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概况之二历史沿革及文化渊源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南宫教育沿革情况(内部参考资料)古代教育据文献记载,县学,又称儒学,也称文庙。
也就是孔子庙,汉光武年间,诏令天下各郡、县设立文庙。
庙、学同时兴建,且必须建在一起。
所以又称为“庙学”或“学庙”。
所以县学碑的碑文上写的是“重修南宫县学记”,而碑冕上的篆文则是“重修南宫文庙记”。
至于南宫文庙,不知始建于何代,史载原址在旧城北城根,冀州学宫附近。
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卫漳河洪水淹没旧城城池,县学被毁。
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迁移到现在的县城东街原南宫中学的旧址,即现在的市政府院内。
所以文庙或县学就是我们学校的前身。
当时的县学同时又是教育观理机构,设有教谕和训导。
从碑文上看,教谕的级别是五品衔,比县令的级别还高,可见当时的清政府对教育也是比较重视的。
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到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经历过十二次重修。
清光绪十一年的重修是文庙迁到现址后的第十三次重修。
这次重修是在县令李傅棣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经历了两年的时间。
工程量大,声势也大,仅从碑身背面的捐款名单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所以也就想请当时名气大的人物来撰写碑文并书写。
南宫绅士宋弼臣通过张裕钊的朋友李梅生找到了名噪文坛书坛的张裕钊。
此时的张裕钊已六十四岁,正在保定任莲池书院的主讲兼学古堂教授。
张裕钊对此非常重视,他拟好初稿后首先寄给了同是曾门四弟子之一的吴挚甫(吴汝纶),他在信中说:“撰得《南宫县学记》一篇,寄呈阁下,为是正。
年老才竭,于此事已无能为役,请即加批,掷付送信人领下。
此乃将勒石垂示后世之文,幸直言相告,万不得客气也。
”当碑文书写完毕后,他又给吴挚甫写了第二封信,信中说:“其碑已与李梅生及南宫绅士宋弼臣有约,刻成,当为我拓五百纸,并嘱任事者,督令工人精刻为要。
”这说明他对自己书写的碑字极为满意。
南宫学记碑最初竖于县城东街文庙内的泮水桥侧,并建有碑廑和木棚栏门。
在校园内一直受到师生的精心呵护。
七七事变前在驱除流寇王东坡战役中,碑身误中一弹,致使一字损毁。
南宫市:围绕主导产业“翩翩起舞”一棉花里结出“白黄金”“看项目观园区”南宫作为棉花生产大市,南宫如今把整个棉花产业的发展纳入到“棉籽——榨油—提炼棉籽蛋白—提炼低聚糖,棉花——棉秸——发电”的产业循环链条中,将棉花“吃干榨净”,使之物尽其用。
重现“旱码头”风采南宫曾被冠誉“旱码头”的称号。
如今,随着中国农发冀南商贸物流城等一批大项目的落地和建设,不仅将使南宫现代商贸服务业跃上一个新台阶,更为南宫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有力支撑。
这是记者在南宫采访时最深的印象。
记者首先来到新霞纺织10万锭紧密纺纱项目的建设现场,6个钢结构厂房已基本建设完成,3.5万平方米的10万锭纺纱车间即将封顶;总投资1.6亿元的一犇农机装备有限公司年产15万台农业机械生产项目,已于去年5月份开工建设,7座厂房已经建成;其它项目也在火热施工中。
发展思路理出来,竞争实力强起来项目背后的故事看得见的好处污染排放降下去,百姓腰包鼓起来这几天,南宫市大村乡农民李广中正盘算着多承包点棉花地。
老李之所以底气十足,是因为如今在南宫,就连原来没用的棉花秸秆也吃香了。
去年底,老李将40亩棉花秸秆卖给国能南宫生物发电有限公司,竟挣到了2000多元。
国能南宫生物发电有限公司,是南宫围绕棉花产业引进的项目,该项目于去年11月正式建成投产,消耗农林废弃物30万吨,节约标煤10万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0万吨,每年可使当地农民增收6000多万元。
这个项目将南宫市每年10多万吨棉花秸秆变废为宝,得到有效利用。
“秸秆还是那个秸秆,以前被焚烧,现在成了宝贝,这就是循环经济的点睛之笔。
”该县项目办主任张金栋这样评价这个项目。
意料内的收获项目引进提上来,产品档次高起来在南宫市中棉紫光公司棉籽低聚糖生产线项目现场,记者看到,车间基础工程正在紧锣密鼓进行。
南宫工业区党委书记张延风向记者介绍,以前棉籽只是拿来进行榨油,产生的废渣便当作饲料或是种蘑菇,产品附加值非常低。
近几年,南宫市进行了企业改造升级,部分企业引进新设备,达到了生产棉籽脱酚蛋白的能力。
总论一、规划背景(1)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回归自然,享受自然,保护生态已成为社会公众共同关注的话题。
南宫市西郊风景旅游区作为湖泊景观,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开展生态旅游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世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市场进一步扩大,为南宫市西郊风景旅游区开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市场条件。
(2)南宫市西郊风景旅游区开发环境的发展已达到较为成熟的阶段。
1)邢台市委强调成片开发对聚集产业项目、壮大产业集群、整合地方优势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产业布局、发展特色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强调推进成片开发,必须进一步强化规划;2)2005年南宫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发展文化旅游等新兴服务业。
