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word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6.40 MB
- 文档页数:4
新人教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3.4升华和凝华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状态的变化过程,认识升华和凝华的现象;2.掌握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和影响因素;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4.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和条件;2.教学难点:理解升华和凝华的分子运动机制。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实验器材、纸巾、干冰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实验记录本等。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例如:你们之前学过物质的三态变化,那么除了固态、液态和气态,还有其他的状态变化吗?引入(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例如:展示冰块融化后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以及洗衣粉在被洒在地上后逐渐消失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现象,并与之前学过的物质三态变化做对比。
1.升华的定义和现象:–定义:物质直接由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称为升华。
–现象: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无需经过液态的过程,直接从固态转变为气态。
2.升华的条件和影响因素:–条件:温度和压力(如干冰在常温下升华)。
–影响因素:物质的性质、温度和压力的变化。
3.凝华的定义和现象:–定义:物质直接由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华。
–现象: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无需经过液态的过程,直接从气态转变为固态。
4.凝华的条件和影响因素:–条件:温度和压力(如蒸馏水在冷凝管内凝华)。
–影响因素:物质的性质、温度和压力的变化。
实验演示与讨论(15分钟)1.实验演示:教师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演示,如将干冰放置在室温下观察其升华、将水蒸气接触到冷凝器观察其凝华等。
通过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学生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实验演示中的现象、条件和影响因素进行思考和交流。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对升华和凝华的分子运动机制有更深入的理解。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3.4《升华和凝华》教案8一. 教材分析《升华和凝华》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升华和凝华的基本原理,能够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六种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对生活中的热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和现象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升华和凝华的概念,了解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及其现象。
2.难点:升华和凝华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2.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升华和凝华的实例,如冰雕、霜、雾、灯丝等,引导学生关注升华和凝华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介绍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现象及其应用。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升华和凝华的实验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升华和凝华的现象。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填写实验报告册。
教师检查学生的实验报告,及时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如冬天窗户上的霜、雾的形成等。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现象及其应用。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原理。
●教学重点: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大自然中水循环时的物态变化过程,及吸、放热情况,能正确说出云、冰、霜、雪等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案:1.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升华,升华是_______ (填“吸”或“放”)热过程。
2.把樟脑丸放在衣柜里防虫,最后樟脑丸变小了,这是_________现象,在此变化过程要_________热。
3._________叫做凝固,凝固是_________热过程;_________叫做液化,液化是_________热过程;_________叫做凝华,凝华是_________热过程。
4.填写下列现象的物态变化的名称:春暖花开,冰雪融化_________;夏日炎炎,洒在地上的水一会儿就不见了_________;冬天大雪纷飞_________。
●教学过程:(一)预学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1)物质由直接变为的现象叫升华。
(2)升华需要热。
(3)物质由直接变为的现象叫凝华。
(4)凝华需要热。
(二)探究(教师组织交流,学生答问讨论)(三)精导(教师讲授新知,学生互动参与)(二)探究与精导人工造“雪”【做一做】在锥行瓶中放入少量的碘粒,在靠近碘粒的上方悬挂一段棉线,用酒精灯微微加热,移去酒精灯然后观察瓶中的变化。
【想一想】碘发生了怎样的物态变化?变化过程中有没有出现液态的碘?棉线析出的碘外形像什么?大家可以看到以上实验中加热时,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态;冷却时,碘由气态直接变成态为固态。
这个过程中没有出现液态的碘,棉线上析出的碘外形像雪(人造雪)。
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本节是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教材给出了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并用实验引入课题,学生观察碘升华的实验,分析实验说明碘没有变成液态,而是直接变成了气态。
教材联系实际分析了一些自然现象,说明了哪些属于升华现象,哪些属于凝华现象,对于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也是联系实际分析的,并分析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最后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中介绍了水循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培养学生保护地球的意识。
学情分析升华和凝华是初中学生最难理解的两种物态变化,原因是升华和凝华的发生过程在课堂中比较难观察,学生对这种转变的过程和转变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不理解,对自然界中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就更模糊,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从感性认知入手,从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升华、凝华的事例出发,把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
教学目标1.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2.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和凝华需要放热。
3.能用物理语言简单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核心素养通过观察碘升华和凝华的过程,引导学生间接分析和推理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关注环境和社会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难点:能用物理语言简单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过程续表教师:凝华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见的。
例如,霜和雾凇。
教师提问:冬天窗户玻璃上出现的冰花也是一种凝华现象,它是在窗户玻璃的内侧还是外侧呢?为什么?教师:前面我们说“升华”是吸热的,那“凝华”呢?教师:对,凝华放热。
教师提问:为什么灯泡用时间长了会发黑,而且怎么擦也擦不干净?观看视频。
第4节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2.
3.
