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维”适应性转换浅析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8
《边城》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边城》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边城》的文化最鲜明个性特征体体现在那里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边城》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边城》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文化负载词是文化最鲜明个性特征体现,然而这种反映文化差异的词汇却为文化沟通和翻译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在沈从文的作品《边城》中,大量的文化负载词被使用,突出了作品鲜明的特色。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边城》英译本的研究主要从翻译策略方法以及美学赏析的角度展开。
随着生态学与翻译学的结合,生态翻译学无疑给翻译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助推器!(胡庚申,2008)本文尝试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来研究金介甫《边城》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规律,与此同时也能够为生态翻译学提供一个很好的案例分析。
一、《边城》中的文化负载词由于东西方民族在地理生存环境、历史进程、宗教信仰、民族风情和思维方式上存在巨大差异,因而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到具体的文学作品中便是词汇的使用。
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words)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
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相当棘手,如果翻译不当就会出现文化亏损,即误将文化差异当做文化共核,以源语的文化模式来硬套目的语,导致交际失败;或以目的语的文化形象重新取代源语的文化形象,交际成功,可留下的遗憾是源语文化亏损!(李勇,2010)文化负载词通常出现在那些极具民族风情特色的文学作品当中。
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它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
作品中有大量反映中国湖南乡下农村传统习俗文化和方言特色的词汇,这些文化负载词增加了翻译的难度。
金介甫在翻译的过程中尝试多种方法来再现原文的特色。
基于生态翻译学的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研究作者:张红侯艳霞来源:《读与写·中旬刊》2017年第12期摘要:中国特色词汇,就是那些表达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艺术、教育、伦理道德等方面具有中国独特事物的,承载着中国五千多年文化内涵和传播中国特色的词语。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活动。
这为翻译注入了全新的指导方向。
笔者以生态翻译学为指导,对该项目研究范例2014年英译版本中的中国特色词汇进行案例分析。
以证明生态翻译学对中国特色词汇英译具有适用性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英译;中国特色词汇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12-0249-02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加深,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政治和经济主要几大巨头之一。
同时,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迫切的想要了解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形势以及未来的政策走向。
而该项目研究的范例显然就是世界了解中国当前形势的重要和权威的来源。
该书中内容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方面面,含有大量的中国特色词汇,这对于想要了解其深层含义的外国人来说,无疑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为了更好的与世界各国进行交流和对话,扫除语言障碍,向世界传播文化和信息,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1.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的研究现状所谓中国特色词汇,就是那些表达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艺术、教育、伦理道德等方面具有中国独特事物的词语,承载着中国五千多年文化内涵和传播中国特色的词语。
国外对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
西方学者对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的研究是从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的概念和特点开始的。
之后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和主流媒体频繁地使用中国特色词汇,如《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这些杂志报纸上的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大多采用了异化的翻译方式。
近几年来,国内学者们对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外宣文的翻译,研究视角多是目的论、功能对等理论、顺应论、归化、异化策略等。
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英译策略与方法■薛福平作者简介:薛福平(1956-),男,山西人,山西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
摘要:中国文化特色词语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为了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快速融合,在翻译中国文化特色词语时,要把握中国文化的内涵,坚持异化原则,科学运用翻译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中国文化特色词语;英译策略;归化;异化;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11)09-0 61-02 中国文化特色词语是表达中国文化特有事物和现象的词语,是准确再现中国社会生活和传播中华文化必须的基本词汇,是中国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英语理论的提出为翻译中国文化特色词语提供了依据,为翻译中国文化特色词语提供了新的途径,拓宽了人们创造性地表达中国文化的视野。
