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习作】第三单元学写儿童诗(〔教案〕讲义)四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 格式:docx
- 大小:11.52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童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研究童诗,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通过朗读童诗,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音语调准确性。
教学内容1. 童诗一:《蜘蛛爬膜》,帮助学生了解蜘蛛的生活性,培养学生保护小动物的意识。
2. 童诗二:《小白菜》,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 童诗三:《小燕子》,引导学生对小燕子的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教学准备1.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童诗三首》。
2. 彩色图片或卡片以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诗歌内容。
3. PPT或黑板、白板等教学工具。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关于蜘蛛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蜘蛛的兴趣。
2. 朗读童诗《蜘蛛爬膜》,理解诗歌内容。
3. 分组讨论:小组内合作,讨论蜘蛛的生活性,并展示他们的发现。
4. 全班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的讨论成果。
5. 拓展活动:让学生自行选择一种昆虫或动物,编写一首关于它们的诗歌,并进行朗读。
第二课时1. 导入:播放一段视频或展示一组图片,介绍小白菜的生长过程。
2. 朗读童诗《小白菜》,理解诗歌内容。
3. 分组讨论:小组内合作,讨论种植小白菜的方法,并展示他们的发现。
4. 全班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的讨论成果。
5.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一起设计一个小白菜的种植方案,并在学校内实施。
第三课时1. 导入:给学生看一段小燕子飞行的视频,激发学生想象小燕子飞行的场景。
2. 朗读童诗《小燕子》,理解诗歌内容。
3. 分组讨论:小组内合作,讨论小燕子的生活性,并展示他们的发现。
4. 全班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的讨论成果。
5.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观察学校周围的小鸟,并以小燕子为原型创作一幅画作。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朗读童诗时的语音语调准确性和流利程度。
2. 倾听学生在分组讨论和全班分享中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评价学生在拓展活动中的创造性和合作能力。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习作《学写儿童诗》优秀作文及点评_百学写儿童诗:展开心灵的翅膀在四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三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学写儿童诗》这一内容。
儿童诗是一种表达情感、展示创造力的独特艺术形式,本单元的学习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儿童诗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儿童诗常常富有鲜明的色彩和畅快的节奏,它可以帮助我们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情感。
儿童诗作者可以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诗歌的形式,我们可以更好地展示创造力、观察力和语感。
因此,学会写儿童诗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学习中,我认真观察了身边的事物,体验了生活的美好和琐碎,收获了不少灵感。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如何用简洁、生动的词句描述我所看到的景象和感受。
例如,在回家的路上,我看到了一只小鸟在树枝上欢快地歌唱,我就写下了一首诗句:“小鸟儿飞上了树梢,欢乐的歌声传遍大街小巷。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小鸟的快乐,也传递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另外,我也学会了借助绘画来激发灵感和创造力。
通过绘画,我可以将自己的想象力展现出来,并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来。
例如,在画了一幅五彩斑斓的星空后,我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星星点点宛如明珠,闪烁着夜晚的心语。
月亮披上银色的外衣,守护着熟睡的地球。
”学习写儿童诗还需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通过观察、思考和阅读,我发现生活中的每个角落都蕴含着无穷的创作素材。
我可以观察大自然的变化,感受四季的交替;可以观察身边的人,思考他们的喜怒哀乐;还可以通过读书和听故事丰富自己的想象力。
这些都是提升写作能力的重要方面。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些儿童诗的共同特点。
儿童诗通常用简练的语言,图画般的意象和轻快的韵律,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喜爱。
它们往往以孩子的视角来描写事物,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纯真快乐的追求。
同时,儿童诗的内容通常反映了童年的世界,通过夸张、幽默等手法,让读者在欢笑中思考,从中获得一种心灵的满足。
四下语文第三单元作文创作诗歌教案
今天,语文课真很有意思!老师说要我们写诗词填词,我焦急得差点没哇哇叫!我脑海里在一瞬间蹦出好多词语,它们像五颜六色的泡泡,在空中飘呀飘。
老师还让我们写诗歌教案,我以前一脸懵,教案是什么东西?老师看起来像变戏法一样,把黑板上写满了字,什么“诗歌形式”、“意象”、“情感表达”……我听得迷迷瞪瞪,那种感觉脑袋里像灌满了棉花。
下课以后,我和小伙伴一起商讨诗歌,他们也一头雾水。