教学重点:
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
教学难点:
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具:
试管、铁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引导学生思考:普通灯泡和日光灯用久了,其灯丝为什么会变细?玻璃壁为什么会发黑?黑色的物质是怎么形成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美丽的窗花到底是如何形成的?舞台上的白烟究竟是什么?它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碘的物态变化
仪器与器材:密封的细长玻璃瓶(内装有几粒碘),方座支架,试管夹,酒精灯等。
实验方法: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首先观察密封在玻璃瓶内碘粒的外观。
2.将装有碘粒的玻璃瓶在方座支架的试管内夹持好,然后用酒精灯对玻璃管内的碘粒加热,注意观察碘粒是否经过熔化再变为紫色气体。
这时碘发生了什么现象?
3.熄灭酒精灯,注意观察在玻璃管冷却的过程中碘蒸气是否经过液化再变成固态的碘。
这时碘发生了什么现象?在容器壁看到了什么现象?
4.通过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5.为什么要用酒精灯加热,不加热行吗?
现象观察:碘受热(颜色由黑变紫,碘由固态变成气态)和遇冷(颜色由紫变浅,逐渐变黑,瓶壁上有细小发亮的晶粒形成,无液体流下)后状态变化情况。
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固体与气体之间可以直接转化。
探究点二升华和凝华
1.师生归纳总结:(板书)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2.学生思考并交流讨论:升华过程需要吸热还是放热?凝华过程需要吸热还是放热?
可用实验演示: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为使现象明显,教师用酒精灯加热烧瓶中的碘。
(1)微微加热,紫色蒸气出现后进行观察。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紫色蒸气是从哪里来的?
(2)移开酒精灯,紫色蒸气逐渐减少而消失,酒精灯加热,紫色蒸气又重新出现,蒸气上升而消失。
提问:紫色蒸气的产生是放热所致,还是吸热所致?蒸气上升消失到哪里?
(3)移开酒精灯待蒸气消失后,取下烧瓶,让学生看烧瓶底部,有一层碘的晶体。
提问:这层紫色物质是什么?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产生这层物质?
学生交流结果,处理信息:实验结果表明,碘可以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此时要加热;也可以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此时没有加热,而是对外放热。
学生讨论并归纳总结:升华过程需要吸热;凝华过程需要放热。
升华和凝华是互逆过程。
3.知识迁移,学会运用
学生举例,交流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或自然现象中有关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师生、生生共同交流,统一看法,对学生的举例、积极参与给予鼓励,同时教育学生要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的霜、冰花、旧灯泡内壁上的黑色物质,分别判断出属于什么物态变化。
(如雪、冰雹的形成,冰冻衣服也会干,积雪未熔化,但一天比一天少,卫生球逐渐变小、消失、有气味等)
(1)升华现象:①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②卫生球变小;③用久了的灯丝变细。
(2)凝华现象:①冰棒表面的“白粉”;②寒冬的夜晚,窗户玻璃内表面上的冰花;③用久了的灯泡变黑(先升华后凝华)。
【多媒体展示】用干冰人工降雨的过程。
具体过程:
干冰进入云层,就很快升华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于是高空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这些小水珠逐渐变大就形成雨落了下来。
让学生解释人工降雨,教师作出评价并统一观点,这里干冰到雨经历了三个物态变化的过程,一是干冰的升华降温;二是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三是小冰晶下落遇到热的气流熔化成小水珠,小水珠越结越大,小水珠的重力大于上升气流产生的浮力时,水珠下落到地面就形成雨。
指出干冰易升华吸热还可用来:①给食品降温,②在舞台上制造“白雾”等。
舞台“白雾”:舞台上喷撒的干冰升华需从周围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从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悬浮在空中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所谓“白雾”。
广泛用于舞台、剧场、影视、庆典等制作放“烟”效果。
制冷防腐:当用火车运载鲜鱼时,它就守卫在鲜鱼的旁边,起制冷防腐的作用。
干冰外表像冰,可作为防腐剂,它比冰优越得多。
干冰熔化时不会像冰那样变成液体,它全部升华,四周干干净净。
干冰冷却的温度比冰低得多,而且干冰升华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能抑制细菌的繁殖生长。
常见的自然现象
提出问题:自然界中雾、露、云、霜、雪、雹是常见的自然现象,那么它们是怎么形成的?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思考,讨论。
三、板书设计
第4节升华和凝华
四、教学反思
升华和凝华是物态变化中的一组现象,与前面学习的四种现象一起构成完整的物态变化体系。
尽管升华和凝华现象并不少见,但不易被学生注意,而且气体不易看见,难以直接观察到。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从生活和实验出发,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辅以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些不太常见的现象,为学生创设了多种多样的情境,实验激趣,问题驱动,充分让学生观察、实践、思考、动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让学生学得轻松愉
快,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