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与写作课件
- 格式:doc
- 大小:130.00 KB
- 文档页数:10
第一章新闻采访与写作一、什么是新闻采访?指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是新闻写作的基础。
是新闻材料的采集与对采访对象的访问的合称。
“特殊”的含义是什么:专业性、新闻性、广泛性、时效性连续性、公开性1、不同于社会调查:广泛不求时效2、不同于公安侦查:蛛丝马迹3、不同于作家调查:积累不求时效4、不同于党委调查:政策性二.新闻采访的特点是什么目的差异性时间限制性项目突发性需要广泛性知识全面性活动的艰苦性三、一篇稿件诞生分哪几个步骤?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四、采访在新闻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1、采访是新闻活动的起点,是牵动一切新闻工作的龙头。
2、采访是保证新闻特点的基础3、采访是写作的先决条件五、新闻采访的基本任务(一)基本任务1、迅速了解并正确认识采访对象2、收集具有典型意义和新闻价值的真实的事实。
(二)材料的基本要求材料的准确度:真实,准确。
材料的深刻性:反映本质、内涵的深浅度、典型程度, 挖掘人物的思想境界、精神面貌。
材料的全面性:多、全、整。
材料的细微程度:具体、生动、有细节第一、二、三、四手材料第一手材料:记者亲自感知,不经任何中介转换第二手材料:从当事人或目击者那里获得第三、四手材料:记者从非当事人或非目击者那里获取的材料(查阅资料)。
对二、三、四手材料,记者要认真分析、解读、辩别、验证。
第二章新闻采访的重点和采访方法一、新闻采访的重点(一)抓新动向1、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新动向2、抓影响全局的新动向3、抓反映新动向的社会传闻如地震传闻(二)抓新事物新事物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给人指明前进方向,并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
发现途径:1、吃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2、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三)抓新成就(四)抓新风尚1、报道要有长期的观点2、报道要有针对性3、采用对比方法进行报道4、同中求异,异中见新(五)抓新经验(六)抓新问题抓新问题:不是单纯暴露矛盾,而是引起有关方面的警觉,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促进矛盾的解决,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一章新闻采访与写作一、什么是新闻采访?指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是新闻写作的基础。
是新闻材料的采集与对采访对象的访问的合称。
“特殊”的含义是什么:专业性、新闻性、广泛性、时效性连续性、公开性1、不同于社会调查:广泛不求时效2、不同于公安侦查:蛛丝马迹3、不同于作家调查:积累不求时效4、不同于党委调查:政策性二.新闻采访的特点是什么目的差异性时间限制性项目突发性需要广泛性知识全面性活动的艰苦性三、一篇稿件诞生分哪几个步骤?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四、采访在新闻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1、采访是新闻活动的起点,是牵动一切新闻工作的龙头。
2、采访是保证新闻特点的基础3、采访是写作的先决条件五、新闻采访的基本任务(一)基本任务1、迅速了解并正确认识采访对象2、收集具有典型意义和新闻价值的真实的事实。
(二)材料的基本要求材料的准确度:真实,准确。
材料的深刻性:反映本质、内涵的深浅度、典型程度, 挖掘人物的思想境界、精神面貌。
材料的全面性:多、全、整。
材料的细微程度:具体、生动、有细节第一、二、三、四手材料第一手材料:记者亲自感知,不经任何中介转换第二手材料:从当事人或目击者那里获得第三、四手材料:记者从非当事人或非目击者那里获取的材料(查阅资料)。
对二、三、四手材料,记者要认真分析、解读、辩别、验证。
第二章新闻采访的重点和采访方法一、新闻采访的重点(一)抓新动向1、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新动向2、抓影响全局的新动向3、抓反映新动向的社会传闻如地震传闻(二)抓新事物新事物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给人指明前进方向,并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