大力发展旅游业,高起点、大手笔进行规划,分年度定目标加快实施,强力打造中国第一塔和冀南抗战红色旅游的品牌,促进南宫旅游业崛起,同时带动其他服务业发展。
(3)南宫市西郊风景区的自身条件已经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
规划总面积有5000余亩,土地性质为国有土地,主要为水面及农业开荒地,生态环境良好,拥有普彤塔等多处历史古迹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极大的特色旅游开发潜力。
二、项目概况南宫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的邢台市辖区内,位于东经115º15′至115º45′、北纬37º06′至37º27′之间,南与广宗、威县相连,北与新河、冀县、枣强接壤。
西与巨鹿县为邻,东隔清凉江与清河、故城相望。
南宫市区位于市域中部,处于106国道、308国道交汇处。
西北距石家庄市124公里,西南距邢台市103公里,东距德州市88公里,东北距衡水市60公里。
西郊风景区位于南宫市区西北部,处在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中的西部旅游观光板块,向东依次为商贸居住区、行政管理区、金融服务区和城市东部工业区,该板块职能清晰明确, 在城市总体发展过程中将产生重大意义。
(1)历史沿革南宫历史悠久,境域开发于夏、商两代。
《燕赵都市报》“县委书记谈文化”专访赵增华书记所需——南宫市相关基本资料●历史沿革南宫西汉初年始置县,距今已有2200多年,因西周“八士”之一的南宫适曾封邑于此,汉高祖刘邦取其复姓“南宫”为县名,自汉置县一直沿用此名。
明代,南宫县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徙治飞凤岗(即今城关),属真定府冀州。
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9月创建冀南区,属晋冀鲁豫边区(1941年成立),南宫县为冀南区之十三专区。
抗日战争胜利后,自1945年底始,南宫县一直属冀南区四专区。
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南宫县改隶华北行政区冀南区四专区。
1949年8月1日,南宫县划归河北省邢台专区。
1986年3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
1993年7月,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改邢台市管辖。
●文化传承南宫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积淀深厚。
西汉初年置县,至今两千多年,是南宫姓氏寻根问祖地、南宫碑体书法发源地,是闻名遐迩的“白马驮经”第一站、冀南抗战红都。
南宫商贸文化繁盛,曾有“金南宫”、“旱码头”之誉。
这片土地诞生了唐朝著名诗人张昌龄、明代“父子尚书”白圭、白钺,是尚派京剧创始人尚小云故里。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南宫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名胜古迹南宫市城区西郊普彤塔、普彤寺,始建于公元67年(东汉明帝永平十年),比洛阳白马寺还早建一年,堪称中国第一塔、第一寺。
为中国最早的佛教建筑。
清末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张裕钊手书“重修南宫县学碑记”,创立“南宫体”书法,现已风靡海内外。
南宫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为八路军129师东进纵队司令部、冀南行政公署、冀南军区、冀鲁豫边区省委驻地,邓小平、刘伯承、徐向前、宋任穷、王任重、陈再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经在这里生活、工作和战斗过。
普彤塔,原为南宫旧城普彤寺内建筑,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故城被洪水淹没,县城迁至今址。
当时寺亦被毁,仅留此塔。
据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修普彤寺塔碑文记载,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重修,明嘉靖年间再度修葺。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南宫市概况南宫市位于河北省南部,全市辖15个乡镇办事处,总面积856平方公里,总人口46万。
1986年撤县建市,1987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1992年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武术之乡”称号,2000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2004年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品行业协会授予“中国羊剪绒毛毡名城”称号,2002年被河北省农业厅授予“河北棉花之乡”、“河北韭菜之乡”称号,20世纪80年代被农业部授予“全国棉花百强县(市)”称号。
南宫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南宫因西周“八士”之一南宫适封邑于此而得名。