我们一起想,诗歌要写些什么呢?是写美丽的风景,还是写有趣的人?忽然间,我又想起了上次去游乐园,注意到一只小松鼠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它圆溜溜的大眼睛,毛茸茸的尾巴,可爱极了!我脑子里光芒闪烁出一个画面:一只小松鼠在树枝上回旋,阳光散落在它身上,它快乐地吃着松果。
我想,我可以写一首关于小松鼠的诗!它会跳上高高的树枝,在树叶间快速旋转,温暖的阳光照着它的身体,它会吃着松果,“咯吱咯吱”地发出声音,然后带着兴奋开心的心情,跳到另一棵树上。
我仿佛看到了小松鼠,特别注意到了它在树枝上飞奔的样子,听到了它吃松果的声音,也能感觉到它开心的心情。
我急不可耐地想把我的想法写下来,我要写一首关于小松鼠的诗!它会是我心目中最可爱的动物,我会用诗歌记录下它在树枝上旋转的快乐。
四年级第三单元习作学写儿童诗作文
《学写儿童诗真有趣》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学写儿童诗就像打开了一扇神奇的大门,能让我们走进一个充满奇妙和想象的世界。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尝试写儿童诗的时候,那感觉就像要去探索一个未知的宝藏。
我看着窗外的蓝天白云,心想:“要是云能变成棉花糖,那该多好啊!”于是,我写下了我的第一句诗:“白云像棉花糖,飘在蓝天上。
”虽然简单,但我特别开心,因为这是我自己创作的诗。
写儿童诗还能让我们把平时的小心情都表达出来。
有一次,我和好朋友吵架了,心里很难过。
我就把这种心情写成了诗:“我的心像下雨的天,滴滴答答都是泪。
”写完后,我感觉心里舒服多了。
学写儿童诗真的太有趣啦!它就像我们的好朋友,能陪伴我们度过快乐的时光。
让我们一起拿起笔,写出更多有趣的儿童诗吧!
《我学会了写儿童诗》
嘿,小伙伴们!我要告诉你们一个超级棒的事情,我学会写儿童诗啦!
一开始,我觉得写诗好难啊,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但是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有趣的例子,比如说“太阳公公笑哈哈,照亮大地像火把”,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原来写诗可以这么简单有趣。
有一天,我看到花园里的花朵在微风中跳舞,我马上就有了灵感,写下了“花朵在跳舞,风儿来伴奏”。
从那以后,我发现身边到处都是写诗的素材。
现在,我越来越喜欢写儿童诗了,因为它能让我把看到的美好都用文字记录下来。
你们也快来试试吧!。
《我是小诗人》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感悟儿童诗的特点;挖掘生活积累,初步学会创编儿童诗。
2.过程与方法:欣赏儿童诗,感受想象的快乐,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3.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树立写作信心。
初步培养审美意识,激发孩子对生活的热爱,表达自己的童真、童趣。
教学重难点:引发思维灵感,拓展想象空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同学们,上了一天的课已经很累了吧?真好,好喜欢你们这一群可爱的孩子们!谢谢。
那孩子们,你对我的第一印象如何?谢谢,我和你们一样喜欢被赞美(其实,我有时候也挺凶的!哈...女人善变,知道吗?)从各位的眉目、坐姿之间看出了你们非常棒!老师期待你们的精彩表现!好,我们开始上课。
一、说鼓读诗,感受“第三只眼的存在”1、我们先来看一幅图,这是什么?(出示鼓,板书:鼓)2、熟悉它吗?来给我们说一说你所了解原鼓。
你知道怎么敲鼓吗?你敲过吗?演示一下?3、同学们,对于这个熟悉的伙伴,我们有很多的了解和看法,但有个小朋友见到鼓却写下了这么一首小诗,谁来读一读?(真棒!“轻轻敲”和“重重敲”读出区别了)4、诗中的鼓,与我们所熟悉的鼓,与我们刚刚谈到的鼓有什么不同?你觉得诗中的鼓它仅仅是一个鼓吗?我觉得它像一个小孩子.....5、好,孩子们,此时的鼓,它不仅仅是鼓了,在诗人眼中,它已经变成了一个?孩子。
(板书:孩子)因为它有小孩子的什么?特点。
什么特点?(它有小孩的感觉、性格:怕打、叫疼!6、在诗人的眼中,它是如此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7、嗯,是啊,善于观察,善于想象,就是因为作者的眼光不一样,曾经有人说,诗人,和平常人的眼光不同,他们除了和我们一样,拥有一双眼睛之外,他还拥有神奇的第三只眼(板书:)8、这可是一只有魔力的眼睛,它能把普通的事物,看出有孩子的特点来,从这些事物身上,我们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就像鼓这首诗中,一个普通的乐器,经这只眼睛一瞧,就看到了一个怕挨打的小孩,就能看到我们挨打时的情景。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短诗三首》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本教学设计针对四年级学生,教学内容为第三单元的《短诗三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欣赏古诗的美,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人的名字和创作背景。
2.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
3.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4.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古诗的美。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一些抽象意象,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准备1.课件播放《短诗三首》音频。
2.板书准备准备三首古诗的诗句。
3.课堂布置确保课堂安静整洁,保持学习氛围。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让学生听一遍《短诗三首》的音频,展示图片或图表。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古诗的感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习(15分钟)•听读《静夜思》并解释诗句意思。
•学生跟读并朗读。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意境和感受。
3. 拓展(10分钟)•学生自由创作一首简短的诗句,分享给同学听。
第二课时1. 复习(5分钟)•让学生朗读上节课学习的《静夜思》。
•回答一些相关问题,复习诗句的意思。
2. 学习(15分钟)•听读《春晓》和《将进酒》,解释诗句内容。
•学生跟读并朗读。
•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感受。
3. 总结(10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表达对这三首诗的感受。
•引导学生表达对古诗的喜爱之情。
