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的发生和发展及常见症状和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病例分析患者,女性,35岁,因间断低热、咳嗽1个月,咳痰带血1周入院。
1个月前开始出现发热,体温37.5C左右,伴咳嗽,应用抗炎、止咳药物症状无好转。
1周前出现咳痰,时有痰中带血。
病程中伴盗汗、食欲减退、乏力。
体格检查:体温37.4C,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哆音,心率90次/分,节律齐,腹部平软,双下肢无水肿。
血常规: WBC 5. 8X10⁹/L,N56%,L44%,血Hb 110g/L, ESR 35mm/h。
PPD 试验:强阳性。
胸片:右上肺见斑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缘不清,其内见空洞样病变。
1.分析该患者的临床诊断及诊断依据。
2.说出对该患者的治疗原则。
肺结核( unmom tereuoin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肺部慢性传染病。
结核面可侵及全身多个脏器,以肺部受累最常见。
临床上多星慢性过程,表现为低热、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与咳嗽咳痰、咯血等呼吸系统症状。
结核病是全球流行的传染性获病之一,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世界生组WHO于1993年宣布结核病处于“全球紧急状态”,并推行全程督导短程化学治疗策略作为国家结核病规划的核心内容。
[病因]结核病的病原菌为结核分枝轩菌复合群包括结核分枝杆菌牛分枝杆菌、非洲分枝杆菌和田鼠分枝杆菌。
人肺结核的致病菌90%以上为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抗酸染色呈红色,可抵抗盐酸酒精的脱色作用,故称抗酸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对干燥、冷、酸、碱等抵抗力强,对紫外线比较敏感,太阳光直射下痰中结核杆菌经2~7小时可被杀死。
结核菌生长缓慢,培养时间一般为2-8周。
结核分枝杆菌菌体结构复杂,与结核病的组织坏死、干酪液化、空洞发生以及结核变态反应有关。
[发病机制]的越精病的传摸结钱病在人时中的传染源主要是结核病患者即费直接徐片阳性者,传染性的大小取决于痰内结核分枝杆菌量的多少。
法传播是肺结核最重要的传播途径,经消化道和皮肤等其他途径传播现已罕见。
婴幼儿细胞免疫系统不完善,老年人、HIV感染者、免疫抑制剂使用者,慢性疾病患者等免疫力低下,都是结核病的易感人群。
肠结核表现及诊治作者:吴智勇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2020年第08期肠结核指的是人体肠道受到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发的一种慢性疾病。
结合当前我国肠结核患者的发病情况来看,有一小部分患者是因为饮用未经消毒的含菌牛奶以及乳制品,被其中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导致肠结核,但是90%的情况下,肠结核都是由人型结核分枝杆菌引起。
该病症多发于中青年人,女性患者稍微多于男性。
肠结核病症是机体与结核菌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情况下,就算人体中有少数的结核菌入侵,只要没有达到一定限度,就不会引发疾病,若超出界限或是人体抵抗力较弱时,患者才会发病。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肠结核患者有哪些表现,又该怎么诊治呢?肠结核患者有哪些表现肠结核患者在早期阶段的表现并不明显,通常情况下这一疾病起病慢、病程长,并且会与肠外结核病症共存,进而导致肠结核病症的临床表现被遮盖。
具体来看,肠结核病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有以下几种。