西汉初年置县,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境内有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的普彤寺、普彤塔,比洛阳白马寺还早一年,为中国最早的佛教建筑。
清末著名书法家张裕钊撰文并书写的“重修南宫县学记”创立了“南宫体”书法,现已风靡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南宫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为八路军129师东进纵队司令部、冀鲁豫边区省委、冀南行政公署、冀南军区、冀南银行所在地,是冀南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邓小平、刘伯承、徐向前、宋任穷、陈再道、杨秀峰、徐冰、马国瑞、张霖之、李菁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工作和战斗过。
南宫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徐冰,原中纪委副书记马国瑞,原煤炭部部长张霖之,原农业部党组成员李菁玉,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等都是南宫的优秀儿女,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及文化文艺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南宫简介【地理位臵】南宫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属华北平原黑龙港流域。
周围百公里左右有石家庄、济南、邢台、邯郸、衡水、德州、聊城、临清等大中城市环邻,并且靠近北京、天津、郑州等大都市;境内有106、308国道和邢(台)—德(州)线、肃(宁)—临(西)线、祁(村)—南(宫)线五条干线公路在市区交汇,青(岛)银(川)高速、大(庆)广(州)高速纵横交叉,京九铁路贯穿南北,区位交通优势十分明显。
【行政区划】全市辖6镇、5乡、4个街道办事处,456个行政村,总人口46万,市域总面积8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0万亩。
【历史沿革】南宫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西汉初年始臵县,距今已有2100多年,因西周“八士”之一的南宫适(音:括)曾封邑于此,汉高祖刘邦取其复姓命县名,以示“尊周礼、敬贤人”之意。
境内有普彤寺、普彤塔始建于公元67年(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为中国最早的佛教建筑之一。
清末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张裕钊手书“重修南宫县学碑记”,创立“南宫体”书法,现已风靡海内外。
南宫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为八路军129师东进纵队司令部、冀南行政主任公署、冀南军区、冀鲁豫边区省委驻地,邓小平、刘伯承、徐向前、宋任穷、王任重、陈再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经在这里生活、工作和战斗过,南宫人民的优秀儿女张霖芝、李菁玉、马国瑞等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南宫,自汉臵县一直沿用此名。
相传春秋时期周朝时有个复姓南宫名适字子容的鲁国人,曾寓居此地,很有德望,是当时名人,称南宫子。
刘邦用此人姓氏做县名,以示为"礼义之乡",这就是南宫县名的由来。
(见《南宫县志》、《冀州志》)。
【区域特色】南宫历来就是冀南经济商贸重镇,素以“小北京”著称,“南宫旱码头、临清水码头”在冀鲁豫交界广为流传。
而久负盛名。
1986年3月南宫在河北省第一批撤县建立县级市,1987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
南宫是“中国羊剪绒毛毡名城”、“全国武术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国商品粮基地市(县)、全国节水农业示范市(县)、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市(县)、河北省“棉花之乡”、河北省“韭菜之乡”、河北省“文明卫生城市”。
调研报告建筑01班***太原市工人文化宫很多人听到“太原”,首先想到的就是太原是一个工业很发达的城市,这个城市处于北方,是山西的省会,可是,很少有人会在第一时间就想到,太原其实是一个有着2500年历史的大都市。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盛赞太原“天王三京,北都其一”“雄藩巨镇,非贤莫居”。
比起著名的著名的古都北京、西安、杭州、苏州、开封、洛阳,它都毫不逊色。
汗牛充栋的史书,往往只是历史的冰山一角;更多的文化碎片,剥落遗失在时间的旅途。
历史建筑是指经城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建筑物。
它们或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或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等。
太原拥有2500多年建城史,历史文化从来没有中断过。
清代末期,太原解放路建成天主教堂,为太原建筑带来了全新的风貌,对后代影响甚大。
天主教堂的建成,表明地处内陆的太原已逐渐接受了西方文化。
在太原,提起“南宫”,那是妇孺皆知。
“南宫”的全名是太原工人文化宫,那里曾经是老太原人消夏和娱乐的中心,即便现在,也是庆祝盛大节日和召开重大会议的场所。
这栋矗立在迎泽大街的白色建筑,见证着太原城的变化和发展。
太原市工人文化宫:位于太原市迎泽大街248号。