探究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英译策略与方法,是促进中国文化更广泛、更深入地向全世界传播的首要任务。
一、归化与异化策略的选择1995 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lence Venuti)首先提出了“归化”与“异化”的概念。
他指出,归化是以目的语为归宿的翻译策略,就是运用目的语文化易于接受的表达法使译文更通俗易懂,更适合目的语读者接受;异化是以源语为归宿的翻译策略,就是尽力再现原文的色彩以便更好地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国情调。
归化与异化是两种主要的翻译策略。
以前,归化翻译法在我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在各民族交往频繁与文化交流平等的今天,随着英语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出现,以及信息网络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不断加强,人们对异国文化的了解需求越来越强。
这些都为异化翻译创造了有利的人文环境。
比如,代表中国古代文化巨大成就的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就出现了两种英译本:杨宪益夫妇的翻译是以中国文化为归宿,遵循的是异化翻译的原则,译文可以让外国读者领略到更多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古代中国的社会习俗;英国学者Hawkes 的翻译采用的则是归化原则,阅读他翻译的《红楼梦》就会觉得故事好像发生在英语国家。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中国文化特色词汇英译研究刘红(武汉东湖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湖北·武汉430212)摘要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准确翻译至关重要。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理论“译者为中心”的观点出发,指出译者在翻译中国文化特色词汇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角度,借助于常用的翻译技巧不断地进行“适应”和“转换”,并对其中的文化缺损进行补偿,保持翻译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从而创造出生态化的译文,以成功实现交际目的。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0引言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逐步过渡到生态文明,这一转型对翻译研究人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们开始将生态和翻译联系在了一起,因此生态翻译学的研究应运而生。
中国古代丰富的生态智慧,比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是中国翻译界学者发展生态翻译学的宝贵资源和有力支撑。
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牢记生态翻译学中原语的语言转换,文化内涵的转换以及交际意图的适应和选择转换。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生态环境,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主要维度进行恰当的适应选择转换。
1生态翻译学概述生态翻译学是“一种从生态视角综观翻译的研究范式”,是一项翻译学和生态学的跨学科研究。
该理论系统讨论翻译生态、文本生态和翻译群落生态及其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适应/选择”和“三维转换”是该理论的核心概念。
该理论认为,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主体,要充分考虑各种翻译生态环境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联,做出适应/选择,从而达到跨文化信息转换的目的。
根据生态翻译学的观点,译者如何选择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一种选择。
多维整合原则是评判译文质量的标准,好的译文能够在多个生态维度中,尤其是在新的语言、文化、交际这三个维度中适应,很大程度上完成整合转换。
生态翻译视角下旅游文本中的古诗词英译研究摘要:随着文旅融合,国际化交流的日益增加,旅游宣传资料中的古诗词英文翻译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中承担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因此,研究适合旅游文本中的古诗词的英译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生态翻译理论中的三维转换翻译方法强调翻译活动是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进行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过程。
译者应综合考虑整体语境,进行适应性转换,实现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之间的互联互动,达到“语美”、“意美”、“音美”、“形美”的生态平衡,使译语读者得到与源语读者一样多的共鸣、震撼和美感。
因此,本文从生态翻译的视角出发,选取杭州风景名胜景点介绍,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角度出发,探讨适合旅游文本中古诗词的英文翻译策略。
关键词:旅游文本;古诗词英译;生态翻译理论;三位转换翻译;翻译策略随着国际化交流的日益增加以及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旅游宣传资料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中承担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而在这其中,旅游宣传资料中的古诗词英文翻译显的尤为重要。
如果从1871年英国传教士James League的《诗经》英译本问世算起,中国古诗词的英译已经走过将近一个半世纪的历程(蔡丽慧,2012)。
英国学者Herbert Giles将唐诗翻译成英译版本,成效卓越。
而在20世纪末,美国著名诗人庞德更是从反浪漫主义的期待视野出发,从中国古诗词中挖掘出了丰富的材料,从而掀起了意象派诗歌运动,为西方现当代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蔡丽慧,2012)由此可以得出,中国古诗词的翻译研究蕴含着无限潜能。
同时,还能够反过来推动其他国家语言文化的发展。
而在西方国家,学者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古诗词的整体翻译,对在特定文本,如旅游文本中的中国古诗词的翻译研究少之又少。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东西文化交流和主体意识增强,中国学者的古诗词英译意识开始觉醒(许渊冲,2003)。
中国古诗词英译的理论从无到有,从形式单调到百家齐放。
- 223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专用词汇的英语翻译特色分析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林梅【摘要】中国的文化倘若要被国际所理解和认知,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语言障碍。