(一)腹痛在肠结核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腹痛是肠结核病症的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多数患者会出现右下腹疼痛症状,这一现象也说明了肠结核病症好发于人体的回盲部,但是腹痛也可能会出现在患者的上腹部位或者脐周。
患者的腹痛特征一般为钝痛或者隐痛,并且极易在进食过程中出现疼痛感,经过详细检查最终可以发现,发生该症状是因患者回盲部发生病变,导致患者胃回肠或者结肠部位亢进,进而在患者进食过程中,肠道发生痉挛现象或者肠道蠕动增强,导致患者腹部疼痛与排便。
通常情况下患者排便后疼痛症状可以缓解。
患有增生型肠结核患者或者并发肠梗阻患者,可能也会发生腹绞痛症状,该症状一般情况下位于患者右下腹部位,并且还伴有肠鸣音亢进、腹胀等。
(二)腹泻溃疡型肠结核会导致患者肠壁发生溃疡或者炎症,进而导致患者肠道蠕动速度加快,患者肠排空速度也会变快,长此以往可导致患者发生继发性吸收不良症状。
基于此,腹泻症状也是肠结核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
患者腹泻时的粪便一般呈糊样,粪便中包含脓血、黏液等,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腹泻的次数也会增加。
临床上肺结核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结核菌初次感染而在肺内发生的病变,称为原发性肺结核,常见于小儿。
此时,人体的反应性低,病灶局部反应轻微,结核菌常沿淋巴管到达淋巴结。
继发性肺结核一般发生在曾受过结核菌感染的成年人。
此时人体对结核菌具有免疫和变态反应。
潜伏在肺内细菌复发,病灶多位于肺尖附近,结核菌一般不播及局部淋巴结,也较少引起血行播散。
但肺内局部组织炎症反应剧烈,容易发生干酪样坏死和形成空洞。
这些都与原发性肺结核不同,这是发生在人体的Koch现象。
现将从感染结核菌到肺结核形成的演变过程,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几种常见临床类型分别阐述如下。
应当指出,大多数病变可从病程发展的某个阶段吸收消散或硬结钙化,尤其在合理应用化疗药物治疗后更易愈合。
只有少数病人因抵抗力弱,治疗又不适当,病变方逐步进展加重。
一、原发型肺结核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时,吸入感染的结核菌在肺部形成渗出性炎症病灶,多发生在上叶底部、中叶或下叶上部(肺通气较大部位),引起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原发病灶和淋巴结都可发生干酪性坏死。
肺部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局部淋巴结炎,统称为原发综合征。
原发性肺结核大多发生于儿童,也可见地边远山区、农村初次进入城市的成人。
症状多轻微而短暂,可类似感冒,有微热、咳嗽、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数周好转。
X线可见肺部原发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肿大。
绝大多数患病儿童和青少年,病灶逐渐自行吸收或钙化。
肺内原发病灶邻近胸膜,可在人体过敏状态下引起胸膜炎。
肺部原发病灶常较快地吸收,不留痕迹或仅成为细小钙化灶。
肺门淋巴结炎可较长时间不愈,甚至蔓延至附近的纵隔淋巴结。
有时肿大的肺门淋巴结压迫支气管,导致肺不张、远端肺部炎症和继发性支气管扩张。
肺门或纵隔淋巴结核较原发综合征更为常见。
原发型结核的肺部原发灶,特别是肺门淋巴结的结核菌常少量进入血循环,从而播散到身体各脏器,常因人体抵抗力强,仅产生肺尖(或肺上部)、骨、脑、肝、泌尿生殖器官的孤立性病灶而逐渐愈合,但其中结核菌可存活数年之久,具有潜在复发的可能(形成续发结核灶)。
西医综合考研:肺结核考纲要求肺结核的病因、发病机制,结核菌感染和肺结核的发生与发展(包括临床类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预防原则、预防措施和治疗。
