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窍活血汤治血管性头痛配方、医案
- 格式:docx
- 大小:86.56 KB
- 文档页数:2
头痛1年血府逐瘀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导读:刘某某,男,14岁,头痛1年,2015年5月19日初诊。
头痛1年,久用中药、西药无效,自述睡眠欠佳,舌暗紫,有瘀斑,脉涩。
处……
刘某某,男,14岁,头痛1年,2015年5月19日初诊。
头痛1年,久用中药、西药无效,自述睡眠欠佳,舌暗紫,有瘀斑,脉涩。
处方:血府逐瘀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当归10克,生地30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生甘草10克,柴胡10克,川芎10克,川牛膝10克,白芷40克,石菖蒲10克,川羌活5克,元胡30克,蔓荆子20克,菊花10克,藁本15克,鸡屎藤10克,鼠妇30克,炒枣仁100克,夜交藤100克,龙眼肉30克,核桃3个捣碎为引。
7剂水煎服。
二诊(2015年5月26日):头痛、睡眠明显好转。
效不更方,继服前方7剂,愈。
按:血府逐瘀汤和通窍活血汤均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其中,血府逐瘀汤为治疗头痛之主方,张士舜先生称之为君方;通窍活血汤为臣方,协助君方加强活血祛瘀之效,其主药麝香可用石菖蒲、白芷、羌活代。
元胡、蔓荆子、菊花、藁本、鸡屎藤、鼠妇止痛,共为佐药;因患者头痛伴有睡眠不佳,故加炒枣仁、夜交藤以改善睡眠;核桃为使药,引药入头。
全方共奏活血化瘀、
行气止痛之功效。
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血瘀型头痛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观察通窍活血汤治疗血瘀型头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2011年8月至2012年10月在我科门诊就诊的头痛病人,辨证属血瘀型者共60例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予头痛宁胶囊治疗,治疗组则采用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
结果:治疗结束后对照组的痊愈率为26.67%,研究组的痊愈率为7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服用头痛宁胶囊,口服。
一次3粒,一日3次(土茯苓、天麻、制何首乌、当归、防风、全蝎等)。
治疗组:服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药物组成:赤芍15g,川芎20g,桃仁12g,红花12g,葱白12g,红枣15g,白芷10g,黄酒100ml (冲服)。
临床加减:辨病用药:偏头痛属血瘀型者,可用本方加紫丹参15g,蔓荆子15g,白菊花10g以疏肝活血止痛;血管神经性头痛,临床可加延胡索15g,全蝎12g,蜈蚣2条,石决明30g等以搜逐血络,镇风止痛;脑震荡后遗症者,眩晕者加天麻10g,钩藤10g,伴呕吐者加姜半夏10g,竹茹6g。
也可根据头痛部位、性质及伴随症状的不同而随症加减:伴恶心者加陈皮6g,半夏10g;头后部疼痛连及项部者加羌活12g,川桂枝10g;前额及眉棱骨疼痛加葛根10g;两颞连及耳部疼痛者加用黄芩12g,柴胡12g;颠顶疼痛连及目系者去川芎,加用吴茱萸5g,藁本10g;头痛剧烈者用全蝎、地龙等虫类药物搜逐血络,宣通阳气;头痛如裹,兼见胸闷肢困者,属太阴头痛,加苍术、半夏;头痛且空,兼见眩晕、神疲者,属少阴头痛,加细辛、山茱萸。
1.4 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治愈:头痛症状完全消失,能坚持正常工作;好转:头痛减轻或消失,停药后偶有复发,间断服药,也能坚持工作;无效:头痛未减轻。
2 结果治疗组30例中,痊愈8例,好转1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
对照组30例中,痊愈23例,好转7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通窍活血汤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方歌速记歌诀、用法用量【正宗配方组成剂量】赤芍3克,川芎3克,桃仁9克(研泥),红花9克,老葱三根(切碎),鲜姜9克(切碎),红枣7个(去核),麝香5厘(绢包),黄酒250毫升。