六、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课文后的感想,包括对古诗的理解和自己的感受。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理解古诗意境和感受古诗美的过程中逐渐培养了审美情操,提高了语文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关于古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部编版四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9 短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9 短诗三首》的内容和意义。
–能够准确朗读和理解诗歌内容。
–掌握相关生字词的写法和意义。
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诗歌展示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能够听懂他人朗读的诗歌,理解他人的情感表达。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用心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朗读,掌握相关生字词的写法。
•难点: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唱歌或者朗诵一首与《9 短诗三首》相关的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诗歌(15分钟)1.讲解第一首诗《春晓》的内容和意义,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描述和情感。
2.学生跟读诗歌,纠正发音和语调。
3.分组小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春晓》的内容。
3. 生字词学习(10分钟)1.教授生字词,让学生掌握相关生字词的写法和意思。
2.针对生字词设计游戏或者练习,巩固生字词的记忆。
4. 学习诗歌(15分钟)1.讲解第二首诗《秋思》的内容和意义,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表达和情感。
2.学生跟读诗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让学生分组演绎《秋思》的情感表达。
5. 创作小诗(20分钟)1.引导学生参考前两首诗的风格和情感,创作自己的小诗。
2.学生相互分享创作,欢迎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6. 学习诗歌(15分钟)1.讲解第三首诗《钓鱼》的内容和意义,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描写和情感。
2.学生跟读诗歌,品味诗歌中的细节描写。
3.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表演《钓鱼》的情景。
7. 总结(5分钟)让学生回顾当天学习的内容,总结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鼓励学生继续接触并学习诗歌,培养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课后作业1.背诵《9 短诗三首》中的一首诗。
2.仿写一首关于自己生活的小诗。
3.练习相关生字词的书写。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针对《9 短诗三首》进行了分析和讲解,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全面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表达。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训练范文3篇单元训练主题:轻叩诗歌大门(学写儿童诗)点拨: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怀着一颗童心,大胆联想和想象,把自己的感受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出来。
写出有趣的诗歌,要注意主题明确,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想象丰富,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
例文目录:1.假如我是一滴水2.我爱你,父亲3.理发范文一:假如我是一滴水假如我是一滴水,我想落向大地,滋润绿油油的禾苗。
假如我是一滴水,我想融入大海,让鱼儿更快乐地玩耍。
假如我是一滴水,我想让干旱地区的人们,喝上甘甜的饮用水。
假如我是一滴水,我想让万物充满生机,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点评:诗歌运用排比句,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小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极具新意的构思,给我们描述了假如自己是一滴水将如何为人类作贡献,主题突出。
范文二:我爱你,父亲我爱父亲那有力的手臂,揽我在怀里,听他讲述少年时有趣的经历。
我爱父亲拉着我的小手,漫步金鸡湖,看游人在岸边嬉戏。
我爱父亲灯下的陪伴,为我指点,给我鼓励。
我爱父亲手捧着书,端着茶,给我讲做人的道理。
我爱你,父亲!你让我们的家更温馨!点评:小作者善于运用细节来表现父爱,“揽”“拉着”“捧着书”“端着茶”等动作描写让人感觉父爱无处不在。
小作者也善于运用小场景来表现温馨,“怀里”“岸边”“灯下”,温馨十足。
范文三:理发树妈妈也要理发,不过每年只理一次。
秋天一到,风姐姐拿着剪刀,“咔嚓”“咔嚓”给树妈妈理发。
请你竖起耳朵仔细听一听,簌簌簌簌……树妈妈的头发,轻轻地轻轻地,飘落在山林,飘落在村落,飘落在校园的小径……点评:这首诗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大树和秋风以生命,树妈妈要理发,于是风姐姐当理发师,拿起剪刀给树妈妈理发……字里行间充满了孩子的天真、童趣。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学写儿童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学写儿童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读赏析,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2.通过自主选题,发挥想象,激发学生创作儿童诗的兴趣,从中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尝试用儿童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3.通过朗读与练习,初步掌握用反复创作儿童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并创设情境让学生尝试创作;2.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让童言自然地流淌,童心尽情地表达。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 “0"的联想师:同学们,你们告诉我此时此刻你想说这是什么?生:这像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
