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课如何进行田野作业
- 格式:pdf
- 大小:88.43 KB
- 文档页数:7
学术研究中的民俗学研究方法民俗学是一种研究民俗现象的学科,它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仪式、信仰、习惯、艺术等。
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在学术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们决定了研究的质量和深度。
本文将介绍民俗学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原则、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跨学科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的展示和评估。
一、基本原则1.田野调查法:民俗学研究的基础是田野调查,即实地考察和研究当地的文化现象。
田野调查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语言、信仰、习惯等,从而更好地理解民俗现象的本质。
2.参与观察法:参与观察法是一种观察民俗现象的方法,要求研究者亲自参与其中,观察并记录当地人的行为和语言。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更深入地了解民俗现象,发现一些被忽视或隐藏的信息。
3.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一种分析民俗现象的方法,要求研究者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全面地了解民俗现象的特点和规律,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1.访谈:访谈是收集民俗资料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与当地人进行交流,可以了解他们的信仰、习惯、传统等。
访谈可以采取面对面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进行。
2.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一种收集数据的方法,通过设计问卷,向当地人发放问卷并收集答案,可以了解当地人的信仰、习惯、文化认同等。
问卷调查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全面地了解民俗现象的特点和规律。
3.文献资料:文献资料是研究民俗现象的重要参考资料,包括历史文献、地方志、民间传说等。
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等,为研究提供更多的信息。
4.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数据分析是民俗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可视化,可以发现民俗现象的特点和规律。
可视化技术包括图表、地图等,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呈现和分析数据。
三、跨学科研究方法民俗学研究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和融合,以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民俗学田野调查方法篇一:民俗学田野调查格式。
? 田野报告撰写准则一、田野调查报告题目特定地点、特定主题? 如:当代乌鲁木齐回族节日习俗? 福建东山歌册调查? 南音与泉州民众生活? 云南大理白族火把节调查1. 调查地点历史地理文化背景概述? 1-1地理区位、民族、人口组成? 1-2地方历史与文化传统? 1-3基本生计(谋生活动)? 1-4其他2. 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 2-1活动名称、沿革简述? 2-2 活动程序、组织、主持人? 2-3活动事件项目3. 活动过程? 3-1活动筹备(如年节,腊八开始)? 3-2主体活动开始(如仪式开始的时间、方位等)? 3-3活动过程描述(主要阶段、事件结构)? 3-4活动结束(结束的仪式、访谈人们的评价、看法等)三、结语? 意见及问题探讨四、附录?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 调查问卷设计:篇二:论文论田野调查在民俗学领域中的应用论田野调查在民俗学领域中的应用【摘要】民俗学研究应特别注重田野调查的应用。
这是因为,民俗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它的主要资料来源是仍存在于民间的活的民俗事象,这是一种既具有历史传承性、又表现为现实形态的民俗资料。
因此,民俗资料的搜集,最主要的是田野作业的方法。
田野调查是民俗学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是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方法,任何研究都离不开它。
【关键词】田野调查、民俗学、研究方法、应用一、民俗文化现象与民俗学研究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