发现途径:1、吃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2、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三)抓新成就(四)抓新风尚1、报道要有长期的观点2、报道要有针对性3、采用对比方法进行报道4、同中求异,异中见新(五)抓新经验(六)抓新问题抓新问题:不是单纯暴露矛盾,而是引起有关方面的警觉,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促进矛盾的解决,推动事物的发展。
二、新闻采访方法1、个别访问(个别访谈)——重点人物2、集体访问(集体访谈)——复杂问题(开座谈会、——一记者对多采访对象新闻发布会——多记者对一采访对象)3、上下结合(领导——群众)4、点面结合(典型——全面)5、交叉采访(跨行业和地区采访)6、漏斗采访法7、漂近法8、勾推法访谈(访问)的方法访谈(访问):是指记者同采访对象交谈,从中弄清事实真相及其来龙去脉,进而收集构成新闻的事实材料。
1、个别访问:即记者与采访对象单独交谈。
这是记者采访中常用的访问形式。
个别访问能根据采访对象特点,较好地与采访对象交流沟通。
2、集体访问:这是记者对有意组织或邀约的多个采访对象的访问。
集体访问一般有两种形式:座谈会和记者招待会。
集体访问有哪两种形式?座谈会:又称调查会,常见的集体访问形式,对于情况错综复杂、矛盾众多的问题,需要广泛地进行调查了解,经过座谈会上各方面人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表看法和意见,介绍有关情况和材料,有利于较快把握全局,并可通过讨论,弄清事实真相。
记者招待会:又称新闻发布会,通常由政府部门或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举行,有时也由个人出面举行。
这是集体访问的一种。
新闻采访有哪些提问方式1开放式提问: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
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
2闭合式提问:较具体、明确、范围比较窄的提问,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
闭合式提问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
3先开放后闭合提问:漏斗式提问4、迂回式提问:漂近法5、先周围后中心法:勾推法6、漏斗型采访法(漏斗型采访法):即先提开放式问题,后集中用闭合式提问7、漂近法:迂回式提问方法西方人叫“漂近法”,即先提若干过渡性问题,然后逐渐漂近到敏感问题。
这个过渡会使访问对象逐渐熟悉记者,消除原有的戒备心理,而记者又有意把敏感问题隐蔽在一般问题之后,使对方不自觉地回答记者所提出的敏感问题8、勾推法:1勾推法:唐朝有一个太守,他问官司,先去了解原告被告周围的人和周围的情况,然后再审原告被告。
这叫作‘勾推法’。
2在新闻采访中,就是先访问采访对象周围的人,掌握基本情况和某些细节,再去访问本人.即是同周围环境比较之中探求、考核,在探求与考核之中深究、推论.第三专题如何发现新闻线索一、报纸是记者的线索库新闻写作的两重境界1、第一重境界新闻新手就可操作的简讯。
突发事件,五要素,初级业务2、第二重境界新闻解释性报道全方位报道等(解释、说明、言人所未言,潜在规律》二、会议是新闻富矿1、记者最常开会,跳出会议程序,切脉“公共兴趣”2、品味“插话”,3、关注“即席发言”三、留心生活小事1、衣食住行报道具有最广泛的读者2、留心生活不便处,3、在生活便利中寻找变动4、在群众交口称赞中找线索5、留心不和谐、不妥当之处6、在深度挖掘原因,7、采访各方解释四、聚焦工作“热点”五、民间传播线索多——聊天是培植新闻源的途径1、谈天说地是“点子”和线索的温床2、聊天贵在思想碰撞3、聊天是培植新闻源的途径4、汽车、火车、飞机上聊天要留心六、关注读者接待窗口及信访办(当前留意核实网络论坛)1、新闻热线、及群众来信、来电、来访都是新闻爆料重要途径。
2、抓读者不等于捅漏子,要关注各相关方面的看法和解释3、读者线索依赖良性循环第四专题新闻采访的过程和技巧一、访问的心理过程(一)接近阶段(记者“搭桥”)(二)融洽阶段(三)沟通阶段(四)激发阶段如何接近采访对象,营造最佳采访气氛?1、接近采访对象的“由头”①从种种经历中寻找接近的“由头”。
②从熟人、熟事中寻找接近的“由头”。
③从兴趣、爱好中寻找接近的“由头”。
④从同情、关心中寻找接近的“由头”。
⑤从生活方式、家庭成员,或者彼此曾经从事过同类工作,或者受到同类教育等找到接近采访对象的“突破口”。
2、几种具体的办法①不要拒绝对方的请求,尽可能为对方提供帮助。
②研究实际问题,推动实际工作。
③不仅做新闻事件的目击者,而且成为新闻事件的组成部分。
④借助一定的“中介”拉近与被采访的距离。
3、所谓“斯诺法”与“黄宗英法”①“斯诺法”特点:就是善于,“搭桥铺路”,只有找到消除紧张心理的工具和选择共同兴趣的话题,才能创造融洽的采访气氛。
所以这种采访方法又被称作“搭桥艺术”。
②“黄宗英法”首先就是交朋友,关心采访对象的工作、生活和疾苦,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