生:这是一轮圆圆的月亮。
......师:这些孩子真是了不起,仅仅看了一眼就说了这么多,他们太会想了,掌声送给他们。
2. 编诗引题师:静静看这幅图,这幅图和黑板上的有所不用,你会用一句特别漂亮的话表述出来吗?生:这是一轮黄色的月亮倒映在湖水里。
生:这是一个闪闪发光的月亮。
....师:你们说得真好,那古人看见这幅图时,他会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可能会说....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师:因为古人一张嘴,可能就是一首诗,所以我们佩服古人,我们学习古人,我们阅读古人。
因为诗本身就是送给特别有才华的孩子,特别聪明的孩子,就是送给你们的,好,掌声送给刚才所有回答问题的孩子们。
一个简单的图画想到了很多,一个熟悉的场景我也想到了很多,古人会做诗,我也想带着大家来写一行好不好?咱们先来说一说诗,说不一定我们还能创造出一首小诗呢,有信心吗?生:有信心。
师:好,看图画,我说,天上一个月亮,那下面你可以接着说一句。
生:水中一个月亮。
师:好,掌声送给他,这叫诗人,我接着说,天上的月亮在水里。
生: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师:太聪明了,我再说,低头看水里。
生:抬头看天上。
师: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来,一起说下一句。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儿童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朗读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儿童诗三首》中的诗意和情感表达。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内容儿童诗三首》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的课文,包括三首诗歌:《狮子》、《月亮》和《小舟》。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创设情境:教师播放相关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狮子的兴趣,让他们猜测诗歌的内容。
2.导入诗歌:教师朗读《狮子》诗歌,让学生跟读。
3.分析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意思。
4.合作朗读:学生分组合作朗读《狮子》诗歌,注重语音和语调的表达。
5.个别发现:教师指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韵律和节奏,鼓励他们加以体验和表达。
6.总结回顾: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内涵,加深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第二课时1.回顾复习:教师让学生回顾前一课时学习过的《狮子》诗歌,进行复述和朗读。
2.导入诗歌:教师朗读《月亮》诗歌,让学生跟读。
3.分析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意思。
4.合作朗读:学生分组合作朗读《月亮》诗歌,注重语音和语调的表达。
5.个别发现:教师指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韵律和节奏,鼓励他们加以体验和表达。
6.总结回顾: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内涵,加深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第三课时1.回顾复习:教师让学生回顾前两课时学习过的《狮子》和《月亮》诗歌,进行复述和朗读。
2.导入诗歌:教师朗读《小舟》诗歌,让学生跟读。
3.分析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意思。
4.合作朗读:学生分组合作朗读《小舟》诗歌,注重语音和语调的表达。
5.个别发现:教师指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韵律和节奏,鼓励他们加以体验和表达。
6.总结回顾: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内涵,加深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总结与延伸通过学习《儿童诗三首》,学生不仅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还能够提高朗读和表达的能力。
部编本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短诗三首》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诗三首》选自部编本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之美”。
这三首诗分别是《宿建德江》、《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和《江南春》。
这些诗篇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描绘了自然的壮丽景色和人们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些诗篇,学生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美丽,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单元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文,对于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这些诗篇的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领略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诗。
2.理解诗文的内容,领略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3.能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4.能够分析和欣赏诗文的韵律和节奏。
5.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诗文中的自然之美。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诗,理解诗文的内容,领略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2.难点:能够分析和欣赏诗文的韵律和节奏,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文的内容和意境。
