,可早期发现凝血功能的改变,对预防dic的发生和及时治疗,降低临产孕妇dic 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临产孕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90-01妊娠是一种生理过程,在妊娠期间,特别是在妊娠晚期,孕妇体内激素水平发生明显变化,影响肝脏的代谢、合成和分泌功能[1],从而导致临产孕妇体内凝血成分和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出现明显改变,尤其是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增高,这种改变容易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2]。
因此对临产孕妇进行凝血指标的监测,有助于dic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
本文对295例临产孕妇凝血指标进行了检测,并与64例健康非妊娠妇女的结果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95例临产孕妇为2012年9月我院住院产妇,年龄19-39岁,平均27.6岁。
64例非孕妇女来自健康体检时随机抽取并排除有相关性疾病,其年龄与临产孕妇组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用专用血凝真空管(3.8%枸橼酸钠溶液1∶9抗凝)采取临产孕妇和正常非妊娠妇女肘静脉血1.8ml,3000r/min,离心15min,2小时内完成检测。
每次测试前先按规定做室内质控,质控合格后再行标本检测。
1.3 仪器与试剂。
仪器为sysmex公司生产的ca-51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
妊娠晚期孕妇凝血四项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妊娠是妇女的一段特殊生理期,在孕晚期孕妇多项血液指标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特别是孕妇的凝血状态。
凝血四项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
这四项能准确反应妊娠期间孕妇的出凝血功能状况,是目前临床上广泛用于判断出血性疾病的检验指标\[1\]。
我院自2011年1月—2013年1月,对收治的80例妊娠晚期妇女凝血四项进行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晚期孕妇作为观察组。
年龄22~39岁,平均(25.5±2.6)岁,孕周37~40周,平均(38.3±1.5)周。
选择同时期在我院进行产前检查的80例孕妇作为对照组,两组受检者心、肝、肾功能均正常,无凝血机制障碍及血液系统疾病,近期未使用止血药物。
两组孕妇年龄、孕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仪器与方法本研究使用仪器为希森美康Ca 500型血凝仪,随机配套试剂。
抽取肘静脉血1.8 mL,加入0.2 mL含0.109 mol/L枸橼酸钠溶液的专用试管,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为1∶9,立即颠倒混匀,3 000 r/min离心15 min,分离血浆,贮存于-20℃冰箱待检。
所有检测于采血后2 h之内完成,每日质控均在质控范围内。
1.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两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两样本t 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观察组妇女的PT、APTT、T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Fi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3讨论正常机体内凝血与抗凝处于动态平衡。
妇女在妊娠时期,特别是妊娠晚期体内的纤溶系统往往失去动态平衡,多种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均不同程度地增加,晚期可达正常人的1.5~2倍;抗凝系统功能减弱,使孕妇机体内环境的凝血-抗凝血机制发生变化,处于高凝状态。
临产孕妇凝血四项的临床检测分析及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检测临产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临床意义。
方法:对148例临产孕妇(临产孕妇组)与48例正常非妊娠妇女(正常对照组)的凝血四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临产孕妇组凝血酶原时间(10.35±0.64)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29.5±4.43)s、凝血酶时间(11.85±1.02)s、纤维蛋白原(3.55±0.82)g/L;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12.41±0.72)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4.3±3.52)s、凝血酶时间(13.56±0.94)s、纤维蛋白原(2.64±0.98)g/L,两组差异经统计学处理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在产前及产中及时检测临产妇或产妇PT、APTT、TT、FIB及血小板,动态监测其功能变化,以防止异常出血和DIC的发生,这对保护母婴健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临产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等4项用来是判断机体止血与凝血系统的病理变化、术前筛查凝血疾病的重要指标。
笔者自2007年1月~2009年7月对148例临产孕妇的凝血四项进行了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检测对象:收集我院产科住院待产临产孕妇组148例,年龄20~39岁,平均(28.6±1.2)岁;孕龄38~41周,无合并症。
正常对照组148例,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28.7±1.6)岁。
两组受检者心、肝、肾功能均正常,无凝血机制障碍和血液系统疾病。
1.2 仪器与试剂:仪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德国BE-Thrombol yzer Compac)。
临产孕妇凝血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普利森CA-2000A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285例临产孕妇(临产孕妇组)与1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凝血四项进行检测并作统计分析。
