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登鹳雀楼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注释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译文现代文译文之一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现代文译文之二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英文译文译者北京大学教授、翻译理论家、实践家许渊冲On the Stork TowerWang Zhihuan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 glows;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格律这首诗格律属于首句不入韵仄起式。
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白为入声,故仄)黄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更上一层楼。
仄仄仄平平(一为入声,故仄)创作背景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鉴赏评价诗词意境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
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三上l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超详细笔记
第17课《古诗三首》是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三首古代诗歌作品:《登鹳雀楼》、《春晓》和《画》。
下面是这三首诗歌的超详细笔记:
1. 《登鹳雀楼》:
- 作者:王之涣
- 内容:诗人登上高楼,远望周围美景,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
- 要点:描写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诗人对美景的赞叹,表达了对壮丽自然景色的向往之情。
2. 《春晓》:
- 作者:孟浩然
- 内容:描写了清晨春天的美景,描述了大自然在春季的美丽和生机。
- 要点:诗人描绘了春天清晨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 《画》:
- 作者:郑燮
- 内容:通过描绘画中的山水和花鸟,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艺术的赞美。
- 要点:诗人通过描述画中的山水和花鸟,表达了对艺术的理解和对美的追求。
这三首古代诗歌都以描绘自然景色为主题,表达了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通过阅读这些诗歌,可以感受到古人对自然和艺术的热爱,并且激发对美的感知和思考。
三年级17课古诗三首课文讲解古诗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中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三年级的课堂上,学生们将接触到一些经典的古诗作品。
本文将讲解三年级第17课的三首古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文化瑰宝。
课文一:《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名篇之一。
这首诗以描写登楼看风景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繁盛昌盛景象的向往与赞美。
这首诗的篇幅不多,但却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旺发达的憧憬。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寄托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达了作者不断向上进取的精神。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语言简洁明了。
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表达情感,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课文二:《白日依山尽》《白日依山尽》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诗作,也是《登鹳雀楼》的续篇。
诗中描绘了日出和日落的美景,展现了自然界壮丽景色的魅力。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是这首诗的开头,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诗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接着,诗人通过夸张和比喻的手法,描绘了日落时的壮丽景象,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这首诗的题材简单,语言幽默形象,使人容易理解和记忆。
同时,诗中融入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希望读者也能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魅力。
课文三:《枫桥夜泊》《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创作的诗作。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夜晚,诗人在枫桥上停舟,凝视远方,感受着时光的流转和生命的脆弱。
诗人以枫桥夜色为背景,以自己的感慨为情感表达,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与对心灵自由的追求融为一体。
诗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通过描绘月夜和枫桥的寂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思绪万千。
整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的情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的独特情感和对生活的领悟。
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通过七个字的句式,使诗歌更加朗朗上口。
同时,诗中运用了夜晚、枫桥等意象来烘托诗人的情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郎骑竹马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静夜思》三首古诗;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3.能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二、教学重难点1.《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两首诗的意境;2.《登鹳雀楼》全诗的背诵。
三、教学过程1. 感知新课1.教师放映一段登鹳雀楼的动画视频,让学生感受《登鹳雀楼》的意境;2.展示《郎骑竹马来》和《静夜思》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形象。
2. 词语解释1.尽:全部用完;2.窮:到底,到头;3.層:层次,楼层;4.无嫌猜:彼此没有顾虑和猜疑。
3. 课文整体理解1.听读三首古诗,并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2.询问学生对三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学习《登鹳雀楼》1.教学全诗,要求学生必须背诵前两句;2.分析全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
5. 学习《郎骑竹马来》1.阅读诗歌,了解整首诗的情节和意境;2.分析诗歌的构成特点。
6. 学习《静夜思》1.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2.背诵前两句。
7. 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登鹳雀楼》的意境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的简短诗歌;2.随堂测试《静夜思》的前两句的背诵情况;3.分角色小组朗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等。
