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部编版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古诗文课内篇)
- 格式:docx
- 大小:110.24 KB
- 文档页数:30
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文言文基础知识(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汇总一、重点实词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2.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3.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4.白雪纷纷何所似(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5.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体;拟,相比)6.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7.太丘舍去(丢下(他)而离开)8.门外戏(玩耍)9.相委而去(委,舍弃;去,离开)10.下车引之(拉,牵拉)11.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12.学而时习之(按时)13.不亦说乎(同“悦”,愉快)14.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15.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1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17.传不习乎(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18.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19.学而不思则罔(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20.思而不学则殆(疑惑)21.静以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22.俭以养德(培养品德)23.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24.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25.非志无以成学(达成,成就)26.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27.意与日去(消失,逝去)28.险躁则不能治性(轻薄浮躁)29.多不接世(接触社会)30.将复何及(来得及)31.一狼径去(径直)32.屠暴起(突然)33.缀行甚远(连接、紧跟)34.屠自后断其股(大腿)35.苫蔽成丘(覆盖、遮盖)36.目似瞑(闭上眼睛)37.狼亦黠矣(狡猾)38.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39.一狼仍从(跟从)40.屠大窘(处境困迫,为难)41.顾野有麦场(看,视)42.积薪其中(柴草)43.又数刀毙之(杀死)44.一狼洞其中(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45.止露尻尾(屁股)46.乃悟前狼假寐(假装睡觉)47.止有剩骨(仅,只)48.两狼之并驱如故(并,一起;故,原来的) 49.恐前后受其敌(这里指攻击)50.弛担持刀(弛,解除,卸下;持,拿起) 51.有人忧天地崩坠(倒塌坠落)52.天果积气(果然、果真)53.只使坠(纵使,即使)54.充塞四虚(四方)55.及其家穿井(待,等到)56.国人道之(讲述)二、重点虚词三、通假字1.尊君在不(同“否”,读fǒu,相当于“吗”)2.不亦说乎(同“悦”,愉快)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4.其人舍然大喜(同“释”,解除、消除)四、词类活用1.友人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2.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3.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4.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5.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6.饭疏食(名词作动词,吃)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8.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作动词,增长)9.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10.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攻击)11.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挖洞)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名词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13.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14.苫蔽成丘(名词作状语,盖上)15.一屠晚归(动词作名词,屠户)16.一屠晚归(名词作状语,傍晚)17.弛担持刀(形容词作动词,解除,卸下)五、一词多义13.吾日三省吾身古义:__多次__ 今义:__数词,三__14.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义:__精力集中__ 今义:__安静、不嘈杂__15.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__轻薄__ 今义:__危险、不安全__16.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__懈怠__ 今义:__速度缓慢__17.少时古义:__稍微__ 今义:__数量小__1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__多少__ 今义:__几何学的简称__19.止增笑耳古义:__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__今义:__耳朵__20.屠自后断其股古义:__大腿__ 今义:__屁股__21.身亡所寄古义:__依附,依托__ 今义:__寄托__22.因往晓之古义:__告知,开导__ 今义:__知道__七、文言句式1.省略句。
初中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归纳整理初中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归纳整理一、实词实词是代表实际事物的字,是构成一个句子中主要成分的字。
中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必须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实词。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实词。
1. 人物类:君、臣、妾、家、父、母、子、弟、女等。
2. 时间类:今、昔、夙、昨、明、晦、时、日、夜等。
3. 地点类:东、南、西、北、中、外、上、下、左、右等。
4. 动作类:为、行、作、辞、出、入、居、游、走、食等。
5. 感受类:喜、怒、哀、乐、悲、惊、爱、恶、怨、怪等。
二、虚词虚词是在句子中没有独立含义,只能与实词一起组成意义完整的句子成分。
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极为重要,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虚词。
1. 副词类:莫、已、矣、止、仅、乃、皆等。
2. 提示类:此、彼、其、自、是、非等。
3. 助词类:之、得、而、乎、兮、焉等。
4. 连词类:而、乃、故、则、亦、或等。
5. 助动词类:曰、出、使、令、召等。
三、常见实词虚词例句1. 实词例句:君子以辞窃辞,以言窃言。
——《论语》仲弓问子路,子路不问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 何以别乎?”——《论语》2. 虚词例句:未之谙姑食兮,如之何已矣。
——《诗经》子曰:“几希闻诸大史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四、实词虚词的运用技巧1. 实词的使用要准确,必须遵循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基本语法,把握好词性和语态。
2. 虚词的使用要谨慎,要根据语境和句子的需要灵活运用。
需要注意的是,虚词不能独立成句,所以必须注意句子结构。
3. 在虚词中,助词是最为复杂的。
学生在掌握助词的使用时,需要了解不同助词的作用和用法,并且要记忆一些常见的搭配。
总之,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实词和虚词的运用都非常重要。
学生必须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实词和虚词,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文化。