结果临产孕妇组PT、APTT、TT、FIB分别为(12.77±2.37)s、(31.07±10.26)s、(11.67±3.48)s、(3.74±1.05)g/L;对照组PT、APTT、TT、FIB分别为(12.95±1.48)s、(30.85±6.52)s、(12.73±1.32)s、(2.80±0.51)g/L;临产孕妇组与对照组P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FI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产前进行凝血四项检测对预防产妇异常出血、血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关键词临产孕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妊娠是妇女一段特殊的生理过程。
妊娠妇女体内血清雌激素和孕激素一般会伴随孕周增加而逐渐升高,并影响肝脏的代谢合成和分泌功能,从而使孕妇的凝血、抗凝功能发生改变。
临产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1],易诱发异常出血,血栓、栓塞性疾病和DIC等。
本文对临产孕妇凝血功能进行分析,有助于出凝血疾病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5年3~6月住院分娩孕妇285例作为临产孕妇组,年龄20~38岁,平均年龄26.9岁,孕周38~42周,血压、肝功能、肾功能正常,无其他合并症。
对照组150例为本院健康体检已婚未孕妇女,血压、肝功能、肾功能正常。
年龄22~35岁,平均年龄26.0岁。
两组均无出凝血方面疾病、血栓性疾病,采血前未使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
MEDICAL TREATMENT[作者简介]朱欣(1975.7-),女,湖南湘潭人,硕士,主管检验师,职称:副高,研究方向:临床妇产血液检验。
妊娠期间孕妇的凝血功能一般随着孕周的增加而出现增强趋势,尤其在临产前,往往处于高凝状态,引发凝血障碍,一旦不能及时检查和发现,容易诱发出现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据有关临床观察发现,临产孕妇血凝指标改变导致DIC者约占0.03%~0.13%[1]。
尤其是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改变,是诱发DIC的直接原因。
因此,对临产孕妇进行血凝指标的监测,有助于DIC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
现对107例孕妇的凝血四项基本检测情况(PT、TT、APTT及FIB)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对80例健康非孕妇血凝四项指标进行测定并对比以分析,以为四项指标的检测标准提供参照,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07例临产孕妇为湘潭市中心医院2011年产科住院病人,年龄21~38岁,平均年龄31.4岁,孕周>38周,为观察组。
同时,随机选取同期于该院健康体检的非孕妇女80例,为对照组。
年龄在22~38岁,平均31.2岁。
所有患者均无血栓疾病史,无出血史,且近1个月未使用抗凝血药物。
1.2研究方法1.2.1标本处理所有患者均抽取2mL静脉血,并即刻置入含枸橼酸钠的抗凝管中,充分混匀后,以3000r/min的速度离心分离10min,取未发生溶血、无脂血以及无黄疸的血浆,并于常温下2h内检测凝血功能四项指标[2]。
1.2.2主要仪器和试剂采用德国BE公司Compact全自动血凝分析仪(6280A型),由上海太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血凝试剂。
1.2.3检测方法分别对PT(s)、TT(s)、APTT(s)、FIB(g/L)四项指标进行检测。
严格按照操作手册使用,用定标血浆连续测定20次,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朱欣1陈涛21.湘潭市中心医院检验科,湖南湘潭411100;2.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湖南常德415000[摘要]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以及纤维蛋白原(FIB)四项指标变化和其临床意义。
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检测与临床意义摘要】目的通过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的检测与分析,探讨临产孕妇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为防止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出现大出血或DIC提供科学可靠地依据。
方法采用RAC-050全自动血凝仪检测PT、APTT、TT、FIB。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临产孕妇 PT明显低于对照组,而FIB明显高于对照组,APTT、TT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结论临产孕妇凝血功能增强,处于高凝状态,有利于产后快速止血,产前凝血功能的检测对预防产科出血和DIC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应用。
【关键词】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临产孕妇高凝状态出血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1.1.1 临产孕妇组本院2012年9月~2012年11月在产科住院的正常待产孕妇100例,无肝、肾功能异常,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血液病、妊娠糖尿病等妊娠并发症且未使用任何药物,年龄20~38岁,孕龄38~41周。
1.1.2 正常对照组 60例,年龄30~40岁,均来自本院外科胆囊结石的女性病人,查无出血性疾病,无肝、肾疾病。
1.2 试剂、仪器、方法1.2.1 试剂与仪器采用深圳雷杜生命科学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自动血凝分析仪,试剂为上海长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原装试剂,质控品为随机配套。
每天用质控品进行室内质控,结果均在控。
1.2.2 方法用专用血凝真空管(0.109mmol/L枸橼酸钠溶液1:9抗凝)采取临产孕妇空腹肘静脉血2ml,3000r/min离心30min。
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程分别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所有标本均在采血后2h之内检测完毕[1]。
1.3 统计学处理全部结果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显著性分析采用t检验结果2 测定结果见表从表可知:与对照值相比,临产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缩短,纤维蛋白原(FIB)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检测临产孕妇1200例血凝四项结果与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检查临产孕妇血凝四项(PT、APTT、TT、FIB)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在我院临产孕妇组1200例和健康妇女为对照组200例,检测的血凝四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临产孕妇组(PT、APTT、TT、FIB)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的TT相比,(P>0.05)无明显差异。