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
它是适应一定的社会生活,首先是物质的生活和相应的社会心理需要而生成、传播和继承的,同时它也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相应的功能,即主要在于规范、便利和调节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之得以巩固和发展。
而民俗学是一门研究民间风俗习惯及其它生活文化传承的社会科学。
作者: 顾希佳
出版物刊名: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38-42页
主题词: 田野作业;民俗学;民俗事象;民俗资源;清明节;民俗学研究;民俗调查;民俗文化;传统文化;民间舞蹈
摘要: 民俗学田野作业的几点思考顾希佳毫无疑问,田野作业是民俗学的坚实基础。
以往的文献史料较少对民众生活的切实记述,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要发展我国的民俗学事业,必得加强田野作业,取得大量的第一手调查资料。
但是,在重视田野作业调查报告的同时,也不应轻视文献史料...。
民俗学者与文艺学者的田野作业当今,“田野作业”一词,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文科学所应用,包括民俗学和文艺学。
在我国,自五四以来,民俗学和文艺学即有结盟之缘,当时是由新运动的目标所决定的。
在以后的新主义和革命中,两者又发生了这样那样的联系。
20世纪后期,现代方法论崛起,两者在某些部分上也时有并轨之势。
本文试从现代方法论的角度简要探索这种关系。
民俗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民间,而文学的知识之一是民俗。
民俗和文学有着太多的相同资源、相同想像、相同观念、相同任务,及宗教、仪式和风格上的相同类型,这使它们纠缠在一起,相互影响、变化、生长和消歇。
因此,研究它们的学问——民俗学和文艺学,也有着天然的联系,彼此有许多共同点,都可以用本成员所共享的和体验的民俗类型做分析,两个学科在相关对象的研究方法上也有相似性。
对文艺学来说,十分重要的,也是很困难的,是研究文学现象的内部结构,它的创造和加工的过程,这类内容,需要用民俗学的方法去协助解决;而民俗事象也有其内在结构,需要借用文艺学的方法将之提升出来,从中找到它的诗性特征和表演风格。
当我们在研究民俗的这种鲜明要素的时候,往往是在研究它的文学,这时文艺学的分析方法可以延用到民俗事象上。
不过,文艺学的方法,只能发现民俗的诗性现象和民俗的法则,却不能说明它们。
民俗学的方法,在分析文艺作品上,也需要通过中介转换,才能成为文艺学者的民俗视角,而不是直接兑换。
在现代学术史上,田野作业的理论能使双方优势互补。
田野作业理论中的田野定位说,在打通民俗学和文艺学上,是一个重要关节。
田野定位的含义,指在学术研究工作中,把学者的知识相对化,把个人当作研究对象的一部分,以利于有效地分析和阐释对象文化的资料。
围绕它所构建的学说,可以研究民俗学和文艺学两个学科的关系,也可以分析两个学科在现代操作中的交叉现象,就学者对民俗事象与文艺作品的分析活动做反观和前瞻。
近年来,民俗学等对象化很强的学科都十分关注田野定位问题,文艺学等主位意识很强的的学科也开始介入这类实践。
关于田野作业!!BT3〗一、关于田野作业?田野作业的问题,是我首先想要说明的问题。
因为本书是以民间禁忌的材料为主要支撑的民俗学专著,材料多是从民俗学角度搜集起来的,认识也是以民俗学学科的基础理论为依托,所以研究的方法也应当是民俗学的。
这一点在写作《中国民间禁忌》的前后,我在认识上是有着质的差别的,因此不能不在此加以检讨说明。
在这一点上有所交待,我想不仅能帮助读者认识书中研究的不足之处,而且还能为进一步研究此一问题提出一个深入探讨的正确途径。
?民俗学是一门实证的学问,钟敬文先生曾经多次强调这一点,然而,以往我的认识总不能深刻体会。
虽然口头上也承认田野作业的重要性,但实际上还只是把田野作业看作民俗学研究的准备过程,认为田野作业只不过是获取民俗材料的手段而已,没有认识到田野作业是民俗学的基本的研究方法。
田野作业不可以仅仅是以搜集材料为目的,而恰恰应当是研究本身,这一点仔细体会,是不难理解的。
在接触实际的过程中,民俗学的理论才得以建立,才得以调整,才能够发展,才可能趋向完备。
虽然这几乎是所有社会科学的一般性规律,而在民俗学中则体现得尤为显明。
民俗学任何理论上的重大突破、重大进展无不依赖于对现实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考察。
没有一般的民俗学理论,我们对民俗或许会视而不见;而没有具体的民俗学考察,我们就不可能发展民俗学的基础理论。
真知只能从实在的社会生活调查中得出,理论突破的勇气和信心也必然是以实在的事实为根据的。
事物的真实形态不应当也不可能靠理论家在书斋中去框定它,而只能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它,然后再用理论去适应它、说明它。
因此,虽然我比较地能够注重了材料的真实性、客观性、科学性,但也仅只是停留在、满足于直观的材料的核实之中,未能以田野作业的研究方法广泛深入地开掘实际生活中禁忌的民众自我认识(这里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上认识不足,客观上条件所限。
此处只谈效果,不论原因)。
民俗学最看重的是什么?那不是由文人坐在书斋中为民间的信仰作出的种种说明而是生活中民众自己对自己生活的活生生的解说(包括民俗事象的描述、心意的表白、俗理信仰、文化压力、社会境况等等等等)。