二、谈话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提问的总原则是什么?1、问法要多样,开放式闭合式问题要结合使用。
2、抓住疑问点。
3、尽量具体。
4、提倡讨论式,营造双方交流的气氛。
(一)提问的方法1、开放式提问2、闭合式提问3、诱导式提问4、激发式提问5、迂回式提问6、追问什么是开放式提问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比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
开放式提问的适用范围:主要用于访问的开头,也可在采访过程中作为一种过渡和调节的手段。
它适用那些文化水平比较高、社会经验丰富,善于表达的采访对象。
优点:给对方回答问题的限定面很宽,回答起来比较自由,有时会有一些精彩发现;有助于打开采访对象的思路,也有助记者了解面上的情况;回答起来自然,缓和,对方不受约束,因而谈话气氛轻松、活跃;提问难度小,用在对陌生的访谈对象中,可以寒暄,赢得思考时间。
不足:泛泛的提问,只会得到泛泛的回答,不容易得到实质性的材料,采访不容易深入下去;问题太大,有些采访对象不知如何回答;用得太滥,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
什么是闭合式提问: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较窄的提问,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
有时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
一般用来核准某些事实,挖掘典型细节,对重大问题或突发性事件的采访。
对一些文化水平不高,不善表达的采访对象,还可化整为零,把大问题化成若干个小问题。
优点:比较直接,以得到采访对象的直接回答,获取有价值的材料;时间短,收获大,记者牢牢掌握提问的主动权;问题集中,采访能深入下去。
不足:提问有些单刀直入,如果掌握不好,会影响谈话的气氛;如果对问题选择不当,或漏掉某些问题,都会影响记者对全面情况的把握。
3、诱导式提问:就是启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巧设话题,使对方敞开胸怀,说出他真实的,具体的想法。
适用对象:心里有话但谦虚不愿意说的采访对象,性格内向采访对象,想谈又不知道从何谈的采访对象,认识不到哪些材料是有价值的采访对象。
诱导问的三种启发方式①接近性启发引导:要求记者凭借工作、生活经验,假设出在空间、时间上若干事物与采访对象要回忆的事物形成联系,促使对方回忆。
②相似性启发引导:要求记者凭借自己的工作生活经验假设若干个在事物性质上相似的事物去与采访对象一个一个要回忆的事物形成联系,促使对方回忆。
③对比性启发引导:要求记者凭借工作,生活经验,假设出在事物性质上相对立的若干事物与采访对象要回忆的事物形成联系,促使对方回忆。
诱导问注意问题1、避免在采访时“诱供”,分清“启发诱导”和“强加于人”的性质不同。
2、在运用诱导法中,有的采访对象会投记者所好。
对于这种采访对象提供的材料,记者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特别注意它的真实性。
4、激发式提问与激将法相似,可通过反问、设问和故意错问,以激发对方情绪。
①反问法:也有人称激将法。
就是选择针对性强,措辞犀利的问题直逼对方的要害,激化对方的情绪,“逼”对方来回答。
注意问题:1问题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令人无法摆脱。
2语气应慎重,用词有分寸,刺激强度适中。
3一切以深入挖掘事实的真谛为目的,不过多地揭伤疤。
4在迫不得已情况下使用,使用频率不宜过高,与正常谈话交叉使用。
②错问法:这是一种从相反的方向,提出一个分明错误的问题,以刺激对方的情绪,促使对方否认错误,澄清事实,探出真相的提问方法,其强度超过激问法。
这是一种“以误求正的方法。
注意问题1一直错下去会使采访对象误解,记者不可离题太远;2这种方法刺激性较强,注意措辞分寸;3运用错问的出处不能确指,要以模糊的第三者为宜。
一般采用“有人说”、“据说”、“据传闻”。
③设问法即指记者通过假设的方式提出一些假设性的问题,是一种“试探而进”的提问方法。
注意问题:1运用这种方法时注意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或者暗示采访对象按照自己主观划定的框框去谈;2要多提开放式的问题,一般不要提闭合式的问题。
5、迂回式提问:在访问中遇到障碍,对方回答不清或不愿回答时,就要放弃正面提问,采取迂回式提问,从侧面迂回,逐渐引入正题。
迂回战略主要还是体现在对付消极采访的对象上。
这种迂回式提问,西方有人叫“漂近法”6、即指记者把握事物的矛盾法则,抓住重点,循着某种思路、某种逻辑,连珠炮式的提问。
适用范围:①彻底弄清某一事件的来龙去脉;②挖掘典型的事例和生动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