1956年动工,1958年建成,该建筑为前苏联专家设计,省建一公司负责施工,总占地面积6500.82平方米。
主楼坐南朝北,砖混结构,为仿苏联建筑装饰,剧场内可容纳900余人。
全部建筑面积8253平方米,是全市职工进行文化休闲的场所,也是我市当时较大的公共民用建筑。
整个建筑设有观众厅(剧场)一个,讲演厅两个,生产技术研究室两个,东西展厅各两个、东西长廊两个,可同时容纳6000多名职工进行文化娱乐活动。
工人文化宫由主楼和东西楼组成,主楼三层,东西楼均为二层。
东西楼外墙体镶有向日葵及三面红旗图案,外墙半圆形通天柱顶部饰有东方红图案。
楼上方的几个红色大字“工人文化宫”颇有渊源,那是朱德元帅1958年亲笔题写的,檐口有红旗浮雕。
南宫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概况
(2009年3月3日)
二、历史沿革及文化渊源
南宫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境域开发于夏商两代,西汉高祖初年(公元前203年)始置县,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因境域曾为西周“八士”之一的南宫适(音:括)食邑之地,故取其复姓为县名,以示“尊周礼、敬贤人”之意。
经过两千年的历史积淀,孕育出了南宫多元化的历史文化特色。
1、历史悠久的佛教文化
南宫是佛教传入中原的第一站。
境内的普彤塔、普彤寺是佛法东来后,由第一批御准传法的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亲自主持修建的,距今已有1940年的历史,比著名的洛阳白马寺还早一年,是国内最早的佛教建筑,为“中华第一塔、第一寺”。
近年,境内又发现多处南北朝及唐代寺庙遗址,出土了大量汉白玉佛造像,其精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为国内重要的佛教考古发现之一。
2、闻名遐迩的红色抗战文化
南宫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抗日战争时期,南宫是冀南的政治、军事中心,是冀南抗战“红都”,素有冀南“小延安”之称,是八路军129师东进纵队司令部、冀鲁豫边区省委、冀南军区、冀南行政主任公署所在地。
中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刘伯承、徐向前、宋任穷、陈再道、杨秀峰等都曾经在这
里战斗生活过。
他们在这里领导了晋冀鲁豫周边100多个县的抗日斗争,南宫有5万多人为挽救中华民族危亡、抗击日寇侵略而毁家纾难,英勇牺牲。
冀南烈士陵园,是河北省三大烈士陵园之一,早在1988年就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确定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3、源远流长的姓氏文化
南宫是南宫姓氏发源地。
大约在公元前1046年,帮助周文王兴国安邦,后又辅佐周武王伐纣灭商打天下的“西周八士”之一的南宫适,被封邑到南宫,之后其子孙在南宫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南宫因此成为南宫姓氏的发源地。
近几年,韩国、国内东北、河南等地的南宫适的后裔们不断到南宫寻根问祖。
4、独具魅力的名人文化
南宫人杰地灵,名人辈出。
南宫不仅有南宫氏的鼻祖南宫适,还有唐代著名诗人张昌龄,其著有《张昌龄文集》20卷,《破卢明月》、《平龟兹山》、《军书露布》为世人称颂,明代兵部、工部尚书白圭,受命主持修建了北京的承天门,即今天的天安门,白圭之子白钺为礼部尚书,一门出现“父子两尚书”,成为南宫历史上的佳话。
明代嘉靖年间监察御史刘濂,不畏权贵,勇于直谏,因第一个站出来弹劾奸相严嵩而闻名。
近代还出现了中国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其子尚长荣是两届中国戏曲界最高奖“梅花奖”得主,现任中国京剧院院长。
美国波音飞机的最早设计者、被誉为“波音之父”的王助也是南宫人。
建国后,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冰、原国家煤炭工业
部长张霖之、原中纪委副书记马国瑞、原农业部党组成员李菁玉等,都是南宫人民的杰出代表。
5、蜚声海外的书法文化
始立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的宋君碑,以汉隶用药墨镌刻于石碑之上,该碑文结构谨严,神采妩媚,风韵古朴,是隋代隶书代表作。
目前,在全国仅存十通,被称为“文、篆、隶三妙”。
清末著名书法家、教育家(曾国藩四大弟子之一)张裕钊撰文并手书的“重修南宫县学记”碑,为河北省重点保护文物,由他所创立的“南宫体”书法,现已风靡海内外,并且在日本和东南亚地区颇为盛行。
近年来,我市已涌现出全国著名农民书法家董毓明等一支庞大的书法家群体,仅在国内出版过书画集(作品)、举办过书画展的就达20多人。
6、久负盛名的教育传承
南宫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
明代的紫微书院曾久负盛名。
近代的县立中学堂是邢台中等教育的起点,由此沿革而来的滏阳中学(即南宫中学前身)是河北省重点中学,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
现在的南宫中学是河北省示范性高中,高考升学率连年在邢台市各县市区重点中学中名列前茅。
南宫市职教中心是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其创出的“先建基地后招生”、“专业实业产业三业一体”等办学经验多次在全国推广。
7、繁荣活跃的民俗文化。
南宫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有舞龙灯、舞狮、踩高跷、划旱船、
抬花轿、拉碌碡等20余种。
民俗队伍130多个,参加人员2.5万人。
现有京剧等戏曲票友协会、民间武术团体、书画协会等50多个,唱京剧、练书法、习武在南宫城乡蔚然成风。