第四讲民间文学田野作业与科学写定——搜集、记录与整理一、田野作业及其必要性(Fieldwork and its Necessity)田野作业,也叫田野调查,它是民俗学与民间文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共同运用的基本方法,即研究者到自然生态环境或社会文化环境中去做实地调查,通过参与式体验、观察、访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以供研究。
这种方法是与案头工作相对应的、一种可操作的方法。
民间文学田野作业的目的:观察和记录演述的内容与过程,发现文艺演述和当地人生活的关系,领会当地的文学知识。
而要达到这些目的,深浸(deep immersion)于民间文学的演述生活才是唯一的途径。
当然,田野作业还有一个大家不愿挑明的好处,就是可以获得知识的合法性。
二、学术认识的转变与反思:从田野作业到田野研究1.哪儿是田野?“田野”是作为一种观念性而存在的特定的学术空间。
每一次田野的进行,都是学者学理性思考与现实性地域的结合。
我们所应当做的是在理论关注和可以说明这种关注的地点之间寻求一个充分的吻合。
因此,田野其实是有限度的无处不在,是随机与刻意抉择的重合。
2.田野研究与田野作业是否同义?田野研究在方法论的层面上含括着田野作业,并将之整合为田野研究中的基础环节,同时提倡个案与专题。
田野案头准备工作和理论预设,应包括具体的操作层次与技术路线,还应包括对更为丰富的理性思考。
【田野研究的过程】田野作业(fieldwork)→访谈(interview)→田野笔记(field notes)→田野记录(transcribing)→田野报告(reporting)→田野翻译(translating)→田野的文本化(textulizing)→田野档案(archiving)→被阐释的文本(a performance-centered text = report + record)。
3.田野中的“我”是谁?①1920’s 功能学派马林诺夫斯基(B.K.Malinowski):主张“移情”,即通过亲身体验他者的生活,去观察他者、理解他者、包容他者,在他者的世界中揭示生活的真相。
田野调查对民俗学概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意义研究作者:赵燕妮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16年第04期[摘要] 田野调查对民族学概论课程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民俗学教学的核心内容,因此,广大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田野课堂调查研究的方式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田野调查与民俗学的关系为切入点,系统地阐述了田野调查对《民俗学概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意义。
[关键词] 田野调查;民俗学概论;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0-0170-01一、田野调查与民俗学的关系田野调查又被称之为田野工作、田野作业以及野外考察等。
田野调查在人类学研究中是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基础的一种方法。
不仅如此,田野调查也逐步成为民俗学研究过程中经常应用的、最有效的方法。
作为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的一门学科,民俗学具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它的所有资料都来源于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换句话说,民俗活动就是民俗学得以发展的基础,民俗学就是以传承民事项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以田野调查为手段,通过深入地进行田野调查来获得重要的理论。
对于我们所说的“田野”,现阶段存在着多维阐释。
[1] 一直以来,我们对田野的认识,是以自然主义理想为基础的,认为田野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甚至觉得只有在异地他乡才能够进入田野,才能够深入地了解田野调查,才能够体会到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
由此得来的田野调查通常是指通过到农村、基层、草原接近自然去的方法来实现的。
随着田野调查研究的深入以及民族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田野的内涵和外延也得到进一步的丰富。
田野调查也不仅成为一个空间意义上的地点,甚至部分研究者简单而深刻地认为,人文世界无处不是田野。
由此可见,田野对于民俗学概论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田野调查,那么民俗学概论这一课程也难以有效地开展。