四、课堂总结1.整体回顾古诗三首,再次营造古诗的韵味;2.感谢学生的参与与表现。
五、作业布置1.继续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2.写一首自己的古诗或词。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三首古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背诵《登鹳雀楼》的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佳作,以下是该诗的注释和译文,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注释:
1. 鹳雀楼:楼名,在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
2. 白日:太阳。
3. 依:依傍。
4. 尽:消失。
5. 黄河:由巴颜喀拉山发源,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注入渤海。
6. 海:这里指想象中的黄河的尽头。
7. 更:再。
8. 一层: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首诗中,他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情的抒发,表达了自己对壮丽河山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夕阳和黄河的壮美景象,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启示人们要不断攀登新的高峰,才能领略更美的风景。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更能够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让我们一起领略《登鹳雀楼》的魅力,共同追寻更高更远的目标。
以下是适合小学二年级学生背诵的20首古诗,并附有简单的解析:1.《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解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夜晚看到明月时,思念故乡的情景。
学生可以通过这首诗感受到月亮的美丽和思念故乡的情感。
2.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析:这首诗写了作者登上高楼,俯瞰山河的壮丽景色。
学生可以通过这首诗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人们向上进取的精神。
3.《咏鹅》-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解析:这首诗简单地描绘了一只鹅在水中游动的场景。
学生可以通过这首诗感受到动物与自然的和谐。
4. 《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解析: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早晨,鸟儿的歌声和花朵的开放。
学生可以通过这首诗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自然的变化。
5.《小燕子》-无名氏小燕子,穿花衣。
叽叽喳喳,飞来飞。
飞到梁上,又飞回。
飞到林里,又飞回。
解析:这首儿歌描述了小燕子在花丛中飞舞的情景。
学生可以通过这首儿歌感受到小动物的活泼和自由。
6.《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这首诗描绘了登高望远的情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思考。
学生可以通过这首诗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人们的思考。
7.《七步诗》-曹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解析:这首诗通过煮豆的比喻,表达了兄弟间相互残害的悲哀。
学生可以通过这首诗感受到友爱和和谐的重要性。
8. 《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解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情感,反映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学生可以通过这首诗感受到人生的珍贵和努力的重要性。
9.《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解析: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17 登鹳雀楼(1)【基础须知】字音字形1.雀字音:què笔顺:组词:麻雀孔雀欢呼雀跃造句:麻雀在地上蹦蹦跳跳。
动画:2.楼字音:lóu笔顺:组词:楼房楼梯高楼造句:这些楼很高。
动画:3.依字音:yī笔顺:写法:“亻”撇短,竖长;右部稍宽,竖提短促有力。
字义:①依靠。
②依从;同意。
③按照。
造句:小熊猫依偎在妈妈身旁睡着了。
巧记:人穿衣服。
4.入字音:rù笔顺:组词:进入入口入场造句:我们去超市要走入口。
动画:【重点梳理】王之涣(688─742)盛唐诗人。
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
其兄之咸、之贲皆有文名。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
诗六首,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其一)和《送别》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两首最脍炙人口,可谓“皤发垂髫,皆能吟诵”;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也正是这两首诗给诗人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
【难点再现】《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名诗。
第一、二句,描绘黄昏夕阳西下时,山河苍茫壮阔的美丽景色。
用“依”和“尽”来表现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的状态;后两句写诗人的感受。
道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也赋予上两句景物描写更丰富的内容。
全诗画面宽广,景色壮丽,具有阔大雄浑的气势。
诗中的哲理,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
做其它事情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人生的境界才会不断扩展升华。
古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三年级上册语文》中的第17课则是介绍了三首古诗,它们分别是《春晓》、《题西林壁》和《登鹳雀楼》。
这些古诗既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又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下面我们将逐一分析这三首古诗的特点和意义。
一、《春晓》1. 作者:唐代诗人孟浩然2. 《春晓》是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春天清晨的美景,用诗人的感慨和赞美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整首诗朴实、自然,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受。
3. 诗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通过对昨夜风雨凋零的景象的描绘,突出了春天的清晨显得格外美丽。
4. 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句则表现了诗人渴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感。
二、《题西林壁》1. 作者:唐代诗人王维2. 《题西林壁》描述了诗人游览西林园时的所见所感。
整首诗写景相当细腻而生动,充分表现了王维敏锐的观察力和对自然的热爱。
3. 诗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以山水相连形成的层峦叠嶂的奇特景观,抒发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4. “呼应秦楼此乐意,早晚闻飞将赋功”一句则展现了诗人对壁画中写意飞鸟的赞美之情和对作者赋诗的赞美。