【用法用量】水煎,加黄酒适量,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王氏用法:“用黄酒半斤,将前七味煎一盅,去渣,将麝香人酒内,再煎二沸,临卧服。
方内黄酒,各处分两不同,宁可多二两,不可少,煎至一盅,酒亦无味,虽不能饮酒之人,亦可服。
方内麝香,市井易于作假,一钱真,可合一两假,人又不能辨。
此方麝香最要紧,多费数文,必买好的方妥,若买当门子更佳。
大人一连三晚,吃三付,隔一日再吃三付。
若七八岁小儿,两晚吃一付;三两岁小儿,三晚吃一付。
麝香可煎三次,再换新的。
”【方歌速记歌诀】通窍全凭好麝香,桃红大枣老葱姜,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功能】活血通窍。
【主治】瘀血阻于头面部所致的头痛昏晕,耳聋年久,脱发,面色青紫,酒糟鼻,白癜风,紫斑症,以及妇女干血劳,小儿疳积,肌肉消瘦、腹大青筋、潮热等。
王清仟列“通窍活血汤所治之症目:通窍活血汤所治之病,开列于后:头发脱落:伤寒、瘟病后头发脱落,各医书皆言伤血,不知皮里肉外血瘀,阻塞血路,新血不能养发,故发脱落;无病脱发,亦是血瘀。
用药三付,发不脱,十付必长新发。
眼疼白珠红:眼疼白珠红,俗名暴发火眼。
血为火烧,凝于目珠,故白珠红色。
无论有云翳、无云翳,先将此药吃一付,后吃加味止痛没药散,一日二付,三两日必痊愈。
糟鼻子:色红是瘀血,无论三二十年,此方服三付可见效,二三十付可痊愈,舍此之外,并无验方。
耳聋年久:耳孔内小管通脑,管外有瘀血靠挤,管闭,故耳聋。
晚服此方,早服通气散,一日两付,三二十年耳聋可愈。
白癜风:血瘀于皮里,服三五付可不散漫,再服三十付可痊。
紫癜风:血瘀于肤里,治法照白癜风,无不应手取效。
紫印脸:脸如打伤血印,色紫成片,或满脸皆紫,皆血瘀所致,如三五年,十付可愈;若十余年,三二十付必愈。
通窍活血汤所治之症1.2.3.……【来源】《医林改错·上卷·通窍活血汤所治之症目》。
【组成配方】赤芍(3g)、川芎(6g)、桃仁研泥(9g)、红花(9g)、老葱三根切碎、红枣七个去核、麝香五厘绢包(0.15g)、黄酒半斤(250ml)。
【用法】用黄酒半斤,将前七味煎一盅,去渣,将麝香人酒内,再煎二沸,临卧服。
大人一连三晚,吃三付,隔一日再吃三付。
若七八岁小儿,两晚吃一付。
两三岁小儿,三晚吃一付。
麝香可煎三次,再换新的。
【作用与功效】行气活血通窍。
【主治适应症】伤寒、瘟病后头发脱落,暴发火眼(眼疼白珠红),糟鼻子,耳聋年久,白癜风,紫癜风,紫印脸(脸如打伤血印,色紫成片,或满脸皆紫),青记脸如墨,牙疳,出气臭,妇女干劳(经血三四月不见,或五六月不见,咳嗽急喘,饮食减少,四肢无力,午后发烧,至晚尤甚),男子劳病,交节病作,小儿疳证。
【方解】君:麝香——辛香走窜,通窍开闭,活络.散瘀,能引诸药透达十二经,使全身气血畅通,瘀血无安身之所。
臣:桃仁、红花——两药相伍,活血散瘀,配麝香驱散周身瘀滞。
佐:赤芍、川芎——活血祛瘀。
老葱、鲜姜、红枣——宣通阳气,调和营卫,并通过葱姜辛散之力促使活血诸药向上、向外走窜分布,使之与病情、病位更加相符。
使:黄酒——辛温通阳。
以之煎煮诸药,可使酒性浸入药中,激发和增强活血通经之品的功效。
本方活血通经之力颇大,用于瘀血病位偏上、偏表者尤为适宜。
【方论】方中赤芍、川芎行血活血,桃仁、红花活血通络,葱、姜通阳,麝香开窍,黄酒通络,佐以大枣缓和芳香辛窜药物之性。
其中麝香味辛性温,功专开窍通闭,解毒活血,因而用为主要药;与姜、葱、黄酒配伍更能通络开窍,通利气血运行的道路,从而使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更能发挥其活血通络的作用。
(李庚韶《医林改错评注》)。
妇女干血劳或小儿疳证,腹大青筋暴露,都因瘀血内停,经络的营养和卫气的运行受其影响,因而产生肌肉消瘦,午后潮热等症。
通窍活血汤治血瘀头痛瘀血头痛是头痛常见的临床类型,其范围大致有二类:其一为跌扑损伤,头部外伤,头面部瘀血阻滞脑窍;多因跌扑损伤,头部暴力或外力冲击,气滞血瘀,以致脑部气血不畅,络破血溢,气血凝滞,形成瘀血头痛。
脑为诸阳之会,清灵之窍,一旦瘀血气滞,凝滞脑窍,或未及时治疗,则会出现头痛剧烈,伴恶心呕吐,脑为元神之府,脑的神机受损则出现健忘,头晕,失眠,多梦,反应迟钝,耳鸣,耳聋等症。
肾主骨髓,脑为髓海,脑络为瘀血凝滞,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脑髓失养失荣,则会形成肾虚血瘀之症。
其二为各种内伤头痛反复发作,久病入络,气血滞涩,瘀血阻于脑络,不通则痛,久病多瘀,发为头痛持续难以缓解,固定痛等。