在不断加快发展我国国际化经济以及全球化金融的同时,中国和国际上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就是中西文化的翻译。
为了让中西文化之间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就需要不断提升中国传统文化专用词汇的英语翻译特色,将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精准地翻译出来,并且呈现在世界的舞台上,才能够发扬中华名族精神。
本文探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专用词汇的英语翻译特色。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专用词汇 英语翻译特色引言现在世界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逐渐呈现出网络信息共享化、一体化以及全球化经济的状况。
国际上大多数国家之间都有着更加亲密的关系,期间的交流也更加活跃以及频繁,慢慢地将各个国家之间存在的不同文化以及思想进行有效地融合。
所以,在国际竞争中,逐渐提升中国传统文化专用词汇的英语翻译特色,文化的主要地位逐渐凸显出来,慢慢地也加强国际之间的相互影响力。
一、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和翻译之间存在的关系在二十世纪的时候,我国人们就一直希望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翻译研究之间建立起良好的练习,那时候就有相关的研究者提出“翻译的本质是翻译本国的文化,而并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的言论。
之后就慢慢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翻译研究进行合理的融合以及将两者慢慢地相互渗透。
所以,从那时候开始翻译就不是单纯的文字翻译,而是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涵盖进去,将中国的传统的文化进行更好的传播和转换,促进文化的构建以及社会的进步,同时文学之间的演变也变得常见。
文化在特定的意境中,才能够根据相关的意境进行想象和发挥,才能够将更具有内涵的文化翻译凸显出来,这也是对翻译者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大多数的翻译者都具有很好的文化理解能力以及非常深刻的文化意识,并且在翻译相关的原语文本的时候,善于借助科学的方法完成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2021年11期总第555期ENGLISH ON CAMPUS【摘要】本文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基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维度适应选择转换翻译策略,探究在部分国际主旨讲话类文本外宣英译中该策略的应用,旨在从生态翻译视角为译者提供新思路,以翻译出高质量译文,进一步扩大中国理念及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影响。
研究得出将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理论应用在国际主旨讲话类英译文本中可以有效实现源语和译语在语言、文化和交际方面的平衡与和谐。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国际主旨讲话;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作者简介】杜铭(1998-),女,汉族,河北邯郸人,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生;王湘竹(1999-),女,汉族,黑龙江佳木斯人,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生;朱诗婷(2000-),女,汉族,浙浙江海宁人,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生;包晓茜(2000-),女,四川广安人,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生;李文慧(2000-),女,陕西榆林人,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生。
一、引言有效的翻译包括语言的准确表达、文化内涵的形象再现以及交际意图的明确传递等,而目前研究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下的选择适应策略在此类外宣英译中的应用的学者不多,因此从“三维转换”视角研究国际主旨讲话英译十分必要。
本文拟从“三维转换”视角,对选取的部分国际主旨讲话的典型英译进行解读,从而为主旨讲话类文本外宣英译提供参考。
二、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概述2001年,胡庚申教授在香港浸会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提出了建立“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初步构想(胡庚申,2013,P54)。
2013年其撰写的专著《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是生态翻译学发展“创派”的标志,开启了翻译研究的生态范式,生态翻译学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得以不断拓展。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对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活动,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仅仅考虑两种文字之间的转换,还应当从语言、文化和交际这三个维度作出考量, 即“三维转换”。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LANZH0UV0CATC0NALTECHNCCALC0LLEGE第37卷第1期Vol. 37 No. 12021年2月Feb. 2021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研究一-一以《北京周报》为例杨欣笛(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辽宁 大连116244)[摘 要]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引起翻译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基础, 以《北京周报》为研究语料,从“三维转换”角度探讨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的特点。
结合具体的翻译实例,探析译者如何选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实现适应性选择转换。
[关键词]翻译适应选择论;三维转换;《北京周报》;中国特色词汇[中图分类号]H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503(2021)019111-92 [收稿日期]2020 -09 -24一、 弓I 言中国特色词汇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其英译的准确性及通达性关乎中 国文化对外宣传的效果。
鉴于此,译者在翻译时要准 确理解中国特色词汇的文化内涵,同时考虑其在目标读者间的可接受性。