一、概述定义: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病因1.结核病的病菌为:结核分枝杆菌【分型:人型、牛型、鼠型(人不会感染鼠型)】。
(1882年德国微生物学家罗伯特•科赫研究发现,为细长、稍弯的杆菌,长2-7μm,宽0.3-0.5μm,无荚膜、鞭毛、芽孢。
)结核菌特点:多形性、生长缓慢、抗酸染色阳性、对湿热的敏感性、菌体结构复杂。
2.结核病的传播:⑴传染源:排菌病人⑵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咳嗽含菌微滴核(最重要)消化道吐痰含菌尘土其他⑶易感人群:婴幼儿、老年人、HIV感染者、免疫抑制剂使用者、慢性疾病患者等免疫力低下者。
⑷影响传播的因素:结核分枝杆菌排出量的多少、空间含结核分枝杆菌微滴的密度、通风情况、接触的密切程度、时间长短及个体免疫力。
(二)发病机制结核分枝杆菌(TB)致病物质:1.脂质⑴糖脂①索状因子:破坏线粒体膜,抑制白细胞游走,诱发结核结节形成。
②蜡质D:引起强烈迟发型超敏反应,诱发结核结节形成。
⑵磷脂:刺激单核细胞增生,使巨噬细胞转化为类上皮细胞,引起干酪样坏死。
⑶硫酸脑苷脂: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使细菌在细胞体内长期存活。
2.脂阿拉伯甘露聚糖:促进巨噬细胞分泌TNF-α—机体发热、消瘦、组织坏死、IL10—抑制细胞免疫反应。
3.热休克蛋白:高免疫源性蛋白质,引起自身免疫反应。
4.结核菌素蛋白:具抗原性,与蜡质D结合可引起机体超敏反应。
当TB首次侵入人体开始繁殖的同时,人体通过细胞介导的免疫系统对TB菌产生特异性免疫,使原发病灶、肺门淋巴结和播散至全身各器官的TB菌停止繁殖,原发灶迅速吸收或留下少量钙化灶。
肿大的肺门淋巴结逐渐缩小,纤维化或钙化,播散到全身各器官的TB 菌大部分消灭,这就是原发感染最常见的良性过程。
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种慢性传染病,其病变特征是结核结节形成并伴有不同程度的⼲酪样坏死。
⼀、病因和发病机制 结核病的病原菌是结核杆菌,对⼈致病的为⼈型和⽜型,可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
结核杆菌含脂质、蛋⽩和多糖类三种成分,脂质中的索状因⼦可使结核杆菌在体内⽣长具有毒⼒,蜡质D可引起变态反应,磷脂可使巨噬细胞转变为类上⽪细胞形成结核结节。
蛋⽩具有抗原性,产⽣变态反应。
多糖类可作为半抗原参与免疫反应。
结核病的发⽣和发展取决于很多因素,最重要的是感染的菌量及其毒⼒的⼤⼩和机体的反应性。
⽬前认为,结核病的免疫反应以细胞免疫为主,结核杆菌可使T细胞转化为致敏淋巴细胞,再次感染结核杆菌时,T细胞释放各种淋巴因⼦,使巨噬细胞集聚、激活形成结核结节。
结核病发⽣的变态反应属于Ⅳ变态反应。
⼆、结核病的基本病变 1.渗出为主的病变出现在结核炎症的早期,免疫⼒低下,菌多,毒⼒强,变态反应强时,表现为浆液性或浆液纤维素炎。
病灶中有中性粒、巨噬细胞浸润,渗出液中易查见结核杆菌,好发于肺、浆膜、滑膜、脑膜。
2.增⽣为主的病变当菌量少,毒⼒低,⼈体免疫反应强时则发⽣以增⽣为主的变化,形成特征性结核结节,结核结节⾁眼观,灰⽩、粟粒⼤⼩,界清,微隆于器官表⾯,镜下,由类上⽪细胞:梭形、多⾓形、浆丰富、界不清,核圆或卵圆形,染⾊质少,可呈空泡状,核内1-2个核仁;Langhans巨细胞:体积⼤,浆丰富,核⼗⼏个到⼏⼗个不等,呈花环状,马蹄形或密集在胞体的⼀端;加上外周淋巴细胞、少量纤维细胞构成,中央可见⼲酪样坏死。
3.坏死为主的病变见于菌量多,毒⼒强,机体抵抗⼒低,变态反应强烈的患者,病灶出现⼲酪样坏死,坏死灶⾁眼观,淡黄⾊,均匀细腻,质实,镜下,为红染⽆结构的颗粒状物,可见结核杆菌,⼲酪样坏死灶含多量抑制酶活性的物质,不易吸收、排出,软化、液化后利于细菌繁殖、扩散。
以上三种病变往往同时存在⽽以某⼀病变为主,⽽且可相互转化。
结核病的预防与治疗结核病是青年人容易发生的一种慢性和缓发的传染病。
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15岁到35岁的青少年是结核病的高发峰年龄。
潜伏期4~8周。
其中80%发生在肺部,其他部位(颈淋巴、脑膜、腹膜、肠、皮肤、骨骼)也可继发感染。
人与人之间呼吸道传播是本病传染的主要方式。
传染源是接触排菌的肺结核患者。