结论产前检查血凝四项指标可以对孕妇及早发现其凝血功能的改变,和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和及时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标签: 临产孕妇血凝四项产前检查孕妇产前检查血凝指标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是临床常用的出血与血栓疾病筛检试验,据有关临床观察发现,临产孕妇血凝指标改变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者约占0.03%~0.13%[1~2]。
尤其是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改变,是诱发DIC的直接原因。
因此,对临产孕妇进行血凝指标的监测,有助于DIC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本文通过对比检测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10年1~12月产孕妇1200例,年龄21~44岁,平均年龄29岁。
对照组为来我院体检的健康妇女200例,年龄20~43岁,平均年龄32岁。
2组均无确诊的心、肺、肾等器官病变。
1.2标本采集用一次性专用血凝管采集静脉血 1.8ml,管内含枸橼酸钠0.2ml,立即混匀。
3000r/min离心10min,严格按规定程序完成PT、APTT、TT、FIB测试。
1.3仪器和试剂采用日本SYSMEX CA530全自動血凝分析仪,上海太阳公司提供血凝试剂,进行检测。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数据均以(x-±s)来表示,采用t检验,P <0.05差异显著,P<0.01差异极显著,二者均有统计学意义。
检测凝血四项对临产孕妇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检测在临床的意义。
方法:对临产孕妇50例及对照组健康非妊娠妇女50例进行PT、TT、APTT、FIB测试。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临产孕妇组PT、TT、APT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而FIB 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
结论:产前检查凝血四项指标可以为临床治疗产科意外提供可靠的检验依据。
中晚期孕妇凝血功能有增强的趋势,处于高凝状态,有利于产后快速有效止血。
产前凝血功能的检测,在临床方面比如对预防产科并发症(如DIC)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孕妇凝血检测产前检查DIC 凝血功能临床意义育龄妇女妊娠过程中体内的凝血及纤溶系统中的某些成分往往出现一些异常变化,随着孕月的增加,特别是妊娠中、晚期,体内凝血成分、抗凝和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出现明显改变,并容易发生某些出血性、血栓性疾病,为了给临床和妇产科提供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有参考价值指标变化和数值,防止临产孕妇在分娩中出现意外,从2009年9月~2010年9月对50例临产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凝血四项进行了检测对比分析,现将对比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9年9月~2010年9月收治待产孕妇50例,无肝、肾功能异常,血液病、妊娠糖尿病等妊娠并发症且未使用任何药物,年龄22~38岁,孕龄38~41周,其中初产妇40例,多胎或有流产史产妇10例。
正常对照组:门诊随机抽取其他科室女性健康体检50例,年龄25~38岁。
使用试剂、仪器:①试剂:上海太阳公司生产的血凝试剂;②仪器:德国BE半自动血凝仪。
方法:用专用血凝真空管(3.8%枸橼酸钠溶液1:9抗凝)采取临产孕妇和正常非妊娠妇女空腹肘静脉血1.8ml,3000r/分,離心15分钟,2小时内完成4项指标测定,利用光电磁珠血浆凝固法进行测定PT(秒)、APTT (秒)、TT(秒)、FIB(mg/L)4项。
临产孕妇凝血四项及血常规检测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四项及血常规检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临床孕妇42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42例健康非妊娠女性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凝血四项与血常规检测,比较相关结果。
结果:经检验,在凝血四项PT、TT、APTT、Fib检验结果、常规检验结果表明,PT、RBC、TT、APTT、HGB方面,对照组均高于观察组,而在Fib、WBC方面,对照组均低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临产孕妇,若能够进行凝血四项与血常规可以找到异常情况,并根据结果进行针对性干预,可以改善贫血及预防相关并发症。
【关键词】临产孕妇;凝血四项;血常规;临床意义【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3-0043-02对女性而言,妊娠期非常特殊也非常重要,此时,孕妇会受到神经内分泌、激素、胎盘等综合性的影响,所以,会造成机体因血液成分发生变化;其中,血液高凝状态属于这个时期的一种生理性反应,孕周增加,它的程度也会逐渐加剧,作用在于预防分娩后的出血事件,与此同时,高凝增加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从而对临产孕妇造成危险[1]。
本次研究中选取84例女性进行分组比较研究,探讨临产孕妇凝血四项及血常规检测的临床意义。
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观察组42例患者,均经病史查询、病例分析及相关检查等确诊为临床孕妇,年龄从27岁到40岁,平均年龄为(30.2±1.4)岁;孕周39到41周,平均孕周为(40.1±0.22)周;对照组42例确诊为正常且非妊娠女性,年龄从25岁到40岁;两组比较,除正常健康非妊娠与妊娠期的差异之外,可排除恶性肿瘤、精神类疾病,以及器官器质性病变等,所有患者均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明确检测内容,且与检验者积极配合完成了检验工作;在年龄、性别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指标检测的临床分析
周梅琴
【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年(卷),期】2017(009)035
【摘要】目的分析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5月—2017年8月治疗的150例临产孕妇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门诊体
检的150例非孕期女性为对照组,均使用Stago凝血分析仪检测其凝血四项,分析
其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凝血酶时间上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产前、分娩期间监测孕妇的凝血四项指标,对临床预测、预防、治疗产妇异常出血具有重要作用.