《北京周报》作为中国权威的英 文周刊,时政内容丰富,内含大量负载着中国文化内涵的成语、俗语,本文将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基础,以《北京周报》为研究语料,探讨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的特点,探析译者如何选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在语言维、文 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实现适应性选择转换。
二、 翻译适应选择论2220年,胡庚申借鉴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提出翻译适应选择论,对翻译研究的原则、方法和译评标准等进行新的阐释。
该理论认为译 者处于翻译过程的中心位置,将翻译视为“译者适应 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这里的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和译文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文化、社会、交际,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相互联系的整 体” ”2翻译过程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适应与选择 的过程,即译者既要适应,又要选择,并不断地进行适 应性选择转换,才可能形成最佳译文。
浅谈中国特色词语的特点及其翻译技巧摘要:英语在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变体-中国英语。
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在西方文化中找不到对等的语境,而成为英汉翻译的一大难题。
这种语言的特性又使汉语中的某些词语在英语中只能找到部分的对应的词语,甚至根本就没有对应,于是,出现词语空缺和翻译的局限性。
分析中国特色词语的特点和前景;在翻译技巧的基础上提出一些针对中国特有表达方式的翻译方法。
除此之外,本文还将提出一些关于中国特色词汇在英语国家传播的前景的看法。
关键词:中国特色词语的特点;翻译技巧一、引言作为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语言总是处于特定的语境中,语言的频繁使用,必然引起语言的变异,中国英语也因此应运而生。
不同文化环境的人对大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不一,角度也不相同,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必定有着丰富的文化蕴含,由于文化差异,语言之间的不可翻译性成为翻译界一个永久的问题,具有中特色词汇和表达出于在西方文化中找不到对等而成为英汉翻译中的一大难题。
二、中国特色英语中国特色英语,是用英文表达中国文化中的特有事物,其中蕴藏着中国千百年文化的内涵。
当中国的文化传出中国走向世界的时候,这些中国特色词汇又是怎样不失原味的被翻译成外语从而被外国人所接受的呢?本文将以中国特色词汇翻译成英文为例,介绍了多个时期中国特色词语的特点。
这些在旧中国和新中国,讲或写英语时都有我国所特有的东西要表达。
如“科举”、“五四运动”、“白话文”、“人民公社”、“四个现代化”这些不属于英语国家所惯用的词语,而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
1991年汪榕培先生将中国英语定义为“它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
这个提法肯定了中国特色英语现象,也指出了这些是正确的英文表达法。
总体来说,中国特色英语可分为以下三大类:(一)具有文化色彩的表达方式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其传统的文化思想自然反应到语言上。
ENGLISH ON CAMPUS2023年38期总第686期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下文物介绍词英译探究——以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文物介绍词为例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
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下的三维转换视角进行翻译活动,有利于译者更好地翻译文物介绍词,从多维度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提高文物文化的国际接受度。
本文以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上的文物双语介绍词为研究对象,结合文体特征,探讨了译文的三维转换及相应翻译方法和技巧。
译文在保持并转换原文生态的基础上,采用了直译法、语相调整法、音译加注法等,基本适应了新的语言、文化、交际生态,提高了文物介绍词的翻译质量,推动了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传播与交流。
关键词:三维转换;博物馆文物介绍词;生态翻译学;翻译方法作者简介:薛泽祎(2000.08-),女,山东青岛人,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一、引言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明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相应成就,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随着中国国际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想要感受中国文物的魅力,了解中国历史文化。
文物是国家悠久历史的见证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我国文化客厅,代表着国家珍藏、研究、展示、解读中华文化的最高历史文化水平。
文物的英文介绍词如一座文化桥梁,向国际传递着中国文化和故事。
搭好这座桥,文化才能更好地“走出去”,走进国外游客的心里,更好地适应译入语生态环境。
学者胡庚申提出的翻译生态学理论,从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整体性研究。
该理论视阈下的三维转换阐释了如何使译文适应译入语的生态环境,增强译入语读者的接受度。
中国传统文化专用词汇的英语翻译特色分析作者:林梅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6年第06期【摘要】中国的文化倘若要被国际所理解和认知,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语言障碍。
在不断加快发展我国国际化经济以及全球化金融的同时,中国和国际上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就是中西文化的翻译。
为了让中西文化之间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就需要不断提升中国传统文化专用词汇的英语翻译特色,将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精准地翻译出来,并且呈现在世界的舞台上,才能够发扬中华名族精神。
本文探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专用词汇的英语翻译特色。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专用词汇英语翻译特色引言现在世界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逐渐呈现出网络信息共享化、一体化以及全球化经济的状况。