久病及肾,正如《素问·奇病论篇》云:“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
瘀血头痛临床表现具有刺痛、钝痛、固定痛的特点,有头部外伤史或久痛不愈史。
伴有健忘,头晕,失眠,多梦,耳鸣,耳聋等,面色晦滞,唇色紫黯,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或细涩或弦而涩。
通窍活血汤是治疗瘀血头痛的代表方,方中以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其中川芎辛温升散,为血中气药,能上行头目,下达血海,通行诸经气血,为治头痛要药;麝香、生姜、葱白温通脉络,且头为诸阳之会,口眼耳鼻诸窍之所,麝香芳香走窜,活血散瘀,醒脑,同时能通诸窍,开经络;黄酒能升能散,活血通脉;老葱宣通上下阳气,三味共同作用,能宣导药势直达头面病所,达到活血祛瘀且不伤正的目的。
该方针对头部血瘀的证机选用活血化瘀药,使瘀血得去,新血得生,头部血脉经气通畅;合理配伍行气药,以助行血活血;恰当配伍引经药,使活血化瘀药上行头部。
共奏活血通脉,辛温通络,通窍止痛之效。
加减:用细辛、白芷、天麻、节菖蒲以辛温通络用土鳖虫、穿山甲以搜逐血络,宣通阳气,用熟地、蒸何首乌、山茱萸、枸杞子等滋补肝肾,健脑生髓。
病例:崔某,男,45岁,教师。
初诊。
中医化瘀第一人开方,通窍活血汤,解决头面部瘀血问题在中医里,有许多词会经常被提到,比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气补血等等,其中活血化瘀在许多病症里都会提到。
而在中医里,有位以化瘀出名的中医,他就是清代的王清任。
王清任还喜欢解剖,号称解剖狂人,并且通过解剖,他认为之前对人体脏腑的位置以及重量不完全准确,于是把这些经验写成了一本巨著《医林改错》。
著名的血府逐瘀汤也是来源于此书,与我们今天要说的通窍活血汤一样,都是化瘀的。
王清任在气血方面对中医贡献很大,他认为人得病有两个原因,一是气血不足了,二是气血堵了,不足与堵塞都会造成瘀血,所以人一辈子要活血化瘀。
不通则痛,身体的很多疼痛都是瘀血造成的,只要把瘀血化掉,痛疼也自然消除了。
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瘀血会阻碍新的气血的生成,新的气血无法生成又会加重瘀血,这样就会恶性循环,所以我们要时刻注意活血化瘀。
最近西医提出的新概念:微循环障碍。
说的就是中医概念上的瘀血。
通窍活血汤顾名思义是以通窍,主要是以头面七窍为主的活血散结方,是王清任用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之症”的常用方剂。
这样说得有些笼统,到底哪些是头面部的瘀血的症状呢?头痛,那种固定的、晚上加重、白天减轻的头痛。
还有脑震荡后遗症、脑梗、记忆力不好、颈部斑块等,只要与瘀血有关都能用;瘀血导致的脱发,头发需要气血滋润,头部有瘀血,气血上不来,头发自然会脱落。
这个方子还治疗白癜风与紫癜风以及满脸青紫,包括嘴唇青紫,都是瘀血所致;慢性酒糟鼻,鼻子颜色发暗了就是瘀血导致;瘀血导致牙龈坏死的牙齿脱落;消食化积无效,瘀血导致的口臭;面部老年斑、耳朵不好使、眼花,这些都是窍门,都可以用这个方子来开窍。
配方: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生姜、大枣、老葱、麝香、黄酒。
这个方子要用黄酒来煎煮。
先用黄酒把药煎煮15分钟,然后把药渣去掉,再把麝香放入,再次煎煮到水开。
桃仁、红花能活血通经,祛除瘀滞;赤芍能通顺血脉,行血中之瘀滞,辅佐活血,缓和方中其他药物的辛温之性;川芎辛温香窜,行气活血,乃血中之气药,加强行血散瘀的作用,与麝香合用,增强通窍之力;葱、姜辛散,能通达上下,表里之血脉,为通阳活血之品。
经行头痛血瘀证——一通窍活血汤——阴阳解析通窍活血汤——阴阳解析经行头痛血瘀证,主要证候:每逢经前、经期头痛剧烈,痛如锥刺,经色紫暗有块;伴小腹疼痛拒按,胸闷不舒;舌黯或尖边有瘀点,脉细涩或弦涩。
《医林改错》通窍活血汤方:赤芍3克、川芎3克、桃仁9克(研泥)、红枣7个(去核)、红花9克、老葱3根(切碎)、鲜姜9克(切碎) 、麝香0.15克(绢包)解析:阳性药:川芎、红枣、红花、老葱、鲜姜、麝香平性药:桃仁阴性药:赤芍君药:麝香川芎:辛,温。
归肝、胆、心包经。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大枣:甘,温。
归脾、胃经。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红花:辛、温。
归心、肝经。
活血化瘀,通经。
葱白:辛、温。
归肺、胃经。