2.问答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3.朗读法: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文,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4.比较法: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诗篇的异同,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本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短诗三首》。
2.课件:教师制作的课件,包括诗文的文本、图片、音频等。
3.黑板:用于板书重点词语和句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什么是美?美可以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自由发表观点,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自然之美”。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第一首诗《宿建德江》,引导学生朗读并感受诗文的韵律和节奏。
然后,教师讲解诗文的内容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训练范文 3 篇单元训练主题:轻叩诗歌大门(学写儿童诗)点拨: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怀着一颗童心,大胆联想和想象,把自己的感受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出来。
写出有趣的诗歌,要注意主题明确,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想象丰富,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
例文目录:1.我的课本2.四季的颜色3.夏天的消息我的课本我面对——广阔的世界,浩瀚的海洋。
啊,其实我面前只是一个方形课本。
智者在教导我,多看书才能写好作文。
季羡林说:要做三贯通人才。
叶文玲告诉我读书写作的方法。
读一篇篇课文,我时而沉思,时而幻想;时而快乐,时而忧伤。
我知道要爱国,还要爱家。
我的思想一天天地成熟,我在课本里挖掘到无穷的宝藏。
四季的颜色春天,是青翠的。
看!沉睡一冬的大树抽出了绿芽,埋在土里的小草探出头来,嫩绿的柳枝随风飘荡……夏天,是青绿的。
看!大树又重新披上了绿色的外衣,田野又种上了绿油油的油菜,草原上又铺上了一张一望无际的绿毯……秋天,是金黄的。
看!麦田像金色的海洋,森林里的小溪上飘荡着一只只金色的小船,果园里金黄的瓜果散发着一阵阵诱人的香气……冬天,是雪白的。
看!人们在闪着白光的冰面上跳舞,大地给自己盖上了厚厚的白棉被,漫山遍野都裹着一层纯白的棉花……夏天的消息风,撞绿了树的叶子——沙、沙、沙盼望了整整一个春天,你看,夏天已经来到了!让我们换上夏装,我要变成一只白色的蝴蝶,飞过公园,飞进果园,到处都有夏天的欢笑,看到凤凰花开了,火红火红的挂在树上,。
【同步习作】第三单元学写儿童诗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2.学习儿童诗的创作方法与技巧;
3.激发学生对儿童诗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
1.发掘儿童身边的素材;
2.搭建儿童情感与语言的桥梁;
3.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
1.如何在儿童诗中表达情感;
2.如何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创作儿童诗。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黑板、笔记本电脑、儿童诗例子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电脑、书写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15 min)
教师活动:
1.教师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教师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儿童诗吗?”;
3.学生回答:“儿童诗就是写给儿童看、听的诗。
”。
学生活动:
1.学生介绍自己对儿童诗的了解。
2. 学习儿童诗的特点和表现形式(15 min)
教师活动:
1.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典型的儿童诗,让学生观看、听取;
2.教师讲解儿童诗的简介、特点、表现形式等。
学生活动:
1.学生观看、听取、记录儿童诗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3. 发掘素材(10 min)
教师活动:
1.教师提供多种素材,让学生观察;
2.教师讲解怎样从身边的素材中创作儿童诗。
学生活动:
1.学生观察素材,并且想象总结出适合儿童诗创作的素材。
4. 创作儿童诗(30 min)
教师活动:
1.教师讲解儿童诗创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2.教师给学生示范儿童诗的创作。
学生活动:
1.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创作儿童诗;
2.学生自由创作儿童诗。
5. 交流讲评与总结(20 min)
教师活动:
1.教师让学生互相交流作品,并点评;
2.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总结;
3.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作文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活动:
1.学生相互交流作品,并点评;
2.学生听取教师的评价和总结;
3.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文任务。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儿童诗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学习了儿童诗的创作方法与技巧,并且完成了自由创作儿童诗的任务。
这样既完善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也培养了学生的创作思维能力。
但是,由于时间有限,学生完成的作品不够精致,需要继续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改进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