国际上大多数国家之间都有着更加亲密的关系,期间的交流也更加活跃以及频繁,慢慢地将各个国家之间存在的不同文化以及思想进行有效地融合。
所以,在国际竞争中,逐渐提升中国传统文化专用词汇的英语翻译特色,文化的主要地位逐渐凸显出来,慢慢地也加强国际之间的相互影响力。
一、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和翻译之间存在的关系在二十世纪的时候,我国人们就一直希望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翻译研究之间建立起良好的练习,那时候就有相关的研究者提出“翻译的本质是翻译本国的文化,而并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的言论。
之后就慢慢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翻译研究进行合理的融合以及将两者慢慢地相互渗透。
所以,从那时候开始翻译就不是单纯的文字翻译,而是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涵盖进去,将中国的传统的文化进行更好的传播和转换,促进文化的构建以及社会的进步,同时文学之间的演变也变得常见。
文化在特定的意境中,才能够根据相关的意境进行想象和发挥,才能够将更具有内涵的文化翻译凸显出来,这也是对翻译者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大多数的翻译者都具有很好的文化理解能力以及非常深刻的文化意识,并且在翻译相关的原语文本的时候,善于借助科学的方法完成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第26卷 第4期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ol.26 No.4 2018年7月 Journal of Hena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llege July. 2018收稿日期:2018-05-19作者简介:武斌(1993―),女,河南濮阳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英语笔译研究。
62生态翻译视角下中国文化特色词英译武 斌(河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摘要:生态翻译学是借助生态学理论从事翻译研究,抑或是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
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出发,翻译是一个译者、译文、生态环境相互选择、相互适应的过程。
译者在翻译时,需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中选取适应维度,结合译本所处生态环境对文本进行转换。
该文从美食名称、俗语、方言、典籍等方面,选取若干典型的中国文化特色词,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出发,利用“三维转换”的基本翻译方法,对中国文化特色词英译进行研究,通过实例分析为译者在今后的翻译工作中提供借鉴。
关键词:生态翻译;中国文化特色词;三维转换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093(2018)04–0062–041 中国文化特色词简介中国文化特色词,就是指带有中国特色且中国独有的文化词汇,具有唯一、嵌入、多义、词义空缺等特点。
唯一性不难理解,文化具有多样性,但不同国家的文化是唯一的,不可复制。
中国文化特色词的唯一性由中国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所决定,带有深刻的文化烙印。
嵌入性略抽象,指特色词意义的演变过程。
时代在发展,特色词的意义也会在原有意义的基础上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这些所谓“言外之意”都嵌套在特色词原本的意义之下。
多义性指特色词意义的多样性,即所谓“一词多义”。
因文化背景的不同,一个特色词可能会有多个意义,有的意义甚至相去甚远。
词义空缺是指目标语词汇中缺少与原语词汇意义对应的词汇,产生的原因包括经济、政治、政策、地理、宗教等多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词语汉维翻译中文是中华民族的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词语是反映中国独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意义和价值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词语的汉维翻译。
1. 仁(rén):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代表着人道主义、善良、关爱他人的道德理念。
2. 礼(li):礼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包括尊重、谦虚、恭敬等。
3. 忠诚(zhoțn'kun'):忠诚是指对国家、家庭、朋友等的忠贞不渝的态度和行为,代表着忠诚精神和品德。
4. 和谐(héxié):和谐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平衡发展,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和平与稳定的价值观和理念。
5. 儒学(rúxué):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一,强调个人修养、敬天爱人、尊重礼仪等。
6. 道德(dàodé):道德是人们理解善恶、评判行为的准则,具有普遍的规范和规定。
7. 琴棋书画(qíngqíshūhuà):琴棋书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艺之一,分别代表了音乐、棋类游戏、书法和绘画等艺术形式。
8. 文房四宝(wénfángsìbǎo):文房四宝是指中国古代文人学士所使用的四种书写工具,分别指毛笔、宣纸、墨汁和砚台。
9. 元宵节(yuánxiāojié):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人们会吃元宵、赏灯笼、放烟火等庆祝活动。
10. 四合院(sìhéyuàn):四合院是传统中国建筑形式的一种,由四面围成中心庭院的房屋组成。
11. 中国结(zhōngguójí):中国结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由多种不同颜色的丝线编织而成,代表着吉祥和团结。
12. 诗词(shīcí):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形式,具有优美的韵律和丰富的意象,用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中文摘要ﻫ特色词汇就是中国研究中相当重要得一部分。
中国特色词汇就是表达中国文化中得特有事物,其中蕴藏着中国千百年文化得内涵,当中国得文化传出中国走向世界得时候,这些中国特色词汇又就是怎样不失原味得被翻译成外语从而被外国人所接受得呢?本文将以中国特色词汇翻译成为例,介绍了一些中国特色词汇得被译成英语得方法,它们分别就是音译、直译、意译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使大家基本了解中国特色词汇在英语交际就是怎样被转换并被使用得,逐渐融合进传统英语中得,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用英语交流得需要。
除此之外,还将浅谈中国特色词汇所对应得特别得英文词汇出现得原因之一:中西文化差异造成得词汇空缺。
并对文化差异进行细分详细阐述.还将提出一些关于中国特色词汇在英语国家传播得前景得瞧法。