同时,学生也需要在不断地练习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实词及用法★得★1.得到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童趣》于是鸱得腐鼠。
——《惠子相梁》渴,欲得饮。
——《夸父逐日》求之不得。
——《关雎》赢得生前身后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劣得所。
——《出师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
——《狼》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五柳先生传》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五柳先生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记》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隆中对》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龟虽寿》2.发现林尽水,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花记》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3.找到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桃花记》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怎能)——《岳阳楼记》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实现)——《公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鱼我所欲也》犹得备晨炊。
(能够)——《石壕吏》★去★离开太丘舍去。
/ 去后乃至。
——《陈太丘与友期》待君久不至,已去。
——《陈太丘与友期》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陈太丘与友期》旦辞黄河去。
——《木兰诗》一狼径去。
——《狼》停数日,辞去。
——《桃花记》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醉翁亭记》委而去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距离)——《两小儿辩日》曾不吝情去留。
(去留,偏义复词,取“去”之意,离开)——《五柳先生传》★穷★1. 尽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一、实词。
1. 通假字。
- “故患有所不辟也”中“辟”通“避”,躲避。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辨别。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中“得”通“德”,感恩、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 “邹忌修八尺有余”中“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 “必能裨补阙漏”中“阙”通“缺”,缺点。
2. 古今异义。
- 【等死】古义:同样是死。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今义:等待死亡。
- 【卒中往往语】古义:到处。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今义:常常。
- 【虽然】古义:即使这样。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 【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
“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今义:感谢。
- 【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今义:品质恶劣。
- 【痛恨】古义:痛心、遗憾。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今义:深切地憎恨。
3. 一词多义。
- 【因为】“先帝不以臣卑鄙”。
- 【用来】“以光先帝遗德”。
- 【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做、干】“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为了】“乡为身死而不受”。
-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 词类活用。
- 【大楚兴,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 【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
- 【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 【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充。
- 【亲贤臣,远小人】“亲”“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疏远。
- 【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
二、虚词。
1. 之。
- 【助词,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同样为补充例句)。
- 【代词,代指人、事、物等】“愿陛下亲之信之”。
整理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必须熟悉的。
(完整版)整理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必须
熟悉的
以下是初中文言文中必须熟悉的实词与虚词:
实词
实词是有意义的词,可以单独构成一个词组或一个句子来使用。
1. 名词
名词指人、事、物、地点等名字,如:“岳阳楼”、“菊花”等。
2. 动词
动词指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词,如:“行船”、“飞翔”等。
3. 形容词
形容词指描述事物特征或状态的词,如:“美丽”、“悲哀”等。
4. 副词
副词指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的词,如:“慢慢地”、“非常”等。
5. 数词
数词指表示计数和顺序的词,如:“一”、“十”等。
6. 代词
代词指用来代替名词的词语,如:“他”、“她”、“它”等。
7. 介词
介词用于限定名词或代词与其他成分之间的关系,如:“在”、“与”等。
8. 连词
连词用于连接词语、词组或句子,如:“和”、“或”等。
虚词
虚词是语法成分,不能单独构成句子,只能与实词结合起来使用。
1. 助词
助词用来帮助实词表示语法意义,如:“了”、“的”、“地”、“得”等。
2. 介词
介词用于限定名词或代词与其他成分之间的关系,如:“在”、“与”等。
3. 连词
连词用于连接词语、词组或句子,如:“和”、“或”等。
4. 叹词
叹词是指表示感叹的词,如:“哎呀”、“好啊”等。
5. 拟声词
拟声词是指模拟物品发出的声音的词语,如:“叮铃铃”、“哗啦啦”等。
以上是初中文言文中必须熟悉的实词与虚词,希望能为您提供帮助。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实词虚词词汇总结本文档总结了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中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供同学们参考使用。
文言文实词- 实词是指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它能独立使用并在句子中担任某个成分。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实词:1. 名词:指事物的名称或代表事物的词语,如"人"、"山"、"水"等。
2. 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变化等词语,如"行"、"走"、"坐"等。
3. 形容词: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的词语,如"好"、"高"、"美"等。
4. 数词:表示数量的词语,如"一"、"二"、"十"等。
5. 代词:代替名词或其他词语的词语,如"彼"、"尔"、"之"等。
文言文虚词- 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只起到连接、修饰等作用的词语。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虚词:1. 连词:用来连接词语、短语或句子的词语,如"而"、"乃"、"若"等。
2. 介词:用于表示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等的词语,如"于"、"在"、"往"等。
3. 助词:用于在句子中起辅助作用的词语,如"之"、"的"、"乎"等。
4. 着重词:用于对某一成分进行强调的词语,如"甚"、"至"、"实"等。
以上仅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实词和虚词,详细内容请参考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相关教材。
文言文实词虚词词汇总结完毕。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初中语文文言实词归纳汇总初中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