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生姜:辛,微温。
归肺、脾经。
发汗解表,温中止吐,温肺止咳。
麝香:辛,温。
归心、脾经。
开窍醒神,活血化瘀,止痛,催产。
桃仁:苦,平。
归心、肝、肺、大肠经。
活血祛瘀,润肠通便。
赤芍:苦,微寒。
归肝经。
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止痛。
阳性药物多,阴性药物少,以阳性药物为主,针对寒证;君药药物功效以活血化瘀为主,针对实证;少阴太阴合病,寒凝血瘀。
方剂中,麝香、红花、桃仁、赤芍、川芎,活血化瘀;老葱、鲜姜,散寒解表;红枣,养血安神。
诸药合用以活血化瘀为主,散寒解表为辅,兼顾养血安神。
适用于寒凝血瘀者。
羚角钩藤汤、通窍活血汤、八珍汤加首乌蔓荆比较:羚角钩藤汤,以熄风潜阳为主,清热化痰为辅,兼顾养阴生津、宁心安神。
适用于内热上逆、热灼伤津、心神不宁者。
通窍活血汤,以活血化瘀为主,散寒解表为辅,兼顾养血安神。
适用于寒凝血瘀者。
八珍汤加首乌蔓荆,以活血补血为主,补气健脾为辅,兼顾疏散风热。
适用于精血亏虚、内热上扰者。
通窍止痛汤治疗头痛经验组成:天麻、蝉蜕、...
组成:天麻、蝉蜕、全蝎、蜈蚣、川芎、炒蔓荆子、僵蚕、葛根、白芷、白附片、醋乳香、醋没药、生石膏(先煎)、甘草。
方义:“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方中蔓荆子、白芷为解表祛风药,因风药清扬,易达头部,无论外感、内伤均可使用,白芷与蔓荆子相须为用,共奏奇功。
方中以天麻、蝉蜕、全蝎、蜈蚣、僵蚕、白附子、蔓荆子、白芷祛风化痰,搜剔经络,解痉止痛。
慢性头痛经久不愈,反复缠绵,予全蝎、僵蚕、蜈蚣等虫类药提高疗效;僵蚕味咸,性辛平,入肝、肺二经,既能息风止痉,又能化痰定惊,对惊风夹痰者尤为适宜。
中医有“久痛入络”的理论,加川芎、乳香、没药行气活血止痛;川芎归肝、胆经,其性质清升散,《本草汇言》言其能“上行头目”,即上行直达颠顶,既可活血行气止痛,又可祛风,行血中之气,去血中之风,为治疗头痛之要药;乳香辛散通泄,既入血分,又入气分,能行血中气滞,擅治血瘀气滞之诸痛证,配合没药,相须为用,行气活血;葛根味辛能行,通经活络。
佐以生石膏清热透邪,甘草调和诸药。
【来源】吕书奇,何华.通窍止痛汤治疗头痛的临床经验分析[J].中国民间疗法,2019,27(22):47-48.
【郑重声明】本头条分享的相关中医方药仅用于学术分享、交流经验,网友朋友们绝对不可擅自使用,以免带来不良后果,如需服用中药均需在医生辨证指导下使用。
表里通经第一方,通窍活血汤,医案,麝香替代品通窍活血汤1.通窍活血汤临床发挥“通窍全凭好麝香,桃红大枣老葱姜,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这是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的很重要的一方子,我在临床上使用的得心应手,效果显著。
但是我看到运用该方的经验文章和论文却不多,不知为什么?抑或是方中的麝香难得太贵,反而是应用血府逐瘀汤的人很多。
故而,为了不埋没《医林改错》中这颗明珠,特此首先谈一谈运用此方的体会。
通窍活血汤顾名思义是以通窍,主要是以头面七窍为主的活血散结方,王清任在书中也是这样列举治疗主症的,我临床上凡是头部面上的病疾大部分也是以此方为主进行治疗。
方中桃仁、红花能活血通经,祛除瘀滞,是一切血瘀症通用的基本药物,也是王清任在各活血化瘀方中的必用药。
赤芍能通顺血脉,行血中之瘀滞,与桃仁、红花配合用于瘀滞重者最为相宜,但方中用量仅只一钱,说明王清任用它重在辅佐活血,使血活而瘀自破除。
另外赤芍味苦微寒,借以缓和方中其他药物的辛温之性。
川芎辛温香窜,功能行气活血,仍血中之气药,与桃仁、红花、赤芍配伍使用,加强行血散瘀的作用,与麝香合用,可以增强通窍之力,所以朱丹溪认为它有“通阴阳气血”之功。
方中麝香也是重要药物(我一般用九香虫代替,此乃湘中名医彭坚教授之经验,以前我曾用白芷替代,效果似赶不上九香虫),性味辛温馨香,能开诸窍,通经络,兼以活血散瘀,尤其与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等相配,更能增强活血化瘀作用,所以王清任特别强调指出,方中麝香最为要紧。
葱姜辛散,能通达上下表里之血脉,为通阳活血之品。
对于这一点千万不要忽视,可有可无,或嫌其麻烦不用,我在临床上对此有深切体会,用不用疗效大不一样。
方中姜枣配合,可以补脾益胃,缓和方中其他辛香过烈之性,保护脾胃不受刺激,并能促进食欲,增强消化功能,有利于整个药物的吸收,充分发挥应有的药效。
大枣甘缓,能益血止血,对一些血液疾患常被列为有效药品之一。
酒是辛散之品,善通血脉。