关键词:中国特色词汇;文化差异;翻译ﻫﻫAbstractﻫ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are be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thestudy of China English、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refer to the uniqueness of Chinese items,and of course,contain the connotation ofChinese culture、With thewid e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 tothe world, how can they be understood and accepted by foreigners accurately in translation? The paper,by giving a good number of exam ples, introduces some methods of translating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including transliter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free translation and so on、 These methods help to understand how Chinese culture-loadedwords are transformed into and used inEnglish, and how they gradually integrate into the traditional English and satisfy the demand ofmunication in English、In addition,the pap er is to exposein detail lexical gap caused by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Furthermore, it also offers someviews on theprospect of the 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loaded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ﻫKey words: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culture differences;translation一、前言英语从它传入中国得第一天开始就发挥着强大得交流作用,同时也开始了在中国得过程.而当中国改革开放,,,技术,社会生活等诸方面发生急剧变化得时候,一批又一批新词新语也应运而生,其数量得成长速度之快令人应接不暇。
中国特色词汇汉译英方法浅论【摘要】中国特色词汇是中国上千年文化历史文化积淀,也是在翻译过程中最难的一部分。
而不同的英译方法将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词汇和短语,对中国特色词汇的正确翻译将是外国人对中国及汉族文化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理解得基础,同时也能满足人们的日常交流需要。
【关键词】中国特色词汇,翻译,中国文化引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镜像,任何语言的生存发展都不能脱离其社会文化环境,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
众所周知,翻译就是语言的置换。
语言翻译就是文化的交流。
中国特色词汇蕴藏着中国千年来丰富的文化积淀。
随着中国文化和经济力量的日益蓬勃增长,出现了许多有浓郁中国特色的词汇,而英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词汇,这就使中外文化交际出现障碍。
文章将针对如何解决在中国特色词汇汉译英过程中出现的障碍进行阐述。
1.中国词汇的特点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步伐,中国与国际间的联系与贸易日益加强。
即使如此,中国与其他国家还是有许多不同面,特别是与当今西方国家在历史,文化,经济,政策等方面有许多不同。
当中国人想要表达自己国家的语言特点时,就会发现很难令人明白。
世界文字体系可以分成三类:表形文字,表音文字,表意文字。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它与世界大多数民族使用的拼音文字是有显著的差别。
其字形结构与表意作用有着紧密的关系。
汉语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汉字这一特性。
汉语的字词是分开的,虽然现今有人还在造新汉字,但汉字基数有限,所以很难扩充新字。
英语虽然有自由词根,但数量有限。
所以与英语相比,汉字在语义表达上更为精确严谨。
由此基于自身的语言的特点,在中译英过程中就出现了许多障碍困难。
很多中国特色词汇具有很强,烈的政治色彩比如在政治性文章和政府出版物中很常见的政治口号表达中国特色。
近年来,新政策陆续出台,新的词汇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一些常见的中国特色口号如“科学发展观”,“八荣八耻”,“基层监督”,“菜篮子工程”等。
另外古代汉语中也有许多有特色的词语如“拔苗助长” ,“世外桃源”;宋词“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佛教用语“禅宗”,“皈依”;中国意念词“阴阳”,“八卦”,“江湖”;节日“端午节”,“泼水节”。
中文摘要ﻫ特色词汇就是中国研究中相当重要得一部分。
中国特色词汇就是表达中国文化中得特有事物,其中蕴藏着中国千百年文化得内涵,当中国得文化传出中国走向世界得时候,这些中国特色词汇又就是怎样不失原味得被翻译成外语从而被外国人所接受得呢?本文将以中国特色词汇翻译成为例,介绍了一些中国特色词汇得被译成英语得方法,它们分别就是音译、直译、意译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使大家基本了解中国特色词汇在英语交际就是怎样被转换并被使用得,逐渐融合进传统英语中得,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用英语交流得需要。
除此之外,还将浅谈中国特色词汇所对应得特别得英文词汇出现得原因之一:中西文化差异造成得词汇空缺。
并对文化差异进行细分详细阐述.还将提出一些关于中国特色词汇在英语国家传播得前景得瞧法。
关键词:中国特色词汇;文化差异;翻译ﻫﻫAbstractﻫ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are be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thestudy of China English、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refer to the uniqueness of Chinese items,and of course,contain the connotation ofChinese culture、With thewid e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 tothe world, how can they be understood and accepted by foreigners accurately in translation? The paper,by giving a good number of exam ples, introduces some methods of