【总页数】3页(P12-14)
【作者】周梅琴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苏溧阳 223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6
【相关文献】
1.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J], 梁惠霞
2.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指标检测的临床分析 [J], 张长虹
3.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指标检测及分析 [J], 苏永梅
4.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指标检测结果探讨 [J], 晏会真
5.临产孕妇四项凝血指标检测临床分析 [J], 钟向东;石丽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检测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检测临产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临床意义。
方法:对临产孕妇与正常女性进行pt、fib、aptt、tt即凝血四项的测定。
结果:临产孕妇pt、aptt、tt均低于正常女性,而fib明显高于正常女性,两组比较,p38周孕产妇400例,年龄20~43岁,临产孕妇未使用任何药物,心、肝、肾功能正常,无其他合并症。
正常对照组:正常女性360例,均来自我院正常体检者,且未使用任何药物,选择心、肾、肝功能正常,无凝血机制异常及肝炎病史,年龄20~50岁。
1.2方法:抽取受检者静脉血1.8ml与109mmol/l枸橼酸钠按9:1比例混合,充分抗凝后以3000r/min离心15min,取血浆测定,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所有标本的检测均在2 h内完成。
1.3检测试剂与仪器凝血四项的检测使用法国生产的stgo全自动血凝仪以及配套的原装试剂,质控血浆随患者标本同时进行测试,其数值均在质控范围内。
1.4数据统计原始数据用spss软件处理,结果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各组间的比较用t检验,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凝血四项指标是判断出血性疾病的主要诊断指标:(1)pt是检测外源性凝血系统凝血因子常用的筛选实验项目,能反映体内ⅱ、ⅴ、
ⅶ、ⅹ因子缺乏而引起的出血倾向。
(2)aptt能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ⅷ、ⅸ、ⅺ因子的水平,是非常敏感的指标和常用的筛查项目[1],也可反映共同途径ⅰ、ⅱ、ⅴ和ⅹ因子的水平。
(3)tt的检测主要反映在凝血功能共同途径—fib转化为纤维蛋白的过程中是否存在异常的抗凝血现象。
(4)fib是血浆中含量较高的一种糖蛋白,是凝血途径中重要的影响因素,是血栓形成性疾病的诊断指标[2]。
本实验结果显示:临产孕妇fib显著增高,而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及产后往往伴有大量出血,极易引起急性dic和血栓栓塞性疾病,在我国是引起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3]。
因此,在产前进行凝血功能检查是非常必要的。
孕产妇分娩过程中,大多伴有大量出血,极易引起dic或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从本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孕产妇的pt、aptt、tt
值低于正常对照组,fib高于对照组。
结论与其他报道基本符合[4]。
综合以上分析,表明晚期孕妇的血液凝血程度明显高于正常女性水平,处于高凝状态[5],这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变化,对正常分娩过程中有效止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高凝状态的不断加重,又极易引起出血和血栓性疾病,最后导致dic发生[6]。
实验证明,临产孕妇做凝血功能项目的检测,可及时了解待产妇机体的凝血状态,为临床提供可靠的依据,预防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及产后大出血而导致急性dic和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对优生优育,确保母婴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谭齐贤.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92.
[2] 谢少武;探讨d-d和fib检测在孕产妇di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华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05
[3] 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4.
[4] 刘更夫,骆明波,凝血指标在产前检查中的作用[j]. 临床医学与检验2006,08.372-373.
[5] 钱文亚,万汝根,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及血脂联合检测对孕妇血液高凝状态的评价[j]现代实用医学,2010,09
[6] 刘伟;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严重威胁母儿生命的并发症[j]沈阳医学院学报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