症状:肺结核早期或轻度肺结核,可无任何症状或症状轻微而被忽视,若病变处于活动进展阶段时,可出现以下症状:1.发热:表现为午后低热,多在下午4-8时体温升高,一般为37-38℃之间,这时病人常常伴有全身乏力或消瘦,夜间盗汗,女性可导致月经不调或停经。
2.咳嗽咳痰:是肺结核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但也最易使患者或医生误以为是“感冒”或“气管炎”而导致误诊。
3.痰中带血:痰内带血丝或小血块,大多数痰内带血是由结核引起的。
治疗原则:要想彻底治疗肺结核必须遵循以上五个原则、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才能确保查出必治、治必彻底。
化疗原则:结核病的化疗原则是: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和全程用药。
只要你和医生很好合作,肺结核病是可以治愈的。
饮食指导:主要以适应肺结核患者饮食为主。
指导病人增加营养,进食富含动物蛋白的鸡、鱼、瘦肉、蛋、奶、豆制品和新鲜蔬菜、水果,优质的动物蛋白食品占进食蛋白量的50%。
合理的饮食既能保证肺结核患者康复的需要,又可避免因营养物质的过量摄入,增加肝脏负担。
对因抗结核药物副作用致药物性肝病患者,指导其应避免进食过高热量的食品,如煎、炸食物、巧克力等,以防肝脏脂肪变性,妨碍肝细胞的修复。
进食量少的病人则给予静脉补充适量白蛋白、肝安、氨基酸、葡萄糖和维生素。
其他措施:.1.加强卫生教育,使青年人懂得结核病的危害和传染方式。
养成不随地吐痰的良好卫生习惯。
对结核病患者的痰要焚烧或药物消毒。
2.要定时对青少年进行体格检查,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除此之外,还要按时给婴幼儿接种卡介苗,以使机体产生免疫、减少结核病的发生。
结核病的发生和发展及常见症状和治疗
结核病的发生和发展
核菌首次侵入人体主要是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并在此繁殖,称为"原发感染"。
原发感染处形成原发病灶,结核菌从原发病灶中沿淋巴管进入到血流中,叫做"血行播散" 。
结核菌通过血行播散进入各脏器中,有的立即发病,发生严重的粟粒型结核病和结核性脑膜炎。
有的结核菌潜伏在各种器官内,待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发病,称为"继发结核病",也叫"内源性发病" 。
但是,近年来证实,如果多次、大量感染结核菌,也能形成"外源性发病" 。
所以,积极发现并治愈传染源,减少结核菌传播的机会;经常保持室内通风换气;保持健康的身体、增强免疫力、新生儿要接种卡介苗。
就可以减少感染和发病的机会。
常见症状
肺结核早期或轻度肺结核,可无任何症状或症状轻微而被忽视,若病变处于活动进展阶段时,可出现以下症状:1.发热:表现为午后低热,多在下午4-8时体温升高,一般为37-38℃之间,这时病人常常伴有全身乏力或消瘦,夜间盗汗,女性可导致月经不调或停经。
2.咳嗽咳痰:是肺结核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但也最易使患者或医生误以为是“感冒”或“气管炎”而导致误诊。
3.痰中带血:痰内带血丝或小血块,大多数痰内带血是由结核引起的。
如何治疗肺结核
如何治疗肺结核:用化学和生物制剂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又称化学疗法,是现代结核病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其它治疗方法均为辅助治疗。
化疗是控制结核病传播的唯一有效方法,是控制结核病流行的最主要武器。
我国目前结防规划采用的是直接观察下的短程督导化疗。
服药方法是隔日服药。
短程督导化疗分为两个阶段:强化期和继续期。
强化期为杀菌阶段,即在治疗开始时的2-3个月,联合应用4-5种抗结核药,以便在短时间内尽快杀灭大量繁殖活跃的敏感菌,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继续期为巩固治疗阶段,即在强化期之后的4-6个月内,继续消灭残留的结核菌,并减少和避免复发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