translating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including transliter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free translation and so on、 These methods help to understand how Chinese culture-loadedwords are transformed into and used inEnglish, and how they gradually integrate into the traditional English and satisfy the demand ofmunication in English、In addition,the pap er is to exposein detail lexical gap caused by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Furthermore, it also offers someviews on theprospect of the 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loaded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ﻫKey words: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culture differences;translation一、前言英语从它传入中国得第一天开始就发挥着强大得交流作用,同时也开始了在中国得过程.而当中国改革开放,,,技术,社会生活等诸方面发生急剧变化得时候,一批又一批新词新语也应运而生,其数量得成长速度之快令人应接不暇。
从“三维”适应性转换浅析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摘要:“三维”适应性转换是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本翻译方法和原则。
该观点倡导,译者要在三维(即语言维?p文化维和交际维)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即包括原语和目的语语言、文化、交际语境、社会环境、作者、读者和委托人这些因素的基础上,做出适应性选择并给出整合适应度较高的译文。
本文以该方法和原则为指导,以例证分析做途径,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层面分析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并试图找到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本。
关键词:“三维”适应性转换翻译生态环境中国文化特色词。
1.理论基础“三维”适应性转换是“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本翻译方法和原则。
该理论是由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应“新时代,新译论”的号召提出来的[1]。
根据胡教授的解释,“三维”具体指的是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
该理论认为,在翻译活动中,原文本、原语和目的语所代表并呈现的一切(包括原语和目的语语言、文化、交际语境、社会环境、作者、读者及委托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这些因素合力构建了一个翻译生态环境。
翻译的实质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并将翻译过程看做是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不断自我适应并做出适应性选择的过程。
换言之,就是译者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译文的语言、文化和交际层面相互转换,做出整合适应度最高的选择,即最佳选择。
但是在这些翻译过程中,必须坚持“译者为中心”的翻译理念。
2.中国文化特色词“文化特色词”又名“文化词汇”,指的是“有一定文化背景或深刻文化意蕴的词语,包括在一定历史阶段沉淀下来的谚语、典故、特殊的人物名称等,以及现行的熟语、习语”[2]。
中国文化特色词就是具备一定中国文化内涵且中国独有的词汇。
原外文出版社总编辑徐明强明确指出中国文化特色词即我们自己创造的、非通用的词语[3]。
这些词的英译不同于一般词的英译的原因,是因为这些词一般都具有极深厚的文化内涵意义。
这就要求译者在英译这些词的时候要理解这些词的内涵意义,构建一个良好的翻译生态环境,即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仔细考虑译文的整合适应度:译文能否在最大限度保持原文语言风格的同时被英语国家读者接受;译文是否符合英语国家读者的文化习惯;译文能否准确传达原词含义。
以下内容,本文主要采用例证分析的方法,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三维(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适应性转换原则,谈谈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
2.1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1]。
换言之,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就是有关原文本与目的语文本的转换,它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存原文本的语言风格。
例如:章思英和陈海燕两位老师在翻译“2001年APEC 会议上,主办国中国提供给各国首脑的服装是唐装”一句时,将“唐装”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词汇翻译为“Tang-style apparel”[4]。
根据OALD,对“apparel”的解释为:[U](especially AmE)clothing,when it is sold in shop/stores(商店出售的)衣服、服装;(old fashioned or formal)clothes,particularly those worn on a formal occasion(尤其指正式场合穿的衣服、服装)。
因此,在这里,章思英和陈海燕两位老师在顺应翻译生态环境(了解“唐装”在汉语里的含义和文化背景?p保存源语言特色)和以“译者为中心”(立足保存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采用音译加意译的方法,既保留了原语的语言风格,又顺利、贴切传达了原语意思。
又如:人们对有关“中国梦”这一新词的英译就产生过分歧,有人建议将“中国梦”英译为“China’s Dream”,既保留原词使用并列的名词的形式,又传达出一种中国特色的感觉,但是这一译法本身就是不规范的。
后来又有人提出将其英译为“Chinese Dream”,这一译法就会让英语国家读者联想到“American Dream”的内涵意义进而理解其深刻含义。
2.2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1]。
一般而言,文化内涵的传递是比较难的,其原因是原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在内涵上往往存在差异。
为了避免由于翻译过程中译者对两种文化把握不到位而造成的误解,译者不仅要注意对原文语言层面的适应性转换,还要很好地适应原语所属的文化系统。
换言之,就是在翻译过程中要具备文化意识,努力克服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障碍,从而实现信息交流的顺利进行。
这就是所谓的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