清代名方:通窍活血汤,打开淤血,化解头痛、脑血管狭窄,请收藏今天这篇文字,我想跟你聊聊,中医里头用于“通窍”的方子。
这个方子,可以打开我们头面部的淤血,解决很多顽症、难症,比如说神经官能症、顽固的头痛、脱发、耳聋、白癜风等等。
当然前提是,它们都是由淤血引起的。
它是谁呢?它就是通窍活血汤。
这个方子的组成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老葱三根(切碎),生姜,红枣七个,麝香(绢包),黄酒。
这个方子,用法是有讲究的。
前七味药先煎,煎煮取药汁150毫升。
然后,把麝香放到酒里面,再煎二沸,然后服用。
服用的时候,得是临卧服用,即睡前用。
这里头的麝香,是非常名贵、难搞的中药材。
如果真是麝香的话,用布包好再煎。
也有人主张,直接研末冲服,以免浪费。
如果麝香搞不到,那就用别的中药材来替代。
比如说,如果用这个方子治疗头痛,那就把麝香换成白芷。
其实,这个通窍活血汤,是清代医家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所记载的系列活血化瘀方之一。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血府逐瘀汤。
其余,还有通窍活血汤、会厌逐瘀汤、膈下逐淤汤、少腹逐瘀汤以及身痛逐淤汤等等。
那么,这个方子到底有什么应用价值呢?今天在这里,我给你说个很有代表性的验案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年仅50岁。
什么毛病呢?头痛。
他这个头痛,已经缠缠绵绵、反复发作十二年了。
就诊之前,发作日益频繁,程度日益加重。
一旦犯病,左侧颞部的青筋就暴露出来,那种痛法,就好像是用锥子扎脑袋一样,特别严重。
痛处固定不变,而且入夜加重。
疼起来,患者都不该枕枕头。
每一次犯病,多长时间呢?有时候是3到4个小时,这是短的,长的时候是整夜疼痛。
后来,患者自己就品出来了:越是情绪容易激动的时候,越容易发病。
这个人到医院去做检查,说是“脑血管紧张度增高”、“脑血管狭窄”。
西医按照血管性头痛治疗,无效。
怎么办?看中医吧。
刻诊,见患者神情疲惫、面容憔悴,脉象细涩,苔薄白,舌质紫暗有瘀斑。
细问得知,患者的母亲和姐妹等,都有这个毛病。
通窍活血汤的医疗案例
通窍活血汤是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血瘀引起的各种症状,如头痛、眩晕、失眠等。
以下是一个通窍活血汤的医疗案例:
一位患者长期患有头痛,经过多次检查和诊断,被确定为脑部供血不足引起的症状。
医生决定采用通窍活血汤进行治疗。
该患者按照医生的建议连续服用了两个疗程的通窍活血汤,头痛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药物加减。
除了通窍活血汤的主要药物外,医生还添加了一些其他中草药,以增强药效和治疗效果。
同时,医生还特别叮嘱患者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以辅助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头痛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复查,结果显示脑部供血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
医生表示,通窍活血汤对于治疗脑部供血不足引起的头痛症状具有很好的疗效,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同时,患者也需要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以保持身体健康。
通窍活血汤【来源】《医林改错》卷上。
【组成】赤芍3克川芎3克桃仁9克(研泥) 红枣7个(去核) 红花9克老葱3根(切碎) 鲜姜9克(切碎) 麝香0.15克(绢包)【用法】用黄酒250毫升,将前七味煎至150毫升,去滓,将麝香入酒内,再煎二沸,临卧服。
【功用】活血化瘀,通窍活络.用于血瘀所致的斑秃,酒渣鼻,荨麻疹,白癜风,油风等.【主治】头发脱落,眼疼白珠红,酒渣鼻,久聋,紫白癜风,牙疳,妇女干血劳,小儿疳证等。
【方解】本方中赤芍清热活血;川芎、桃仁、红花养血活血行血,祛瘀生新,麝香芳香走上,开窍醒神,全方共奏养血活血、化瘀通络之功。
【方歌】通窍全凭好麝香,桃红大枣与葱姜,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用法用量用黄酒半斤(各处分两不同,宁可多2两,不可少),煎前7味至1钟,去滓,入麝香再煎2沸,临卧服。