[2]二、田野调查对民俗学概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民俗学概论课程与田野调查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田野调查在民俗学概论课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民俗学者与文艺学者的田野作业在田野作业中,民俗学者和文艺学者的研究方法略有不同,但它们都是通过在田野中进行实地调查和文化研究来探索其感兴趣的主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民俗学者的田野作业2.文艺学者的田野作业3.田野作业中的难点4.田野作业对研究的贡献1. 民俗学者的田野作业民俗学者的研究主要关注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如传统节日、婚礼、葬礼等等。
他们的田野作业主要是通过与当地人交流、观察和收集当地传统文化的资料来了解和研究这些文化现象。
在田野作业中,民俗学者采用了一些特别的方法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例如,他们会采访当地居民,询问他们对某些民俗或文化活动的看法和经验。
他们还会观察当地的传统文化活动,以了解当地人的文化习惯和生活方式。
同时,他们会收集相关的文献记录,如照片、纪录片、文学作品等,以使对当地文化的认知更加深入。
2. 文艺学者的田野作业文艺学者的研究主要涵盖文学、电影、音乐等艺术领域,主要关注文艺作品对于社会文化和人类价值观念的传递和影响。
与民俗学者相似,文艺学者在田野作业中也要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来获取必要的信息。
为了获取更加真实的材料,文艺学者通常会与文艺创作者和相关行业从业者进行访谈,并通过观察他们的创作过程和创作环境,来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创作灵感。
此外,一些文艺作品的影响极为广泛,因此文艺学者也会进行全球性的田野调查,以了解该作品在不同文化和社会环境下的反应和影响。
3. 田野作业中的难点虽然民俗学者和文艺学者在田野作业中有自己的研究方法,但存在一些共同的难点,如语言交流、文化差异和访问难度等。
由于地域和文化的差异,有些地区的本地语言可能不被学者们所熟悉。
在田野作业中,学者们必须要适应这种语言障碍,并进行必要的翻译转换,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文化差异也是田野作业中的一个挑战。
学者们要掌握并尊重当地的文化习惯和传统,避免对其产生不必要的冲突和误解。
例如,在某些传统文化中,可能存在一些学者们所不理解或不接受的行为,因此学者们需要在研究过程中尊重当地文化,并进行必要的文化沟通。
民俗学的田野作业-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民俗学的田野作业•一、准备工作•二、调查方法•三、整理资料一、准备工作•1、案头准备•2、选点•3、物质准备1、案头准备•(1)阅读文献•(2)田野作业选题•(3)形成假设•(4)撰写论证计划•(5)编制日程表1、案头准备•(1)阅读文献–民族志档案资料•历代民族志、民俗志,十大文艺集成志书等–地方文献书目•地方志、历代笔记等•《新疆图志》–考虑调查方向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1979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会同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有关文艺家协会陆续发起“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工作。
•首批启动的是《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戏曲志》、《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中国曲艺志》,时称“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规划共300卷(每省、自治区、直辖市各10卷)、450册,约5亿字。
1、案头准备•(2)田野作业选题–尽可能完整地对他者文化进行描述和分析–集中注意力,对他者文化中的某些行为进行探讨–将自我文化与他者文化进行比较研究1、案头准备•(3)形成假设–可进一步更改1、案头准备•(4)撰写论证计划–选题题目–内容–价值–研究基础1、案头准备•(5)编制日程表–出发时间、集结地点、旅行方式、进入方式–食宿安排–调查分工–地方联系人与工作步骤–搜集资料的方法、访谈对象与地点–阶段性离开的时间和标志2、选点•在原调查地开辟新点•回访选点•通过阅读文献选点•通过实地考察选点•根据对象要求选点•根据课题随意选点3、物质准备•经费、票证、•资料(地图、计划、日程表、相关文献资料等)•书写工具(红蓝笔等)•技术设备(拍摄、录音、录像)•食宿用品•礼品•通讯设备•办公设备3、物质准备•红头文件•盖章介绍信•联系人•见面礼•办一件对方认为重要的事•跟领导打招呼•秘密认同•恢复旧关系•勿犯旧错误二、调查方法•1、与地方信息提供者合作•2、参与观察•3、现场访谈•4、绘图与照相•5、转写技术(括号)•6、答谢原则–不当审讯者、支配者、监视者和旁观者三、整理资料•1、建立档案–鉴别、保管、保存、传播•2、编辑资料集•3、电子典藏与属性描述–属性描述•民俗文物属性•民俗文字属性•民俗文化属性二、基本知识点(一)民俗的基本含义1 、“民俗”概念的几种理解(1 )钟敬文的定义,分别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从民俗与文化的关系、从民俗内部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