例如:在英译我国近几年提出的“以人为本,外交为民”的外交理念时,外交部并未按照西方国家的传统逻辑,将“以人为本”英译为“humanism”,而是另辟蹊径,将其英译为“putting people first”[5]。
这是因为我国提出的“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全体人民”,是一个集体主义概念,而西方国家的“humanism”是指的是个人主义概念,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将“以人为本”英译为“putting people first”是很好的,因为“以人为本”的本质就是将人民放在第一位。
由此可以看出译者在英译“以人为本”这个短语时,不仅深刻理解了原词含义,而且熟知了译文读者的文化习惯。
换言之,就是说译者在文化维度很好地适应了翻译生态环境,做出了整合度高的译文。
再如:中国的某些对外宣传刊物曾一度将“住房公积金制度”英译为“public housing fund”,这一译文很容易引起英语读者的误解。
因为在中国和英美等英语国家中,“公共的”即“public”的指称意义不一样。
在中国,“公共的”既表示“老百姓的”,又表示“政府的”。
“住房公积金”,国家出台的针对编制共组人员的福利制度,公积金的一半是受惠人的工资支付,另外一半是由其工作单位支付。
然而,在美国,根据OALD指出,“public housing”指的是“house and flats/apartments that are built by the government for people who do not have enough money to pay for private accommodation”(即政府为低收入者修建的公共住房)。
所以将“住房公积金”译为“public housing”容易引起误解,是不妥当的。
这种误解正是由于译者没有很好地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对原文文化内涵把握不到位,因此没能做出整合适应度高的译文。
2.3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翻译的目的就是将原文的某种信息经过适应性选择转换,通过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从这一层面而言,在翻译过程中,原文本交际意图的实现与否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中国文化特色词中,有很多词在英语中根本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词。
在英译此类词的时候,交际维适应性转换的顺利实现,往往比语言维和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更重要。
例如:中央编译局在翻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时,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译为“building a society in which people lead a fairly comfortable life”是非常好的[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实质就是全面提高14亿全部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建立一个经济更加发达,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其根本目的就是让人民群众生活地更加舒适,更加惬意。
所以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译为“building a society in which people lead a fairly comfortable life”是最好不过的。
再如:在英译胡锦涛同志的讲话“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
”中的“不折腾”时,难倒了中外很多翻译名家。
“折腾”一次在汉语中有三个意思:一是翻来覆去,二是反复做(某事),三是折磨。
此句中的“不折腾”具有其特定的意义,它是相对于“折腾”而言的。
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共在政治上“折腾”过(文化大革命),在经济上“折腾”过(大跃进),这些都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胡锦涛同志的“不折腾”在这里的含义是“我们要避免再出现这些人为的阻碍发展的因素”。
因此,在英译“不折腾”时,要力求完整表达其内涵意义。
虽然至今为止,译学界仍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译法,但我们认为国学大师季羡林给出的译本“no trouble making”就很好地表达了“不折腾”的意思。
当译者在翻译此类词语的时候,必须很好地适应原文生态环境,做出整合适应度最高的译文。
3.结语“三维适应性转换”关注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本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方面的适应性转换。
它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把握原文本的语言形式和文化内涵,使原文本的交际意图在译语文本中得以实现。
但是该理论是建立在“译者为中心”的理念之上的,这就意味着译语文化对译文的影响可能会大于原语文化对译文的影响。
在以上讨论的这些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中,由于对译文文化的考虑较多,有些词的英译在“三维”适应性转换过程中有可能会稍微靠拢某一个或两个维度,而忽略其他维度对译文的限制。
对于译者而言,不论是更靠近哪个维度,都只有在深刻理解它们的内涵意义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译出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
参考文献:[1]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论[J].上海翻译,2008(2).[2]方梦之.译学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3]徐明强.外宣翻译的苦恼[J].中国翻译,2014.[4]陈宏薇.高级英汉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5]http://―eng|wjb|.[6]Hu,Gengshen.Translation as AdaptiveandSelection[J].Perspectives:Studies in Translatology,2003,11(4):283-291.[7]Hu Gengshen.Translator-centredness[J].Perspectives:Studies in Translatology,2002,13(2):106-117.[8]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9]胡庚申.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J].中国翻译,2004a(2).[10]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哲学理论[J].上海翻译,2004b(4).[11]张美芳.语言的评价意义与译者的价值取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7):15-18.[12]许钧.论翻译之选择[J].外国语,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