大人每日付,连吃3付,隔1日再吃3付;若7-8岁小儿,两晚吃1付;3-4岁小儿,3晚吃1付。
麝香可煎3次,再换新的。
头发脱落,用药3付发不脱,10付必长新发;眼疼白珠红,无论有无云翳,先将此药吃1付,后吃加味止痛没药散,1日付,2-3日必全愈;糟鼻子,无论20-30年,此方服3付可见效,20-30付可全愈;耳聋年久,晚服此方,早服通气散,1日付,20-30年耳聋可愈;白癜风、紫癜风,服3-5付可不散漫,再服30付可痊;紫印脸,如3-5年,10付可愈,若10余年,20-30付必愈;青记脸如墨,30付可愈;牙疳,晚服此药1付,早服血府逐瘀汤1付,白日煎黄耆8钱,徐徐服之,1日服完,1日付,3日可见效,10日大见效,1月可全愈;出气臭,晚服此方,早服血府逐瘀汤,3-5日必效;妇女干劳,服此方3付或6付,至重者9付,未有不全愈者;男子劳病,轻者9付可愈,重者18付可愈,吃3付后,如果气弱,每日煎黄耆8钱,徐徐服之,1日服完,此攻补兼施之法;若气不甚弱,黄耆不必用,以待病去,元气自复;交节病作,服3付不发;小儿疳证,用此方与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3方轮服,未有不愈者。
通窍活血汤【组成】赤芍一钱(3g)川芎一钱(3g)桃仁研泥,二钱(6g)红花三钱(9g)老葱切研,三根(3根,45g)生姜切片,三钱(9g)大枣去核,七个(7个)麝香绢包,五厘(0.15g)黄酒半斤(250g)【用法】水煎服,以麝香入酒内再煎2~3秒钟,睡前服用。
用汤剂可在原方用量基础上加大1倍。
【功效】活血化瘀通窍。
【药理作用】具有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冠状动脉、降血脂、抗肿瘤、抗炎等作用。
【适用范围】1.中医病证瘀血头痛证:头痛头晕,耳鸣耳聋,头发脱落,面色青紫,或酒渣鼻,或白癜风,脉涩。
2.西医疾病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肋软骨炎、脑震荡、脑挫伤、血管性神经性头痛、急性胃炎、急性胰腺炎等病的临床表现符合瘀血头痛证者。
【知识要点】1.通窍活血汤组成中药效与用量之间的必然关系,煎药与服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功用与药理作用之间的内在关系,中医证与西医病之间的互补关系。
2.掌握桃仁配红花,桃仁、红花配川芎,川芎配赤芍,生姜配老葱,麝香配生姜、老葱,麝香配大枣之间的用量及相互作用关系。
3.方中生姜配老葱①与活血药配伍,旨在辛散活血;②与麝香配伍,旨在辛散开窍。
【临床运用】1.用药特点:方中用桃仁、红花、黄酒、赤芍、川芎活血,桃仁偏于破血,红花偏于通经,黄酒偏于行散,赤芍偏于凉血,川芎偏于行气;生姜、老葱辛散,生姜偏于行散,老葱偏于开窍;麝香芳香开窍醒神;大枣益气和中,方药相互为用,以活血化瘀通窍为主。
2.用量特点:方中用药9味,活血药4味如桃仁、红花、黄酒、赤芍、川芎,用量总和是271g、黄酒半斤;辛散药2味如生姜、老葱,用量总和是54g;开窍药1味如麝香,用量是0.15g;益气药1味如大枣,用量是17.5g;其用量比例是27∶5.4∶0.015∶1.75,从用量分析方药主治,病是瘀血头痛证。
通窍活血汤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32例西安市未央区中医医院(710016) 王艳蓓 摘 要:目的:观察活血化瘀法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的疗效。
方法:采用通窍活血汤(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白芷、藁本)为主治疗本病32例。
结果:总有效率为96.9%。
提示本方法对本病具有活血开窍、散瘀止痛的功效。
主题词:头痛△ 中药疗法 复方(中药)治疗应用 通窍活血汤 治疗应用 医案 血管神经性头痛是一种以头部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及大脑皮层功能失调为主的常见病。
属中医学“头风”、“偏头风”范畴。
笔者采用通窍活血汤辅以尼莫地平治疗32例患者,疗效满意,特总结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32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20例;年龄最小者26岁,最大者56岁;病程3个月~15年,多为3~10年。
全部患者就诊时均为急性或亚急性发作期,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杂志》(1989年第1期):头痛以一侧为主,呈突然与反复发作,缓解期如常人。