三、《登鹳雀楼》1. 作者:唐代诗人王之涣2. 《登鹳雀楼》描绘了登高远眺时的壮丽景色,以及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整首诗气势恢弘,给人以宏伟壮丽之感。
3. 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以清晨的太阳升起和汹涌的黄河入海为景,表现出大气磅礴的气势。
4.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追求卓越和追求更高境界的向往。
这三首古诗虽然各自情感各异,但无一不表现出古代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切思考。
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我国古典诗歌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粮食,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生生不息地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
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够欣赏和品味这些经典之作,感受其中的美好与意蕴。
古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登鹳雀楼》教案【篇一】(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指名背诵《夜宿山寺》。
2、学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1)简介作者。
(板书:王之涣)(2)释题。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
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
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
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
(将学生引入诗境)(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
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
(以上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
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
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
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什么?2、出示投影,教师指图描述。
(这就是鹳雀楼。
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
(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5、教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
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样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上17 古诗三首一、《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全文如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时所看到的壮丽景色。
首句“白日依山尽”描绘了夕阳西下的景象,而“黄河入海流”则表现了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画面。
接下来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作者登高远望的豪情壮志,同时也暗示了人生要不断进取,勇攀高峰的精神。
二、《将进酒》《将进酒》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抒发豪情壮志的古诗。
全文如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这首诗以黄河之水、白发等自然景象和人生哲理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豪情壮志。
首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黄河波涛汹涌的场景。
接下来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则通过对比古人和现代人的容颜变化,表达了岁月无情的主题。
诗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等句则传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未来的信心。
三、《夜泊牛渚怀古》《夜泊牛渚怀古》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描绘夜晚景色和回忆历史的古诗。
全文如下:牛渚西江夜泊船,古月无云照水寒。
夜中鸟过风吹雨,闻听弦管泪满巾。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首诗以夜晚的牛渚江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
首句“牛渚西江夜泊船”展现了作者在夜晚停船靠岸的画面。
接下来的“古月无云照水寒”则表现了夜晚的清冷氛围。
诗中的“夜中鸟过风吹雨,闻听弦管泪满巾”则表现了作者对过去英雄豪杰的怀念之情。
最后两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则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历史和现实的关注,以及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态度。
17、登鹳雀楼
备课时间:2007年11月9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解诗表现的意境和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
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题目的理解。
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2、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3、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4、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1)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尽、流流)。
(2)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3)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景物画下来。
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
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意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教学进程:
一、复习。
1、指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边看图边说说这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色。
3、学了这首诗,你懂得什么?
二、指导背诵。
1、看图背诵。
2、同座位互背,指名背。
3、全班齐背。
三、教写生字。
1、(出示字卡)读读生字词。
雀楼依入
欲穷目更
2、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衣——依空——穷人——入日——目
3、看课后笔顺表:欲、楼
4、你会给哪个生字扩词?
5、指导书写。
“雀”:上紧下松。
“欲”:左右等宽。
“依”、“楼”:左窄右宽。
6、学生描红、仿写,教师巡视指导。
7、反馈。
8、读读,抄抄,再听写。
山白日千里目
海黄河一层楼
板书设计:
17、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