头痛皆为刺痛或搏动性跳痛,痛点固定,伴恶心呕吐,病久者可伴有头晕、失眠、多梦等症状。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迂曲,脉弦有涩象。
治疗方法 基本方组成:赤芍30g,红花、川芎各15g,桃仁、白芷、藁本各10g,葱白3根。
每日1剂,水煎早晚服用,10剂为1疗程。
随症加减:头痛剧烈者加地龙、僵蚕、全蝎;呕吐者加半夏、生姜;气血不足者加黄芪、当归;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柏子仁;另据头痛部位不同,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按其部位所循经络而加用引经药。
辅以尼莫地平:发作期60m g,每日4次;缓解期20m g,每日2次。
疗效标准 治愈:自觉症状消失,1年内未复发者;有效: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或自觉症状消失在1年内复发次数减少者;无效:自觉症状无明显改善者。
治疗结果 本组32例中治愈23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9%。
典型病例 吴某,女,35岁,工人。
1999年4月10日初诊。
患者头痛已3年,呈持续性、时轻时重,发作时头部胀痛如针刺,固定不移。
通窍活血汤头面部有淤血,后果就更严重了,除了会导致头痛、头晕、失眠等问题,还有可能导致偏瘫、情绪烦躁、性格异常等症状。
去头面瘀血专方——通窍活血汤瘀血内停,经络的营养和卫气的运行受其影响,就会产生痛、热、麻、木等症。
通窍活血汤,出自清·《医林改错》,由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生姜、麝香、老葱、大枣,八味中药组成,有活血化瘀通窍、去瘀生新之效,专治头面部血瘀诸症。
方中君药为麝香,麝香味辛性温,辛香走窜,通窍开闭,活络散瘀,能引诸药透达十二经,使全身气血畅通,瘀血无安身之所。
方中臣药为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四药都有活血散瘀、推陈致新之效,可以借助麝香的走窜之力,驱散身体内的瘀滞。
方中佐药为生姜、大枣,可以补脾益胃,缓和方中其他辛香过烈之性,保护脾胃不受刺激,并能促进食欲,增强消化功能,有利于整个药物的吸收,充分发挥应有的药效。
方中使药为老葱,能通达上下表里之血脉,为通阳活血之品。
方中生姜、大枣、老葱三者结合,能宣通阳气,调和营卫,并通过葱姜辛散之力促使活血诸药向上、向外走窜分布,使之与病情、病位更加相符。
通窍活血汤治疗头痛、失眠案周先生,54岁,头痛好多年,吃了很多中药也没治好。
观察患者,发现其头顶头发稀疏,舌红苔黄。
自述脾气较急,睡眠较差,经常性失眠,饮食二便正常,头痛发作时,就像有人撕扯头皮,疼痛甚剧,痛不欲生,用手指使劲锤头才能稍有缓解,一般发脾气后或睡眠不好时,头痛会明显加剧。
辨证为瘀血内停、瘀久化热所致。
开方麝香、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地龙、菊花、琥珀、生姜、老葱、大枣,让其用黄酒送服。
用药三天,反馈头痛减轻,用药10天后,睡眠也有所改善。
效不更方,续用上方两月后,头痛再未发作,遂停药。
回访1年,睡眠良好,头痛未见复发。
通窍活血汤治疗偏头痛、耳鸣案小梁,男,16岁。
头顶偏左侧阵发性剧烈胀痛6年,眩晕、耳鸣,学习或用脑过度则上述症状加重,严重时甚至难以上课。
患者家属说孩子10岁时曾从房顶跌落,此后就开始出现头痛、眩晕、耳鸣症状。
通窍活血汤《中医治法与方剂》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组成】赤芍5g 川芎5g 桃仁(研泥)15g 红花15g 老葱(切碎)3根鲜姜(切碎)15g 红枣(去核)30g 麝香0.3g【用法】用黄酒250g,同前7味煎15~30分钟,去渣,然后调入麝香再煎2沸,临卧时服。
大人连服3晚,吃3剂;隔1日再服3剂。
若7~8岁小儿,两晚服1剂;3~4岁小儿,3晚服1剂。
【主治】血络瘀阻,头痛、脱发、眼疼白珠红,糟鼻子,耳聋年久等证。
【证析】血在脉中,运行不息,畅通无阻,假设一有所阻,即成瘀血阻络。
此方所治头痛,是因血络瘀阻不通,不通则痛。
多有外伤史、病史长、痛点固定、呈刺痛等特征。
若瘀血阻于头部皮里膜外,阻塞血路,新血不能养发,可呈圆形脱发。
阻于五官七窍,则耳、目、鼻窍之证见矣。
【病机】瘀血阻络。
【治法】活血通络法。
【方义】瘀血阻络,法宜活血通络。
方中红花、桃仁、赤芍、川芎均有活血祛瘀功效,专为瘀血而设。
瘀阻于络,须令药力到达脉络末端,始能发挥治疗作用。
四药虽有活血之功,走窜通络作用却嫌薄弱。
故重用鲜姜、老葱散达升腾,通调血络夹层津气,而使行血之品能够上达巅顶,外出皮肤;麝香芳香走窜,尤无所不到,配入祛瘀方中,是欲借其走窜之功,引导行血药物直达病所以祛络中之瘀。
重用大枣之甘,可缓脉络之急以利血行,虽无活血作用却可成为他山之助。
用酒煎者,盖酒能加速血运,畅旺血行,借此以行药势故也;临卧服者,盖卧则头与身平,药力易于到达颠顶故也。
本方用药及其煎服方法无不思虑周详,用之得当,可望获效。
研究此方,不能单从使用活血药上着眼,还须研究何以要配鲜姜、老葱辛散通达?何以要用麝香芳香走窜?何以又要重用大枣?何以要用黄酒半斤煎服?何以又要临卧时服?只有联系配伍特点和煎服特点进行思考,才能体会得到不同部位瘀阻,应用不同配伍形式和使用方法。
【应用】1.本方可用于脑震荡后遗证,用酒泡服,效果亦佳。
2.可用于瘀血所致圆形脱发。
多因头皮以下局部瘀血阻络,新血不能养发,以致脱落。
通窍活血汤治血管性头痛配方、医案
【原方配方组成】赤芍3克,川芎3克,桃仁9克(研泥),红花9克,老葱三根(切碎),鲜姜9克(切碎),红枣7个(去核),麝香5厘(绢包),黄酒250毫升。
【用法】水煎,加黄酒适量,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王氏用法:“用黄酒半斤,将前七味煎一盅,去渣,将麝香人酒内,再煎二沸,临卧服。
方内黄酒,各处分两不同,宁可多二两,不可少,煎至一盅,酒亦无味,虽不能饮酒之人,亦可服。
方内麝香,市井易于作假,一钱真,可合一两假,人又不能辨。
此方麝香最要紧,多费数文,必买好的方妥,若买当门子更佳。
大人一连三晚,吃三付,隔一日再吃三付。
若七八岁小儿,两晚吃一付;三两岁小儿,三晚吃一付。
麝香可煎三次,再换新的。
”
血管性头痛包括偏头痛类、脑血管类疾病、高血压性头痛,主要是血管的舒缩功能失常所致。
这里所讨论的是偏头痛类血管性头痛。
偏头痛类包括典型偏头痛、普遍型偏头痛、丛集性头痛、儿童偏头痛、腹型偏头痛、基底偏头痛、眼肌瘫痪型偏头痛和偏瘫型偏头痛。
临床以典型偏头痛与丛集性头痛较为常见。
典型偏头痛一般在青春期发病,多有家族史,头痛前有典型的先兆症状——闪光幻觉,即眼前冒金星;头痛增强时具有搏动性质,
以增强的方式到达顶峰,然后持续为一种剧烈的固定痛,可以单侧或双侧性,常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畏光、怕声响。
丛集性头
痛主要见于男性,发病年龄多在30~50岁之间,是一种有规律、单侧性、突发性头痛,当头痛达到高峰时,病人往往烦躁不宁,坐卧不安,一般持续30分钟至2小时,然后迅速消失。
中医中药、针灸治疗头痛有其独特作用,容易奏效。
通窍活血汤加减,对于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瘀血阻络头痛,疗效明显。
通窍活血汤加减:赤芍12克,川芎12克,桃仁6克,红花9克,葱白9克,大枣9枚,葉本15克,白芷15克,细辛6克,生地12克,泽泻15克,桔梗12克。
若气血亏损、精血不足者,加人参12克,鹿茸9克,益智仁15克,菟丝子12克;肝阳偏亢者,加牛膝15克,石决明20克,钩藤20克;痰瘀阻络者,加天麻20克,半夏9克,陈皮9克;气虚血瘀者,加黄芪30克,当归12克,柴胡6克;伴有恶心呕吐者,加旋复花9克(包),代赭石20克,竹茹6克;自汗恶风者,加黄芪30克,防风9克;心烦失眠者,加山栀子9克,淡豆豉12克,夜交藤12克;头晕目眩者,加钩藤15克,菊花9克,石决明12克;耳鸣明显者,加磁石30克,草决明9克;血管扩张性疼痛者,加枳壳9克;血管收缩性疼痛者,加葛根12克;跳痛不止者,加全蝎6克,僵蚕10克;疼痛剧烈不止者,加蜈蚣3条(研末冲服),全蝎9克;口干欲饮者,加石膏20克,沙参12克。
根据《湖北中医杂志》,1991,(1):16,袁桂生报道:采用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血管性头痛62例,痊愈31例,好转2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5%。
处方:桃仁15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红花10克,当归15克,黄芪30克。
痛甚者,加全蝎9克,地龙9克;因寒而诱发或加重者,加细辛6克,桂枝9克;恶心呕吐者,加陈皮9克,半夏9克;眩晕明显者,加天麻15克,钩藤15克。
每日1剂,水煎2次,分早、晚2次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